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SARS抗生素治疗致白细胞减少一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抗菌素治疗SARS引发白细胞减少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洁[1](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及意义: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COVID-19)患者重症化的风险因素,并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疾病重症化的预测模型,及时发现患者疾病重症化的风险,调整治疗策略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2月29日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417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5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纳入非重症组,92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纳入重症组,分析它们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情况。将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间具有差异表达的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构建一种可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模型。进一步入组前期符合入排标准的50例COVID-19患者,包含11例危重型患者、25例重型患者和14例普通型患者,测定和分析48种细胞因子在其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变化情况,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能够诱导细胞因子风暴,进一步寻找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细胞因子,基于这些细胞因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在417例COVID-19患者中,重症患者占22.1%,年龄中位数为61岁;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男性居多(P<0.001)、年龄更大(P<0.001)、BMI更高(P<0.001)、发病至确诊时间更长(P<0.01)、合并的慢性基础疾病更多(P<0.001),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2)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和咳嗽,重症组患者出现发热和咳嗽的人数均显着高于非重症组(P<0.05)。大部分患者使用了α-干扰素和克立芝进行抗病毒治疗,重症患者多数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调节治疗。重症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9天,显着高于非重症患者,经过治疗,414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患者死亡。(3)重症组患者的LYM、PLT、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e GFR及Na离子水平均显着低于非重症组患者(P<0.05),而NEU、D-DIC、ALT、AST、Cr、LDH、MYO、BNP、Tn I、PCT、CRP、IL-6、ESR水平均显着高于非重症组患者(P<0.05)。(4)年龄≥55岁、BMI>27 kg/m2、低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400/μL)以及高水平的IL-6(≥20 pg/m L)是有效预测COVID-19患者疾病重症化的指标。(5)COVID-19患者在入院时体内异常表达促炎和抗炎因子,出现细胞因子风暴;(6)IL-1b、IL-1ra、IL-6、IL-13、IL-18、HGF、MCP-3、MIG、M-CSF、G-CSF、MIP-1α、MIP-1β、CTACK、IP-10在疾病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之间具有差异表达;IP-10、HGF和MCP-3水平在危重型患者中表达最高,其次为重型患者;IL-1ra和M-CSF的差异表达主要表现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0-7d),而MIG和MIP-1α的差异表达则主要发生在疾病发展的后期阶段(8-14d、15-27d)。(7)IP-10、MCP-3、HGF、MIG、IL-1ra和MIP-1a的表达水平与Murray评分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它们的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患者疾病的进展和严重程度。(8)细胞因子IP-10和MCP-3可以作为COVID-19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用于建立预测疾病进展模型的ROC曲线的AUC值达0.990。结论:年龄、性别、体重、合并基础疾病是COVID-19患者重症化的风险因素,高热、咳嗽及临床指标异常严重的患者还应警惕重型的可能;年龄大于55岁、BMI>27 kg/m2、CD4+T淋巴细胞≤400/μL和IL-6≥20 pg/m L是有效预测COVID-19患者疾病重症化的标志物;感染SARS-Co V-2的重症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因子风暴,IP-10和MCP-3是预测COVID-19患者疾重症化的有效标志物。

刘邦慧[2](2020)在《金黄色葡萄球菌Rsp调控毒力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体,能够引发多种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从相对轻微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到威胁生命的肺炎、骨髓炎和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主要与其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有关,如胞外毒素、胞外酶类和表面蛋白粘附因子等。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受到Agr群体感应系统、SarA蛋白家族以及SaeRS二元信号系统等全局性调控子的协同调控,从而赋予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生存以及引发感染的能力。AraC/XylS家族蛋白是一类转录调控蛋白,其最典型的特征是C末端含有高度保守的、大小为99个氨基酸残基的DNA结合结构域。该家族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菌中,主要参与调控细菌碳源代谢、压力应激和致病过程。目前已知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存在6种AraC/XylS家族蛋白,其中Rsp被报道以agr依赖的方式调控毒力基因的表达,然而这些靶基因是否受到Rsp的直接调控尚不清楚。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中Rsp的调控机制。首先,我们通过β-半乳糖苷酶实验和凝胶阻滞实验证明Rsp能够与自身启动子序列结合,从而正向调控rsp的表达。随后发现rsp的敲除能够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rsp突变菌株中毒力基因hla和psm的转录水平有明显的下调。Agr系统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重要的毒力调控因子,严格控制hla和psm的表达。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Rsp能够以agr非依赖的方式正向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活性以及hla和psm的表达。进一步的凝胶阻滞实验证明Rsp可以直接结合于hla和psm的启动子区域。最后,我们发现相比于野生型菌株,rsp突变菌株在小鼠皮下脓肿模型中的毒力显着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Rsp通过直接结合于hla和psm的启动子区域来促进hla和psm的表达,从而正向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此外,我们发现由SAXN1082546基因编码的AraC/XylS家族蛋白参与万古霉素中度耐受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intermediate resistance S.aureus,VISA)抗生素的抗性。在VISA菌株XN108中敲除SAXN1082546基因后导致细菌糖肽类抗生素和达托霉素抗性均显着性降低,同时也伴随着Triton X-100诱导自溶速率的增加。

