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珍[1](2021)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童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病原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童医疗中心普通病房住院诊断为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细菌分布特征,为儿童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呼吸道病原菌、年龄、性别、年份、季节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338例纳入研究,各年度均以婴儿期发病率最高,但幼儿期呈逐年上升趋势。患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男性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性,比例为1.54:1,男性患儿年人数增幅亦高于女性。儿童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发病季节多在冬季和春季,占比分别为36.81%(1597/4338)、24.55%(1065/4338)。2.4338例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至少检出一种细菌病原体的共2733例,检出阳性率为63.02%(2733/4338),革兰阴性菌共1089株(39.85%),革兰氏阴性球菌464(16.98%),革兰氏阴性杆菌625(22.87%);革兰阳性菌共1096株(40.11%),全部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革兰氏阳性杆菌,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是最高的数据:多重感染患儿共548例,检出率为20.12%,其中,肺炎链球菌与其它细菌病原体合并感染最多,占比76.82%。3.不同年份比较中显示: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率高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单一感染的患儿多重感染患儿;在不同季节的比较中显示:革兰氏阳性性菌的检出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的结果,但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的检出率无差异;不同年龄比较中显示: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率高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的检出率无差异;不同性别比较中显示: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率无差异,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1.十堰市儿童细菌性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数量呈逐年上升,并且婴幼儿的发病率很高,占主要部分,其中男性患儿高于女性,而且幼儿期患儿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春冬季节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人数多于夏秋季节。2.细菌性支气管肺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多于革兰氏阴性菌,最常见细菌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其次分别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而且各病原细菌之间存在多重感染现象。3.不同年份的比较中: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高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2015-2019年间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单一感染的患儿多于多重感染患儿。4.不同季节的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冬季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率最高,而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检出结果与季节无关。5.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检出均以婴儿期最高,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检出结果与年龄无关。6.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与性别无关。
齐越涛[2](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何欢[3](2021)在《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至2020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的标本来源、患者信息、耐药性变化、克隆相关性等展开研究,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耐药情况及同源性结果,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437名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选取2020年6月~9月该医院科室送检的43株患者菌株与16株环境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实验,分析其同源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之间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进行分类,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未符合要求的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并利用2020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130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2018~2020年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分离病原菌中构成比逐年降低,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随年份变化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6.675,P=0.036)。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临床共分离菌株3245例,革兰氏阴性菌2366例,占比72.91%;革兰氏阳性菌838例,占比25.82%。其中2018年该院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31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73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5.70%;2019年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菌71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4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3.54%;2020年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1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0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1.27%。2、从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看,构成比最高的标本为痰液标本,构成比最高的临床科室为ICU。2018至2020年该院临床共分离43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有305株来自痰液标本(69.79%),三年间痰液标本占比均占据首位,构成比分别为67.63%、73.13%、68.46%;该院中ICU是临床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的科室,2018至2020年三年间构成比分别为55.81%、60.45%、62.31%,三年占比逐年上升(χ2=9.948,P=0.007)。