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义[1](2019)在《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鹤岗矿区多处煤矿出现工业广场变形破坏情况,如地表沉陷、建筑物开裂、井塔倾斜、竖井井筒变形破坏等,多次造成人员受伤。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分析、机器学习等研究手段,对鹤岗矿区工业广场变形因素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鹤岗矿区“空天地”多源监测数据融合的变形预测预警模型,并研发了鹤岗矿区变形监测智能预警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构建了双基准网的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模块化变形监测系统;运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对系统框架双基准网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①建立了以IGS站、CORS站、GNSS基准站三级架构下的矿区工业广场双基准网系统,并构建了顾及地壳速度场的双基准网精密单点定位稳定性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鹤岗矿区基准网受地壳速度场影响,向东侧以22mm/a速度移动的特征,与周边IGS参考站移动速率一致。通过对双基准网内点位相对位移检验发现,CORS站间3年内水平方向相对变化量13mm,GNSS基准站间3个月内水平方向坐标变化量6mm,符合规范要求,表明“空天地”多源协同变形监测系统基准框架稳定可靠。②建立了以“空天地”多源协同监测方法为子模块的立体工业广场变形监测系统。将各监测模块与天基、空基、地基、地下四部分有机融合,构建了以SBAS-InSAR系统监测矿区工业广场周边变形,以GNSS系统监测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以三维激光扫描监测建筑及竖井井筒变形,以震源定位技术监测井下越界开采的多服务器立体监测模式。(2)将实验区“空天地”多源变形监测数据进行了多算法处理及数据融合,提出了分区化多源变形监测数据Web神经网络融合算法模型。将实验区分区化并提取各分区监测结果影响因子,分别进行Web神经网络Softmax函数逻辑回归分析,将迭代结果映射为[0,1]结果矩阵,并将各区结果矩阵赋权计算,获取整体安全系数矩阵,并以此判断实验区安全等级,经实测准确率92%。(3)结合数值模拟与“空天地”多源数据分析结果,对实验区变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在周边小煤矿不确定、不正规开采等复杂影响条件下矿区工业广场的变形规律。①随着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推进,实验区垂直方向上整体呈现下沉趋势,但沉降速率各监测点均不相同,实验区南北下沉量大,中部下沉量小。通过4个月的实测结果表明,实验区南侧下沉量28mm,北侧下沉量34mm,中部下沉量20mm,南侧小煤矿聚集区域下沉速度25mm/a,实验区东北侧受两处小煤矿影响,最大下沉量达34mm。水平方向上,中部向东侧移动,上部受小煤矿影响向北侧移动,下部受小煤矿影响向东南侧移动,南北两侧紧邻小煤矿开采边界区域累计移动量19mm,实验区其余部分移动量最大23mm,揭示了在多矿井复杂采动影响条件下矿区工业广场移动规律异常的特征。②针对矿区建筑倾斜问题,提出了“双线性插值与面积射影定理法”建筑点云倾斜度算法,并对实验区井塔倾斜变化进行了分析。新主井井塔受东侧小煤矿采空区影响向东南方向倾斜,倾斜度2.15‰,混合井井塔由于与周围建筑相连接,整体刚度较大,向西南略微倾斜,倾斜度0.69‰,通过多期数据比较,倾斜度变化量0.3‰。竖井井筒井口中心较井底中心向东偏移287mm,整体位移量在100m~250m之间,自井底标高-300.468m处向上,整体井筒向西凸出,自井底标高117.896m处向上,整体井筒向东凸出,倾斜度呈现先小后大的趋势,且随标高增加呈非线性增长趋势。(4)鹤岗矿区工业广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以JavaScript语言为平台,开发Web平台Kalman滤波降噪程序对监测数据预处理,首次将神经网络变形预测模型融合于浏览器当中,首次提出了 Web神经网络的分区化工业广场智能预警模型,通过Web神经网络在线机器深度学习算法对工业广场各分区监测结果进行数据融合,以此判断工业广场安全等级。并研发囊括SBAS-InSAR监测、地表变形监测、建筑变形监测、震源监测、数据融合预警、VR虚拟现实等模块的鹤岗矿区“空天地”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陈杨,冯瑶[2](2018)在《通过混合编程技术搭建降水信息Web服务系统》文中指出文章利用VB代码开发执行控件,FORTRAN进行加密站数据格式处理转换,GrADS绘制降水服务信息图,Dreamweaver编写html文件制作Web服务界面,综合开发了松原乡镇加密站降水信息Web服务系统,市县共享统一雨情图使对外降水信息服务统一化、简洁化、精确化和规范化,为更好地做好降水信息服务工作提供支持。
张富龙,刘爽,兰明胜[3](2015)在《VB与FORTRAN、GrADS混合编程开发绘制降水分布图软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研究VB、FORTRAN和GrADS三者之间的相互调用方法,利用VB编程指令代码开发操作界面,FORTRAN进行数据处理转换,GrADS绘制图形。在三者有效结合的编程技巧下,实现了绘制乡镇加密自动站降水分布图软件的开发。
