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辉[1](2018)在《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及胶囊的研究》文中提出水飞蓟宾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辅助稳定肝细胞膜,增加肝细胞抗毒能力,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肝炎以及初期肝硬化和脂肪肝等疾病的治疗。但由于水飞蓟宾水溶性极差,导致其作为口服制剂时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很差,而纳米化技术可以使药物颗粒粒径减小,增加药物的溶解性,提高药物吸收效果,最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论文采用反应沉淀法与超重力技术结合,提出采用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进而创制了水飞蓟宾胶囊制剂。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反应沉淀法以及优化后的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了水飞蓟宾纳米颗粒。制备过程考察了酸种类、酸碱比、酸浓度、药物浓度、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用量与种类、旋转填充床转速、进料速度、干燥方式等对水飞蓟宾复合粉体的形貌、平均粒径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选的工艺条件为:水飞蓟宾溶于0.1 mol/L的氢氧化钠中形成药物浓度为25 mg/ml的水飞蓟宾碱浓度,酸液选择0.1 mol/L的盐酸溶液,酸碱比定为1.1,反应温度为15℃,表面活性剂定为辅药比为1: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反应器选用旋转填充床,转速为2150 rpm,进料速度为160 ml/min,较优工艺条件下所得浆料中可以得到平均粒径为65 nm左右的水飞蓟宾颗粒,并进一步喷干处理后可得到加水再分散平均粒径在178 nm的水飞蓟宾纳米复合粉体。表征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制得水飞蓟宾复合粉体相比原料药物结晶型降低,粒径降低明显,且溶出速率明显提高,在120 min时溶出度达到83.2%,约为原料药的4.8倍。2、研究了水飞蓟宾复合粉体制备水飞蓟宾胶囊制剂工艺,主要以流动性及溶出率指标考察了造粒方式、填充剂、助流剂、表面活性剂、崩解剂等的影响,实验范围内优选工艺参数为:使用干法造粒机2次造粒,填充剂为直压乳糖,辅药比为1:1,助流剂为微粉硅胶,质量分数为药物的1%,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为药物的1%,崩解剂为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分数为药物的1%,加入方式为内加与外加联用。在此条件下,所得胶囊在120 min溶出度可以达到88.2%。
王亚楠[2](2017)在《RSR内有机相强化K2CO3/KHCO3溶液吸收CO2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气-液-液三相体系在生化,均相催化,萃取等领域中的应用增加,气-液-液三相体系内的传质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气液传质过程中,具有较高气相溶解度的有机相的加入能够强化气液间传质过程,提高气相组分的吸收效率。由于气-液-液三相体系复杂多样,且研究结论具有各异性,缺乏较为完整全面的理论模型,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促进其工业应用。CO2气体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如何减少CO2的排放,是目前环保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寻找高效的CO2处理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利用定-转子反应器(RSR)提供超重力环境,以有机相+K2CO3/KHCO3溶液吸收CO2为研究体系,采用NaClO溶液为促进剂。选择对CO2溶解度较高,扩散系数较大的苯、正庚烷、正辛醇为有机相。首先,在烧杯(STR)中初步考察了苯的加入对K2CO3/KHCO3溶液吸收CO2体系中CO2吸收率的影响规律,以及实验条件的变化对CO2吸收率的影响。其次,在RSR中分别考察了苯、正庚烷、正辛醇三种有机相的体积分率、转速、气液相流量、温度、NaClO浓度等操作条件对CO2吸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较为适宜的操作工艺条件,建立了CO2吸收率与实验操作变量之间的关联式,并比较了三种有机相对CO2吸收率和吸收速率的促进作用大小。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及超重力设备中的传质规律推测了 RSR内有机相+K2CO3/KHCO3溶液吸收CO2的传质过程以及NaClO的促进机制。主要的结论如下:(1)STR中的研究发现,有机相体积分率,搅拌强度、气相流量、NaClO浓度对CO2的吸收率有显着的影响,有机相的加入能够促进K2CO3/KHCO3溶液对CO2的吸收。(2)RSR中的研究发现,本体系内的液相粘度,密度,pH等参数在实验前后随有机相体积分率的变化很小,有机相的加入能够明显降低液相的界面张力。(3)有机相+K2CO3/KHCO3溶液吸收CO2研究体系中,有机相分别为苯、正庚烷和正辛醇时,实验操作条件的变化对CO2吸收率的影响规律相同。CO2吸收率随有机相体积分率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减小,随转子转速,液相流量和NaClO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随气相流量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相同实验条件下,有机相对CO2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强化顺序:苯>正庚烷>正辛醇。(4)苯、正庚烷、正辛醇CO2吸收过程中无化学变化。