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走“产学研”之路快速壮大石材科研力量——山东省石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走“产、学、研”之路 迅速壮大石材科研力量——山东省石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尚应建[1](2020)在《特色小镇“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以东营市垦利区民丰湖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实践,产业结构退化、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愈发严重。在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特色小镇作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成为各个地方争先研究的热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就特色小镇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并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阐述了特色小镇内涵,指出特色小镇是推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针对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建设、房地产思维、文化缺位等问题,2019年,国家发改委在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指出,要统筹推进规范纠偏和典型引路“两手抓”,坚决纠正概念不清、触碰红线、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规范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建设发展。会议指出,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发展特色文化、特色建筑和特色环境,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东营市在“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要围绕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立足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等多元地域特色文化,牢牢把握“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品牌内涵,发展成为亲近母亲河、体验原生态、享受慢生活的入海口文明标志地。垦利区作为刚刚崛起的东营市北部新城,将与东营市东西城组成新的“市域主中心”,尤其是位于垦利入口处的民丰湖片区,其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对于促进城区未来资源空间合理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国家及省市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在对国内外城镇产业理论、规划理论及特色小镇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生态、文化、形态“四态合一”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路径。以笔者亲自参与的民丰湖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为实践案例,针对民丰湖片区建设现状及遇到的发展问题,运用本文提出的“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植入、外观形态四个方面对小镇提升提出相关建议,试图破解上述四个要素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探索形成发展路径与建设实践背后的行动逻辑,呈现出一个特色小镇从初始规划到最终落地过程中的整体联动机制。(1)分析归纳国外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有关的经济产业指导理论和规划指导理论,提炼对特色小镇“四态合一”发展路径的指导意义,取其精华,为“四态合一”发展路径的提出提供理论指导。(2)在国内费孝通先生对特色小镇前期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国家部委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结合近年来国内各学者对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的探索,为“四态合一”发展路径的提出提供政策支持。(3)选取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小镇发展成功因素的提炼总结,分析提取小镇成功的经验做法和核心要素,为“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的可行性提供了案例实证。(4)在分析前期问题以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态合一”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路径,明确产业、文化、生态、形态四要素在整个发展路径中的地位作用和实践要点,使四要素相辅相成、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小镇规划路径体系。(5)立足项目实践,以东营市垦利区民丰湖特色小镇为应用对象,在当前垦利区城市规划、土地控制指标前提下,通过对人口数量、产业现状、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分析估算,按照“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分析研判小镇产业发展方向,改造提升现有景观,植入当地历史人文特色,结合交通规划、形态设计、风貌打造等方式,使民丰湖小镇形成独具特色的持续竞争力,推动小镇创新发展。随着特色小镇的落地推广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不断修正总结,其相关发展路径理论也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日益完善。本文结合传统城镇化规划发展理论,在相关政策指引及现实案例的辅证下,提出了“四态合一”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路径,并以此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民丰湖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和规划建设,实现了理论对的实践应用,有力促进了供给侧改革下东营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张林翰[2](2020)在《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山东是西方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地区,17世纪就有天主教堂的建造记录,天主教传教活动未曾间断。罗马教廷为有效管理山东教务,于1839年10月成立山东代牧区,鲁北代牧区于1885年12月由山东代牧区分化而来,所辖地理范围包含山东行政中心济南府,以及武定府、东昌府、泰安府和临清州。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的建造与发展不仅反映了近代山东的社会文化信息,也真实地记录了山东近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发展史。