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波,高扬,肖国蓓,钱筱英[1](2019)在《泪道内窥镜下联合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泪道内窥镜下激光联合典必殊眼膏、人工鼻泪管置入治疗单纯鼻泪管阻塞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对在本院门诊确诊的单纯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28眼,行泪道内窥镜下激光联合典必殊眼膏注入、人工鼻泪管逆行置入治疗,术后2~3个月拔管,随访6~12个月,平均(6.3±1.2)个月,观察其疗效、安全性。结果术中鼻泪管再通率100%,所有患者拔管后泪道冲洗均通畅。末次随访,治愈23眼(82.2%),好转3眼(10.7%),无效2眼(7.1%),有效26眼(92.9%)。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泪道内窥镜下激光联合眼膏注入、置管治疗单纯鼻泪管阻塞,是一种可视化的微创手术方法,有效、安全,适于临床应用。
黄新月[2](2019)在《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慢性泪囊炎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为探索慢性泪囊炎可靠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或狭窄共73例(73眼)的患者的资料。随机分组,A组(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36例(36眼),其中女29例(29眼),男7例(7眼),右眼19眼,左眼17眼,合并泪小管阻塞或狭窄16眼,合并泪总管阻塞或狭窄20眼,经药物治疗、多次行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等治疗失败者共14眼。患者年龄为30~75岁,病程为6个月~40年。B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37例(37眼),其中女28例(28眼),男9例(9眼),右眼20眼,左眼17眼,合并泪小管阻塞或狭窄16眼,合并泪总管阻塞或狭窄21眼,经药物治疗、多次行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等治疗失败者共15眼。患者年龄为35~77岁,病程为8个月~45年。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3个月取管时,以及取管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泪道冲洗处置,根据冲洗结果判定术后是否有效,并进行术后效果对比。结果:(1)术后3个月(取管时):A组:治愈23眼,治愈率63.89%,好转8眼,好转率22.22%,无效5眼,无效率为13.89%。B组:治愈30眼,治愈率81.08%,好转5眼,好转率13.51%,无效2眼,无效率为5.41%。两组疗效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6个月随访(取管后3个月):A组:治愈18眼,治愈率50.00%,好转8眼,好转率22.22%,无效10眼,无效率为27.78%。B组:治愈29眼,治愈率78.38%,好转6眼,好转率16.21%,无效2眼,无效率为5.41%。两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A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疗效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B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疗效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在治疗慢性泪囊炎方面比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更可靠,疗效更确切。(2)泪道内窥镜可直视泪道阻塞情况,部分患者术后易复发,年轻且想保留泪道固有解剖结构的患者首先考虑行此术式进行治疗。
张兰华,苏凯[3](2013)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管内注射典舒眼膏治疗慢性泪囊炎76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管内注射典舒眼膏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7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应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另一组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管内注射典舒眼膏治疗,对二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应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组治疗23眼,有效15眼(56.52%),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管内注射典舒眼膏组53眼,有效41眼(81.13%)。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管内注射典舒眼膏组与单纯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管内注射典舒眼膏组相对于单纯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组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更加稳定,手术成功率更高,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王松[4](2013)在《丝裂霉素、壳聚糖提高人工鼻泪管逆行植入术疗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人工鼻泪管逆行植入术中及术后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或壳聚糖治疗鼻泪管阻塞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鼻泪管逆行植入术的鼻泪管阻塞患者150例(150眼)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50眼)。A组(丝裂霉素组)在术中及术后均用0.2mg/mL丝裂霉素C溶液2mL注入泪道,留置2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B组(壳聚糖组)在术中及术后均在泪道中注入壳聚糖液体2mL;C组(对照组)在术中及术后用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冲洗。