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荣,李瑶,张彩虹,吴琼,田华,李华俊,刘娇娇[1](2021)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风险预警分析及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药物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病人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的术中风险因素,对所具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决策。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进行的1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针对术中易出现的压力性损伤、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大出血、感染、肿瘤细胞转移等高风险因素,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体位的合理摆放、使用综合加温措施、术中精细操作及血压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和手术隔离技术等。结果:10例病人手术均成功完成,病人恢复良好,未发生压力性损伤、低体温、大出血、感染及肿瘤细胞转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疗效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正确的风险预警和护理决策对肝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蒋红梅,杨博,张波,代辰,魏来,陈知水,陈栋[2](2021)在《重症肝炎患者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凝血功能管理(附39例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因重症肝炎收治本院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的39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T0)、移植后3 h(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几个时间段,检测凝血酶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指标。并记录肝移植术中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血液制品用量。结果相比于术前,凝血物质使用后,PT值及APTT值逐渐下降(P <0.05),术后72 h恢复正常。相较于术前,使用凝血物质后,PTA值和FIB值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P <0.05)。结论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差,肝移植手术时间长而复杂,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补充相应的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束云菲[3](2020)在《低剂量前列地尔对肝移植患者术中PAP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 的]通过对比在原位肝移植手术中持续泵入低剂量前列地尔(1.5ng/kg·min)的患者和未使用前列地尔的患者的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和血流动力学的差异,确定该药在原位肝移植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并分析可能影响新肝期PAP的因素,指导术中麻醉管理,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方 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接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2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麻醉诱导后,通过右颈内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和漂浮导管鞘,并放置漂浮导管,持续监测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连续心排量(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CCO),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实验组经微量泵持续泵入前列地尔(1.5ng/kg·min),对照组经微量泵持续泵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记录在放置漂浮导管后(T1)、阻断前15min (T2)、阻断后15min(T3)、开放前15min (T4)、开放后15min (T5)、新肝期2h (T6)、关腹时(T7)的 MPAP、CCO、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CVP的数值变化(注:本文中所有的阻断、开放均指阻断、开放门静脉与下腔静脉)。[结 果]阻断和开放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MPAP都发生了同样的剧烈变化(P<0.05),无肝期阻断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后,大量的静脉血淤滞于下半身,回心血量减少,导致CCO、CVP、MPAP均下降并引起HR代偿性增快(P<0.05);相反新肝初期开放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后,瘀滞于下半身的静脉血大量回流,导致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再加上再灌注损伤、循环超负荷等原因导致CCO、CVP、MPAP升高,但却反射性的引起HR减慢(P<0.05)。然而在手术的不同时刻,两组患者的MPAP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差异不大(P>0.05),同样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SA分级)和肝移植术中的基本情况(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失血量、尿量、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T7与T1时刻,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MPAP的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 论]在原位肝移植手术中,阻断及开放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着,且持续泵入低剂量的前列地尔(1.5ng/kg·min)对患者的PAP和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仍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和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来改善新肝期PAP的急剧升高,以及探索更加快速、精准、无创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来指导术中的输血、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麻醉管理,改善患者的愈后,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杨璐,姚永兴[4](2020)在《成人肝脏移植围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确切的方法。目前我国每年实施的肝脏移植手术接近5 000例,临床应用已趋近成熟。肝脏移植手术操作复杂、耗时长、创伤大,除外科操作相关因素外,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也对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及受者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受者通常全身情况低下或并存其他疾病,抗、促凝系统的失衡及术中出血,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各具特点的病理生理及循环改变,上述因素均增加了肝脏移植围术期麻醉管理的难度。同时,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导致一些扩大潜在供