吴盼倩[3](2020)在《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回顾性研究2016-2018年皮肤科住院药疹病人的致敏药物特征、临床特征、住院费用等资料,为加强合理用药意识、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 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6-2018年云南省综合三甲医院皮肤科住院药疹病人的性别、年龄、药疹类型、入院时间、用药原因、致敏药物种类、数目、药物开立方式、给药方式、基础病史及过敏史、黏膜累及情况、合并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方法情况、系统累及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资料,将上述资料分为轻型药疹组、重型药疹组和<30岁、31-60岁、61-90岁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使用EXCEL软件收集资料,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 果]1、372例药疹病例主要发生于21-70岁人群。男性43.3%,女性56.7%。轻型药疹组与重型药疹组年龄及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轻型药疹占73.1%,重型药疹占26.9%,轻型药疹中最常见的是发疹型药疹(54.0%),重型药疹中最常见的是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41.0%)。无论轻型药疹还是重型药疹季节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3、呼吸系统疾病(37.6%)为主要的用药原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数最多有33.6%;其次12.1%因皮肤黏膜系统疾病、7.5%因神经精神疾病用药致敏。可疑致敏药物中排名前三的为中药(57.4%);抗菌素(49.3%);非甾体类抗炎药(18.3%)。35.2%病例单一用药致敏,48.1%使用药物超过1种。40.1%为自行用药,轻型药疹组自行用药为主而重型药疹组以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P<0.017)。重型药疹组以多种药物致敏为主(P<0.05)。无论轻型药疹组还是重型药疹组均以口服用药为主。致敏药物中中药以中成药(50.6%)及自行用药(50.6%)为主。抗菌素以β-内酰胺类(62.7%)及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44.0%)。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酚氨加敏片(38.2%)及自行用药为主(66.2%)。4、轻型药疹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8.0(7.0,10.0)天和4009.2(3374.2,5149.9)元,重型药疹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0.0(8.0,14.0)天和6490.8(4418.7,8475.0)元。重型药疹组比轻型药疹组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及更多的住院费用(P<0.05)。5、重型药疹组黏膜累及、伴随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异常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重型药疹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尿蛋白阳性率、空腹血糖值、钠离子浓度高于轻型药疹组(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红细胞、白蛋白、间接胆红素、钙离子、氯离子浓度低于轻型药疹组(P<0.05)。372例病人中有73例病例行EBV检测,40例病例行CMV检测,轻型药疹组和重型药疹组EBV 阳性率分别为25.8%和45.2%,CMV阳性率分别为7.1%和3.8%,两组病毒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6、重型药疹组合并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低蛋白血症、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空腹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病例数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轻型药疹组有53.3%的病例有基础病史,重型药疹组有62%的病例有基础病史,均以心血管疾病为主。重型药疹组基础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病例数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7、重型药疹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高于轻型药疹组(P<0.05),轻型药疹组抗组胺药的使用率多于重型药疹组(P<0.05)。8、<30岁组、31-60岁组、61-90岁组药疹类型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30岁组女性比例高于31-60岁组(P<0.017)。轻型药疹组31-60岁组因皮肤黏膜疾病用药的病例多于61-90岁组(P<0.017);31-60岁组基础病有甲状腺疾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的病例多于<30岁组(P<0.017);61-90岁组基础病有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的病例多于<30岁组(P<0.017)。重型药疹组<30岁组和31-60岁组因抗菌素使用致敏的病例多于61-90岁组(P<0.017);31-60岁组和61-90岁组基础病有高血压的病例均多于<30岁组(P<0.017);61-90岁组合并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多与<30岁组(P<0.017)。[结 论]1、最常见的轻型药疹是发疹型药疹,最常见的重型药疹是多型红斑型药疹。2、最常见的用药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重型药疹较轻型药疹多因神经精神疾病用药致敏。3、排列前三名的致敏药物为中药、抗菌素、非甾体类抗炎药。4、非甾体类抗炎药更常引起轻型药疹,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为主)更常引起重型药疹。5、重型药疹常见多种使用致敏情况,并多以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轻型药疹常见一种用药致敏情况,并以自行服用为主。6、中药的的开立方式以自行服用为主,常见中成药致敏;抗菌素的开立方式以非专科医生为主,最常见致敏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菌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开立方式以自行服用为主,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酚氨加敏片。7、重型药疹相比轻型药疹会出现更多的内脏系统累及,超过一半的病例有基础病史,以心血管系统(高血压)为主,重型药疹较轻型药疹有更多的病例基础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8、轻型药疹治疗中注意>30岁人群低蛋白血症的管理,重型药疹治疗中警惕61-90岁人群肾功能异常情况。对所有病例需要注意高血压的管理,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提高合理用药意识。9、扩大病毒检测率,积极治疗病毒感染。