黄海智[4](2014)在《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关注与要求,海南省气象局组织开发了一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实现自动气象站资料转化为直观、清晰、方便人机交互查阅的图形产品,使气象工作者能及时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提出预报预警等分析意见,为及时做出科学的决策功能提供依据。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在ASP.NET的平台下,利用VB.NET作为开发语言,通过引用Surfer绘图软件组件,调用Surfer丰富的绘图功能,实现自动气象站降水量、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资料的填图、等值线和色斑图绘制,并动态地显示与输出这些图形,同时利用Google Maps作为气象资料显示软件的平台,叠加了雷达回波和地面观测数据,以及地形、河流等非气象数据,更加方便对天气形势判断与预测,提高天气预警和决策服务水平。本系统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数据查询、数据显示和图形绘制,通过对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得到以下几方面内容:1)利用Surfer的DCOM特性和对风矢标注的支持,开发出了具有等值线和风矢的天气实况图形显示网页。2)实现了在Google地图上叠加各要素等值线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图的技术,并可通过点击图标弹出台站基本信息和1小时天气实况。3)通过对后端程序生成的图形文件实行精确的文件名,既避免了因大量用户并行访问引起的文件写异常,又充分利用到已有的图形文件,大大地提高了程序运行整体的稳定性和访问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廖伟平[5](2014)在《基于Eclipse的广西气象探测环境实景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建立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气象技术保障任务日趋繁重,在技术手段上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满足技术保障工作的需求。通过对设置在气象观测场关键部位视频图像的采集、分析、应用管理,气象测报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气象观测场实景监控系统的视音频资源,监控气象观测场的实时情况,以及可以远程实时阅看气象观测场的天气变化状况,为预报人员、气象服务人员以及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对当地天气进行预测。气象实景监控系统具有多方位应用和图像资料直观、明了的特点,对开展实景资料收集、灾害预警、完善探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开展专题气象服务、提高预报服务水平等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课题根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制定的台站实景监控系统相关技术要求及标准,提出气象实景监控业务平台系统设计需求,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及分析后,明确了本课题研究中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对基于Eclipse3.5进行开发的软件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框架解决方案进行探索;二是制定气象数据绘制等值线的实现算法及基本流程。故课题组将实时图片监测及等值线色斑图两个核心模块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程序的开发编写及测试,课题组基本熟悉了利用Eclipse3.5进行系统开发的方法,掌握了插值计算及等值线绘制的算法及流程,形成了一套符合广西气象部门实际使用需求的,集气象观测场地环境监测、天气实况显示、分钟数据天气实况产品服务于一体的天气实况传输及监测业务系统。
张玉梅[6](2013)在《利用NOAA数据资料划分我国华东地区积冰区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机积冰是一种危害飞行安全的天气现象。如何有效预防飞机积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积冰事故的分析及民航业发展需求的介绍,阐述了研究积冰区划分的必要性,总结国内外积冰研究的几个方面及其研究成果。介绍了NOAA网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GRADS绘图软件和其绘图处理方法。在对NOAA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积冰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利用NOAA资料划分积冰区的可行性。并以NOAA提供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建立了积冰概率模型,确定了华东地区各省四季的主要积冰高度层,划分积冰概率积冰区。最后,在各省积冰高度层基础上,建立了积冰强度模型,确定了积冰强度概率,并阐明积冰强度大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积冰区一般位于高低压之间,附近伴有偏西气流或偏东气流或两者的汇聚,且存在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该积冰区存在涡度非负、垂直速度为负的上升气流区;而且利用NOAA资料划分积冰区是可行的。华东地区冬季积冰高度层出现在1000hPa—500hPa之间(从地面至5500m),夏季出现在600hPa—400hPa之间(4200m至7000m),且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积冰多出现在冬季和夏季,而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积冰多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华东地区积冰概率在33°N附近达到最大值,该纬度以北积冰概率随纬度增加而减弱,以南随纬度的减小而增加,且出现积冰的可能性比北面大。山东、江苏、安徽严重积冰多出现在冬季和春季,浙江、江西、福建严重积冰多出现在秋季。即33。N以北地区出现严重积冰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以南地区多出现在秋季。安徽是华东六省中出现积冰概率最大的省,且其冬季和春季主要积冰高度层分别为850hPa和700hPa,比其他5省高度稍低。然而,积冰概率最大的省不一定是积冰强度最大的省。安徽、江西、福建积冰天数较多,山东、江苏、浙江次之。而山东严重积冰占的比例比其他省高,江苏、安徽次之。
