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颖[1](2021)在《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由孕期、分娩至产后阶段高危妊娠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2.归纳产科医护人员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状的看法与改进建议。3.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方法:1.选取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的17名高危妊娠孕产妇和8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了解高危妊娠孕产妇在就诊及住院期间的实际护理需求,了解医护人员对现有的孕产妇服务内容与模式的看法。2.检索并分析核心助产士和孕产妇全程护理相关文献,同时采用循证方法,检索并评价妊娠高危因素护理相关指南,结合高危妊娠孕产妇和医护人员访谈结果,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护理方案草案。3.采用德尔菲法集中专家意见,对“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该子方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论证“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两个子方案,最终确定完整方案。结果:1.根据访谈资料提取出3个主题:(1)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中应关注的问题,包括孕期需求、分娩阶段需求、产后需求、高危妊娠风险意识及依从性欠佳4个副主题;(2)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实践情况,包括高危孕产妇服务内容和现有服务的不足2个副主题;(3)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2个副主题。2.通过分析核心助产士服务和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相关文献,初步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经专家论证修订后,确定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包括(1)“核心助产士角色界定”,含有“资格标准”6个条目和“服务规范”7个条目,(2)“护理实践内容”,含有3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58个三级条目;(2)“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子方案,包括(1)“孕早期体重异常(BMI>25kg/m2)孕产妇的管理”40个条目,(2)“高龄孕产妇的管理”23个条目,(3)“疤痕子宫孕产妇的管理”25个条目,(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管理”53个条目,(5)“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管理”41个条目。结论:1.高危妊娠孕产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需求,并且不同个体需求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孕产妇对高危妊娠的风险意识和依从性均有待加强。2.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紧张、助产士对新型服务模式存在担忧,开展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还需医院从人力调配、医疗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合理组织助产士的工作。3.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包括“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护理提供了参考。
董正娇[2](2021)在《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分析育龄期汉族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心理应激状况及心理弹性水平,探讨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研究患者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的相关关系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PCOS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为制定PCOS心理健康相关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玉溪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45岁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育龄期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法,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现问卷、心理应激量表(PSS-10)、心理弹性量表(CD-RISC-25)、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命质量量表(WHOQOL-BREF)、中文版多囊卵巢综合征生命质量问卷修订版(MPCOSQ)为调查工具,分别调查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育龄期健康女性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状况。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PCOS组和对照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现;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OS患者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及相互关系。[结 果]1.本研究共调查362人,其中育龄期PCOS组173人,育龄期健康对照组189人,平均年龄26.74 ±2.50岁,两组职业、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医保类型和近1年负性生活事件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育龄期PCOS患者中84.40%有月经紊乱,35.80%有不孕,29.50%有超重/肥胖,49.70%有痤疮,37.00%有多毛。育龄期PCOS组的超重、月经紊乱、不孕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在心理应激方面,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总得分为18.89±5.28分,对照组心理应激总得分为17.57±4.71分,两组心理应激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弹性总得分为62.40±14.48分,对照组心理弹性总得分为66.59± 12.75分,两组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育龄期PCOS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2.55±0.47分,对照组生命质量得分为2.67±0.49分,育龄期PCOS患者生命质量低于育龄期健康女性(P<0.05),并且主要表现在心理领域得分降低。5.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医保类型、近1年负性生活事件史、临床表现数量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近1年有负性生活事件史(OR=3.31,P<0.01)、较多的临床表现数量(OR=3.52,P<0.05)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的危险因素,医保类型为城镇职工医保(OR=0.42,P<0.01)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的保护因素。6.