刘伟[1](2021)在《秦简《日书》乐文化考论》文中提出秦简《日书》为巫卜之书,对"乐"亦有涉及。《日书》指出乐律出自皋陶,这与传世文献并不矛盾。《日书》中的"乐"包括"乐器""歌"与"舞"。"乐器"有鼓、铎、竽、琴和瑟,它们被用来驱鬼、娱乐。"歌"包括人之歌与鬼之歌。"舞"字仅见四处且多与"歌"一并出现。与文献记载有所不同,《日书》指出成为乐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特定的时日等。《日书》中的"乐"用于娱乐的同时也用来祭祀鬼神及占卜。研究《日书》中的乐文化,有助于认识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王辉[2](2020)在《《天水放马滩秦简》字用及字词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水放马滩秦简》作爲秦文化发源地出土的文字材料,较好地保存了秦统一中国前後文字使用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其单字字频、字用属性、字词关系类型及其成因进行系统探究,可以展现其在汉字职用学史上的价值。经过统计,排除残缺字、存疑字等,《天水放马滩秦简》的不重复单字共964个,总字数共13177个。其中高字频区共56个,占总字数的5.81%;中频字区共290个,占总字数的30.08%;低频字区共618个,占总字数的64.11%。字频的高低和文字的构词功能成正比,与在简文中出现的累计覆盖率成反比。字频的分布体现出简文鲜明的应用文本性质,各字频区文字具体记词内容各有侧重。就简文字用属性而言,只有本用的单字共有525个,占字用总量的54.46%,本用在简文中处於主导地位;只有借用的单字共有263个,占字用总量的27.28%,借用用法灵活,又可分爲通假、假借、通假和假借三类;兼用的单字共有176个,占字用总量的18.26%,包含本用和借用的多种组合类型。简文的字词关系类型共有七种,包含一字表一词727组,一字表多词101组,多字表一词51组,一字重叠表一词13组,一字重叠表多词1组,两字相合表一词372组,多字相合表一词24组。一字表一词是最主要的字词关系类型,其中本字表本词就有580组,占79.78%,体现出《天水放马滩秦简》创制的时代,文字的使用尚未开启剧烈的分化历程。同时,其他字词关系类型也有一定数量的存在,表明部分文字的使用已较爲复杂,特别是字词关系完全交叉和部分交叉现象的存现,更是其复杂化的体现。而两字相合表一词和多字相合表一词所占比例较高,也是汉语词汇从单音走向复音化的典型体现。同源分化和孳乳、假借、异体、同形)混、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等多种因素促使《天水放马滩秦简》的部分字词关系较爲复杂,这是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适应记录日益丰富的语言词汇的必然趋势。
杨利君[3](2020)在《“改法为律”:从音律到法律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然不可忽略的是中国法治思想同样起源甚早,并早在两千多年前商鞅变法中完成了法律体系的初步建设。商鞅改法为律之“律”字源于音律之“律”,“法”与“律”,看似一字之差,但字的含义与所颁布的法律却有千差万别。“法”由“水”、“廌”和“去”三部分组成,三者为司法审判的重要条件。同时,“法”字从创造之初便具有普遍意义,而在后续的使用中,其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且具有不确定性。“律”由“彳”、“聿”两部分组成,“彳”表示村落中央或走到村落中央,后延伸为行走,且具有计量单位的用法,“聿”表示手执律管吹律。律即指音律,音律在使用中为保证发出稳定的音调,故音高具有标准性,且原始社会掌握律的多为氏族首领,故律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律的稳定、标准和统一的特质及音律计算方法在军事、历法、祭祀、度量等各方面都有所引用,但在度量衡制的使用中影响最大。商鞅在制定法律中进行“改法为律”,正是运用了音律的上述特性来表达法律的严苛、清晰与权威。“律”这一法律形式的建立对当时以及后世两千多年的法制与法治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黎星[4](2020)在《《汉书·律历志》对易律历的融通与牵合(上)》文中提出易学、乐律学、天文历法融通关联,是中国学术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本文对易、律、历形成关联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以易、律、历融合的典型实例《汉书·律历志》为中心进行考察,对其思想观念、实现方法及文化意义作出分析和评判。