本文以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沿革、现状分布、建筑群体和单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填补山东乃至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研究的缺环。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界定相关概念后明确研究范围,梳理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阐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传教历程与建筑活动研究。简述了天主教方济各会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教历程及其建筑活动,梳理了鲁北代牧区形成的历史背景,总结了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分布状况。筛选出现存保存完好的15座天主教堂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第三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的选址与布局研究。对鲁北代牧区现存15座天主教堂建筑群首先按照选址类型划分为常规型选址和特殊型选址。并对建筑群与街道关系和建筑群内部布局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的类型特征。最后,以教会社区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教堂建筑群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对当地社会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第四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从教堂等级规模、建筑朝向、平面形制、立面风格、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结构体系、细部构造与装饰方面对鲁北代牧区天主教教会建筑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第五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因素分析。从自然、文化因素两方面对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因素进行梳理。更深层的挖掘建筑表皮特征下的内在信息。本文对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填补了山东乃至全国天主教堂建筑研究的缺环,完善了山东天主教堂建筑研究的谱系。同时,对山东近代建筑史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对山东天主教传教史乃至中国天主教传史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案例。本研究从实践层面为山东近代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价值评估的实物样本,并为遗产保护修缮实践提供了学术引导。同时,对当代宗教建筑创作的地域性体现提供了案例参照。

周宫庆[3](2020)在《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会建筑“中国化”与教会大学“中国式”建筑是近代基督教在华“本色化”在建筑层面的具体表现,教会建筑在西式功能布局和技术基础上,模仿北方官式建筑或地域性民居的建筑形式,同时掺杂了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工匠对于传统东西方建筑文化的认知和臆想,对之后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发展起到了铺垫和促进作用。齐鲁大学是我国近代最早教会大学之一,发源于1864年狄考文创立的登州文会馆。从文会馆建立到1924年济南齐鲁大学主校园的基本建成,其“中国式”建筑的演进可以归纳为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这三个时期。既有学术成果仅局限于对齐鲁大学建筑历史的模糊描述以及齐鲁大学单个时期阶段中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特征分析研究,没有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框架,缺乏对于不同时期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之间的演进性、联系性的思考;现状中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遗存因所处地域不同、保护状态不同,部分建筑亟待修缮维护,对于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历史和保护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在总结基督教在华传播、教会大学、齐鲁大学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与登州(蓬莱)、青州、潍坊、济南等齐鲁大学历史节点的地域建筑历史研究相联系,在完整的地域历史空间中建构齐鲁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框架、梳理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历史脉络、丰富有关齐鲁大学的研究细节。论文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界定了论文研究对象、范围;概括了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研究的现状及不足。第二章整合、梳理了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起源与演进的整体历史环境,论述了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以及教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三章是对齐鲁大学建筑历史的梳理和对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的时期划分,将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的演进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第四章归纳论述了不同时期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的具体特征;第五章分析了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的演进特点,总结了其中历史原因,并论述了其“中国式”特征在之后校园建筑中的继承与延续。第六章是案例研究,将齐鲁大学与其渊源较深的金陵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式”建筑发展进行对比,总结其中的异同。第七章对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并根据残损现状确定保护修缮原则,提出具体的保护修缮方案。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结语。