3、在2018至2020年间医院内分离的Ab菌药敏结果显示,Ab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均在8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均有较高敏感性,敏感率均超过60%。其中Ab菌对替加环素最为敏感,三年间敏感率达到79.76%、85.82%、80.76%。4、59株试验菌株由43株患者标本菌株与16株医院环境标本菌株构成。所有试验株分为10个聚类(A-J),其中D聚类包含菌株最多共18株,分为D1、D2两个克隆型别;所有试验株分为22个克隆菌株,其中D1克隆菌株(12株)标本来源范围广泛,包括痰液(5株),分泌物(1株),中段尿(2株),医护人员手(2株),床头床尾表面(1株),床头柜表面(1株);所有试验株分为54个不同型别,所有图谱之间的相似度为46.16%-1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总住院天数≥30d、住院期间进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入住ICU、尿路插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有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住院天数≥30d(P=0.002,OR=2.315)、入住ICU(P<0.001,OR=2.559)、呼吸系统疾病(P=0.002,OR=2.436)、抗菌药物联用(P<0.001,OR=4.289)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MDR-Ab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stic(p)=C1×0.839+C2×0.890+C3×0.939+C4×0.972-0.852;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提示chi-square=12.786,P=0.681>0.05,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OC曲线下的面积(AUC)验证组为0.824,说明此模型整体预测准确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结论2018年1月~2020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病原菌总比重排名第二,但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所有标本中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应提高对呼吸道感染的重视。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药物耐药形势严峻,在使用米诺环素等作为经验用药时也应注意间歇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新的获得性耐药。住院天数≥30d、入住ICU、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联用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干预措施,通过建立感染预测模型有效降低感染率。
张学海[4](2021)在《延边部分地区犬泌尿系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犬泌尿系统的原发性疾病较少见,大多数患泌尿系统疾病的犬继发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中毒病、代谢病等。宠物门诊病例以病原微生物感染居多。其中以革兰氏阴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真菌和病毒性感染的病例较少。受气候、地域、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各地区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也存在差异。近年来,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没有明确限制,换代频繁,导致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的致病菌出现,增加了这类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难度。为了本地区在救治泌尿系统感染病例时,可精准用药,减少治疗周期,提升治愈效果。本文分析延边部分地区犬泌尿系统疾病中致病菌种类及药敏情况。自2020年9月到12月底止,在延吉周边县市,共采集32份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犬的无菌尿液样本。经分离纯化、细菌生化鉴定及生物同源性分析,本实验从32份病例样本中获得菌株35株。分别为大肠杆菌12株(34.28%)、蜡样芽孢杆菌9株(25.71%)、肺炎克雷伯菌8株(22.85%)、粪肠球菌4株(11.42%)、铜绿假单胞菌2株(5.71%)。其中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于其他菌株,占总分离率的82.85%,为本地区的优势菌株。为探究尿液样本中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本文设计动物致病性试验和K-B药敏纸片实验。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除粪肠球菌无致病性外,其余4种菌株均具有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3种优势致病菌株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表现极强耐药性,无法抑制菌株生长;对青霉素类药物(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和头孢噻肟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药物和复合药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所有病原菌均敏感。蜡样芽孢杆菌对头孢曲松有77.8%耐药率,而对头孢呋辛、头孢唑林敏感性高。另两类菌株则对头孢曲松表现敏感,而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出现耐药。
何晓娟[5](2021)在《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工作中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我院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痰培养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及耐药性特点。结果1.总计纳入患者91例,男性有35例(38.5%),女性有56例(61.5%)。患者的年龄为29~91岁,平均年龄为68.05±14.44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2.74±5.907天。其中痰培养阳性率为44.6%,尿培养的阳性率为58.5%。2.有吸烟史的患者共18例(19.78%);合并症中高血压病35例(38.46%)、糖尿病28例(30.77%)、肾功能不全19例(20.88%)、冠心病17例(18.68%)、心功能不全17例(18.68%)、低蛋白血症15例(16.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各10例(10.99%)、肝功能不全7例(7.69%)、肺栓塞3例(3.30%)、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2例(2.20%)及其他并发症12例(13.19%);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咳嗽占60.44%、咳痰占48.35%、发热占47.25%,而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1.98%、17.58%、12.09%、10.99%,啰音(干啰音或湿啰音)占49.45%。3.有合并症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9/L的占45.45%,中性粒细胞比率≥75%的占77.27%,降钙素原>0.05 ug/L的占87.88%,C-反应蛋白>10mg/dl的占81.82%,丙氨酸转移酶>50U/L的占18.18%,天冬氨酸转氨酶>40U/L的占22.73%,肌酐>97μmol/L的占31.82%,肾小球滤过率≥75 ml/min的占45.45%。4.痰培养分离得到病原菌70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2.9%)、肺炎克雷伯菌(22.9%)、金黄色葡萄球菌(14.3%)、鲍曼不动杆菌(7.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7.1%)、腿伤克斯特氏菌(5.7%)、流感嗜血杆菌(4.3%)、洛菲不动杆菌、皮氏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各占(1.4%),其中高达85.7%的为G-菌。