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究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中药口服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旨在探索其中药组方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方向等提供一些文献学的基础及数据的支撑,除此之外,为开发新药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通过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2月1日,收录在万方数据库(WF)、中国知网(CNKI)、维普(WP)三大中文数据库内的中药口服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得到最终需要研究的文献。然后,对筛选出的文献信息进行提取及规范化处理,将汇总整理后的文献资料数据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将其导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2.1),统一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加入分析池后,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文献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包括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性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有待进一步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处理方法探索其作用机制。2.网络药理学:对上述筛选出的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利用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AIH的疾病靶点,筛重并使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得到最终的疾病靶点。(2)使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核心药组的化学组成成分,并设定DME属性值为DL≥0.18、OB≥30%、HL≥4h,然后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筛选出的有效活性成分进行作用靶点预测。(3)将疾病靶点与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出两者的共同作用靶点。(4)运用Cytoscape3.7.2构建核心药物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疾病网络。(5)利用Cytoscape3.7.2中Network Analyzer对构建的网络进行拓扑结构分析以筛选出核心网络。(6)使用Cytoscape3.7.2软件中的“ClueGo”插件对预测的核心药物组合治疗AIH的共同靶点进行GO(BP)分析;使用Metascape对筛选出的中药成分-AIH疾病的共同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根据给定的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去掉不符合纳排标准的以及重复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总数为104篇,中药处方总数为146首。其中临床试验性文献共47篇,占总篇数的45.19%;名医经验共25篇,占总篇数的24.04%;个案及验案共23篇,占总数的22.12%;硕博毕业论文共9篇,占总篇数的8.65%。2.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模块,对纳入文献所涉及的AIH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按照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是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3.146首中药处方中共含有208味中药,所有中药累计使用的频次为1816次,其中使用频次≥20的中药共有27味,分别为柴胡、白芍、茵陈、白术、当归、茯苓、甘草、郁金、栀子、赤芍等。对中药的四气五味进行频次统计:四气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微寒、寒、平,其次是温、微温、凉、大热、热、大寒等,五味频次处于前3位的分别是苦、甘、辛,其他分别是酸、淡、微苦、咸、涩等。用药归经频次前3位分别是肝经、脾经、肺经,其他的依次是心经、胃经、肾经、胆经、大肠经、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及心包经。4.对中药组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其分为4大类,分别是“茵陈,黄芩,栀子,大黄”,“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郁金”,“黄芪,赤芍,丹参,桃仁,陈皮,薏苡仁,五味子”及“当归,地黄,枸杞子,熟地黄,牡丹皮,山萸肉,山药,泽泻,女贞子”。5.运用关联性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关联度最好的核心药组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茵陈,栀子,当归,甘草”。网络药理学结果:1.运用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进行检索及筛选,最终共获得AIH疾病的相关靶点203个2.在TCMSP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八味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最终共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的有效活性成分129种,潜在作用靶点共883个。3.将上述两者的作用靶点取交集,最终得到共同靶点35个。4.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核心药组有效成分-疾病靶点-AIH的网络,并进行可视化。通过对构建网络的拓扑结构分析得出,对治疗AIH可能有效的化学成分包括18α-甘草酸,茯苓酸,氢化松苓酸B,酒酵母甾醇,美迪紫檀素等14个,而与治疗AIH相关性较大的疾病靶点包括ABCB1,NOX4,HSD11B1,CYP1B1,XDH等17个。5.通过GO(BP)功能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AIH可能存在埃科萨诺德代谢过程、萜类化合物代谢过程、芳香酶活性、长链脂肪酸代谢过程及不饱和脂肪酸代谢过程等178个生物学过程;核心药物组合可能通过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亚油酸的新陈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与Th17细胞分化等通路发挥治疗作用。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通过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筛选出的核心处方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茵陈,栀子,当归,甘草”。提示中药口服治疗AIH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治疗上以疏肝健脾,滋肾柔肝,清热利湿及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2.网络药理学:运用现代医学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核心药组进行分析,得出核心药组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及抑制自身免疫应答反应等机制来防治AIH,为中药口服治疗AIH的组方规律提供一定的思路。
