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拓宽戏路,演活人物——我在舞台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拓宽戏路 演活人物——我在舞台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安雅静[1](2021)在《雁北耍孩儿国家级传承人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爱华[2](2020)在《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文中指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前身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建立,1987年3月剧团正式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的建立是戏曲艺术体制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其剧目建设承接着黄梅戏剧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脉络,关乎黄梅戏剧种的盛衰。本文在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个案,结合相关戏曲政策,对其成立66年以来创作排演的近460出剧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考察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主线来结构整篇博士论文的框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按其成就而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团伊始至千禧年为第一阶段,千禧年至2019年为第二阶段。按题材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移植剧目的创作,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现代戏创作。第一阶段的建团初期,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催生了经典的诞生,促使黄梅戏一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表演取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支艺术人才队伍,黄梅戏新皖剧的地位得以确立。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末,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催生了黄梅戏新经典剧目的诞生,黄梅戏出现了二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的表演继续发展。比之传统剧的改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排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剧化和雅化倾向。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相互成就。黄梅戏剧种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黄梅戏电影、黄梅戏电视剧风靡一时,戏曲艺术人才代际更迭,群星闪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同侪中处于领军位置,可谓辉煌。进入两千年以后,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创作整体态势趋向滞后和单一,三度振兴的呼声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推出代表性剧目作品,黄梅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没有更上层楼,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因此失去领跑资格和行业老大的位置,同一时期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戏院团佳作频出、人才济济,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平分秋色。虽然失去领军地位,但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了二十多部新编剧目,为新世纪剧目建设提供了多元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黄梅戏的高峰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值得期待,三度振兴成为可能。考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剧目创作的顽疾,三度振兴的道路依旧道阻且跻。

李小刚[3](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施婧[4](2020)在《艺术实践对声乐专业学习的成效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声乐教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如何在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教学中有效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出既彰显专业水平,又适应社会需求的声乐艺术人才。地方性师范院校有其自身的地域性特征,本文将以云南师范大学的声乐教育为例,对近5年来声乐方向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试图揭示艺术实践在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相关成效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校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分类和统计,对专业性、社会性、创造性等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成效进行分析。第一章为艺术实践的相关概述,主要从声乐艺术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云南声乐艺术实践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特征、高校声乐艺术实践的要求这三个方面讨论;第二章为云南师范大学声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现状的阐述,分别从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课堂”到“舞台”的校内艺术实践、专业性与社会性的校外艺术实践来具体阐述;第三章对云南师范大学声乐艺术实践的成效进行分析,对艺术实践活动调查分析并通过量化数据来阐述艺术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第四章对艺术实践活动作出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

