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环环[1](2020)在《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对于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物质的承载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为传播类的出版产业—音乐出版物—一种以受众为产业终端的产品,自然也就会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而面临新的改变与调整。数字化时代伴随的是数字化的出版,它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潮流所趋,但是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长久发展。本文以音乐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数字化期刊对于传统音乐期刊的的编辑出版流程与运行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再从宏观上从企业、政府、出版社对于数字化音乐出版物的调控进行近一步探析。进而得出数字化出版物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合理定位与发展方向。本文总共分为绪论、正文一至三章、结论三个部分。绪论是一些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等问题的阐述。正文首先是从音乐期刊的演变与出版媒介变革入手,去发现媒介阶段性发展特征予以音乐期刊发行的影响,以此来探究出音乐期刊在数字化媒介的大环境下所面临的从编辑、发行、销售、营销甚至服务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宏观上出发,认为当前的企业应当进行革新与优化的体制改革,政府应进行扶持与引导的宏观调控。结论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我们要追寻数字化期刊的行走脚步,把握潮流与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终实现共赢。
胡玲[2](2016)在《数字化期刊的着作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期刊是未来期刊发行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期刊的网络化特性有利于文献的传播和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可复制性使得数字化期刊的着作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化期刊所涉及的着作权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王立平[3](2016)在《论高校数字化科技期刊的知识产权保护》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科技期刊逐渐数字化,数字化期刊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因此,高校数字化科技期刊的运作要重视数字化期刊的知识产权保护,使高校科技期刊向着数字出版、绿色出版、跨媒体传播等方向发展,并促进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李红,盛宇,褚丽丽[4](2016)在《基于IDEF0模型的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的出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索中国新兴的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的出版模式,旨在加速中国专业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凝聚规模、深化服务、形成品牌,朝着国际性专业数字信息服务商的方向发展。在梳理国内外期刊集群数字出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IDEF0模型清晰而直观地解构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出版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而组合各要素构建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出版模式的概念模型。该模型汇聚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约束和机制支撑四个维度阐释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的运营,是对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出版模式的综合性全景式描述。
龙玲[5](2012)在《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数字化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数字化意识。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有:期刊数字化到网络数据库时间滞后,信息流大,读者不易筛选符合需求的内容,需下载并安装相应的阅读软件才能浏览期刊内容,面临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编辑应提高自身素质及社会责任感,掌握数字化编辑技巧,使期刊向纯数字模式转变;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加强数字化版权意识,保护数字化期刊的版权,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毕磊[6](2010)在《商业网站的期刊数字化授权:不能撇开市场要素》文中提出"龙源事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业界的极大关注。针对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市场规范和期刊自身保护的版权模式,以及期刊数字化版权的特殊性和应对措施,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和机制来解决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本文认为应将当今社会市场行为、商业利益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认真考量,积极寻找各方利益平衡点,建立新的期刊数字化商业模式,以促进数字化期刊健康发展。
范贤容,韩欢[7](2009)在《论开放存取期刊的知识产权保护》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开放存取期刊知识产权的特点,介绍了传统数字化期刊、目前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机构和开放存取知识库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就相关保护策略提出了建议。
陈敬根[8](2009)在《论数字化条件下印刷型科技期刊编辑作品作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编辑行为的法律属性,指出编辑行为是将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断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汇编在一起的行为,因此编辑行为首先是一种汇编行为。另外,编辑工作除了具有中介性、加工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故编辑行为、编辑作品应受我国《着作权法》的保护。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编辑行为及其作品的署名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成为印刷型科技期刊编辑作品权利受侵犯的主要方面。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印刷型科技期刊编辑作品的作者权益:一是确立编辑作品及其作者、编辑权等法律概念;二是科学界定各着作权人的法律权利的位优顺序:三是建立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四是积极采取技术性保护措施。
