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1](2019)在《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仿真分析及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在现代城市人行桥梁建造方面,考虑到适应现有的车行交通网络,其线形往往是曲线的,且钢结构是容易造型的建桥材料。因此,曲线钢桁梁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人行桥梁建设。相较于节段吊装法施工,在通航的内河里采用顶推法修建曲线钢桁梁桥有干扰小,所需设备少,施工快捷、高效率等优点。国内外关于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为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曲线钢桁梁桥的受力特点及其顶推施工技术,本文以三跨连续曲线钢桁梁桥—长沙市浏阳河人行景观桥(汉桥)为工程背景,对汉桥运用顶推法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并着重对关键工况下的主桁架内力、线形及影响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国内外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了曲线钢梁桥的构造特点及其受力特性,并就曲线梁桥和钢桁梁桥的计算理论进行了阐述;(2)将三跨连续曲线钢桁梁桥长沙市浏阳河人行景观桥(汉桥)的顶推施工过程细分101个工况,并筛选其中的7个关键工况建立了 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对其顶推施工过程及成桥状态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研究了其总体受力性能,分析了桥梁结构在施工、营运过程中的受力状况;(3)运用专业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建立了汉桥顶推施工最不利工况的整体与局部分析模型,对该桥顶推施工时的最不利工况与Midas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验算了最不利工况下主桁架局部受力满足要求;(4)结合针对性建立的Midas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汉桥在顶推过程中影响施工的顶推力、临时墩的稳定性与拆除顺序、主梁顶推轨迹等重要因素。为类似桥梁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杨玉泉[2](2016)在《青阜线增建二线浍河特大桥钢桁梁拼装就位施工方案》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青阜线(青龙山-阜阳)增建二线工程浍河特大桥主跨钢桁梁的施工情况,重点介绍了在运营铁路旁,施工水中钢桁梁拼装就位的施工方案选择,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如何进行攻克,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蹇钢[3](2016)在《大跨度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顶推施工方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主要应用于在中小跨径混凝土梁桥。其施工占地少、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以及在跨越深谷桥梁,城市高架桥、跨线桥上的优势,使其被迅速且广泛的得到应用。随着工艺、设备和计算理论的发展,顶推施工法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将不可避免的带来以往施工过程中不曾出现过的问题,同时也对顶推施工中结构的安全、质量以及经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顶推施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为同类桥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正装分析法,通过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边跨钢桁梁顶推全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分析钢桁梁在顶推过程中各部分的受力特性,得到顶推施工中各阶段结构受力、变形等参数的理论值,为保证顶推施工的安全、高效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相关计算结果表明:钢桁梁在顶推施工的过程中,结构内力、变形、支撑点反力值均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且变化幅度较大。结构体系发生转变时,上、下弦杆应力的正负方向也发生着变化。当梁体通过某一桥跨时,从导梁前端进入顶推跨段到主梁前端抵达顶推跨段的前方支点,在这一过程中,支座反力的最大值处在顶推跨段的后方第一个支点位置。运用力学解析的方式对顶推施工各个阶段的主梁内力以及支座反力进行分析,得到了主梁内力及支座反力表达式。分析了导梁各设计参数(长度,刚度和自重荷载集度)对主梁内力、支反力的影响。