孙良[5](2020)在《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文中提出张君秋是京剧旦角“张派”创始人,在京剧发展历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舞台艺术创作包含的创作手法、创作思路、创作观念对当下戏曲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张君秋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领域所做出的革新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唱腔创作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在唱腔创作方面,张君秋以人物情感为依据,于传统格律上大胆创新,并对[散板][南梆子][四平调][滚板][垛板]等以往较少运用或失于单调的传统板式予以丰富和延展,使其唱段的结构布局巧妙新颖,在充分抒发人物情感的基础上,给予听者饱满的艺术享受。在人物塑造方面,张君秋择选具有较新面貌的女性形象,通过文本梳理、行腔润饰、表情刻画等手段揭示其深层情感内容,表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性格的不同侧面,从而使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建国后形成的“十旦九张”历史局面,是对于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所具有的艺术内蕴和时代品格的有力说明。从舞台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张君秋所参与的创作内容包括文本、唱腔、表演、舞美四个方面,创作过程由清晰明确的创作观引导,并于最终呈现出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创作历程、创作过程、创作观念三个角度对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进行分析,勾勒出其创作全貌,并于此基础上说明其创作的时代意义。文章基本内容及论述重点如下:第一,梳理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经历,说明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将其创作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总结各阶段的主要创作内容及创作倾向。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集中在自组“谦和社”至“文革”开始前的二十四年间,可将其划分为发轫期(1942-1951)、转折期(1952-1956)、成熟期(1956-1965)三个阶段,创作内容亦随之从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二,从完整的舞台艺术创作过程入手,结合张君秋的创作剧目,分析其在文本、唱腔、表演方面的创作过程,并总结其创作手法。本文择定《楚宫恨》作为唱腔编创的分析实例,通过将其与梅兰芳的《武昭关》和程砚秋的《马昭仪》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阐述张君秋在分析及刻画人物方面的主要思路,说明梅、程、张三人的唱腔创作特点;表演创作方面以《望江亭》为例,分析张君秋对谭记儿这一人物形象的完整创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创作手法,试说明其表演艺术风格。第三,根据前文对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的分析,从“思想性”、“时代感”、“完整性”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其创作观的基本内涵,阐述该创作观的形成路径、具体表现及主要优势,以期从整体把握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理论参照。

孙晓东[6](2019)在《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京剧“隋唐”故事戏为研究对象,从一纵一横两个方向展开论述。纵向研究对“隋唐”故事的跨文体演变进行梳理,将京剧之前的“隋唐”故事在不同文体中的发展作深入的考述,作为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的参照背景。横向研究解决研究综述中提出的目前京剧“隋唐”故事戏演剧中存在问题,力求将京剧“隋唐”故事戏的具体研究推向深入。第1章绪论部分,对目前京剧“隋唐”故事戏的研究状况予以综述,从剧目、表演、剧本三个方面综述学界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即在剧目研究中对剧目来源与嬗变的研究比较薄弱,在表演研究中应加强对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代表剧目的艺术价值评价,在剧本研究中对京剧“隋唐”故事戏剧本改编、演变及文学价值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第2章则纵向梳理“隋唐”故事的跨文体演变,将京剧之前的“隋唐”故事在不同文体中的发展作深入的考述,在为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的参照背景的同时,亦与京剧“隋唐”故事戏一同构成“隋唐”故事发展的整体脉络,从而便于余论中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内涵与价值。第3章为剧目研究。首先将京剧“隋唐”故事戏现存剧目作梳理和分类,按照题材、行当和主角身份分别分类,从而得出京剧“隋唐”故事戏中生角的军事战争戏最多,并形成了薛家将、秦家将等系列家将戏,这与“隋唐”故事以隋唐易代的军事斗争及唐初对外战争为主要内容是相一致的。其次是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来源研究,分别从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京剧演员自创剧目、改编传统戏剧目来探讨。其中以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为重点考辨对象,分别从徽剧、汉剧、昆曲和秦腔四个剧种对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的影响作具体的考辨。再次为剧目嬗变研究,分别从剧目地位的变迁、剧目内容与表演的变化和剧目的散佚三个方面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嬗变情况。第4章为表演研究。