沈湘[4](2020)在《成人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重症肺炎死亡率高,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差异。中青年和老年人群的机体功能不同,老年人罹患重症肺炎预后可能更差。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各自预后的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且年龄>18岁的13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数据及影像学资料。分组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青中年组[(18-64)岁]52例、老年组(≥65岁)86例。根据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81例,死亡组57例。统计学方法为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ROC曲线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成人重症肺炎患者138例,其中男性105例(76%),女性33例(24%)。青中年组52例(37.7%),老年组86例(62.3%)。存活组81例(58.7%),死亡组57例(41.3%)。138例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共分离出微生物48例(34.78%),其中细菌32例,真菌18例,非典型病原体10例,病毒2例。不同年龄段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结果:老年组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低于青中年组,而APACHEII评分水平高于青中年组,P值<0.05。与青中年组相比,老年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真菌分离率高,P值<0.05。在所有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中,烟曲霉菌感染率在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烟曲霉菌可能与死亡预后相关。不同年龄段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在青中年重症肺炎患者中,死亡组AST、FDP、APACHEII评分高于存活组,WBC、NEU、NLR低于存活组,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IICHE评分升高(OR=1.254)是影响中青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741,P值=0.002,当APACHEII评分>17时,敏感性64.86,特异性80.00。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死亡组的年龄、BUN、cTn、D-Di、FDP、APACHEII评分高于存活组,LYM、FIB水平低于存活组,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YM、FIB水平降低和年龄、D-Di、FDP水平升高是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的AUC为0.646,P值=0.016,当年龄>76时,敏感性66.67,特异性61.36;LYM的AUC为0.654,P值=0.011,当LYM<0.42时,敏感性42.86,特异性90.91;D-Di的AUC为0.767,P值<0.001,当D-Di>3.17时,敏感性66.67,特异性84.09;FIB的AUC为0.635,P值=0.025,当FIB<6.27时,敏感性76.19,特异性47.73;FDP的AUC为0.761,P值<0.001,当FDP>10.81时,敏感性71.43,特异性77.27。其中,D-Di的AUC最大,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佳。结论:(1)重症肺炎老年组的HB、ALT、AST水平低于青中年组,APACHEII评分高于青中年组。(2)在重症肺炎青中年组患者中,APACHEII评分升高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LYM、FIB水平降低,年龄、D-Di、FDP值水平升高,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D-D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佳。(3)成人重症肺炎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以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多见。(4)老年组与青中年组相比,老年组病原菌中真菌分离率高;在死亡组患者中,烟曲霉菌感染率较高,与预后相关。

张抗怀[5](2012)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种类的增多,过度使用和错误使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日益突出,尤其是细菌耐药问题,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今天如果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中国抗菌药物年人均消耗量是国际水平的数倍,是抗菌药物滥用的重灾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刻不容缓。大部分抗菌药物经由医院销售和使用,医院和医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的:本研究拟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进行研究,以回答以下问题:(1)医师为什么要使用抗菌药物;(2)医师如何决定使用抗菌药物;(3)医师如何选择抗菌药物;(4)医师在抗菌药物处方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5)医师如何看待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主要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间对来自西安市7家医院的24名医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访谈时间在14~61分钟之间。同时,采用自拟问卷,对陕西省100名乡村医师和西安市某三甲医院110名青年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所得的质性资料进行对比和印证。采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2007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类、比较、归纳等分析,采用SPSS.15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医师具有20种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和6种不规范处方行为表现,影响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6大类。根据质性研究结果构建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图以及因果关系图。医师的20种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分别是:经验性用药;利益驱动性用药;根据病原学用药;根据文献用药;消极被动式用药;水涨船高式用药;逐步升级式用药;重拳出击式用药;医患协商式用药;心理安慰性用药;首选国产药;选用低价位、低档次药;联合用药;综合治疗;试验性用药;随大流式用药;根据会诊用药;根据药物抗菌谱用药;根据习惯用药;综合考虑用药等。其中,经验性用药和逐利性用药最为普遍,分别涉及65.2%(15人)和60.9%(14人)的受访者。医师不规范处方行为的6种表现包括:放宽指征用药、选药不适当、不适当的联合用药、集中使用某种药物、用药时间过长、随意用药等。其中,放宽用药指证和用药时间过长最为普遍,分别涉及34.8%(8人)和30.4%(7人)的受访者。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主要受6类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医师因素、环境因素、患者因素、药物因素、临床因素、管理因素等。医师因素包括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用药观念及临床思维能力、病原学意识、职业道德与价值观、对个人声誉的重视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医师待遇问题、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社会风气、医患关系、药品促销等;患者因素包括用药观念、经济承受力、病情与体质情况等;药物因素包括药品价格、药品疗效和药品安全性等;临床因素包括临床不确定性、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查和细菌耐药等;管理因素包括:管理体制、药品管理、价格管理、流通管理、使用管理、治疗指南、宣传培训、医疗保险管理、医院管理等。在上述6项影响因素中,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编码频次最多,分别为138次和133次。根据处方行为因果关系图,可以将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的原因归为3个方面:①管理原因,即由于药品定价问题、品种过多、国家投入不足、医院监管不够、药品促销等原因导致不规范用药;②临床医学原因,即由于临床不确定性、诊断困难、病原学检查缺陷、药物知识及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等原因导致不规范用药;③社会心理原因,即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用药观念、处方习惯、工作压力、社会风气、职业道德等原因导致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对乡村医师的调查显示,药物信息主要来自于相关书籍、培训学习和药品说明书等;对于感冒发热病人,仅4.6%医师明确表示不使用抗菌药物。