推测了 RSR内有机相+K2CO3/KHCO3溶液吸收CO2过程的传质机理,分析了 NaClO在该体系中的促进机理。建立了 CO2吸收率和液相粘度、转速、液相流量、气相流量、温度和NaClO浓度之间的数学关联式,可用于本研究体系中CO2吸收率的计算。本文研究工作采用RSR强化有机相+K2CO3/KHCO3溶液吸收CO2,表明超重力技术对于该气-液-液三相过程具有强化效果,为CO2的减排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薛晶,余方键,刘颖,孙晓,胡昌勤[3](2017)在《头孢拉定二水合物的晶型及其特性》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头孢拉定二水合物晶体的特性,为建立质量标准,确定贮存条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粉末X-ray衍射、TGA和DVS分析等多种晶型分析技术,结合稳定性试验,考察头孢拉定二水合物的晶型及其特性。结果头孢拉定二水合物晶体具有二个不同的亚晶型;结晶水分子在不同亚晶型样品晶格中的结合强度相似;不同亚晶型样品的引湿特性基本相似;在不超过50℃时,国内研制的头孢拉定二水合物原料具有较高的晶格稳定性。结论头孢拉定二水合物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及较高的晶格稳定性,作为原料生产药物制剂可以提高该品种的药品质量。
赵志强[4](2014)在《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压降特性及传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规整填料以其压降低、持液量小、分离效率高等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传统的塔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现出了其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规整填料在旋转填充床中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利用不锈钢丝网编织而成的规整填料的应用鲜有报道。作为超重力技术的核心设备,旋转填充床依靠转子旋转将液体切割成非常薄的液膜或者细小的液滴,从而提高相间的表面更新速率,强化了质量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本文将规整填料在压降、分离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与旋转填充床过程强化特性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在低压降情况下尽可能少损失传质效率。本文首先采用空气-水体系,考察了转子转速、气体流量、液体流量等三个因素对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气相压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转子转速、气体流量的增大,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干床和湿床压降均增大;随着液量的增大,湿床压降没有明显变化。与传统丝网填料旋转填充床相比,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压降减少约了50%-70%。将湿床压降数据进行关联,关联式的误差在±15%以内。采用NaOH溶液吸收CO2体系,研究了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传质性能,探讨了旋转填充床填料区和空腔区对传质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转子转速、气体流量以及液体流量的增大,从有效传质比表面积以及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来看,填料区和空腔区均有所增大。对比不同规格的规整填料,细丝径的规整填料压降大且有效传质比表面积大;大孔径的规整填料压降小但有效传质比表面积低;丝网波纹角度为90°的规整填料压降小但有效传质比表面积低。填料区以及空腔区的平均有效传质表面积大小分别占旋转填充床整体平均有效传质表面积的91%和9%°规整填料Packing D(丝径为0.6mm,孔径为4mm,丝网波纹角度为90°)的填料比表面积利用率最高可达75.8%。最后,采用综合性能较好的Packing D填料旋转填充床,初步进行了氨法脱硫应用研究。考察了转子转速、进口SO2浓度、(NH4)2SO3溶液浓度、气液比等因素对SO2脱硫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转子转速、(NH4)2SO3溶液浓度的增大,SO2脱除率升高;随着进口SO2浓度、气液比的增大,SO2脱除率降低。
张建文,高冬霞,陈建峰[5](2013)在《旋转床超重力下多环境传质混合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重力旋转床能够显着强化反应与分离过程,在传统化工、环保、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其微观混合的研究有助于刻画其微观层次的混合、传质机理。本文根据旋转填充床流体流动与反应传质过程的固有特性,构建三环境模型描述其内部的微观混合和传质情况。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确证三环境模型应用描述旋转床微观混合、传质是可行的。分析探讨了旋转床内流体流动、三环境体积分率pn对微观混合程度的影响、不同体积比及不同转速对离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旋转填充床内微观混合、传质的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浩波[6](2011)在《液相沉淀法制备长春西汀纳微复合颗粒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春西汀(VIN)是一种脑血管扩张剂,能维持或恢复脑血管的生理性扩张,增加缺血区的正常脑血流量,改善缺氧脑组织的代谢。但是由于其在水中微溶,目前的口服制剂溶出释放很差,导致它在消化道内溶解和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低。