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为60.9%、52.2%、52.2%、47.8%,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舒普深、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0.0%、0.0%、4.3%、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56.3%,其ESBLs阳性率为31.3%,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舒普深、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80.0%、80.0%、60.0%、6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90.0%、70.0%、60.0%、60.0%,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5.尿培养分离的到病原菌100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2株、产酸克雷伯菌5株、奇异变形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短稳杆菌株1株、屎肠球菌14株、耐久肠球菌及鹑鸡肠球菌各3株、铅黄肠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真菌32株,其中G-菌占45.0%,G+菌占23.0%。尿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耐药率分别为81.3%、71.9%、68.8%、68.8%、62.5%,其ESBLs阳性率为56.3%;产酸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为为60.0%,ESBLs阳性率为6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舒普深、哌拉西林、四环素等多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60%,ESBLs阳性率为66.7%,但是三者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G+菌中以肠球菌为主(22/23,95.7%),其中屎肠球菌占有肠球菌的63.6%(14/22),该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呋喃坦啶、利福平、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0%、85.7%、57.1%;其他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5.0%、75.0%、62.5%;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所有肠球菌和金葡菌对氯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结论1.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以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其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普遍住院时间较长;且患者的症状主要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少数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2.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尿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而革兰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中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多见,且产ESBL比例较高,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且耐药率较高。
周萍[6](2021)在《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烧伤新旧病区近2年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分别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新旧病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体表总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尿液、动静脉置管、气管套管或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菌株,统计菌种类型及优势菌株的耐药率。通过卡方检验(x2)对比新旧病区病原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的差异。结果新旧病区检出的病原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76.02%,79.80%),总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病区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阴性菌是肺炎克雷伯菌,与旧病区相比,其检出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低于旧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铜绿假单胞菌是旧病区检出的首位优势菌株,其检出率较新病区明显上升。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新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此外,新病区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较旧病区上升,但旧病区的第二位优势菌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4.08%,5.30%),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A),新旧病区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暂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整体耐药严重,情况不容乐观,耐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菌株导致的感染也不容忽视。结论新旧病区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加强烧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规范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可作为控制耐药菌株出现的有效举措。
王艳玲[7](2020)在《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已然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这一问题是伴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开始出现的。临床上出现严重耐药菌的感染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使用多黏菌素这一古老的抗生素,然而质粒携带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mcr-1)的出现,迅速引起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使得多黏菌素作为治疗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感染“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冲破。如果临床上出现同时携带mcr-1和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s-1,ndm-1)等基因的“超级细菌”感染将会面临“无抗可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急需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或制定新的抗耐药菌感染策略。我国科学家于2015年首次报道了位于质粒上的多黏菌素抗性基因mcr-1。目前全世界范围内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检测并报道了mcr-1基因的存在,由此可见mcr-1已经出现了全球流行的趋势。