医师存在担心失去病人、在患者面前没有面子等压力;乡村医师常用药物以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主;乡村医师最需要“合理用药知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及其救治”等培训。对三甲医院青年医师的调查显示,18.1%被调查者表示“不大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81.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临床抗菌药物“存在一些不合理使用现象”或“不合理使用情况严重”;在影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10项因素中,“缺乏细菌耐药信息”、“医师压力大”和“病原菌难确定”等得分较高;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4项措施中,“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得分最高。问卷调查结果印证了质性研究的结果。结论:本研究认为,医生抗菌药物处方行为具有多种模式,涉及管理体制、临床医学、社会心理等复杂因素,其中,管理体制是主要原因,铺就了抗菌药物滥用的温床;医患关系紧张是不规范使用的重要背景;药品促销是催化剂,加剧了临床的不合理用药。另外,临床医学发展现状客观上限制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只有充分认识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和意义,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可能促进医师长期、稳定、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研究创新点:(1)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收集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2)总结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不规范用药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提炼出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图和因果关系网络图,直观地展示了影响抗菌药物临床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等3个层面对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加深了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的理解。(4)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思路,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各类药物的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刘正学[6](2005)在《SARS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基因和N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ARS于2002年11月16日首先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出现,然后迅速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爆发流行。它是由一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病毒”)引起的、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新传染性疾病。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诊断标准和手段以及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在短短10个月内,导致了8000多人染病,800多人死亡。尽管在2003年末,SARS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得到了控制,但是,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大陆仍有一些零星的病例相继被报道,说明SARS有可能再次出现。因此,不管是在SARS爆发期间,或者为了应对SARS的可能再次出现,发展可靠的早期检测、诊断试剂以及有效或高效的抗SARS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一直都是各国科学家所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目前,SARS冠状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包括几个方面(Poon et al.,2003):基于病毒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测定法;针对病毒RNA的核酸检测技术、通过细胞培养和病毒分离的病毒培养法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 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抗原;2) 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抗体。不管怎样,目前正在研究和开发的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试剂盒无论是作为一种辅助鉴定SARS的临床检测手段,还是确诊手段都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认为是当前鉴定SARS感染的最有效的免疫学检测手段。因此,为了发展针对SARS-CoV的免疫学早期诊断试剂,我

罗炜,钟淑卿,徐军[7](2005)在《SARS患者死因的病理机制探讨——急性肺损伤与继发感染》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SARS死亡原因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以4例SARS患者的尸检肺组织、经皮或经支纤镜肺活检标本为观察对象,组织病理切片经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并与临床表现进行联系。结果2例发病早期患者肺组织病理切片可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泡壁明显增宽,血管充血水肿,纤维母细胞增生,肺泡腔见纤维素及红细胞渗出,单个核细胞浸润,透明膜形成。另2例病程较长的死亡病例可见肺组织内大量曲霉菌菌丝,血管内见真菌栓,血管壁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细胞的CD20+在肺组织中的表达为阴性;T细胞的CD45RO+表达阳性增加;吞噬细胞的CD68+阳性表达显着增加。结论SAPS发病早期肺部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损伤,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也是SARS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免疫抑制有关的继发严重霉菌感染是晚期病人的重要死因。

黄强,应可净[8](2005)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现状和展望》文中指出

张政[9](2005)在《SARS病人和HIV感染者/AIDS病人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SARS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病毒学、免疫学方面的相互关系;(2)分析儿童HIV感染者/AIDS病人DC亚群和特异性CTLs数量的变化与临床病程的关系;(3)评价成人HIV感染者/AIDS病人体外培养的PBMC抗病毒活性。方法:收集74名SARS病人和14名儿童HIV感染者/AIDS病人各种病例临床标本,应用多种细胞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人外周血树突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特异性CTLs的频率和数量以及病毒载量等指标,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体外对14例成人HIV感染者/AIDS病人和6例健康人PBMCs用多种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培养,定期观察细胞增殖、表型、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和病毒载量。结果:(1)SARS病人无论是否使用类固醇激素,在发病早期其mDCs、pDCs、CD4和CD8 T细胞数量均有显着下降,但随着病情恢复上述细胞数量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而SARS病人血浆特异性抗体在发病第2-4周产生,以后呈上升趋势。(2)SARS患者发病2周时PCR阳性检出率最高,3-6周次之,同时应用两对引物检测SARS病人多种临床标本则可明显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3)14例儿童HIV感染者/AIDS病人外周血mDCs和pDCs频率均明显下降,其中pDCs频率与血浆病毒载量呈明显负相关,与CD4 T细胞绝对数呈明显正相关。(4)成人HIV感染者/AIDS病人PBMC体外培养最大增殖时间与其培养前外周血基础CD4/CD8比值呈明显正相关,培养扩增获得的免疫细胞主要由CD4、CD8及CD3CD56细胞组成,分泌IL-1α、IL-12、TNF-α和IL-10等细胞因子能力较高;但大部分病人PBMC体外培养初期可扩增出大量病毒,末期病毒载量逐渐降低甚至低于检测限。结论:(1)SARS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会引发DCs和T细胞数量的降低,后继的激素治疗又进一步加重了DCs和T细胞数量的降低,下降的DCs可能会减弱特异性抗体的生成;(2)儿童HIV感染者/AIDS病人外周血DCs亚群频率和数量的下降与疾病