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关系(r=-0.438,P<0.001),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r=-0.465,P<0.001)、社会支持(r=-0.198,P<0.05)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弹性(r=0.592,P<0.001)、社会支持(r=0.403,P<0.001)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关系。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存在共同中介效应。其中,心理弹性通过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产生间接中介效应,心理弹性对生命质量的直接效应弱化。[结 论]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较高,近1年负性生活事件史、临床表现数量、医保类型和个人月收入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近1年有负性生活事件史、较多的临床表现数量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危险因素;医保类型为城镇职工医保、个人月收入较高是患者心理应激的保护因素。育龄期PCOS患者生命质量降低,主要表现在心理领域维度。育龄期PCOS患者的心理应激可直接预测生命质量,患者心理应激水平越高,生命质量越低;患者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存在共同中介效应,心理应激可通过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生命质量,心理弹性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的影响生命质量。因此,应加强近1年有负性生活事件史、临床表现数量较多PCOS患者的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工作,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连晓杰[3](2020)在《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综合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术后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进行质性研究,探究其从患儿出生到入院接受手术治疗及后期功能康复的内心情感历程。根据访谈资料归类主题,进而分析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2、依据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构建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模式。3、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综合干预模式的效果和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性研究设计,共分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提前拟定好的访谈提纲对术后半年来门诊复查的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从患儿出生、入院接受手术到功能锻炼康复期间患儿母亲心路情感历程的相关资料。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运用Delphi法,在质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模式。第三部分,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根据评价干预措施疗效的标准方案采用随机化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构建的综合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者分别在患儿入院时、出院1个月及出院6个月对两组患儿母亲进行心境状态量表(POMS-SF)、家庭功能量表(APGAR)、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调查。统计方法中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结果变量为数值变量的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变量为有序多分类变量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从患儿出生到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及后期功能康复,患儿母亲存在焦虑、心境消极等负性心理,且这种心理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出生期痛苦、自责、自卑;住院期焦虑凸显及担忧;康复期照护需求缺乏技能,以及个人行为和家庭关系的改变均为患儿母亲心理变化的表现。2、在第一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模式,以临床路径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工作。3、临床应用的研究结果如下:心境状态量表(POMS-SF)显示:两组术后较术前总得分均降低,试验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TMD得分分别为:103.24±21.84、98.52±20.52、95.16±22.85;对照组在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 6 个月 TMD 得分分别为:113.16±21.75、110.12±27.00、107.80±19.93,术后试验组总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功能量表(APGAR)显示:虽然两组术后存在重度障碍的家庭均减少,但两组间家庭功能评分经广义估计方程统计,P=0.3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结果显示:试验组入院时无焦虑症状14例、可能和明显的11例,术后六个月时无焦虑症状22例、可能和明显的3例;对照组入院时无焦虑症状12例、可能和明显的13例,术后六个月时无焦虑症状15例、可能和明显的10例。干预后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焦虑症状的分值经广义估计方程分析,OR=0.477(95%CI 0.246,0.9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试验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得分经广义估计方程统计比较OR=1.309(95%CI0.605,2.83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手足畸形是新生儿常见的体表结构畸形,从患儿出生起,其家庭关系开始出现变化,患儿母亲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本研究结果说明从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出生、手术治疗、术后功能恢复其母亲承受着愧疚、焦虑、担忧等负性心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压力。这种负性心理在患儿母亲抚养和照护患儿的过程中,影响患儿心理健康成长,易造成亲子关系之间相互不良影响。依据研究结果,利用患儿住院手术至术后功能康复的时间,护理人员动态评估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分析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干预措施,为其提供照护需求技能帮助,减少患儿母亲消极情绪,改善患儿母亲焦虑等负性心理,对促进患儿身心健康成长及医患关系正向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