黄柏学[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以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医案为研究对象,对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该病的临证经验及谴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陈四清老师辨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的“臌胀”诊治内容。方法:收集陈四清老师2014年05月—2020年12月期间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共计543诊次(47例),采用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进行录入,建立医案数据库,应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同时结合陈四清老师的临床诊疗经验,对医案中的症状、舌脉、病理因素及核心方药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结果:(1)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本课题收集的543诊次医案中,男性患者27例(共314诊次);女性患者20例(共229诊次);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右胁隐痛(65.43%)、面黄(19.75%)、疲劳乏力(16.87%);舌质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舌质暗红(52.26%)、舌质淡红(24.69%)、舌质红(20.16%);舌苔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苔薄黄腻(26.75%);苔薄(20.16%);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细脉(89.30%)、弦脉(72.02%)。医案中所涉及的中药达218味,前10种高频使用的药物分别是:金钱草(98.77%)、郁金(98.77%)、垂盆草(76.54%)、黄连(74.49%)、炒海螵蛸(62.55%)、黛蛤散(53.50%)、蜣螂虫(53.50%)、鸡血藤(50.62%)、醋柴胡(47.33%)、黄芪(46.91%)。按药物治疗功效的不同分类前5种高频药物是:利湿退黄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2)运用关联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症状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中以右胁隐痛症状为主导,其与便溏、面黄、寐差、疲劳乏力、腹胀如鼓关联度较高;舌苔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舌象中以舌质暗红最为常见,其与苔薄、苔薄黄、苔薄黄腻、有裂纹置信度较高;脉象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脉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有细脉、弦脉,其中以细脉与弦脉的置信度、支持度较大;药物方面:金钱草、郁金、垂盆草、黄连这4味药的关联性最强;(3)运用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为:陈四清老师诊治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结论:(1)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肺、胃,后期可累及肾等;病理因素以湿热、痰热、瘀热、疫毒等为主;(2)基本病机为湿热内伏,肝失疏泄,横乘脾土,痰湿内生,气滞血瘀;(3)基本治法以清热利湿法、凉血解毒法、利胆退黄法、活血消症法、化痰散结法、补益肝肾法为主;(4)核心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
李晨冰[3](2021)在《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治疗淤胆型肝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分析纳入文献中复方汤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理法方药之秘,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检索涉及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年限为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性风险评估,提取结局指标,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制作森林图及漏斗图进行描述分析。提取中药复方的处方信息,使用Excel表格汇总记录,对组成的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探索药物的常用组合及组方规律。结果:1.检索到文献1214篇,根据纳排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本次荟萃分析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有效率:OR=4.49,95%CI:[3.42,5.89];TBIL:MD=-46.49,95%CI[-60.51,-32.47];DBIL:MD=-45.49,95%CI[-59.12,-31.16];ALP:MD=-54.79,95%CI[-78.51,-31.07];GGT:MD=-28.07,95%CI[-35.55,-20.59];ALT:MD=-33.75,95%CI[-43.01,-24.5];AST:MD=-42.27,95%CI[-58.20,-26.35];中医证候积分:MD=-3.26,95%CI[-4.30,-2.21];以上8项结局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5篇文献描述用药不良反应,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6%与1.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2.临床用药规律:筛选23首处方,涉及中药66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茯苓、甘草、郁金、白术、虎杖。其中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泻下药;四气五味中苦味、寒性的比例最大;药物主要归肝经,但也有分别入脾经、胃经、心经、肺经、肾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得出常用的药物组合有赤芍配伍茵陈、赤芍配伍大黄、茵陈配伍大黄、赤芍配伍丹参、茵陈配伍丹参、赤芍配伍郁金、茵陈配伍郁金、赤芍配伍甘草,聚类分析获取5类中药组方。结论:1.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血清TBIL、DBIL、ALP、GGT、TBA、ALT、AST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上有更好疗效,安全性更好。2.淤胆型肝炎病因以湿、热、瘀为主,清热利湿活血为其治疗大法,同时解表发汗开腠理、泻下通腑利二便以予邪出路,立足于肝脾论治,兼顾调和脏腑,根据湿热瘀的偏重、部位和兼证随证施治。常用药物组合配伍可增强疗效,结合系统聚类衍生的新组方可供因证选方。
黄正慧[4](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高玮鞠[5](2021)在《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知网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及金实教授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两部分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对比分析,揭示近20年来各医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特点,总结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色治验。方法:(1)收集CNKI中2000年-2020年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111诊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病机、治法、方药录入Medcase V5.0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总结近20年来中医医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特点。