林宁[10](2005)在《中医为主治疗卫、气分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理论方面,探讨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 临床方面,分析中医辩证属卫、气分证的SARS患者的证候特征;探讨用中医为主治疗卫、气分证的SARS患者的疗效。 [方法] 理论探讨:从西医方面对SARS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总结中医对于SARS病名、发病、病因病机、辩证等的认识;对中医药治疗SARS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 临床研究: 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辨证属卫、气分证的SARS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证候特征。 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为治则,拟定基础方及加减法,对60例卫、气分证SARS患者进行以中医为主的治疗。对其疗效指标(入院后平均退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胸片炎症阴影开始吸收平均时间、胸片病灶明显吸收或完全吸收时间、治愈率)进行统计分析。在难以设立严格的西医治疗对照组的情况下,取文献报导的同期可比性较好的西医治疗组进行疗效指标的对照。 对该组患者中的一部分在出院半年后进行随访,随访项目主要包括血、尿常规,部分血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髋关节X线照片、髋关节核磁共振、胸部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等。估计该组中医为主治疗的SARS患者的远期疗效,其中部分检查结果与同期健康人进行对照,部分检查结果同患者入院时相应结果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结果] 证候特征:60例辩证属卫、气分证的SARS患者入院时有明显的风热、挟湿、热毒等的证候特征。 近期疗效:60例全部治愈出院。平均退热时间(4.1±1.9)d,胸片炎症阴影开始吸收平均时间(4.2±3.2)d,病灶明显吸收或完全吸收时间(8.4±4.6)d。平均住院天数(9.0±4.9)d。治愈率100%。无1里传入营血分,无1例出现ARDS,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西药,有1例使用了面罩持续正压吸氧。60例患者中,有5例(8.20%)短期应用过地塞米松,住院期间无1例出现肺纤维变或骨质坏死。与同期西医治疗组比较优势明显。 远期疗效:参加随访的31例治愈者血清IgG,IgM抗体,补体C3,C4含量,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和NK细胞)计数结果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例治愈者血生化ALT、AST、BUN、CREA等仅少数人轻度异常,ALT、

二、抗菌素治疗SARS引发白细胞减少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菌素治疗SARS引发白细胞减少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基于临床指标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分组
    2.2 伦理学考虑
        2.2.1 研究对象的获益
        2.2.2 研究对象的安全监测
        2.2.3 签署知情同意
        2.2.4 伦理委员会审核
        2.2.5 资料的保密与留取标本
    2.3 研究方法
        2.3.1 收集临床资料
        2.3.2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非重症和重症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4.2 非重症和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4.3 非重症和重症COVID-19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2.4.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第3章 基于细胞因子表达谱的重症化风险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3.1 研究对象
        3.1.1 入组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分组
    3.2 伦理学考虑
    3.3 研究方法
        3.3.1 收集临床资料
        3.3.2 Murray肺损伤评分
        3.3.3 血浆样本采集
        3.3.4 血浆细胞因子的检测
        3.3.5 统计学方法
    3.4 研究结果
        3.4.1 研究队列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3.4.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能够诱导机体出现细胞因子风暴
        3.4.3 疾病不同严重程度及不同疾病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3.4.4 血浆IP-10、MCP-3、MIG、HGF、IL-1ra和 MIP-1α表达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3.4.5 基于COVID-19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重症化预测模型建立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金黄色葡萄球菌Rsp调控毒力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述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简介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组及进化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的方法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形成机制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合成
        1.2.2 PRSA菌株的耐药机制
        1.2.3 MRSA菌株的耐药机制
        1.2.4 VISA菌株的耐药机制
        1.2.5 VRSA菌株的耐药机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
        1.3.1 生物被膜的简介
        1.3.2 生物被膜胞外基质的成分
        1.3.3 生物被膜的发育过程
        1.3.4 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调控系统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简介
        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
        1.4.3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表达调控
    1.5 AraC/XylS家族蛋白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所用菌株
        2.1.2 实验所用质粒
        2.1.3 实验所用引物
        2.1.4 实验所用培养基
        2.1.5 实验所用试剂
        2.1.6 实验所用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的培养
