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1](2019)在《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监测及遗传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啶虫丙醚(Pyridalyl,实验代号为S-1812),是日本住友公司在1997年研发的作用机制新颖的一种新型杀虫剂,对蔬菜、棉花上的鳞翅目昆虫如对小菜蛾(Lepidoptera:Plutellidae)等具有显着的杀虫效果,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明确现阶段啶虫丙醚在我国的实际防治效果以及应用前景、可能的抗性机制以及作用靶标。本课题组于2018年对我国广东部分地区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抗性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该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通过研究发现小菜蛾田间种群(RH种群、LT种群)对啶虫丙醚及部分商品化的杀虫剂已达到高水平的抗性。将田间种群RH人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不接触任何化学药剂的情况下,连续饲养6代(RH-ST衰退种群)发现其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保持稳定,这表明RH-ST种群有可能是由于抗性基因频率高,种群纯合度高,从而导致稳定的抗性表型。另一部分继续使用高剂量的啶虫丙醚连续筛选(RH-SX筛选种群),结果显示RH-SX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也基本稳定,这表明该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可能已经达到抗性发展的平台期,所以抗性水平无法继续提升。通过正反交以及回交实验研究了 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方式,生测结果表明正交F1代的LC50为6.750ppm,反交F1’代的LC50为6.250ppm,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无关。通过显隐性度计算发现正反交后代的显隐性度D值分别为-0.59和-0.62(大于-1而小于0),这表明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为不完全隐性遗传。通过回交毒力反应曲线及卡方值检验判断出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是属于单基因控制的。这些结果表明RH-SX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为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方式而且从侧面说明该小菜蛾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极有可能是由于靶标受体发生突变引起的,这为后续啶虫丙醚抗性机制的研究以及靶标受体的确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验材料。
赵康[2](2018)在《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筛选以及田间抗性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啶虫丙醚(Pyridalyl)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对鳞翅目昆虫如对小菜蛾(Lepidoptera:Plutellidae)等具有显着防效,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为了评价目前啶虫丙醚在中国对小菜蛾的防治现状并为揭示啶虫丙醚的作用机制提供信息。于2013-2017年对我国1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筛选了抗啶虫丙醚的小菜蛾品系。利用室内以及田间获得的抗性品系,研究了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交互抗性谱,并测定了不同增效剂对啶虫丙醚的增效作用,从而对其抗性机制做出预测。16个田间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致死中浓度(LC50值)的范围为1.573-1652 ppm,并且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南方田间小菜蛾种群对啶虫丙醚已经产生了较高的抗性,而我国中部地区以及北部地区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处于中等以及较低的水平。经过10代筛选,获得了对啶虫丙醚的抗性品系XY-PR。与敏感品系XY-PS相比,XY-PR品系对啶虫丙醚产生了 32倍抗性。XY-PR品系对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和氯虫苯甲酰胺没有交互抗性,但对氟虫腈存在40倍的交互抗性。而田间高抗种群ZL-PR对以上几种杀虫剂均存在高水平的交互抗性。这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小菜蛾很容易对啶虫丙醚产生抗性,单独使用啶虫丙醚连续筛选的小菜蛾品系很容易与氟虫腈产生交互抗性,所以这两种杀虫剂不建议同时使用。在XY-PR品系中,PBO对啶虫丙醚有5.8倍的增效作用,而DEM和TPP对啶虫丙醚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ZL-PR品系中,PBO、DEM和TPP对啶虫丙醚均无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剂实验表明,XY-PR品系对啶虫丙醚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的解毒代谢能力增强相关,而田间抗性品系ZL-PR可能与XY-PR品系存在不同的抗性机制。
黄铮昱[3](2015)在《斑蝥素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及其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几乎对所有类型的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在当前小菜蛾防治仍旧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背景下,新型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将为小菜蛾有效防治提供保障。斑蝥素是芫菁科昆虫产生的一种防御性毒素,已被证明对小菜蛾有很强的毒杀作用,且与多种传统杀虫剂混配具明显的增效作用,具有一定开发利用的前景。要全面评价药剂对害虫的影响,除了需要明确其毒杀活性外,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较长时间内对害虫生物学特征及种群动态的影响。此外,当一种新杀虫剂被开发用于防治某种害虫时,对其进行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研究也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构建种群生命表,研究斑蝥素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及慢性亚致死效应,来评价短期和长期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发展动态的影响。并在室内继代汰选种群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小菜蛾对斑蝥素的抗性机理。此外,还对伴随着抗药性所带来的行为和生殖不利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亚致死剂量斑蝥素(LC10,LC25及LC50)短期(48小时)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后,发现不仅会造成小菜蛾当代蛹重、化蛹率及羽化率显着降低;而且能扰乱其子代的生长发育,改变种群发展趋势。斑蝥素对小菜蛾各生物学特征的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加剧,对当代的影响也比子代要显着的多。值得注意的是,极低剂量斑蝥素(LC2)短时间处理,将会刺激小菜蛾繁殖。2.在亚致死剂量斑蝥素长时间胁迫下,小菜蛾种群始终保持对斑蝥素高度敏感,但是大部分生物学特征及种群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各发育阶段存活率降低,幼虫期、蛹期延长,繁殖力和卵孵化率降低;种群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均显着降低;这都将严重影响小菜蛾种群的增长速率。然而,这些影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将会逐渐减弱。除此之外,亚致死剂量斑蝥素长时间胁迫后,还会导致成虫翅严重畸形,并随着胁迫世代数的增加,畸形率上升。当胁迫压力的解除时,虽然多数生物学特征,如:幼虫、蛹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卵期等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但种群的相对适合度仍较低,种群增长仍然受到抑制。3.用LC50剂量斑蝥素对小菜蛾进行室内继代汰选,12代后,得到抗性倍数为5.68的筛选品系,并以此品系为研究对象测定三种增效剂(PBO,DEM和TPP)对斑蝥素的增效作用。