(2)收集2000年01月-2021年02月期间金实教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百草堂、江苏省省中医院名医堂、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治疗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例288诊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方药录入Medcase V5.0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总结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文献医案数据库中,共纳入患者43例111诊次,其中男性4例15诊次,女性39例96诊次,年龄集中在40-59岁,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女性。(2)临床表现以乏力、纳谷不馨、胁痛多见;舌质以质红、质暗红出现频率较高,舌苔以苔薄白、苔薄黄多见;脉象以弦脉、细脉多见。(3)病机以湿热内蕴、肝脾不调、瘀血阻滞为主;治法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多见。(4)用药涉及补虚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等;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心、胃、胆经;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方:三物黄芩汤,八珍汤,桃红四物汤,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2.回顾性研究结果:(1)金实教授临床医案数据库中,共纳入患者18例288诊次,其中男性4例72诊次,女性14例216诊次,年龄集中在40-59岁,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女性。(2)西医次级诊断中出现最多的是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口干、眼干燥、胃脘痞闷多见;舌质以质红、质暗红多见,舌苔以苔薄微黄、苔薄白、苔薄黄腻多见;脉象以细脉,弦脉为主,且两者之和大于100%。(3)用药涉及清热类、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行气类等;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胆、胃、心、肾经;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方:小柴胡汤、茵芍二金汤、养肝降酶方、新加连苏饮,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结论:(1)病理因素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主要包括热、湿、瘀,金实教授认为病理因素包括湿、热、郁、瘀,强调郁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2)病位方面,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心、胃、胆,金实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胆、胃、心、肾,认为病至后期,影响及肾。(3)病理性质方面,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本病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虚,标实包括湿、热、瘀;金实教授认为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包括脾虚、肝肾阴虚,标实包括湿、热、郁、瘀。(4)治疗方面,大部分中医医家以补虚泻实为治则,补虚体现在疏肝健脾、益气养血,泻实体现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用药涉及补虚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药物;代表方剂有三物黄芩汤,八珍汤,桃红四物汤等;金实教授以“流气和络”为治则,运用疏、清、化、运、养、利六法以流畅气机,和畅肝络;用药涉及清热类、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行气类,临床常用小柴胡汤加减、自拟方茵芍二金汤、养肝降酶方、新加连苏饮等。
陈红旋[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频次数据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数据综合挖掘分析,总结中医药在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用药规律,从中分析得出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新用药思路,为今后临床实践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搜索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将符合酒精性肝病及各期诊断并使用中医方剂治疗的临床研究纳入,使用Excel表格分析提取药物成分相关信息并通过统计确定药物使用频次,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SPSS22.0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获得文献85篇,包含药物173种。频次统计结果显示,频率≥15%的中药共有28种,类别分别有清热利湿凉血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行气止痛药以及补虚药等,以清热、利湿、行气、疏肝柔肝及凉血止痛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75%,分别得到药对关联规则7条,3味中药药组32条,4味中药药组5条。聚类分析共获得7组聚类结果,分别代表扶正健脾、活血祛瘀,疏肝行气,和解少阳,清解热毒,利湿化瘀散结等治法用药规律。因子分析共获得11组公因子,反映以活血散瘀、燥湿、软坚化痰、扶正解毒组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思路。结论:通过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用药规律,从多个分析结果中得出,针对酒精性肝病湿热积滞体内化热,气机失畅,酒毒不去,有形实邪内结的病机,常使用活血、清利湿热、理气解毒化痰、散结化瘀的中药,并组合搭配使用,体现对于酒精性肝病使用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扶正兼以解酒毒治法的重要意义。
吕超[7](2020)在《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并从炎症因子调控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观察周期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8周的死亡率、ALT、AST、TBi L、ALB、PTA指标、IL-6及IL-10水平、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以评估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ALT、AST、TBi L水平较前显着下降,ALB及PTA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6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存活患者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0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显着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L-6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存活率。揭示以温阳化瘀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魏仁贤[8](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杨铛[9](2020)在《张超教授辨治肝硬化临证经验及其组方用药规律挖掘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云南省名中医张超教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病历资料,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其治疗肝硬化的临证经验和组方用药规律,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张超教授2014年至2019年间诊治的肝硬化病历进行收集整理,对215例符合要求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医案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利用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进行病案资料的中西医病名、证候、症状和体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方药、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统计;数据分析系统中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方和症状分析,以及各个证候的症-证-药关联分析,挖掘结果的网络化展示,并基于中医理论对研究结果讨论和分析,总结张超教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经验。