曲晓霜[5](2020)在《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牍日书是出土所见可施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包括大量日常活动与生活经验的民间选择之书。其更是应用性与理论性兼顾,由独立篇章组成并多附图表的杂抄型工具书。简牍日书以墓葬发现为主,年代跨度自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地域分布集中在今湖北与甘肃地区。其不同于当时的官方记录与后世的史家叙述,是秦汉社会史领域的重要资料。性质方面,日书并非“日者之书”,而是“每日之书”,既流行于民间,亦进入到官方视野之中。内容方面,简牍日书所涉具体行为可分为婚姻家庭、信仰风俗、日常生活、集体行动、财产出入、政法其他等类,以日常生活类所占比例最高。且虽出土地点不同,但现有较完整的简牍日书之内容基本相似,应是秦汉时期普通民众每日参考的工具书。家庭问题中常见有关于生子的占测,主要期望意在趋利避害,表现为对长寿健全、富贵吉祥的追求及对妨害家人、贫贱失意的回避。又有寄居现象,常见“寓人”、“寄人”、“客”,前两者地域用字有异而含义相同,均是寄居他家并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室人”,无血缘关系的则可称为“客”。秦汉时期的寄居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同居”,即与本家同户而不同室。随着个人财产保护制度的健全与民间宗族势力的加强,寄居逐渐消失而客居仍有生存空间。社会群体中常见有官吏之行为,包括行政职能与仕途生活两方面,而其所受推崇应是得益于秦汉之政治环境。又有农商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且相得益彰,应为编户齐民所普遍从事,涉及到种植、畜牧、渔猎、林木、买卖等问题,反映出秦汉基层社会之生活情态。记时问题中涉及到秦汉时期漏刻记时、分段记时、十二时辰记时等不同记时方式。其中分段记时作为当时主要的记时方式,具有复杂的记录体系。然在现实应用中仍追求简便,即将一日划分为五个时段,包括三个标志性时段与两个过渡性时段,并存在有时段减省、时段过长、时段长短不均、时差等问题。而时称的使用与涉及的行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简牍日书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流行与日常实用,其深层背景是民间的禁忌之风与权宜之计。立足于秦汉时期“天人之际”的思想根源,日书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信天用人”,其既认可天之神秘性,亦强调人之能动性,反映出稳定遵守与灵活变通之辩证关系,勾勒出一个敬信鬼神又积极进取的时代剪影。而秦汉日书虽最终在形式上消亡,内容上却与后世之敦煌历日及明清通书一脉相承。其影响更可与其他民族及宗教之文化相对应,拓宽未来研究之思考空间。
曲晓霜[6](2019)在《简牍日书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日书是可施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包括大量日常活动与生活经验的民间择日之书,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大量见于出土简牍之中,主要有九店楚简日书、放马滩秦简日书、睡虎地秦简日书、岳山秦牍日书、周家台秦简日书、王家台秦简日书、孔家坡汉简日书、周家寨汉简日书、香港中文大学藏汉简日书、北京大学藏汉简日书等。日书以墓葬发现为主,年代跨度自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地域分布集中在今湖北与甘肃地区。林剑鸣《曲径通幽处,高楼望路时——评介当前简牍〈日书〉研究状况》(《
李延飞[7](2016)在《《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研究》文中指出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等人编着的《淮南子》一书,是一部重要的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史料。其中与音乐有关的文字记载主要集中在第三卷《天文训》中,这些音乐史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少学者对《天文训》的音乐史料进行研究和探讨,由于其文字艰涩、内容与天文历法错综交杂,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未解之谜”。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天文训》中的音乐史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考证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天文训》中的音乐史料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究。本文共有六部分,三、四、五章为本文的主体:绪论为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两部分。从《淮南子》音乐史料源流、乐律理论、音乐美学思想等几方面,将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一章《淮南子》的历史考察。简要介绍了该书作者,并对《淮南子》的结构内容及版本源流等进行梳理阐述。第二章《淮南子·天文训》之文化背景考察。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对《天文训》有一个更深的了解。第三章《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释义。