采用纳米技术把药物颗粒加工成纳米颗粒,可以提高水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与常规药物制剂相比,纳米药物具有颗粒小、活性中心多、吸附能力强等优点,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可减少药用量,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因而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商业领域的青睐。鉴于此,本课题将包括反应沉淀法和反溶剂沉淀法在内的液相沉淀技术,应用于长春西汀复合药物微粉的制备,同时,适时地将液相沉淀法与高压均质法耦合使用,以达到将长春西汀药物微粉化的目的。本文结合反应沉淀法与喷雾干燥技术成功制备粒径较小、颗粒均匀的长春西汀复合颗粒。制备过程中,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酸碱体积比、反应温度以及搅拌强度等因素对颗粒粒径与形貌的影响,并对产品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反应沉淀法时,在盐酸-氢氧化钠体系下HPMC为适宜的稳定剂,随着HPMC浓度的增加,颗粒粒径呈现减小的趋势并且粒度分布逐渐变窄,HPMC含量为0.2 %wt时最优;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搅拌时间的延长,颗粒粒径有增大的趋势。降低酸碱体积比和反应温度或增大搅拌强度可使颗粒粒径减小,但是当酸碱体积比小于1:10,搅拌速率达到10000 rpm后,粒径趋于稳定。在药物浓度为10mg/ml,HPMC含量为0.2%wt,酸碱体积比为1:10,反应温度为5℃,搅拌时间5 min,搅拌速率10000 rpm的最优实验条件下,可在浆料中制得粒径约130 nm且形貌规则、粒度分布窄的长春西汀纳米颗粒。通过喷雾干燥方法制得的VIN复合颗粒经XRD、FT-IR、BET和DSC分析表明,VIN复合颗粒与原料药具有相同的晶型但是比表面积提高显着,达7.4m2/g;溶出实验表明,复合颗粒具有远高达原料药的溶出速率,复合颗粒60 min时的累积溶出率约为原料药的9.5倍。本文还探索了结合反溶剂重结晶技术与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长春西汀微粉的方法。考察了溶剂-反溶剂体系、表面活性剂、搅拌时间、高压均质操作参数等因素对颗粒粒径与形貌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溶剂-反溶剂体系的筛选,发现采用候选的单一溶剂以及水组合成不同体系制备长春西汀颗粒,所得粒子较大且不均匀;而采用混合比例为5:1的四氢呋喃-异丙醇共溶剂和水体系制备的长春西汀颗粒较小且成细长棒状,适于与高压均质法耦合以得到更小、更均匀的药物粒子。考察不同稳定剂对反溶剂重结晶颗粒的影响,发现PVP为适宜的稳定剂。在长春西汀溶液浓度为10mg/ml,体系温度为20℃,磁力搅拌速度为1000 rpm,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为1/10,PVP溶液浓度为0.2 wt%及搅拌时间5 min的实验条件下,对制得的长春西汀颗粒在均质压力700 bar下进行高压均质,结果表明经过高压均质后,颗粒破碎为椭圆形且颗粒粒径逐渐减小,当均质循环次数达到15次时颗粒粒径约1μm,此后继续增加循环次数,颗粒粒径变化不明显。实验进一步利用XRD、FT-IR对原料药及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喷雾干燥制得的长春西汀微粉与原料药的晶形相同,均为结晶型且长春西汀微粉的化学组成也与原料药保持一致。长春西汀微粉的溶出实验表明:溶出45 min时,药物微粉的溶出度即可达到约60%,而同一时间原料药溶出度仅为7.2%。
张海霞,王洁欣,乐园,陈建峰[7](2010)在《液相可控沉淀技术制备纳微结构药物颗粒》文中研究说明纳米药物作为纳米技术与医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全世界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视。药物纳米化工程及应用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液相沉淀法制备纳微结构药物颗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述了近年来本课题组在药物构型的密度泛函计算以及液相沉淀法制备纳微结构药物颗粒方面的学术和产业化成果。针对不同药物体系的特性,提出了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反应沉淀法、反溶剂与反应耦合沉淀法以及分子自组装沉淀法等来制备纳微结构药物颗粒,阐述了超重力可控沉淀技术在制备纳微结构药物颗粒方面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朱文珍[8](2010)在《金属套管式微反应器内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头孢呋辛酯超细颗粒的研究》文中认为超细药物具有常规药物所无法比拟的优点,通过药物的微粉化,可以改善水溶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头孢呋辛酯是亲脂性药物,水溶性差,难于吸收,生物利用度低。为了解决溶解速率的问题,可采用超微细化加工技术。由于微反应器具有停留时间短、混合强度高等优点,微反应器的发展进入纳米颗粒合成的新领域。本文将将微反应技术与反溶剂重结晶方法相结合,来制备头孢呋辛酯超细颗粒。由于微反应器本身结构尺寸的限制,大部分微设备的处理量为微升或毫升/分钟,这远远小于传统设备的处理量,从而限制了微反应器的工业应用。本文首次运用新型的金属套管式微通道反应器制备有机药物头孢呋辛酯超细颗粒,实验室条件下其处理量达到升/分钟的水平。论文详细考察了丙酮-水体系下,无表面活性剂和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头孢呋辛酯颗粒的效果,发现加入适合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药物重结晶时颗粒团聚和聚结的现象,制备的药物颗粒形貌为光滑的球形,粒度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1μm左右。