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1](2021)在《肾阳虚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评价及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变化》文中指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以软骨变性、破坏为主要病理特点,常累及负重关节,膝关节是最常受累的关节之一。OA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软骨细胞自噬水平越低,而OA患病风险越高或病情越重。OA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畴,伴随衰老,人体逐渐出现肾阳虚表现。由此我们推测,肾阳虚可能与软骨细胞自噬水平下降相关。本研究采用Hulth法建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模型,旨在:①建立与评价肾阳虚KOA大鼠病证结合复合模型;②探索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变化与肾阳虚的关系。研究一肾阳虚KOA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和评价肾阳虚KOA大鼠病证结合复合模型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KOA组、去势组(Hulth+去势)、腺嘌呤组(Hulth+腺嘌呤灌胃),每组6只。采用Hulth法建立KOA模型,去势法与腺嘌呤灌胃建立肾阳虚模型。通过Mankin’s评分、OARSI分级评价KOA模型;肾阳虚症状体征评价表,甲状腺轴、性腺轴、肾上腺轴激素水平等评价肾阳虚模型。结果KOA组、去势组、腺嘌呤组均符合KOA病理表现,其中腺嘌呤组Mankin’s评分最高(P<0.05),OARSI分级为3级;去势组Mankin’s评分居中(P<0.05),OARSI分级为2级;KOA组Mankin’s评分最低(P<0.05),OARSI分级为1级。与其余三组比较,腺嘌呤组肾阳虚症状体征积分最高,体重增长最少,肛温最低,T3、T4、FSH、LH、T水平最低,E2水平最高(P<0.05);各组大鼠间COR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相较于Hulth+去势法,Hulth+腺嘌呤灌胃是构建肾阳虚KOA病证结合复合模型的更适宜方法。②肾阳虚可能加重KOA软骨退变程度,且肾阳虚越重,KOA软骨退变越重。研究二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变化与肾阳虚的关系目的探索KOA大鼠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变化与肾阳虚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KOA组、去势组(Hulth+去势)、腺嘌呤组(Hulth+腺嘌呤灌胃),每组6只。采用Hulth法建立KOA模型,去势法与腺嘌呤灌胃建立肾阳虚模型。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软骨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P62)及蛋白(Beclin1、LC3、P62)表达。结果qPCR:①P62基因:与正常组、腺嘌呤组比较,KOA组P62表达水平最低(P<0.01);与去势组比较,KOA组P6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Beclin1基因:与去势组、腺嘌呤组比较,KOA组Beclin1表达水平最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KOA组Beclin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c3基因:与去势组、腺嘌呤组比较,KOA组Lc3表达水平最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KOA组Lc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①P62蛋白:各组间P6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Beclin1蛋白:与正常组、腺嘌呤组比较,KOA组Beclin1表达水平最高(P<0.01);与去势组比较,KOA组Beclin1表达水平较高(P<0.05)。③LC3-II/LC3-I:与正常组、腺嘌呤组比较,KOA组LC3-II/LC3-I水平最高(P<0.01);与去势组比较,KOA组LC3-II/LC3-I水平较高(P<0.05)。IHC:①P62蛋白:各组间P6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Beclin1蛋白:与正常组、去势组、腺嘌呤组比较,KOA组Beclin1表达水平最高(P<0.05)。③LC3蛋白:与正常组、去势组、腺嘌呤组比较,KOA组LC3表达水平最高(P<0.01)。结论①相较于去势组、腺嘌呤组,KOA组膝关节软骨细胞自噬水平最高;②膝关节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变化可能与肾阳虚相关,随着肾阳虚加重,软骨细胞自噬水平下降。
刘西洋[2](2020)在《基于“肠-肝”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梳理湿热病证研究脉络、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并通过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湿热证大鼠模型,研究“肠-肝”轴各主要环节在NAFLD湿热证模型中的变化特征,探讨NAFLD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探索湿热致病的生物学内涵。方法:1.文献研究:(1)应用CNKI数据库检索湿热病证研究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从文献基本特征、研究人员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突现等方面,探究湿热病证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以发现目前湿热证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制定本研究方案。(2)梳理论述湿热理论及综述NAFLD研究进展,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可行性方法,并通过整理归纳湿热证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辨证体系及证治规律等,为NAFLD湿热证临床诊疗提供参考。2.实验研究:(1)NAFLD湿热证模型构建:采用高脂乳剂灌胃复制NAFLD大鼠模型,并以此模拟“太阴内伤”因素;通过湿热环境干预,制造湿热“客邪”因素;二者结合复制“内外相引”的NAFLD湿热证模型。具体分组: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室温20~25℃,相对湿度为55~65%,正常饮食;湿热环境组:每日放入人工气候箱12h(时间:8:00~20:00),不影响大鼠昼夜节律,人工气候箱温度设置为32±2℃,湿度为90%,期间大鼠均可自由饮食;NAFLD组:采用高脂乳剂灌胃,灌胃剂量为1.5ml/100g;NAFLD湿热证组:湿热环境干预结合高脂乳剂灌胃。各组造模时间均为8周。(2)NAFLD湿热证模型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分析: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脂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并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3)NAFLD湿热证模型肠道菌群分析: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变化。(4)NAFLD湿热证模型肠粘膜通透性分析: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ZO-1、Occludin、CLMP表达水平。(5)NAFLD湿热证模型肝组织炎症因子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6)NAFDL湿热证模型结肠水通道蛋白和血清GAS分析: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4和血清GAS表达水平。结果:1.湿热研究知识图谱分析结果:80年代开始湿热研究文献量增多,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近10年发文量达3000余篇;核心作者发文量为308篇,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体;研究阵地主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合作形式主要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间合作;研究较多的湿热证型有:脾胃湿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下注证、肝胆湿热证、湿热痹阻证、脾虚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涉及的疾病主要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痤疮、慢性乙型肝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湿疹、2型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胆囊炎、小儿;生物学机制研究主要为免疫炎症反应、代谢、肠道菌群等的单个靶点研究;研究热点及前沿为动物实验研究和《湿热病篇》研究。2.实验研究结果:(1)模型构建:采用高脂乳剂灌胃成功复制NAFLD模型。湿热环境+高脂乳剂成功复制NAFLD湿热证模型,与临床湿热证表现相符。湿热环境及湿热环境+高脂乳剂均能复制湿热证模型,后者湿热表现显着。(2)生化指标:湿热环境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HOL、HDL-C、LDL-C、TG无统计学差异;NAFLD组与空白组比较,LDL-C显着增加(P<0.05);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HOL-C、LDL-C、TBA显着增加(P<0.05,P<0.01,P<0.01),HDL-C、TG显着下降(P<0.01);NAFLD组与湿热环境组比较,CHOL、LDL-C显着增加(P<0.01,P<0.05);NAFLD湿热证组与湿热环境组比较,CHOL-C、LDL-C显着增加(P<0.01),TG显着下降(P<0.05)。(3)肝组织病理:HE染色:空白对照组肝组织未见异常;湿热环境组肝小叶结构正常,未见脂肪空泡,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NAFLD组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脂肪空泡,细胞间界限模糊,肝窦变窄。NAFLD湿热证组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肝小叶弥漫性肝细胞空泡变性,局部少量肝细胞坏死,细胞分界不清,胞核碎裂或溶解,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肝细胞内有大量红色脂滴聚集,且NAFLD湿热证组脂滴较NAFLD组增多。(4)肠道菌群:(1)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Chao1、ACE指数均降低,其中NAFLD湿热证组下降最显着(P<0.05)。湿热环境组、NAFLD组、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NMDS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与湿热环境组、NAFLD组点略有重合,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未重合,说明NAFLD湿热证模型与空白组模型肠道菌群差异程度最大。(3)组间差异物种分析(LEf Se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AFLD组出现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_intestinalis)丰度水平减少。湿热环境组在纲水平,梭菌纲(Clostridia)丰度增加,杆菌纲(Bacilli)丰度减少;在目水平,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丰度增加,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减少;在科水平: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丰度增加,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减少;在属水平,粪球菌属(Faecalibaculum)、Rombouts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减少。NAFLD湿热证组在纲水平,杆菌纲(Bacilli)丰度减少。在目水平,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减少。在科水平,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丰度增加,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tococcaceae)、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减少。在属水平,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丰度增加,Rombouts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减少。(5)结肠组织ZO-1、Occludin、CLMP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湿热环境组、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ZO-1 m RNA表达均显着下调(P<0.01)。湿热环境组和NAFLD湿热证组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着下调(P<0.05)。NAFLD湿热证组较空白对照组CLMP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6)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NAFLD湿热证组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湿热环境组、NAFLD组显着上调(P<0.05)。(7)结肠组织APQ3、APQ4和血清GAS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湿热环境组AQP3、AQP4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1),NAFLD湿热证组显着下调(P<0.05,P<0.01);与湿热环境组比较,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均显着下降(P<0.01);NAFLD湿热证组AQP4 m RNA及蛋白表达较NAFLD组显着下降(P<0.05)。NAFLD湿热证组较空白对照组、NAFLD组血清GAS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QP3、AQP4 m RNA表达水平与血清CHOL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高脂乳剂灌胃+湿热环境”成功复制NAFLD湿热证模型,该模型较单纯NAFLD模型肝损伤程度重,该造模方法印证了“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的湿热致病特点。2.NAFLD湿热证发病及进展与肠道水甘油代谢及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其机制可能是肠道水甘油代谢障碍(AQP3、AQP4表达下调)影响脂质代谢,引起肝脂肪变;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激活肝脏炎症因子表达(NF-κB表达增强),引发肝脏炎症改变。3.本研究结果提示,湿热证水湿内停,痰浊内生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为肠道水甘油代谢障碍;湿热证引发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为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内毒素易位,激活炎症细胞因子所致。