汪英,陈爱华,吴海萍,何艳玲[5](2019)在《构建肝肾移植手术控温系统的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构建肝肾移植手术控温系统在肝肾移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月在本院进行移植手术的5例肝移植、10例肾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控温方案并进行数据采集,根据结果调整方案,构建完整的肝、肾移植控温方案。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移植手术的20例肝移植、40例肾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移植手术过程中采用构建的肝肾移植手术控温系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皮肤温度和体温变化(包括手术开始时、开始后10、30、60、90、120、150 min及手术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系统性反应发生率,并对所有患者随访两个月。结果:手术期间,观察组的皮肤温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20 min以内,观察组体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20 min后至结束期间,观察组体温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性反应发生率36.66%与对照组46.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移植手术控温系统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体温恒定,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预后,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江涛[6](2019)在《联合缺血预处理和雷帕霉素预处理在老龄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相对于年轻肝脏,老龄肝脏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损伤更为严重。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预适应处理以及雷帕霉素药物预处理对老龄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年轻(8周龄)和老龄(60周龄)的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模型组(CON-IR)及假手术对照模型组(Sham)。同时在实验中进一步将老龄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IR模型组(CON-IR),缺血预适应处理的IR组(IPC-IR),雷帕霉素预处理的IR组(RAPA-IR),缺血预适应+雷帕霉素药物预处理的IR组(IPC+RAPA-IR),3-甲基腺嘌呤应用的IR组(3-MA-IR),缺血预适应+雷帕霉素预处理+3-MA预处理的IR组(IPC+RAPA+3-MA-IR)。再灌注6小时后小鼠收集血液及肝组织,评估肝损伤程度;蛋白质印迹分析肝细胞自噬,Caspase-3(比色法)活性检验细胞凋亡。结果:结果显示,与年轻小鼠相比,老龄小鼠的肝脏IR损伤更为严重(P<0.05)。在老龄小鼠IR模型中,IPC+RAPA联合预处理组小鼠与CON组、IPC组与RAPA组相比,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病理检查示肝组织结构Suzuki损伤评分较低(P<0.05),并且肝细胞Caspase-3的活性降低(P<0.05),肝细胞的凋亡减少(P<0.05);而单独应用缺血预适应(IPC)或雷帕霉素药物预处理(RAPA)的单独应用均未能显示同样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单独的IPC或RAPA处理未能显示对肝脏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P>0.05);IPC+RAPA组较其他组肝组织中LC3B II水平增加(P<0.05),同时p6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提示IPC+RAPA联合预处理增强了肝细胞的细胞自噬过程。最后,利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肝细胞细胞自噬,消除了IPC+RAPA组中对老龄小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但对单纯的肝脏IR损伤(CON)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我们发现,老龄小鼠较年轻小鼠会遭受更为严重的肝脏IR损伤,肝细胞自噬的过度抑制可能是其关键原因。缺血预适应联合雷帕霉素预处理可以通过促进肝脏细胞自噬恢复,有效减轻老龄小鼠肝脏IR损伤。
潘志英[7](2019)在《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不同输血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对指导儿童肝移植围术期输血提供参考以及为改善儿童肝移植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部分和前瞻性研究部分。回顾性研究根据儿童肝移植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H组和L组,H组的术后Hb水平>8g/d L(n=301),L组术后Hb水平:6 g/d L<Hb≤8 g/dl(n=137)。本研究对两组资料进行1:1倾向性匹配,卡钳值=0.015,经过倾向性配对后每组各135例。主要评价指标:术后一年生存率。次要评价指标:术中输血量、围术期输血量、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3,5,7天血红蛋白水平以及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前瞻性研究部分纳入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11月31日在上海仁济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的6个月至3周岁患儿病例,将其随机分为较高输血阈值组(HH组;输血阈值8 g/d L,目标Hb水平8-10 g/d L)和较低输血阈值组(LH组;输血阈值6 g/d L,目标Hb水平6-8 g/d L)。记录两组患儿术前病史,监测术中血气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并以此分别指导术中输血量,同时对术中两组患儿生命体征、组织氧代谢等指标进行监测,术后第1、3、5天留取血样监测Hb及血细胞压积(Hct),遵循同样的输血策略。