丙酮-异丙醚体系下,通过调控溶剂/反溶剂体积比、头孢呋辛酯溶液浓度、两相总体积流量、微孔大小、套管环隙、混合距离、制备温度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加入量等因素,可以有效地控制颗粒的合成、大小、分布以及颗粒的结晶形态等。头孢呋辛酯原料药为粒径几十微米、大小不均匀的块状颗粒,而在套管式微通道反应器中通过反溶剂重结晶方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290 nm左右的光滑球形颗粒。可见重结晶后达到了细化头孢呋辛酯颗粒的目的。基于微通道反应器自身的结构特点,过程可实现颗粒的高通量(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套管式微通道反应器的最大处理量约为6 L/min)、连续化生产。本文对超细头孢呋辛酯产品和原料药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和DSC分析,原料药的晶体结构为结晶形,而微粉化后头孢呋辛酯颗粒晶体结构为无定形;通过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超细化前后头孢呋辛酯化学结构未发生变化。考察了原料药和微粉化产品的溶出度,试验测定100 min后,微粉化药物溶出速率达到92%,为原料药溶出速率的1.8倍左右,表明在套管式微反应器中液相反溶剂沉淀法是降低粒度和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有效方法。
崔文豪[9](2009)在《超微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头孢呋辛酯是半合成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性、杀菌力强等特点。将头孢呋辛酯超微细化后其颗粒粒径明显减小,溶解速率显着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大幅提升。本论文对制备超微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颗粒的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采用溶析沉淀法通过对釜式反应器中“丙酮—水”体系,超声条件下“丙酮—水”体系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温度、溶剂/反溶剂体积比、头孢呋辛酯的丙酮溶液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对颗粒粒径和形貌以及物理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釜式反应器“丙酮—水”体系中,溶液浓度为10%,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为1∶20,温度4℃,搅拌速度2000r/min的条件下,制得了平均粒径为500 nm的无定型头孢呋辛酯药物颗粒;在“超声条件下丙酮—水”体系中,溶液浓度为10%,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为1∶20,温度4℃,超声时间为10 min的条件下,制得了平均粒径为500 nm的无定型头孢呋辛酯药物颗粒。在溶析沉淀法的基础上,引入微反应器技术,通过微反应器溶析沉淀法成功制备出了超微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颗粒。经FT-IR分析,在超微细化前后,CFA的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经XRD分析知,所得超微细头孢呋辛酯的颗粒为无定型;经SEM扫描观察,平均颗粒粒径为500nm;经HPLC分析,超微细化的无定型CFA在150min后的溶解度基本达到100%,A、B组分的含量完全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通过本论文的工作,将溶析沉淀法与微反应器相结合,开发出微反应器溶析沉淀法制备超微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新工艺。由于微反应器溶析沉淀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连续生产、无放大效应等优点,所以更易于工业化。另外,本论文对制备超细药物颗粒的过程参数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对以后的药物超细化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廖勇,崔文豪,张军立,王文婷,赵风云,赵华[10](2008)在《超微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制备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制备超微细头孢呋辛酯的方法。方法以结晶型头孢呋辛1-乙酰氧基乙酯(头孢呋辛酯)为原料,以丙酮为溶剂,水作为反溶剂,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无定型超微细头孢呋辛酯。结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得粒度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400nm的头孢呋辛酯药物,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在超微细化前后,头孢呋辛酯的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经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知其结构为无定型。结论用本法制备头孢呋辛酯,原料、溶剂易得,成本低,操作简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口服药物的分类 |
| 1.3 影响药物溶解性的因素 |
| 1.3.1 分子结构 |
| 1.3.2 温度 |
| 1.3.3 pH值 |
| 1.3.4 晶型 |
| 1.3.5 同离子效应 |
| 1.4 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 |
| 1.5 药物纳米化的优点 |
| 1.6 药物纳米化技术 |
| 1.6.1 液相沉淀法 |
| 1.6.2 喷雾干燥法 |
| 1.6.3 超临界法 |