范雅雯[3](2019)在《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与组织结构、心肌相关蛋白TGF-β 1、Collagen I、VEGF与miR-200b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滴丸防治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空白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大鼠采用联合法(高糖高脂饲料+蔗糖水+高糖高脂乳制)喂养。持续喂养6周后,于第7周称量造模组大鼠体质量,纳入符合体质量≥空白组体质量均值+2倍标准差的大鼠(即食源性肥胖大鼠),其余不符合标准者全部剔除。造模组大鼠只予高脂高糖饲料和普通实验动物饮用水喂养,中断蔗糖水和高脂高糖乳制喂养,直至实验结束。造模组大鼠以28 mg/kg剂量单次腹腔注射1%STZ造模,空白组大鼠则单次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注射STZ后造模组大鼠连续12周经尾尖端采血测空腹血糖(禁食8h),其中连续4次空腹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现象者纳入实验,将入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和二甲双胍组3组。复方丹参滴丸组与二甲双胍组大鼠每天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水溶液500m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干预12周。干预12周末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干预12周后取材,取血检测相关指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胰岛素;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大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化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留取大鼠心脏,计算心脏重量指数,取左心室心肌组织用于HE和Masson染色,取心尖部心肌组织用于电镜标本制作,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另取部分心肌组织用于检测TGF-β1、Collagen I、VEGF蛋白表达水平和miR-200b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药物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得到改善,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心脏重量指数明显降低(P<0.05);(2)药物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的糖代谢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脂代谢指标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3)药物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提高(P<0.05),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4)药物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心功能指标中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降低(P<0.05),E/A比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升高(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无明显变化(P>0.05);(5)药物干预12周后,染色和电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心肌胶原容积分数明显下降(P<0.05);(6)药物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GF-β 1、CollagenI和VEGF的蛋白表达减少(P<0.05),miR-200b基因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延缓心肌纤维化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心脏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也可能与调控“miR-200b—VEGF&TGF-β1”信号通路有关。
刘丽莎[4](2019)在《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用文献挖掘的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在异病同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丹红化瘀口服液对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气滞血瘀证候进行舌象、脉象、眼底图像的客观化采集和评价,分析气滞血瘀证候的特征和内部关联性,评估该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对已发表气滞血瘀文献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频次分析;对痛证中西医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经脉阻塞的临床用药组合的规律性进行关联性分析;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2.气滞血瘀证候客观化评价研究:在国内6家三甲医院共招募3个病种的临床受试者共计120例,观察同一种药物干预同证候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受试者舌脉象变化、眼底图像变化、主次症内部关联性;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疼痛频率、疼痛次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1)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气滞血瘀证在痛证的中医证型中占比最大,居于首位,示痛证是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良好载体。(2)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用药以活血药、行气药、温经药的组合为主,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及其变方、加减方为主,示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临床用药应选择包含有“血府逐瘀汤”成分的方剂。(3)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丹红化瘀口服液作为血府逐瘀汤的化裁方,用于研究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可行性。2.客观化研究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眼底静脉管径相比治疗前减小,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可能使气滞血瘀患者迂曲扩张的眼底静脉管径得到一定恢复。(2)经关联性分析发现气滞血瘀患者“痛有定处-急躁易怒-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乳房胀痛”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次症组合,“脉弦-舌淡红-苔白-苔薄”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舌脉象组合,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3)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舌象复常率和脉象复常率均高于照组受试者,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患者客观体征。舌象、脉象、眼底图像可能作为判定气滞血瘀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之一。(4)试验组受试者主症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且大部分次症消失率也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够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相关主症和次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3.其他指标:(1)VAS评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VAS评分明显降低,且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2)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试验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此趋势。(3)疼痛发作频率: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频率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及随访期试验组头痛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痛经发作频率均随疗程进展呈现下降趋势,第3疗程两组受试者疼痛频率相比治疗前均显着下降。(4)CMSS积分: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CMSS积分随治疗进展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CMSS积分有显着下降。(5)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和安慰剂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受试者临床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4.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换算公式可知,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治疗气滞血瘀证具有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的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舌脉象的客观化采集和视网膜图像技术有利于对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证候的规律和本质。2.基于病机的相通性,在“异病同治”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同一种证候类药物治疗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观察疾病之间的演进关系,发现有通治诸病、共同预防价值的证据。