张文娟[4](2020)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利用CICARE沟通模式完成异位妊娠患者的入、出院宣教、治疗方案介绍、术前准备、术后宣教以及各基础护理、辅助检查等场景下的护患沟通。探讨此种干预模式相比于“应景式”护患沟通对异位妊娠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态焦虑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基于文献回顾、课题小组讨论,初步形成不同场景下的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而后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完善、修改,构建形成最终的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研究第二部分运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于2018年12月2019年8月在广东省珠海市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妇科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4名研究对象,将她们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2人。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收相同的诊治方案和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应景式”护患沟通,干预组患者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采用研究第一部分构建形成的CICARE沟通模板进行护患沟通。于患者入院当日干预前,收集和评估其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和状态焦虑水平。出院当日完成全部干预措施后,再次评估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状态焦虑水平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第一部分基于文献回顾和课题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了12个沟通场景及每个沟通场景下共49条沟通内容。来自广东省、湖南省、四川省的共9所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20名专家参与了本研究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经两轮专家咨询,构建形成了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其包含了17个沟通场景及每个沟通场景下共68条沟通内容。两轮专家咨询后,经Kendall W检验,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2(?2=93.13,P<0.05)和0.30(?2=353.30,P<0.05)。(2)研究第二部分共104名受试对象参与,试验中失访患者5人。两组患者干预前在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疾病不确定感得分、状态焦虑得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结果显示,干预组在疾病不确定感总分(t=8.57,P<0.05)、复杂性维度(t=4.17,P<0.05)、不明确性维度(t=7.55,P<0.05)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在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对照组:t=24.21,P<0.05;干预组:t=38.92,P<0.05)、复杂性(对照组:t=19.82,P<0.05;干预组:t=26.50,P<0.05)和不明确性(对照组:t=23.69,P<0.05;干预组:t=37.70,P<0.05)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状态焦虑水平。结果显示,干预组的状态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0.05)。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状态焦虑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状态焦虑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13.83,P<0.05;干预组:t=18.67,P<0.05)。(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e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满意度差异。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满意度总分(t=-6.37,P<0.05)、护理服务(t=-2.82,P<0.05)和护患沟通(t=-8.11,P<0.05)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制度(t=-1.60,P>0.05)和护理环境(z=-0.28,P>0.05)维度,两组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经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形成的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专家协调性好,认可度高,可为妇科护理工作者完成异位妊娠患者入、出院宣教、治疗方案介绍、术前准备、术后宣教以及基础护理、辅助检查等场景下的护患沟通提供参考依据。(2)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CICARE沟通模式模板能降低异位妊娠患者住院期间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状态焦虑水平;能提高异位妊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且能提高护患沟通效能和护理服务质量。
朱冰洁[5](2020)在《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调查及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宫颈癌术后复发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和生活质量的效果,为癌症患者复发恐惧状况的干预性研究丰富理论框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8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14例宫颈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中文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11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化疗的64例宫颈癌术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掷硬币的方式随机将两病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为期6次,每次40-60分钟的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状况和生活质量水平。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中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各主要量表得分的组间和组内差异,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宫颈癌术后复发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得分为(98.34±20.07)分,每个维度的得分为:触发因素为(18.60±3.26)分,严重程度为(20.21±5.47)分,心理痛苦为(8.72±3.22)分,应对策略为(22.36±6.22)分,功能障碍为(14.00±3.48)分,洞察力为(6.89±1.84)分,寻求安慰为(7.67±1.75)分;(2)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得分中面对应对(20.31±3.42)分;回避应对(18.31±3.26)分;屈服应对(13.00±2.66)分;宫颈癌术后患者的焦虑得分为(7.57±3.55)分,抑郁得分为(8.67±2.60)分;(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在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职业状态、主要照顾者、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复发、有无合并症及家族患癌史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术后患者复发恐惧水平总分及各维度与医学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与屈服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总分及其各维度与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复发,面对应对,屈服应