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杨波,康开江,高峰,莫大鹏,缪中荣,马宁[1](2021)在《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慢性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且存在病变侧上肢远端肢体乏力等缺血症状或明确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指标。根据血管内治疗后闭塞的锁骨下动脉开通结果分为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根据成功再通组患者所用支架类型分为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比较两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的差异。对成功再通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分为术后再狭窄组和无术后再狭窄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0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男性87例(82.1%),女性19例(17.9%),中位年龄61.0(56.8~67.0)岁。有91例(85.9%)血管成功再通,15例(14.2%)血管再通失败,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发病到治疗时间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成功再通组35例(38.5%)采用自膨式支架,56例(61.5%)患者采用球扩式支架,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术后中位残余狭窄率分别为10.0%(10.0%~16.3%)和10.0%(5.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功再通组中有85例(93.4%)完成术后3个月到1年的随访并进行了CTA或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13.0(6.0~15.0)个月,术后再狭窄5例(5.9%),无术后再狭窄80例(94.1%),术后再狭窄组较无术后再狭窄组的中位年龄更高(64.0岁vs 59.5岁,P=0.027)。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是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晓纬[2](2021)在《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将患者分为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与无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结果:(1)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前平均收缩压为141.23±12.76mmhg,术前平均舒张压为72.55±7.13mmhg,术前平均心率为81.88±9.13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为114.22±24.36mmhg,术后全天平均舒张压为63.04±8.48 mmhg,术后全天平均心率为68.53±9.01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心率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42例发生了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约为34.7%。在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中,27例患者于球囊扩张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64.3%;14例患者于支架植入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33.3%;1例患者于血管封堵器封堵血管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2.4%。(3)通过组间比较得到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与球囊后扩张与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OR=0.947;95%CI:0.906-0.991;P=0.018)、颈动脉狭窄部位(OR=3.561;95%CI:1.272-9.973;P=0.016)、颈部血管斑块性质(OR=2.625;95%CI:1.042-6.610;P=0.041)及球囊后扩(OR=3.471;95%CI:1.139-10.579;P=0.029)与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结论:本研究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率为34.7%,其中年龄、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球囊后扩可能为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光建,陈康宁,周振华,陈林[3](2021)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9月—2015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1例症状性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6~73(57.00±9.87)岁。依据置入支架的类型将患者分为自膨式支架组16例和球扩式支架组15例。对患者进行5年以上随访,观察和记录终点事件:术后30 d内的终点事件包括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死亡,术后30 d~5年的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血管性死亡。结果 31例患者获随访1~77(62.7±15.5)个月,5年内发生终点事件4例(死亡3例):术后30 d内发生终点事件(出血性卒中)2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30 d~5年的终点事件2例。术后第1~5年每年累积发生终点事件分别为2、2、4、4、4例,其中第3年终点事件增加2例,分别为同侧缺血性卒中1例、出血性卒中1例(均死亡)。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患者各项终点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ICAS的围手术期及远期观察显示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管天媛,肖伊宁,吕佩源[4](2021)在《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国际医学界关注的疾病。有关该病诊治的新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围绕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研究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治等方面的新进展综述如下。1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临床证据显示,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及二级预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佳豪[5](2021)在《评价Enterprise 2支架与Neuroform EZ支架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Enterprise 2支架与Neuroform EZ支架在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安全性及分析这两种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差别,进而指导以后的临床工作来改善及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脑血管介入中心选用Enterprise 2支架或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重度颅内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67例患者。这些患者3个月内都曾发生低灌注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所有患者术前都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为70%~99%。给予行Enterprise 2支架或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术后采用住院、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手术技术成功率、狭窄程度的变化、两种支架的相关项目间的对比、围手术期、术后30天卒中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以及远期血管的再狭窄率。结果:1.共纳入的67例行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其中使用Enterprise 2支架治疗的患者有38例,使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患者有29例。两组定量资料t检验显示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性资料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所纳入患者责任血管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患者有27例,责任血管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患者有24例,责任血管位于椎-基底动脉的患者有16例,分别统计各组使用Enterprise 2支架和Neuroform EZ支架的例数。两组数据采用K.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使用Enterprise 2支架或Neuroform EZ支架的治疗与责任血管的分布之间是否有相关,经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所纳入患者责任血管狭窄度处于70%~79%的患者有24例,责任血管狭窄度处于80%~89%的患者有20例,责任血管狭窄度处于90%~99%的患者有23例。分别统计各组使用Enterprise 2支架和Neuroform EZ支架的例数,采用秩和检验法比较支架的选择与责任血管的狭窄度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经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所纳入患者的责任血管Mori分型为A型的患者有9例,责任血管Mori分型为B型的患者有19例,责任血管Mori分型为C型的患者有10例。采用秩和检验法比较两种支架的选择与责任血管的Mori分型是否存在差异,经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3例患者出现术中早期并发症。