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蔚[1](2021)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储粮温度预测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但耕地面积少,可获取的粮食是有限的,因此保障粮食的安全储藏至关重要。在粮食的长期储存中,温度是决定储粮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粮食的温度超过安全储藏临界值时,会引发结露、霉变、虫害等一系列问题。为保障储粮的品质,当务之急就是准确把握粮堆内温度变化趋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因此,全面和准确地预测储粮的温度,对粮食的安全储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对储粮温度的预测大多是对其平均温度进行预测,但平均温度的单一变化无法代表整个粮堆内温度的变化情况。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储粮温度的多种复杂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储粮最高温度进行预测。本文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1)根据储粮生态系统结构,分析储粮品质的影响因素,包括粮堆温度、粮堆湿度和粮堆水分等。在对储粮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总结粮食温湿度及水分的变化规律。结合对储粮温度变化的研究,分析粮堆内热传递的基本方式和热量传导的基本定律。(2)阐述了BP神经网络与粒子群算法的理论内容,针对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值的问题,本文采用自适应变异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然后将此算法应用到储粮温度预测中,通过建立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储粮最高温度进行预测,选取典型高大平房仓实际粮情检测温度数据为实例,将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通过仿真验证了采用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储粮温度预测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3)针对储粮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储粮温度监测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安卓的储粮温度预测模块,此模块实现了对系统内各个粮仓不同粮层的温度预测,并将温度预测模块应用到储粮安全监控系统中,为机械通风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刘童[2](2021)在《智能粮情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粮食作为国家战略性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响应国家安全储粮的政策要求,在遵循《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前提下,研发一套结合传感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多种手段的智能粮情远程监控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论文在分析系统应用环境和功能需求后,完成数据采集、无线通信、监控管理三大模块的开发与构建,详细阐释系统的硬、软件开发过程。在设计传感器采集、CC1110无线传输、电源管理、RS485串口通信、驱动执行等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类功能节点进行软件程序开发,完成终端节点的数据采集与发送,中继节点的路由与转发,中心节点的汇聚与上传功能。为提高仓内粮情安全判别的准确性,提出IPSO-LSSVM粮情安全分级的改进算法。该算法将传感器采集的环境参数(粮仓空气温度、粮仓空气湿度、粮食温度、粮食水分、CO2浓度以及O2浓度)输入评判模型,输出粮情安全等级(1-安全、2-基本安全、3-较不安全、4-不安全)。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分类算法相比,IPSO-LSSVM粮情安全分级算法克服粒子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劣势,提高粮情安全判别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利用JAVA语言、IntelliJ IDEA工具,开发基于B/S架构的智能粮情远程监控系统上位机,将现场采集数据和用户信息存入MySQL数据库中,具备用户管理、设备控制、实时监控、历史查询、粮情判别预警功能。最后将IPSO-LSSVM粮情安全分级的改进算法运用于粮仓现场,运行结果证明,该算法模型可对实际粮情精确分析,可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粮情安全评估结果,减轻人力监管的压力,提高粮情远程监控的科学管理水平。
张洪军[3](2020)在《快速检测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粮食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粮食需求扩大,粮食储存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及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粮食自身的特性影响,粮食储藏存在储藏周期长、储藏环节检测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而本研究就对粮食储藏的快速检测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粮食储藏工作提供参考。