| 1.6.4 介质研磨法 |
| 1.6.5 高压均质法 |
| 1.6.6 气流粉碎法 |
| 1.7 超重力技术简介 |
| 1.7.1 超重力技术发展历程 |
| 1.7.2 超重力机 |
| 1.7.3 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 |
| 1.7.4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 |
| 1.8 胶囊研究概述 |
| 1.9 水飞蓟宾简介 |
| 1.10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
| 第二章 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2.2 水飞蓟宾浓度的测定 |
| 2.2.3 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流程 |
| 2.2.4 水飞蓟宾原料药的表征 |
| 2.2.5 分析表征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水飞蓟宾碱溶液稳定性实验 |
| 2.3.2 酸种类的影响 |
| 2.3.3 酸碱比的影响 |
| 2.3.4 药物浓度的影响 |
| 2.3.5 酸液浓度的影响 |
| 2.3.6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2.3.7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 2.3.8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 |
| 2.3.9 分析与表征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3.2.2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流程 |
| 3.2.3 实验参数的考察 |
| 3.2.4 分析表征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旋转填充床转速的影响 |
| 3.3.2 进料速度的影响 |
| 3.3.3 干燥方式的影响 |
| 3.3.4 分析与表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水飞蓟宾胶囊制剂工艺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4.2.2 水飞蓟宾胶囊制剂流程 |
| 4.2.3 分析与表征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胶囊配方的初选 |
| 4.3.2 干法造粒胶囊配方优化 |
| 4.3.3 胶囊制剂的质量控制 |
| 4.3.4 水飞蓟宾胶囊主要指标对比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 附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气-液-液三相体系概述 |
| 1.1.1 气-液-液三相体系研究现状 |
| 1.1.2 有机相相的选择 |
| 1.2 有机相增强气液传质机理 |
| 1.2.1 传输机理 |
| 1.2.2 聚并再分散机理 |
| 1.3 气-液-液三相体系主要应用领域 |
| 1.3.1 吸附 |
| 1.3.2 萃取 |
| 1.3.3 气体吸收 |
| 1.4 超重力技术 |
| 1.4.1 超重力技术简介 |
| 1.4.2 超重力技术应用 |
| 1.4.3 定转子反应器结构和原理 |
| 1.4.4 定转子反应器主要优点及应用 |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物系的选择 |
| 2.2 有机相的选择 |
| 2.3 实验试剂与原料 |
| 2.4 实验仪器与装置 |
| 2.5 实验流程 |
| 2.5.1 STR实验操作流程 |
| 2.5.2 RSR实验操作流程 |
| 2.6 分析与检测方法 |
| 2.7 实验方案 |
| 第三章 烧杯中苯+K_2CO_3/KHCO_3溶液吸收CO_2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苯+K_2CO_3/KHCO_3溶液吸收CO_2的研究 |
| 3.2.1 NaClO溶液浓度测定 |
| 3.2.2 苯体积分率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3.2.3 NaClO浓度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3.2.4 搅拌强度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3.2.5 气相流量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RSR中有机相+K_2CO_3/KHCO_3溶液吸收CO_2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泵的校准 |
| 4.3 体积分率取值范围确定 |
| 4.4 有机相的加入对混合液物性的影响 |
| 4.4.1 液相粘度 |
| 4.4.2 液相pH |
| 4.4.3 界面张力和密度 |
| 4.5 苯+K_2CO_3/KHCO_3溶液吸收CO_2的研究 |
| 4.5.1 苯体积分率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4.5.2 转速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4.5.3 气相流量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4.5.4 液相流量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4.5.5 温度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4.5.6 NaClO浓度对CO_2吸收率的影响 |
| 4.5.7 关联式建立 |
| 4.6 正庚烷+K_2CO_3/KHCO_3溶液吸收CO_2体系研究 |