        2.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
        2.2.3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抽提
        2.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抽提
        2.2.5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2.2.6 目的基因片段的纯化与回收
        2.2.7 目的基因片段和质粒的酶切与连接
        2.2.8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2.2.9 大肠杆菌的化学转化
        2.2.10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受态制备
        2.2.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电转化
        2.2.12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2.2.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的构建
        2.2.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突变菌株的诱导和筛选
        2.2.15 金黄色葡萄球菌总RNA的抽提
        2.2.16 金黄色葡萄球菌mRNA的反转录
        2.2.17 金黄色葡萄球菌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8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2.1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20 蛋白浓度测定
        2.2.21 凝胶阻滞实验
        2.2.22 Western blot
        2.2.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24 β-半乳糖苷酶的显色反应
        2.2.25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活性检测
        2.2.26 mRNA半衰期测定
        2.2.27 静态条件下生物被膜形成实验
        2.2.28 细菌抗生素MIC的检测
        2.2.29 自溶实验
        2.2.30 动物实验
        2.2.31 伦理声明
        2.2.32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Rsp参与Hla和PSMs表达调控的机制研究
        3.1.1 Rsp的自我调控
        3.1.2 Rsp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的溶血能力
        3.1.3 Rsp促进毒力基因的表达
        3.1.4 Rsp以agr非依赖的方式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能力以及毒力基因的表达
        3.1.5 Rsp介导的agr非依赖毒力调控方式不具有菌株特异性
        3.1.6 Rsp直接结合hla、psma和psmβ的启动子序列
        3.1.7 Rsp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小鼠皮下脓肿模型中的致病性
        3.1.8 Rsp不影响agr突变株在小鼠皮下脓肿模型中的致病性
        3.1.9 Rsp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AraC/XylS蛋白调控万古霉素抗性的研究
        3.2.1 SAXN108_1530和SAXN108_2546突变株的构建
        3.2.2 SAXN108_1530和SAXN108_2546突变株对万古霉素的抗性降低
        3.2.3 SAXN108_2546突变株对替考拉宁和达托霉素的抗性降低
        3.2.4 SAXN108_2546突变株自溶速率增加
第四章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
    4.1 Rsp的自我调控机制
    4.2 Rsp介导的agr非依赖毒力调控机制
    4.3 SAXN108_2546调控万古霉素抗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苔藓样型药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成人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重症肺炎(病毒性)免疫致病机制及相应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药物的研制和发展
    1.2 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1.3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
    1.4 人类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1.5 医师处方行为与抗菌药物使用
    1.6 研究目的
    1.7 论文主要章节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质性研究方法
    2.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区域概况
    3.3 抽样方法
    3.4 资料收集方法
    3.5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质性访谈结果
        4.1.1 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
        4.1.1.1 首选国产药
        4.1.1.2 选用低价位、低档次的药物
        4.1.1.3 联合用药
        4.1.1.4 综合治疗
        4.1.1.5 消极被动式用药
        4.1.1.6 水涨船高式用药
        4.1.1.7 逐步升级式用药
        4.1.1.8 重拳出击式用药
        4.1.1.9 医患协商式用药
        4.1.1.10 心理安慰性用药
        4.1.1.11 试验性用药
        4.1.1.12 随大流式用药
        4.1.1.13 根据会诊意见用药
        4.1.1.14 根据文献用药
        4.1.1.15 根据病原学检查用药
        4.1.1.16 根据药物抗菌谱用药
        4.1.1.17 经验性用药
        4.1.1.18 根据习惯用药
        4.1.1.19 利益驱动性用药
        4.1.1.20 综合考虑用药
        4.1.2 医师处方行为模式的量化统计结果
        4.1.3 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表现
        4.1.3.1 放宽用药指证
        4.1.3.2 选药不当
        4.1.3.3 联合用药不当
        4.1.3.4 集中使用某种药物
        4.1.3.5 给药时间过长
        4.1.3.6 随意用药
        4.1.4 不规范用药的量化统计结果
        4.1.5 影响医师处方抗菌药物的因素
        4.1.5.1 医师因素
        4.1.5.2 环境因素
        4.1.5.3 患者因素
        4.1.5.4 药物因素
        4.1.5.5 临床因素
        4.1.5.6 管理因素
        4.1.6 影响因素的量化统计结果
        4.1.7 医师处方行为因果关系分析
        4.1.7.1 案例A分析
        4.1.7.2 案例B分析
        4.1.7.3 案例C分析
        4.1.7.4 案例D分析
        4.1.7.5 案例E分析
        4.1.7.6 案例F分析
        4.1.7.7 案例G分析
        4.1.7.8 案例H分析
        4.1.7.9 案例I和J分析
        4.1.7.10 案例K分析
        4.1.7.11 案例L分析
        4.1.7.12 案例M分析
        4.1.7.13 案例N分析
        4.1.7.14 案例O分析
        4.1.7.15 案例P分析
        4.1.7.16 案例Q分析
        4.1.7.17 案例R分析
        4.1.7.18 案例S分析
        4.1.7.19 案例T分析
        4.1.7.20 案例U分析
        4.1.7.21 案例V分析
        4.1.7.22 案例W分析
        4.1.7.23 案例X分析
    4.2 陕西省乡村医师问卷调查结果
        4.2.1 基本情况
        4.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3 某三甲医院青年医师问卷调查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五章 理论模型建构