术后随访2年,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1个月,A组46眼治愈,3眼好转,1眼无效,总有效率98.0%;B组48眼治愈,2眼好转,0眼无效,总有效率100%;C组47眼治愈,2眼好转,1眼无效,总有效率98.0%。对三组总有效率的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1年,A组40眼治愈,7眼好转,3眼无效,总有效率94.0%;B组42眼治愈,6眼好转,2眼无效,总有效率96.0%;C组36眼治愈,4眼好转,10眼无效,总有效率80.0%。A组和C组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年总有效率高于C组;B组和C组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年总有效率高于C组;A组和B组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2年,A组38眼治愈,8眼好转,4眼无效,总有效率92.0%;B组38眼治愈,7眼好转,5眼无效,总有效率90.0%;C组33眼治愈,4眼好转,13眼无效,总有效率74.0%。A组和C组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2年总有效率高于C组;B组和C组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2年总有效率高于C组; A组和B组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人工鼻泪管逆行植入术中及术后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或壳聚糖均能提高该术的远期疗效,且该方式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人工鼻泪管逆行植入术中及术后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与应用壳聚糖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别。
高鹰,潘英姿,李梅,李越,安小燕,罗玉梅,苑晶,戴燕萍[5](2011)在《脉冲Nd:YAG激光联合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脉冲Nd:YAG激光及激光联合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应用Nd:YAG激光及激光联合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共472例5 14只眼。结果 (1)泪小管阻塞的留置U形硅胶管及留置硬膜外导管的治愈率分别为75%及70%,高于单纯YAG激光的治愈率31%,P<0.05。(2)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留置U形硅胶管治愈率100%,高于单纯YAG激光的治愈率65%,P<0.05。(3)泪囊炎留置U形管、留置硬膜外导管及逆行植入人工鼻泪管的治愈率分别为55%、60%、78%,明显优于单纯YAG激光治疗。结论单纯YAG激光对于各种原因的泪道阻塞虽然疏通率均较高,但治愈率除泪总管、鼻泪管阻塞较好外,其他均不理想,特别是对于泪囊炎疗效较差。而激光联合植入其他引流管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种原因泪道阻塞的短期治愈率。
刘欣,高宗银,张柳[6](2011)在《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及激素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阻塞部位浸润,并使用激素眼水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方法使用带导光纤维的WDJ110B型多功能脉冲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对随机分为两组不同部位泪道阻塞患者130例(150只眼)进行治疗。治疗组78例(94只眼)采用单次或多次Nd∶YAG激光照射阻塞部位,阻塞解除后使用0.2 mg/ml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5 min;对照组52例(56只眼)采用单次或多次Nd∶YAG激光照射阻塞部位,阻塞解除后不使用0.2 mg/ml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两组患者阻塞解除后再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冲洗泪道,术后泪道内注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液。结果治疗组对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治愈率分别是100%、100%、92.31%及72.73%,总治愈率为83.33%(65/78);对照组分别是85.71%、75.00%、53.33%及55.56%,总治愈率为63.46%(33/52)。两组总治愈率差异显着(P<0.05);不同部位治愈率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阻塞部位浸润,并使用激素眼水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效果满意,是治疗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的理想方法之一。
程金章[7](2011)在《不同进路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泪液潴留于泪囊内激发感染而导致的眼部常见疾病,作为眼部的感染病灶,对眼球构成潜在威胁。如果眼球外伤或施行内眼手术,容易引起化脓性感染,发生细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严重者者可导致失明。有人形象的称之为“眼球旁的定时炸弹”。慢性泪囊炎主要是由于泪囊以下的泪道阻塞,即鼻泪管阻塞时泪液无法从泪道排出,积聚于泪囊内,继发细菌感染所致。慢性泪囊炎的诊断并不复杂,通过询问病史,行泪道冲洗后即可确诊。除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时需先抗生素控制急性炎症,转为慢性后再行手术治疗外,一般情况泪道阻塞导致的慢性泪囊炎均可择期行局部治疗,至今治疗慢泪囊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泪道冲洗法、泪道探通法、泪道植管法、鼻腔泪囊吻合术、激光泪道疏通术等,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也有文献称之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及泪小点进路YAG激光辅助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改良术式。