对和焦虑抑郁情绪进入回归方程(P<0.05),是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1)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的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比较: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前后干预组患者癌症复发恐惧较基线时得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结果显示干预组癌症复发恐惧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组内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和功能领域维度得分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功能维度和整体生活质量的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功能领域维度得分和失眠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领域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宫颈癌术后患者存在较高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受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复发,应对方式中面对、屈服应对和焦虑、抑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2)认知行为干预对于改善宫颈癌术后复发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和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因此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宫颈癌术后复发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且效果良好,可以在癌症患者中推广应用。
王英辉,金静[6](2019)在《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合分析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11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遵医行为、妊娠结局、护理干预前、后负性心理情绪(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控制饮食、坚持测血糖、定期产检等遵医行为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早产、巨大儿、羊水过多、胎儿畸形、妊娠期高血压等妊娠结局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干预之前,2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着,积极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徐露[7](2019)在《育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长期慢性疾病、通常伴随女性的一生,且是引起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育龄女性的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本研究通过比较育龄PCOS患者与育龄健康人群生命质量的差异,并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尤其是积极心理因素对育龄PCO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改善育龄PCOS患者生命质量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经确诊为PCOS的107名育龄患者和年龄匹配的420名健康育龄女性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生命质量调查量表(SF-36)、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生活定向测验量表(LOT)、压力知觉量表(PSS-10)进行调查。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应用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人群的生命质量、一般情况资料、SF-36、CD-RISC、LOT、PSS-10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两组中一般情况资料对各自生命质量的影响。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各组心理因素与其生命质量的相关性。分别以两组SF-36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两组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两组中各自变量对其因变量的潜在影响。结果:1.育龄PCO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QOL的生理健康总分分别为70.37±14.64和80.06±12.77;心理健康总分分别为62.70±19.03和76.12±13.43。育龄PCOS组和健康对照组生命质量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压力与育龄PCOS组QOL呈负相关;乐观和心理弹性与育龄PCOS组QOL呈正相关。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育龄PCOS组QOL主要影响因素与对照组有差异,其生理健康维度显着性影响因素有乐观、BMI、药物调节月经、运动情况、甲状腺情况;心理健康维度显着性影响因素有压力、乐观、痛经情况、饮用咖啡情况、BMI。结论:育龄PCOS组生命质量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乐观、压力、BMI、药物调节月经、痛经情况、运动情况、饮用咖啡情况、甲状腺情况。其中,乐观、运动情况良好(≥1次/每周)、每日饮用咖啡是育龄PCOS组QOL积极影响因素;而压力、BMI肥胖、服用药物调节月经、存在痛经、甲状腺异常是育龄PCOS组QOL消极影响因素。医疗机构应该重视育龄PCOS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心理健康,可通过实施针对其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姚姣仙,周瑛,陈芳建,祝霞君,徐舜[8](2019)在《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伴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免疫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伴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52例宫颈癌伴抑郁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状况(SDS评分、SAS评分)、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免疫情况(CD3+、CD4+、CD8+、CD4+/CD8+)及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护理后,2组SDS、S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 <0. 05),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护理后,2组CD3+、CD4+及CD4+/CD8+水平显着升高(均P <0. 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2组CD8+水平明显降低(P <0. 05),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护理后,2组躯体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及物质生活维度评分均明显提升(均P <0. 05),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 <0. 05)。护理后,2组TNF-α、IL-6及IL-10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 <0. 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宫颈癌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力及生活质量,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炎症水平。