向华[7](2013)在《湖北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有影响大、破坏性深、突发性强等特点,研究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平均态气候更容易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背景下,灾害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和变化研究是当代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2009年,国家气候中心初步建立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和改进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业务监测指标体系,开展了逐日滚动监测业务。但是,该业务系统对气象要素极值的系列指标的计算是基于年极端值的,因此,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冰冻、夏季强对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效果较好,但对其他季节和要素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无法有效进行监测。同时,该系统对气象数据按台站以文件库方式进行管理,查询、修改不便。该系统还对逐日气象数据进行了加密,无法对系统内部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访问。另外,该系统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业务监测是通过后台调用Fortran语言编译的可执行程序来实现,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没有通过源代码文件,无法基于本地气候特点进行修改。因此,本系统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对我省极端事件监测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建立了湖北省极端事件监测体系,对目前极端事件监测业务平台建设所采用的常用软件工具,软件工程的应用实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按照软件工程方法从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等做了系统的分析,根据极端事件特点和软件工程方法,基于大型商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提供了多种数据接口和访问途径,进行气象数据和极端事件数据的查询检索。主持建设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平台,实现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实时监测和未来1-7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符合当前气候与气候变化、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的现状。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改善了湖北省极端事件监测业务系统建设,提高了检测业务能力,同时本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如何将软件工程技术与气候变化领域进行有效结合的几个关键问题,对类似的业务系统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张民凯,费艳琴,郑美琴[8](2013)在《GrADS在绘制区域站点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日照市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详细介绍了对GrADS所需站点资料的处理方法以及利用GrADS绘制站点雨量图、地面填图的方法,为气象部门分析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提供一种技术手段和参考。
姚愚,李卫红,罗园,陈增会[9](2012)在《转换多时空层次Micaps格点数据文件为GrADS格式》文中研究表明为将多变量、多垂直层次和多时间层次的Micaps格点数据文件转换为GrADS格式文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原理,根据Micaps格式的4类和11类格点数据文件的存储特征和GrADS二进制文件写入数据规则,并考虑到在不同数据环境和用户需求下对Micaps数据文件的选取存在多样性,将繁琐的转换步骤合理分解,利用Delphi设计了一组具有继承关系的类,在Windows下编程实现了数据转换功能。程序可提供对Micaps数据文件的多样化选择,并可自动生成CTL文件,操作简便、界面友好、运行可靠,其功能易于维护和扩充。
皇甫铮[10](2011)在《飞机积冰数值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飞行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虽然现代飞机多方面都有革命性的改进,飞机本身安全性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大气环境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中低空飞行遭遇的飞机积冰就是其中之一,飞机积冰是指在含有过冷却水滴的环境中飞行,机身表面一些部位产生冰层聚积的现象。飞机积冰会恶化飞机空气动力学性能,表现为阻力增大升力减小,飞行的油耗增加,影响静压系统仪表指示,对飞机的安全性和操纵性有严重影响。本文在综述民航飞机积冰预报业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飞机积冰数值预报系统的需求,详细说明了整个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实现,重点研究飞机积冰的数值预报系统的开发。