记录其术后生存率、并发症、ICU机械通气(MV)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回顾性研究部分:(1)和H组相比,术后Hb水平维持在6-8 g/d L之间的L组患者术后一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前者。(2)两组的次要评价指标: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ICU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Hb水平L组显着低于H组,但第3天、第5天、第7天二者已经无统计学差异;无论是术中还是整个围术期,L组的输血量显着低于H组。前瞻性研究部分:(1)婴幼儿肝移植手术中,在维持足够的有效循环容量前提下降低输血阈值(输血阈值6 g/d L,目标Hb水平6-8 g/d L)不影响患者术中组织氧代谢和循环稳定情况,术后ICU住院时间及术后生存率;(2)降低输血阈值可明显减少患儿术中失血量和围术期输血量。因此,以限制性输血策略减少输血在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婴幼儿中具有可行性。本研究首次证实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输血阈值为6 g/dl,目标血红蛋白水平6-8 g/dl)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量以及减少袋装红细胞的使用量,并且不影响术后生存率。此外,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也不影响术中体温和氧代谢指标。结论:本研究证实采用输血阈值6 g/d L,目标Hb水平6-8 g/d L的限制性输血策略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儿童肝移植,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量以及减少袋装红细胞的使用量,并且不影响术后生存率;不影响患者术中组织氧代谢和循环稳定情况,以及ICU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吴凤东[8](2019)在《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方法,近年来供肝短缺日益明显,劈离肝脏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将一个肝脏劈分给两个受者,提高了供肝利用率。体外劈离一般是在冷保存条件下进行,其缺陷是延长了冷缺血时间,增加了术后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体内肝脏劈离缩短了缺血时间,但只能在循环稳定的脑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患者进行。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肝脏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对DCD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则会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DCD患者的循环状况不适合体内劈离,体外劈离又会给经历较长时间热缺血损伤的DCD肝脏带来额外损伤。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能够通过连续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修复肝脏损伤。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灌注保存系统,并探讨NMP对DCD猪肝SLT的保护作用。方法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结合文献并通过对5只巴马小型猪腹部和肝脏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肝脏各叶的大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胆道和肝静脉的解剖分布走行以及肝脏劈离面的选择,为肝脏劈离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2.猪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的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别按文献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预实验组),以及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实验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猪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手术技巧及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按前面所述实验组方法获取供肝,供肝在冷保存过程中沿肝中裂劈离,注意保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以右半肝为移植物行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观察术中情况、术后化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劈离肝移植手术技巧。3.常温机械灌注DCD巴马小型猪劈离肝脏移植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灌注采血用,其余5只在供肝获取时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进行DCD肝脏体外NMP,观察NMP过程中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压、灌注液流量和胆汁分泌量变化,检测胆汁中碳酸氢盐和胆汁PH值,测量灌注液乳酸及ALT、AST变化,评估肝脏活力并改进灌注液组成、灌注通路设计和灌注模式;DCD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移植研究:巴马小型猪30只,其中10只作为采血用,其余2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10只。供体组均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受体组随机分为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5小时)和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2小时后NMP 3小时),每组5只,分别进行右半肝供肝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与人有一定区别,其固定韧带薄弱,肝动脉分支多,门静脉右中叶支起于门静脉左干起始段。胆管有多种变异,尾状叶和右外侧叶胆管绕行汇入左肝管约占2/3。下腔静脉与尾状叶间难以解剖分离,左半肝移植需重建替代下腔静脉的血管。肝中裂平面左右肝之间的交通支较少,在此平面进行劈离可将肝脏分为左右侧体积相近的两个半肝。2.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有利于无肝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出血、低体温发生率显着降低,预实验组7天存活率20%,实验组7天存活率80%。冷保存肝脏劈离过程中无门静脉右中叶支的损伤,无肝脏断面搭桥重建肝静脉,与全肝移植实验组对比,劈离肝移植术后ALT、AST均显着增高,生存率稍低(80%对60%)。3.