宋志勇[4](2020)在《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高大平房仓内环流控温储粮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利用自然冷源开展内环流控温储粮的研究逐渐增多,常见的内环流方式为全仓内环流和膜下内环流,但是目前对于两种方式的差异性研究较少。本文创新性地通过对比不同粮种(小麦和玉米)在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储粮技术下的控温控湿效果、害虫抑制效果、粮食品质变化和经济效益分析等,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粮库高大平房仓进行控温储粮研究,探讨在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大跨度高大平房仓更为安全、经济、有效的内环流控温模式。获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全仓内环流对于仓温的控制效果最明显,小麦和玉米全仓内环流的仓温均维持在20~23℃范围;膜下内环流与常规储存对仓温控制效果均不明显,小麦的膜下内环流以及常规储存仓温最高时分别达到26℃、26.8℃,玉米则分别达到26.2℃和25℃。粮堆平均粮温上升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全仓内环流>膜下内环流>常规储存。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以及全仓内环流仓的小麦平均粮温升幅分别为6.0℃、6.5℃、8.6℃。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以及全仓内环流仓的玉米平均粮温升幅分别为8.2℃、9.3℃、12.1℃。三种储粮方式对粮堆上层和中上层粮温的控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常规储存,对中下层和下层粮温控制效果依次为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2)全仓内环流能够有效控制仓湿,膜下内环流和常规储存均无明显控制效果。全仓内环流、膜下内环流和常规储存的小麦仓仓湿分别处于16.9%~30%、38%~50%和40%~50%范围。全仓内环流、膜下内环流和常规储存的玉米仓仓湿分别处于19.8%~30%、42%~52.1%和42%~55%范围,后二者控温方式对于仓湿无明显控制效果。(3)三种储存方式对粮堆表层粮食含水量降低效果最佳的是膜下内环流,其次是全仓内环流,常规储存最差。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小麦仓表层粮食水分降低幅度分别为0.25%、0.20%,常规储存的小麦仓表层粮食水分上升幅度为0.23%。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玉米仓表层粮食水分降低幅度分别为0.38%、0.22%,常规储存的玉米表层粮食水分上升幅度为0.15%。(4)储粮度夏试验期间,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小麦仓和玉米仓均属于基本无虫粮等级,而常规储存的小麦仓和玉米仓分别达到一般虫粮和严重虫粮等级。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均能使粮食安全度夏,延缓品质劣变速率。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小麦仓的容重、发芽率、不完善粒、品尝评分值、色泽和气味指标均无明显下降;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的小麦降落数值上升幅度分别为143s、75s和84s,小麦面筋吸水量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9%、23%、25%;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玉米仓的容重、霉变粒、色泽和气味这些品质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的玉米脂肪酸值上升幅度分别为39 mg/100g、18 mg/100g和20 mg/100g,品尝评分值下降幅度分别为17分、4分和6分。(5)在经济效益方面,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小麦仓的净利润分别29.8万元、68.1万元、62.1万元;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玉米仓的净利润分别45.3万元、78.8万元、78.5万元。因此,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带来的经济效益接近,均远高于常规储存。(6)在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高大平房仓内储藏小麦和玉米,内环流控温技术具备可行性。两种内环流方式均能够有效抑制虫霉滋生,延缓粮食品质劣变速率,其中,全仓内环流技术在控制仓温、仓湿及害虫书虱方面较为有效,膜下内环流在维持表层粮食含水量及平均粮温方面较为有效。但是膜下内环流不利于粮食储藏机械化操作,且膜下及内环流管道处易结露,粮情检测难度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又鉴于巴彦淖尔地区冷源充足,在及时对仓房进行隔热密闭处理后,冷量足够度夏所需,所以两个粮种均选择全仓内环流技术为最优储粮方式。
闫泽文[5](2020)在《地下储粮新仓型及其构造、仓群布置和节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各项安全的首要任务。我国建设了大量粮仓,来保证粮食产后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这对我国长期的经济建设、国家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长期规划中一项艰难、庞大的任务。在我国长期储粮的粮仓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土地,且在保粮过程中,低温储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药物熏蒸不仅对粮食品质有损害,而且污染环境,因此需要建设新型的粮仓,来应对我国粮仓所暴露出来的节地、节能、环保及对粮食品质的影响等问题。地下粮仓属于天然的准低温粮仓,我国利用地下仓储粮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在在使用中的地下粮仓仅有喇叭仓仓型,喇叭仓仓型对地形及土壤条件限制过多,无法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新研究设计的地下仓仓型单仓可以解决仓容问题,但有防水、防结露和仓群布置时不利于节约土地等问题。因此需要创造新的地下粮仓仓型,并研究其构造措施、仓群布置和进行节地研究,来应对我国绿色储粮的发展需求和节约土地的需求。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地上粮仓和地下粮仓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查阅了文献,总结出了地下粮仓在仓型、构造措施、仓群布置方面的不足。通过研究粮食的物理特性、仓储特性、保粮措施等对地下仓设计的影响,结合建筑、结构、工艺等对仓型设计的要求,设计出更加合理的仓型。并通过研究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对该地下粮仓新仓型的防水、防结露和保温隔热等构造措施进行了研究,解决地下仓在构造设计上所存在的不足。研究了基于该仓型仓群的布置方法和基于仓群布置的节地研究,包括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粮仓作为通用仓库的工艺流程。并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结合车库和厂房进行了案例设计分析。
