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无患子科植物营养贮藏蛋白的分离鉴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姚维[1](2021)在《广西恩城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觅食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仅栖息于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极度珍稀濒危的灵长类。由于受到人类建筑和自然生境的阻隔,目前仅分布于40个独立的孤岛状斑块生境之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许多小种群已经濒临功能性灭绝,但目前对这些种群信息依旧知之甚少。至2019年7月起,本文对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猴群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跟踪与观察,收集有关食性和食物组成、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家域和漫游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等信息,并探讨它们采用何种觅食策略以适应和利用该地区喀斯特石山生境。主要结果如下:1.食性:恩城黑叶猴全年采食115种植物(包括11种未能鉴别出种名的植物和3种非植物食物),涉及81种乔木,14种藤本,寄生植物和草本各3种,分别占觅食记录的73.4%、13.8%、9.1%和1.2%。其中,树叶占67.7%,包括43.9%的嫩叶和23.8%的成熟叶;果实和种子分别在食物组成中占20.7%和2.1%;花和其它植物(包括树皮、茎和未知部分)分别占4.2%和5.3%。黑叶猴的食物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采食更多的嫩叶;当旱季嫩叶短缺时,它们则采食更多的成熟叶、种子和树皮。它们所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黑叶猴在采食时还表现出选择性,72.99%的食物仅来自23种植物;而且这23种植物中仅两种属于栖息地中最常见的种类。这表明黑叶猴并不是严格地依据栖息地中各种植物数量的多少来选择食物。2.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各1个活动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这可能与白昼温度和日照强度有关。它们的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雨季的觅食高峰出现时间较旱季早1小时,高峰期延长1小时。在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平均42.81%的时间用于休息,26.72%用于觅食,27.00%用于移动,用于理毛和其它的时间仅占时间分配的2.30%和1.16%。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在旱季,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多于雨季,而休息和理毛时间相应地减少。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与食物组成、食物可利用性以及降雨量未呈显着相关性,这可能与黑叶猴生境破碎有关。3.家域和日漫游行为:黑叶猴的家域面积为16.8 ha,旱季的家域面积大于雨季的家域面积(12.5 ha Vs 10.5 ha)。猴群的主要活动集中在3个面积较小活动中心,它们仅占家域面积的37.3%,而觅食行为主要发生在其中的10个(2.5 ha)。旱季家域利用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雨季。黑叶猴的漫游方式主要表现为较短的日漫游距离(498m-852m)和较小的日漫游面积(3.5 ha-8 ha),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旱季月平均日漫游距离和日漫游面积均显着高于雨季。黑叶猴日漫游距离与成熟叶和种子的取食比例成正比;而日漫游面积与嫩叶和花的可获得性、嫩叶取食比例成负相关,与成熟叶、树皮和种子的取食比例成正比。日漫游距离与温度呈显着相关性,日漫游面积与温度和降水均呈显着相关性。4.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黑叶猴偏好在山坡活动,很少利用山脚平地。猴群对山体空间位置利用季节性差异不显着。黑叶猴偏好在山体中上部的46-80°阳坡觅食和活动。雨季嫩叶可获得性比旱季高时,猴群对11-45°坡度范围山体的利用随着嫩叶取食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黑叶猴对山体高度未表现出选择性。但是随着成熟叶可获得性的增加而降低了对山体下部的利用,随着种子和树皮的取食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了对山体中部的利用。黑叶猴偏好于林层中层以上的树木的较小直径(2.1-5.0cm)的树枝上活动,且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但是利用各支持类型、林层和支持物直径与各食物可获得性和食物组成以及多样性之间存在部分相关性,这表明黑叶猴可以根据食物资源的时空差异调整自己的觅食支持物选择。这可能也是其适应喀斯特生境的有效策略。以上结果表明,黑叶猴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是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权衡的结果。