乔冰彬[4](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唐由海[5](2020)在《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营城思想的韧性活力、独特审美和哲学底色,丰富了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充溢着活跃思潮和丰富实践,是中国营城传统的开启之处,但现有城市选址研究成果集中在主要王朝时期,先秦时期研究鲜有成果报道且不成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的研究,从史学角度还原先秦城市选址营建历史,从文化和技术角度挖掘先秦城市选址的基础性价值、源头价值和多元化价值,以弥补对先秦营城传统的理解不足及其价值对“华夏化”贡献的认识不足,并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早期先民智慧。本文采用阶段式论述结合案例城市分析,梳理了自龙山时代到东周结束约2000余年时间内先秦华夏文明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的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并选取作为城市选址重要支撑的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进行专项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先秦华夏城市选址发展历程经历“多源”发育期、“多源”到“一体”期、“一体”到“多元”期三个阶段;提出选址技术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由“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六方面技术构成,具有“实用理性”特点;发现城市选址受先秦哲学思想影响,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山水有情的审美观和有为无为的人地观三方面,呈现出“儒道互补”特征,“儒”“道”共同构成了进与退,巧与拙,收与放的矛盾体,形成了华夏选址传统开放、多元、深沉的思想主干和基本线索。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璐[7](2019)在《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城市采石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罗山矿山公园为例》文中提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必然国家内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工业日渐衰败造成大量的采石场关闭停工,采石废弃地相继出现。废弃地的存在不仅浪费了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如何进行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重塑采石场绿色空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不同的学科专家在几十年的探索中,总结出了相对完善的废弃地治理模式和技术手法,但通常将采石场归入工业废弃地进行统一研究与论述。因而,结论缺乏针对性,对采石废弃地改造的指导意义不甚理想。恢复生态学是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与方法等的理论,旨在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但目前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田和林地恢复中,缺乏针对采石废弃地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作者旨在运用恢复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指导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并进行景观设计,以此提出国内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手法。论文在分别深入了解城市采石废弃地和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基础理论和发展历程后,探讨将恢复生态学应用于城市采石废弃地的可行性,并阐述了恢复生态学应用于采石废弃地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之后对国内外城市采石废弃地景观设计的成功个案进行剖析,充分挖掘其中具有借鉴意义的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采石废弃地景观设计中的应当应用的思路和遵循的原则手法,提出采石场景观设计的途径和模式。之后,以山东日照岚山区罗山矿山公园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具体的景观设计目标、策略和方案,并针对方案进行分析解释。论文最后对文章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城市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和景观改造的建议与展望。

朱昀彤[8](2019)在《第一次日据时期(1914-1922)青岛地区建筑装饰风格研究》文中指出青岛地区在1914—1922年期间在近代史上是第一次日据时期,在1914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青岛是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致使青岛早期的建筑风格多以德式建筑为主。这个建筑风格在第一次日据期间发生了改变,同一时期青岛城市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德据时期的城市规划中,青岛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军事基地和商业港口并行,而在第一次日据时期青岛城市性质发展则更偏向于商业化。该时期的青岛兴起了众多的商业建筑,建筑的体量和外观都相较德据时期有所变化。本文研究重点放在第一次日据时期的建筑装饰及建筑细部样式,从建筑整体的一个微观层面解读该时期建筑风格及其特点,从而了解青岛近代建筑史上关于这段时期的建筑风格发展及变化情况,同时也更加深刻清晰的连贯起青岛近代建筑发展脉络。本文从对日本本土建筑的研究入手,重点论述日本近代建筑变迁及发展,抓住日本建筑从东方木构架建筑风格向西式“拟洋风”建筑过度的发展过程,从而探寻第一次日据时期青岛地区建筑中来源于日本本土的建筑装饰形式。在研究日本近代建筑的同时对近代相关建筑思潮进行论述,寻找其对这个时期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在对建筑细部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寻根溯源,找出建筑装饰及细部样式发展的根源。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发掘该时期留存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筑保护中的一些漏洞。随后本文对该时期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从而引出历史建筑保护的策略及历史建筑更新的方法。为该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更新方案,并针对现有保护不当的部分提出改进方法,为该时期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提供借鉴。