本文首先介绍了飞机积冰对飞行的影响,综述了飞机积冰预报的方法和国内外飞机积冰预报系统的现状;阐述了开发飞机积冰数值预报系统所需要的用到的各种关键技术,介绍了Visual Basic.Net语言、GRADS绘图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的特点。本文对飞机积冰数值预报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分析了民航气象台的工作职责规范及其流程,并分析了系统功能模块,把系统分为WAFS数据处理、积冰预测、数据显示三个模块。在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模块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WAFS数据处理模块主要是从WAFS数值预报产品中提取预报所需的温度、湿度等数据,积冰预测模块主要是使用世界民航组织推荐的飞机积冰预测算法,利用WAFS数值预报产品中输出的大气温度和湿度来预测积冰,数据显示模块是把系统计算积冰指数结果式数字化,本系统用Grads软件制作成图形产品,图形产品显示各飞行高度层的积冰平面图,图中颜色填充区为积冰区域。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文章详细介绍了利用Visual Basic.Net作为开发工具,开发飞机积冰数值预报系统的过程。飞机积冰的数值预报系统基于WINDOW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进行开发,数据管理使用了客户服务器模式,保证系统的数据可靠安全,便于数据的管理。系统简单明了的操作方式,便于使用者的操作。系统输出的飞机积冰有文字和图形两种信息,便于航空气象预报员、航空公司飞行签派员和管制部门相关人员的使用。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帮助飞机及时、准确的避让航线的积冰区,选择最优的航线进行绕飞,避免积冰天气对飞机造成的影响,提高航空安全,降低航空公司运行成本。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变形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 1.2.2 矿区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 1.2.3 Web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结 |
| 2 “空天地”多源协同变形监测系统构建及框架稳定性研究 |
| 2.1 实验区工程概况 |
| 2.2 “空天地”多源协同变形监测系统框架 |
| 2.2.1 系统主要监测内容与技术手段 |
| 2.2.2 系统精度要求 |
| 2.2.3 系统组成架构 |
| 2.3 系统框架稳定性研究 |
| 2.3.1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和统计分析的CORS网稳定性分析 |
| 2.3.2 地壳速度场对基准网稳定性影响分析 |
| 2.3.3 CORS站间相对稳定性分析 |
| 2.3.4 GNSS基准站网稳定性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3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系统数据获取及融合方法研究 |
| 3.1 系统起算数据可靠性研究 |
| 3.1.1 矿区原有控制点概况 |
| 3.1.2 尺度分析法原理 |
| 3.1.3 控制点小环组合尺度分析 |
| 3.1.4 控制点整网组合尺度分析 |
| 3.1.5 CORS站与控制点组合平差分析 |
| 3.2 系统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研究 |
| 3.2.1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
| 3.2.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建筑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
| 3.2.3 基于GNSS技术的工业广场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
| 3.2.4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竖井井筒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
| 3.2.5 基于震源定位技术的井下越界开采监测方法研究 |
| 3.3 系统监测精度分析研究 |
| 3.3.1 三维激光扫描位移监测精度分析 |
| 3.3.2 “双线性插值与面积射影定理法”倾斜度算法精度分析 |
| 3.3.3 地表GNSS监测系统精度分析 |
| 3.3.4 竖井井筒三维激光扫描变形监测精度分析 |
| 3.4 “空天地”多源监测数据融合预警方法研究 |
| 3.4.1 分区化多源监测数据神经网融合预警模型 |
| 3.4.2 分区化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影响因子及权值 |
| 3.4.3 分区化多源数据融合模型机器学习及预警 |
| 3.4.4 多源数据神经网并行计算融合系统研发 |
| 3.5 本章小结 |
| 4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及建(构)筑物变形规律研究 |
| 4.1 矿区工业广场及建筑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
| 4.1.1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建模 |
| 4.1.2 地表及建筑动态变形数值模拟 |
| 4.1.3 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机理分析 |
| 4.2 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
| 4.2.1 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分量统计分析 |