京剧“隋唐”故事戏中很多剧目经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成为京剧表演艺术流派的代表剧目,并且在京剧行当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本章首先探讨京剧表演艺术流派代表作中“隋唐”故事戏表演艺术,分别以谭派老生代表剧目《当锏卖马》《南阳关》、俞派武生代表剧目《晋阳宫》《四平山》和黄派武生代表作《独木关》《凤凰山》等为例探讨京剧艺术流派代表作中“隋唐”故事戏表演成就。其次从京剧表演行当的角度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贡献,分别从唱工小生与《叫关》《小显》、旦角艺术的发展:《樊江关》与《棋盘山》和铜锤花脸与《白良关》等“隋唐”故事净角戏等三个方面呈现不同行当京剧表演艺术家演绎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京剧表演行当发展的贡献。再次,清宫演出作为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隋唐”故事戏的演出亦占有很大比重,对民间京剧“隋唐”故事戏也有重要影响。第5章为剧本研究。京剧“隋唐”故事戏存世剧本八十余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首先,以这些剧本为基础,结合民国以来对京剧剧本改编的讨论,探讨京剧剧本改编的策略与效果。这部分以程砚秋的《柳迎春》和马连良的《临潼山》为例,探讨旧戏改编的策略和效果,可以看到对剧本和在崇古与创新上的辩证选择的前者成功、后者失败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京剧是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剧种,再加上京剧演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京剧剧本大多唱词粗鄙不文、缺少华彩,剧本结构简单粗疏,显得文学性不强。因此,如何评价京剧剧本的文学价值,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对京剧文学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京剧“隋唐”故事戏为整体,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文学价值。最后在余论部分揭橥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内涵与价值。

赵莎莎[7](2019)在《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腔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剧种,是整个梆子腔体系的代表。明清以来,生长于民间的传统秦腔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由无数民间艺人积累创造,形成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剧目,承担着娱人娱神、祈福还愿、人际交往等多重社会功能,是西北地区民众性格、世俗人情、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现。“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课题,本文着力于在戏曲学研究视域下对传统秦腔剧目进行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融传统秦腔剧目的基本特征、发展流变、创作形态、文学特色、舞台呈现、民俗文化、地域流播等多方面的研究于一体。本文从传统秦腔剧目的概况研究开始,从“概况”、“分类”、“命名”三方面对剧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聚焦剧目的创作形态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剧目的文学特色与舞台呈现,并延展到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框架。第一章“传统秦腔剧目概况”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考辨传统秦腔剧目的出现时间,探析其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特征,分析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特征及创作阶段,研究代表性文人创作剧目的秦腔移植,统计剧目数量并梳理存目、存本情况。第二章“传统秦腔剧目分类”按研究视域的不同,从戏曲研究的常规视角和传统秦腔剧目的本体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剧目的分类进行系统梳理与细化评述,总结剧目分类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命名”关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内容,从剧目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出发,重点分析纷繁复杂的多名与重名现象,探究传统秦腔剧目命名背后的民间性特质。第四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是第五章“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与第六章“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的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演员中心制为主导的剧目创作形态出发,梳理传统秦腔剧目从口头剧本形态的路头戏到有固定文本形态的定本戏的嬗变轨迹。第五章分析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重点关注剧目文学与地域文化、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共生体背景下剧目的多元化题材来源,分析英雄演义、世俗传奇和神怪故事这三种传统秦腔剧目的主要题材类型对秦人性格、西北民风、甘陕民俗等秦地文化的展现。探究传统秦腔剧目的故事内涵对民众心理的体现以及集体愿望的表达,分析传统秦腔剧目中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塑造所体现出的平民阶层的想象特征,分析“同姓一家”心理主导下演出剧目的民俗禁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概括传统秦腔剧目所具备的俗文学特质,重点分析经典剧目《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展现。第六章研究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传统秦腔剧目的编演将舞台效果放在第一位,特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艺术化地塑造人物、表现情绪、展现剧情。名角优秀的舞台表现力成就了一批经典剧目,二者之间形成了繁荣共生的关系。而传统秦腔剧目之所以适宜场上演出,和剧目所具备的剧场性密切相关。从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的对比分析可见,根植于民间的传统秦腔剧目具备更强的剧场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第七章是传统秦腔剧目的衍生研究。