mcr-1基因序列全长1626 b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mcr-1基因与磷酸乙醇胺转移酶的相似性高达63%,MCR-1耐药酶具有和磷酸乙醇胺相同的生物学作用。MCR-1是位于质粒上的可快速水平转移的多黏菌素耐药酶,其快速广泛的传播将导致细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程度进一步加深,耐药范围进一步扩大。对耐药酶抑制剂联合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效果的评价是进行临床试验的必要前提。通过改良棋盘法从本实验室天然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具有潜在协同效果的MCR-1酶抑制剂,其中本研究以染料木素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耐药酶抑制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染料木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毒副作用较小,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染料木素产品投入临床使用,其作为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研究至今无人报道。本研究首先对本实验室收集的mcr-1阳性菌进行基因鉴定和耐药性鉴定,然后通过棋盘法MIC试验、杀菌曲线试验、生长曲线试验、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和多黏菌素药敏检测等试验验证了染料木素与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即染料木素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对所有mcr-1阳性受试菌株的抗菌活性。当染料木素为32μg/mL时,对不同MCR-1阳性菌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证实了染料木素并非通过抑制MCR-1耐药酶的表达来提高多黏菌素的抗菌活性的。此外,本研究应用实验室构建菌株E.coli W3110(pUC19-mcr-3)进行了多黏菌素与染料木素协同试验验证,发现染料木素同样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对MCR-3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LDH检测试验和粘附试验确定了染料木素在32μg/mL浓度条件下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无潜在细胞毒性,同时染料木素可增强多黏菌素对细胞由细菌造成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使用mcr-1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建立小鼠肺炎模型,并应用染料木素和多黏菌素E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检测小鼠的死亡率、菌落定植、炎性因子和病理变化等判断染料木素是否可增强多黏菌素E对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与感染组相比,染料木素(50 mg/kg)和多黏菌素E(10 mg/kg)单独治疗后,小鼠死亡率未见显着提高,肺脏组织病变程度未见改善,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植数也没有显着降低,而染料木素(50 mg/kg)联合多黏菌素E(10 mg/kg)治疗后,小鼠存活率显着提升,小鼠肺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显着的改善。因此,染料木素与多黏菌素具有显着的体内外协同抗耐药菌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阐明了染料木素与MCR-1耐药酶之间的互作机制,确证了染料木素与MCR-1之间的结合位点。其中,介导MCR-1与染料木素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为GLY-282、THR-283、TYR-287、ASN-482和ARG-490。通过氨基酸残基突变对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染料木素通过结合至MCR-1的酶催化活性区域附近,抑制MCR-1的功能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恢复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此外,本研究还通过疏水性试验和MPNP检测试验进一步确证染料木素与MCR-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可恢复MCR-1阳性菌的膜表面电负性。综上所述,染料木素作为MCR-1耐药酶抑制剂,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对携带MCR-1耐药酶的肠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有望为多黏菌素治疗临床耐药肠杆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朱艳红[8](2020)在《老年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谱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是指喉以下的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急性加重(AECOPD)属于LRTI中的一类主要疾病。COPD合并LRTI以老年患者多见。了解老年COPD合并LRTI的临床特征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于提高老年COPD合并LRTI的临床认识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选择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普通病房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的COPD合并LRTI的237例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结果、抗菌药物选择及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将入选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5岁),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细菌阳性组和细菌阴性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点,了解病原菌的构成和分布及不同抗感染方案的有效率,分析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1、COPD合并LRIT患者共237例,平均年龄70.6(45-88)岁,其中年龄≥65岁的老年组患者177例(74.7%),年龄<65岁的非老年组患者60例(25.3%)。相比非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老年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较低,合并其他慢性病、NE%<40%(或>75%)、CRP>10mg/L及痰培养阳性的比例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37例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细菌阳性者共68例(28.7%),细菌阴性者169例(71.3%)。相比细菌阴性组患者,细菌阳性组患者的年龄较大,BMI较低,WBC<4×109/L(或>10×109/L)比例及CRP>10mg/L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3、68例痰培养阳性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共63株(74%),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18株(21.2%)、铜绿假单胞菌13株(15.3%)、鲍曼不动杆菌9株(10.6%);革兰氏阳性球菌共6株(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2.4%),肺炎链球菌2株(2.4%);真菌共16株(19%),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为15株(17.6%)。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0.5%和15%,老年组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5.6%),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也较低(≤16.