蓝金宣,黄晓露,李开祥,梁文汇,赵志珩,赵海鹄[2](2019)在《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细子龙扦插生根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不同激素对细子龙扦插的影响,找到适合细子龙扦插生根的方法,提高生根率,笔者以细子龙成年母株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分别探讨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和浸泡时间3个因子对细子龙扦插生根率和愈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和浸泡时间3个因子对细子龙扦插生根率和愈伤率的影响显着(P<0.05);影响细子龙生根率最大的因子是浸泡时间,而不是激素种类;激素种类及激素浓度显着(P<0.05)影响细子龙扦插愈伤率且激素种类影响力大于激素浓度;用浓度为500 mg/L的IBA溶液处理10 min细子龙扦插生根率最高为62.22%。

赵成帅[3](2014)在《枣树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养贮藏蛋白质(vegetative storage proteins, VSPs)是许多落叶树木在冬季休眠期间贮藏氮素的主要形式。本文以山西太谷地区的壶瓶枣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枣树物候期的观察和采用光学、电子显微技术研究枣树枝条、根、叶的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形态、分布特点以及年动态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在2013年枣树的萌芽期是4月12日,开花期是5月25日,成熟期是9月20日,落叶期是10月15日。(2)枣树营养贮藏蛋白质呈现季节变动的明显趋势,一方面表现为积累阶段,另一方面表现为降解阶段。在休眠期,枝条的树皮中积累了大量营养贮藏蛋白质。在萌芽和抽新梢的阶段中,这些蛋白质逐渐降解,直至全部消失。降解的贮藏蛋白质为新梢生长发育给予重要氮源。5月中旬,枣树进入完全展叶期,此时新梢中开始积累VSP,落叶期间VSP含量快速积累,12月达到高峰值。枣树的根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年动态变化规律与枝条大体相似,稍有不同。其中降解时期比枝条早,大量开始积累的时期比枝条晚,且积累量不如枝条丰富。枣树的叶片的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年动态变化规律与叶片自身的生长习性相关,叶片生长阶段积累VSP,落叶期降解VSP。(3)通过电镜观察,枣树营养贮藏蛋白质呈细沙状、絮状、颗粒状、圆球状四种形态。在积累早期,VSP的形态以细沙状、絮状为主;在休眠季节,VSP的形态以以颗粒状、圆球状为主。(4)枣树的营养贮藏蛋白质细胞属于杨树型。

莫雅芳,吕曼芳,秦武明,邱鹏光,吴方成[4](2014)在《水分胁迫下细子龙的生长及光合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ense)在不同水分梯度胁迫下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子龙的地径、苗高相对生长率、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土壤水分减少而减少,差异达到显着水平;20%水分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低,与其他处理差异显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降低,细胞间CO2浓度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增加;水分胁迫引起细子龙光合速率下降是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

彭方仁,郭红彦,吴青霞[5](2010)在《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SDS-PAGE技术、间接免疫酶标光镜定位和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技术对银杏枝条中的营养贮藏蛋白质(VSPs)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细胞学特性及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运用制备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制备银杏32和36ku2种营养贮藏蛋白质抗原,通过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获得银杏32和36ku2种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多克隆抗体。银杏VSPs主要分布于落叶期当年生枝条的次生韧皮部细胞中,呈现出团块状、颗粒状和均一状3种形态。在新梢生长期,积累在枝条中的VSPs逐渐降解消失,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陈月异,史敏晶,田维敏[6](2007)在《印度紫檀营养贮藏蛋白质的主要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离鉴定热带落叶树木印度紫檀营养贮藏蛋白质(VSPs),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包括印度紫檀在内的5种热带树木VSPs之间的免疫相关性。结果表明:印度紫檀VSPs包括4种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别为33.5、28、21和19.5ku;它们主要分布在枝条木薄壁细胞、木射线薄壁细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薄壁细胞、皮层薄壁细胞以及树干、大根的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薄壁细胞中;它们的超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大致可以分为电子致密的团块状、絮状和均一状3种形态,不同形态的VSPs存在于不同的贮藏蛋白质细胞中,具有细胞特异性;在新梢发育时期,积累在枝条中的VSPs明显消失,但积累在树干和大根中的VSPs和落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积累在枝条中的营养贮藏蛋白质是新梢生长发育所需氮素的主要来源;同一科树木的营养贮藏蛋白质之间存在较强的免疫相关性,但不同科树木的营养贮藏蛋白质之间缺乏免疫相关性。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生化性质的多样性可能反映了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