| 4.2.2 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回归分析 |
| 4.2.3 矿区工业广场变形规律研究 |
| 4.3 矿区工业广场建(构)筑物变形规律研究 |
| 4.3.1 矿区工业广场建筑变形规律分析 |
| 4.3.2 矿区工业广场竖井井筒变形规律研究 |
| 4.4 本章小结 |
| 5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变形监测预警系统研发 |
| 5.1 监测数据Web-Kalman滤波方法研究 |
| 5.1.1 JavaScript简介 |
| 5.1.2 Web-Kalman滤波的监测数据降噪方法研究 |
| 5.2 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Web神经网融合与预警方法研究 |
| 5.2.1 监测数据神经网络处理原理 |
| 5.2.2 Web神经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
| 5.2.3 监测点变形Web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
| 5.2.4 Web神经网络多源数据融合预警研究 |
| 5.3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多源监测预警系统研发 |
| 5.3.1 三维浏览器绘图协议WebGL |
| 5.3.2 多源监测预警系统架构 |
| 5.3.3 多源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展示 |
| 5.3.4 预警系统移动平台测试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0 引言 |
| 1 数据说明 |
| 2 数据处理与降水图形绘制 |
| 2.1 数据处理 |
| 2.2 降水图形绘制 |
| 3 Web界面搭建与功能 |
| 4 结束语 |
| 1引言 |
| 2数据说明 |
| 3GrADS所需站点数据处理 |
| 3.1将数据转化为站点文件 |
| 3.2将数据转化为格点数据 |
| 3.3创建数据描述文件和站点映射文件 |
| 4底图制作 |
| 5图形绘制 |
| 6绘图软件的界面搭建与功能 |
| 6.1VB调用FORTRAN |
| 6.2VB调用GrADS |
| 6.3主要功能 |
| 7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背景和意义 |
| 1.2 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分析应用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
| 1.2.1 等值线绘制技术 |
| 1.2.2 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显示分析应用系统 |
|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 2.1 C/S架构 |
| 2.2 B/S架构 |
| 2.3 MS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 |
| 2.4 ASP.NET技术 |
| 2.5 地理信息系统(GIS) |
| 2.6 DCOM简介 |
| 2.7 Surfer绘图软件 |
| 2.7.1 绘制等值线需要的文件[3] |
| 2.7.2 十二种插值方法 |
| 2.7.3 自动绘图接.技术 |
| 2.7.4 启动和激活Surfer控件的DCOM特性 |
| 2.8 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资料空间质量控制研究 |
| 2.8.1 单站质量控制方法 |
| 2.8.2 空间质量控制方法 |
| 2.8.3 质量控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 2.9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 |
| 3.1 系统开发背景和基础 |
| 3.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 3.2.1 系统实现的功能目标 |
| 3.2.2 系统业务流程 |
| 3.2.3 系统用例图 |
| 3.3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
|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总体设计 |
| 4.1 系统概要设计 |
| 4.2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 4.2.1 数据查询模块 |
| 4.2.2 数据显示模块 |
| 4.2.3 图形绘制模块 |
| 4.3 数据库设计 |
|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 4.3.2 数据库相关要素表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自动气象站资料图形展示应用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 5.1 数据查询模块 |
| 5.1.1 单纯数据查询 |
| 5.1.2 单站曲线图 |
| 5.1.3 多站柱状对比图 |
| 5.2 数据显示模块 |
| 5.2.1 地图模块 |
| 5.2.2 报表模块 |
| 5.2.3 图表模块 |
| 5.3 图形绘制 |
| 5.3.1 图形化显示 |
| 5.3.2“Google地图”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 6.1 测试说明 |
| 6.1.1 测试环境 |
| 6.1.2 测试准则 |
| 6.2 功能测试 |
| 6.2.1 数据查询功能测试 |
| 6.2.2 数据显示功能测试 |
| 6.2.3 图形绘制功能测试 |
| 6.3 非功能测试及性能测试 |
| 6.3.1 用户界面测试 |
| 6.3.2 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 6.3.3 集成测试 |
| 6.3.4 性能测试 |
| 6.3.5 安全性测试 |