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旋氧氟沙星均100%敏感,其次为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耐药率均≤8.0%),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低(均≤11.1%),其次为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均≤22.2%),其余抗菌药耐药率均超过了 88%。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25.0%),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皆≥50%。所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克林霉素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25%,其余抗菌药耐药率均超过了 70%。5、根据入院时选用抗菌药物的不同进行分组研究,单用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的患者共116例(48.9%),单用头孢菌素或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患者共68例(28.7%),明显多于其余方案组。单用碳青酶烯类抗感染的有效率为83.9%;单用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感染的有效率为86.2%;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的有效率为62.5%;单用头孢菌素或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感染的有效率为85.3%;单用莫西沙星抗感染的有效率为78.6%。6、单因素分析提示老年、发热、肺部有啰音、NE<40%(或>75%)、CRP>10mg/L、白蛋白<35g/L与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有关。所有变量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显示COPD合并LRTI患者增加住院时间的因素为发热,而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中如有发热或肺部有啰音则提示其住院时间更长。结论:1、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较低,合并其他慢性病的比例高,且病原菌检出率高于非老年患者。2、COPD合并LRTI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74%),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且老年组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老年组患者对初始抗感染方案的疗效较非老年组患者差。4、有发热征象的COPD合并LRTI患者有更长的住院时间;发热和肺部啰音均提示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有更长的住院时间。
黄劲勇[9](2020)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我院临床医师面对重症肺炎患者时评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以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从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血液以及胸腔积液中分离出具有明确药敏试验的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菌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相同药敏的菌株资料。统计分析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病原学检出类型分布、病原菌菌种分布构成、标本来源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2)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断为重症肺炎且病原学检查提示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基础疾病类型、激素的使用情况、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种数、各种侵入性操作、有无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等临床资料,分析其是否有可能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阳性标本中一共有558株细菌,分离出的多重耐药细菌占所有送检病原学阳性标本的49.1%。检出的多重耐药细菌中,致病菌占71.53%;感染的多重耐药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2)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病原学中,前五位检出的菌种依次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3.66%)、肺炎克雷伯菌(16.85%)、铜绿假单胞菌(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13.08%)、大肠埃希菌(6.8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共有196株,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4.18%)、肺炎克雷伯菌(24.49%)、金黄色葡萄球菌(18.88%)、铜绿假单胞菌(16.84%)、大肠埃希菌(2.04%)。(3)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前五位多重耐药菌株其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来源最多,其次为血液来源和胸腔积液来源。在前五位多重耐药菌中,各种细菌分离率最高地方仍然是呼吸道。(4)重症肺炎患者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结果:所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为全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56株菌株对多粘菌素E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均为全部敏感;有30株菌株对替加环素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23.33%;有5株对米诺环素进行药敏试验,未发现对米诺环素耐药。所有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全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97.92%,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95.83%,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87.50%、85.42%、64.58%;有4株菌株补充替加环素药敏试验及1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试验,结果未见耐药。所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耐药率均达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有5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受试菌株中未发现耐药情况。在革兰氏阳性菌中,所有MRSA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均敏感,4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全部受试菌株均为敏感。(5)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数这些因素在多重耐药菌组与非多重耐药菌组进行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因素进一步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中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高,但是对多粘菌素E及替加环素(铜绿假单胞菌除外)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未见耐药出现。