赵静[9](2019)在《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当山古建筑群大兴于明代,作为明代“皇室家庙”,其现存的明代建筑在中国官式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武当山地处汉水流域,南北与东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促使武当山古建筑并不仅仅呈现出皇家建筑的孤立形象,而呈现出极具包容性的特质。武当山古建筑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西周尹喜所居的“石门”“石室”,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岩庙”这种武当山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形式,最终形成武当“72岩”这一奇观,妙华岩为现存的72岩之一。本文基于建造与文化两个维度,对位于武当山妙华岩中的无梁殿加以讨论,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加以论述。希望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武当山砖石建筑营造思想的深度内涵,以丰富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视野。首先,通过史料研究,梳理妙华岩和清微宫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妙华岩是明代永乐大修武当之时,依托于清微宫而建造起的一处岩庙,并明确了妙华岩和清微宫二者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地位。基于实地调查,对妙华岩内已破损的无梁殿和三座神台的营造技艺分别进行研究,并对坍塌的无梁殿屋顶形制进行复原研究和施工方式推测。以此为基础,将三维扫描数据与华中科技大学历年测绘资料相结合,依托可靠的一手资料对除无梁殿以外的其他类型砖石建筑进行建造工艺相关研究,以探究武当山石作技艺。进一步,从文化角度出发,探究无梁殿这一建筑形式出现的意义,和妙华岩无梁殿在永久性与纪念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武当山现存的元代无梁殿实例——武当山琼台中观石殿,所体现的武当山道教建筑营造思想展开研究。并对无梁殿在元代开始出现、明代变得流行这一现象与建筑材料、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通过长期对武当山及周边地区崖造洞窟建筑实例的田野调查,对岩庙建筑在测绘基础上加以史料、当地志书的研究,将其分为崖居、崖墓、修道洞和石窟四类分别总结与岩庙的共性,探讨武当山岩庙原型。最后,从妙华岩无梁殿的建筑纪念性、体现武当山砖石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地位,从武当山道教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入手,提出基于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的研究具有建筑学与历史学的双重意义。

于磊[10](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二、走“产、学、研”之路 迅速壮大石材科研力量——山东省石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产、学、研”之路 迅速壮大石材科研力量——山东省石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特色小镇“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以东营市垦利区民丰湖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特色小镇产生及发展
        1.1.2 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1.3 民丰湖特色小镇发展背景机遇
        1.1.4 民丰湖片区发展优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特色小镇规划发展路径相关理论
    2.1 特色小镇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1.1 产业发展理论
        2.1.2 聚集经济理论
    2.2 国外规划发展路径理论研究
        2.2.1 田园城市理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2.2.2 工业城市理论——产业发展路径
        2.2.3 “区域核”理论——小镇自循环系统建设
        2.2.4 “灰色区域”理论——城郊经济发展
    2.3 国内规划发展路径理论研究
        2.3.1 费孝通产城合一小城镇发展路径
        2.3.2 围绕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2.3.3 围绕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和对策展开探讨
        2.3.4 特色小镇建设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成功案例分析
    3.1 英国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七橡树小镇案例分析
        3.1.1 英国特色小镇发展历史
        3.1.2 田园城市典范——七橡树小镇
        3.1.3 产业引领下的多要素融合发展
        3.1.4 七橡树“四态”成功经验分析
    3.2 美国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格林尼治小镇案例分析
        3.2.1 美国示范城市计划
        3.2.2 对冲基金总部——格林尼治基金小镇
        3.2.3 产业集聚对经济结构调整作用分析
        3.2.4 格林尼治“四态”成功经验分析
    3.3 日本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赤泽小镇案例分析
        3.3.1 日本“造村运动”
        3.3.2 森林疗养圣地——赤泽自然修养小镇
        3.3.3 生态资源优势的多元价值转化
        3.3.4 赤泽“四态”成功经验分析
    3.4 韩国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京畿道影视小镇案例分析
        3.4.1 韩国城镇发展计划
        3.4.2 韩国文旅IP建设——小法兰西影视小镇
        3.4.3 文旅联动循环发展
        3.4.4 京畿道“四态”成功经验分析
    3.5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莫干山小镇案例分析
        3.5.1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3.5.2 乡村旅游发展样本——莫干山特色小镇
        3.5.3 产业带动下文化生态融合发展
        3.5.4 莫干山“四态”成功经验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四态合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4.1 “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简析
    4.2 产业研究与集群打造
        4.2.1 产业选择
        4.2.2 产业链打造
        4.2.3 产业培育
    4.3 生态环境开发建设
        4.3.1 生态景观开发利用
        4.3.2 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态实践
    4.4 文化资源挖掘与塑造提升
        4.4.1 加强特色文化挖掘
        4.4.2 文化旅游业态发展
        4.4.3 融入小镇开发建设过程
    4.5 特色形态风貌打造
        4.5.1 土地集约开发利用
        4.5.2 优化完善交通体系
        4.5.3 特色风貌引导
第5章 实践应用——以民丰湖特色小镇为例
    5.1 民丰湖小镇发展现状
    5.2 主导产业选择与链条打造
        5.2.1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5.2.2 文旅产业链纵向拓展
        5.2.3 文旅产业链横向拓展
        5.2.4 配套做好产业集群培育
    5.3 提升完善小镇生态系统
        5.3.1 民丰湖水系治理修复
        5.3.2 民丰湖绿地系统完善
    5.4 黄河口文化挖掘与开发传播
        5.4.1 深挖垦利区文化特征
        5.4.2 小镇文化旅游业态打造
        5.4.3 融入民丰湖景观配套建设
    5.5 小镇功能分区规划控制
        5.5.1 土地集约利用
        5.5.2 交通道路系统完善与优化