结果:1.本研究纳入66例,215诊次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8名(58%),女性28名(42%),年龄分布40-60岁组有32人,发病人数最多,其次是≥60岁组,为24人,而≤40岁组最少,为10人。2.研究发现215份病历资料中,肝硬化患者出现频次前10位的症状分别为:腹胀、乏力、纳呆、神疲、口干、下肢水肿、大便稀溏、小便黄、口苦、腹水。舌质以红舌、暗红舌为主,且多见舌下络脉迂曲,舌苔则以苔黄腻、苔白腻两者最为高频。脉象以脉沉细、脉弦滑、脉弦为主。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得出5条关联规则。基于无监督的熵聚类方法整合分析得到新症状组合模式共15组。3.中医病证名统计结果,主要包括鼓胀、积聚、胁痛、黄疸四个中医病名;证候统计按频数排序依次是: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4.用药以性温,味甘,归脾、胃、肝经,具有健脾益气功效的药物为主。共使用到142中药,设节点阈值>80得到关键药物17味,与高频药物基本一致。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张超教授治疗肝硬化时方药配伍联系最紧密的药物组合是“葛根-赤芍”,以及黄芪、北沙参、炒白术、茯苓等药物与赤芍组合。支持度为20%、40%时关联度较高的还有“姜黄-赤芍”“莪术-赤芍”。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芪、北沙参、炒白术、茯苓、赤芍、葛根、焦神曲、砂仁、甘草”,新方分析得出9个候选新处方。5.症-证-药关联分析分别得出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各证型的高频症状、症状规则和症-证网络,高频药物及药-证网络,症-证-药网络展示。结论:通过运用中医辅助平台系统对张超教授辨治肝硬化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张超教授治疗肝硬化的辨治原则有:(1)诊疗特色:衷中参西,病证结合,辨证论治。诊治肝硬化时,在坚持中医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注重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强调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2)基本治则:健脾柔肝,活血化瘀。根据肝硬化“肝脾失调、正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张超教授确立了“健脾柔肝、活血化瘀”的基本治则。实脾为先以扶正,活血化瘀以柔肝,调和肝脾功能。用药特色为:(1)得到核心处方“健脾软肝汤”随证加减组方。方中黄芪、北沙参补益气阴,炒白术、茯苓健脾渗湿,赤芍活血化瘀,葛根升阳通络,神曲、砂仁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随证加减,或配伍姜黄、莪术、小红参加强活血化瘀之功效。湿热蕴结加青叶胆、茵陈;脾肾阳虚证加制附子等温阳药;水湿内阻加猪苓、泽泻、水石榴等;肝气郁结证加蓝花参、蜘蛛香等;肝肾阴虚证加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等药物;瘀血阻络证加蜚蠊、当归、三七等药物。(2)中医药与民族医药结合。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丰富,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张超教授擅长将云南民族医药与中医药相结合,应用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治疗。将青叶胆、小红参、化肉藤、蜚蠊、蜘蛛香等特色民族药物于中药方剂中配伍应用,临床疗效佳。但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的临床应用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值得深入发掘。数据挖掘方法的运用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青年医生的学习和提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黄妍妍[10](2020)在《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越鞠丸是着名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所创,由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五味药物组成。主治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诸证。功用行气解郁。《丹溪心法》中对越鞠丸的论述比较精炼,此方作为丹溪名方,经历了古今临床验证。本文通过研究越鞠丸文献资料,归纳其方证本质,阐述其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本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方剂、方论类、药理研究类、临床医案类、临床观察类文献,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越鞠丸方证进行探讨。1)利用文义解读对方剂、方论类文献逐句分析,了解朱丹溪所处历史背景,归结出越鞠丸创立的历史渊源,及本方的方义;分析本方与其相关方证的鉴别;总结出古代名医对本方的理解和运用;2)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近现代临床医案和观察类文献数据,总结越鞠丸主治疾病谱和临床运用的合方情况。研究现代临床医案类文献,通过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法与技术路线,揭示出越鞠丸的方证规律。结果:1.基本病机:气机不畅,气血失和;2.功效:行气解郁;3.疾病谱:统计发现越鞠丸证病因繁多,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妇科疾病为多;4.核心脉症: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脉以弦为主,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5.一般情况:(1)年龄:发病年龄以25岁‐55岁年龄段居多,占78.17%。(2)性别:男女比例为1:2.11,女性患者居多;(3)证型以气郁化火和气滞血瘀兼化火为主,病位以肝(胆)脾(胃)为主;(4)病因:以情志内伤最多,占62.14%;(5)病程:以1-3年最多,占25.12%;6.原方药物使用频次显示香附使用频次最多,川芎次之。原方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剂量相差甚微,皆在10克左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3克;7.常随证加用补虚类(补气类最多)、清热类、行气类药物;从单味药物看,甘草76、柴胡66、半夏54、茯苓42、白芍40、当归38、郁金37、枳壳35、陈皮32、木香32、厚朴30、黄连29、山楂28、延胡索26、酸枣仁25、白术25、丹参24、赤芍22、大黄20、砂仁20等为越鞠丸加味使用频次相对多的药物;8.聚类分析显示核心药物药量会随着其核心脉症而发生变化,本文对主要类群第3类群和第2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气机失常、气血失和所导致的全身症状,只是稍有微小变化,故两个类群的药物剂量有相应的细微变化;9.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越鞠丸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皆超过61.8%,可推断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具有关联性;10.合方情况:甘麦大枣汤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本研究选取科学的方法对越鞠丸证治规律进行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本方方证。由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导致六郁产生,是越鞠丸的基本病机,常见的临床使用指征是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弦脉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故临证多个系统的疾病凡是符合此病机和临床使用指征皆可用本方化裁治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疗进展 |