实验结果显示PBO对敏感品系及筛选品系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增效作用,特别是筛选品系中,增效比为1.60;TPP在两个品系中都有增效作用,但两品系差异不显着;DEM几乎不具有增效作用。4.分别测定敏感品系及筛选品系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PNOD)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力。结果显示在筛选品系中仅有P450 O-脱甲基活性显着提高,是敏感品系的1.87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变化不明显。5.分别检测筛选品系与敏感品系14条P450 CYP6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有大部分基因表现出上调现象,6条基因上调显着,其中有1条基因表达量达到了敏感品系的3.95倍。6.比较筛选品系与敏感品系小菜蛾成虫一系列生殖行为如求偶、交配、产卵的变化以及不同交配组合小菜蛾繁殖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筛选品系雌蛾求偶率下降,平均求偶持续时间也显着缩短,初次求偶时间也明显晚于敏感品系。除此之外,筛选品系成虫交配竞争能力弱、交配成功率及繁殖力低,表明筛选品系存在明显的生殖劣势。综上所述,小菜蛾对斑蝥素产生抗性的风险较低,同时斑蝥素筛选品系表现出很明显的生殖劣势,且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小菜蛾种群的增长始终具有抑制作用,说明斑蝥素在防治小菜蛾上具很好的应用前景。另外,在斑蝥素筛选品系中(抗性倍数为5.68),PBO对其的增效作用加强,且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受到激活,部分CYP6家族基因表达量也显着升高,表明斑蝥素的解毒代谢及抗性的产生与P450s关系密切。
夏耀民[4](2014)在《小菜蛾对茚虫威抗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菜蛾已成为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严重影响了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种植,化学防治在控制小菜蛾的各项措施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大量杀虫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小菜蛾对各类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更有效的防治小菜蛾,本研究监测了华中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茚虫威的抗药性水平、筛选了茚虫威与其它杀虫剂混配的最佳配方、筛选了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品系、研究了抗性品系小菜蛾的抗性生化机制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华中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监测2012-2013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华中地区(洛阳、宜昌、云梦、武穴、岳阳)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茚虫威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茚虫威处于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其中洛阳种群和岳阳种群抗性水平较高,抗性倍数为19.42-26.6,均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武穴种群和宜昌种群处于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8.76-20.4;云梦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水平最低,抗性倍数为7.1-12.33。2、茚虫威与3种杀虫剂混配对小菜蛾联合毒力研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茚虫威与溴虫腈、多杀菌素、丁醚脲等3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小菜蛾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比例茚虫威与多杀菌素、溴虫腈混配后对小菜蛾均表现为拮抗作用或相加作用;茚虫威与丁醚脲混配后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方,茚虫威:丁醚脲(有效成分含量为0.33:7.84;0.28:9.81;0.11:15.69),共毒系数分别为174.32、126.01、133.64。3、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品系选育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为了解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规律,在室内对敏感品系小菜蛾进行了茚虫威的抗性选育,筛选24代后,获得了抗性倍数为12.77的中等水平抗药性品系,Fo到F4抗性上升较快,F4到Fl0抗性变化幅度较小,F14之后抗性倍数增长较快。F17时测定了PBO、DEM对茚虫威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BO对茚虫威有较好增效作用,增效倍数为3.78;DEM增效作用不明显,增效倍数仅为1.02。4、抗茚虫威品系小菜蛾生化机理研究研究了抗茚虫威品系小菜蛾幼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抗性品系小菜蛾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力较敏感品系均显着升高,比值分别为1.63和1.46;羧酸酯酶活力有所下降,是敏感品系的0.65倍。
陈洁琼[5](2014)在《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及22种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文中提出本文以小菜蛾为靶标,研究了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机理,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以及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1.江西不同地区小菜蛾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2013年采取浸叶法测定了江西省8个地区田间小菜蛾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菜蛾8个地理种群对BT、溴虫腈和丁醚脲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啶虫隆、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均表现为中等及以下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吉水种群对多杀菌素表现高抗(抗性倍数:42.69)外,其余7个种群表现中等或中抗以下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0635.12)。因此,在江西小菜蛾的防治方面,可轮换使用Bt、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啶虫隆、茚虫威和丁醚脲,而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建议停止使用。2.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选育、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研究用喷雾法在室内用唑虫酰胺筛选了小菜蛾(R)18代抗性。与敏感种群(S)相比,抗性上升了5.09倍,初步达到低等抗性水平。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运用阈性状分析法计算抗性现实遗传力h2=0.1187,筛选前期和后期h2分别为0.5546和0.2407。由此说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后期发展比前期要快。在实验室环境下,假设筛选p=0.54,当药剂杀死率在50%99%之间,h2=0.1187对抗性提升10倍所需代数进行预测,得出需要19.592.99代。由此表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可能产生抗性风险。采用浸叶法测定抗性小菜蛾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的结果表明,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有近7倍的交互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氟虫双酰胺3种酰胺类杀虫剂也存在低等抗性,对茚虫威有近2倍的低水平抗性,而对定虫隆、丁醚脲和溴虫腈则未表现交互抗性。因此,为了延缓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发展,在田间防治小菜蛾时,避免选用同类型的酰胺类杀虫剂和阿维菌素。