张义珍[9](2018)在《新乡市某三甲医院医生压力源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新乡市某三甲医院医生工作压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拟定降低该医院医生工作压力的措施,为该院医生正确认识工作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量表、工作压力应对方式量、行为类型量表、焦虑评分量表(SAS)对新乡市某三甲医院500名医生压力源、应对方式、行为类型、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压力源与应对方式、行为类型、焦虑情况的相关性,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医生压力总分为82.86±6.78;2.不同性别(t=3.272)、年龄(F=15.02)、科室(F=25.66)、婚姻状况(F=27.61)、月收入(F=138.52)、职称(F=395.32)的医生压力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中,压力总分与争强好胜、时间紧迫、行为类型得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焦虑总分呈正相关(P<0.05);4.科室、婚姻状态、月收入、时间紧迫、积极应对对压力源是显着的负向预测因子,年龄、工作时间、教育程度、职称、主观感受、争强好胜、行为类型得分、消极应对、焦虑总分对压力源是显着的正向预测因子。结论1.通过与国内常模比较,该医院医生工作压力较大;2.性别、年龄、科室、婚姻状况、月收入、职称是压力源的影响因素;医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行为类型、焦虑情况密切相关;人口学特征、应对方式、行为类型、焦虑总分对压力源有预测作用;3.通过减少压力源,改变应对方式,合理进行时间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医生焦虑情绪,是缓解医生工作压力的有效措施。
徐娜[10](2017)在《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对产妇健康结局及分娩自我效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延边州地区产妇的健康状况;探讨不同人口学和产科学特征上产妇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对产妇健康结局、分娩自我效能的干预效果;评价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对产科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属于类实验性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月在延边妇幼保健院接受孕检和生产的孕产妇300名。本研究测量工具采用分娩结局测量、Woog-Banker疼痛面部表情评估法、视觉模拟焦虑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C32)、分娩应对量表(CCB)、产妇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调查表。统计方法:采用EXCEL中文版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构成比、均值土标准差、t检验、χ2检验分析产妇的健康状况及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干预效果;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产科学特征下的健康结局、分娩自我效能、产科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差异。结果:(1)延边地区产妇健康状况:视觉模拟焦虑等级得分为7.73±0.99分;疼痛面部表情等级得分为3.62±0.96分;产程总时间为612.67 ±195.75分钟;产后2小时出血量为302.23土94.51ml;新生儿体重3382.28±378.70g;分娩结局良好;产后一周抑郁发生率为24.3%;分娩结果期望得分为45.46±6.96分;分娩自我效能期望为47.14±8.86分;分娩自我效能感为92.94±14.09分,分娩自我效能得分偏低,有待提高;(2)单因素分析认为:分娩结局与年龄、学历、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孕次、产次有关系(p<0.05);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孕次、产次的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有差异(p<0.05);不同民族、学历、家庭月收入、孕次、产次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具有差异性(p<0.05);不同的学历、家庭月收入、职业类型、医疗费用方式的产妇,产科护理服务满意度有差异(p<0.05)。(3)两组产妇的焦虑等级、疼痛等级、产程时间、1分钟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产后抑郁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自我效能、产科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效果显着。结论:(1)延边地区产妇分娩健康状况良好,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水平较低,有待提高;(2)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类型、家庭收入、孕次及产次的产妇分娩结局、分娩自我效能有明显差异;不同民族、学历、家庭收入、孕次、产次的产妇产后抑郁有明显差异;不同学历、家庭收入、职业类型、医疗支付方式的产妇产科护理满意度有明显差异;(3)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能够对产妇的健康结局和分娩自我效能干预效果显着;(4)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能提高产妇对产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2 研究理论框架 |
| 2.1 理论框架的发展 |
| 2.2 可操作性定义 |
| 2.3 研究问题 |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况的质性研究 |
| 1 研究方法 |
| 1.1 研究设计 |
| 1.2 研究对象 |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 1.4 资料分析方法 |
| 1.5 科研质量控制 |
| 1.6 科研伦理考虑 |
| 2 研究结果 |
| 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 2.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高危孕产妇需求分析 |
| 3.2 关于方案实施的建议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 1 拟定方案主题 |
| 2 成立研究小组 |
| 3 文献检索与分析 |
| 3.1 核心助产士主导的孕产妇护理实践内容 |
| 3.2 常见高危因素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 |
| 4 制定方案草案 |
| 第三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修订 |
| 1 研究方法 |
| 1.1 研究设计 |
| 1.2 方案修订方法 |
| 1.3 资料分析方法 |
| 1.4 科研质量控制 |
| 1.5 科研伦理考虑 |
| 2 研究结果 |
| 2.1 专家函询结果 |
| 2.2 专家会议论证结果 |
| 2.3 确定方案内容 |
| 3 讨论 |
| 3.1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 3.2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 3.3 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
| 3.4 方案具有临床意义 |
| 第四部分 总结 |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 4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助产护理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 |