| 1 AIH的病因 |
| 2 AIH的发病机制 |
| 3 AIH的诊断标准 |
| 3.1 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
| 3.2 肝脏组织学检查 |
| 3.3 非侵入性检测 |
| 3.4 诊断标准 |
| 4 AIH的治疗方法与措施 |
| 4.1 AIH的治疗目标及其适应症 |
| 4.2 一线治疗措施 |
| 4.3 二线治疗措施 |
| 4.4 肝脏移植 |
| 4.5 治疗终点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探讨 |
| 1 AIH的中医病名探析 |
| 2 AIH的病因病机 |
| 2.1 湿热蕴结 |
| 2.2 本虚标实,内外合邪 |
| 3 AIH的中医辨证论治 |
| 3.1 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
| 3.2 补泻并用 |
| 3.3 调和肝脾,滋补肝肾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检索范围及方法 |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 1.3 中药名词规范化 |
| 1.4 数据处理方式 |
| 2 研究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频次统计结果 |
| 2.3 中药属性统计 |
| 2.4 聚类分析结果 |
| 2.5 关联性分析结果 |
| 2.6 复杂网络分析 |
| 3 研究结论 |
| 4 讨论 |
| 4.1 中医证候频次统计分析 |
| 4.2 药物频次统计分析 |
| 4.3 药物属性统计分析 |
| 4.4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
| 4.5 关联性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分析 |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 |
| 1 研究方法 |
| 1.1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靶点筛选 |
| 1.2 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靶点预测 |
| 1.3 构建核心药物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疾病网络 |
| 1.4 核心药物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网络的拓扑结构分析 |
| 1.5 靶点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AIH的疾病靶点筛选 |
| 2.2 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筛选 |
| 2.3 核心药物组合-AIH的共同靶点筛选 |
| 2.4 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的网络构建 |
| 2.5 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网络的拓扑分析 |
| 2.6 靶点功能与通路的富集分析 |
| 3 讨论 |
| 3.1 中药核心药组有效成分分析 |
| 3.2 中药核心药组GO(BP)富集结果分析 |
| 3.3 中药核心药组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方法 |
| 2 现代医学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研究进展 |
| 2.1 肝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
| 2.2 肝硬化的形成 |
| 2.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
| 2.4 肝硬化的治疗 |
|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的预处理 |
| 2.2 建立医案数据库 |
|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 3 研究内容 |
| 4 研究结果 |
|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4.3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一般情况 |
| 2 病理因素 |
| 3 病变部位 |
| 4 病理性质 |
| 5 治法方药 |
| 5.1 基础治法 |
| 5.2 核心药对 |
| 5.3. 核心方药分析 |
| 6 验案举隅 |
| 第四部分 总结 |
| 1 结论 |
| 2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筛查与资料提取 |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 2.4 结局指标结果 |
| 2.5 处方用药统计结果 |
| 3 讨论 |
| 3.1 病中求证 |
| 3.2 因证施治 |
| 3.3 遣方用药规律 |
| 3.4 研究的客观性评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淤胆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1 西医治疗 |
| 1.1 一线治疗 |
| 1.2 二线治疗 |
| 1.3 对症治疗 |
| 2 中医论治 |
| 2.1 病因病机 |
| 2.2 中医治疗 |
| 3 小结 |
|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1 西医治疗 |
| 1.1 标准治疗 |
| 1.2 替代治疗 |
| 2 中医论治 |
| 2.1 病因病机 |
| 2.2 中医治疗 |
| 3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
|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 4 讨论 |
| 4.1 一般资料 |
|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 4.3 PBC患者病情 |
|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 5 结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合并症情况 |
|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
|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 4 讨论 |
| 4.1 AIH与女性 |
|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
| 4.3 AIH患者病情 |
|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 5 结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中医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 |
| 1.1 病名研究 |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 1.3 辨证分型及治疗 |
| 2.现代医学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 |
| 2.1 流行病学 |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2.3 诊断进展 |
| 2.4 治疗进展 |
| 3.不足和问题 |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文献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医案信息采集 |
| 2.2 医案信息预处理 |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频数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 3.2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
