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韬[1](2021)在《河南能源醋酸销售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辅臣[2](2021)在《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系统回顾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我国引进各类煤气化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2个阶段,重点概括了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域的艰难探索、系统深入研究和技术示范与应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对我国自主开发的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进行概要阐述,并对地下气化、催化气化、加氢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体气化等新型气化技术的国内研发进展进行简要述评;总结了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从降低装置投资、提高系统效率、实现环境友好、协同处理液/固有机废物、融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煤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海军[3](2020)在《行业洗牌加速,化肥企业何去何从?》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削减化肥用量、各地压能减煤的政策环境下,化肥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加速洗牌,许多化肥企业面临艰难抉择:是"减肥瘦身"还是"整形美容"?是"静心修身"还是"强身健体"?这些理念代表着不同的战略取舍和发展方向。但不管哪种路径,最根本的还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将企业做强做优。如果自身没有造血能力和市场免疫力,仍然是羸弱不堪,仍旧经不住市场的考验。
郭俊,师蓉,张巍,颜坤[4](2019)在《中国氮肥工业发展历程回顾》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氮肥工业处于萌芽时期,仅有几家工厂生产少量的氮肥。1949年我国化肥实际产量仅6 000 t(折纯),而同期美国、前苏联、日本、印度产量分别为4 260、1 240、620、20 kt,严重落后于欧美等强国。1 中国氮肥工业的萌芽时期中国氮肥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按时间顺序如下。(1)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的吴蕴初先生于1934年1月发起成立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前身单位之一
王洪营[5](2019)在《氨合成装置的节能增产技术改造研究》文中提出氨合成装置作为合成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的操作单元,其能耗水平对企业的整体能耗水平及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家采用的氨合成装置工艺流程和原料组成不同,因而,能耗指标以及运行情况也不同。本文以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45.80(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项目“氨合成装置的节能增产技术改造”为研究基础,以解决氨合成装置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装置中各类设备阀门及现有流程中工艺参数进行标定。采用夹点技术和ASPEN流程模拟等方法,分析装置节能及增产受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通过对氨合成回路及合成塔内件结构的研究发现,氨合成回路仍有节能降耗空间。针对现有氨合成塔内件存在底部换热器不合理,阻力大等问题,提出了合成回路需增加锅炉给水预热器,并更换合成塔内件的研究方案。研究发现,更换合成塔内件周期较长,而增加锅炉给水预热器可较短时间内实施,因此,本文提出了两步实施方案。第一步先进行氨合成回路改造实施,增加锅炉给水预热器。这一步的实施,一方面对方案进行部分效果验证,达到部分节能增产改造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第二步的合成塔内件改造方案奠定基础。第一步改造方案实施后,氨合成装置副产的2.5 MPa蒸汽量增加了 5 t/h,达到了预期效果。研究表明,改造方案合理可行,为第二步内件改造及进一步节能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孙玉甫[6](2019)在《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化工产业技术的进步。化工企业在生产技术、产能、质量、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均获得大幅提升,但同时,过快的发展速度也造成国内化工市场产能过剩,产品滞销的问题。煤化工企业以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煤炭作为基础原料,也同样存在上述的问题。近年来,煤化工企业受国家政策环境、市场发展形势、企业兼并等行为的共同影响,处于发展的困难时期;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如何打开当前局面,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从而为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是现阶段最为严峻的一个难题。品牌营销作为现代化工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的核心理论工具,成为国内众多煤化工企业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战略问题。华鲁恒升属于由传统煤化工转型成的现代化工企业,具有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的特点,在众多上市化工企业中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大多优于同行企业。作为代表我国领先煤化工技术水平的企业,华鲁恒升在未来市场发展中能否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和推动企业经济数据指标持续稳定增长,这对企业来说是急需解决问题。从企业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迅速推动品牌营销工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牌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未来市场的竞争,最终是品牌的竞争。