吴青霞[7](2007)在《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细胞学研究》文中指出营养贮藏蛋白质(Vegetative Storage Proteins,简称VSPs)作为一种季节性氮素贮藏对树木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以及树木对逆境的反应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银杏(Ginkgo biloba.L)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和SDS-PAGE技术研究了银杏枝条和根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布特点及其在年生长周期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ting)、间接酶标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和胶体金免疫细胞化学定位技术,分离鉴定了银杏主要的营养贮藏蛋白质。主要结论如下:(1)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主要在枝条和根的次生韧皮部细胞中分布。另外,枝条的皮层细胞、木质部射线细胞、根的木射线细胞以及初生木质部与次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中均有分布,形成层细胞中几乎没有营养贮藏蛋白质分布。(2)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之后在液泡中积累,其形态具有多样性,呈絮状、颗粒状、圆球状、不规则块状和均一细沙状。积累初期,营养贮藏蛋白质多以均一絮状或细沙状出现在中央大液泡中。在休眠季节,营养贮藏蛋白质则多以颗粒状、圆球状和不规则块状积累在众多大小不等的小液泡中。总体而言,不同形态的营养贮藏蛋白质存在于不同的细胞中。(3)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降解和积累两个阶段。在树木的休眠期,枝条的树皮和木质部中积累了大量营养贮藏蛋白质,当年生枝条中积累量多于2年生枝条,树皮中多于木质部。在芽萌发和抽新梢的过程中,这些蛋白质逐渐降解,直至完全消失。降解的贮藏蛋白质为新梢生长提供重要氮源。5月中旬,随着新梢的生长和叶片的完全成熟,新梢中重新开始积累营养贮藏蛋白质,落叶期间营养贮藏蛋白质积累量迅速增加,12月份积累量达到最大。侧根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枝条类似,但其降解时期比枝条早,大量开始积累的时期比枝条晚,且积累量不如枝条丰富,其动态变化过程可能与根自身的生长活动有关。(4)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具有边消耗边积累的特点,新梢早期就能积累营养贮藏蛋白质。(5)采用SDS-PAGE技术,从当年生枝条的树皮组织中分离并纯化出两种相对含量高的蛋白质,它们的分子量为36kDa和32kDa,用它们分别免疫新西兰白兔后成功获得了这两种蛋白质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36kDa和32kDa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间接免疫酶标细胞化学定位和胶体金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均证明,36kDa和32kDa蛋白质是营养贮藏蛋白质细胞液泡蛋白质内含物的主要成分,它们符合Clausen和Apel为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制定的3条标准,可以肯定,36kDa和32kDa蛋白质是银杏的主要营养贮藏蛋白质。

颜家安[8](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王旭初,史敏晶,陈月异,田维敏[9](2004)在《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英文)》文中提出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分离鉴定了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ense)的营养贮藏蛋白质(VSP)。在经汞-溴酚蓝染色的石蜡切片中,观察到枝条、树干和根的次生木质部的木薄壁细胞中有深蓝色颗粒状物质,而在上述枝条、树干和根的次生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薄壁细胞中则为均一状的淡蓝色物质。这些被染成不同程度蓝色的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SDS-PAGE分析表明,在枝条、树干和根的树皮及木质部中,有2种含量高的蛋白质,其分子质量约23kDa和26kDa。使用荔枝(一种无患子科树木)的22kDaVSP的多克隆抗体对这些部位的树皮和木质部可溶性蛋白质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在免疫印迹图谱上,该抗血清只识别23kDa和26kDa蛋白质,且23kDa蛋白质谱带颜色较深,说明它们与荔枝的22kDaVSP有一定的同源性。间接免疫荧光定位结果表明,只有颗粒状和均一状蛋白质内含物发出异硫氰酸荧光素特异的蓝绿色荧光,说明23kDa和26kDa蛋白质是这些颗粒均一状内含物的主要成分。树木抽新梢后,这2种蛋白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可见,23kDa和26kDa蛋白质符合树木VSP的3条标准,应该是细子龙的VSP。韧皮部和木质部的VSP在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与蛋白质的种类不?

