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老年及早老性脑卒中四肢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老年及老年前期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姜洋[1](2021)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其中对患者上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以期找到在临床中可操作、易行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心理负担,让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得到促进,协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方法:本研究采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一护一理方法干预,运用单纯随机方法分组,将一140一例患者分为对一照组、观一察组,每组各一70例。对照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及Bobath技术,观察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和Bobath技术以及石蜡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周,每周6天。在干预前、干预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观察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护理效果。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患者入组后,护理干预实施前,将观一察组与对一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基本资料有年龄、性别、瘫痪肢体、病程时间。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9)>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一计一学差异,具有可行性分析。2肌张力比较(1)临床护理干预3周一后,一观一察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患者,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的肌张力上等级均有所降低。经一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49)<0.05)。(2)与对照组的肌张力水平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的临床效果更佳。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9)<0.05,有的显着性差异。3运动功能(1)3周临床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所提高,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49)<0.05,有差异显着性。(2)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结果分析为(49)<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一组的比一较具一有可行性分析。结论:1石蜡疗法、Bobath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肌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下降问题上,都可以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2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运动功能下降方面,石蜡疗法和Bobath技术两种叠加的护理效果优于单一的Bobath技术。

刘佳雨[2](2021)在《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测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2.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丰富环境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和丰富康复护理组。常规康复护理组给予神经科常规的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丰富康复护理组给予结合了丰富环境概念的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频率为每天1次,一周干预6天,连续12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 Test,DST)、斯特鲁色词测验(Stroop Color-Word Test,SCWT)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2.选用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清洁级雄性小鼠,利用光栓法制作小鼠脑卒中模型,通过Y迷宫与假手术组小鼠进行对比,将认知障碍的实验小鼠予以筛选。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分组,即假手术标准环境组(Sham+SE组)、卒中后认知障碍标准环境组(PSCI+SE组)和卒中后认知障碍丰富环境组(PSCI+EE组)。对这些小鼠进行饲养2周后,利用Y迷宫、新物体识别对它们的记忆能力进行评价和测试,利用RT-PCR对实验对象的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基因转录情况及时观察与记录,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ated histone H3,Ac-H3)、磷酸化的 CREB 蛋白(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一般资料情况以及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均改善(p<0.05),丰富康复护理组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p<0.05)。2.(1)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相比于Sham+SE组,PSCI+SE组的实验对象的自发交替率存在明显不足(p<0.001),而且新物体探索率也下降显着(p<0.001),额叶及海马相关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2)PSCI+EE组小鼠自发交替率、新物体探索率、额叶及海马的谷氨酸基因转录等变化与PSCI+SE组相比较为明显(p<0.05),但相比于Sham+SE组而言,仍然有差异(p<0.05)。结论:1.经丰富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水平。2.通过对小鼠进行试验之后发现,采用丰富环境的手段,能让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功能进一步恢复,整体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原理机制是:即通过提高CREB的磷酸化、改善乙酰化内稳态失衡、增加mGluR2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最终改善认知功能。

钱茜[3](2021)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同时还探讨该训练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周期以及出院后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结合脑出血患者的实际运动情况,最终形成运动结合认知训练方案。选取76例湖州市某医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按照SPSS形成的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发病24h后开始干预,干预周期为2周,1次/天,45分钟/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总时长和锻炼依从性得分。将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有7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失访3例。干预2周后两组比较结果如下:(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FMA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FMA总分明显提高至72.19±8.29分,对照组总分提高至66.11±11.71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重到轻可分为Ⅰ级到Ⅳ级,试验组Ⅰ级的占比低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Ⅰ级0.0%、Ⅱ级94.6%、Ⅲ级5.4%;对照组Ⅰ级13.9%、Ⅱ级86.1%、Ⅲ级0.0%)。(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MBI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明显提高至70.03±17.61分,对照组提高至60.03±20.14分;试验组日常生活明显依赖和需要帮助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基本自理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依赖8.1%、需要帮助18.9%、基本自理73.0%;对照组明显依赖27.8%、需要帮助25.0%、基本自理47.2%)。(3)住院周期情况:试验组患者住院总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15.84±2.14天;对照组17.97±3.10天)。(4)锻炼依从性情况:出院2周后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40.16±2.19分;对照组36.25±1.52分);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71.72±3.92%;对照组64.73±2.71%)。研究结论: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是有效的、安全可行的。该训练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适当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值得在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推广。