3.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机理将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与唑虫酰胺混配测定对敏感和抗性种群的活体增效活性。结果表明,TPP、PBO、DEM对唑虫酰胺抗性种群的增效作用分别为2.00、1.96、1.22倍,而敏感种群基本无增效作用。敏感种群与抗性种群的离体解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酯酶(EST)、多功能氧化酶(MFO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分别比对照种群提高了2.14、1.32、0.95倍。其中酯酶的活性提高最大,活体增效试验与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相一致。由此说明,解毒酶参与了对唑虫酰胺的抗性机理,而酯酶发挥的作用最大。4.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小菜蛾3龄幼虫对唑虫酰胺的毒力,以确定唑虫酰胺的亚致死剂量(LC30和LC50)并研究其对小菜蛾生长发育、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相比,经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处理后,小菜蛾幼虫体重与蛹重减轻,幼虫历期和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缩短。羽化率、单雌产卵量与卵孵化率亦均低于对照,说明亚致死浓度的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处理小菜蛾3龄期幼虫后,其体内的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表明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小菜蛾体内的解毒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说明唑虫酰胺亚致死剂量能显着抑制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并降低小菜蛾幼虫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这对唑虫酰胺的合理应用以及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研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了22种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22个样品0.01g/mL初步选择性筛选结果表明,8、12、13、19及21号5个样品活性较高。进一步用5个样品0.01、0.001、0.0001g/mL测定对小菜蛾的选择性拒食活性。结果表明:药后48h,13号和21号化合物拒食率高于其它3个样品,13号样品0.01g/mL拒食率达100%。非选择性拒食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3号和21号0.01g/mL药后48h拒食率分别为74.85%和68.93%,均低于选择性拒食率。
姚锋娜[6](2010)在《小菜蛾抗药性监测、对丁醚脲抗性选育及抗性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国乃至世界十字花科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防治小菜蛾主要是有机杀虫剂的使用,但是由于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迅速,造成防治困难,且新型杀虫剂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小菜蛾的抗药性监测和抗药性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浸叶法监测了五种杀虫剂对洛阳、武穴、宜昌和岳阳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08-2009年洛阳、武穴、宜昌和岳阳地区田间小菜蛾对定虫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4.80-126.85倍、32.27-95.11倍、42.68-135.06倍和26.58-85.06倍,达中等水平抗性或高水平抗性,但抗性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小菜蛾对巴丹的抗性倍数在6.67-26.45之间,处于低到中等水平抗性阶段;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在3.41-11.59之间,为敏感性降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对丁醚脲和溴虫腈依然处于敏感性阶段。通过室内选育小菜蛾的抗丁醚脲品系,筛选17代抗性指数达22.40倍,应用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丁醚脲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其抗性发展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筛选17代估算现实遗传力(h2)为0.0750,死亡率为50%-90%。预计小菜蛾对丁醚脲抗性增长10倍需要19.57-43.22代。研究了小菜蛾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抗感品系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丁醚脲汰选的抗性品系对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比率是0.33、0.85倍,均无交互抗性;对溴虫腈的倍数为4.66倍,表现为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室内相对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的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都有显着提高,抗性品系酶活力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22倍和1.57倍,这说明小菜蛾对丁醚脲的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有关,而羧酸酯酶的活力没有显着差异,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魏娟[7](2009)在《小菜蛾Bt抗性的AFLP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目前转Bt基因农作物和Bt制剂的使用正面临着害虫对Bt抗药性的威胁。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也是最早发现的对Bt产生抗药性的田间种群,其抗药性仍在增长。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以美国敏感、美国抗性(以CrylAc毒蛋白进行选育)、国内田间采集(室内分别以CrylAc毒蛋白汰选及Bt制剂汰选)小菜蛾种群为材料,建立了有效的AFLP分子标记体系,筛选出Bt抗性小菜蛾种群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运用基因克隆技术,对小菜蛾抗Bt毒素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比较了小菜蛾饲养笼与小菜蛾饲养箱对饲养小菜蛾的差异,结果表明,用小菜蛾饲养笼饲养的小菜蛾种群产卵量高,发育更整齐。2.用CrylAc毒蛋白及Bt制剂分别对小菜蛾进行了室内抗性选育,获得对CrylAc毒蛋白抗性倍数为14.8和24.43的两个小菜蛾抗性种群-美国抗性种群和深圳抗性种群,以及对Bt制剂抗性倍数为74.47的小菜蛾上海抗性种群。3.利用AFLP技术对小菜蛾抗性与敏感种群对Bt毒素抗药性在基因上的差异进行研究。64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024条清晰的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获得32条扩增条带。其中,11对引物能够在对Bt毒素抗性与敏感的小菜蛾种群间扩增出特异表达条带,特异表达检出率为8.79%。11对引物共扩增出32条特异表达条带。4.AFLP分子标记与PCR技术相结合,从银染后的PAGE胶上将特异性目的片段挖带回收,与pEASY-T载体连接,从三个抗性小菜蛾种群中共克隆出14条可能与Bt抗性相关的特异性基因片段。5.对其中的一条特异性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检测验证,可在所有的抗性种群中扩增出一条106bp的条带,而敏感种群没有,证明该片段小菜蛾对Bt产生抗药性相关,可用于小菜蛾对Bt抗性的早期检测。其它特异性基因片段是否与小菜蛾对Bt毒素产生抗药性相关,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验证。