田维敏[10](2002)在《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氮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种大量矿质元素,对植物氮代谢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关于氮素吸收、同化、转运和种子氮贮藏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是,营养器官中氮贮藏的研究仍然是植物氮代谢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营养器官中的季节性氮贮藏是树木氮代谢的显着特征,在树木的生长发育及树木对逆境的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关于氮贮藏的知识也是果树和林木栽培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树木氮贮藏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在树木的营养器官中发现一类专门的贮藏蛋白质,称之为营养贮藏蛋白质。 至今,对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生物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了解得还很不够。对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认识借鉴种子,往往把营养贮藏蛋白质的重要性与种子中的贮藏蛋白质相类比。一般认为,在根系当年从土壤中吸收和同化的氮不能满足树木当年生长发育的需要时,营养器官中贮藏的氮起着一种“缓冲作用”。这种认识严重制约着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本文首先综述了植物N代谢的差异、树木营养器官N贮藏的早期研究工作和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进展。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PAGE、SDS-PAGE和免疫印迹技术、电泳凝胶过碘酸—Schiff试剂染色、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免疫细胞化学定位技术以及cDNA克隆技术,较深入地研究了大叶桃花心木和巴西橡胶树的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生物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在此基础上,较广泛地研究了营养贮藏蛋白质在18科64属70种热带树木和15科28属30种2变种温带落叶树木中的分布,较系统地研究了营养贮藏蛋白质在蔷薇科(12属17种3变种)、豆科(9属10种1变种)和楝科(12属16种2变种)中的分 布、超微结构及其分离鉴定和糠科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相关性。 在大叶桃花心木的皮层、次生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普通薄壁细胞的 中央大液泡里存在蛋白质内含物。这些细胞的周缘细胞质中通常含有 淀粉粒。在接近落叶期和无叶期,液泡蛋白质在植株中大量积累,主 要分布在次生韧皮部的射线薄壁组织细胞和韧皮薄壁细胞中,并且末 端小枝的液泡蛋白质比树干和大根的丰富。末端小枝液泡蛋白质的消 失与新梢生长过程是同步的,表明这些蛋白质被新梢生长所消耗。落 叶前环剥一年生枝条基部,萌发的新梢生长被抑制,环剥伤口下方液 泡蛋白质的消失受到阻碍。树干和根中液泡蛋白质的明显减少发生在 新梢形成之后,这些蛋白质的完全消失发生在相应器官形成层活动最 活跃的时期。在新梢叶片成熟后l个月,新梢茎的树皮组织就开始积 累液泡蛋白质,此时正值高温和长日照时期。 采用SDS干AGE技术,从大叶桃花心木末端小枝的树皮组织中分离 到两种才对含量高的蛋白质,分子量约 18 kDa和 ZI kDa。用 21 kDa 蛋白质的抗血清进行兔疫印迹分析表明,18 kDa蛋白质和 21 kDa蛋白 质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免疫荧光和电镜免疫细胞化学定位证明,它 们是贮藏蛋白质细胞的液泡蛋白质内含物的主要成分。在树木年生长 周期的后期,18 kDa和 ZI kDa蛋白质分布于枝条、树干、大根和小 根,大量积累在这些器官的次生韧皮部和末端小枝及小根的次生木质 部中。在树木新的年生长周期中,随着新梢的发育,积累在末端小枝 中的贮藏蛋白质开始被消耗/新梢叶片成熟时,末端小枝中的 18 kDa 和 21 kDa蛋白质己完全消失,而树干和大根中的这两种蛋白质的含量 相对稳定,与落叶期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树干和大根中的贮藏蛋白质 的动用与各自的维管形成层活动密切相关,它们的大量消失发生在维 管形成层活动的高峰期。到IC。月初,高部位树干的树皮中己开始积累 贮藏蛋白质而低部位树干的树皮组织中的贮藏蛋白质己减少到低水 平。新梢叶片成熟后的 1周,在新梢茎的树皮组织中就可检测到 18 kDa 和 21 kDa两种蛋白质。新梢叶片成熟后的 2周,这两种蛋白质明显增 多。此时,上一年形成的末端小枝的树皮组织中己检测不到 18 kDa和 ZI kDa两种蛋白质,树干和根中的贮藏蛋白质正在消失。这些结果表 明,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积累是一种程序性合成,积累的蛋白质供下一 个生长发育阶段利用。结果,当年的新梢生长和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优 先利用原来积累的贮藏蛋白质而不是当年新同化的N。这种机制为树木 正常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树木的茎干在整个年 3 生长周期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营养贮藏蛋白质,这对于树木抵抗偶然 的N素胁迫具有重要的生