朱晓萍[4](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武彩庆[5](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指出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王舒,赵凤华,王晓佳[6](2020)在《结合MOTOmed训练的阶梯式个体化护理对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结合MOTOmed训练的阶梯式个体化护理对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2例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MOTOmed训练联合阶梯式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与平衡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FMA量表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77.68±8.54) vs. (63.21±7.23)分,(49.97±5.27) vs. (42.38±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3个月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61.18±9.49) vs. (47.86±7.81)分,(78.32±10.54) vs. (63.27±8.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的身体负担、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评分及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SPBS的身体负担、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11.06±1.93) vs. (15.12±2.61)分,(8.94±1.76) vs.(12.47±1.92)分,(3.64±0.59) vs. (3.72±0.56)分,(23.64±3.66) vs. (31.31±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3个月的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57.73±28.57) vs. (140.26±25.39)分,(164.24±24.48) vs. (143.52±26.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MOTOmed训练的阶梯式个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提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

翁瑛丽[7](2020)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索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护理干预系统化应用于临床情境的实施方法,科学地推广应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改善患者结局。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组前期基于循证证据总结,构建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实践方案(Post-Stroke Dysphagia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rogram,PSD-EBPP),为本研究奠定了实施基础。本研究遵循实施科学的基本原则,以实施性研究荟萃框架(Consolidated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CFIR)为理论指导识别影响临床应用PSD-EBPP的因素,以再造有效项目实施框架(Replicating Effective Programs,REP)为指导制订实施方案,基于RE-AIM框架(Reach,Efficacy,Adoption,Implementation,and Maintenance Framework)评价PSD-EBPP的实施效果。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面向全国51家医院,招募愿意参与实施PSD-EBPP并具备实施资质的医院,为应用PSD-EBPP提供有效平台及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以CFIR框架为指导评估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促进、障碍因素):(1)采用问卷调查法,从CFIR框架的三个领域出发,以拟实施PSD-EBPP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科等科室为研究对象,评估结构特征、实施准备度等因素;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证据适用性;以科室护士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2)采用质性访谈法,从CFIR框架的四个领域出发、了解科室管理者及护士对实施PSD-EBPP的看法,补充和发掘决定因素。将上述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决定因素为制订实施方案提供依据。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邀请临床科室的管理者及护士,基于决定因素评估结果,依据REP框架的指导,制订PSD-EBPP的实施方案,为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提供实施方法。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于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采用阶梯设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法实施PSD-EBPP。以筛选出的医院相关科室为实施场所,选取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实施效果以RE-AIM框架为指导,从过程和结局两方面评价:(1)过程评价:评价干预措施的采纳度、执行率;(2)结局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护理行为改变情况;聚焦干预的有效性评价患者健康结局,包括吞咽功能(主要指标)及口腔卫生情况(次要指标)等。研究结果成功招募4家医院作为PSD-EBPP的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识别出4家医院科室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的6个促进因素、13个障碍因素。其中,促进因素包括:大部分证据具良好适用性,已有临床实践为PSD-EBPP实施奠定基础等;阻碍因素包括:患者知识储备不足、康复意愿不强,组织未明责授权,PSD-EBPP的实施环节不明确,护士欠缺相关知识和技能等。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应用PSD-EBPP的实施方案,内容涵盖组建实施小组,开展多中心、多样化方式持续培训,厘清吞咽障碍护理流程等实施策略。从干预实施流程、人员、方法等方面将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等六个类别的循证证据具体化,设计出配套表单包括吞咽功能护理评估记录单、经口进食护理记录单及其他表单共12个工具。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1)过程评价:4家医院的采纳度分别为63.63%~90.90%,35.71%~71.43%,58.62%~96.55%,77.77%~100.00%。执行率评价结果为,吞咽障碍筛查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执行率达85.71%~100.00%、在实施干预期间达70.90%~100.00%;各项干预中口腔护理执行率仅为42.60%~58.30%,而营养风险筛查执行率高达96.20%~100.00%。(2)结局评价:4家医院共纳入63名护士,S-1、S-3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S-4医院护士吞咽障碍知识水平显着提高(P<0.05),S-2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无明显改变。与实施PSD-EBPP前相比,4家医院吞咽障碍护理行为显着提升(P<0.05)。干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4家医院患者339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显着改善、营养不良风险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显着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及生活质量水平显着提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窒息发生情况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制订的PSD-EBPP实施方案有助于推进临床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实践,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口腔卫生情况、吞咽障碍相关知识水平及生活质量。以CFIR及RE-AIM框架为代表的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可为有效识别证据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制订推动证据临床转化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有效、系统的指导。本研究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借鉴,也为运用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引导其他护理领域循证证据应用提供了示范。