王玲[5](2015)在《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造模动物经验方药干预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设计制作西北燥证动物模型,以宏观辨证指标及经验方药反证评价模型,同时,对模型动物以部分现代医学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使得西北燥证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现代医学机理与药物防治研究深入至微观层次。方法:1)系统总结自西北燥证概念提出至今开展的研究工作,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确立西北燥证的基本治法和治疗方药,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打下理论基础;2)依据西北燥证病因、症状及目前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选择适宜西北燥证动物模型研究用的动物品系;3)借鉴既往文献六淫动物造模经验,以西北燥证病因研究结果为依据,利用其燥火风寒气化与实际气候指标间因子负荷关系,参照从西北燥证易发地区和田之实际气候所统计的燥火风寒气化构成比,选定实验室人工气候指标并加以分级、组合、量化,以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变换调控人工气候指标因素,订定实验方案;4)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5)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方药治疗组进行8个气化周期(1个周期为6d)的病因模拟造模;6)以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量表为主要评价模型指标,选择饮水、饮食量、大便性状、体重变化结合方药反证评价动物模型,并确立造模所需气化周期数;7)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动物肺、颌下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动物肺、颌下腺组织的细胞内结构,评价代表性器官在造模因素作用下的损伤程度;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造模过程中的变化,说明造模期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白介素1-β(IL-1β)、雌二醇(E2)、睾酮(T)的含量,评价造模因素对实验动物免疫能力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9)以TUNEL法检测实验动物代表性器官肺及颌下腺组织细胞的凋亡状况,评价造模因素对实验动物的损伤程度;10)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fas-l的表达,初步探索细胞凋亡的可能途径;11)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促肾上腺激素(ACTH)、皮质醇(Cortisol)、儿茶酚胺(CA)的含量,评价造模因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HPA轴的作用;12)采用TBA法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评价造模因素;13)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造模过程中给予经验方药治疗的变化,说明经验方药对模型动物T淋巴细胞亚群作用的动态变化;14)以“燥、火、风、寒”气化柜(即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因素)联合灌胃甲状腺素的方法建立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动物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并以析因设计考察两造模因素对fT3、fT4的影响;15)“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卵蛋白致敏法制作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IgE、IL-4、IFN-γ水平,评价两因素及经验方药的作用。结果:1)课题组以往研究揭示西北燥证是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据辩证论治原则筛选出西北燥证主证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证及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方药;2)选定温度、湿度、光照、风吹、沙尘等5项人工气候指标为造模因素,并据以改装人工气候箱、加设沙尘实验箱,同时为5项人工气候指标分级量化赋值并加以组合以体现燥火风寒气化属性,拟定气化周期状态公式,制定人工气候指标因素时空变换调控计划,优选SD大鼠进行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造模;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因素施加后即出现饮水量增加的现象,并持续直至处理结束。在处理的前3个气化周期饮食量减少明显,但随着处理的施加,至第8d开始,模型组的饮食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在施加处理的第46d开始体重增长缓慢,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持续至1012d;第13d及以后模型组与对照组体重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因素施加期间始终有便秘现象的出现;4)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提示,24d及之前模型的肺及颌下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48d组个别动物开始出现较明显的病理损伤;5)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各组实验动物血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4d时,单核细胞比率(Mon%)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6)从主证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3+、CD4+、CD8+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表明造模因素可降低CD4+/CD8+比值。ELISA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血清IL-1β、E2、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处理组IL-1β、T水平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E2水平的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透射电镜下观察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组织细胞内结构,模型组出现明显凋亡现象、细胞膜损伤、细胞肿胀、肺泡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现象;8)TUNEL实验结果可见模型组肺泡、支气管周围及颌下腺浆液性细胞的细胞核有明显黄色至褐色染色的凋亡细胞;9)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见:模型组bcl-2表达不明显、bax、fas-l有较多表达,说明造模因素可能造成促凋亡蛋白的表达上调;10)ELISA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血清ACTH、Cortisol及C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血清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无差异,而皮质醇(Cortisol)含量有所下降(P=0.020),儿茶酚胺(CA)含量也有所降低(P=0.019)。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的给药组能提高血清儿茶酚胺(CA)的含量(P=0.028,P=0.000,P=0.000);同时低、中、高剂量的给药组能提高皮质醇(Cortisol)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0,P=0.000);中、高剂量的给药能提高ACTH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6);1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gE水平升高,给与低剂量和中剂量方药后降低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高剂量给药组大鼠血清IgE未见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水平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能降低血清中MD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组能提高SOD的活力,而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造模因素能增加IgE的表达,低、中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其表达,而高剂量作用不明显。高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MDA含量,而低、中剂量可提高SOD活力;12)从主证动物模型给药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见,与0d相比:主证大鼠模型给药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CD4+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下降后升高,6d时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0);CD8+细胞百分含量24d时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先降后升、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24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淋巴细胞总数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主证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知,经验方药可调节造模因素引起的CD4+/CD8+比值下降;13)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实验动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兼证大鼠模型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降后升,24d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CD4+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下降后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6d至24d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42);CD8+细胞百分含量的经时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下降、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淋巴细胞总数随时间先升高后下降,其中0d和6d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析因设计分析阴虚造模因素与西北燥证造模因素,以fT3和fT4的变化进行考察,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因素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大鼠血清中游离T3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752,P=0.398)。而阴虚造模因素对游离T4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F=5.592,P=0.030),主证造模因素对游离T4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F=3.618,P=0.074),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大鼠血清中游离T4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26.413,P=0.000);1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使血清IgE水平升高,而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血清IL-4水平升高,而模型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FN-γ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时空结合人工气候模拟实验设计能客观科学地反映西北燥证外感燥火风寒病因的实际情况,所制作的SD大鼠动物模型符合中医理论、切实可行;3)西北燥证造模因素施加最佳时间为4个气化周期(24d)。在此期间,模型动物饮水量明显增加、饮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模型动物肺及颌下腺无明显病理学改变;4)进一步的微观指标观察可见,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因素可致:(1)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正常,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2)IL-1β水平降低,性激素E2、T水平降低;(3)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内超微结构可见细胞膜损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凋亡细胞;(4)TUNEL检测到模型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表达,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促凋亡蛋白bax、fas-l的高表达;5)对西北燥证模型给予经验方药的治疗,从实验结果可见:(1)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可致模型动物HPA轴紊乱,而低、中、高剂量的经验方药对其分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低、中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IgE水平,高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血清中MDA含量,同时低、中剂量能提高SOD活力,表明经验方药具有抗过敏、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3)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可致模型动物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而给药(中剂量)后能使下降趋势明显;6)建立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模型,初步考察主证造模因素与兼证造模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7)建立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经验方药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IgE、IL-4水平,认为经验方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部分是通过减少IgE、IL-4的合成而达到的。