    5.6 建筑风貌控制引导
        5.6.1 小镇建筑形式与色彩
        5.6.2 建筑天际线打造
        5.6.3 视线通廊和眺望系统
        5.6.4 街区风貌控制
    5.7 小镇建设成效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播及教堂建筑分布现状
    2.1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播
        2.1.1 天主教在华传播
        2.1.2 天主教在山东传播
        2.1.3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播
    2.2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建筑活动
        2.2.1 天主教在济南府的建筑活动
        2.2.2 天主教在武定府的建筑活动
        2.2.3 天主教在东昌府的建筑活动
        2.2.4 天主教在泰安府的建筑活动
        2.2.5 天主教在临清州的建筑活动
    2.3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分布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3.1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选址
        3.1.1 常规型选址
        3.1.2 特殊型选址
    3.2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空间布局
        3.2.1 建筑群与街道的布局关系
        3.2.2 建筑群内部空间布局
        3.2.3 教会社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
    4.1 .教堂等级规模
    4.2 建筑朝向
    4.3 平面形制
        4.3.1 巴西利卡式
        4.3.2 拉丁十字式
        4.3.3 单厅式
    4.4 立面风格
        4.4.1 罗马式风格
        4.4.2 哥特式风格
        4.4.3 地方民居风格
    4.5 内部空间
        4.5.1 祭坛
        4.5.2 中厅与侧廊
        4.5.3 设计原则
    4.6 外部形象
        4.6.1 钟塔顶
        4.6.2 屋顶
        4.6.3 墙面
    4.7 结构类型
        4.7.1 木桁架结构
        4.7.2 十字穹隆与木梁架结构
    4.8 细部构造
        4.8.1 砖墙砌筑方式
        4.8.2 檐口构造
        4.8.3 穹隆构造
        4.8.4 梁架形式
    4.9 细部装饰
        4.9.1 外部装饰
        4.9.2 内部装饰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的形成因素
    5.1 自然因素
        5.1.1 地质地貌
        5.1.2 气候特征
        5.1.3 物产资源
    5.2 文化因素
        5.2.1 技术因素
        5.2.2 政治与经济因素
        5.2.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鲁北代牧区现存天主教堂现状平面图汇总表
    附录B: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现状汇总表
    附录C:鲁北代牧区历任主教一览表
    附录D: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调研信息汇总表
    附录E: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修缮记录
图表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研究内容界定
    3.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4.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第二章 近代基督教传播与教会大学产生
    1.近代基督教传播
    2.教会大学产生与发展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齐鲁大学产生与“中国式”建筑形成
    1.齐鲁大学产生
    2.齐鲁大学演进分期
    3.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分期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特征归纳
    1.初始期
    2.发展期
    3.成熟期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分析
    1.外在建造表现
    2.内在历史趋势
    3.延续继承发展
    4.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会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案例
    1.金陵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
    2.燕京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
    3.同齐鲁大学对比分析
    4.本章小结
第七章 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保护修缮策略
    1.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2.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保存现状
    3.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保护修缮原则及措施
    4.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理论空心化
        1.1.2 中国历史城市的可资借鉴
        1.1.3 华夏城市选址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华夏”——先秦时期总体时代特征
        1.2.2 研究对象
        1.2.3 时空跨度
    1.3 相关研究情况
        1.3.1 史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2 环境适应性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3 类型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问题、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核心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先夏的城邑选址
    2.1 农业与前龙山时代的城邑
        2.1.1 栽培农业的出现
        2.1.2 农业经济形成与聚落城邑化
        2.1.3 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时代的聚落
    2.2 龙山时代长江流域城邑选址
        2.2.1 长江上游地区
        2.2.2 长江中游地区
        2.2.3 长江下游地区
    2.3 龙山时代河套地区城邑选址
        2.3.1 岱海地区
        2.3.2 大青山南麓
        2.3.3 陕东地区
    2.4 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选址
        2.4.1 中原地区
        2.4.2 海岱地区