谢宝缘[8](2020)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耐力、血浆脑钠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影响,探究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下降,提供有效、价廉、简便易行的康复护理技术。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患者7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六字诀训练,每次30min,每天练习1次,每周5天,持续训练1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床旁自主有氧踏车时间M)、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及生活质量(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37例;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3例,共70例完成本研究并纳入统计分析。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强制坐位、偏瘫侧、偏瘫侧肌力、FAC步行功能分级、Brunnstrom分期、House-brackmann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及结局指标(运动耐力、血浆脑钠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运动耐力: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床旁自主有氧踏车时间M较干预前有所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的床旁自主有氧踏车时间M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3.血浆脑钠肽:干预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患者BNP较干预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患者BNP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BNP下降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MBI评分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5.生活质量: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SIS评分在“力气、记忆/思维、交流、日常活动、移动能力、患侧手功能、参与”等维度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在“情绪”维度评分的差异,试验组(P=0.397),对照组(P=0.703),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SIS评分在“力气”(P=0.021)、“情绪”(P=0.030)、“交流”(P=0.026)、“参与”(P=0.015)四个维度评分及总分(P=0.019)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记忆/思维”(P=0.152)、“日常活动”(P=0.569)、“移动能力”(P=0.443)、“患侧手功能”(P=0.183)四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1.12周的六字诀训练能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血浆脑钠肽,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功能下降。2.12周的六字诀训练能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六字诀操作简便低廉有效,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接受,值得在社区和家庭中推广应用。

李朝政[9](2020)在《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基于“络病”理论以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以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科学评价基于“络病”理论以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此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瑞康医院征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予调整血压、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治疗组在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埋线配合刺络泻血治疗(先刺络泻血后埋线),刺络泻血: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在患者双侧十二井穴及肘膝部关节处异常血络反应点1-3个,第一次取患侧井穴,第二次取健侧井穴,消毒完之后用注射针头(规格:0.6mm×28mm)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对于肘膝部阿是穴的泻血方法:取肘膝部见青紫、暴露的异常血络,在血络的远心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泻血完毕后擦净血迹并消毒针孔;刺络完毕后在双侧丰隆、飞扬,患侧手足阳明经穴:合谷、曲池、肩髃、伏兔、足三里、以及心俞、肝俞、肾俞为主穴进行埋线治疗,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进行配穴。治疗组每日常规服用西药,每周泻血后行埋线治疗一次,4次为1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仅每日常规服用西药,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在停止治疗后满3个月随访评定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3.3%,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3)随访:治疗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随访评分与对照组随访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方案。(2)治疗组不管是近期疗效还是三个月后随访疗效都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要好。(3)运用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可减少患者的就诊频率,节省治疗费用,而且创伤小,疗效稳定,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值得推广。