得出计算顶推施工导梁各参数选用的计算方法。并得出相关结论:当导梁前端到达顶推跨前端支撑点后,顶推跨后端支撑点的支反力和弯矩值均为顶推过程中的最大值,可以确实该工况为顶推过程的最不利工况。随着连续梁跨数增多,顶推跨端支点弯矩对中间跨段的支点弯矩影响系数趋于恒定,当中间跨支点距顶推跨段距离大于3跨时,可以将该支点所在梁段假设成两端固支的梁段,基本可以忽略顶推跨段弯矩对该中间支点的弯矩影响。为保证顶推跨后端支反力在顶推完成后的值与最大悬臂状态下的值相接近,导梁的自重荷载集度与主梁的线荷载集度之比应控制在0.17以下,导梁刚度与主梁刚度之比应控制在0.2左右。探讨了钢桁梁顶推施工的监测控制方法、内容和监控过程,并通过对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贵州侧边跨顶推结果进行分析。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监控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表明,钢桁梁在顶推施工的过程中以及顶推施工完成后,主梁线形、受力,临时墩支反力以及导梁的前端挠度等各参数均符合要求,施工效果良好,为该斜拉桥的后续施工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证明本文所用的控制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王鹤[4](2012)在《下坞蓟运河特大桥7跨连续梁顶推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顶推法是连续梁桥施工方法之一。论文以津秦铁路下坞蓟运河特大桥7跨连续梁为工程背景,对混凝土连续梁顶推的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对该桥顶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顶推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介绍了顶推施工技术特点,结合下坞蓟运河特大桥7跨连续梁的施工需要,提出了“梁部采用线外整体浇筑、一次顶推就位”的顶推设计构思。2.以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MIDAS为计算工具,对顶推的支架、基础、顶推系统等主要结构建立了计算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对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复核,结果表明顶推结构系统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详细介绍了下坞蓟运河特大桥7跨连续梁的顶推施工工艺,结合该桥施工实际情况,改进了传统顶推滑道设计,可为今后的同类型线路的梁部施工提供有价值参考。
闫林栋[5](2009)在《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第一联钢桁梁顶推法施工技术与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是目前在世界上修建最长的公铁两用桥,其主桥钢梁首次采用三主桁斜边桁的空间桁架形式,结构新颖,架设施工难度大。本文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第一联(120+5×168+120)=1080m钢桁梁施工架设为工程背景,系统研究了多孔、大跨度(168m)、长联(1080m)钢桁梁顶推施工技术与工艺,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有:1.将悬臂架设法等传统方法和顶推法在该桥中应用进行比选分析,对比其可能性和优缺点,论证顶推法的合理性。2.综合考虑工期、设备、经济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并确定不安装混凝土桥面板的顶推实施方案和相关施工步骤。3.基于不设临时墩实施168m大跨度连续钢桁梁顶推的技术思路,对顶推施工中的主要设备和工艺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如导梁的结构、墩台托架、顶推设备、钢梁拼装支架与吊机、减小顶推摩擦力的措施等。4.针对钢桁梁下弦杆件并不能承受顶推过程中结构产生的强大支承反力的特点,综合顶推法和钢桁梁纵向拖拉架设法的优点,本文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设计构造新型滑道和支承体系,使顶推法能应用于钢桁梁结构,且便于推广应用。5.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完成该联梁顶推施工阶段力学分析,校验设计杆件和导梁等临时构件的应力、稳定符合要求,论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和方法的可行性。6.集合以上技术和工艺,首次将顶推法扩展应用到多孔、长联(1080m)、大顶推跨度(168m)三主桁空间钢桁梁架设中,并进行了系统总结,为该类桥梁的施工积累了经验。
何文宝[6](2002)在《淀浦河64m铁路下承式钢桁梁拼装及架设施工》文中研究说明介绍沪杭线淀浦河64m钢梁拼装及架设中便桥临时支墩的设计,钢梁拼装、上下滑道的布置、液压顶推设备的施工实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顶推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在曲线钢桁梁桥的应用 |