胡鹏明[6](2020)在《基于商用WIFI信号的储粮水分快速检测》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我国粮食储藏周期是三到五年,这个过程中要对粮食进行温度、水分、虫害、霉变等多重指标检测,以保障粮食安全。其中在粮食安全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粮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会导致粮食发霉、变质等问题;相反,当含水量过低时粮食内部的有机物会受到破坏,从而使粮食品质降低。同时粮食水分还关系着粮食后续的食品加工,销售贩卖等环节中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储粮中对粮食水分的检测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点。然而传统粮食水分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破坏粮食本身、无法在线检测等问题;现代粮食水分检测方法存在精度不高、仪器价格昂贵等局限性。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商用WIFI设备检测粮食水分的方法。本文所完成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本文在对粮食水分检测技术背景和WIFI无线通信技术原理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粮食水分和WIFI无线通信技术结合分析,提供了利用WIFI无线通信技术中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进行粮食水分检测的可行性。可以通过WIFI信号在不同粮食水分传播过程中对CSI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产生的影响进行粮食水分检测。其次,本文设计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粮食水分异常检测系统,通过商用WIFI设备对正常水分和异常水分的小麦样品进行CSI数据采集;然后对采集到的CSI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异常值剔除、消除噪音、特征提取以及归一化;最后结合SVM算法模型实现了粮食水分异常检测系统。并在设置的视距与非视距场景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对于正常水分和异常水分小麦样品的系统检测平均准确率在90%以上。最后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由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局限性,本文设计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粮食水分精准检测系统。通过商用WIFI设备对8%17%十种水分小麦样品进行CSI数据采集,并进行系统水分标签标定;然后对采集到的CSI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设计双层LSTM网络和Softmax分类器进行离线训练和在线测试,实现了粮食水分精准检测系统。并在设置的视距与非视距场景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对于十种水分小麦样品的系统检测平均准确率在95%以上。最后改变系统参数和不同实验场景分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使用商用WIFI设备以及相关技术搭建粮食水分检测的系统。系统有容易部署、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而且具有相当广阔的研究发展前景。
朱冰洁[7](2020)在《粮食霉变和芽变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发生霉变或芽变后,各种品质均会严重劣变,这些变质粮食在粮食储藏期间还会影响正常粮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在粮食入库环节进行严格检测,避免变质粮食进入粮堆。本课题研究以过氧化氢酶活性作为唯一检测指标,解析粮食的霉变和芽变状况,以期构建一种能替代现有常规方法,满足粮食入库、调运环节现场应用需求的粮食霉变、芽变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了粮食霉变、芽变快速检测技术的检测介质制备方法。选用了高速搅拌洗涤工艺制取粮食表面洗涤液,用于检测粮食的霉变状况。与常规液体振荡洗涤制取法相比,高速搅拌洗涤制备工艺的最终检测值变异系数更小,操作时间可缩短10~20倍。粮食表面洗涤液制备检测液工艺的最优条件确定为称取100 g粮食于搅拌容器中,直接添加500 mL自来水,维持搅拌转速2300(r·min-1)40 s,用滤网滤出粮食即为粮食霉变检测液。粮食芽变检测选用籽粒高速粉碎、匀浆提取工艺,称取5 g粮食于搅拌容器中,添加200 mL不超过5℃的水,控制转速18400(r·min-1)、搅拌破碎粮食2 min,悬浊液经4500 rpm离心2 min,取粮食破碎匀浆的上清液作为粮食芽变检测液。研究了本项目新建立的酶活性快速检测方法对霉变粮食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本方法的检测稳定性高,对不同霉变度的粮食样品分别做8次重复试验,同一霉变度样品的检测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本检测法受操作人员的人为因素影响小,3个不同熟练程度的操作人员对同一粮食样品进行酶活性检测,检测值也没有显示显着差异(P>0.05)。将酶活性检测、经典的带菌量检测方法分别与现用的霉变粒计数技术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检测方法与不同比例霉变粒小麦检测值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与0.97;进一步比较几种检测方法对粮食霉变过程的检测特性,显示酶活性快速检测法更加灵敏,可提前8 d~12 d发现粮食的霉变状态。