赵宇[8](2008)在《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主要为害十字花科植物,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给全球蔬菜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据估计,全球每年用于防治小菜蛾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同时,小菜蛾也是抗药性发展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已对大约50余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防治用药。多杀菌素(spinosad)是新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作用机制独特,被广泛用于防治抗性小菜蛾。本文通过室内筛选抗多杀菌素小菜蛾品系,研究了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机理及交互抗性,以期为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筛选及交互抗性用多杀菌素对采自深圳田间的小菜蛾在室内进行30代的连续筛选,得到一个抗性品系SZ-Spin56。该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ROTH和对照品系SZ相比,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分别上升了170.3倍和65.9倍,而对阿维菌素、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氟虫腈、杀螟丹、虫满腈、氰氟虫腙、虫酰肼和定虫隆的抗性没有上升,说明抗多杀菌素的小菜蛾对这些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在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中,可以合理轮用或混用这些杀虫剂,以延缓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延长多杀菌素的使用寿命。2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分析以敏感品系ROTH和抗多杀菌素品系SZ-Spin56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和回交,分析了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正交和反交后代的抗性分别为11.1倍和10.5倍,且两者的LC50值没有显着差异,表明抗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正交显性度为-0.06,反交显性度为-0.08,二者皆接近于0,说明抗性为半显性遗传。F1代与SZ-Spin56抗性品系回交后代的LD-P线在死亡率50%处没有明显平坡,适合度检验也证明与单基因假设不相符,表明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可能为多因子控制。3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抗性的生化机制研究通过活体增效实验和酶活性测定,初步研究了解毒代谢酶在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活体增效实验结果表明DEF、DEM和PBO在ROTH敏感品系、SZ对照品系和SZ-Spin56抗性品系中对多杀菌素不存在明显的增效作用。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Z对照品系和SZ-Spin56抗性品系的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均高于ROTH敏感品系,但SZ对照品系和SZ-Spin56抗性品系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对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以CDNB为底物时,三个品系间没有显着差异;以DCNB为底物时,SZ对照品系和SZ-Spin56抗性品系均高于ROTH品系,但SZ-Spin56抗性品系与SZ对照品系间没有显着差异。SZ对照品系和SZ-Spin56抗性品系的酯酶活力均高于ROTH品系,但SZ-Spin56抗性品系与SZ对照品系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可能与靶标不敏感性有关,而解毒代谢酶贡献不大。4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介导昆虫中枢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突触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快速传递,也是新烟碱类杀虫剂和多杀菌素的作用靶标。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小菜蛾nAChRα亚基Pxa8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914853)。Pxa8亚基cDNA序列全长1744bp,开放阅读框为1602bp,编码534个氨基酸,具有nAChRα亚基的典型特征,与其它昆虫nAChRα8亚基具有77%-96%的相似性,与果蝇nAChRβ2亚基具有76%的相似性。Pxa8亚基的开放阅读框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导致多个位点氨基酸的替换。雌性4龄幼虫的多态性位点多于雄性4龄幼虫,而且雌、雄4龄幼虫的多态性位点均不相同。抗性品系SZ-Spin56的氨基酸多态性位点多于对照品系,并且两品系间的氨基酸多态性位点均不相同。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表明,Pxa8 mRNA在成虫期表达量高于蛹期和4龄幼虫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小菜蛾nAChR亚基的多样性和对多杀菌素的靶标抗性机制提供重要基础。
周小毛,柏连阳,黄雄英,吴青君[9](2007)在《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阿维菌素是目前防治这一害虫的当家产品。笔者对小菜蛾抗阿维菌素品系的选育、抗性监测、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龙丽萍,蔡健和,唐文伟,覃建林[10](2006)在《广西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药性监测》文中认为从1997年下半年起,广西开始使用定虫隆防治小菜蛾。不同年份田间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小菜蛾对定虫隆仍敏感;20012002年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性指数为8.769.75,属低水平抗性;20032004年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性指数为20.4121.25,已达到中抗水平;20022003年广西田间不同小菜蛾种群对定虫隆的抗性指数在11.4328.14之间,达到中等水平抗性。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为:2000年以前,5%抑太保乳油1 0002 000倍液,药后7 d对小菜蛾的防效均在90%以上,2001年只有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20022003年防效下降很快,到2004年,柳州、南宁试验点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均低于70%,显着低于前几年的防效。抗性监测与田间药效变化的结果基本一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小菜蛾简介 |
| 1.1.1 基本特征 |
| 1.1.2 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
| 1.1.3 小菜蛾分布情况及为害特点 |
| 1.1.4 小菜蛾暴发原因 |
| 1.1.5 小菜蛾抗性发展史 |
| 1.2 小菜蛾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及作用机制 |
| 1.2.1 有机磷类杀虫剂 |
| 1.2.2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
| 1.2.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 1.2.4 酰基脲类杀虫剂 |
| 1.2.5 苏芸金杆菌杀虫剂 |
| 1.2.6 沙蚕毒素 |
| 1.3 啶虫丙醚的研究概况 |
| 1.3.1 啶虫丙醚简介 |
| 1.3.2 啶虫丙醚杀虫特性 |
| 1.3.3 啶虫丙醚的作用机理 |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特点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昆虫 |
| 2.1.2 供试药剂 |
| 2.1.3 供试器材 |
| 2.1.4 供试种群 |
| 2.1.5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 2.2 结果分析 |
| 2.2.1 小菜蛾的抗性水平分析 |
| 2.2.2 筛选种群与衰退种群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区别 |
| 2.2.3 低龄期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啶虫丙醚抗性稳定性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昆虫 |
| 3.1.2 供试种群 |
| 3.1.3 供试药剂 |
| 3.1.4 供试器材 |
| 3.1.5 室内毒力测试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抗性稳定性分析 |