| 4.6.1 正庚烷体积分率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6.2 转速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6.3 液相流量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6.4 气相流量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6.5 温度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6.6 NaClO浓度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6.7 关联式建立 |
| 4.7 正辛醇+K_2CO_3/KHCO_3溶液吸收CO_2体系研究 |
| 4.7.1 正辛醇体积分率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7.2 转速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7.3 液相流量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7.4 气相流量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7.5 温度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7.6 NaClO浓度对CO_2吸收率影响 |
| 4.7.7 关联式建立 |
| 4.8 苯/正庚烷/正辛醇+K_2CO_3/KHCO_3溶液吸收CO_2效果对比 |
| 4.9 有机相促进机理及NaClO强化机制推测 |
| 4.9.1 体系内物质变化 |
| 4.9.2 传质机理推测 |
| 4.9.3 NaClO溶液促进机制 |
| 4.10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 附件 |
| 1 仪器与试药 |
| 1.1 仪器 |
| 1.2 试药 |
| 2 方法 |
| 2.1 晶体制备 |
| 2.2 粉末X-ray衍射实验 |
| 2.3 热重分析(TGA) |
| 2.4 动态水分吸附(DVS)实验 |
| 2.5 稳定性试验 |
| 2.5.1 高温加速试验 |
| 2.5.2 高湿加速试验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头孢拉定二水合物的晶体结构 |
| 3.2 头孢拉定二水合物的粉末X-ray衍射分析 |
| 3.3 头孢拉定二水合物亚晶型样品比较 |
| 3.3.1 TGA分析 |
| 3.3.2 DVS实验 |
| 3.3.3 晶格稳定性 |
| 4 结论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填料的研究进展 |
| 1.2.1 填料的分类 |
| 1.2.2 规整填料 |
| 1.2.2.1 规整填料的特点及分类 |
| 1.2.2.2 规整填料的应用 |
| 1.3 超重力技术简介 |
| 1.3.1 旋转填充床的发展历史 |
| 1.3.2 旋转填充床基本结构和原理 |
| 1.4 旋转填充床的基础研究 |
| 1.4.1 旋转填充床压降研究进展 |
| 1.4.2 旋转填充床传质性能研究进展 |
| 1.5 旋转填充床的应用研究 |
| 1.5.1 脱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污染物 |
| 1.5.2 油田注水脱氧 |
| 1.5.3 聚合物脱挥 |
| 1.5.4 纳米材料制备 |
| 1.5.5 连续精馏 |
| 1.5.6 脱硫应用研究 |
| 1.5.6.1 脱硫工艺简介 |
| 1.5.6.2 旋转填充床脱硫研究进展 |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 1.6.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压降特性研究 |
| 2.1 前言 |
| 2.2 实验所用规整填料 |
| 2.3 实验设备及流程 |
| 2.3.1 实验设备 |
| 2.3.2 压降特性研究实验流程 |
| 2.4 干床压降 |
| 2.5 湿床压降 |
| 2.5.1 转子转速对湿床压降的影响 |
| 2.5.2 气体流量对湿床压降的影响 |
| 2.5.3 液体流量对湿床压降的影响 |
| 2.6 与传统丝网填料湿床压降的对比 |
| 2.7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湿床压降关联式 |
| 2.8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传质性能研究 |
| 3.1 前言 |
| 3.2 实验设备及流程 |
| 3.2.1 实验设备 |
| 3.2.1.1 红外气体分析仪 |
| 3.2.1.2 全自动电位滴定仪 |
| 3.2.1.3 酸式滴定管 |
| 3.2.2 传质特性研究实验流程 |
| 3.3 实验数据分析计算方法 |
| 3.3.1 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的计算方法 |
| 3.3.2 计算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的方法 |
| 3.4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填料区传质性能研究 |
| 3.4.1 转子转速对填料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P的影响 |
| 3.4.2 气体流量对填料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P的影响 |
| 3.4.3 液体流量对填料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P的影响 |
| 3.4.4 转子转速对填料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P的影响 |
| 3.4.5 气体流量对填料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P的影响 |
| 3.4.6 液体流量对填料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P的影响 |
| 3.5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空腔区传质性能研究 |
| 3.5.1 转子转速对空腔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C的影响 |