将酶活性快速检测技术用于不同粮食种类及多个品种的霉变相关性检测,结果表明,品质正常的小麦和稻谷,不同品种间的粮食籽粒外部洗涤液的酶活性检测值有一定的差异,但均低于显着霉变粮食的酶活性检测值:3种正常小麦的外部洗涤液酶活性均未超过300 U/100g,3种正常稻谷的外部洗涤液酶活性值均低于500 U/100 g。当粮食在较高水分条件下发生霉变时,酶活性检测值会大幅度升高,水分18%的小麦在30℃下储藏3 d后的酶活性值升高可超过原始样品的1000倍。将酶活性快速检测技术在大型粮库中进行了实际应用试验,采集粮库大批量收购的小麦和玉米样品,分别用粮库常规的霉变粒计数法和本试验的酶活性检测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人工计数法未检出霉变粒时,小麦籽粒的外部洗涤液酶活性低于300 U/100 g,玉米籽粒的外部洗涤液酶活性低于500 U/100 g;当人工计数发现粮食的霉变粒含量为>0、<2%时,粮食外部洗涤液的酶活性均超过500 U/100 g,对于霉变粒含量超过2%的不合格粮食,粮食籽粒外部洗涤液的酶活性检测值均超过1000 U/100 g。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本项目研究建立的粮食霉变快速检测技术适用于粮食入库现场使用。将粮食粉碎匀浆提取液进行酶活性检测作为粮食芽变的快速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品种粮食籽粒匀浆提取液的酶活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没有发芽迹象的3种稻谷的破碎匀浆提取液的酶活性均小于150 U/g,10种小麦的破碎匀浆提取液的酶活性均不超过400 U/g。在粮食发芽过程中,酶活性呈快速升高趋势,发芽2 d的小麦较正常小麦的酶活性升高4.25倍。本试验采用的过氧化氢酶快速检测与常规检测粮食发芽的a-淀粉酶活性检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4个样品的检测比较,检测值的相关性系数均≥0.96,但采用本实验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的特征,可使检测耗时降低5倍。对酶活性法检测粮食芽变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本项目方法可检出肉眼不易发现的粮食芽变,小麦浸水3~15 h的无芽颗粒的匀浆提取液的酶活性可分别升高9%~89%。进一步分析芽麦经干燥和去芽处理对粮食籽粒匀浆提取液的酶活性检测和生芽粒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去芽处理会隐藏粮食的生芽迹象,人工肉眼检测的粮食生芽粒含量将显着降低,但采用本项技术检测的酶活性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麦,说明酶活性快速检测法对于粮食的芽变有较好的甄别效果。
王鹏杰,祁智慧,张海洋,田琳,杨洪志,马鹏飞,高瑀珑,唐芳[8](2020)在《辽宁地区稻谷粮堆真菌分布及演替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以东北地区辽宁省抚顺直属库高大平房仓储藏一年的稻谷为实验材料,研究平房仓内稻谷粮堆不同位置的温度、含水量变化对真菌种类分布及演替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谷低温条件储藏一年后,粮堆中各位点真菌数量均在103 CFU/g数量级以内,整仓稻谷储存安全。但由于稻谷粮堆不同深度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稻谷真菌种类及数量会发生变化。稻谷在储藏期间,粮堆中层和下层平均温度低于10℃,优势菌为稻谷收获期间携带的田间真菌,低温有利于田间真菌孢子活性的保持;粮堆上层夏季平均温度达到20℃左右,含水量为14.5%左右,储藏真菌逐渐替代了稻谷收获时携带的田间真菌成为优势菌,高温是储藏真菌孢子萌发生长的主要原因。稻谷粮堆不同位置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对稻谷真菌种类及生长有重要的影响,优势菌的演替可以用来表征粮堆局部微环境的变化。
顾广东,曹磊,刘超,朱昌保,周健,潘跃东,王懿,曹胜男,吴先山,宋玉,陶澍,洪莹,段依梦,张卫华[9](2020)在《影响粮食就仓干燥效果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粮食就仓干燥技术进行介绍,阐述了影响就仓干燥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和论述了提高就仓干燥效果的方法和措施,总结归纳了粮食就仓干燥的实施思路。
童国平[10](2020)在《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效果,以早籼谷为研究对象,将竖向通风作为对照,进行两种不同目的(降温、调质)的通风试验,并对横、竖向通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经济效益比对,结论如下:一、横、竖向降温通风试验(1)在通风量相同的情况下,横向降温通风系统的降温幅度、降温均匀性均优于竖向降温通风系统。横向降温通风将粮堆初始平均温度由15.2℃降低至5.3℃,降温幅度为9.9℃,粮层间温差由5.2℃下降至0.6℃,粮层温差缩减幅度为4.6℃;竖向降温通风将粮堆初始平均温度由15.7℃降低至6.9℃,降温幅度为8.8℃,粮层间温差由3.5℃下降至1.5℃,粮层温差缩减幅度为2.0℃。(2)在通风量相同情况下,横向通风系统的通风失水率低,保水性好。横向降温方式的各层粮堆水分损失速率区间为0-0.05%,竖向降温方式的各层粮堆水分损失速率区间为0.06-0.18%。此外,横向通风单位通风量为竖向通风的64%时,就可达到近似相同的降温效果。二、横、竖向调质通风试验(1)横、竖向调质通风期间两仓粮温均无异常现象,横向调质通风增湿加水程度、均匀度高于竖向调质通风。横向调质通风后的粮堆平均水分保持在12.10%左右,较调质前增加了0.86%个水分点。粮食水分均匀度由91.27%提高至96.38%,均匀度增幅为5.11%;竖向调质通风后的粮堆各层间水分差异较明显,平均水分较调质前增加了0.80%个水分点,粮食水分均匀度由92.61%提高至94.11%,均匀度增幅为1.50%。(2)横向调质通风能够较好地提升稻谷的加工品质。粮温和含水量与稻谷脂肪酸值、整精米率、出糙率、黄粒米率呈显着相关。在通风调质期间,横向调质平房仓的脂肪酸值呈基本不变状态,由最初的26.2mg/100g变为26.8mg/100g;整精米率由初始的46.2%上升至48.6%,上升幅度为2.4%;出糙率由初始的75.6%上升至76.4%;黄粒米率几乎没有变化。竖向调质平房仓的脂肪酸值有所上升,由25.7mg/100g上升至27.8mg/100g,上升幅度为2.1mg/100g。整精米率由初始的45.6%上升至47.4%,上升幅度为1.8%。