通过在门静脉灌注通路添加压力缓冲装置,保证了灌注期间灌注压力的可控性,采用20分钟内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DCD肝脏在体外灌注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灌注液乳酸由灌注初期6.04±0.54mmol/L下降到结束时1.96±0.294mmol/L,NMP期间分泌胆汁逐渐增加,NMP结束前胆汁PH和碳酸氢盐浓度分别为7.59±0.04和32.98±1.04 mmol/L。与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比较,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开放后循环更加稳定,其术后在3天生存率为6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巴马小型猪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右半肝供肝移植宜选择肝中裂为劈离面,劈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的实验模型稳定,但是与全肝移植对比劈离肝移植仍然会对动物恢复造成显着的影响;在门静脉灌注通路增加压力缓冲装置可使灌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在灌注早期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在NMP灌注后期进行肝脏劈离,可以修复肝脏并减少灌注机械性损伤。NMP期间通过对灌注液乳酸和分泌胆汁的检测,可以进行肝脏活力的评估。通过对比静止冷保存和NMP条件下DCD猪肝劈离肝移植,证明了NMP保存对DCD猪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罗彬尤[9](2019)在《小儿亲体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小儿亲体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35例接受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儿,男18例,女17例,年龄5个月9岁。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54.0mg/kg和顺阿曲库铵0.2mg/kg进行快速诱导;无外周静脉通路的患儿先予4%8%七氟烷吸入镇静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再依次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持续吸入2%3%七氟烷、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丙泊酚312mg·kg-1·h-1和顺阿曲库铵13μg·kg-1·min-1维持麻醉。记录患儿术前、麻醉后30min、门静脉阻断前即刻、阻断后即刻、无肝期30min、门静脉开放即刻、新肝期1h和术毕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体温(T)、脉压变异度(PPV)、中心静脉压(CVP)、电解质、血糖(Glu)、乳酸(Lac)等术中情况。并追踪患儿术后ICU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三天的生命征及血气结果以及术后第一、三、七天的肝肾功能情况。结果与麻醉后30min后相比,新肝期1h DBP显着下降,术毕时可升至麻醉后30min水平(P<0.05)。与无肝期30min后相比,再灌注后即刻与新肝期1h心率明显减慢,术毕时SDP明显升高(P<0.01)。无肝期开始时患儿体温开始逐渐下降,再灌注后体温进一步下降,新肝期体温开始逐渐上升(P<0.01)。术中各时点的MAP、PPV及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入无肝期后,尿量显着下降,与无肝期比较,新肝期尿量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肝前期与无肝期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后30min比较,再灌注即刻BE值明显减小,Na+从阻断前至术毕逐渐升高(P<0.01);再灌注即刻与新肝期1h Glu明显升高,至术毕开始下降,但仍高于麻醉后30min水平(P<0.01或P<0.05)。与阻断前时刻相比,无肝期至新肝期1h K+水平逐渐下降(P<0.01或P<0.05)。Lac水平从阻断前即开始逐步上升,再灌注后即刻进一步升高,新肝期至术毕Lac水平开始逐渐下降(P<0.01)。阻断前即刻、无肝期30min、再灌注即刻与术毕氧合指数均高于麻醉后30min,其中再灌注后即刻氧合指数升至最高后开始逐渐下降(P<0.01或0.05)。各时间点的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分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患儿的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三天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三天SDP、DBP及MAP均高于术前水平,指脉氧饱和度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5)。术前、术后三天H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毕比较,术后连续三天血气pCO2均大于术毕结果并逐渐升高,pO2、氧合指数及Lac值均低于术毕结果,并于术后第二天进一步下降后于第三天逐渐上升(P<0.01)。术毕与术后连续三天血气pH、B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一天比较,BE值显着升高,Na+水平逐渐下降,K+水平逐渐升高,Lac水平在第二天明显下降后于第三天轻微升高,但仍低于术后第一天水平(P<0.01或0.05)。pH、pCO2、pO2、PaO2/FiO2及BE值与术后第一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儿肝移植的麻醉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充分的术前访视评估准备、术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保温、内环境紊乱的纠正均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2.再灌注即刻生命征及内环境变化最为剧烈,需要严密监测并及时处理。
成富军[10](2018)在《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麻醉管理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为了延长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存期,在1963年,美国的Starzl教授开展了首例原位肝移植手术,但随着供体肝脏越来越短缺,许多潜在的肝移植患者在等待中死亡。1998年,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外科团队在体外静脉旁路及低温灌注等技术支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肝脏病灶离体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实现了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的结合,该手术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肝脏供体缺乏的问题。由于该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异常复杂,特别是对血流动力学和凝血系统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仅有小样本量的个案报道和研究,还缺乏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可行性、安全性和麻醉管理经验。