(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及时对重症肺炎患者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根据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流行情况及药敏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李晓禹[10](2020)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变迁,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2016-2018年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1.使用WHO所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方法,按年度分别计算出2016-2018年间每类和每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率(DDDs),并用Excel201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整理。DDDs=某药物总消耗量/该药的DDD值,各抗菌药物的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来确定,新药按照说明书中的主要适应症规定的成人平均日剂量来确定。2.用W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Kirby-Bauer法和E-test法。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7年版的标准判定。数据结果用Whonet5.6软件分析。3.以年度为单位将检出率排名前五位致病菌的耐药率、药敏试验中所包含的全部抗菌药物的DDDs及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导入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的分析随机抽取该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临床各科室的出院病例共4659份,对其中的850份病例进行监测,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等标准对病例中抗菌药物的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用Excel201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结果:第一部分:2016-2018年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1.该院三年间共使用抗菌药物15大类,且每年各类抗菌药物DDDs排名前六位保持不变。其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始终排在首位且使用量逐年上升,构成比已从2016年的51.26%上升至2018年的57.58%,该院以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为主,且这两类药物的DDDs也逐年升高。抗菌药物的总DDDs值逐年上升,2017年和2018年较上一年分别升高1.97%和4.01%。但该院高级别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的使用量逐年下降。该院抗菌药物DDDs排名前十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占一半以上,且二代和三代头孢居多,连续三年阿奇霉素和头孢丙烯始终排在前两位。2.该院三年间共收到标本131836份,分离出致病菌共16814株,分离率为12.7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256株,占比55.05%;革兰氏阳性菌6591株,占比39.20%;其他菌967株,占比5.75%。该院致病菌检出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最严重,连续三年耐药率均在90%以上;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性达100%;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6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以及四环素的耐药率均高于90%;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6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0%;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50%。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高,达60%以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55%。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前两种细菌高;对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维持在60%左右;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基本一致;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差别较大。3.该院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其各自抗菌药物的DDD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显着正相关(r=0.99,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显着负相关(r=-0.99,p<0.05);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显着负相关(r=-0.99,p<0.05)。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院常见致病菌对某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该类及其他类抗菌药物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的分析1.在监测的850份病例中,686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有453例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其中骨科不合理用药病例数有34例,占所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7.5%,排在首位。其次为内分泌科有32例,占比7.1%。耳鼻喉科30例,占比为6.6%等。2.在686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不合理用药的病例数有453例,不合理使用率为66.03%。由于一些病例中会同时存在多个不合理用药的类型,故在453个不合理用药病例中有597个不合理用药类型。该院不合理用药类型中以用药频次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和预防用药时间长为主,占不合理用药类型总病例数的80%以上。结论:1.该院抗菌药物的总使用量较大且逐年增长,特别是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量最大,但对高级别抗菌药物使用量控制较好,因此须继续加强对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动态监测。2.该院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引起该院患者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应加强这五种致病菌耐药情况的监测。3.通过对致病菌耐药性的分析研究能及时了解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情况,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4.致病菌对某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仅受该种及该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他类别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影响。5.该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严重,且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应根据医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同时应加大病例点评力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一、引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诊断标准 |
| 1.4 观察指标 |
| 2.痰标本采集 |
| 3.质量控制 |
| 4.统计学方法 |
| 三、结果 |
| 1.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