出糙率由初始的75.8%上升至76.3%。黄粒米率略微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0.07%。三、横、竖向通风储粮经济效益分析从储藏过程中的储粮成本、出售收益和净增收等方面分析,横向通风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于竖向通风。1号仓横向通风储粮成本低于3号仓竖向通风储粮,分别为18517.1元和21711.8元。储粮成本主要包括通风系统折旧费、设备折旧费、电费和水费,其中1号仓和3号仓的通风系统折旧费为7781.4元和8820.0元;设备折旧费分别为8485.7元和10461.6元;耗电费用分别为2216.7元和2394.9元;耗水费用分别为33.3元和35.3元。此外,1号仓带来的出售收益和净增收均大于3号仓。其中1号仓和3号仓的出售收益分别为169750.0元和84238.8元,净增收分别为151232.9元和62527.0元。综上所述,在以湖南地区为例的第五生态储粮区中,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无论是以降温还是以调质为目的的通风,其在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上都优于传统的竖向通风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具备科学保粮意义的实用技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储粮温度预测研究背景 |
| 1.1.2 储粮温度预测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储粮温度监测研究现状 |
| 1.2.2 神经网络在储粮温度预测中应用现状 |
| 1.3 论文工作和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储粮生态系统研究 |
| 2.1 储粮生态系统 |
| 2.1.1 储粮生态系统结构 |
| 2.1.2 粮仓内温度传感器分布 |
| 2.2 储粮品质的影响因素 |
| 2.2.1 粮堆温度 |
| 2.2.2 粮堆湿度 |
| 2.2.3 粮堆水分 |
| 2.2.4 粮堆微生物 |
| 2.3 粮食特性 |
| 2.3.1 粮食温度变化规律 |
| 2.3.2 粮食湿度变化规律 |
| 2.3.3 粮食水分变化规律 |
| 2.4 热传递基本理论 |
| 2.4.1 传热的基本方式 |
| 2.4.2 热量传导的基本定律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本理论算法及分析 |
| 3.1 BP神经网络 |
| 3.1.1 BP神经网络结构 |
| 3.1.2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 3.2 粒子群算法 |
| 3.2.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 3.2.2 粒子群算法的分析 |
| 3.3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 |
| 3.3.1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 |
| 3.3.2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 4.1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设计 |
| 4.1.1 输入层、输出层节点数的确定 |
| 4.1.2 隐藏层节点数的确定 |
| 4.1.3 激励函数的确定 |
| 4.2 BP神经网络模型 |
| 4.2.1 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 |
| 4.2.2 预测结果的分析 |
| 4.3 PSO-BP神经网络模型 |
| 4.3.1 构建PSO-BP神经网络模型 |
| 4.3.2 预测结果的分析 |
| 4.4 AMPSO-BP神经网络模型 |
| 4.4.1 构建AMPSO-BP神经网络模型 |
| 4.4.2 预测结果的分析 |
| 4.5 预测模型比较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温度预测模型在储粮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 |
| 5.1 系统设计 |
| 5.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 5.1.2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
| 5.2 系统的实现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粮情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粮情远程监控系统发展趋势 |
| 1.4 主要工作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 2.1 系统应用环境和功能需求分析 |
| 2.1.1 应用环境分析 |
| 2.1.2 功能需求分析 |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 2.3 系统技术指标选取 |
| 2.4 系统平台搭建所需选型 |
| 2.4.1 传感器选型 |
| 2.4.2 无线收发射频芯片选型 |
| 2.4.3 无线通信协议选取 |
| 2.4.4 无线通信协议拓扑结构选取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 |
| 3.1 系统硬件设计 |
| 3.1.1 终端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 3.1.2 无线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 3.1.3 电源管理模块硬件设计 |
| 3.1.4 串口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 3.1.5 驱动执行模块硬件设计 |
| 3.1.6 系统总体底板硬件设计 |
| 3.2 系统软件设计 |
| 3.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帧设计 |
| 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模式设计 |
| 3.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 3.2.4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继节点软件设计 |