| 3.5.2 气体流量对空腔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C的影响 |
| 3.5.3 液体流量对空腔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C的影响 |
| 3.5.4 转子转速对空腔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C的影响 |
| 3.5.5 气体流量对空腔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C的影响 |
| 3.5.6 液体流量对空腔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C的影响 |
| 3.6 旋转填充床中各部分平均传质表面积A的关系 |
| 3.7 四种规整填料比表面积利用率对比 |
| 3.8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脱硫性能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原理 |
| 4.2.2 实验药品 |
| 4.2.3 实验设备 |
| 4.2.4 实验流程 |
| 4.2.5 实验分析方法 |
| 4.3 氨法脱硫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3.1 转子转速及进气口SO_2浓度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 4.3.2 (NH_4)_2SO_3溶液浓度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 4.3.3 气液比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和导师介绍 |
| 附件 |
| 符号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纳米材料 |
| 1.1.1 纳米材料简介 |
| 1.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 1.1.3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 1.2 药物超细化的优点 |
| 1.3 载药纳米粒的分类 |
| 1.3.1 纳米脂质体 |
| 1.3.2 固体脂质纳米粒 |
| 1.3.3 纳米囊和纳米球 |
| 1.3.4 聚合物胶束 |
| 1.3.5 简单纳米药物 |
| 1.4 纳米药物制备技术 |
| 1.4.1 机械研磨 |
| 1.4.2 高压均质 |
| 1.4.3 喷雾干燥 |
| 1.4.4 喷雾冷冻干燥 |
| 1.4.5 微乳技术 |
| 1.4.6 超临界流体技术 |
| 1.4.7 液相可控沉淀技术 |
| 1.5 长春西汀简介 |
| 1.5.1 概述 |
| 1.5.2 药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 |
|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6.1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
| 1.6.2 论文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反应沉淀法制备长春西汀纳米颗粒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原料 |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2.3 纳米长春西汀的制备流程 |
| 2.2.4 长春西汀含量的测定 |
| 2.2.5 分析与表征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 2.3.2 药物浓度的影响 |
| 2.3.3 酸碱体积比的影响 |
| 2.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2.3.5 搅拌时间的影响 |
| 2.3.6 搅拌强度的影响 |
| 2.3.7 干燥方式的影响 |
| 2.3.8 分析与表征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反溶剂沉淀法制备超细长春西汀颗粒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原料 |
| 3.2.2 实验仪器 |
| 3.2.3 长春西汀溶解度的测定 |
| 3.2.4 超细长春西汀颗粒制备流程 |
| 3.2.5 表征与分析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不同溶剂中的饱和溶解度 |
| 3.3.2 溶剂反溶剂的选择 |
| 3.3.3 高压均质法制备长春西汀超细颗粒 |
| 3.3.4 干燥方法的影响 |
| 3.3.5 分析与表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 引 言 |
| 1 液相沉淀法的基本原理 |
| 2 液相沉淀法制备纳微结构药物的方法 |
| 2.1 反应沉淀法 |
| 2.2 反溶剂沉淀法 |
| 2.3 反应与反溶剂耦合沉淀法 |
| 2.4 分子自组装沉淀法 |
| 3 超重力技术在制备纳微结构药物中的应用 |
| 4 药物构型的密度泛函计算 |
| 5 液相沉淀法制备纳微结构药物的研究 |
| 5.1 反应沉淀法 |
| 5.1.1 吉非罗齐的微粉化研究 |
| 5.1.2 琥珀酸舒马普坦的微粉化研究 |
| 5.2 反溶剂沉淀法 |
| 5.2.1 布地奈德的微粉化研究 |
| 5.2.2 泼尼松龙的微粉化研究 |
| 5.2.3 水飞蓟宾的微粉化研究 |
| 5.3 分子自组装沉淀法 |
| 5.3.1 阿奇霉素的微粉化研究 |
| 5.3.2 阿托伐他汀钙的微粉化研究 |
| 6 超重力技术制备纳微结构药物的研究 |
| 6.1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苯甲酸纳米颗粒 |
| 6.2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微结构硫酸沙丁胺醇 |
| 6.3 超重力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头孢呋辛酯 |
| 6.4 超重力反应与反溶剂耦合沉淀法制备纳米头孢拉定 |