根据手术的原理将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术式分为两类,一类是泪道改道(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泪小点进路YAG激光辅助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另一类是解除原有泪道的阻塞(泪道疏通、鼻泪管植管术、泪道激光疏通等)。由于鼻泪管纤细狭长,位置特殊,解除其阻塞较困难,且容易造成内壁损伤,瘢痕化而再次阻塞。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术1904年由Toti首创,由于学者们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提高,鼻腔泪囊吻合术成功率可以达90%以上,但存在容易出血,遗留面部瘢痕,副损伤大等缺点,该术式已经很少在临床中使用。1989年,McDonogh首创了应用鼻内窥镜经鼻腔行泪囊鼻腔造孔术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由于经鼻腔进路,所以面部不会遗留瘢痕,更容易被患者接受。M W Yung等人总结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应用于鼻泪管阻塞导致的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治愈率达93%。泪小点进路YAG激光辅助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是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术式。本研究通过对两种术式的对比,论证泪小点进路YAG激光辅助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临床使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鼻内窥镜检查、泪道冲洗的形式进行术后随访。A组为泪小点进路YAG激光辅助下泪囊鼻腔造孔术,B组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1)两种手术方式的时间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A组的手术时间要短于B组。(2)两种手术方式出血量的比较,A组显着少于B组(P<0.01)(3)两种术式治疗费用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A组治疗费用少于B组。(4)治疗效果的比较,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两组手术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泪小点进路YAG激光辅助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用时短,出血少,费用低,疗效高的优点,适合推广。
刘琳琳,曾祥云,王辉,唐爱东[8](2010)在《改良式泪道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改良式泪道硅胶管植入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68例(92眼)行改良式泪道硅胶管植入术的泪道阻塞患者进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疗效,随访1年。其中行鼻泪管逆行植入球头硅胶管术53眼,行双泪小管鼻插硅胶管术39眼。结果:92眼中治愈80眼,好转4眼,无效8眼,手术有效率91.30%。结论:改良式泪道硅胶管逆行植入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疾病的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曾庆广,刘苏冰,江红玲,曾妍,马恩普,张卫霞,汪洋[9](2010)在《KTP泪道激光成形术治疗泪道阻塞10a回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研究10a来KTP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KTP激光泪道治疗机,患眼局部常规消毒后,充分扩张泪小点,用带针芯的泪道探针由泪小点插至泪道阻塞处,拔出针芯,将KTP激光导光纤维插至泪道阻塞处,激发激光至泪道阻塞处疏通,并同时接冲左氧氟沙星液,术后隔日泪道冲洗。结果:采用此方法治疗各种泪道阻塞766例870眼,9眼未疏通,疏通率为99.0%。42例溢泪症状再现,泪道冲洗不通畅术后6mo后再阻塞,复打激光者42例42眼,复打率为4.8%;其中36例36眼再次激光无效。825眼一次性疏通,术后泪道冲洗通畅,溢泪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治愈率为94.8%。结论:KTP激光泪道成形术是目前治疗泪道阻塞损伤性小、治愈率高、效果快捷的治疗方法。
高惠娟[10](2010)在《慢性泪道阻塞及泪囊炎微创治疗法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泪道阻塞和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同时又是眼内手术前必须消除的疾病。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一种快速微创治疗泪囊炎的方法的实验研究,取代泪囊摘除术。第二部分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对慢性泪道阻塞和泪囊炎患者进行全泪道钻切成形术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对象方法1.选择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将7只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只兔)平阳霉素组简称“平阳组”(6只左眼)、磷霉素钠葡萄糖组简称“磷葡组”(6只右眼)。对照组药物为0.9%的生理盐水;平阳组药物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0.9%的生理盐水;磷葡组药物为磷霉素钠粉、50%葡萄糖。对白兔泪道按照泪道冲洗操作规范分别注入上述药物,在给药后1周、2周两个不同时间段解剖分离出泪囊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2.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门诊治疗的90例(90只眼),其中慢性泪道阻塞40眼,慢性泪囊炎43眼,急性泪囊炎7眼,对泪道冲洗探通及激光治疗失败的患者局麻下行“经泪小点全泪道钻切成形术”治疗。患者年龄范围22岁到86岁,平均53岁。