自2009年起我院外科团队开展了改良(modified)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手术,相对于既往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减少了静脉-静脉体外转流相关的致命并发症和设备要求,但围术期患者病理生理变化更加复杂,麻醉管理难度大。我院开展的43例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为唯一最大样本量临床资料。本课题旨在对在我院改良体外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的既往病例围术期麻醉管理作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术中血流动力学调控、液体管理、凝血功能调控、脏器功能保护策略等麻醉管理经验和处理措施。方法:1、收集所有自2009年到2016年在我院行改良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病例,经医院病案室网络管理系统检索得到43例患者基本资料。2、统计项目包括患者一般特征、各时间点术中监测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参数(如CVP、MPAP、PCWP、CO、SV、EF、LEDV、SVRI、EVLW、ITBV,凝血功能指标:TEG,血浆凝血试验,动脉血气分析变化,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3、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分距)[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3例病人,平均年龄52.2岁,均采用快诱导插管全身麻醉,术中麻醉维持和一般处理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手术时间8.2±2.3h,其中无肝期时长达250±45min,出量1587±434ml,术后死亡(包括自动出院)9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依次为胆漏10例(23.2%)、肝功能衰竭8例(18.6%),大出血5例(11.6%),平均住院时间为26.1天。2、在平衡液体治疗方案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支持下,血流动力学在病肝切除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次阻断下腔静脉后HR、SVR、LVP明显升高(p<0.01),CVP、PVR及CO显着降低(p<0.01),平均动脉压稍微下降(p<0.05);与开放下腔静脉前相比,开放后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阻力及心输出量明显升高(p<0.01);第二次阻断下腔静脉与第一次相比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术中各时间点TEG监测值变化较复杂,长时间无肝期纤溶前期发生率高(35.5%)应予以监测和处理。病人凝血指数呈现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术前为3.45±0.25,第一次血管重建完成时上升到峰值,第二次血管重建完成后下降至1.22左右(p<0.05)。R时间和K时间到第一次血管重建之前保持平稳,后期各时间点显着增加(p<0.05)。α角和Ma在第二次血管重建之前一直保持稳定,到手术结束前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LY-30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第一次血管重建前所有病人无纤溶状态发生,第一次血管重建期间发生3例,第二次血管重建期间和新肝再灌注期各发生4例。Fib浓度从术前的3.24±0.28 g/L缓慢降低。手术前后APTT、PT、TT无明显变化。4、血气监测方面,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浓度在过程中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严密的监护和积极干预的结果;术中Na+、K+、Ca2+浓度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在各时间节点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pH值从手术开始时开始下降,在第二次再灌注开始时降至最低值7.26±0.03(p<0.05)。乳酸值逐步上升(p<0.05),是造成pH值波动的最主要原因。结论:随着外科技术和麻醉管理的发展,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手术已成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用于临床上常规肝切除术无法解决的特殊部位的肝占位性病变;复杂的外科手术操作和病人病理生理改变给围术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良好的麻醉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43例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已经是最大样本量的手术报道,但仍然需要更多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来了解围术期的变化及其机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手术方法 |
| 1.2.2 术中高风险因素预警分析和护理 |
| 1.2.2. 1 压力性损伤风险及干预 |
| 1.2.2. 2 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风险及干预 |
| 1.2.2. 3 术中大出血风险及干预 |
| 1.2.2.4感染风险及干预 |
| 1.2.2. 5 肿瘤细胞转移风险及干预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术前凝血功能的管理: |
| 2.2 术中凝血功能的管理: |
| 2.3 术后凝血功能的管理: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不同的容量监测技术在原位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与肝脏功能衰竭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 |
| 术前评估与准备 |
| 术中麻醉管理 |
| 不同类型患者的麻醉管理特点 |
| 不同手术方式对麻醉管理的影响 |
| 术后早期的麻醉管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2.3 温度控制手段 |
| 1.2.4 温度测量 |
| 1.2.5 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记录 |
| 1.2.6 随访 |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皮肤温度变化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体温变化比较 |
|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 2.5 两组患者的系统性反应发生率比较 |
| 2.6 两组患者的术后随访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 |
| 1.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
| 1.4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与Caspase-3 活性测定 |
| 1.5 实验相关技术 |
| 1.5.1 实验用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建立技术: |
| 1.5.2 小鼠眼球后静脉丛取血及血清分离技术: |
| 1.5.3 小鼠腹腔注射技术: |
| 1.5.4 肝脏单细胞悬液制备及细胞蛋白提取技术: |