| 1.1 年龄分布情况 |
| 1.2 性别分布情况 |
| 1.3 发病季节的分布情况 |
| 2.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病原学细菌的构成 |
| 3.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病原学细菌年份检出结果 |
| 4.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病原学细菌季节检出结果 |
| 5.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病原学细菌年龄检出结果 |
| 6.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病原学细菌性别检出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七、文献综述 儿童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八、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缩略词 |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
|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
|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
|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
|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发病情况分析 |
|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 3.3 临床转归分析 |
|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 第四章: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传播方式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犬泌尿系统 |
| 2 犬尿液性质 |
| 3 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 |
| 3.1 肾脏感染 |
| 3.2 泌尿道感染 |
| 3.3 膀胱感染 |
| 3.4 内分泌紊乱继发感染 |
| 4 常见泌尿系统病原微生物 |
| 4.1 大肠杆菌 |
| 4.2 蜡样芽孢杆菌 |
| 4.3 肺炎克雷伯菌 |
| 5 其他地区泌尿系统病原菌耐药性调查 |
| 6 本课题目的和意义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 |
| 1.3 培养基和试剂配比 |
| 2 方法 |
| 2.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
| 2.2 生化实验 |
| 2.3 16SrDNA PCR扩增及电泳 |
| 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 2.5 动物致病性实验 |
| 2.6 药敏试验 |
| 结果 |
| 1 病料采集结果 |
| 2 病原菌分离纯化及染色镜检 |
| 3 生化鉴定管结果 |
| 4 16SrDNA测序结果 |
| 5 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 |
| 5.1 腹腔注射后观察 |
| 5.2 致死性 |
| 5.3 剖检记录结果 |
| 5.4 涂片镜检 |
| 6 药敏试验结果 |
| 6.1 大肠杆菌药敏结果 |
| 6.2 蜡样芽孢杆菌药敏结果 |
| 6.3 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 |
| 6.4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 |
| 6.5 优势株敏感药物结果 |
| 临床案例 |
| 1 案例一 |
| 1.1 病例信息 |
| 1.2 临床症状 |
| 1.3 实验室检查 |
| 1.4 诊断结果 |
| 1.5 治疗方法 |
| 1.6 复诊检查 |
| 2 案例二 |
| 2.1 病例信息 |
| 2.2 临床症状 |
| 2.3 实验室检查 |
| 2.4 特殊诊断 |
| 2.5 诊断结果 |
| 2.6 治疗方案 |
| 2.7 复诊检查 |
| 讨论 |
| 1 病原微生物分离种类及比例 |
| 2 致病性实验分析 |
| 3 延边地区与其它地区泌尿系统病原菌耐药性比较 |
| 4 病例分析 |
| 4.1 白细胞计数及CRP应用意义 |
| 4.2 案例讨论 |
| 4.3 临床应用 |
| 5 公共安全前景 |
| 6 本文研究的价值、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作者简介) |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研究现状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 附录二 致谢 |
| 附录三 综述 烧伤患者耐药性感染的管理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1章 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 1.1 我国细菌耐药性现状 |
| 1.1.1 我国临床细菌耐药性现状分析 |
| 1.1.2 我国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现状分析 |
| 1.2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
| 1.2.1 产生相关耐药酶 |
| 1.2.2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点 |
| 1.2.3 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
| 1.2.4 通过主动外排作用 |
| 1.2.5 形成生物被膜 |
| 1.3 细菌耐药性与致病性 |
| 第2章 MCR-1介导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
| 2.1 MCR-1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机制 |
| 2.1.1 MCR-1的发现及传播机制 |
| 2.1.2 MCR-1的流行现状 |
| 2.1.3 MCR-1介导的耐药机制 |
| 2.1.4 MCR-1传播造成的危害 |
| 2.2 多黏菌素研究现状 |
| 2.2.1 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
| 2.2.2 多黏菌素的特性 |
| 2.2.3 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情况 |
| 2.2.4 多黏菌素的药理学与毒理学特点 |
| 2.2.4.1 多黏菌素的药理学特点 |
| 2.2.4.2 多黏菌素的毒理学特点 |
| 2.3 多黏菌素耐药菌的防治策略 |
| 2.3.1 多种抗生素联合策略 |
| 2.3.2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
| 2.3.3 MCR-1抑制剂的研究 |
| 第3章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现状 |
| 3.1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 |
| 3.1.1 抗癌作用研究 |
| 3.1.2 抗氧化作用研究 |
| 3.1.3 抗菌作用研究 |
| 3.1.4 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作用研究 |
| 3.1.5 异黄酮对脑血管的作用研究 |
| 3.1.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研究 |
| 3.2 染料木素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
| 3.2.1 染料木素抗癌作用 |
| 3.2.2 抗氧化作用研究 |
| 3.2.3 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
| 3.2.4 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 3.2.5 防治骨质疏松症作用研究 |
| 第4章 染料木素提取分离和结构改造研究现状 |
| 4.1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
| 4.2 染料木素的构效关系研究现状 |
| 4.3 染料木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现状 |
| 4.3.1 提取方法 |
| 4.3.2 纯化方法 |
| 4.3.3 其它方法 |
| 4.4 染料木素与其他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1章 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筛选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材料 |