秦腔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播使其具备了西北文化的共性特质,但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秦腔班社和艺人在组织方式、擅演剧目上各有不同,剧目的流播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传统秦腔剧目由此更为丰富多元。余论部分是传统秦腔剧目研究的延展性讨论。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改工作对剧目造成的影响,并引入“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的概念探讨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黄建华[8](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研究表明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郭永伟[9](2019)在《经典剧目中国当代表导演教学实践研究 ——以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当代戏剧艺术院校表导演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典剧目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往往是教学者和学习者教材选择的首要对象。莎士比亚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戏剧史上耀眼的一颗明星,其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永恒的经典”。因此,选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1作为表导演教学实践的训练教材,毫无疑义具有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本论文以《经典剧目中国当代表导演教学实践研究——以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为例》为题,探讨莎剧在表导演教学实践中的实际作用与意义。具体围绕表导演本科人才培养的最高阶段——“多幕剧排演”教学阶段,分别就培养表演专业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创造”和导演专业学生掌握“演出形象创造”的方法和技巧两方面,并以着名戏剧表导演专家、教授教学和排演莎剧为例展开详细论述。论文除绪论和结论部分外,主要按照以下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通过对莎剧在我国中央戏剧学院2和上海戏剧学院3的教学与排演情况(1980-2017)的调查,并按年份展开分析,阐明莎剧在我国当代戏剧艺术院校表导演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较高频次采纳情况。第二章:探讨莎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剧作题材、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和假定性等方面特点,阐述莎剧对我国当代戏剧艺术院校表导演人才培养整体性和全方位的教学魅力。第三章:从表演教学出发,重点论述在我国当代戏剧艺术院校表演人才培养高年级“多幕剧排演”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创造”的创作方法是教学的核心,而莎士比亚创造的极其丰美的人物形象世界,是培养学生掌握表演创作方法的“金钥匙”。第四章:从导演教学出发,重点论述在我国当代戏剧艺术院校导演人才培养高年级“多幕剧排演”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掌握“演出形象创造”的创作方法是教学的关键,而莎剧的内在主题思想与外在舞台呈现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开掘空间,是培养学生掌握导演创作方法的“磨刀石”。第五章:基于我国当代戏剧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现状,在探讨学生对经典剧目关注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莎剧正式纳入戏剧艺术院校表导演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建议和设想。

张紫伶[10](2018)在《香港粤剧流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戏曲流派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是当今戏曲研究中重要课题。本文以香港粤剧流派的传承发展为主线,坚持以正确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和运用艺术人类学、戏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综合运用,通过搜集、梳理和研究官方文献历史资料、艺人专着和口述资料、报刊杂志与考察访谈,系统整理各个时期粤剧的发展与流派承传的脉络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重点讨论流派的外在、内在等因素在艺术传承背后的意义与联系,力求在探究香港粤剧流派的建构过程中,揭示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这一承传不息的艺术方式对于香港地区文化积累和大众文化共享的重要价值。而且,从中可看出粤剧这一戏曲的分支在香港地区的盛衰对于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溯源。第二章,探讨香港粤剧流派的起源,以及研究“五大流派”与其它同阶段艺人们在流派发展中担演的角色。第三章分析中西文化与文化政策对于香港粤剧流派形成的影响,并总结香港粤剧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体制特点。第四章梳理香港粤剧的第二代与第三代流派继承者的艺术传承脉络,透析各代承传的优缺点,以期展望香港粤剧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向。

二、拓宽戏路 演活人物——我在舞台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宽戏路 演活人物——我在舞台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二、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1.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章节设置与创新之处
        1.本文的章节设置
        2.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人、改戏和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剧种的现状综述