| 3.2.2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的选择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特点的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昆虫 |
| 4.1.2 供试药剂 |
| 4.1.3 供试种群 |
| 4.1.4 筛选方法 |
| 4.1.5 生物测定 |
| 4.1.6 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遗传设计 |
| 4.1.7 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显隐性度计算 |
| 4.1.8 单个或多个抗性等位基因的统计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小菜蛾对啶虫丙醚抗性基因的显隐性分析 |
| 4.2.2 抗性在染色体上单基因或多基因控制的确定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小菜蛾的发生与为害 |
| 2 小菜蛾的防治方法 |
| 2.1 农业防治 |
| 2.2 物理防治 |
| 2.3 生物防治 |
| 2.4 化学防治 |
| 3 小菜蛾的抗性概况 |
| 3.1 小菜蛾的抗性现状 |
| 3.2 小菜蛾的抗性机理 |
| 4 啶虫丙醚的研究概况 |
| 4.1 啶虫丙醚简介 |
| 4.2 啶虫丙醚中毒症状 |
| 4.3 啶虫丙醚的作用机理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小菜蛾对啶虫丙醚的抗性监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供试药剂 |
| 1.3 供试品系 |
| 1.4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 1.5 抗性选育方法 |
| 2 结果分析 |
| 2.1 杀虫剂抗性水平 |
| 2.2 抗性筛选和抗性衰退 |
| 3 讨论 |
| 第三章 小菜蛾抗啶虫丙醚品系的交互抗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品系 |
| 1.2 供试药剂 |
| 1.3 室内毒力测试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四章 3种增效剂对啶虫丙醚的增效作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供试药剂 |
| 1.3 增效剂活体增效实验 |
| 2 结果与讨论 |
| 3 讨论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小菜蛾简介 |
| 1.1.1 小菜蛾的起源,分布与发生 |
| 1.1.2 小菜蛾生物学特征 |
| 1.1.3 小菜蛾的危害 |
| 1.1.4 小菜蛾抗性现状 |
| 1.1.5 小菜蛾抗性机理研究 |
| 1.2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
| 1.2.1 亚致死效应 |
| 1.2.2 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 1.2.3 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4 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
| 1.2.5 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
| 1.2.6 对抗性发展的影响 |
| 1.3 斑蝥素研究概况 |
| 1.3.1 斑蝥素简介 |
| 1.3.2 斑蝥素的理化性质 |
| 1.3.3 斑蝥素的生物活性 |
| 1.3.4 斑蝥素的杀虫机理 |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斑蝥素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 2.1.2 主要化学药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胃毒活性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确定 |
| 2.2.2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处理后对当代小菜蛾各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 2.2.3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处理后对子代小菜蛾各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 2.2.4 生命表构建及分析 |
| 2.2.5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斑蝥素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活性 |
| 2.3.2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蛹重的影响 |
| 2.3.3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化蛹率,蛹期及羽化率的影响 |
| 2.3.4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子代各阶段发育的影响 |
| 2.3.5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子代繁殖的影响 |
| 2.3.6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小菜蛾子代各年龄阶段存活率曲线(S_(xj))的变化 |
| 2.3.7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小菜蛾子代特定年龄存活率曲线(l_x)和特定年龄繁殖力曲线(m_x)的变化 |
| 2.3.8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子代生命表各参数的影响 |
| 2.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斑蝥素对小菜蛾慢性亚致死效应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 3.1.2 主要化学药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生物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确定 |
| 3.2.2 亚致死剂量斑蝥素长时间胁迫实验 |
| 3.2.3 小菜蛾不同品系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参数的变化 |
| 3.2.4 卵的大小 |
| 3.2.5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SS,Sub和SubR品系各种群对斑蝥素敏感性的变化 |
| 3.3.2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小菜蛾生活史的变化 |
| 3.3.3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成虫繁殖潜力的变化 |
| 3.3.4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小菜蛾各年龄阶段存活率曲线(S_(xj))的变化 |
| 3.3.5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小菜蛾特定年龄存活率曲线(l_x)和特定年龄繁殖力曲线(m_x)的变化 |
| 3.3.6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种群生命表各参数的变化 |
| 3.3.7 致畸现象 |
| 3.4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 4.1.2 主要试剂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抗性品系的选育 |
| 4.2.2 室内毒力测定 |
| 4.2.3 三种增效剂对斑蝥素的增效作用测定 |
| 4.2.4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小菜蛾种群敏感性变化 |
| 4.3.2 三种增效剂对小菜蛾敏感品系及筛选品系的增效作用 |
| 4.4 讨论与小结 |
| 第五章 小菜蛾对斑蝥素抗性的生化机理初探 |
| 5.1 实验材料 |
| 5.1.1 试虫 |
| 5.1.2 主要仪器 |
| 5.1.3 主要试剂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
| 5.2.2 三种代谢酶酶液制备及其活性测定方法 |
| 5.2.3 数据处理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O-脱甲基(PNOD)活性 |
| 5.3.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 |
| 5.3.3 羧酸酯酶(CarE)活性 |
| 5.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小菜蛾筛选品系P450s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
| 6.1 实验材料 |
| 6.1.1 试虫 |
| 6.1.2 主要试剂 |
| 6.1.3 实验仪器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总RNA提取 |
| 6.2.2 实时定量PCR |