| 6.3.6 兼容性测试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 1.4 论文的结构 |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 2.1 JAVA |
| 2.2 ECLIPSE |
| 2.3 Struts框架及组件 |
| 2.4 JSP |
| 2.5 Action |
| 2.6 站点数据的组成结构 |
| 2.7 绘制等值线的基本流程 |
| 2.8 绘制等值线常用方法 |
| 2.8.1 Grads工具绘制等值线的步骤 |
| 2.8.2 Surfer工具绘制等值线的步骤 |
| 2.9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 3.1 系统建设目标 |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 3.2.1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 3.2.2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 3.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 3.2.4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 3.2.5 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 4.1 本系统的设计原则 |
| 4.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 4.2.1 用户登录和退出 |
| 4.2.2 实时视频监测 |
| 4.2.3 等值线色斑图 |
| 4.2.4 天气预报服务 |
| 4.2.5 信息统计 |
| 4.2.6 后台管理 |
| 4.3 软件架构设计 |
| 4.3.1 数据库表架构 |
| 4.3.2 数据运行架构 |
| 4.3.3 物理分布架构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 5.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 5.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 5.2.1 数据库表设计 |
| 5.2.2 RMServer设计 |
| 5.2.3 数据库表实现 |
|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 5.3.1 功能模块逻辑关系 |
| 5.3.2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 5.3.3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 5.3.4 管理模块实现 |
| 5.4 系统的安全性实现 |
| 5.5 实现的技术方法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 6.1 测试流程 |
| 6.2 技术测试和测试报告 |
| 6.3 测试环境 |
| 6.4 详细测试过程 |
| 6.4.1 系统功能测试 |
| 6.4.2 系统压力测试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1.1 飞机积冰事故或事故征候 |
| 1.1.2 积冰区划分方法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飞机积冰预报方法研究 |
| 1.2.2 飞机防除冰及探测技术研究 |
| 1.2.3 积冰成因及对飞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 第二章 NOAA资料及GRADS绘图描述 |
| 2.1 NOAA资料介绍 |
| 2.1.1 NOAA网站资料 |
| 2.1.2 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 |
| 2.2 GRADS绘图软件及绘图处理 |
| 2.2.1 GRADS的基本流程 |
| 2.2.2 GRADS文件类型及维数环境 |
| 2.2.3 GRADS绘图描述 |
| 第三章 利用NOAA资料划分积冰区的可行性验证 |
| 3.1 资料来源 |
| 3.2 数据处理 |
| 3.2.1 气压场、温度场、风场叠加图的处理 |
| 3.2.2 水汽通量散度图的处理 |
| 3.2.3 涡度垂直剖面图的处理 |
| 3.2.4 垂直速度剖面图的处理 |
| 3.2.5 积冰指数分布图的处理 |
| 3.3 案例结果对比分析 |
| 3.3.1 飞机积冰过程水汽的输送及强烈辐合 |
| 3.3.2 飞机积冰过程中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 |
| 3.4 飞机积冰区的验证及图谱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利用NOAA资料对我国华东地区积冰高度层的确定 |
| 4.1 区域的划分 |
| 4.2 积冰概率模型建立 |
| 4.3 山东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及概率 |
| 4.4 江苏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及概率 |
| 4.5 安徽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及概率 |
| 4.6 浙江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及概率 |
| 4.7 江西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及概率 |
| 4.8 福建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及概率 |
| 4.9 华东地区积冰区概率划分 |
| 4.10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利用NOAA资料对我国华东地区积冰区的划分 |
| 5.1 积冰强度模型建立 |
| 5.2 山东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上轻度、中度、严重积冰的概率 |
| 5.3 江苏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上轻度、中度、严重积冰的概率 |
