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1](2015)在《先唐昆虫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林琳[2](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竹林寺女科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竹林寺女科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统计学方法,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介绍了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病理的认识,佛教医学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竹林寺女科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文献研究内容。首先对本课题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的整理、统计方法。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Matlab软件、NodeX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次对数据研究结果进行输出与分析。对方剂资料的一般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本课题共收集943个方剂,方剂来源于《胎产新书》410个,《竹林女科证治》401个,《竹林寺女科秘方》91个,《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考》41个;妊娠病方剂357个,产后病272个,月经病202个,杂病62个,产时病34个,带下病16个;方剂剂型以内服方剂为多,共927个,其中汤剂548个,散剂221个,丸剂146个,其他12个;外用方16个;单方使用药味数约8味。对整体方药进行分析,共涉及132种疾病,385味药物,254个症状,50个证素;对症状、证素、药物、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整体用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二味药关联规律15条,三味药关联规律40条,四味药关联规律7条。以此为基础,对竹林寺女科整体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再次对妊娠病、产后病、月经病之间的高频药物、证素频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竹林寺女科治疗妇科病以气血为关键,以脾胃为重点。产后病侧重温补气血,生新化旧,顾护脾肺,兼以化痰、祛风;妊娠病平补气血,健脾养肝,同时清热、化痰、理气;月经病则侧重补血行气活血,健脾疏肝,兼以清热。产后病病机以气血虚弱最常见,又兼血瘀,同时肺脾胃不足,易外感风寒,易阻气机;妊娠病中气虚较血虚更为多见,火热多是由于阴血虚导致阳偏亢引起,同时肝脾胃气滞、脾肾不足也较为常见;月经病中以血虚最为多见,可能与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关系密切,并以肝郁气滞,血瘀血热为多见。然后对产后病的药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得2味药关联规律19条,3味药关联规律36条,4味药24条。涉及当归、川芎2味药的组合较多,行气药时常与四君子汤类药物组合,活血药则常配合养血药。随后结合产后病的高频症状,使用网络关系图对确系生化汤类方的47个方剂进行运用探讨。生化汤的核心药物为当归、川芎、甘草,自汗-麻黄根,产后腹痛-炮姜、桃仁,产后大便难-橘皮、桃仁,食欲不振-人参、炮姜、白术,腹泻-茯苓,手足厥冷-炮姜、人参,咳痰-桔梗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最后对《胎产新书》的理论探讨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对脾胃、气血的重视,月经病的论述,妊娠期保健及预防用药,生化汤及产后病,分娩及产后调护,分期论治思想,用药研究等方面。第三部分为结论。对竹林寺女科组方用药规律和诊疗特色进行总结,并就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反思。
毛羽佳[3](2014)在《中西医结合授权饮食调护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总结国内外对老年2型糖尿病饮食护理的研究进展;2构建中西医结合特色膳食调护模式,规范中医辨证施膳在老年2型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3在特色膳食护理中引进授权教育,将先进心理技术与特色膳食健康教育相结合,根本上提升膳食护理的有效性;4弘扬中医养生膳食文化,提升老年2型糖尿病饮食护理质量,从根本上促进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开展,进而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研究方法]选取成都市高新区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和温江区康馨苑老年公寓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象均在西医药量不减、运动方法保持不变等情况下接受饮食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试验组在授权健康教育模式下给予中西医结合饮食调护,干预方法包括讲座、个体化指导、现场操作、发送图片资料等,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结束后分别电话随访3个月。