| 6.2.3 数据处理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七章 小菜蛾筛选品系成虫行为及其繁殖能力的变化 |
| 7.1 实验材料 |
| 7.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 7.1.2 主要化学药剂 |
| 7.2 实验方法 |
| 7.2.1 雌虫求偶节律观察 |
| 7.2.2 交配选择性试验 |
| 7.2.3 不同组合交配试验 |
| 7.2.4 产卵选择性试验 |
| 7.2.5 数据处理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3.1 不同品系小菜蛾求偶节律的变化 |
| 7.3.2 小菜蛾不同品系雄蛾交配选择性 |
| 7.3.3 小菜蛾不同交配类型对交配成功率、雌虫繁殖力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
| 7.3.4 不同品系小菜蛾雌蛾的产卵偏好 |
| 7.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语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小菜蛾抗药性及防治研究 |
| 1.1 小菜蛾的危害与抗药性产生 |
| 1.2 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 |
| 2 茚虫威及靶标害虫对其抗药性研究 |
| 2.1 茚虫威 |
| 2.2 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现状 |
| 2.3 其它重要蔬菜害虫对茚虫威的抗药性现状 |
| 3 杀虫剂混配 |
| 3.1 杀虫剂混配的优点和混配原则 |
| 3.2 杀虫剂混配防治小菜蛾现状 |
| 4 增效剂增效作用研究 |
| 5 小菜蛾抗药性生化机理研究现状 |
| 5.1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 |
| 5.2 羧酸酯酶(CarE) |
| 5.3 多功能氧化酶(MFO) |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华中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监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虫源及饲养条件 |
| 1.2 供试药剂 |
| 1.3 敏感基线及抗性水平划分标准 |
| 1.4 生物测定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2012年5月华中地区小菜蛾对杀茚虫威的抗药性监测 |
| 2.2 2012.10华中地区小菜蛾对杀茚虫威的抗药性监测 |
| 2.3 2013年5月华中地区小菜蛾对杀茚虫威的抗药性监测 |
| 2.4 2012-2013 华中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抗药性变化趋势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茚虫威与3种杀虫剂混配对小菜蛾联合毒力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药剂 |
| 1.2 供试昆虫 |
| 2 试验方法 |
| 2.1 四种单剂对小菜蛾毒力测定 |
| 2.2 共毒因子测定 |
| 2.3 共毒系数测定 |
| 2.4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四种单剂对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
| 3.2 茚虫威与多杀菌素最佳配比的初步筛选 |
| 3.3 茚虫威与丁醚脲最佳配比的初步筛选 |
| 3.4 茚虫威与溴虫腈最佳配比的初步筛选 |
| 3.5 混剂共毒系数的测定 |
| 4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品系选育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供试药剂 |
| 1.3 抗性品系的选育 |
| 1.4 生物测定方法 |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抗性选育 |
| 2.2 增效剂对茚虫威抗性品系的增效作用 |
| 3 小结与讨论 |
| 3.1 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选育 |
| 3.2 增效剂对茚虫威抗性品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
| 第五章 抗茚虫威品系小菜蛾生化机理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虫源 |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1.3 生物化学试剂 |
| 1.4 羧酸酯酶(CarE)活力测定 |
| 1.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测定 |
| 1.6 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力测定 |
| 1.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 1.8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标准曲线 |
| 2.2 抗性选育对小菜蛾羧酸酯酶活力的影响 |
| 2.3 抗性选育对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影响 |
| 2.4 抗性选育对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 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撰写与发表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小菜蛾抗药性研究概述 |
|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
|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发展现状 |
| 1.2.1 小菜蛾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2.2 小菜蛾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2.3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2.4 小菜蛾对酰基脲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2.5 小菜蛾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2.6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2.7 小菜蛾对微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
| 1.2.8 小菜蛾对植物源杀虫剂的抗性 |
| 1.3 小菜蛾交互抗性的研究 |
| 1.4 小菜蛾抗性机理的研究 |
| 1.4.1 表皮穿透性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
| 1.4.2 代谢酶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
| 1.4.3 靶标部位不敏感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
| 1.5 唑虫酰胺的研究进展 |
|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江西不同地区小菜蛾对 9 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虫源 |
| 2.1.2 供试药剂 |
| 2.1.3 生物测定 |
| 2.1.4 数据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南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2.2 武宁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2.3 信丰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2.4 吉水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2.5 崇仁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2.6 乐平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2.7 都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2.8 铅山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选育、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虫源 |
| 3.1.2 供试药剂 |
| 3.1.3 抗性选育 |
| 3.1.4 生物测定方法 |
| 3.1.5 抗性风险评估和抗性发展速率的预测方法 |
| 3.1.6 交互抗性测定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小菜蛾抗唑虫酰胺品系的选育 |
| 3.2.2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
| 3.2.3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抗性风险评估 |