| 1.5.5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技术: |
| 1.5.6 Caspase-3 活性(比色法)检测技术 |
| 1.5.7 肝组织细胞病理学分析与Suzuki肝损伤评分: |
| 1.6 实验相关耗材与设备 |
| 1.7 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
| 2.结果 |
| 2.1 老龄加重肝IR损伤 |
| 2.2 单独的缺血预适应(IPC)或雷帕霉素(RAPA)药物预处理无法减轻老龄小鼠肝IR损伤 |
| 2.3 缺血预适应联合雷帕霉素药物预处理(IPA+RAPA)明显减轻老龄小鼠肝IR损伤 |
| 2.4 缺血预适应联合雷帕霉素药物预处理(IPA+RAPA)促进老龄小鼠肝IR损伤后细胞自噬 |
| 2.5 缺血预适应联合雷帕霉素药物预处理(IPA+RAPA)诱导自噬减轻老龄小鼠肝脏IR损伤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老龄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 肝部分切除手术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
| 肝移植手术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
| 衰老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细胞能量代谢 |
| 2.炎症反应 |
| 3.细胞自噬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术后不同血色素水平对儿童肝移植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 引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二部分 不同输血阈值对儿童肝移植预后影响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 |
| 引言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 讨论 |
| 4.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论文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
| 1.1.3 手术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巴马小型猪肝脏大体解剖 |
| 1.2.2 巴马小型猪肝脏各叶重量及比率 |
| 1.2.3 巴马小型猪肝脏血管和胆道 |
| 1.3 讨论 |
| 二、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肝脏移植研究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2.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
| 2.1.3 肝脏获取及修整 |
| 2.1.3.1 预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
| 2.1.3.2 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
| 2.1.4 受体手术 |
| 2.1.5 术后治疗方案 |
| 2.1.6 观察指标 |
| 2.1.7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
| 2.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体温改变 |
| 2.2.3 实验组术后肝功能改变 |
| 2.3 讨论 |
| 2.3.1 猪肝脏移植的困难 |
| 2.3.2 猪肝脏移植血液的准备及无肝期处理 |
| 2.3.3 猪肝脏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技术的改进 |
| 2.3.4 猪肝脏移植的体温维持和术后管理 |
| 2.4 小结 |
| 三、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劈离肝脏移植研究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3.1.2 手术方法 |
| 3.1.2.1 麻醉和供肝获取方法 |
| 3.1.2.2 供肝劈离及修整 |
| 3.1.2.3 受体肝脏劈离式移植手术(右半肝) |
| 3.1.3 术后治疗方案 |
| 3.1.4 观察指标 |
| 3.1.4.1 手术基本情况 |
| 3.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
| 3.1.5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
| 3.2.2 术后肝功能情况 |
| 3.3 讨论 |
| 3.3.1 劈离肝移植左、右半肝移植物的选择 |
| 3.3.2 血管和胆道的劈离 |
| 3.3.3 劈离肝移植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
| 3.4 小结 |
| 四、巴马小型猪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研究 |
| 4.1 对象和方法 |
| 4.1.1 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的主要设备及材料 |
| 4.1.2 实验药品 |
| 4.1.3 实验动物 |
| 4.1.4 DCD供肝获取 |
| 4.1.5 常温机械灌注灌注液配方 |
| 4.1.6 常温机械灌注管路运行及检测 |
| 4.1.7 灌注过程中标本收集 |
| 4.1.8 统计方法 |
| 4.2 结果 |
| 4.2.1 灌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情况 |
| 4.2.2 常温灌注过程中灌注液酶学、乳酸,胆汁情况 |
| 4.3 讨论 |
| 4.3.1 DCD肝脏模型的建立 |
| 4.3.2 NMP灌注液成分 |
| 4.3.3 氧气浓度 |
| 4.3.4 灌注模式(灌注压力和灌注温度) |
| 4.4 不足 |
| 五、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肝脏移植的研究 |
| 5.1 对象和方法 |
|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5.1.2 手术方法 |
| 5.1.2.1 冷保存组手术方法 |
| 5.1.2.2 NMP组手术方法 |
| 5.1.3 术后治疗方案 |
| 5.1.4 观察指标 |
| 5.1.4.1 手术基本情况 |
| 5.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
| 5.1.5 统计分析 |
| 5.2 结果 |
| 5.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
| 5.2.2 生化检验情况 |
| 5.2.3 组织学改变 |
| 5.3 讨论 |
| 5.3.1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优势 |
| 5.3.2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时机 |
| 5.3.3 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需要注意情况 |
| 5.3.4 NMP对DCD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
| 5.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肝脏机械灌注保存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变化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2 统计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肝移植术中血液保护策略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