当前积极推动华鲁恒升的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在当前及未来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或者即将就要到来,没有品牌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本文基于此,首先对国内外品牌营销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对论文核心研究概念和理论进行剖析,包括品牌、品牌营销概念,品牌营销、品牌管理、STP理论、SWOT、PEST模型等。随后利用PEST模型,再结合华鲁恒升企业实际,行业现状以及竞争对手情况等,对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环境以及品牌营销管理现状分析,提出品牌营销中存在问题。其次借助SWOT模型对华鲁恒升在化工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威胁展开分析,分析出企业在当前综合各因素下的发展机遇,并说明品牌营销在该机遇条件下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再次通过对品牌营销理论进行研究,针对性的制定出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策略,并说明为保障品牌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企业还需要在多个层面推进品牌工作,并说明提高员工对企业品牌文化的了解度,也是有效促进该品牌在消费者市场中知名度提高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研究表明,华鲁恒升正在逐步完成由基础大宗产品向产业链精细化,功能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型;华鲁恒升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煤化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产业技术、成本管控等多方优势,但与国内先进煤化工企业相比,企业规模、市场地位、品牌建设等方面仍有部分差距。在品牌营销方面存在品牌市场定位模糊、品牌传播方式传统单一,品牌营销方法简单、品牌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综上所述,本文为华鲁恒升针对性的制定品牌营销策略,具体包括基于目标客户的品牌定位策略、全方位的品牌传播策略、基于差异化的品牌营销策略和全方位的品牌管理控制策略四方面。此外,品牌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还需要企业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从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保障品牌营销效果。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在提高企业影响力的同时创建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和企业品牌。
郭庆华,王亦飞,陈雪莉,李伟锋,许建良,梁钦锋,王兴军,刘霞,于广锁,王辅臣,代正华,刘海峰,龚欣[7](2019)在《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进展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单炉日处理1 000 t、2 000 t和3 000 t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工业示范及运行情况,提出的4 000 t超大型水煤浆气化装置和2 000 t废锅-激冷型气化装置已相继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运行技术指标、系统运行性能、稳定性及可靠性等方面优于同类水煤浆气化装置,在大型化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
王方玉[8](2019)在《煤化工的春天来了》文中认为严格的环保要求和煤炭供应等因素,已经将部分企业阻隔在外。随着国际油价重返高位,煤化工的经济性愈发凸显。2018年以来,行业内的上市公司普遍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数据显示,48只煤化工概念股2018上半年合计净利润为234.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3.79亿元,同比增长66.68%。这也是煤化工板块近5年以来同期的最好业绩。煤化工行业的主要产业链包括煤—合成氨—尿素、煤—甲醇—丙烯/乙烯、煤制乙二醇等。这些终端产品不仅是煤
刘毅飞[9](2017)在《现代煤化工烯烃路线竞争力分析》文中认为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具体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发展现代煤化工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而且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煤制烯烃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即煤经甲醇制烯烃,指的是先以煤炭为原料合成甲醇,然后再用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整个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合成气制甲醇与甲醇制取低碳烯烃三大部分。作为现代煤化工的重要路线之一,煤制烯烃在过去的6年中经历了迅猛的发展,产能从2010年的60万t/年飙升至1083万t/年(包含甲醇制烯烃,下同),其中乙烯产能406万t/年,丙烯产能677万t/年,分别占到全国总产能的17%和24.3%,煤基烯烃已成为我国烯烃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煤制烯烃项目的实地调研,结合企业财务报告,计算得出在煤炭价格为290元/t时,煤基烯烃产品单位成本为5276元,与原油价格47美元/桶时石油制烯烃的成本相当,煤炭(标煤)价格每上升100元,煤制烯烃成本上升540元/t。根据金碚的因果关系模型和波特钻石模型对煤制烯烃路线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从竞争结果来看,煤制烯烃路线的竞争力强于其他现代煤化工路线,但弱于石油制烯烃;煤制烯烃路线的主要竞争优势集中在于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有竞争力且稳定可控的成本和先进稳定的技术三方面;其竞争劣势为较大的投资强度、水资源的短缺和较高的碳排放。此外还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未来产能继续快速扩张而导致产能过剩等危险。因此,我国煤制烯烃产业未来的发展应侧重于现有项目的升级示范,包括新一代技术的开发与现有技术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要降低煤基烯烃的水耗和碳排放;同时烯烃产品要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避免低端、通用产品的同质竞争。