| 1.1.1.1 药品及试剂 |
| 1.1.1.2 菌株 |
| 1.1.1.3 相关仪器和设备 |
| 1.1.2 试验方法 |
| 1.1.2.1 临床分离mcr-1阳性菌的鉴定 |
| 1.1.2.2 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 1.1.2.3 MCR-1抑制剂的筛选 |
| 1.1.2.4 统计学分析 |
| 1.2 试验结果 |
| 1.2.1 mcr-1阳性菌鉴定结果分析 |
| 1.2.2 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
| 1.2.3 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筛选结果 |
| 1.2.4 其他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效果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第2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体外协同效果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1.1 药品及试剂 |
| 2.1.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2.1.1.3 菌株 |
| 2.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如下: |
| 2.1.2 试验方法 |
| 2.1.2.1 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
| 2.1.2.2 生长曲线试验 |
| 2.1.2.3 时间-杀菌曲线试验 |
| 2.1.2.4 抑菌环试验 |
| 2.1.2.5 统计学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染料木素特异性增强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抗菌活性 |
| 2.2.2 染料木素对受试菌株生长的影响 |
| 2.2.3 染料木素协同多黏菌素对受试菌株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 |
| 2.2.4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药敏检测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3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由细菌介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1.1 受试菌株与细胞株 |
| 3.1.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 |
| 3.1.2 方法 |
| 3.1.2.1 染料木素对不同细胞的细胞毒性检测试验 |
| 3.1.2.2 黏附实验 |
| 3.1.2.3 统计学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染料木素的细胞毒性 |
| 3.2.2 染料木素可增强多黏菌素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4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1.1 菌株和试验动物来源 |
| 4.1.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 |
| 4.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4.1.2 方法 |
| 4.1.2.1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 4.1.2.2 评价指标 |
| 4.1.2.3 统计学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染料木素提高多黏菌素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 |
| 4.2.2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E缓解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肺脏组织的损伤 |
| 4.2.3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降低肺炎克雷伯菌在小鼠肺组织中的定植 |
| 4.2.4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E可显着改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肺脏水肿症状 |
| 4.2.5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可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炎性反应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5章 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 |
| 5.1.1.1 药品及试剂 |
| 5.1.1.2 菌株和仪器 |
| 5.1.2 方法 |
| 5.1.2.1 Western blot试验 |
| 5.1.2.2 MPNP检测试验 |
| 5.1.2.3 Zeta点位的测定 |
| 5.1.2.4 染料木素与MCR-1的分子对接 |
| 5.1.2.5 MCR-1突变体菌株构建 |
| 5.1.2.6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突变重组菌株的MIC检测 |
| 5.2 结果 |
| 5.2.1 染料木素对MCR-1表达的影响 |
| 5.2.2 MPNP检测结果分析 |
| 5.2.3 Zeta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
| 5.2.4 染料木素与MCR-1的相互作用分析 |
| 5.2.5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突变子的MIC检测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
| 二、临床观察指标 |
| 三、本研究所涉的一些概念及指标 |
| 四、病原学检测 |
| 五、数据分析 |
| 结果 |
| 1.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比较 |
| 2. 细菌阳性组与细菌阴性组的比较 |
| 3.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和分布 |
| 4. 不同年龄组间主要病原菌检出率的比较 |
| 5.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
| 6. COPD合并LRTI患者初始抗感染方案及疗效 |
| 7. 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 |
| 8. 影响老年患者住院时间的各因素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老年COPD的特点 |
| 参考文献 |
| 主要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 2.3 资料的收集 |
| 2.4 病原学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
| 2.5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 |
| 3.2 重症肺炎患者主要临床分离菌种及感染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
| 3.3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 |
| 3.4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 |
| 3.5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 3.6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2016-2018年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
| 2.2 主要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 |
| 2.3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DDDs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的分析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2.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科室分布情况 |
| 2.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