| 1.3 国内外曲线钢桁梁桥顶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1 选题背景 |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曲线钢桁梁桥计算理论 |
| 2.1 引言 |
| 2.2 曲线钢桁梁桥的结构特点及受力特性 |
| 2.2.1 曲线梁桥的结构特点 |
| 2.2.2 钢桁架的结构特性 |
| 2.2.3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性 |
| 2.3 曲线钢桁梁桥的计算理论 |
| 2.3.1 空间钢桁架结构计算理论 |
| 2.3.2 曲线梁桥计算理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仿真计算 |
| 3.1 引言 |
| 3.2 工程背景 |
| 3.2.1 工程概况 |
| 3.2.2 施工流程及工艺 |
| 3.3 顶推施工仿真分析模型与主要计算参数 |
| 3.3.1 主要计算参数 |
| 3.3.2 顶推施工关键施工阶段 |
| 3.3.3 施工阶段荷载组合 |
| 3.3.4 计算模型 |
| 3.3.5 施工阶段静力分析结果 |
| 3.4 成桥及使用阶段验算 |
| 3.4.1 成桥支座反力验算 |
| 3.4.2 内弧桁使用阶段验算 |
| 3.4.3 外弧桁使用阶段验算 |
| 3.4.4 其他杆件使用阶段应力验算 |
| 3.4.5 结构稳定性分析 |
| 3.4.6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静力分析对比及局部分析 |
| 4.1 引言 |
| 4.2 顶推阶段最不利工况ANSYS分析 |
| 4.3 顶推施工过程中下弦杆局部应力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影响曲线钢桁梁桥顶推施工的重要因素分析 |
| 5.1 引言 |
| 5.2 顶推力 |
| 5.2.1 顶推力拟定计算 |
| 5.2.2 曲线钢桁梁桥顶推力特点分析 |
| 5.3 临时墩 |
| 5.3.1 临时墩布置原则及特点分析 |
| 5.3.2 临时墩受力性能分析 |
| 5.3.3 临时墩拆除 |
| 5.4 主梁顶推轨迹 |
| 5.4.1 主梁顶推轨迹偏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 5.4.2 主梁顶推轨迹偏移的解决措施 |
| 5.5 其它因素简述 |
| 5.5.1 顶推拉杆与顶推里程 |
| 5.5.2 温度 |
| 5.6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 0前言 |
| 1 工程概况 |
| 2 施工方案比选及确定 |
| 3 施工技术难点 |
| 4 施工技术重、难点攻克 |
| 5 技术成果 |
| 6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顶推工艺的发展 |
| 1.1.1 国外应用与发展 |
| 1.1.2 国内应用与发展 |
| 1.2 顶推法的发展特点 |
| 1.3 顶推法施工钢桁梁发展现状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顶推施工工艺及计算理论 |
| 2.1 顶推法的分类 |
| 2.1.1 按顶推力的施加位置分类 |
| 2.1.2 按支撑系统分类 |
| 2.1.3 按顶推的方向分类 |
| 2.1.4 按动力装置的分类 |
| 2.1.5 按主梁节段成型的方式分类 |
| 2.2 临时设施 |
| 2.2.1 顶推平台 |
| 2.2.2 临时墩 |
| 2.2.3 滑道与侧限的安装 |
| 2.2.4 导梁 |
| 2.2.5 顶推导向及纠偏 |
| 2.3 顶推施工中的主要工艺 |
| 2.3.1 节段长度和场地布置 |
| 2.3.2 节段的预制 |
| 2.3.3 落梁 |
| 2.4 顶推施工结构计算方法 |
| 2.4.1 正装分析法 |
| 2.4.2 倒拆分析法 |
| 2.4.3 无应力状态法 |
| 第三章 钢桁梁顶推施工仿真计算 |
| 3.1 概述 |
| 3.2 钢桁梁顶推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 3.2.1 单元、节点的建立 |
| 3.2.2 材料和截面特性 |
| 3.2.3 施工工况的划分 |
| 3.3 顶推全过程分析结果 |
| 3.3.1 支点反力 |
| 3.3.2 主梁结构内力及应力 |
| 3.3.3 钢桁梁线形变化 |
| 3.3.4 小结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连续钢梁桥顶推过程结构受力影响参数分析 |
| 4.1 概述 |
| 4.2 顶推过程模型建立 |
| 4.3 顶推过程计算理论 |
| 4.3.1 顶推第一阶段弯矩求解 |
| 4.3.2 顶推第二阶段弯矩求解 |
| 4.3.3 顶推第三阶段弯矩求解 |
| 4.4 顶推导梁参数分析 |
| 4.4.1 导-主梁长度比与导-主梁自重荷载集度比分析 |
| 4.4.2 导-主梁刚度比分析 |
| 4.5 顶推跨后端支点n支反力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 |
| 5.1 概述 |
| 5.2 施工控制原则及要求 |
| 5.2.1 钢桁梁顶推施工的受力要求 |
| 5.2.2 线形要求 |
| 5.3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的方法 |