本章把《天文训》中的音乐史料进行解释和简要分析,并对部分史料的来源以及相关文献进行考察。第四章《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的文献学研究。本章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将周秦、两汉时期的相关文献与《天文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关联。第五章《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的乐律学研究。本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天文训》中的几点乐律学问题进行探讨。
戴念祖[8](2015)在《“律历志”的由来——解密中国古代乐律与历法相关性的缘由》文中提出为什么中国古代正史将音乐学中乐律学和天文学中历法合而成一章"律历志"?史家对此久有疑问。本文试作一初探。除了这完全不同的两门学科在数字上有对应之外,汉代太初历和三统历确实是以乐律参数作为起算数据,由此产生了以律起历的观念。本文尤重解读这两种历法运用黄钟律数的计算方法,对"律历志"的由来作出了切实的解释。
戴念祖[9](2013)在《从音乐视角评述中国古代“天地和谐”观》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天地和谐"的观念历史悠久,但它不同于西方的"天体和谐"观。古代中国人以黄钟宫音的律管(pitch-pipe)参数作为天地和谐的最重要数据,从而推算出历法和度量衡,构筑了"律历和合"和"同律度量衡"的观念。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并对乐律(musical tone)、历法(calendar)和度量衡(weights and measures)三个学科的进步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从中也产生了伪科学(pseudoscience),即候气说。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明确指出历法和度量衡起于乐律的渊源所在,并解答某些人的相关质疑。
戴念祖,王洪见[10](2013)在《论乐律与历法、度量衡相和合的古代观念》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乐律、历法与度量衡被看作是彼此和合的学科。其中,前者是决定后两者的根本。这种观念的产生是基于这三者中具有某种数字对应的关系,甚至乐律的参数可作为历法、度量衡的基本数据。加之,这些数字又与天地、自然和哲学中的某些数字神秘的纠结在一起,从而成为古人崇尚的文化观念并流传几千年。这种文化现象曾分别对这三个学科在古代的进步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但从中也产生了伪科学,即候气说。在对此历史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历法和度量衡起于乐律的渊源所在,并解答某些人的质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材料概况 |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 |
| 第二章 《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频分布及其特徵 |
| 第一节 《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频分布状况 |
| 一、高频字区 |
| 二、中频字区 |
| 三、低频字区 |
| 第二节 《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频分布特徵 |
| 一、不同字频区文字使用差异大 |
| 二、字频角度标志的应用文本性质鲜明 |
| 三、不同字频区记词特徵侧重不同 |
| 第三章 《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用属性及其特徵 |
| 第一节 《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用属性 |
| 一、文字的本用 |
| 二、文字的借用 |
| 三、文字的兼用 |
| 第二节 《天水放马滩秦简》字用的特徵 |
| 一、本用占主导地位 |
| 二、借用用法灵活 |
| 三、兼用类型多样 |
| 第四章 《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词关系类型 |
| 第一节 一字表一词 |
| 一、本字表本词 |
| 二、借字表他词 |
| 第二节 一字表多词 |
| 一、一字表本词和他词 |
| 二、一字表多个他词 |
| 三、一字表本词和多个他词 |
| 第三节 多字表一词 |
| 一、源本字和後起分化字共表一词 |
| 二、本字和借字共表一词 |
| 三、借字和借字共表一词 |
| 第四节 一字重叠表一词 |
| 一、本字重叠表一词 |
| 二、借字重叠表一词 |
| 第五节 一字重叠表多词 |
| 第六节 两字相合表一词 |
| 第七节 多字相合表一词 |
| 第五章 《天水放马滩秦简》字词对应关系多样的原因 |
| 第一节 一字表多词的原因 |
| 一、同源分化和孳乳 |