    2.5 不同区域的选址特点
        2.5.1 长江流域选址小结
        2.5.2 河套地区城址小结
        2.5.3 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址小结
    2.6 华夏城邑选址传统初现
        2.6.1 多元化特征
        2.6.2 一体化趋势
        2.6.3 礼制萌芽
        2.6.4 防洪思想
第三章 夏、商的城市选址
    3.1 夏的都邑选址
        3.1.1 夏的社会文化
        3.1.2 新砦城址
        3.1.3 二里头城址
        3.1.4 夏都邑选址特点
    3.2 商的城市选址
        3.2.1 商的政治经济
        3.2.2 偃师商城
        3.2.3 郑州商城
        3.2.4 安阳殷墟
        3.2.5 商都邑选址特点
        3.2.6 地方城邑选址
第四章 西周的城市选址
    4.1 西周的都邑政治制度
        4.1.1 宗教思想
        4.1.2 宗法制度
        4.1.3 分封制度
        4.1.4 都邑制度
    4.2 早周都城选址
        4.2.1 豳
        4.2.2 周原
    4.3 周都城选址
        4.3.1 丰镐
        4.3.2 洛邑成周
    4.4 诸侯国城市选址
        4.4.1 燕国都城琉璃河
        4.4.2 齐国陈庄西周城址
第五章 东周的城市选址
    5.1 东周的政治经济
        5.1.1 生产技术
        5.1.2 意识形态
        5.1.3 政治形态
        5.1.4 城邑建设
    5.2 东周城址的违制
        5.2.1 擅自建城
        5.2.2 扩大规模
        5.2.3 改变形态
    5.3 诸侯国国都选址
        5.3.1 楚都纪南
        5.3.2 鲁都曲阜
        5.3.3 齐都临淄
        5.3.4 赵都邯郸
        5.3.5 新郑郑韩故城
        5.3.6 燕下都
        5.3.7 灵岩古城
    5.4 地方城市选址
        5.4.1 晋国晋阳城
        5.4.2 秦国成都城
    5.5 秦咸阳选址
        5.5.1 宏观与微观选址
        5.5.2 基本格局
    5.6 小结
        5.6.1 从多源到一体
        5.6.2 从一体到多元
第六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技术体系
    6.1 先秦的科学技术
        6.1.1 “数术”
        6.1.2 先秦的科学技术
    6.2 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
    6.3 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
        6.3.1 相土九州
        6.3.2 度地量民
    6.4 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
        6.4.1 “防水”与“得水”
        6.4.2 城址位置与形态
        6.4.3 城墙修筑技术
    6.5 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
        6.5.1 水土保持
        6.5.2 沟洫及水利建设
        6.5.3 流域治理与城市兴起
        6.5.4 典型的流域治理
    6.6 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
        6.6.1 天文观测
        6.6.2 授时而为
        6.6.3 应时建城
    6.7 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
        6.7.1 政治天文学
        6.7.2 分野说
        6.7.3 北极(帝星)与三垣
        6.7.4 北斗崇拜
        6.7.5 象天设邑
    6.8 小结:实用理性的技术体系特征
第七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
    7.1 华夏哲学思想的形成
        7.1.1 思想与权力的分离
        7.1.2 士与流派的形成
        7.1.3 反思、抽象和论证的出现
    7.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7.2.1 辩证的阴阳论
        7.2.2 唯物的气论
        7.2.3 运动的五行说
    7.3 山水有情的审美观
        7.3.1 比德山水
        7.3.2 天地大美
    7.4 有为无为的人地观
        7.4.1 儒家的君子有为
        7.4.2 道家的圣人无为
        7.4.3 墨家的兼爱节用
        7.4.4 法家的人与天调
    7.5 小结:儒道互补的选址思想特征
        7.5.1 “美”“善”的互补
        7.5.2 “主动”中的“被动”
结语
    1.研究贡献
        1.1. 厘清了先秦城市选址的发展脉络
        1.2. 提炼了先秦城市选址形成的“实用理性”技术体系
        1.3. 提出先秦哲学思想在城市选址方面具有“儒道互补”特征
    2.华夏城市选址研究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2.1 注重城市安全
        2.2 遵循发展规律
        2.3 合理城市定位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1 研究不足
        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城市采石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罗山矿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采石废弃地的形成
        1.1.2 采石废弃地的问题
        1.1.3 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市采石废弃地的基本内容
        2.1.1 城市采石废弃地的定义
        2.1.2 城市采石废弃地的分类
        2.1.3 城市采石废弃地的特征
    2.2 国内外关于采石废弃地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采石废弃地研究进展
        2.2.2 国内采石废弃地的研究进展
    2.3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3.1 恢复生态学概念
        2.3.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3.3 恢复生态学的工程做法
        2.3.4 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历程
        2.3.5 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历程
3 恢复生态学应用于采石废弃地中的可行性和发展概况
    3.1 恢复生态学与采石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密切联系
        3.1.1 二者的理论基础具有统一性
        3.1.2 二者目标的一致性
        3.1.3 二者遵从原则的相似性
    3.2 国内外关于恢复生态学在采石废弃地的应用概况
        3.2.1 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在采石废弃地中的应用
        3.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发展