| 3.3 方剂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 4.讨论 |
| 4.1 发病特点 |
| 4.2 病机 |
| 4.3 治则治法 |
| 4.4 核心方药分析 |
| 第三部分 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回顾性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医案信息采集 |
| 2.2 医案信息预处理 |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频数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 3.2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
| 3.3 方剂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 4.讨论 |
| 4.1 发病特点 |
| 4.2 病因病机 |
| 4.3 治则治法 |
| 4.4 核心方药分析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1.结论 |
| 2.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研究现状 |
| 一、病因 |
| 二、病机 |
| 三、辨证 |
| 四、治疗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 一、流行病学 |
| 二、发病机制研究 |
| 三、治疗 |
| 第二章 数据挖掘研究 |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 一、纳入标准 |
| 二、排除标准 |
| 三、检索策略 |
| 四、文献筛选 |
| 五、资料提取 |
| 六、数据处理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 一、频次统计 |
| 二、关联规则 |
| 三、聚类分析 |
| 四、因子分析 |
| 第三节 讨论 |
| 一、频次统计分析 |
| 二、关联规则分析 |
| 三、聚类分析 |
| 四、因子分析 |
| 第四节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HBV-ACLF当代医学认识 |
| 1.1 ACLF的发病机制 |
| 1.2 ACLF的治疗 |
| 2 ACLF中医药研究概述 |
| 2.1 中医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辨证分型 |
| 2.4 治法治则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3.0 一般情况 |
| 3.1 病死率 |
| 3.2 实验室指标 |
| 3.3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
| 3.4 IL-6、IL-10水平 |
| 3.5 MELD评分 |
| 3.6 不良反应 |
| 4 疗效评价 |
| 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
| 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结果 |
| 6.1 两组患者基线一般资料的比较 |
| 6.2 两组患者治疗8周内死亡率的比较 |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0水平的比较 |
|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的比较 |
| 6.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 |
| 7 不良反应 |
| 8 讨论 |
| 8.1 温阳化瘀方的立法组方依据 |
| 8.2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8.3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
| 8.4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 8.5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
| 8.6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 8.7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IL-6、IL-10 水平的影响 |
| 8.8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
| 9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
|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
|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
|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
|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
|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
|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
|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
|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
|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
|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
|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
|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
|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
|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
|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
|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
|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
|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
|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
|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
|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
|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
|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
|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
|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
|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
| 6.1 方法宜忌 |
| 6.2 药物运用 |
| 6.3 病症治验 |
| 6.4 关于调摄 |
|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
|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
|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
|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
|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
|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
|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
|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
| 2.1 频数分析 |
| 2.2 聚类分析 |
| 2.3 关联规则 |
| 2.4 贝叶斯网络 |