二、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恩城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觅食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觅食研究的意义
    1.2 黑叶猴研究的现状
        1.2.1 黑叶猴形态描述
        1.2.2 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
        1.2.3 黑叶猴的社会结构
        1.2.4 黑叶猴栖息生境和栖息地选择
        1.2.5 黑叶猴家域利用和漫游行为
        1.2.6 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1.2.7 黑叶猴觅食生态学
    1.3 生境破碎化对灵长类生存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地点和对象
    2.1 研究地点
        2.1.1 气候
        2.1.2 植被和动物
    2.2 研究对象
第3章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植被调查
        3.1.2 物候
        3.1.3 行为取样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 活动节律
        3.2.2 活动时间分配
        3.2.3 家域与栖息地利用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4.1.1 植被组成和物候
    4.2 黑叶猴食物组成
        4.2.1 黑叶猴食物种类组成
        4.2.2 黑叶猴食物种类部位组成
    4.3 食物的多样性
    4.4 食物的选择
    4.5 黑叶猴觅食与其它因子
        4.5.1 黑叶猴活动节律
        4.5.2 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
        4.5.3 黑叶猴家域
        4.5.4 黑叶猴漫游行为
        4.5.5 黑叶猴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第5章 讨论
    5.1 叶猴的消化道形态和生理特点
    5.2 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5.3 黑叶猴的食物选择
    5.4 黑叶猴觅食与其它因素
        5.4.1 黑叶猴活动节律
        5.4.2 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
        5.4.3 黑叶猴家域大小与食物组成
        5.4.4 黑叶猴漫游方式与漫游面积
        5.4.5 黑叶猴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5.5 黑叶猴觅食行为地域差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细子龙扦插生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及处理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扦插及扦后管理
        1.3.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细子龙扦插的影响
    2.2 细子龙扦插生根率的影响因子筛选
    2.3 细子龙扦插愈伤率的影响因子筛选
3 结论
4讨论

(3)枣树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枣树的概况
    1.2 果树氮素贮藏营养研究概况
    1.3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概况
        1.3.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定义、分类、特点、分布
        1.3.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特点
        1.3.3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3.4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因素
        1.3.5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动向和趋势
    1.4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物候期观察及采样方法
        2.2.1 物候期观察
        2.2.2 采样方法
    2.3 枣树光镜样品的制作
    2.4 枣树电镜样品的制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枣树物候期观察结果
    3.2 枣树枝条显微结构分析
        3.2.1 枣树枝条横切面的组织结构分析
        3.2.2 枣树枝条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布
        3.2.3 枣树枝条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年动态变化规律
    3.3 枣树根显微结构分析
        3.3.1 枣树根横切面的组织结构分析
        3.3.2 枣树根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布
        3.3.3 枣树根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年动态变化规律
    3.4 枣树叶显微结构分析
        3.4.1 枣树叶横切面的组织结构分析
        3.4.2 枣树叶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布
        3.4.3 枣树叶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季节变化规律
    3.5 枣树枝条超微结构分析
        3.5.1 枣树枝条营养贮藏蛋白质的超微结构特征
        3.5.2 枣树枝条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年动态变化规律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水分胁迫下细子龙的生长及光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验设计
    1.2指标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水分胁迫对细子龙苗木生长的影响
    2.2水分胁迫对细子龙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水分胁迫对细子龙光合生理的影响应
3结论与讨论