    5.1 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图建构
    5.2 生态理论模型图建构
    5.3 跨个案的因果关系图建构
第六章 基于生态理论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分析
    6.1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微系统分析
        6.1.1 医师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1.2 患者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1.3 药物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1.4 临床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2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中系统分析
        6.2.1 药品推广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2.2 同侪效应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2.3 医患关系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3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外系统分析
        6.3.1 医疗体制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3.2 医疗环境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4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时间维度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限制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件2 乡村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调查问卷
    附件3 医院医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SARS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基因和N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SARS-CoV的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冠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形态及结构
    1.3 SARS病毒的分类学地位
    1.4 SARS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4.1 SARS病毒的ORF
        1.4.2 SARS病毒的TRS
    1.5 SARS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5.1 结构蛋白
        1.5.1.1 S蛋白
        1.5.1.2 M蛋白和E蛋白
        1.5.1.3 N蛋白
        1.5.2 非结构蛋白
        1.5.3 附属蛋白
        1.5.4 未来的发展方向
    1.6 检测和诊断
        1.6.1 免疫学检测技术
        1.6.1.1 SARS的抗体检测
        1.6.1.2 SARS的抗原检测
        1.6.2 PCR检测技术
        1.6.3 病毒的细胞分离培养
        1.6.4 生物芯片技术
    1.7 SARS的预防和治疗前景
第二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及应用
    2.1 前言
    2.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
    2.3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
        2.3.1 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的构建
        2.3.2 噬菌体展示多肽文库的构建
    2.4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2.4.1 噬菌体展示库技术
        2.4.2 研究珍断用试剂
        2.4.3 药物设计和疫苗开发
        2.4.4 抗原表位分析
        2.4.5 蛋白质互作关系研究
        2.4.6 蛋白酶活性中心及其底物(或抑制剂)
        2.4.7 筛选亲和分离蛋白质所需的配基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3.1.1 质粒DNA的制备和纯化
        3.1.1.1 质粒的小量制备
        3.1.1.2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3.1.2 限制性酶消化
        3.1.3 DNA片段回收
        3.1.3.1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
        3.1.3.2 用试剂盒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
        3.1.4 DNA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3.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5.1 冷氯化钙法制备新鲜感受态细胞
        3.1.5.2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6 质粒DNA的转化
        3.1.6.1 常规转化法
        3.1.6.2 质粒的快速转化法
        3.1.6.3 质粒的电转化法
        3.1.7 菌种的保藏
    3.2 细胞学实验技术
        3.2.1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3.2.2 细胞传代培养
        3.2.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3.2.3.1 冻存
        3.2.3.2 复苏
        3.2.4 细胞转染
        3.2.5 流式细胞术分析
    3.3 蛋白质化学实验技术
        3.3.1 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蛋白
        3.3.2 Ni~(++)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质
        3.3.3 Western Blot
        3.3.4 噬菌体文库筛选
        3.3.4.1 噬菌体十五肽文库的扩增
        3.3.4.2 从培养液中提纯病毒粒子
        3.3.4.3 制备饥饿态细胞
        3.3.4.4 筛选过程
        3.3.4.5 Input滴定
        3.3.4.6 ELISA
第四章 一种新的SARS CoV特异性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的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文库、菌株和试剂
        4.2.2 淘洗
        4.2.3 scFv-噬菌体的准备
        4.2.4 单克隆scFv噬菌体ELISA
        4.2.5 DNA测序
        4.2.6 原核表达和Western blot分析
        4.2.7 SA59B scFv-抗体的产生和纯化
        4.2.8 SA59B scFv-抗体的HRP标记
        4.2.9 在SA59B-HRP溶液中HRP和SA59B scFv-抗体浓度的测定
        4.2.10 SA59B-HRP酶结合物工作浓度的测定
        4.2.11 SA59B-HRP ELISA检测SARS CoV裂解液
        4.2.1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ARS-CoV特异性结合scFvs的淘洗
        4.3.2 第3轮淘洗后scFv-噬菌体文库的特异性评价
        4.3.3 SA59B scFv基因的序列
        4.3.4 可溶性SA59B scFv-抗体的表达
        4.3.5 可溶性SA59B scFv-抗体表达的纯化
        4.3.6 SA59B scFv-抗体的HRP标记
        4.3.7 SA59B-HRP对SARS-CoV的结合活性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SARS病毒Spike蛋白羧基端321个氨基酸残基(S2-321)作为诊断抗原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S2-321的扩增