| 二、假借 |
| 三、多种原因 |
| 第二节 多字表一词的原因 |
| 一、异体 |
| 二、假借 |
| 三、分化 |
| 四、语音构词 |
| 五、语法构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3 文献综述 |
| 1.4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释“法” |
| 2.1 “法”字起源 |
| 2.2 “灋”字本义 |
| 2.2.1 “水”:神圣与惩罚 |
| 2.2.2 “廌”:权威与司法的象征 |
| 2.2.3 “去”:证据 |
| 第三章 释“律” |
| 3.1 音律之“律” |
| 3.1.1 音乐的起源 |
| 3.1.2 “律”字的构成及本义 |
| 3.2 “律”义流变 |
| 3.2.1 甲骨文、金文之律与军队的关系 |
| 3.2.2 两周“律”义 |
| 3.2.3 秦汉已降“律”义 |
| 第四章 音律及其运用 |
| 4.1 音律的概念 |
| 4.1.1 三分损益律 |
| 4.1.2 纯律、十二平均律 |
| 4.2 音律的运用 |
| 4.2.1 军事上——“师出以律” |
| 4.2.2 “听协风”——制作历法 |
| 4.2.3 祭祀 |
| 4.2.4 正度量 |
| 4.2.5 其他 |
| 第五章 商鞅“改法为律” |
| 5.1 同律度量衡 |
| 5.1.1 度量衡制度总体概况 |
| 5.1.2 黄钟生度量衡 |
| 5.1.3 考察政治和民风 |
| 5.1.4 度量衡制紊乱 |
| 5.1.5 商鞅方升 |
| 5.2 从“法”到“律” |
| 5.2.1 《睡虎地秦墓竹简》 |
| 5.2.2 “法”字含义宽泛 |
| 5.2.3 “律”字表示为规范、范式 |
| 5.2.4 以“律”代“法”,锱铢必较 |
| 5.3 改“法”为“律”的历史意义 |
| 5.3.1 法制建设 |
| 5.3.2 礼治到法治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个人简历 |
| 一、先秦至西汉前期律、历关联之发展形态考察 |
| 二、《汉书·律历志》易、律关联之辨析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日书的概念界定 |
| 二、简牍日书出土情况 |
| 三、简牍日书研究述评 |
| 四、本文的方法与目标 |
| 第一章 简牍日书的性质与内容 |
| 一、简牍日书性质考辨 |
| 二、简牍日书内容分析 |
| 第二章 简牍日书所见家庭问题 |
| 一、秦汉时期生子期望研究 |
| 二、秦汉时期寄居现象研究 |
| 第三章 简牍日书所见社会群体 |
| 一、秦汉时期官吏行为考察 |
| 二、秦汉时期农商活动考察 |
| 第四章 简牍日书所见记时问题 |
| 一、秦汉时期记时方法综述 |
| 二、秦汉时期分段记时的应用 |
| 结语 |
| 一、日书的基本精神 |
| 二、日书的消亡与影响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 一、灵活科学的研究形式 |
| 二、系统深入的文本整理 |
|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
| 四、具体集中的传统领域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淮南子》的历史考察 |
| 第一节 淮南王刘安考略 |
| 第二节 《淮南子》一书考略 |
| (一)《淮南子》的思想 |
| (二)《淮南子》的结构内容 |
| (三)《淮南子·天文训》概览 |
| (四)《淮南子》版本考略 |
| 第二章 《淮南子·天文训》之文化背景考察 |
| 第一节“道”思想结构中的《天文训》 |
| 第二节 阴阳五行、天文历法交织的乐律学理论 |
| 第三节 汉代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
| 第三章 《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释义 |
| 1 五星与五音 |
| 2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律 |
| 3 阴阳之气与五音六律 |
| 4 十二律释名 |
| 5 黄钟之数 |
| 6 十二律相生 |
| 7 十二律旋宫 |
| 8 生律法 |
| 9 《天文训》提到“鼓歌”“琴瑟”两处 |
| 第四章 《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的文献学研究 |
| 第一节 周秦时期相关文献及史料 |
| 第二节 两汉时期相关文献及史料 |
| 小结 |
| 第五章 《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的乐律学研究 |
| 第一节 淮南子的乐律学理论及影响 |
| (一) 淮南子的乐律学理论 |
| (二) 对后世律学的影响 |
| 第二节 淮南律制及律数 |
| 结语《淮南子·天文训》音乐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一、律与历的数字和谐 |
| 二、太初历的制定及影响 |
| 三、余论 |
| 乐律与历法 |
| 乐律与度量衡 |
| 候气 |
| 1 乐律与历法 |
| 2 乐律与度量衡 |
| 3 候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