        一、人才济济的艺人群体
        二、“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常演剧目
        三、“唱念做舞”的舞台表演概况
    第二节 改人和改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筹建
        一、改人: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成立
        二、改戏:《打猪草》、《蓝桥汲水》赴沪演出
    第三节 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
        一、旧的戏曲班社制的解散和分流
        二、新的现代化戏曲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黄梅戏剧目的改编、移植和创作
    第一节 甄选与自觉:传统黄梅戏剧目的改编
        一、瑕瑜并存:黄梅戏传统剧目综述
        二、甄选: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整理
        三、自觉:《罗帕记》的改编
    第二节 移植与黄梅戏化:移植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跨剧种的交流和融合
        二、黄梅戏化:移植剧《春香传》的创作排演
    第三节 填补、突围与创新: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排演
        一、填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缘起
        二、突围:新编历史剧《宝英传》的创排
        三、跨越:改编莎剧《无事生非》的创排
    第四节 危机、迷茫和自由:现代戏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危机:社会主义新人的《王金凤》的创排
        二、迷茫:文革现代戏的创排
        三、自由:《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的创排
第三章 传统剧的改编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经典剧的形成与剧目一度振兴
        一、主流社会的悲喜:经典大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的改编和排演
        二、市井细民的日常:经典小戏的《打猪草》、《打豆腐》、《夫妻观灯》的改编和排演
        三、电影与舞台的互映:电影《天仙配》与舞台版《天仙配》之比较
    第二节 黄梅戏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知识阶层与剧目创作的离合
        二、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艺术人才队伍的专任、转型和多元化
    第三节 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发展
        一、开山立派:严凤英与旦行表演的发展
        二、舍京入黄:王少舫与生行表演的发展
        三、贡献与障碍:王少舫与黄梅戏生行唱腔的发展
    第四节 黄梅戏新“皖剧”地位的确立
        一、旧“皖剧”的式微
        二、新“皖剧”的确立
第四章 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新经典剧目的形成与剧目的二度振兴
        一、女性题材的丰富和拓展:《龙女》、《风尘女画家》、《红楼梦》的创作
        二、戏曲舞台的延伸:黄梅戏电视剧的流行和勃兴
        三、黄梅戏音乐剧的尝试:《秋千架》创作排演
    第二节 黄梅戏生行、旦行表演的继续发展
        一、守正循矩:马兰旦行表演特色
        二、由京入黄:黄新德生行表演特色
        三、固定的生旦搭档对黄梅戏行当表演的促进
    第三节 黄梅戏剧目剧化、雅化倾向
        一、文革结束后现代戏剧目创作现状
        二、改革开放与剧目创作的二度振兴
        三、打造精品意识与黄梅戏剧目的剧化、雅化倾向
    第四节 《柯老二入党》的剧化与《红楼梦》雅化之比较
        一、剧目创作横向与纵向的处理不同
        二、文人趣味与文化话语权的上移
        三、剧化与雅化的精致与疏离
第五章 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
    第一节 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
        一、新世纪戏曲小剧场化的热潮
        二、滞后与平庸:剧目创作现状
        三、单一和重复:《遍地月光》、《孔雀西北飞》、《我的离骚》创排
    第二节 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一、本土题材:小戏《六尺巷》的创作
        二、生行担纲:《雷雨》的创排
        三、歌舞演故事:《小乔初嫁》的创作
    第三节 剧目三度振兴的期待
        一、成就:剧目创作的高原
        二、期待:剧目创作的高峰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教研科研成果、戏曲获奖
附件1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故事梗概
    一、传统戏剧目
    二、移植剧目
    三、改编历史剧
    四、新编历史剧剧目
    五、现代戏剧目
    六、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音乐剧
附件2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剧评、报道、谈艺录(1953—2006)
附件3 传统黄梅戏剧目整理
附件4 2018年暑期田野调查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
致谢

(3)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艺术实践对声乐专业学习的成效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声乐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艺术实践的概念和意义
    第一节 声乐艺术实践的基本情况
        一、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二、声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云南声乐艺术实践资源的丰富性
        一、声乐艺术实践的广阔舞台
        二、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
    第三节 高校声乐艺术实践的价值与能力要求
        一、声乐艺术实践的价值体现
        二、对于声乐艺术审美能力的要求