以糖尿病授权量表简表(Eight-item short form of the diabetes empowerment scale,DES-SF)、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血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为主要评价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后和随访3个月结束时进行效果评价。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方差齐性检验、χ2检验、t检验等进行相应的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研究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入组时一般资料、体重指数、自我效能评分、授权得分、血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结束后,试验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与糖尿病授权量表评分较自身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较自身干预前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在干预后及随访后,试验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身前后比较中,试验组在干预后及随访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较干预前降低,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只是空腹血糖在干预后出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后,对照组空腹血糖较干预前,组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h血糖,对照组在干预后及随访后,较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中西医结合饮食调护能较好控制老年人的血糖,是一种可行、有效的饮食护理方法。2授权教育能提高老年人自我效能,提高老人依从性,使特色饮食调护持久有效的控制老年人血糖。3中西医饮食护理各有优势缺点,将二者结合探索新型糖尿病饮食调护模式,对防治糖尿病,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韦公远[4](2002)在《胖瘦皆宜进补只是侧重不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胖与瘦是两个相对而言的统称谓。如若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那么胖点瘦些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人本发生虚胖,或过分消瘦,就要注意了。这里,首先要寻找原因,继之进行适当补养。 “你发福了”,这是人们对于发胖者见面的“祝贺”,认为人胖是有“福气”,是“健康”的体现。其实,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改变,体内钠潴留增多,细胞中水分增加;或过食肥美,活动减少,或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使脂肪过剩而堆积,从而使人发胖;或者由于脑部、肾上腺皮质的病变而致发胖等。这种人,动则气喘、心慌心跳、自汗盗汗、躯体沉重、大腹便便、极易疲倦。这是病态,中医称为气虚痰湿内蕴所致,故有“胖人多气虚’、“胖人多湿痰”之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绪论 |
| 一、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意义 |
| 二、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对象 |
| 三、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基础 |
| 四、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资源 |
| 五、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方法 |
| 六、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结构 |
| 第一章 先唐昆虫文学概貌 |
| 第一节 先唐昆虫文学的内容 |
| 一、正面书写的昆虫 |
| 二、负面书写的昆虫 |
| 三、多元书写的昆虫 |
| 第二节 先唐昆虫文学的流变 |
| 一、先秦:昆虫文学的萌芽与形成 |
| 二、两汉:形象与意义的丰富定型 |
| 三、魏晋:内涵与外延的并行发展 |
| 四、南北朝:新变与转型的高峰期 |
| 第二章 观赏性昆虫的文学书写 |
| 第一节 萤火虫意象的变化 |
| 一、萤火虫以清冷形象面世 |
| 二、魏晋时代的积极烙印 |
| 三、南北朝萤意象的转型 |
| 第二节 蛾的双重意义之嬗变 |
| 一、“美人之眉”风行于世 |
| 二、魏晋从禅意到执着的蛾意象 |