        3.2.3 总结与借鉴
    3.3 恢复生态学应用于采石废弃地的有关理论
        3.3.1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的应用
        3.3.2 演替理论的应用
        3.3.3 其他理论的应用
    3.4 恢复生态学应用于采石废弃地的技术方法
4 国内外废弃采石场景观设计优秀案例分析
    4.1 国外废弃采石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4.1.1 加拿大布查德花园
        4.1.2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
    4.2 国内废弃采石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4.2.1 山东日照银河公园
        4.2.2 河南焦作缝山公园
        4.2.3 上海辰山矿坑花园
5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城市采石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5.1 设计目标
        5.1.1 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5.1.2 重新发挥社会效益的目标
        5.1.3 带动经济效益的目标
    5.2 设计原则
        5.2.1 与城市相适应的宏观原则
        5.2.2 设计手法的多元化原则
        5.2.3 因地制宜的原则
        5.2.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2.5 尊重场地历史文化原则
    5.3 设计策略
        5.3.1 以生态恢复为主导的自然景观设计策略
        5.3.2 以挖掘采石记忆为重点的人文景观塑造策略
    5.4 设计途径及技术路线
        5.4.1 规划先行途径
        5.4.2 开采后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途径
    5.5 以生态恢复为主的自然景观设计方法
        5.5.1 采石场自然要素
        5.5.2 地形整治
        5.5.3 采石坑治理
        5.5.4 土壤基质改造
        5.5.5 植被恢复
        5.5.6 水系整治
    5.6 以挖掘采石记忆为重点的人文景观设计方法
        5.6.1 场地遗留设施的设计
        5.6.2 场地蕴含的文化要素设计
        5.6.3 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的融入
6 山东日照罗山矿山公园景观设计
    6.1 区域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上位规划
        6.1.3 气候特征
        6.1.4 山水特征
        6.1.5 自然资源
        6.1.6 旅游文化资源
    6.2 基址现状分析
        6.2.1 区位及用地性质
        6.2.2 周边环境
        6.2.3 自然条件分析
        6.2.4 场地历史文化分析
        6.2.5 场地优势
        6.2.6 场地现存问题
    6.3 设计构思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定位
        6.3.3 设计原则
        6.3.4 设计依据
        6.3.5 设计策略
        6.3.6 设计难点及关键
    6.4 总体方案
        6.4.1 设计理念的形成
        6.4.2 用地适宜性分析
        6.4.3 功能分区
        6.4.4 景观结构
        6.4.5 景观风貌
    6.5 生态恢复专项
        6.5.1 护坡系统设计
        6.5.2 地形设计
        6.5.3 土壤修复
        6.5.4 水系统设计
        6.5.5 种植规划设计
        6.5.6 分期实施规划
    6.6 空间及文化塑造专项
        6.6.1 活动空间设计
        6.6.2 石文化展示
        6.6.3 基础设施设计
    6.7 游线设及专项
        6.7.1 交通设计
        6.7.2 游览体系
    6.8 分区设计
        6.8.1 分区一——乐活休闲区
        6.8.2 分区二——多彩岩石区
        6.8.3 分区三——觅香花谷区
        6.8.4 分区四——自然山水区
        6.8.5 分区五——幽享山林区
    6.9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语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8)第一次日据时期(1914-1922)青岛地区建筑装饰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内容及现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青岛第一次日据时期建筑的形成背景
    2.1 日本本土建筑发展概述
        2.1.1 日本古代建筑
        2.1.2 日本近代建筑的开端
        2.1.3 明治后期
        2.1.4 大正时期
    2.2 同时期其他国家建筑思潮对其的影响
        2.2.1 新古典主义
        2.2.2 折中主义
        2.2.3 浪漫主义
        2.2.4 新艺术运动
        2.2.5 青年风格派
        2.2.6 装饰艺术派
        2.2.7 新材料及新技术
    2.3 第一次日据时期前青岛建筑发展与文化背景
        2.3.1 青岛城市发展沿革
        2.3.2 德国占领期间青岛的建筑装饰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岛(1914-1922)城市建筑装饰样式分析
    3.1 第一次日据时期建筑分布概况
        3.1.1 第一次日据时期城市发展
        3.1.2 第一次日据时期建筑分布情况
    3.2 第一次日据时期装饰形态特征
        3.2.1 构图方式
        3.2.2 建筑材料及工艺
    3.3 建筑外部构件装饰形态
        3.3.1 门、窗与入口
        3.3.2 柱式
        3.3.3 山花与屋顶
        3.3.4 墙面处理及勒脚
        3.3.5 建筑细部装饰
        3.3.6 其它建筑装饰构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岛(1914-1922)城市建筑装饰形成因素
    4.1 第一次日据时期装饰形态原型及其演化
        4.1.1 源自日本本土建筑形态原型
        4.1.2 源自德国在青岛留存的建筑装饰风格的模仿
        4.1.3 异地重现演化的折中主义
    4.2 第一次日据时期建筑装饰与空间及建筑功能
        4.2.1 装饰与外部空间构成
        4.2.2 装饰与内部空间
        4.2.3 建筑装饰风格与建筑功能
    4.3 影响建筑装饰形成的其他因素
        4.3.1 区域背景
        4.3.2 人文因素
        4.3.3 建筑法规、施工技术及工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岛第一次日据时期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策略研究
    5.1 该时期建筑在青岛建筑发展史中的地位
        5.1.1 对青岛地区德式建筑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5.1.2 对青岛地区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5.1.3 对青岛城市功能变革研究的意义