| 5.3.1 开环控制法 |
| 5.3.2 反馈控制法 |
| 5.3.3 自适应控制法 |
| 5.4 钢桁梁顶推施工监测控制内容 |
| 5.4.1 梁段拼接线形监测控制 |
| 5.4.2 钢桁梁节段杆件应力监测控制 |
| 5.4.3 钢导梁挠度监测控制 |
| 5.4.4 临时支架变形监测控制 |
| 5.5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结果及分析 |
| 5.5.1 过程中监测结果 |
| 5.5.2 落梁后钢桁梁状态 |
| 5.5.3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结果评价 |
| 5.6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工程概况 |
| 1.1.1 工程背景 |
| 1.1.2 桥跨布置与主梁结构简介 |
| 1.1.3 主要技术标准 |
| 1.1.4 自然地理特征 |
| 1.2 问题的提出 |
| 1.2.1 设计理论方面 |
| 1.2.2 施工工艺方面 |
| 1.2.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 1.3 顶推施工研究现状 |
| 1.3.1 顶推施工发展简况 |
| 1.3.2 顶推法及其应用 |
| 1.3.3 经验和启发 |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连续梁架设方案比选 |
| 2.1 工程特点 |
| 2.2 支架现浇方案 |
| 2.3 连续梁平移方案 |
| 2.4 连续梁纵移顶推方案 |
| 2.5 方案比选 |
| 第三章 顶推架设计算分析 |
| 3.1 主梁安全性验算 |
| 3.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 3.1.2 7跨连续梁安全性检算及分析 |
| 3.1.3 主梁前、后各设12m钢导梁主梁验算 |
| 3.1.4 顶推方案考虑顶板升温10度后,主梁的应力状态验算 |
| 3.1.5 主梁在自重荷载作用下横向及竖向应力验算 |
| 3.2 现浇支架设计计算 |
| 3.2.1 支架简介 |
| 3.2.2 计算依据和参数 |
| 3.2.3 99~104#墩现浇支架计算 |
| 3.2.4 临时支墩计算 |
| 3.2.5 结论 |
| 3.3 顶推过程主体墩身及基础检算 |
| 3.3.1 105#墩牵引墩检算 |
| 3.3.2 106~110#框架墩检算 |
| 3.3.3 100#~104#墩检算 |
| 第四章 顶推工艺设计 |
| 4.1 导梁结构 |
| 4.1.1 导梁设计概况 |
| 4.1.2 导梁施工工艺 |
| 4.2 滑道设计 |
| 4.2.1 滑道构造设计 |
| 4.2.2 滑道结构及横向限位设施工艺 |
| 4.3 牵引设计与顶推设备 |
| 4.3.1 牵引设计 |
| 4.3.2 顶推设备 |
| 4.3.3 顶推实施工艺 |
| 4.4 落梁设计 |
| 4.4.1 落梁设备 |
| 4.4.2 落梁控制措施 |
| 4.5 监控、监测方案 |
| 4.6 工期进度 |
| 第五章 结语与体会 |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 5.2 体会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工程背景 |
| 1.1.1 桥位 |
| 1.1.2 桥跨布置与主跨结构简介 |
| 1.1.3 主要技术标准 |
| 1.1.4 自然地理特征 |
| 1.1.5 主跨第一联结构设计简介 |
| 1.2 问题的提出 |
| 1.2.1 设计理论方面 |
| 1.2.2 施工工艺方面 |
| 1.2.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钢桁梁安装方法和工艺 |
| 1.3.2 顶推法及其应用 |
| 1.3.3 顶推法施工钢桁梁现状 |
| 1.4 本文研究的宗旨与思路 |
| 1.4.1 本文宗旨 |
| 1.4.2 主要思路 |
| 第二章 工程特点及主梁架设工艺研究 |
| 2.1 工程特点 |
| 2.2 主要施工难点 |
| 2.3 钢梁架设方案研究与比选 |
| 2.3.1 跨线龙门式吊机悬臂架设 |
| 2.3.2 架桥机悬臂架设 |
| 2.3.3 多点顶推架设方案 |
| 2.3.4 方案比选 |
| 第三章 顶推架设计算分析 |
| 3.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 3.2 主要计算参数 |
| 3.2.1 桥梁用钢主要力学性能 |
| 3.2.2 计算荷载 |
| 3.3 顶推施工方案与施工阶段划分 |
| 3.3.1 全联施工大步骤 |
| 3.3.2 钢梁顶推架设方案 |
| 3.3.3 主梁顶推节段划分与结构示意图 |
| 3.4 整个顶推过程支座反力及位移汇总 |
| 3.5 钢梁计算结果 |
| 3.6 计算结论与方案比选 |
| 3.6.1 计算结论 |
| 3.6.2 顶推方案比选结论 |
| 第四章 顶推工艺设计 |
| 4.1 导梁结构 |
| 4.1.1 导梁结构设计概况 |
| 4.1.2 导梁计算结果 |
| 4.1.3 导梁施工工艺 |
| 4.2 滑道设计与滑块选型 |
| 4.2.1 滑道构造设计 |
| 4.2.2 滑块选型 |
| 4.3 墩旁托架 |
| 4.4 顶推设计及设备 |
| 4.5 钢梁拼装支架及吊机 |
| 4.6 工期进度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 5.2 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