随访时间为3-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对该方法治疗慢性泪道阻塞、急性和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泪道黏膜为柱状上皮,结构基本正常;给药后1周平阳组泪道冲洗通畅,泪道黏膜水肿、增生,有炎症细胞浸润;磷葡组泪道冲洗不通畅,黏膜水肿、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给药后2周平阳组泪道冲洗通畅、泪道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结构紊乱、少量上皮细胞内陷入软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磷葡组泪囊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大部分缺失、泪囊腔内可见血液和胶原渗出,泪囊腔狭窄,泪囊明显萎缩,与周围组织未见明显粘连。2.“经泪小点全泪道钻切成形术”(TPLD)后77只眼(85.6%)治愈,9只眼(10%)好转,4只眼(4.4%)泪道冲洗不通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下睑皮肤肿胀淤血、18只眼(20%)脱管、4只眼(4.4%)发生泪小管撕裂。43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中33只眼(76.7%)治愈,7只眼(16.3%)好转,3只眼(7.0%)冲洗泪道不通畅。急性泪囊炎7例均在2-3周内消肿,5例泪道冲洗通畅,泪囊脓液消失,2例挤压泪囊仍有少量脓液。结论1.磷霉素钠葡萄糖泪道注射硬化疗法对实验性兔泪道有较好的闭塞作用,2周即可导致泪囊萎缩,效果优于平阳霉素。磷霉素钠主要由胶原纤维增生导致管壁增厚、副作用小、并发症少,考虑到高渗糖和磷霉素钠都可在人体内重吸收,不但硬化效果好,而且残留少、无刺激,磷霉素钠还有防治细菌感染作用,临床上尤其适用于合并全身并发症无法实施或不愿意手术的老年慢性泪囊炎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经泪小点全泪道钻切成形术”(TPLD)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疗效确切,其中治疗慢性泪道阻塞疗效优于慢性泪囊炎。同时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及规律的术后冲洗护理对手术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泪道成形器”(LDST)是种便捷、安全、经济的手术器械,手术方法容易被眼科医师所掌握,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尤其是边远地区推广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设备、材料及药物 |
| 1.3 方法 |
| 1.4 术后处理 |
| 1.5 疗效评定 |
| 2 结果 |
| 2.1 治疗结果 |
| 2.2 并发症 |
| 3 讨论 |
| 3.1 泪道内窥镜直视下激光疏通阻塞段鼻泪管 |
| 3.2 鼻泪管内注入典必殊眼膏联合人工鼻泪管置入 |
| 3.3 人工鼻泪管拔管时间及拔管后的处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入选标准 |
| 2.3 手术设备及器械 |
| 2.4 所需药品 |
| 2.5 术前准备 |
| 2.6 手术方法 |
| 2.7 术后处理 |
| 2.7.1 取管 |
| 2.8 疗效评估 |
| 2.9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附录 相关图片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写 |
| 第1章 引言 |
| 1.1 概述 |
| 1.2 丝裂霉素 C 的相关背景 |
| 1.3 壳聚糖的相关背景 |
| 1.4 研究目的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实验材料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分组 |
| 2.3.2 人工鼻泪管逆行植入术步骤 |
| 2.3.3 冲洗方法 |
| 2.3.4 疗效判断标准 |
| 2.3.5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器械 |
| 1.3 辅助性药物 |
| 1.4 手术方法 |
| 1.5 术后处理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评定标准术 |
| 2.2 治疗效果 |
| 2.3 不同部位泪道阻塞临床疗效比较 |
| 3 讨论 |
| 内容提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数据与方法 |
| 2.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1.3 手术方法 |
| 2.1.4 随访 |
| 2.1.5 数据处理 |
| 第3章 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材料 |
| 1.3 术前准备 |
| 1.4手术方式方法 |
| 1.5 术后处理 |
| 1.6 疗效标准 |
| 2 结果 |
| 2.1 治疗结果 |
| 2.2 术后并发症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正常兔眼泪囊急速萎缩的实验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实验用药及配置 |
| 1.1.3 实验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3.1 硬化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 1.3.2 硬化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
| 1.4 小结 |
| 二、"经泪小点全泪道钻切成形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1.3 术后治疗 |
| 2.1.4 手术疗效评价 |
| 2.2 结果 |
| 2.2.1 术中及术后早期表现 |
| 2.2.2 治疗效果 |
| 2.2.3 患者依从性与疗效的关系 |
| 2.2.4 术后并发症 |
| 2.3 讨论 |
| 2.3.1 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
| 2.3.2 发病机制 |
| 2.3.3 治疗现状 |
| 2.3.4 泪道成形器(LDST)及经泪小点全泪道钻切成形术(TPLD) |
| 2.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
| 泪道阻塞的病因及治疗现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