史红[6](2014)在《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及其复杂性证候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西北燥证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营造实验条件、设定并组合处理因素等,从而形成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案,为西北燥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方法:1.系统总结古今文献关于燥邪与燥证的论述,从燥证相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寻觅燥证与西北燥证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综合分析国内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所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从中选择适宜于西北燥证动物实验研究的动物品系。3.借鉴国内六淫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及证候模型建模模式,选择适宜于本研究的实验模式。4.根据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六淫构成情况因子分析结果,确定用于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燥火风寒合邪)的气象因素及其强度配比。5.改造人工气候箱和砂尘实验箱,使之能够同时体现温度、湿度、光照、风力、沙尘5种气象因素,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营造条件。6.采用数学方法,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气候箱+砂尘箱+实验室)中5种人造气象因素不同强度的组合与应用,模拟自然环境中燥、火、风、寒等气象效应,以实现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拟合。7.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8.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燥证中医学病机出发,依次采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于本研究观察与评价的实验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揭示西北燥证属广义燥证范畴,其证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可致肺、脾、心、肾等多脏受累,故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多元性病因和复杂性证候结构决定,西北燥证是不同于一般性燥证(季节性燥证和类燥证等)的复合型、方域性燥证。2.首选病因造模模式,以西北燥证主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为切入点,优选SD大鼠探索建立西北燥证动物模型。3.筛选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风力和浮尘作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人造气候要素;4.以西北燥证典型高发区和田之环境为参照模拟燥火风寒合邪,故取其尘土作为扬沙基质,据其燥气(0.52)、火气(0.27)、风气(0.13)、寒气(0.08)强度比重设定人造气候因素的参数值;5.燥邪气化效应(q1)由温度18℃、相对湿度2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4h/d体现;火邪气化效应(q2)由温度30℃、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2h/d、沙尘2h/d体现;风邪气化效应(q3)由温度18℃、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4h/d、沙尘2h/d体现;寒邪气化效应(q4)由温度6℃、相对湿度4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1h/d体现。6.设定6d为1个人工气候周期,期间燥邪、火邪、风邪和寒邪的作用时长分别为3d、3d、2d和1d;7.选择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探索能力、最大运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自主活动次数、肉眼观察下孔窍外观、体态、粪便形质等宏观观察指标,作为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四诊”内容,并以各指标及其不同量级所形成的指标计量学结构,作为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的依据。8.选择肺组织SP-D表达、鼻粘膜β防御素水平等18项指标作为微观实验指标。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且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可采用病因造模与证候造模(实验动物指标结构与计量学辨证)相结合的造模模式,建立西北燥证的SD大鼠证候模型;3.病因造模参照和田实际气候环境中燥、火、风、寒气化状态,应用不同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吹风、扬尘、光照的时空组合,实现对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模拟。4.应用宏观辨证指标的计量学结构进行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辨证,此可实现西北燥证辨证从人体辨证向动物辨证的模拟与转化,能有效增加动物实验与临床辨证的接近程度,提高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与实用性。5.依次运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的微观观察指标,有利于提高微观观察结果对所建模型的评价效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严新杰[8](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研究表明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谢菁[9](2012)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科学发展的特征是“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类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既研究人类的认知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也研究人类的语言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对世界的认知。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强调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还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目前有关概念隐喻的各项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以隐喻认知为方法论对多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学术探讨的热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体患病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理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指导,以藏府、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为基础,以临床实践观察为依据,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和规律,属于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本课题通过检索中医概念隐喻认知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针对中医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较少;不过学术界已逐渐认识到:中医概念有异于逻辑概念;中医语言具有隐喻的特征;中医理论体系存在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思路,但尚缺乏从认知科学角度对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专题探讨。故本课题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以中医经典古籍及现代中医语言作为主要研究语料,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中医病因病机语言探讨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常见类型,功能及特征,分析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理论、心理基础及认知模型等,冀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语言的认知特征。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古今述要,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先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历代以来有关中医病因病机的主要理论,以及建国后近10年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情况,系统总结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古代论述和现代认识。第二部分以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中的病因病机语言作为主要研究语料,对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进行初步的认知研究,内容分为七个小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本课题所运用的研究理论——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隐喻认知观的建立,以及概念隐喻的类型及功能等。第二节通过对中医经典等主要研究语料的整理,初步归纳了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六种常见类型:自然隐喻、战争隐喻、容器隐喻、管道隐喻、方位隐喻和拟人隐喻,并分别进行了较详细的语言分析。第三节探讨了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修辞、经济及认知功能,总结了其普遍性、系统性、矛盾性、科学性的特征。第四节从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认为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运用不是任意的或凭空臆测的,而是与古人对身体空间、农业生产、自然气候、政治战争等各种熟悉环境及事物的体验性密切相关。第五节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阐明了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心理基础,认为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存在着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上-下图式、链接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等基本的意象图式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域映射形成相关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第六节从认知语言学认知模型的角度探讨了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的两大认知模型——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对世界一切事物进行分类和组织的心理表征方式,属于复杂的分类认知模型,对于建构中医抽象概念、理解隐喻语言、执简驭繁地运用中医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七节则以“中风病”这一具体病种为例,通过对历代中风病因病机理论沿革的整理,探讨了中风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常见类型,并尝试分析了中风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多样性的认知根源。研究中医学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只有明白中医学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清楚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欲明白中医学语言就必须对其语言进行分析,唯此才能明白中医学语言是如何生成、如何使用的。