        三、对于声乐艺术创造性能力的要求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声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现状
    第一节 综合性的声乐艺术人才培养
        一、经世致用的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声乐艺术课程
        三、专题性与前沿性的声乐艺术讲座
    第二节 从“课堂”到“舞台”校内艺术实践特征
        一、课堂的引领性
        二、舞台的实践性
        三、排演连接“课堂”至“舞台”
        四、校院的互补性
    第三节 专业性与社会性的校外艺术实践
        一、专业性艺术实践
        二、社会性艺术实践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声乐艺术实践成效分析
    第一节 艺术实践活动调查分析
        一、声乐专业艺术实践问卷调查
        二、声乐专业艺术实践问卷分析
    第二节 声乐专业艺术实践成效体现
        一、专业性艺术实践成效体现
        二、创造性艺术实践成效体现
        三、社会性艺术实践成效体现
第四章 对声乐艺术实践成效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对声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反思
        一、要突显艺术实践活动的层次性
        二、要提升艺术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三、要注重艺术实践活动的常新性
    第二节 给艺术实践活动的两点综合性建议
        一、优化声乐教学课程
        二、加强艺术实践交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5)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历程
    第一节 舞台艺术创作经历
    第二节 舞台艺术创作积累
        一、王瑶卿对张君秋的教诲
        二、“四大名旦”对张君秋的提携
    第三节 舞台艺术创作分期
        一、第一时期“挑班”:1942年至1951年
        二、第二时期“戏改”:1952年至1956年
        三、第三时期“立派”:1956年至1965年
第二章 张君秋唱腔创作分析——以《楚宫恨》编创为例
    第一节 《楚宫恨》文学剧本改编
        一、马昭仪人物悲剧性内涵深化
        二、全剧情节框架再梳理
    第二节 《楚宫恨》重点场次唱腔创编
        一、第二场《劝说》
        二、第十二场《投井》
    第三节 张君秋的唱腔编创手法提要
        一、文本修定
        二、唱腔设计
        三、行腔润饰
第三章 张君秋表演创作分析——以《望江亭》创作为例
    第一节 《望江亭》第一场表演创作
        一、“出堂”
        二、“相遇”
    第二节 《望江亭》第三场表演创作
        一、“见贼”至“诱贼”
        二、“劝酒”至“盗物”
    第三节 张君秋的表演创作手法提要
        一、从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二、贯穿情感脉络
        三、弱化程式技巧
        四、注重细节真实
第四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及时代意义
    第一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初探
        一、思想性:文艺为人民大众
        二、时代感:适应时代节奏
        三、完整性:细节服务于整体
    第二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二、旦角声腔艺术多样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剧目研究
        1.2.2 表演艺术研究
        1.2.3 剧本、曲谱整理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跨文体流动:“隋唐”故事的演变
    2.1 史传与笔记
        2.1.1 史传中的“隋唐”故事
        2.1.2 唐宋笔记中的“隋唐”故事
    2.2 说唱文学
        2.2.1 话本
        2.2.2 词话
        2.2.3 鼓词与评书(评话)
    2.3 戏曲与小说
        2.3.1 元明杂剧与明清传奇
        2.3.2 清宫昆弋腔戏
        2.3.3 “隋唐”演义系列小说
    小结
第3章 剧目研究:来源与嬗变
    3.1 剧目概述
        3.1.1 以题材分
        3.1.2 以行当分
        3.1.3 以主角身份分
    3.2 剧目来源
        3.2.1 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
        3.2.2 京剧演员自创剧目
        3.2.3 改编传统戏剧目
    3.3 剧目嬗变
        3.3.1 剧目地位的变迁
        3.3.2 剧目内容与表演的变化
        3.3.3 剧目的散佚
    小结
第4章 表演研究:流派与行当
    4.1 流派表演艺术
        4.1.1 谭派:《当锏卖马》与《南阳关》
        4.1.2 俞派:《晋阳宫》与《四平山》
        4.1.3 黄派:《独木关》等“隋唐”故事戏
    4.2 行当表演艺术
        4.2.1 唱工小生与《叫关》《小显》
        4.2.2 旦角艺术的发展:《樊江关》与《棋盘山》
        4.2.3 铜锤花脸与《白良关》等“隋唐”故事净角戏
    4.3 清宫皮黄“隋唐”故事戏演出
        4.3.1 咸丰末年
        4.3.2 同治年间至光绪九年
        4.3.3 光绪九年以后
    小结
第5章 剧本研究:整理改编与文学价值
    5.1 整理与改编
        5.1.1 民国时期关于京剧剧本改良的讨论
        5.1.2 传统剧目剧本改编策略与效果——以《柳迎春》与《临潼山》为例
    5.2 文学价值
        5.2.1 前人关于京剧文学的观点
        5.2.2 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文学价值
    小结
余论: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性特征与价值
附录一 :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资料汇编
附录二:民国期刊报纸载京剧“隋唐”故事戏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传统秦腔剧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传统秦腔
        2、剧目与剧本之辨析
        3、研究范围
    三、研究综述
        1、秦腔剧种演变史研究
        2、传统秦腔文学研究