    5.2 第一次日据时期建筑留存分布与现状
        5.2.1 留存建筑分布
        5.2.2 留存建筑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 建筑破坏因素分析
    5.3 该时期建筑装饰的遗产保护价值分析
        5.3.1 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办法
        5.3.2 历史价值
        5.3.3 经济价值
        5.3.4 技术价值
    5.4 青岛第一次日据时期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5.4.1 历史建筑的分级方法
        5.4.2 历史建筑的保护目的及意义
    5.5 青岛历史建筑发展更新策略
        5.5.1 案例分析及发展思考
        5.5.2 第一次日据时期建筑保护更新的原则
        5.5.3 更新及发展策略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道路中日德路名对照表
附录2 .1914—1922 年青岛城市发展大事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9)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既往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田野调查法
        1.6.3 比较分析法
        1.6.4 归纳法
        1.6.5 演绎法
    1.7 论文研究框架
2.妙华岩概况
    2.1 妙华岩的历史沿革与地位
        2.1.1 历史沿革
        2.1.2 武当山“72 岩”之一
    2.2 妙华岩基本概况
        2.2.1 妙华岩现状
        2.2.2 妙华岩选址特点
        2.2.3 妙华岩中发现“现代岩庙”
    2.3 妙华岩与清微宫关系研究
        2.3.1 清微宫历史沿革
        2.3.2 清微宫建筑地位
        2.3.3 清微宫与妙华岩关系考辩
    2.4 本章小结
3.妙华岩石殿研究
    3.1 妙华岩无梁殿建筑要素研究
        3.1.1 基座
        3.1.2 墙体
        3.1.3 门窗
        3.1.4 屋顶
        3.1.5 蓄水池
    3.2 妙华岩无梁殿建造技术研究
        3.2.1 妙华岩无梁殿标准化建材研究
        3.2.2 妙华岩无梁殿同形制现存案例榔梅祠石殿研究
        3.2.3 妙华岩无梁殿屋顶形制研究
        3.2.4 妙华岩无梁殿施工方式推测
    3.3 妙华岩石殿内神台营造技艺研究
        3.3.1 须弥座
        3.3.2 靠椅
        3.3.3 武当山杂样石作研究
    3.4 妙华岩神台与石棺床的共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4.妙华岩岩庙原型探讨
    4.1 崖居——物理需求
        4.1.1 陕西旬邑县三水河流域崖居群
        4.1.2 鄂西北崖居
    4.2 崖墓——心理转化
        鄂西北崖墓
    4.3 修道洞——伦理发展
        4.3.1 陕西修道洞
        4.3.2 鄂西北修道洞
    4.4 石窟——技艺成熟
        4.4.1 陕西旬邑县三水河流域石窟群
        4.4.2 陕西汉阴月河石窟群
        4.4.3 鄂西北及周边石窟
        4.4.4 武当山道教石窟
    4.5 本章小结
5.妙华岩无梁殿与砖石营造
    5.1 妙华岩无梁殿营造的原因
        5.1.1 无梁殿出现的意义
        5.1.2 无梁殿与追求“永生”的墓葬建筑之间的关联
        5.1.3 妙华岩无梁殿的永久性及纪念性
    5.2 国内现存早期石殿营造技艺研究
        5.2.1 国内现存最早砖材无梁殿——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5.2.2 国内现存最早石材无梁殿——武当山琼台中观石殿
        5.2.3 国内现存最大抬梁式石殿——武当山天乙真庆宫石殿
    5.3 武当山建造了中国现存最早无梁殿的原因
        5.3.1 岩庙的岩屋传承
        5.3.2 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集
        5.3.3 武当山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5.4 石殿发展背后砖石营造技艺的发展
        5.4.1 砖石建材发展简述
        5.4.2 拱券结构发展历程
        5.4.3 武当山建筑实例研究
    5.5 明代无梁殿开始流行的原因
        5.5.1 砖石与石灰浆的普遍使用
        5.5.2 筒拱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5.5.3 元明民族大融合时代
        5.5.4 木材资源的匮乏
    5.6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妙华岩无梁殿在建筑学与历史学方面的意义
        6.1.1 妙华岩无梁殿的建筑纪念性
        6.1.2 妙华岩无梁殿建造体系体现武当山砖石建筑在中国的领先地位
        6.1.3 妙华岩无梁殿蕴含武当山道教思想文化的包容性
    6.2 砖石在中国未成建材首选的原因
        6.2.1 自然条件的制约
        6.2.2 中国古代对木构体系的选择
        6.2.3 中国古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走“产、学、研”之路 迅速壮大石材科研力量——山东省石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小镇“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以东营市垦利区民丰湖小镇为例[D]. 尚应建.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2]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D]. 张林翰.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3]齐鲁大学“中国式”建筑演进研究[D]. 周宫庆.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1)
  • [4]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5]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D]. 唐由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城市采石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罗山矿山公园为例[D]. 王璐.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第一次日据时期(1914-1922)青岛地区建筑装饰风格研究[D]. 朱昀彤.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9]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研究[D]. 赵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齐鲁大学论文 建筑论文 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天主教堂论文

上一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铁谱中磨损颗粒沉积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论范仲淹与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