(7)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细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1.1.1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类及分布
        1.1.2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特点
        1.1.3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点
        1.1.4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1.1.5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基因表达和调控
        1.1.6 木本植物营养贮藏蛋白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采样时间和部位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观察
        3.1.1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显微结构观察
        3.1.2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超微结构观察
    3.2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组分分析
        3.2.1 主要蛋白质组分及其动态变化
        3.2.2 营养贮藏蛋白质组分的初步确定
    3.3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标记分析
        3.3.1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3.3.2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抗血清制备
        3.3.3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4 结论与讨论
    4.1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布特点
    4.2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形态学特点
    4.3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规律
    4.4 银杏新梢中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积累特点
    4.5 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参考文献

(8)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基本框架
        三、研究假设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二、古动物环境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一、先住民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小结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着名林木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历史上着名林木及其特征
        二、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人类活动与着名林木变迁
    第二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一、海南沉香树
        二、花梨木
        三、龙脑香科树木
        四、松树
        五、鸡翅木
        六、海南藤
        七、海南粗榧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小结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第一节:概述
        一、移民引种时期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一、橡胶作物
        二、油料作物
        三、果树作物
        四、饮料作物
        五、香料作物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一、桉树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小结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一、黑长臂猿
        二、猕猴
        三、麋鹿
        四、坡鹿
        五、黑熊
        六、云豹
        七、獭、狸
    小结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一、外来物种入侵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小结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 植物氮代谢
        1. 不同类群植物氮代谢的差异
        2. 氮化物的再分配
        3. 植物体内的氮循环库及其对N0_3~-吸收的调控作用
    二、 树木贮藏氮化物
        1. 树木贮藏氮化物的性质
        2. 树木贮藏氮化物的重要性
    三、 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
        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
        1.1. 营养贮藏蛋白质在树木中的分布
        1.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形态学
        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物化学
        2.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
        2.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性质
        2.2.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子量
        2.2.2. 杨柳科树木的营养贮藏蛋白质
        2.2.3. 桃树(Prunus persica)的营养贮藏蛋白质
        2.2.4. 豆科树木的营养贮藏蛋白质
        2.2.5.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同源性
        3. 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季节变化
        3.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积累
        3.1.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积累时期和部位
        3.1.2. 营养贮藏蛋白质积累的细胞学研究
        3.1.3. 营养贮藏蛋白质积累的调控机制
        3.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动用
        3.3.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季节变化
        4.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4.1. 季节性氮素贮藏功能
        4.2. 增强树木的抗逆性
        4.3 其它
    四、 其它植物的营养贮藏蛋白质
    五、 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六、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 研究材料
    二、 研究方法
        1. 热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1. 大叶桃花心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1.1. 采样方法
        1.1.2. 环剥实验
        1.1.3. 光学显微镜技术
        1.1.4. 电子显微镜技术
        1.1.5. 树皮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
        1.1.6. SDS-PAGE
        1.1.7. 抗血清制备
        1.1.8. 免疫印迹及谱带显色
        1.1.9. 电泳凝胶的过碘酸-Schiff试剂染色
        1.1.10. 间接免疫荧光定位