|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
| 1.3.1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对内分泌的影响 |
| 1.3.2 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
| 1.4 心理应激过程 |
| 2 研究目的和假设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1 PCOS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2 健康对照组女性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 样本量计算 |
| 4 调查内容 |
| 4.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 4.2 PCOS患者临床表现 |
| 4.3 心理学测评 |
| 4.3.1 心理应激量表 |
| 4.3.2 心理弹性量表 |
| 4.3.3 社会支持量表 |
| 4.3.4 生命质量量表 |
| 4.3.5 中文版PCOS患者生命质量问卷修订版(MPCOSQ) |
| 5 质量控制 |
| 6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 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
| 1.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 1.2 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 |
| 2 育龄期汉族PCOS组和健康对照组心理应激得分状况 |
| 2.1 比较育龄期汉族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心理应激得分状况 |
| 2.2 分层比较育龄期汉族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心理应激得分状况 |
| 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得分状况 |
| 4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社会支持状况 |
| 5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生命质量状况 |
| 5.1 育龄期汉族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生命质量得分状况比较 |
| 5.2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MPCOSQ得分状况 |
| 6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
| 6.1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分析 |
| 6.2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负性感受的影响因素分析 |
| 6.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正性情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 7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
| 7.1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
| 7.1.1 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
| 7.1.2 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
| 7.1.3 PCOS患者心理弹性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
| 7.1.4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生命质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 7.1.5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
| 7.2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
| 7.2.1 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
| 7.2.2 PCOS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
| 7.2.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
| 7.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 |
| 讨论 |
|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 |
| 2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 |
| 3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状况 |
| 4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
| 5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 附录A 多囊卵巢综合征健康状况调査表 |
| 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研究依据 |
| 1.2 研究现状 |
| 2 研究特色 |
|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探索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
| 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工具 |
| 4 研究方法 |
| 5 资料统计方法 |
| 6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构建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干预模式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统计分析方法 |
| 4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三部分 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母亲心理问题综合干预模式的临床应用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测量工具 |
| 4 研究方法 |
| 5 资料统计方法 |
| 6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先天性手足畸形患儿家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 |
| 基本原则 |
|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对异位妊娠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的干预效果研究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异位妊娠患者心理应激及负性情绪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调查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类型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工具 |
| 1.4 资料收集方法 |
| 1.5 统计学方法 |
| 1.6 质量控制 |
| 1.7 伦理原则 |
| 1.8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2.2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状况 |
| 2.3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单因素分析 |
| 2.4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与医学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 2.5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