| 5.4 安徽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上轻度、中度、严重积冰的概率 |
| 5.5 浙江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上轻度、中度、严重积冰的概率 |
| 5.6 江西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上轻度、中度、严重积冰的概率 |
| 5.7 福建地区主要积冰高度层上轻度、中度、严重积冰的概率 |
| 5.8 华东地区积冰强度划分 |
| 5.9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国内外极端事件监测业务现状 |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 1.3 本论文的组织 |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涉及的相关技术 |
| 2.1 WEB 应用框架技术 |
| 2.2 B/S 和 C/S 模式概述 |
| 2.2.1 B/S 构架 |
| 2.2.2 C/S 构架 |
| 2.3 图形处理工具 |
| 2.3.1 GrADS |
| 2.3.2 Surfer |
| 2.4 数据库及选型 |
| 2.5 广义极值分布(GEV)方法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极端事件综合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
| 3.1 现有监测指标分析 |
| 3.2 主要极端气候事件成因诊断 |
| 3.3 极端事件综合监测指标体系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需求分析 |
| 4.1 项目立项背景 |
| 4.2 项目功能性目标 |
| 4.3 总体功能需求 |
| 4.3.1 系统总体目标 |
| 4.3.2 系统功能需求概述 |
| 4.4 运行环境要求 |
| 4.4.1 系统运行网络环境 |
| 4.4.2 系统运行硬件环境 |
| 4.4.3 系统运行软件环境 |
| 4.5 性能需求 |
| 4.5.1 响应时间 |
| 4.5.2 开放性 |
| 4.5.3 可扩展性 |
| 4.5.4 系统安全性 |
| 4.5.5 可靠性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极端事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5.1 系统的体系架构 |
| 5.2 数据库设计 |
| 5.2.1 数据类型分类 |
| 5.2.2 数据库应用设计策略 |
| 5.2.3 数据库对象实例设计(ER 图) |
| 5.2.4 数据表索引及优化 |
| 5.2.5 数据源 |
| 5.2.6 数据库设计 |
| 5.3 数据管理功能设计 |
| 5.4 系统结构设计 |
| 5.4.1 数据管理子系统 |
| 5.4.2 监测服务子系统 |
| 5.5 功能模块设计 |
| 5.5.1 数据管理子系统 |
| 5.5.2 极端监测指数的自动实时计算 |
| 5.5.3 极端监测子系统 |
| 5.6 部分类库设计 |
| 5.7 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
| 5.8 小结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 |
| 6.1 测试的依据与环境 |
| 6.2 测试技术路线 |
| 6.3 功能测试简表 |
| 6.4 数据管理子系统实现界面 |
| 6.5 极端事件监测服务系统实现界面 |
| 6.6 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引言 |
| 1 站点资料的处理 |
| 2 雨量填色图的绘制 |
| 3 地面填图的绘制 |
| 4 结论 |
| 0 引言 |
| 1 基础类的设计 |
| 1.1 TTxtData2BinFile类设计 |
| 1.2 TM2G-Base抽象类设计 |
| 2 应用类的实现 |
| 2.1 TMicapsHigh2GradsFile和TMicapsPhysic2GradsFile类设计 |
| 2.2 程序运行 |
| 3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飞机积冰的类型及气象条件 |
| 1.1.2 飞机积冰的危害 |
| 1.2 飞机积冰预报方法及系统研究现状 |
| 1.2.1 飞机积冰预报业务技术现状 |
| 1.2.2 飞机积冰预报系统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 第二章 飞机积冰的数值预报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
| 2.1 VISUAL BASIC.NET 语言 |
| 2.1.1 Visual Basic.Net 的发展历程 |
| 2.1.2 开发环境特性 |
| 2.1.3 语言特性 |
| 2.1.4 全新的程序运行方式 |
| 2.2 GRADS 气象专业绘图系统 |
| 2.2.1 Grads 的基本流程 |
| 2.2.2 Grads 有关的文件类型和维数环境 |
| 2.2.3 运行Grads |
| 2.3 数值预报技术 |
| 2.3.1 数值预报技术及其发展 |
| 2.3.2 中尺度模式MM5 模式简介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 |
| 3.1 国内飞机积冰预报业务介绍 |
| 3.2 飞机积冰系统的需求分析 |
| 3.3 系统结构设计 |
| 3.4 系统要求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飞机积冰数值预报系统的实现 |
| 4.1 初始界面 |
| 4.1.1 登陆界面 |
| 4.1.2 主窗体 |
| 4.2 系统设置 |
| 4.3 帮助 |
| 4.4 重置 |
| 4.5 资料处理 |
| 4.6 积冰预报 |
| 4.7 图形生成 |
| 4.8 结果显示 |
| 4.9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 5.1 系统测试原理和目的 |
| 5.2 系统测试概要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