        5.2.2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5.2.3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
        5.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5.3 研究结果
        5.3.1 S2-321基因片段的扩增与克隆
        5.3.2 S2-321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表达与纯化
        5.3.3 S2-321抗原和SARS恢复病人血清最低检测度的确定
        5.3.4 S2-321抗原的临床诊断试验
    5.4 讨论
第六章 SARS病毒N蛋白诱导细胞凋亡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病毒、质粒、菌株和细胞
        6.2.2 噬菌体展示文库和试剂
        6.2.3 引物
        6.2.4 RNA的提取
        6.2.5 RT-PCR
        6.2.6 N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6.2.7 pEGFP-N转染Vero E6
        6.2.8 流式细胞术检测DNA亚二倍体峰
        6.2.9 N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6.2.10 15肽文库的筛选
        6.2.11 DNA测序
    6.3 结果与分析
        6.3.1 N基因的RT-PCR与克隆
        6.3.2 N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6.3.3 N基因诱导细胞凋亡的初步检测
        6.3.4 N蛋白特异性结合15肽的淘洗
        6.3.5 15肽噬菌体文库的特异性评价
        6.3.6 15肽序列分析
        6.3.7 N蛋白相互作用因子分析
    6.4 讨论
研究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8)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1.2 传播途径
    1.3 传染性
    1.4 发病年龄分布
2 发病机制
3 临床特点
    3.1 临床分期
    3.2 临床表现
    3.3 临床检测
    3.4 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4 诊断标准
    4.1 WHO标准
        4.1.1 疑似病例
        4.1.2 确诊病例
    4.2 中国卫生部标准
        4.2.1 2003年5月2日制定《SARS诊断标准》
        4.2.2 2003年10月制定《SARS诊断标准》[19]
        4.2.3 2004年8月制定《SARS诊疗方案》
        4.2.4 2004年8月制定《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
    4.3 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5 鉴别诊断
    5.1 临床要注意鉴别的疾病有:
    5.2 鉴别诊断的注意点
6 治疗原则
    6.1 防疫措施
    6.2 监测病情
    6.3 一般性治疗
    6.4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6.4.1 机制
        6.4.2 指征
        6.4.3 用法
        6.4.4 讨论
    6.5 呼吸支持
        6.5.1 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指征[10]
        6.5.2 有创正压通气的指征
    6.6 抗病毒药物
    6.7 抗生素
    6.8 中药辅助治疗
    6.9 心理干预
7 预后和展望
    7.1 预后
    7.2 展望

(9)SARS病人和HIV感染者/AIDS病人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部分 SARS病人的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
        前言
        一、SARS病人的临床免疫学特点及其与激素治疗的关系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二、SARS病人体内病毒RNA的动态检出特点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HIV感染者/AIDS病人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点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成人HIV感染者/AIDS病人PBMC体外培养的免疫学及病毒学特点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发表论着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为主治疗卫、气分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文献研究
    一、概述
    二、SARS西医研究成果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4.临床表现
        5.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
        6.西医治疗
    三、中医对SARS的认识和防治
        1.中医对SARS病名、病因、发病、病机、辩证等的认识
        2.中医治疗SARS的研究状况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临床研究结果
        1.入院时中医辩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2.中医为主治疗卫、气分阶段SARS的近期疗效研究
        3.中医为主治疗卫、气分阶段SARS的远期随访研究
    三、讨论
        1.关于中医辩证的讨论
        2.关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讨论
        3.关于近期疗效的讨论
        4.关于远期疗效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抗菌素治疗SARS引发白细胞减少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D]. 李彦洁. 南华大学, 2021
  • [2]金黄色葡萄球菌Rsp调控毒力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D]. 刘邦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D]. 吴盼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成人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沈湘.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5]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研究[D]. 张抗怀. 沈阳药科大学, 2012(01)
  • [6]SARS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基因和N基因的研究[D]. 刘正学. 武汉大学, 2005(05)
  • [7]SARS患者死因的病理机制探讨——急性肺损伤与继发感染[J]. 罗炜,钟淑卿,徐军. 热带医学杂志, 2005(04)
  • [8]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现状和展望[J]. 黄强,应可净.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5(07)
  • [9]SARS病人和HIV感染者/AIDS病人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的研究[D]. 张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07)
  • [10]中医为主治疗卫、气分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D]. 林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白细胞减少论文 社区获得性肺炎论文 肺炎的治疗方法论文 老年人肺炎论文 葡萄球菌论文

上一篇:440例新生儿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分析
下一篇:氨基磺酸催化合成丁酸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