郭庆华,于广锁,王辅臣,王亦飞,代正华,龚欣,刘海峰,陈雪莉[10](2017)在《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进展及应用》文中指出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煤气化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和兖矿集团在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完成了中试研究、千吨级工业示范、2 000吨级水煤浆气化技术的研发以及3 000吨级超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工业示范及运行,现已成功推广及应用130台气化炉。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运行技术指标、系统运行性能、稳定性及可靠性等方面优于同类水煤浆气化装置,特别是在大型化气化炉的应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
| 1.1 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
| 1.2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
| 1.3 新中国建立初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 1.4 改革开放后煤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 1.4.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 1.4.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 1.4.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 2 国内煤气化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展 |
| 2.1 改革开放前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
| 2.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
| 2.1.2 K-T炉常压粉煤气化技术 |
| 2.1.3 水煤浆气化技术 |
| 2.1.4 常压旋流式粉煤气化炉 |
| 2.1.5 空气-粉煤熔渣池气化 |
| 2.1.6 流化床气化技术 |
| 2.2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
| 2.2.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 2.2.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 2.2.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 2.2.4 其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
| 2.2.5 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
| 3 结语与展望 |
| 3.1 结语 |
| 3.2 展望 |
| “减肥瘦身”:收缩战线,改善业绩 |
| “美容整形”:资产重组,改弦更张 |
| “强身健体”:肥化并举,联产高效 |
| “静心修身”:坚守主业,深耕细作 |
| 链接 |
| 化肥行业减量增效持续推进 |
| 1 中国氮肥工业的萌芽时期 |
| 2 中国氮肥工业大力发展时期 |
| 2.1 中型氮肥厂的恢复生产和发展 |
| 2.2 小型氮肥厂的大力发展 |
| 2.3 大型氮肥厂的引进、发展及消化吸收 |
| 2.3.1 大型氮肥厂的引进和发展 |
| 2.3.2 大型氮肥厂的消化吸收及自主创新 |
| 2.4 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期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 |
| 1.2.1 国内引进的氨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自主研发的氨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2.3 国外氨合成技术简述 |
| 1.2.4 国内外大规模氨合成技术的发展趋势 |
| 1.3 前人在本选题研究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 |
| 1.4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 第二章 氨合成装置全流程分析及节能要点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氨合成装置全流程概况和现状研究 |
| 2.2.1 流程概况 |
| 2.2.2 流程现状 |
| 2.3 氨合成装置全流程问题分析 |
| 2.4 氨合成装置核心设备问题分析 |
| 2.5 机泵和压缩机节能潜力分析 |
| 2.5.1 计算模型 |
| 2.5.2 机组效率低下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氨合成回路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改造措施分析 |
| 3.2.1 新鲜气规格 |
| 3.2.2 调整并优化氨合成回路操作参数 |
| 3.2.3 NH压缩机扩能分析 |
| 3.2.4 氨合成回路热回收分析 |
| 3.2.5 循环机进口温度增高解决措施 |
| 3.3 改造后技术指标 |
| 3.4 改造后工艺流程及消耗汇总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氨合成装置预期增产与节能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合成塔增产分析 |
| 4.2.1 现有合成塔内件增产后情况分析 |
| 4.2.2 改造内件的预期性能 |
| 4.3 换热器增产分析 |
| 4.4 分离器增产分析 |
| 4.5 仪表改造说明 |
| 4.5.1 调节阀核算分析 |
| 4.5.2 流量计核算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氨合成装置改造方案效果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氨合成回路改造 |
| 5.3 后期氨合成内件改造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 1.2.1 研究思路 |
| 1.2.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框架 |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 2.1 品牌 |
| 2.1.1 品牌的定义 |
| 2.1.2 品牌的特点 |
| 2.2 品牌营销 |