|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
|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
|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
|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
|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
|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
| 4.脾胃病经验举隅 |
|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
|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
|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
|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
|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
|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
|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
|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
| 1.资料来源 |
| 2.资料筛选 |
| 3.诊断标准 |
| 4.纳入标准 |
| 5.排除标准 |
| 6.疗效评价标准 |
| 7.研究方法 |
|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
|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
| 7.3 数据录入 |
| 7.4 数据清洗 |
|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
| 8.研究结果 |
|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
|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 8.3 主症频数分析 |
|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
|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
|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
| 8.7 患者证型分布 |
|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
| 8.9 药物频数分析 |
|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
|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
|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
|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
|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
|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
| 9.讨论 |
|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
|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
|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
|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
|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
|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
|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
|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
|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
| 结语 |
| 1.伤寒学术思想 |
|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
| 3.脾胃病辨治经验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
| 1.研究资料 |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历资料筛选 |
| 2.研究方法 |
| 2.1 数据预处理 |
| 2.2 数据库的建立 |
| 2.3 数据分析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1.病例一般情况统计 |
| 1.1 性别分布 |
| 1.2 年龄分布 |
| 2.症状体征统计结果 |
| 2.1 症状频次统计 |
| 2.2 舌脉象统计 |
| 2.3 症状关联分析 |
| 2.4 症状聚类分析 |
| 3.疾病和证候分析 |
| 3.1 中医疾病 |
| 3.2 证候统计 |
| 3.3 西医疾病统计 |
| 4.药物统计分析 |
| 4.1 用药频数统计 |
| 4.2 关键药物统计 |
| 4.3 中药药性统计 |
| 4.4 用药归经统计 |
| 4.5 方药数据分析 |
| 5.症-证-药的数据分析 |
| 5.1 湿热蕴结证 |
| 5.2 脾肾阳虚证 |
| 5.3 水湿内阻证 |
| 5.4 肝气郁结证 |
| 5.5 肝肾阴虚证 |
| 5.6 瘀血阻络证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研究结果讨论 |
| 1.1 病例一般情况讨论 |
| 1.2 症状与体征统计结果讨论 |
| 1.3 疾病与证候统计讨论 |
| 1.4 药物分析结果讨论 |
| 1.5 症-证-药关联分析 |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张超教授辨治肝硬化的临床经验总结 |
| 2.1 辨治原则 |
| 2.2 用药特色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越鞠丸方证基本认识 |
| 1 组成与用法 |
| 2 使用注意事项 |
| 3 功效与主治 |
| 3.1 功效 |
| 3.2 主治 |
| 4 病机与治则 |
| 5 药物分析 |
| 6 配伍意义 |
| 7 越鞠丸相关方证鉴别 |
| 7.1 小柴胡汤方证 |
| 7.2 四逆散方证 |
| 7.3 逍遥散方证 |
| 7.4 柴胡疏肝散方证 |
| 8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的理解和运用 |
| 8.1 名医名家对越鞠丸的理解 |
| 8.2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运用的概述 |
| 第二章 现代临床医案统计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频次统计 |
| 2.2 黄金分割法 |
| 2.3 聚类分析 |
| 2.4 关联规则 |
| 3 技术路线 |
| 3.1 资料来源 |
| 3.2 资料收集标准 |
| 3.3 文献检索整理流程图 |
| 3.4 数据标化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一般情况 |
| 4.2 越鞠丸核心脉症 |
| 4.3 越鞠丸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
| 4.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
| 4.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 |
| 4.6 越鞠丸合方情况 |
| 5 分析与讨论 |
| 5.1 一般情况 |
| 5.2 核心脉症 |
| 5.3 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
| 5.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
| 5.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
| 5.6 越鞠丸的合方情况 |
| 第三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越鞠丸临床运用与药理作用概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