| 3.2.5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心节点软件设计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系统粮情安全分级算法实现 |
| 4.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 4.1.1 LSSVM基本原理 |
| 4.1.2 LSSVM参数优化选取 |
| 4.2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
| 4.2.1 PSO基本原理 |
| 4.2.2 IPSO参数优化选取 |
| 4.3 基于IPSO-LSSVM粮情安全分级方法实现 |
| 4.3.1 IPSO-LSSVM粮情安全分级算法流程 |
| 4.3.2 IPSO-LSSVM在粮情安全分级中的应用 |
| 4.3.3 IPSO-LSSVM粮情安全分级算法有效性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上位机设计与整体性能测试 |
| 5.1 上位机总体方案设计 |
| 5.1.1 上位机通信方式选取 |
| 5.1.2 上位机功能需求分析 |
| 5.1.3 上位机数据库表设计 |
| 5.2 上位机关键技术分析 |
| 5.2.1 SSM框架整合技术 |
| 5.2.2 Maven管理技术 |
| 5.2.3 AJAX异步通信技术 |
| 5.3 终端采集节点设备组网测试 |
| 5.4 系统完整节点设备搭建测试 |
| 5.5 系统整体功耗分析 |
| 5.6 系统功能测试 |
| 5.6.1 用户管理功能测试 |
| 5.6.2 权限管理功能测试 |
| 5.6.3 日志管理功能测试 |
| 5.6.4 实时监控功能测试 |
| 5.6.5 设备控制功能测试 |
| 5.6.6 历史查询功能测试 |
| 5.7 粮情安全分级模型在系统中的应用与验证 |
| 5.7.1 系统中粮情安全分级模型的导入 |
| 5.7.2 系统中粮情安全分级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 5.8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1 粮食储藏中水分的检测 |
| 1.1 微波法 |
| 1.2 干燥法 |
| 1.3 水浸悬浮法 |
| 1.4 电容法 |
| 1.5 电阻法 |
| 2 粮食储藏中温度的检测 |
| 2.1 红外测温技术 |
| 2.2 测温电缆技术 |
| 2.3 声层析成像法 |
| 3 粮食储藏中虫害的检测 |
| 3.1 电子鼻技术 |
| 3.2 近红外光谱法 |
| 3.3 声检测法 |
| 3.4 图像识别法 |
| 4 粮食储藏中微生物的检测 |
| 4.1 电子鼻检测 |
| 4.2 酶活性检测 |
| 5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低温干燥生态区低温储粮技术 |
| 1.2.1 机械通风技术 |
| 1.2.2 内环流技术 |
| 1.2.3 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
| 1.3 内环流通风控温技术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课题创新性 |
| 第二章 三种储粮技术下的粮温变化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仓房情况 |
| 2.2.2 储粮情况 |
| 2.2.3 仓房配套设施 |
| 2.2.4 试验方法 |
| 2.2.5 指标测定 |
| 2.2.6 主要设备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试验期间仓温变化 |
| 2.3.2 试验期间粮温变化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三种储粮技术对仓湿和储粮含水量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仓房情况 |
| 3.2.2 储粮情况 |
| 3.2.3 主要设备 |
| 3.2.4 仓房配套设施 |
| 3.2.5 试验方法 |
| 3.2.6 指标测定 |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仓湿的变化 |
| 3.3.2 表层粮食含水量变化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三种储粮技术对虫害及储粮品质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仓房情况 |
| 4.2.2 储粮情况 |
| 4.2.3 试剂及仪器 |
| 4.2.4 指标测定 |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虫害分析 |
| 4.3.2 储粮品质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三种控温储粮技术的运行成本及经济效益应用比较 |
| 5.1 引言 |
| 5.2 试验设备 |
| 5.3 技术应用 |
| 5.3.1 储粮机械通风 |
| 5.3.2 储粮环流熏蒸 |
| 5.3.3 储粮内环流控温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三种控温方式的工程造价 |
| 5.4.2 熏蒸杀虫费用 |
| 5.4.3 储粮用电成本 |
| 5.4.4 粮食出入库价格分析 |
| 5.4.5 储粮总费用对比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 |
| 1.1.1 粮仓建设的意义 |
| 1.1.2 粮食安全性问题 |
| 1.1.3 建设新型粮仓的重要性 |
| 1.2 研究的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论文框架 |
| 1.6 本章小结 |
| 2 粮仓的调研与分析 |
| 2.1 地上粮仓调研与分析 |
| 2.1.1 房式仓 |
| 2.1.2 筒仓 |
| 2.1.3 浅圆仓 |
| 2.2 地下粮仓调研与分析 |
| 2.2.1 喇叭仓仓型 |
| 2.2.2 河南金地集团粮食物流园区地下模拟仓工程 |
| 2.2.3 河南金地集团粮食物流园区低温节能地下生态储粮新型(生产性试验仓)项目 |
| 2.2.4 文献和专利中的地下仓 |
| 2.2.6 上述地下粮仓的优点 |
| 2.2.7 上述地下粮仓所存在的问题 |
| 2.3 本章小结 |
| 3 影响地下粮仓设计的因素 |
| 3.1 粮食的物理特性对地下粮仓设计的影响 |
| 3.1.1 重力密度 |
| 3.1.2 比重 |
| 3.1.3 散落性 |
| 3.1.4 休止角 |
| 3.1.5 内摩擦角和外摩擦角 |
| 3.1.6 粮食物料物理力学参数 |
| 3.2 粮食的仓储特性及保粮措施对地下粮仓设计的影响 |
| 3.2.1 粮食的储存特性 |
| 3.2.2 环流熏蒸系统 |
| 3.2.3 通风降温系统 |
| 3.2.4 气调储粮系统 |