| 2.3 理论基础概述 |
| 2.3.1 品牌营销理论 |
| 2.3.2 品牌管理理论 |
| 2.3.3 STP理论 |
| 2.3.4 SWOT分析法 |
| 2.3.5 PEST模型分析 |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 2.4.1 国外文献综述 |
| 2.4.2 国内文献综述 |
| 2.4.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 第三章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环境分析 |
| 3.1 华鲁恒升基本概况 |
| 3.1.1 华鲁恒升发展概况 |
| 3.1.2 华鲁恒升产品状况 |
| 3.1.3 华鲁恒升组织结构 |
| 3.2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的PEST分析 |
| 3.2.1 政治环境 |
| 3.2.2 经济环境 |
| 3.2.3 社会环境 |
| 3.2.4 技术环境 |
| 3.3 化工行业现状分析 |
| 3.3.1 行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 3.3.2 华鲁恒升主要竞争者企业分析 |
| 第四章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
| 4.1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现状分析 |
| 4.1.1 品牌定位与形象建设 |
| 4.1.2 华鲁恒升品牌推广现状 |
| 4.1.3 华鲁恒升品牌管理 |
| 4.1.4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团队分析 |
| 4.2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
| 4.2.1 品牌定位模糊 |
| 4.2.2 品牌传播方式传统单一 |
| 4.2.3 品牌营销方法简单 |
| 4.2.4 品牌管理体系不健全 |
| 4.3 华鲁恒升SWOT分析 |
| 4.3.1 优势分析 |
| 4.3.2 劣势分析 |
| 4.3.3 机遇分析 |
| 4.3.4 威胁分析 |
| 4.3.5 SWOT分析总结 |
| 第五章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策略制定 |
| 5.1 基于目标客户的品牌定位策略 |
| 5.1.1 产品市场细分 |
| 5.1.2 选定目标市场 |
| 5.1.3 确定市场定位 |
| 5.1.4 确定品牌定位 |
| 5.2 全方位的品牌传播策略 |
| 5.2.1 广告传播 |
| 5.2.2 人际传播 |
| 5.2.3 公关传播 |
| 5.2.4 体验式传播 |
| 5.3 基于差异化的品牌营销策略 |
| 5.3.1 产品创新差异化 |
| 5.3.2 服务差异化 |
| 5.3.3 形象打造差异化 |
| 5.4 全方位的品牌管理控制策略 |
| 5.4.1 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
| 5.4.2 打造优秀品牌管理团队 |
| 第六章 华鲁恒升品牌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 6.1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
| 6.2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
| 6.3 加大传播企业文化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工程应用 |
| 1.1 日处理煤1 000 t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2 日处理煤1 500 t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3 日处理煤2 000 t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4 日处理煤3 000 t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5 日处理煤4 000 t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6 废锅-激冷型水煤浆气化技术 |
| 1.7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系列化、模块化 |
| 2 高效节能的煤气化技术 |
| 3 结语 |
| 门槛提高 |
| 集约经营 |
| 技术为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
| 1.3 研究内容 |
| 1.4 项目依托 |
| 1.4.1 实际工作量 |
| 第2章 煤制烯烃技术 |
| 2.1 煤气化 |
| 2.2 甲醇合成 |
| 2.3 甲醇制烯烃 |
| 2.3.1 UOP/Hydro公司MTO技术 |
| 2.3.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MTO技术 |
| 2.3.3 中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S-MTO技术 |
| 2.3.4 Lurgi公司MTP技术 |
| 2.3.5 清华大学FMTP技术 |
| 第3章 我国烯烃产业分析 |
| 3.1 乙烯供应 |
| 3.1.1 石油路线 |
| 3.1.2 煤(甲醇)路线 |
| 3.2 乙烯消费 |
| 3.2.1 聚乙烯 |
| 3.2.2 乙二醇 |
| 3.3 丙烯供应 |
| 3.3.1 石油路线 |
| 3.3.2 煤(甲醇)路线 |
| 3.3.3 丙烷脱氢路线 |
| 3.3.4 混合烷烃脱氢路线 |
| 3.4 丙烯消费 |
| 3.4.1 聚丙烯 |
| 第4章 煤制烯烃成本分析 |
| 4.1 成本及构成分析 |
| 4.2 成本变化与预测 |
| 第5章 煤制烯烃竞争力分析 |
| 5.1 分析模型 |
| 5.1.1 因果关系模型 |
| 5.1.2 波特钻石模型 |
| 5.2 竞争力的实现 |
| 5.3 竞争实力 |
| 5.3.1 技术 |
| 5.3.2 成本 |
| 5.3.3 利润 |
| 5.4 竞争潜力 |
| 5.4.1 资源潜力 |
| 5.4.2 市场潜力 |
| 5.4.3 相关支持产业 |
| 5.4.4 政府 |
| 5.4.5 机会 |
| 5.5 SWOT分析 |
| 第6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工程应用 |
| 1.1 日处理煤1 0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2 日处理煤1 5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3 日处理煤2 0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4 日处理煤30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1.5 日处理煤4 0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 |
| 2 已运行装置的考核验收 |
| 3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