    四、文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来源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秦腔剧目概况
    第一节 剧目出现时间
        一、明初说
        二、明中叶说
        三、剧目出现时间推测
    第二节 剧目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
        一、生成机制
        二、传承方式
        三、花雅之争背景下传统秦腔剧本体制的定型
    第三节 民间艺人与集体创作
        一、创作主体及创作特征
        二、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阶段
    第四节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十大本”与秦腔移植
        一、李芳桂生平及“影戏”简述
        二、“十大本”及其秦腔移植
    第五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数量与现存情况
        一、剧目数量
        二、现存情况
第二章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
    第一节 戏曲研究常见分类标准
        一、体制规模
        二、角色行当
        三、题材类型
        四、演出习俗
        五、其他分类方式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研究主流分类标准
        一、故事朝代
        二、版本形态
        三、禁演与否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的意义
        一、故事题材丰富广泛
        二、传统秦腔演出繁盛
        三、传统秦腔作为独立剧种的成熟性
第三章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
    第一节 命名方式
    第二节 多名与重名之探析
        一、一剧多名(同目异名)
        二、多剧一名(同名异目)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的民间性特质
        一、口语化、通俗化
        二、类型化
第四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一、从台州戏班的路头戏讲起
        二、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第二节 民间艺人对演出剧目的整理:演出抄本
        一、演出抄本产生的背景
        二、演出抄本的三种类型
    第三节 经典剧目的书坊刻印本与定本戏
        一、经典剧目刻印本:曲词固定的定本戏
        二、定本戏评述
第五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题材分析
        一、“叙事共生体”与多元化题材来源
        二、题材类型与秦地文化之关系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民众心理表达
        一、类型戏故事内涵:世俗心理的表达
        二、平民化王侯英雄:草根阶层的想象
        三、“同姓一家”的民众心理与民俗禁忌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俗文学特质
        一、俗文学特质概说
        二、个案分析:《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
第六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表演特技
    第二节 经典剧目与名角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场上演出
        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二、对比研究: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
第七章 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陕西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西安乱弹)
        二、东路秦腔(同州梆子)
        三、南路秦腔(汉调桄桄)
        四、西路秦腔(西府秦腔)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甘肃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
        二、东路秦腔
        三、南路秦腔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地流播
        一、新疆秦腔
        二、宁夏秦腔
        三、青海秦腔
余论
    一、戏改对传统秦腔剧目的影响
        1、西北地区传统秦腔剧目审查与整理工作报告
        2、戏改的影响
    二、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第四节 章节大纲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一、政局环境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一、政治社会环境
        二、文化建设政策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一、剧团的脉络
        二、活动情况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小结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一、大鹏国剧队
        二、海光国剧队
        三、陆光国剧队
        四、明驼国剧队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一、大宛国剧队
        二、龙吟国剧队
        三、干城国剧队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一、劳军戏演出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一、国光剧团
        二、台湾京崑剧团
    小结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二、「京剧改革」论争
        三、京剧演出活动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小结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四、复兴国剧特刊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一、中国文化大学
        二、台湾戏曲学院
        三、台湾艺术大学