中医如何运用语言描述和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中医语言的诠释开辟了独特而崭新的研究视角,能够较好地阐述中医病因病机概念的建构过程,病因病机语言的隐喻认知特征等,有利于架起中医语言与现代语言沟通的桥梁。本课题不仅深化了对中医概念、语言和理论的理解,也拓宽了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范围,可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刘立[10](2012)在《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 ——桃红四物汤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中医临床实践和经验的认识,以中医药方剂配伍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选择用于妇科血虚血瘀证痛经的桃红四物汤为研究对象,从类方、全方、药对、药味、成分多层面进行研究:基于方-证-病效应评价体系,选择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的指标,从整体、离体、细胞、分子四个药理水平评价生物效应;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从全方、有效部位群、有效成分群三个化学层次揭示效应物质基础;结合药代动力学,体内代谢产物和病-证大鼠模型中代谢组学研究,进一步阐释作用机理;应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组方配伍规律。本论文为探讨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痛经的方-证-病相关性及类方间的共有规律性与各异性提供科学依据,为四物汤类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也为方剂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平台。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一、文献研究与研究思路及设计方案该部分归纳整理了方剂研究的若干模式,总结本课题组类方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实践。对桃红四物汤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系统综述了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桃红四物汤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物质基础及代谢特征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理出研究思路,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引与技术方法的参考。二、桃红四物汤的效应评价与物质基础研究(一)桃红四物汤供试样品的分离制备采用水煎煮的方法进行提取,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法对其不同化合物类型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纯化富集,获得桃红四物汤1-15个供试样品(THSW-1~THSW-15)。(二)桃红四物汤对病-证相关模型的效应评价1.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影响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用的方法,成功复制血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结果表明此造模方法简单稳定且持续时间长,高、低剂量的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2.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影响采用缩宫素诱导雌激素化小鼠扭体反应的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挥发油部位、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30%~50%醇洗脱部位对缩宫素诱导雌激素化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与降低子宫组织中Ca2+含量和提高NO水平有关。3.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镇痛实验的影响采用热板致小鼠疼痛模型及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疼痛模型,评价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30%~40%醇洗脱部位具有显着的提高热板痛域值和抑制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活性。4.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影响采用缩宫素诱导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挥发油部位、水提液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30%醇洗脱部位具有显着抑制离体子宫收缩频率、幅度和肌张力的作用。(三)桃红四物汤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1.桃红四物汤对大鼠脑组织、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原发性痛经模型及急性血瘀模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脑组织及血清中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含量。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对中枢和外周组织中5-HT、β-EP和NA的含量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2.桃红四物汤拟雌激素样作用实验研究采用子宫增重实验方法,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雌激素水平,研究桃红四物汤拟雌激素样作用。结果表明在机体内雌激素浓度较低时,桃红四物汤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而在机体内雌激素浓度较高时,其又可与雌激素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雌激素诱导的子宫增重效应。3.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采用Griess法,间接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含量影响。结果表明20%~40%醇洗脱部位抑制率小于30%;50%~80%醇洗脱部位及水不溶部位抑制率大于30%而小于50%;95%醇洗脱部位抑制率大于60%。4.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水不溶部位及0~40%醇洗脱部位不同剂量呈现显着的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具有免疫促进作用;50%~80%醇洗脱部位高剂量呈现显着的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5.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建立一种凝血酶抑制剂筛选的便捷方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凝血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醇沉上清液部位、水不溶部位及40%~70%醇洗脱部位具有显着的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IC50<0.5 mg·ml-1)。6.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体外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ADP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实验方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挥发油部位、水提液部位、醇沉沉淀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20%~30%醇洗脱部位有显着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抗氧化效应研究采用五种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测定THSW-1~THSW-15供试样品体外清除自由基效应。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醇沉上清液部位及10%~30%醇洗脱部位呈现出显着的抗氧化效应。(四)桃红四物汤方药物质基础研究1.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采用UHPLC-DAD-TOF-MS分析方法,对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鉴定了 32个化学成分。2.桃红四物汤各分离部位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采用UHPLC-DAD-TOF-MS分析方法,对THSW-2~THSW-14供试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芳香酸类成分主要分布在醇沉上清液部位、0~80%醇洗脱部位,苷类成分主要分布在醇沉上清液部位、10%~40%醇洗脱部位,苯酞类成分主要分布在醇沉上清液部位、30%~40%醇洗脱部位。3.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采用HPLC-DAD分析方法,对桃红四物汤水提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没食子酸、苦杏仁苷、绿原酸、咖啡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香豆酸、阿魏酸、苯甲酸、洋川芎内酯和洋川芎内酯H11种化学成分。4.桃红四物汤效应部位中主要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采用HPLC-DAD分析方法,对20%~50%醇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20%醇洗脱部位,定量分析了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在30%~50%醇洗脱部位,定量分析了对羟基苯甲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香豆酸,苯甲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和洋川芎内酯H。三、桃红四物汤的体内过程及代谢机理研究(一)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DAS 2.0药动学软件进行拟合求解药动学参数,比较桃红四物汤水提液部位和醇沉上清液部位在正常和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痛经模型中,子宫组织剧烈收缩,导致机体对化学成分的吸收发生了变化。(二)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MetaboLynx软件处理分析。结果给药后在痛经模型大鼠尿液中初步鉴定了 22个代谢产物,粪便中初步鉴定了 4个代谢产物,胆汁中初步鉴定了 18个代谢产物。(三)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模型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MarkerLynx软件处理分析桃红四物汤水提液对血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变化规律的影响。造模后共鉴定出11个重要生物标记物,并且找出7个生物标记物在造模前后有明显变化,给药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四)桃红四物汤对痛经模型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通过MarkerLynx软件处理分析桃红四物汤水提液对痛经模型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变化规律的影响。造模给药后共鉴定了7个生物标记物,构建分析代谢通路,其机制可能与干预性激素和调控氨基酸通路有关。四、桃红四物汤组方配伍及其关联规律研究(一)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采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两种方法,分析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发现有意义的药物组合。结果表明在中医古方方剂数据库搜得治疗痛经的258首方剂中,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用药频率均达到70次以上,其中当归达到169次;配伍的桃仁、红花用药频率分别达到50次和38次;当归-红花配伍用药频率高达到39次,相对频率为15%,且从组方药味性味归经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归-红花性味归经可归为一类,当归-红花是有意义的药物组合。(二)基于聚类分析的桃红四物汤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关联规律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基于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的活性评价及成分分析结果,探讨桃红四物汤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的效应部位集中在大孔树脂50%醇洗脱之前,主要是芳香酸、单萜苷和苯酞类化合物;相邻部位在效应的表达上相似度较高,表明相邻梯度洗脱部位的化学物质存在一定的交叉。(三)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及对整方的贡献1.