| 7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超细药物的特点及制备 |
| 1.1.1 超细药物简介 |
| 1.1.2 超细药物的特点及应用 |
| 1.1.3 超细药物的制备方法 |
| 1.1.4 超细药物载体材料及类型 |
| 1.1.5 超细药物的表面修饰 |
| 1.1.6 头孢呋辛酯 |
| 1.2 微混合技术 |
| 1.2.1 微混合的概念 |
| 1.2.2 微混合性能及微混合规则 |
| 1.2.3 微混合器分类 |
| 1.3 微化工技术 |
| 1.3.1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 |
| 1.3.2 微化工系统的特点 |
| 1.3.3 微化工技术应用前景 |
| 1.4 微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 1.4.1 微反应器的概念 |
| 1.4.2 微反应器的分类 |
| 1.4.3 微反应器的设计 |
| 1.4.4 微反应器的特性 |
| 1.4.5 微反应器发展概况 |
|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5.1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理论部分 |
| 2.1 结晶工艺研究 |
| 2.1.1 结晶的概念 |
| 2.1.2 过饱和度对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的影响 |
| 2.1.3 药物结晶技术 |
| 2.1.4 药物结晶的方法 |
| 2.1.5 晶型控制技术 |
| 2.1.6 过饱和度对药物粒度影响机理分析 |
| 2.2 微观混合作用 |
| 第三章 套管式微通道反应器制备头孢呋辛酯超细药物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套管式微通道反应器 |
| 3.3 头孢呋辛酯研究现状 |
| 3.4 实验部分 |
| 3.4.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 3.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4.3 实验过程 |
| 3.4.4 实验装置简图 |
| 3.4.5 平均粒径的计算方法 |
| 3.4.6 溶剂/反溶剂体系的选取 |
| 3.4.7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备方面的应用 |
| 3.5 丙酮/水体系下制备超细头孢呋辛酯 |
| 3.5.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 3.5.2 烧杯试验探索 |
| 3.5.3 无表面活性剂及加入表面活性剂时对头孢呋辛酯粒度的影响 |
| 3.6 丙酮/异丙醚体系下制备超细头孢呋辛酯 |
| 3.6.1 无表面活性剂时各实验参数对头孢呋辛酯粒度的影响 |
| 3.6.2 加入表面活性剂时对头孢呋辛酯粒度的影响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头孢呋辛酯的性能表征 |
| 4.1 引言 |
| 4.2 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 |
| 4.2.1 化学成分表征 |
| 4.2.2 纳米粒子的表征 |
| 4.2.3 纳米粒子表面分析 |
| 4.2.4 热分析 |
| 4.3 头孢呋辛酯粉体的表征 |
| 4.3.1 头孢呋辛酯粉体的粒度及形貌分析 |
| 4.3.2 头孢呋辛酯浓度分析 |
| 4.3.3 药物多晶型的鉴别研究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 4.4.2 DSC分析 |
| 4.4.3 FT-IR分析 |
| 4.4.4 溶出试验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纳米药物的种类 |
| 1.1.1 纳米囊和纳米球 |
| 1.1.2 纳米脂质体 |
| 1.1.3 固体脂质纳米粒 |
| 1.1.4 聚合物胶束 |
| 1.1.5 简单纳米药物 |
| 1.1.6 智能化的纳米药物传输系统 |
| 1.1.7 纳米中药 |
| 1.2 药物纳米化的优点 |
| 1.3 研究物质及现状 |
| 1.3.1 头孢呋辛酯及其超微细化意义 |
| 1.3.2 超微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药物的制备方法 |
| 1.4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 第2章 溶析沉淀法制备无定型头孢呋辛酯 |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 2.1.1 实验药品 |
| 2.1.2 实验主要设备 |
| 2.2 沉淀过程头孢呋辛酯颗粒的结晶机理 |
| 2.2.1 过饱和度 |
| 2.2.2 结晶成核 |
| 2.2.3 晶体的生长过程 |
| 2.3 "丙酮—异丙醚"体系实验 |
| 2.3.1 实验步骤 |
| 2.3.2 产品表征 |
| 2.4 "丙酮—水"体系实验 |
| 2.4.1 实验步骤 |
| 2.4.2 实验条件的选择 |
| 2.4.3 产品表征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超声沉淀法制备无定型头孢呋辛酯 |
| 3.1 药品试剂 |
| 3.2 仪器设备 |
| 3.3 超声原理 |
| 3.4 "超声条件下丙酮—水"体系实验 |
| 3.4.1 实验步骤 |
| 3.4.2 实验条件的选择 |
| 3.4.3 产品表征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微反应器中制备无定型头孢呋辛酯 |
| 4.1 微反应器的介绍 |
| 4.1.1 微反应器的定义 |
| 4.1.2 微反应器的分类 |
| 4.1.3 微反应器的优点 |
| 4.1.4 微反应器的微混合规则 |
| 4.1.5 微反应器适合的反应类型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药品 |
| 4.2.2 实验装置图 |
| 4.2.3 分析仪器 |
| 4.2.4 实验步骤 |
| 4.2.5 XRD分析 |
| 4.2.6 SEM分析 |
| 4.2.7 FT-IR分析 |
| 4.2.8 含量分析 |
| 4.2.9 溶解速率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