    小结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9)经典剧目中国当代表导演教学实践研究 ——以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表导演教学实践调查分析
    第一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教学实践调查
        一、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实践
        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实践
    第二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教学和排演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表导演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经典剧目的教学魅力
    第二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表导演教学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表演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表演教学的核心——“人物形象创造”
    第二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表演创作的“金钥匙”
        一、剧本分析:人物形象创造的基础
        二、内外部技术结合,建立人物形象的“雏形”
        三、人物形象创造的重要方法——“形体行动法”
        四、单位任务、贯穿动作和最高任务
        五、演员的“全局观”——人物形象创造的“远景”
    本章小结
第四章: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导演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导演教学的关键——“演出形象创造”
    第二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导演创作的“磨刀石”
        一、培养学生主题及现实意义的开掘能力
        二、训练学生舞台样式的创造能力
        三、拓展学生重要场面的处理能力
        四、锻炼学生人物形象的解释能力
        五、启发学生东西方演剧艺术交融的探索能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关于“经典剧目中国当代表导演教学实践研究——以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为例”的思考
    第一节:以莎剧为例,关于“经典剧目关注度”的思考
    第二节:关于“将莎剧纳入表导演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10)香港粤剧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香港粤剧的源流
    第一节 省港粤剧同根同源
        一、粤剧的源流概述
        二、粤剧的定型时期
    第二节 粤剧如何到香港
        一、二十世纪初的省港粤剧环境
        二、香港粤剧的鼎盛时期
    第三节 粤剧衍变的年代
        一、组织与剧目的衍变
        二、四功与音乐的衍变
        三、舞台美术的衍变
第二章 香港粤剧流派异彩纷呈
    第一节 流派的起源与“薛马”派别形成因素
        一、香港粤剧流派构成的先驱
        二、五大流派的启蒙
        三、“阳春白雪”人物代表薛觉先
        四、“下里巴人”人物代表马师曾
    第二节 “白”派的释义与“桂廖”流派特征
        一、“小生王”白驹荣与“英伟少年”白玉堂
        二、“金牌小武”桂名扬与“千面笑匠”廖侠怀
        三、“六柱制”对“五大流派”的影响
    第三节 五大流派以外的名伶艺术特征
        一、小武名伶“绝活”纷呈
        二、末代男花旦与四大名旦
        三、武生代表与四大丑生等名伶
第三章 香港粤剧流派的戏剧及组织架构特点
    第一节 香港粤剧流派的艺术特点
        一、中西合璧的剧目题材
        二、从戏棚过渡到戏院的演出规律
        三、粤剧唱腔体系与香港粤剧唱腔特点
    第二节 香港粤剧的组织架构体系
        一、文化政策的影响
        二、班社营运与管理
        三、台前幕后的组成
第四章 香港粤剧流派的承传
    第一节 香港粤剧第二代接班人
        一、转承多师的文武生接班人
        二、以白派、芳派及红派为代表的花旦接班人
        三、流派纷呈的武生与丑生接班人
        小结
    第二节 香港粤剧第三代传人
        一、“当家老倌”文武生
        二、唱功为重的花旦传人
        三、梨园背景与兼演传人
        小结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拓宽戏路 演活人物——我在舞台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雁北耍孩儿国家级传承人调查研究[D]. 安雅静. 山西大学, 2021
  • [2]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D]. 江爱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3]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艺术实践对声乐专业学习的成效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声乐教育为例[D]. 施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1)
  • [5]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D]. 孙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6]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D]. 孙晓东. 辽宁大学, 2019(12)
  • [7]传统秦腔剧目研究[D]. 赵莎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9]经典剧目中国当代表导演教学实践研究 ——以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为例[D]. 郭永伟. 上海戏剧学院, 2019(02)
  • [10]香港粤剧流派研究[D]. 张紫伶.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戏剧论文 张君秋论文 京剧唱段中心论文 京剧演出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Unit 2课外阅读训练
下一篇:五台山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