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对整方的贡献采用血虚模型、急性血瘀模型和痛经模型,比较研究基本方四物汤、衍化方桃红四物汤以及配伍的桃仁-红花药对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保留了基本方补血的功效,且有增强的趋势,调经止痛功效略有增强,其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与配伍桃仁-红花药对后有较强的活血作用有关。2.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通过MarkerLynx软件处理分析桃仁-红花药对共煎液中复杂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桃仁-红花药对共煎液中苦杏仁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明显高于有桃仁、红花单煎合并液。采用急性血瘀模型,比较桃仁-红花药对中主要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苦杏仁苷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表明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苦杏仁苷是桃仁配伍红花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且两种成分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四)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及配伍协同增效1.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配伍协同增效采用血虚模型和急性血瘀模型,比较当归配伍红花及单味药当归和红花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当归配伍红花后,显示了一定的配伍协同增效。可能是两者配伍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也可能是两者配伍后改变了主要效应成分群在体内动力学过程。2.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采用UHPLC-Q-TOF-MS,HPLC-DAD分析方法,比较当归配伍红花中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归红花配伍后芳香酸类化合物阿魏酸、绿原酸、香豆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增加;当归配伍红花较相同生药量下的单味药材凝血时间延长,DPPH的清除率增加。五、桃红四物汤与四物汤类方的关联分析(一)桃红四物汤与基本方四物汤的关联研究采用血虚模型、急性血瘀模型和痛经模型,比较研究基本方四物汤、衍化方桃红四物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保留了基本方四物汤补血的功效,且有增强的趋势,调经止痛功效略有增强。(二)四物汤类方功效物质基础对相关靶点及蛋白的研究1.四物汤类方中黄酮类化合物抗凝血酶作用研究采用凝血酶抑制剂筛选的便捷方法,并与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相结合,从四物汤类方的成分中筛选凝血酶抑制剂。结果表明四物汤类方中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凝血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构效关系。2.四物汤类方中相关化合物拟雌激素样作用研究采用MCF-7乳腺癌细胞模型,研究四物汤类方中常见结构类型的38种化合物的拟雌激素样作用,结果表明其中22个化合物拟雌激素样作用较强,并与雌激素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准确率达到77.27%,此分子对接方法更适用于黄酮类和芳香酸类化合物的构型,不适用于生物碱类化合的构型。3.四物汤类方中芳香酸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相结合,研究四物汤类方中10种芳香酸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发现苯丙烯酸系列芳香酸与HSA的结合作用要明显强于苯甲酸系列芳香酸。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膝骨关节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自噬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研究一 肾阳虚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肾阳虚膝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变化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湿热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数据采集 |
| 1.2 数据处理与Cite Space软件设置 |
| 1.3 数据可视化 |
| 2.结果 |
| 2.1 湿热病证研究文献量时间分布 |
| 2.2 湿热病证研究者分析 |
| 2.3 湿热病证研究机构分析 |
| 2.4 湿热病证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
| 3 讨论 |
| 3.1 湿热病证研究的时间趋势 |
| 3.2 湿热病证研究的主要团队及其研究方向 |
| 3.3 湿热病证研究的主要阵地 |
| 3.4 湿热病证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
| 4.小结 |
| 第二部分 湿热理论与NAFLD研究概述 |
| 1.湿热证理论述要 |
| 1.1 湿热源流 |
| 1.2 湿热之因 |
| 1.3 湿热特征 |
| 1.4 湿热辨证 |
| 1.5 湿热证治 |
| 2.NAFLD研究进展 |
| 2.1 NAFLD流行病学 |
| 2.2 NAFLD发病机制 |
| 2.3 NAFLD治疗进展 |
| 3.湿热证与NAFLD |
| 3.1 湿热证为NAFLD中医典型证型 |
| 3.2 NAFLD湿热证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 3.3 NAFLD湿热证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 |
| 4.“肠-肝”轴是研究NAFLD湿热证的良好切入点 |
| 4.1 肠-肝轴与NAFLD |
| 4.2 肠-肝轴与湿热证 |
| 4.3 肠-肝轴与NAFLD湿热证发病和病情演变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NAFLD湿热证模型的建立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5.小结 |
| 实验二 NAFLD湿热证肠道菌群分析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数据分析 |
| 4.实验结果 |
| 5.讨论 |
| 6.小结 |
| 实验三 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MP和肝脏NF-κB分析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数据分析 |
| 4.实验结果 |
| 5.讨论 |
| 6.小结 |
| 实验四 血清GAS和结肠水通道蛋白AQP3、AQP4 分析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数据分析 |
| 4.结果 |
| 5.讨论 |
| 6.小结 |
| 结语 |
| 特色与创新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湿热证治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中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述要 |
| 1.1.1 中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认识 |
| 1.1.2 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 |
| 1.1.3 糖尿病心肌病的病机 |
| 1.1.4 辨证论治 |
| 1.1.5 临床用药 |
|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述要 |
| 1.2.1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
| 1.2.2 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 |
| 1.2.3 糖尿病心肌病的检测手段 |
| 1.2.4 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 |
| 第二章 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 2.1 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主要观察指标 |
| 2.4 结果 |
| 2.5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1.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 1.1 证候的概念和辨证论治 |
| 1.2 证候的客观化 |
| 1.2.1 四诊信息客观化 |
| 1.2.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
| 1.3 证候的动态化 |
| 1.3.1 时间性 |
| 1.3.2 空间性 |
| 1.4 证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
| 1.4.1 循证医学 |
| 1.4.2 数据挖掘 |
| 1.4.3 计算机科学 |
| 1.4.4 系统生物学 |
| 2.气滞血瘀证候文献分析 |
| 2.1 气滞血瘀证候研究概况 |
| 2.2 文献检索的资料与方法 |
| 2.2.1 资料来源 |
| 2.2.2 文献纳入标准 |
| 2.2.3 文献排除标准 |
| 2.2.4 数据的预处理 |
| 2.2.5 数据库 |
| 2.3 文献分析结果 |
| 2.3.1 气滞血瘀症状/体征的分布 |
| 2.3.2 病种分布 |
| 2.3.3 证候分布 |
| 2.3.4 药物频次分析、关联性分析 |
| 2.3.5 方剂频次分析 |
| 2.3.6 Meta-分析 |
| 2.4 小结 |
| 3.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 |
| 3.1 研究方案 |
| 3.1.1 研究目标 |
| 3.1.2 研究内容 |
| 3.1.3 研究方法 |
| 3.1.4 数据管理 |
| 3.1.5 伦理学原则 |
| 3.1.6 统计分析方法 |
| 3.1.7 基础资料分析 |
| 3.2 客观化评价 |
| 3.2.1 舌脉象 |
| 3.2.2 眼底图像分析 |
| 3.2.3 气滞血瘀证候聚类分析 |
| 3.2.4 气滞血瘀证候关联性分析 |
| 3.2.5 主症消失率 |
| 3.2.6 次症消失率 |
| 3.3 其他指标 |
| 3.3.1 VAS评分 |
| 3.3.2 疼痛发作频率 |
| 3.3.3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 |
| 3.3.4 CMSS积分 |
| 3.3.5 中医证候积分 |
| 3.4 疗效性指标 |
| 3.4.1 中医疗效比较 |
| 3.5 安全性评价 |
| 3.6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
| 附件3:临床试验流程图 |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西北燥证研究概述 |
| 1 西北燥证病因分析 |
| 1.1 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分析 |
| 1.2 西北燥证非外感病因分析 |
| 2 西北燥证的证候类型 |
| 2.1 临床诊断 |
| 2.2 内外证辨证 |
| 2.2.1 西北燥证外证辨证 |
| 2.2.2 西北燥证内证辨证 |
| 2.3 主兼证辨证 |
| 2.3.1 西北燥证主证辨证 |
| 2.3.2 西北燥证兼证辨证 |
| 3 西北燥证经验方药筛选 |
|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辨证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主要药材 |
| 1.1.3 主要仪器 |
| 1.2 模型制作与分组 |
| 1.2.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 1.2.2 创制“燥火风寒气化柜”以模拟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
| 1.2.3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宏观观测指标与辨证方法 |
| 1.2.4 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制作 |
| 2 观测指标与方法 |
| 2.1 饮食饮水量及体重观察 |
| 2.2 粪便性状及数量观察 |
| 2.3 孔窍外观及分泌物观察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饮水饮食量及体重变化 |
| 3.2 粪便性状及数量 |
| 3.3 各组实验大鼠孔窍外观及分泌物的观察 |
| 4 讨论 |
| 4.1 造模因素的选择 |
| 4.2 造模因素施加及经验方药干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
| 4.3 辨证指标体系及模型动物的辨证 |
| 4.4 模型评价 |
| 5 小结 |
|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模型动物现代医学指标观察与经验方药干预试验 |
| 1 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现代医学指标观察 |
| 1.1 材料和方法 |
| 1.2 结果 |
| 2 西北燥证经验方药对主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结果 |
| 3 “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灌胃甲状腺素制作西北燥证主证兼心肾阴虚模型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2 结果 |
| 4 “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卵蛋白致敏法制作西北燥证主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2 结果 |
| 5 讨论 |