曹娟[9](2009)在《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发展》文中指出探讨了科技期刊网络化建设和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期刊网络化中作品复制行为未得到规范,着作者的作品被重复发表;许多网站存在未经作者同意进行转载的现象;随意引用他人成果不列出参考文献,作品的引用不规范等。为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1)通过宣传和培训,加强作者、编者、读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编辑部与每位作者签订"论文着作权转让合同",以书面形式获得着作权人的授权;(3)采用访问控制技术、终端识别技术、加载数字水印等技术保护措施,防范网络侵权;(4)参考或引用他人成果应标注参考文献,作品的引用应规范,合理合法使用网络期刊资源。
吴生高,周红,季春[10](2008)在《数字化期刊发展与着作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期刊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其带来的着作权问题也日益严峻。根据数字化期刊的特点和发展概况,分析了数字化期刊存在的着作权保护问题,提出数字化期刊的着作权保护对策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 三、前人研究综述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传播媒介变革与音乐期刊之关系 |
| 第一节 近现代以来传播媒介所发生的快速变革 |
| 一、印刷媒介 |
| 二、电子媒介 |
| 三、数字媒介 |
| 第二节 国内音乐期刊的演变历程 |
| 一、期刊与杂志的定义与关系 |
| 二、中国音乐期刊的出版与发展研究 |
| 第三节 音乐期刊出版对于数字化时代的“互动” |
| 一、音乐期刊发展的现状 |
| 二、音乐期刊出版发行新时期“转型之路” |
| 第二章 数字化时代对音乐期刊办刊活动之影响 |
| 第一节 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面貌” |
| 一、传统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背景 |
| 二、当前数字化出版面临的出版问题及解决方案 |
| 第二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编辑的影响 |
|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
| 二、编辑方式的改变 |
| 三、营销手段的转变 |
| 四、音乐编辑需要的“新”素养 |
| 第三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期刊出版活动的改变 |
| 一、编辑、作者、读者沟通方式的简易化 |
| 二、资源整合的便利化 |
| 三、编辑流程的数字化 |
| 四、宣传方式的多样化 |
|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的发行方式的调查与认识 |
| 一、音乐期刊发行方式的变革 |
| 二、音乐期刊发行的数字化 |
| 三、音乐期刊数字化发行的优势与不足 |
| 第三章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面临的“转型”之道 |
| 第一节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表现方式 |
| 一、音乐期刊出版流程方面 |
| 二、企业层面问题—内生动力不足 |
| 三、政府层面的问题—外部调控不够 |
| 第二节 对当前所采取应对策略的调查分析 |
| 一、出版流程方面 |
| 二、企业应对之策 |
| 三、政府转型之策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一、数字化期刊所涉及的着作权问题 |
| (一) 期刊数据库制作中涉及的着作权问题。 |
| (二) 电子期刊传递中涉及的着作权问题。 |
| (三) 期刊网站建设中的着作权问题。 |
| 二、数字化期刊着作权保护策略 |
| (一) 构建合法的数字化使用机制。 |
| (二) 建立网络文献认证管理制度。 |
| (三) 利用技术措施保护版权。 |
| (四) 兼顾或平衡信息合作双方的利益。 |
| (五) 提高公众着作权保护意识。 |
| 一、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状况 |
| 二、高校数字化科技期刊出版状况及知识产权问题 |
| (一) 高校数字化科技期刊出版状况 |
| (二) 高校数字化科技期刊的知识产权问题 |
| 三、高校数字化科技期刊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
| 0 引言 |
| 1 期刊集群数字出版文献综述 |
| 2 研究方法 |
| 3 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运作的要素分析 |
| 4 构建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的出版模式 |
| 4.1 出版模式之输入端 |
| 4.2 出版模式之控制约束 |
| 4.3 出版模式之机制支撑 |
| (1)技术手段 |
| (2)人力资源 |
| (3)组织结构 |
| (4)社会资本 |
| 4.4 出版模式之输出端 |
| 5 结束语 |
| 1 当前数字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1.1 数字期刊的发展现状 |
| 1.2 存在问题 |
| 2 提高编辑的数字化意识 |
| 2.1 加强社会责任感 |
|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
| 2.3 掌握数字化编辑的技巧 |
| 2.4 转变出版观念 |
| 2.5 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
| 2.6 加强数字化期刊的版权意识 |
| 3 结论 |
| 一、数字化期刊面临授权难题 |
| 二、建立新的数字化期刊商业运营模式 |
| 1. 建立版权交易信息平台。 |
| 2. 建立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完善期刊数字化传播通路。 |
| 三、新的运作模式应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
| 四、需要多方努力积极探索 |
| 1 开放存取期刊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
| 1.1 OA期刊允许作者“保留部分权力” |
| 1.2 建立在版权许可证基础之上 |
| 1.3 在使用中充分尊重作者的精神权利 |
| 1.4 OA期刊版权保护的对象只是知识内容本身 |
| 2 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
| 2.1 传统数字化期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 2.2 目前OA期刊机构所使用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 2.3 OA知识库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 3 建议 |
| 3.1 加强协议保护 |
| (1) 版权协议标准的兼容和统一 |
| (2) 加强科学基金作品的可获取性, 对所有作品保证最大限度的“免费获取”和“自由传播” |
| (3) 协议的保护力度问题 |
| 3.2 辅助以法律保护 |
| 3.3 抄袭识别的智能化 |
| 3.4 加强开放理念及其意义灌输提高全民意识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