| 3.2.4 抗唑虫酰胺品系的交互抗性 |
| 3.3 讨论 |
| 3.3.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和风险评估 |
| 3.3.2 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种群的交互抗性 |
| 第四章 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机理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虫源 |
| 4.1.2 供试试剂和仪器 |
| 4.1.3 实验方法 |
| 4.1.3.1 三种增效剂(PBO、DEM、TPP)对唑虫酰胺的增效试验 |
| 4.1.3.2 酶原制备 |
| 4.1.3.3 酯酶活性测定方法 |
| 4.1.3.4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测定方法 |
| 4.1.3.5 多功能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
| 4.1.3.6 蛋白质含量测定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三种增效剂对唑虫酰胺的增效作用 |
| 4.2.2 三种解毒酶活力的比较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供试昆虫及饲养条件 |
| 5.1.2 供试药剂、试剂及仪器 |
| 5.1.3 生物测定方法 |
| 5.1.4 不同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 5.1.5 不同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 5.1.5.1 酶原制备 |
| 5.1.5.2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
| 5.1.5.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 5.1.5.4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毒力 |
| 5.2.2 亚致死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重及蛹重的影响 |
| 5.2.3 亚致死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 5.2.4 亚致死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 5.2.4.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5.2.4.2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内酯酶活性的影响 |
| 5.2.4.3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供试虫源 |
| 6.1.2 供试药剂 |
| 6.1.3 药剂配置 |
| 6.1.4 拒食活性测定方法 |
| 6.1.4.1 选择性拒食活性 |
| 6.1.4.2 非选择性拒食活性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概况 |
| 1.1 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与发展 |
| 1.1.1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1.2 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1.3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 1.1.4 对酰基脲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 1.1.5 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 1.1.6 对微生物杀虫剂的抗药性 |
| 1.1.7 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 1.1.8 对植物源杀虫剂的抗性 |
| 1.1.9 对其他新型杀虫剂的抗性 |
| 1.2 对各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
| 1.3 小菜蛾抗药性机理的研究 |
| 1.3.1 表皮穿透性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
| 1.3.2 代谢酶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
| 1.3.3 小菜蛾的靶标抗性 |
| 1.4 小菜蛾的抗性遗传方式 |
| 1.5 供试药剂及作用方式 |
| 1.6 抗药性综合治理 |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五种药剂对华中部分地区小菜蛾田间的抗药性监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1.1.3 供试药剂及其作用方式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毒力测定方法 |
| 1.2.2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华中不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丁醚脲的抗性监测 |
| 2.2 华中不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抗性监测 |
| 2.3 华中不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溴虫腈的抗性监测 |
| 2.4 华中不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定虫隆的抗性监测 |
| 2.5 华中不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巴丹的抗性监测 |
| 3 讨论 |
| 第三章 小菜蛾对丁醚脲的抗药性选育及交互抗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虫源 |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1.1.3 供试药剂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抗药性选育 |
| 1.2.2 交互抗性测定 |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丁醚脲对小菜蛾抗药性选育 |
| 2.2 交互抗性 |
| 3 讨论 |
| 第四章 小菜蛾对丁醚脲的抗性遗传力和风险评估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虫源 |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1.1.3 供试药剂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抗性现实遗传力(h~2)估算 |
| 1.2.2 抗性发展速率预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小菜蛾对丁醚脲的现实抗性遗传力 |
| 2.2 抗性风险评估(抗性发展速度预测) |
| 3 讨论 |
| 第五章 丁醚脲对小菜蛾3龄幼虫取食、化蛹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虫源 |
| 1.1.2 供试药剂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丁醚脲对小菜蛾的毒力和取食的影响 |
| 3 讨论 |
| 第六章 小菜蛾对丁醚脲抗药性生化机理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虫源 |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1.1.3 主要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
| 1.2.2 酶源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1.2.3 羧酸酯酶活力的测定 |
| 1.2.4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测定 |
| 1.2.5 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标准曲线 |
| 2.1.1 蛋白质标准曲线 |
| 2.1.2 α-萘酚标准曲线 |
| 2.1.3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
| 2.2 羧酸酯酶活力 |
| 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 |
| 2.4 多功能氧化酶活力 |
| 3 讨论 |
| 论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昆虫抗药性的概念 |
| 2 小菜蛾抗药性的历史和现状 |
| 2.1 小菜蛾抗药性发展现状 |
| 2.2 小菜蛾对 Bt的抗性现状 |
| 3 小菜蛾抗药性的危害 |
| 3.1 危害农作物的生产 |
| 3.2 加剧农药污染问题 |
| 3.3 破坏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
| 4 昆虫抗药性的研究及监测技术 |
| 4.1 生物测定技术 |
| 4.2 生化检测技术 |
| 4.3 分子标记技术 |
| 4.4 基因芯片技术 |
| 5 论文设计 |