| 6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燥证源流析 |
| 1. 燥论肇源于“六气之变,病起于阳”论 |
| 1.1 六气之燥,燥之常也 |
| 1.2 六气盛衰,燥邪由生 |
| 1.3 燥淫正虚则病起于阳 |
| 2. 燥证理论之初识 |
| 3. 金元医家奠定燥证理论形成的基础 |
| 4. 燥证的确立及“二分论”的对燥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 4.1 证分内外论 |
| 4.2 “邪虽有六,化止阴阳”论 |
| 4.3 寒热阴阳为纲辨治燥证论 |
| 5. 秋燥争鸣推动燥证理论走向成熟 |
| 5.1 秋伤于燥与秋不遽燥论对燥证病因理论的发展 |
| 5.2 秋燥证证因脉治理论对燥证辨证内容的发展 |
| 5.3 燥证二分论在清代的发挥 |
| 6. 燥证鉴别诊断及误治理论的积累 |
| 7. 燥证他论 |
| 7.1 濡润之机关灭绝论 |
| 7.2 一燥无不燥,燥病之要在于木令不升 |
| 7.3 燥证必燥邪“假风寒之威”而起 |
| 7.4 燥湿同形同病论 |
| 7.5 燥证多有反似痹弱者论 |
| 7.6 伏气秋燥论 |
| 8. 燥证理论探微与拓展 |
| 9.讨论 |
| 10.小结 |
|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模式的选择 |
| 1. 西北燥证病因多元性分析 |
| 1.1 从传统病因观念分析西北燥证病因 |
| 1.2 从因子分析法解析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
| 1.3 从罹患人群特殊体质的流行病学证据探求西北燥证内在病因 |
| 1.4 从饮食品类与证候罹患关系探寻西北燥证的潜在病因 |
| 2. 西北燥证证候复杂性分析 |
| 2.1 常规辨证方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认识 |
| 2.2 计量辨证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分析 |
| 2.3 西北燥证传统辨证结果与计量辨证结果的关系 |
| 3.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病因(六气气化值)的相关性 |
| 4.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现代疾病的病证相关性 |
| 5. 多元病因和复杂证候对西北燥证动物造模的要求 |
| 5.1 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对造模的要求 |
| 5.2 西北燥证复杂性证候对造模的要求 |
| 5.3 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
| 6.讨论 |
| 7.小结 |
|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构建 |
| 1. 造模用实验动物的选择 |
| 1.1 对灵长类和非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分析 |
| 1.2 优选SD大鼠为造模用实验动物 |
| 2. 造模因素的实验室拟合 |
| 2.1 处理因素的选择 |
| 2.2 处理因素的人工拟合 |
| 3.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 3.1 宏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
| 3.2 微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
| 4. 西北燥证动物造模方案的构建 |
| 4.1 方案的初建 |
| 4.2 建模方案的修止 |
| 5.讨论 |
| 6.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1 西北燥证研究述要 |
| 参考文献 |
| 综述2 六淫致病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 前言 |
|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
|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
|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
| 1.1.2.1 文献研究 |
| 1.1.2.2 理论研究 |
| 1.1.2.3 教学研究 |
| 1.1.2.4 临床研究 |
| 1.1.2.5 实验研究 |
|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
| 1.1.3.1 数理统计 |
| 1.1.3.2 循证医学 |
|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
| 1.1.3.4 云计算 |
|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
| 1.2.1 《伤寒论》在日本 |
| 1.2.2 《伤寒论》在台湾 |
| 1.2.3 《伤寒论》在香港 |
| 1.2.4 《伤寒论》在韩国 |
|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
| 1.3.1 研究热点 |
|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
|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
|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
|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
| 1.3.2 资料数据库 |
| 1.3.3 循证医学 |
|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
|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
|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 1.4.2.2 糖尿病肾病 |
| 1.4.2.3 糖尿病足 |
|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
|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
|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
|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
|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
| 1.5.1 循证医学概述 |
|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
|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
|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 1.6 结语 |
|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数据库的选择 |
|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
|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
| 2.2 研究实施方案 |
| 2.2.1 资料来源 |
| 2.2.2 纳入标准 |
| 2.2.3 排除标准 |
| 2.2.4 技术路线 |
|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 2.4.1 资料收集 |
| 2.4.2 资料整理 |
| 2.4.3 论文整理 |
| 2.4.4 来源整理 |
| 2.4.5 地区整理 |
| 2.4.6 作者整理 |
|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
|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
|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
| 2.5 研究结果统计 |
|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
|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
|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
|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
|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
|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
|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
|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
|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
|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
|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
|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
|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
|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
|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
| 2.5.7.1 桂枝汤类 |
| 2.5.7.2 麻黄汤类 |
| 2.5.7.3 葛根汤类 |
| 2.5.7.4 抵当汤类 |
| 2.5.7.5 栀子豉汤类 |
| 2.5.7.6 陷胸汤类 |
| 2.5.7.7 泻心汤类 |
|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
|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
| 2.5.7.10 五苓散类 |
| 2.5.7.11 黄芩汤类 |
| 2.5.7.12 白虎汤类 |
| 2.5.7.13 承气汤类 |
| 2.5.7.14 柴胡汤类 |
|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
| 2.5.7.16 理中丸(汤)类 |
|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
| 2.5.7.18 四逆汤类 |
| 2.5.7.19 杂方类 |
|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
| 2.6 讨论 |
|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
|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
|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
|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
|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
|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
|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
|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
|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
|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
|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
|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
|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
| 2.7 结论 |
|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
|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
|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
|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
|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
|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 3.0 前言 |
| 3.1 资料和方法 |
|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 3.1.1.1 检索策略 |
| 3.1.1.2 检索词 |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1.2.1 研究类型 |
| 3.1.2.2 研究对象 |
| 3.1.2.3 干预措施 |
|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
|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 3.1.4 资料的提取 |
| 3.1.5 资料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 3.2.1.1 流程图 |
|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
|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
| 3.2.2.1 诊断标准 |
|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
| 3.2.2.4 治疗方法 |
| 3.2.2.5 辨证论治 |
| 3.2.2.6 疗程 |
|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
|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3.2.2.8.1 随机方法 |
| 3.2.2.8.2 随机隐匿 |
| 3.2.2.8.3 盲法 |
| 3.2.2.8.4 退出和失访 |
|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
| 3.2.3 疗效评价 |