        1.1.11. 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
        1.1.12. 蛋白质的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
        1.1.13.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cDNA克隆
        1.2. 楝科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3. 巴西橡胶树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3.1. 巴西橡胶树贮藏蛋白质细胞的特点
        1.3.2. 67 kDa蛋白质与采胶和死皮的关系
        1.3.3. 67 kDa蛋白质与初生乳管黄色体中的微纤维蛋白质的关系
        1.4. 荔枝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5. 热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
        2. 温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 大叶桃花心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 大叶桃花心木的年生长周期
        2. 含贮藏蛋白质的细胞
        3. 接近落叶期贮藏蛋白质在植株中的分布
        4. 年生长周期中贮藏蛋白质的动用
        5. 年生长周期中贮藏蛋白质的积累
        6. 环剥对新梢生长和贮藏蛋白质动用的影响
        7. 形成层的活动与贮藏蛋白质的动用和积累
        8.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
        9. 18 kDa和21 kDa蛋白质在植株中的分布
        10. 18 kDa和21 kDa蛋白质的季节变化
        11. 18 kDa和21 kDa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性质
    二、 楝科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 营养贮藏蛋白质在楝科树木中的分布
        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超微结构
        3. 楝科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相关性
    三、 巴西橡胶树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 贮藏蛋白质细胞(protein-storing cells,PSCs)
        2. PSCs和67kDa蛋白质的分布
        3. 新梢生长过程中.PSCs和67 kDa蛋白质的变化
        4. 67kDa蛋白质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5. 67kDa蛋白质与割胶和死皮的关系
        6. 初生乳管黄色体的微纤维蛋白质与贮藏蛋白质细胞的67kDa蛋白质的关系
        6.1. 微纤维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
        6.2. 新梢发育过程中微纤维蛋白质的变化及其与67kDa蛋白质的免疫相关性
        6.3. 微纤维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
        6.4. 新梢发育与67kDa蛋白质的关系
        7. 67kDa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性质
        7.1. 67kDa蛋白质是糖蛋白
        7.2. 67 kDa蛋白质与初生乳管黄色体的微纤维蛋白质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7.3. BLAST分析表明,没有与67 kDa蛋白质同源的蛋白质
    四、 荔枝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 贮藏蛋白质细胞
        2. 22 kDa蛋白质与贮藏蛋白质细胞的联系及其在植株中的分布
    五、 热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
    六、 豆科和蔷薇科温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1. 液泡蛋白质在温带豆科和蔷薇科树木中的分布
        2. 豆科和蔷薇科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超微结构
    七、 温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
        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形态
        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布
第四章 总结和讨论
    一、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特点
        1. 具季节变化的液泡蛋白质是营养贮藏蛋白质在细胞学上的表现形式
        2. 在树木中存在两种类型的营养蛋白质细胞
    二、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点
    三、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 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1.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积累是一种程序性合成,树木生长优先利用营养贮藏蛋白质
        2.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积累和降解可能对树木的氮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 营养贮藏蛋白质与果树开花结实的关系
        4. 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特殊生物学功能
    五、 温带树木和热带树木积累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差异:调控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一 研究材料
    1. 北温带落叶树木
    2. 热带落叶树木
附录二 论文、课题及学术交流
    一、 与博士学位论文有关的已发表或被接受的论文目录
    二、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三、 学术交流

四、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恩城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觅食策略[D]. 姚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细子龙扦插生根的影响[J]. 蓝金宣,黄晓露,李开祥,梁文汇,赵志珩,赵海鹄.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7)
  • [3]枣树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D]. 赵成帅.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3)
  • [4]水分胁迫下细子龙的生长及光合特征研究[J]. 莫雅芳,吕曼芳,秦武明,邱鹏光,吴方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1)
  • [5]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J]. 彭方仁,郭红彦,吴青霞. 林业科学, 2010(03)
  • [6]印度紫檀营养贮藏蛋白质的主要特性[J]. 陈月异,史敏晶,田维敏. 林业科学, 2007(09)
  • [7]银杏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免疫细胞学研究[D]. 吴青霞.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8]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9]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英文)[J]. 王旭初,史敏晶,陈月异,田维敏. 热带作物学报, 2004(04)
  • [10]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 田维敏. 西北大学, 2002(02)


黑叶猴论文 树木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蛋白质结构论文 蛋白质合成论文

上一篇:使用 AT89C2051 内置比较器的 A/D 转换器
下一篇:国务院部署清理化解拖欠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