| 3.2.5 气密性技术 |
| 3.2.6 自动化控制与粮情检测系统 |
| 3.3 储粮对地下粮仓设计的要求 |
| 3.3.1 防水、防漏、防潮、防结露 |
| 3.3.2 保温隔热 |
| 3.3.3 抵抗外力作用 |
| 3.3.4 密闭与通风 |
| 3.3.5 避免与有害、有毒物质直接接触 |
| 3.3.6 机械化 |
| 3.3.7 场地位置 |
| 3.3.8 耗材少、造价低、节约用地、方便使用 |
| 3.4 本章小结 |
| 4 地下储粮新仓型设计及其构造研究 |
| 4.1 地下粮仓仓型设计 |
| 4.1.1 建筑对地下仓的要求 |
| 4.1.2 工艺对地下仓的要求 |
| 4.1.3 结构对地下仓的要求 |
| 4.1.4 仓型设计 |
| 4.2 防水设计 |
| 4.2.1 水对地下仓的影响 |
| 4.2.2 防水材料的选择 |
| 4.2.3 地上建筑防水设计 |
| 4.2.4 输送通廊防水设计 |
| 4.2.5 筒仓防水设计 |
| 4.2.6 变形缝处防水设计 |
| 4.3 防结露设计 |
| 4.3.1 地下仓粮食结露原理 |
| 4.3.2 热粮结露处理 |
| 4.3.3 冷粮结露处理 |
| 4.3.4 通风除湿处理 |
| 4.4 保温隔热设计 |
| 4.4.1 温度分区 |
| 4.4.2 密闭保温构造设计 |
| 4.4.3 楼梯间隔热设计 |
| 4.5 本章小结 |
| 5 地下储粮新仓型仓群布置及节地研究 |
| 5.1 仓群组合布置 |
| 5.1.1 横向组合 |
| 5.1.2 十字交叉组合 |
| 5.2 多层空间开发与利用 |
| 5.2.1 多层土地开发利用的优势 |
| 5.2.2 标高-5.1m以下地下空间的利用 |
| 5.2.3 标高-5.1m以上地下空间的利用 |
| 5.2.4 地上空间的利用 |
| 5.3 多层空间利用案例设计研究 |
| 5.3.1 粮仓结合地下停车库设计 |
| 5.3.2 粮仓结合厂房设计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图表索引 |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粮食水分检测技术概述 |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组织 |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 1.3.2 论文章节组织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原理研究 |
| 2.1 WIFI通信技术 |
| 2.1.1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 2.1.2 MIMO技术 |
| 2.1.3 信道状态信息 |
| 2.2 粮食水分对WIFI的影响 |
| 2.2.1 粮食水分组成 |
| 2.2.2 粮食水分介电特性对WIFI信号的影响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SVM的粮食水分异常检测 |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 3.2 CSI数据采集 |
| 3.2.1 实验设备 |
| 3.2.2 实验材料及场景 |
| 3.2.3 CSI数据获取与初步实验观察 |
| 3.3 数据预处理 |
| 3.3.1 异常值去除 |
| 3.3.2 噪音去除 |
| 3.3.3 特征提取 |
| 3.3.4 归一化 |
| 3.4 粮食水分异常检测算法 |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 3.5.1 实验结果 |
| 3.5.2 系统检测性能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LSTM的粮食水分精准检测 |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 4.2 CSI数据采集及数据预处理 |
| 4.2.1 CSI数据采集 |
| 4.2.2 实验初步观察 |
| 4.2.3 数据预处理 |
| 4.3 粮食水分精准检测算法 |
| 4.3.1 LSTM网络搭建 |
| 4.3.2 Softmax分类器 |
| 4.3.3 在线预测 |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 4.4.1 实验结果 |
| 4.4.2 系统检测性能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项目研究的意义、必要性及应用前景 |
| 1.2 粮食霉变和芽变的危害 |
| 1.2.1 粮食霉变的危害 |
| 1.2.2 粮食芽变的危害 |
| 1.3 粮食霉变检测技术的发展 |
| 1.3.1 平板计数法 |
| 1.3.2 电子鼻检测法 |
| 1.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法 |
| 1.3.4 PCR技术 |
| 1.3.5 高光谱成像技术 |
| 1.4 粮食芽变程度检测技术的发展 |
| 1.4.1 a-淀粉酶活性检测 |
| 1.4.2 激光成像检测技术 |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粮食 |
| 2.1.2 试验试剂 |
| 2.1.3 试验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培养基和检测试剂的制备 |
| 2.2.2 霉变粮食的获取 |
| 2.2.3 粮食检测液的制备方法 |
| 2.2.4 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 |
| 2.2.5 平板计数法检测 |
| 2.2.6 霉变粮食感官品质鉴定 |
| 2.2.7 芽变粮食的获取 |
| 2.2.8 生芽粒的检测 |
| 2.2.9 a-淀粉酶活性的检测 |
| 2.2.10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 3 粮食霉变程度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
| 3.1 粮食霉变检测方法的选择 |
| 3.2 粮食籽粒外部洗涤液制备方法的研究 |
| 3.3 影响粮食籽粒外部洗涤检制备的因素 |
| 3.3.1 洗涤转速对洗涤液制备的影响 |
| 3.3.2 洗涤时间对洗涤液制备的影响 |
| 3.3.3 洗涤溶剂对洗涤液制备的影响 |
| 3.3.4 粮食浸泡时间对洗涤液制备的影响 |
| 3.4 粮食霉变程度快速检测技术的特性 |
| 3.4.1 检测人员对粮食霉变程度检测的影响 |
| 3.4.2 粮食霉变快速检测技术对粮食霉变程度检测的灵敏度 |
| 3.4.3 粮食霉变快速检测系统对粮食霉变程度检测的稳定性 |
| 3.5 粮食霉变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 |
| 3.5.1 不同品种小麦的检测效果 |
| 3.5.2 对不同品种稻谷的检测效果 |