|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
|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
|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
|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
|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
|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
|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
|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
|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
|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
|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
|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
| 3.2.3.8 不良事件 |
| 3.3 讨论 |
|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
|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
|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
|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
|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
|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
|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
|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
|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
|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
|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 3.4 结论 |
| 第4章 结语 |
| 4.1 结论 |
|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
|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
|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
|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 4.2 创新点 |
|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
|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
|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
|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
|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
| 附录6:JADAD量表 |
| 致谢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现状 |
| 1 中医概念研究 |
| 2 中医语言研究 |
| 3 中医认知研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古今研究述要 |
| 1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历史渊源 |
| 1.1 先秦时期 |
| 1.2 汉晋时期 |
| 1.3 隋唐时期 |
| 1.4 宋代时期 |
| 1.5 金元时期 |
| 1.6 明清时期 |
| 1.7 民国时期 |
| 2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
| 2.1 基础研究 |
| 2.2 实验研究 |
| 2.3 临床研究 |
| 3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
| 1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
| 1.1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背景 |
| 1.2 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 |
| 1.3 当代隐喻理论——隐喻认知观的建立 |
| 1.4 概念隐喻的类型及功能 |
| 1.5 小结 |
| 2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常见类型 |
| 2.1 自然隐喻 |
| 2.2 战争隐喻 |
| 2.3 容器隐喻 |
| 2.4 管道隐喻 |
| 2.5 方位隐喻 |
| 2.6 拟人隐喻 |
| 3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功能及特征 |
| 3.1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功能 |
| 3.2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特征 |
| 4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建构的理论基础——体验哲学 |
| 4.1 体验哲学概述 |
| 4.2 从体验哲学解读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 |
| 4.3 小结 |
| 5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建构的心理基础——意象图式 |
| 5.1 意象图式概述 |
| 5.2 从意象图式解析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 |
| 5.3 小结 |
| 6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建构的认知模型——阴阳五行理论 |
| 6.1 认知模型概述 |
| 6.2 中医阴阳理论认知模型 |
| 6.3 中医五行理论认知模型 |
| 6.4 小结 |
| 7 基于认知的“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 |
| 7.1 中风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类型 |
| 7.2 中风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多样性的认知根源 |
| 附 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历史沿革 |
| 总结 |
| 参考书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研究思路及设计方案 |
| 第一节 方剂研究的若干模式及类方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实践 |
| 一、方剂研究的若干模式与新技术的应用 |
| 二、类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 三、类方研究的实践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文献研究—桃红四物汤的研究进展 |
| 一、桃红四物汤在妇科临床应用概况 |
| 二、桃红四物汤的实验研究 |
| 三、桃红四物汤展望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案 |
| 一、研究思路 |
| 二、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桃红四物汤的效应评价与物质基础研究 |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供试样品的分离制备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桃红四物汤对病-证相关模型的效应评价 |
| 一、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三、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镇痛实验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四、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 |
| 一、桃红四物汤对大鼠脑组织、血浆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桃红四物汤雌激素样作用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三、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四、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五、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六、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凝血酶活性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七、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体外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八、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抗氧化效应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小结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四节 桃红四物汤方药物质基础研究 |
| 一、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桃红四物汤各分离部位中化学成分的UHPLC-DAD-TOF-MS分析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三、桃红四物汤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四、桃红四物汤效应部位中主要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 |
| (―)20%醇洗脱部位(THSW-8)定量分析 |
| (二)30%~50%醇洗脱部位(THSW-9~THSW-11)定量分析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桃红四物汤的体内过程及代谢机理研究 |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桃红四物汤在痛经模型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对血虚血瘀证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四节 桃红四物汤对痛经模型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桃红四物汤组方配伍及其关联规律研究 |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 |
| 1 基于药味分析桃红四物汤组方结构和特点 |
| 2 基于药对及药物组合分析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 |
| 3 当归与红花的配伍频率及主治病症科属分布状况数据分析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基于聚类分析的桃红四物汤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关联规律研究 |
| 1 聚类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三节 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及对整方的贡献 |
| 一、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对整方的贡献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桃红四物汤中桃仁-红花药对的作用特点 |
| (一)桃仁-红花化学成分的UHPLC-Q-TOF-MS分析及配伍化学成分变化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桃仁-红花药对中主要化学成分作用特点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四节 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及配伍协同增效 |
| 一、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配伍协同增效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作用特点 |
| (一)当归红花药物组合HPLC-DAD分析及作用特点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当归-红花药物组合化学成分的UHPLC-Q-TOF-MS分析及配伍化学成分变化特点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桃红四物汤与四物汤类方的关联分析 |
| 第一节 桃红四物汤与基本方四物汤的关联研究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四物汤类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相关靶点及蛋白研究 |
| 一、四物汤类方中黄酮类化合物抗凝血酶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二、四物汤类方中相关化合物拟雌激素样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三、四物汤类方中芳香酸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结语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