| 5.1 立论依据 |
| 5.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 5.3 主要创新点 |
| 5.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小菜蛾室内饲养技术及抗性选育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供试药剂 |
| 1.3 研究方法 |
| 2 结果和分析 |
| 2.1 成虫的饲养 |
| 2.2 幼虫期甘蓝苗饲养 |
| 2.3 小菜蛾对 Bt制剂的抗性选育 |
| 2.4 小菜峨对 Cry1Ac毒蛋白的抗性选育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AFLP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DNA的浓度与纯度 |
| 2.2 酶切连接及预扩增 |
| 2.3 选择性扩增 |
| 2.4 引物的选择 |
| 2.5 Bt抗性小菜蛾品系和敏感品系间特异性片段的AFLP分析 |
| 第四章 Bt抗性小菜蛾种群的特异性片段的回收、克隆与序列分析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特异性基因片段回收后 PCR扩增 |
| 2.2 PCR产物纯化回收后电泳图 |
| 2.3 特异性片段 PCR扩增产物的克隆及鉴定 |
| 2.4 核酸序列结果与分析 |
| 2.5 特异性基因片段的验证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小菜蛾的发生、分布与为害 |
| 2 小菜蛾的抗药性 |
| 2.1 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
| 2.2 小菜蛾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与抗性机制 |
| 2.2.1 有机磷类杀虫剂 |
| 2.2.2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
| 2.2.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 2.2.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
| 2.2.5 苯甲酰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 |
| 2.2.6 微生物杀虫剂Bt |
| 2.2.7 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 |
| 2.2.8 植物源杀虫剂 |
| 3 多杀菌素研究概况 |
| 3.1 多杀菌素的生物活性 |
| 3.2 多杀菌素的作用机制 |
| 3.3 多杀菌素的抗药性研究 |
| 3.3.1 多杀菌素的抗性与交互抗性 |
| 3.3.2 昆虫对多杀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及抗性机制 |
| 4 乙酰胆碱受体与昆虫抗药性 |
| 4.1 乙酰胆碱受体 |
| 4.2 脊椎动物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 4.2.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类型 |
| 4.2.2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区 |
| 4.2.3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门控机理 |
| 4.3 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 4.4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与昆虫的抗药性 |
| 第二章 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筛选及交互抗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供试药剂 |
| 1.3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 1.4 抗性筛选方法 |
| 1.5 交互抗性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抗性筛选及毒力测定 |
| 2.2 交互抗性测定 |
| 3 讨论 |
| 第三章 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供试药剂 |
| 1.3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 1.4 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遗传设计 |
| 1.4.1 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抗性的显隐性计算 |
| 1.4.2 单个或多个抗性等位基因的统计估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抗性基因的显隐性分析 |
| 2.2 抗性遗传的单基因和多基因分析 |
| 3 讨论 |
| 第四章 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抗性的生化机制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药剂和生化试剂 |
| 1.2 供试昆虫 |
| 1.3 供试仪器 |
| 1.4 增效剂活体增效试验 |
| 1.5 酶活力测定 |
| 1.5.1 酶液的制备 |
| 1.5.2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测定 |
| 1.5.2.1 以甲基试卤灵为底物(MROD) |
| 1.5.2.2 以7-乙氧基香豆素为底物(ECOD) |
| 1.5.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GST)测定 |
| 1.5.3.1 以1-氯-2,4-二硝基苯(CDNB)为底物 |
| 1.5.3.2 以1,2-二氯-4-硝基苯(DCNB)为底物 |
| 1.5.4 酯酶(EST)活力测定 |
| 1.5.5 蛋白质浓度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活体增效试验 |
| 2.2 酶活力测定 |
| 2.2.1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测定 |
| 2.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测定 |
| 2.2.3 酯酶(EST)活力测定 |
| 3 讨论 |
| 第五章 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主要试剂 |
| 1.3 PCR引物设计 |
| 1.4 总RNA的提取 |
| 1.5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 1.6 PCR扩增及产物的纯化、克隆与测序 |
| 1.7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 2.2 小菜蛾nAChRα亚基Pxα8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 2.2.1 Pxα8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 2.2.2 小菜蛾nAChR亚基Pxα8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 2.2.3 Pxα8基因在小菜蛾雌、雄4龄幼虫间的多态性分析 |
| 2.2.4 Pxα8基因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
| 2.2.5 小菜蛾SZ对照品系和SZ-Spin56抗性品系中Pxα8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
| 3 讨论 |
| 3.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亚基组成与功能 |
| 3.2 小菜蛾nAChR α亚基Pxα8与其它昆虫nAChR亚基的相似性与进化关系 |
| 3.3 昆虫nAChR亚基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
| 3.4 小菜蛾nAChR α亚基Pxα8的表达情况 |
| 3.5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与昆虫抗药性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抗阿维菌素小菜蛾的室内选育和抗性发展规律 |
| 2 田间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监测研究 |
| 3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与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
| 4 小菜蛾抗阿维菌素的生物学特性和抗性遗传方式 |
| 5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药剂 |
| 1.2 供试虫源 |
| 1.3 毒力测定方法 |
| 1.4 田间药效试验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年份定虫隆对南宁小菜蛾种群的毒力 |
| 2.2 定虫隆对广西不同小菜蛾种群的毒力 |
| 2.3 定虫隆防治小菜蛾的田间药效变化 |
| 3 结论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