| 2.6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多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3.1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 |
| 3.2 宫颈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认知行为干预对宫颈癌术后复发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效果研究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类型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工具 |
| 1.4 干预内容及方法 |
| 1.5 资料收集 |
| 1.6 统计学方法 |
| 1.7 质量控制 |
| 1.8 伦理原则 |
| 1.9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 2.2 干预前两组宫颈癌患者结局指标得分比较 |
| 2.3 干预后两组宫颈癌患者结局指标分值比较 |
|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癌症复发恐惧、生活质量的组内比较 |
| 3 讨论 |
| 3.1 认知行为干预可降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 |
| 3.2 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 4 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癌症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对象 |
| 1.2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患者的遵医行为分析 |
| 2.2 2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
| 2.3 2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心理情绪评分分析 |
| 3 讨论 |
| 3.1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方法 |
| 3.2对比分析常规健康教育和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2 测量工具 |
| 2.2.1 一般情况的调查 |
| 2.2.2 生命质量测量工具 |
| 2.2.3 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
| 2.2.4 压力测量工具 |
| 2.2.5 乐观测量工具 |
| 2.3 调查的质量控制 |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
| 3.1.1 量表的信度评价 |
| 3.1.2 量表的效度评价 |
| 3.2 育龄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基本情况描述 |
| 3.3 育龄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生命质量的比较 |
| 3.4 基本信息因素与两组人群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 3.4.1 不同人口统计学对两组人群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 3.4.2 不同生活方式对两组人群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 3.4.3 不同生理指标对两组人群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 3.5 心理因素与两组人群生命质量的相关分析 |
| 3.6 两组人群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对比的回归分析 |
| 4 讨论 |
| 4.1 育龄PCOS患者QOL现状 |
| 4.2 育龄PCOS患者QOL的影响因素 |
| 4.2.1 积极心理因素对育龄PCOS患者QOL的影响 |
| 4.2.2 消极心理因素对育龄PCOS患者QOL的影响 |
| 4.2.3 个人生活方式对育龄PCOS患者QOL的影响 |
| 4.2.4 生理指标对育龄PCOS患者QOL的影响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1.4 护理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SDS、SAS评分比较 |
| 2.2 2组免疫功能比较 |
| 2.3 2组GQOLI-74评分比较 |
| 2.4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2.1.2 样本量估算 |
| 2.1.3 抽样方法 |
| 2.2 研究内容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文献分析法 |
| 2.3.2 现场调查法 |
| 2.4 研究工具 |
| 2.4.1 工作压力源量表 |
| 2.4.2 应对方式量表 |
| 2.4.3 行为类型量表 |
| 2.4.4 焦虑情况量表 |
| 2.5 质量控制 |
| 2.5.1 资料收集阶段 |
| 2.5.2 资料录入阶段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 3.1.1 问卷的基本情况 |
| 3.1.2 医生基本信息汇总 |
| 3.2 医生压力源现状 |
| 3.2.1 医生压力源各维度得分情况 |
| 3.2.2 不同性别的医生压力源差异 |
| 3.2.3 不同年龄的医生压力源差异 |
| 3.2.4 不同科室的医生压力源差异 |
| 3.2.5 不同婚姻状况的医生压力源差异 |
| 3.2.6 不同月收入医生压力源差异 |
| 3.2.7 不同职称的医生压力源差异 |
| 3.3 医生行为类型分析 |
| 3.3.1 不同性别的医生行为类型差异 |
| 3.3.2 不同年龄的医生行为类型差异 |
| 3.3.3 不同科室的医生行为类型差异 |
| 3.3.4 不同婚姻状况的医生行为类型差异 |
| 3.3.5 不同月收入的医生行为类型差异 |
| 3.3.6 不同职称的医生行为类型差异 |
| 3.4 医生应对方式分析 |
| 3.4.1 不同性别的医生应对方式差异 |
| 3.4.2 不同年龄的医生应对方式差异 |
| 3.4.3 不同科室的医生压应对方式差异 |
| 3.4.4 不同婚姻状况的医生应对方式差异 |
| 3.4.5 不同月收入的医生应对方式差异 |
| 3.4.6 不同职称的医生应对方式差异 |
| 3.5 医生焦虑情况分析 |
| 3.6 压力源与应对方式、行为类型、焦虑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 3.7 人口学特征、应对方式、行为类型、焦虑情况与压力总分的回归分析 |
| 4 讨论 |
| 4.1 概述 |
| 4.2 医生压力源、行为类型、应对方式、焦虑情况的分析 |
| 4.3 医生压力源、行为类型、应对方式、焦虑情况的相关性 |
| 4.4 建议 |
| 4.4.1 关于压力源各维度的建议 |
| 4.4.2 关于行为类型方面的建议 |
| 4.4.3 关于应对方式方面的建议 |
| 4.4.4 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建议 |
| 4.5 创新之处 |
| 4.6 局限性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1 概念解释 |
| 1.1 工作压力 |
| 1.2 工作压力源 |
| 2 工作压力影响因素 |
| 3 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 3.1 心理健康概述 |
| 3.2 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 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干预方法 |
| 2.5 资料收集 |
| 2.6 统计分析 |
| 2.7 质量控制 |
| 2.8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 |
| 3.2 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在一般资料特征上的差异 |
| 3.3 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的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的整体健康状况分析 |
| 4.2 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
| 4.3 音乐镇痛分娩导乐干预效果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附录B: 调查问卷 |
| 附录C: 综述(已发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D: 知情同意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