| 3.5.3 不同储藏条件下霉变粮食的检测效果 |
| 3.6 粮食霉变快速检测技术的示范应用 |
| 3.6.1 示范应用基本情况 |
| 3.6.2 示范应用的检测结果 |
| 3.6.3 示范应用的结论 |
| 4 粮食芽变程度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
| 4.1 粮食芽变程度检测体系的组成 |
| 4.2 粮食籽粒匀浆提取液制备的影响因素 |
| 4.2.1 粮食籽粒破碎程度对籽粒匀浆提取液制备的影响 |
| 4.2.2 机器产热对籽粒匀浆提取液制备的影响 |
| 4.2.3 离心参数的选择对检测液制备的影响 |
| 4.3 芽变快速检测法的应用 |
| 4.3.1 对不同品种正常品质粮食的检测 |
| 4.3.2 对不同发芽程度粮食的检测 |
| 4.3.3 对不同芽变阶段粮食的检测 |
| 4.3.4 具有发芽倾向粮食的检测 |
| 4.3.5 发芽粮食经过干燥处理后的检测效果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 1.1 实验仓基本条件 |
| 1.2 实验试剂 |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稻谷粮堆检温电缆布点方法 |
| 2.2 稻谷样品采集方法 |
| 2.3 粮堆稻谷温度检测方法 |
| 2.4 粮堆稻谷水分测定方法 |
| 2.5 粮堆稻谷菌落总数检测方法 |
| 2.6 粮堆稻谷霉菌分离纯化鉴定方法 |
| 2.7 粮堆稻谷发芽率的测定 |
| 2.8 粮堆稻谷脂肪酸值的测定 |
| 2.9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稻谷粮堆度夏期间温度变化情况 |
| 3.2 粮堆各采样点稻谷含水量分布情况 |
| 3.3 稻谷粮堆真菌分布及演替规律 |
| 3.3.1 粮堆不同深度真菌分布及演替规律 |
| 3.3.1.1 初入库粮堆真菌分布 |
| 3.3.1.2 储藏一年粮堆上层真菌分布 |
| 3.3.1.3 储藏一年粮堆中层真菌分布 |
| 3.3.1.4 储藏一年粮堆下层真菌分布 |
| 3.3.1.5 储藏一年粮堆不同深度真菌分布及演替规律 |
| 3.3.2 粮仓粮堆稻谷不同位点真菌总数分布情况 |
| 3.4 稻谷粮堆各位点储藏品质的变化 |
| 3.4.1 初入库稻谷品质 |
| 3.4.2 储藏一年后粮堆不同深度对发芽率的影响 |
| 3.4.3 储藏一年后稻谷粮堆不同深度对脂肪酸值的影响 |
| 3.5 结论 |
| 1 粮食就仓干燥技术介绍 |
| 2 影响粮食就仓干燥效果的主要因素 |
| 2.1 影响粮食干燥的内在因素 |
| 2.1.1 粮食的基本性质 |
| 2.1.2 粮食的生理状态 |
| 2.1.3 粮食的物性参数及化学组成 |
| 2.2 影响粮食干燥的外界因素 |
| 2.2.1 加热温度 |
| 2.2.2 干燥介质的相对湿度 |
| 2.2.3 空气分配系统 |
| 2.2.4 通风量或流体速率 |
| 2.2.5 粮层厚度 |
| 2.2.6 干燥时间 |
| 2.2.7 缓苏时间 |
| 2.2.8 其它影响因素 |
| 2.3 粮食干燥工艺的选择 |
| 2.3.1 烘干—缓苏干燥工艺 |
| 2.3.2 低温、低速干燥工艺 |
| 2.3.3 高温短时干燥工艺 |
| 3 解决措施 |
| 3.1 掌握和控制入仓粮食情况有利于干燥 |
| 3.2 合理布置空气分配系统可提高干燥效率 |
| 3.3 适宜干燥空气介质可提高干燥效果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粮堆生态系统 |
| 1.1.2 机械通风概述 |
| 1.2 横向通风技术应用现状 |
| 1.2.1 横向机械通风的特点 |
| 1.2.2 横向通风原理 |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横、竖向降温通风对粮食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粮仓仓房情况 |
| 2.2.2 储粮情况 |
| 2.2.3 主要试验仪器 |
| 2.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
| 2.2.5 指标的测定 |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通风降温效果 |
| 2.3.2 通风降温均匀性分析 |
| 2.3.3 通风过程中粮食含水量的变化 |
| 2.3.4 横、竖向降温通风方式能效对比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横、竖向调质通风对粮食调温增湿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粮仓仓房情况 |
| 3.2.2 储粮情况 |
| 3.2.3 主要试验仪器 |
| 3.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
| 3.2.5 调质原理及步骤 |
| 3.2.6 调质通风条件 |
| 3.2.7 指标的测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横向调质通风系统仓房中的粮温和水分的变化 |
| 3.3.2 竖向调质通风系统仓房中的粮温和水分的变化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横、竖向调质通风对粮食品质变化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粮仓仓房情况 |
| 4.2.2 储粮情况 |
| 4.2.3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 4.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
| 4.2.5 调质原理及步骤 |
| 4.2.6 调质通风条件 |
| 4.2.7 指标的测定 |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脂肪酸值 |
| 4.3.2 整精米率 |
| 4.3.3 出糙率 |
| 4.3.4 黄粒米率 |
| 4.3.5 相关性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横、竖向通风技术的运行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粮仓仓房情况 |
| 5.2.2 储粮情况 |
| 5.3 指标的测定 |
| 5.3.1 折旧费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通风系统投资 |
| 5.4.2 储粮配套设备投资 |
| 5.4.3 横、竖向通风电耗 |
| 5.4.4 横、竖向通风水耗 |
| 5.4.5 调质收益 |
| 5.4.6 粮食出售收益 |
| 5.4.7 两种通风方式的净增收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