覃贤文[10](2020)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和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方法第一阶段调查: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的2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知识态度、自我管理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案。第二阶段: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共性和个性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干预训练时间4周,5次/周,20~30 min/次。观察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5个指标的辩还,观察干预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肢肿胀、肩痛、压疮、足下垂内翻、肩关节脱位),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验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患者BMI指数、文化程度、是否从事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吸烟史对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P<0.05),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及总分与脑卒中知识、态度和社会支持情况均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r=0.513、0.519、0.7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部分为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3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和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而患肢肿胀、肩痛、足下垂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球形对称检验结果P<0.05,说明没有通过球形检验可认为重复测量结果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结果,分组显示F=3.256,P<0.045,说明不同分组自我管理能力不完全相同;时间结果显示F=703.295,P<0.001,说明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示F=40.077,P<0.001,说明时间和方法存在交互效应,不同分组,不同时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不同。通过四个时间点的变化趋势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康复指标也逐渐提高,且干预组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康复效果更好。结论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等指标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认知行为干预措施,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降低脑卒中偏瘫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老年及老年前期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及老年前期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2 西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质量监控
        4.1 石蜡疗法操作的准确性
        4.2 控制干预可能的偏倚性
        4.3 患者依从性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等级比较
    3 患者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1 基线资料讨论
    2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肌张力的效果
    3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
结论
局限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收集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1.6 数据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丰富环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小鼠谷氨酸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器械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
    2 方法和步骤
        2.1 脑卒中模型制备
        2.2 模型鉴定
        2.3 样本量计算
        2.4 实验分组
        2.5 丰富环境的设计及实验干预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3.2 行为学检测结果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现实意义
    3 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时机
    4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方法
        4.1 心理护理
        4.2 记忆功能训练
        4.3 注意力和定向力训练
        4.4 运动疗法
        4.5 音乐疗法
        4.6 远程护理
        4.7 虚拟现实技术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早期康复的理论机制
    1.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的理论机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早期康复
        1.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前期准备
        2.1.1 文献检索及回顾
        2.1.2 成立研究团队
        2.1.3 初步形成干预方案
        2.1.4 预试验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选择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量计算
        2.3.2 随机分组方法
        2.3.3 干预方案
    2.4 伦理原则
    2.5 研究工具
        2.5.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5.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2.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
        2.5.4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2.5.5 认知干预用物
    2.6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7 资料收集与统计
    2.8 技术路线
    2.9 质量控制
        2.9.1 课题实施前
        2.9.2 课题实施阶段
        2.9.3 数据处理阶段
3 结果
    3.1 样本流失情况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3.3 干预效果的评价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情况
        3.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BI情况
        3.3.3 干预后住院总天数
        3.3.4 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2 周后锻炼依从性情况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临床护理中实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4.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4.4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5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
    4.6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及展望
        5.3.1 不足
        5.3.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三)实施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本研究的应用
    二、文献回顾
        (一)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害
        (二)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及临床转化现状
        (三)文献回顾小结与启示
第二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PSD-EBPP的来源及概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三章 PSD-EBPP实施医院的评估与纳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调查研究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内部环境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三)PSD-EBPP临床转化个体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三、小结
    四、结论
第五章 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
    一、目的
    二、制订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
    三、制订实施策略
    四、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
    五、讨论
    六、结论
第六章 PSD-EBPP 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计
        (三)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方案的实施内容
        (四)PSD-EBPP实施后效果评价内容与方法
        (五)资料收集
        (六)资料分析
        (七)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PSD-EBPP实施前准备及培训结果
        (二)过程评价结果
        (三)结局评价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8)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下降发生机制
        1.1 西医学机制研究
        1.2 中医学机制研究
    2 六字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下降的理论依据
        2.1 六字诀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2 西医学理论依据
        2.3 中医学理论依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心脏康复研究进展
    4 假说建立
    5 研究意义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和分期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随机隐藏
        2.4 干预方法
        2.5 评价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3.1 基线资料
        3.2 主要结局指标
        3.3 次要结局指标
        3.4 安全性分析
    4 质量控制
        4.1 准备阶段
        4.2 正式试验阶段
        4.3 资料整理阶段
    5 伦理学原则
        5.1 自愿原则
        5.2 保密原则
        5.3 有益原则
        5.4 公平回报原则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一般资料干预前比较
        2.2 结局指标干预前比较
    3 结局指标干预后比较
        3.1 主要结局指标比较
        3.2 次要结局指标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
    2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钠肽的影响
    3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1 关于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
        4.2 关于脑卒中影响量表各维度评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1.6 研究结果及分析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2 中医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4 选题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2 三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评价指标
        2.4 临床资料收集及实施措施
        2.6 统计分析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问题
第三章 结果
    3 结果
        3.1 第一阶段调查问卷结果
        3.1.1 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
        3.1.2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
        3.1.3 脑卒中偏瘫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的结果
        3.1.4 脑卒中偏瘫患者知识、态度的认知水平现状
        3.1.5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行为相关性分析结果
        3.1.6 脑卒中偏瘫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 第二阶段干预结果
        3.2.1 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5.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
        3.5.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3.5.4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的比较
        3.5.5 两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3.5.6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比较
        3.5.7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 讨论
        4.1 第一阶段基线资料调查结果讨论
        4.1.1 制定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4.2.1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转变有积极影响作用
        4.2.2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4.2.3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具有显着提高
        4.2.4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4.2.5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
        4.2.6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并发症有降低的作用
    5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综述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老年及老年前期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D]. 姜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刘佳雨. 扬州大学, 2021
  • [3]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钱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5]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6]结合MOTOmed训练的阶梯式个体化护理对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王舒,赵凤华,王晓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34)
  • [7]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D]. 翁瑛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8]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D]. 谢宝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D]. 李朝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研究[D]. 覃贤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脑卒中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偏瘫论文 健康论文 社区康复论文

上一篇:长春现代建筑——满洲国外交部建筑特色
下一篇:胎儿唇腭裂7例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