| 三、南北朝咏蛾的新变与回归 |
| 第三节 蝴蝶意象的产生与发展 |
| 一、缘起庄周,翩跹自由 |
| 二、秦汉魏晋,保持岑寂 |
| 三、南北朝宫廷咏蝶的迅速兴盛 |
| 四、咏蝶诗的创作走向成熟 |
| 第四节 蜉蝣彰显的生命意识 |
| 一、对蜉蝣自然特征的描绘 |
| 二、先秦蜉蝣生命意识的文学书写 |
| 三、六朝蜉蝣生命意识的文学演进 |
| 第三章 害虫的文学书写 |
| 第一节 蝇的文学书写 |
| 一、青蝇恶劣形象的起源 |
| 二、“青蝇吊客”是对逐味习性的延伸 |
| 三、“托骥之蝇”反衬力量强弱的对比 |
| 第二节 蝗虫的文学书写 |
| 一、子孙振振:最初的美好寄托 |
| 二、蝗虫害谷:庄稼的灭顶之灾 |
| 三、社稷之危:蝗灾与人祸勾联 |
| 四、君臣之责:“灾异说”的盛行 |
| 五、走向科学:蝗灾的有效应对 |
| 第三节 农业害虫的文学书写 |
| 第四章 毁誉参半的昆虫书写 |
| 第一节 蚂蚁的书写特征 |
| 一、对蚂蚁自然特征的书写 |
| 二、对蚁的褒义书写 |
| 三、对蚁的贬义书写 |
| 第二节 螳螂勇士形象褒贬交替的形成 |
| 一、先秦军事家眼中的精神勇士 |
| 二、先秦文学家眼中的无谋逞能 |
| 三、勇士形象早于《庄子》而产生 |
| 四、汉代:螳螂成为说理的工具 |
| 五、魏晋:客观看待螳螂举斧 |
| 六、南北朝:螳螂多沦为贬义 |
| 第三节 从毒蜂到蜜蜂的文学蜕变 |
| 一、对毒蜂的恐惧反应 |
| 二、对蜂的仿生学应用 |
| 三、采花酿蜜的文学审美 |
| 第五章 蚕:农桑社会的代表意象 |
| 第一节 先秦时期对蚕的尊崇 |
| 一、对蚕的全面关注 |
| 二、对蚕的价值肯定 |
| 三、对“蚕理”的尊崇 |
| 第二节 六朝时期蚕的文学新变 |
| 一、汉代蚕的文学新变 |
| 二、魏晋南北朝咏蚕的凝滞 |
| 第六章 蝉:经典意象的特点与演变 |
| 第一节 先秦蝉意象的特征 |
| 一、春秋之前,蝉鸣受到关注 |
| 二、春秋时期,蝉以体形着称 |
| 三、战国前期,蝉翼的描绘日趋流行 |
| 四、战国后期,蝉的习性被逐步挖掘 |
| 五、先秦蝉意象演变的特征 |
| 第二节 汉魏晋蝉文学的承续 |
| 一、蝉赋的兴盛 |
| 二、书写了蝉的多重形象 |
| 第三节 南北朝蝉文学的新变 |
| 一、咏蝉诗的问世 |
| 二、咏蝉文体的此消彼长 |
| 三、南北朝蝉文学新变探因 |
| 第四节 南朝与北朝蝉文学书写的差异 |
| 一、南朝着眼于“鸣蝉”意象 |
| 二、北朝侧重蝉的生命意识 |
| 第五节 汉魏六朝写蝉的文学贡献 |
| 一、增加了蝉的文化内涵 |
| 二、拓宽了艺术搭配的领域 |
| 第七章 蟋蟀:悲秋的先声 |
| 第一节 蟋蟀之鸣的书写始于先秦 |
| 一、蟋蟀之鸣与物候标志的联系 |
| 二、蟋蟀之鸣与惜时情绪的结合 |
| 三、蟋蟀之鸣与悲秋意识的兴起 |
| 第二节 蟋蟀书写的纺锤形发展 |
| 一、两汉时,蟋蟀多为物候之指 |
| 二、魏晋时,蟋蟀常鸣悲秋之声 |
| 三、南北朝,蟋蟀书写渐趋没落之态 |
| 结语 |
| 附录1:图案数据 |
| 一、先唐昆虫图鉴 |
| 二、各类图表 |
| 附录2:主要参考文献 |
| 一、着作类 |
| 二、参考论文 |
| 附录3: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 后记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中医学女性生理病理的概述 |
| 综述二:佛教医学研究概况 |
| 综述三:竹林寺女科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一、研究方法 |
| 1、竹林寺女科着作版本选择 |
| 2、方剂收录原则 |
| 3、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案 |
| 3.1 资料的录入和整理 |
| 3.2 资料的统计 |
| 二、研究内容及结果 |
| 1、方剂资料的一般情况 |
| 1.1 方剂来源 |
| 1.2 方剂分布 |
| 1.3 方剂剂型 |
| 1.4 方剂用药味数分布 |
| 2、用药及组方规律研究 |
| 2.1 整体分析 |
| 2.2 对比研究 |
| 2.3 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 3、理论探讨 |
| 3.1 对脾胃、气血的重视 |
| 3.2 对月经病的论述 |
| 3.3 妊娠期保健及预防用药 |
| 3.4 生化汤及产后病 |
| 3.5 分娩及产后调护 |
| 3.6 分期论治思想 |
| 3.7 用药研究 |
| 3.8 其他 |
| 第三部分 结论 |
| 一、竹林寺女科处方用药规律 |
| 二、竹林寺女科诊疗特色 |
|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参考书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前言 |
| 一、研究背景 |
| (一)、糖尿病之西医饮食护理 |
| 1 饮食原则 |
| 2 饮食计算方法 |
| 3 食物的选择依据 |
| (二)、糖尿病之中医膳食调护 |
| 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 2 糖尿病辨证分型的发展 |
| 3 糖尿病中医膳食调护原则 |
| 4 药食同源 |
| (三)、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 (三)、样本量估计 |
| (四)、分组与评价工具 |
| (五)、统计方法 |
| (六)、研究方案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及讨论 |
| 一、研究结论 |
| 二、讨论 |
| 第五部分、研究局限及展望 |
| 一、研究局限 |
| 二、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