38例使用Enterprise 2支架治疗的患者例术前狭窄率为(85.3±8)%,术后狭窄率为(19.4±7)%,术后狭窄率明显下降;29例使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患者术前狭窄率为(86.5±7)%,术后狭窄率为(18.2±6)%,术后狭窄率亦明显下降。6.67例患者中,完成3个月及以上影像学随访患者共4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3±3.2月;2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均为选用Enterprise 2支架治疗动脉狭窄的患者。完成6个月及以上临床随访患者共6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0.6±4.5个月,1例患者发生卒中,随访期内无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结论:1.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使用Enterprise 2支架或Neuroform EZ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在手术技术上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且随访结果良好,但仍需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2.Enterprise 2支架更适用于如长段弯曲的狭窄程度处于70%~89%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3.Neuroform EZ支架更适用于病变长度较短、狭窄程度较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4.严格的手术病例选择、个体化的器械选择及专业的围术期管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刘鹏程[6](2021)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过收集、分析应用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讨论Atlas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Atlas支架的临床应用经验做出总结。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血管病外科应用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102名患者,收集和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的大小、动脉瘤的形态、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资料、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效果(Raymond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和患者出院时的情况(m RS评分评估)以及术后随访情况。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Atlas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次一共有102名患者的105个颅内动脉瘤纳入研究,动脉瘤术后的完全栓塞率为61.0%(64例)、次完全栓塞为22%(23例),不完全栓塞率为17%(18例)。宽颈动脉瘤和窄颈动脉瘤、大动脉瘤和小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在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有6.9%的患者围术期出现并发症(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缺血性并发症3例),出院时99名患者预后良好(m RS评分0—2分),两名患者预后较差(m RS评分3—5分),死亡1例。15名患者术后接受随访,栓塞良好14例,明显复发1例。结论: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围术期的并发症,但是需要进一步的随访,来研究其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杨雅玲,刘华斌,林庆金[7](2021)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2017年收治的因SSS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以及随访一期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SSS患者中,锁骨下动脉狭窄40例(左侧32例,右侧8例),成功40例,共置入支架40枚,成功率为100%;锁骨下动脉闭塞12例(均为左侧),成功8例,共置入支架8枚,失败4例,成功率为66.67%。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48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患/健侧收缩压差由术前的(31.69±9.40)mm Hg降至(5.08±4.63)mm Hg(P<0.05),临床症状改善显着。32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56±7.77)%降至(8.63±5.96)%,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0.00±8.02)%降至(10.00±5.35)%,8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100%降至(11.88±7.53)%(均P<0.05)。手术成功患者共随访60个月,术后第1、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83%;术后第2、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1.67%和87.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SSS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再通率高等特点。
莫名[8](2021)在《冠脉慢性闭塞介入开通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颈内动脉闭塞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认为闭塞时间超过4周则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其年发病率为6/10万,患病人群中每年约5.9%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后,每年仍有6%~20%的CICAO发生缺血事件,而在已知闭塞动脉远端存在血流动力学损害的患者中,缺血性卒中风险则更高(每年约30%)。因此,寻找CICAO的最优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包括药物、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内治疗等方法。其中,血管内治疗具有创伤性小、成功率高和安全性好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如闭塞段纤维帽难以突破;导丝不易通过扭曲、成角的闭塞段并且容易进入假腔;神经介入常用的金属裸支架远期闭塞率较高等,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亟待探索。CICAO的形成机制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相似,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展的最终结局,故心血管领域针对冠脉CTO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可为CICAO的开通提供宝贵的参照经验。冠脉CTO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相对较成熟的治疗流程。最初设计用于冠脉CTO PCI的手术器械例如微导丝、双腔微导管、药物洗脱支架(DES)等,以及多种慢性闭塞辅助开通技术在CICAO的开通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优势有待探索。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冠脉介入微导丝、药物洗脱支架和慢性闭塞辅助开通技术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血管再通率和远期支架再闭塞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病房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和Lee等人的研究的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闭塞延伸至颈内动脉床突段及以上(A组)和颈内动脉床突段以下或单纯累及颈总动脉(B组),观察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围术期是否新发卒中事件(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支架内闭塞,将三项结果分别与Lee等人的研究结果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入选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37例,全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A组19例,B组18例,A组血管再通成功19例(19/19,100%),B组18例(18/18,100%);围术期A组3例发生并发症15.8%(3/19),B组为11.1%(2/18),术后1年内支架再闭塞率A组为5.3%(1/19),B组为5.6%(1/18)。与Lee等人的研究结果对比,本研究的A、B组的血管再通率显着提高,术后1年内支架再闭塞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治疗中使用冠脉微导丝和配合慢性闭塞辅助开通技术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再通;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远期再闭塞率。使用冠脉微导丝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治疗思路。
张成超,郭连瑞,齐立行,崔世军,佟铸,吴英锋,谷涌泉[9](2020)在《开环支架治疗严重迂曲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开环支架治疗严重迂曲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颈动脉血管超声及CT造影检查确诊颈动脉重度狭窄伴严重迂曲患者4例,均接受开环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复查颈动脉超声,监测心率,血压变化。结果 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术后的心率分别为(84±9.4)次/min、(73±11.0)次/min;术前、术后收缩压从(145±16.88)mmHg降至(133±8.06)mmHg;术后3例血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1例术后血压略有升高,出院后血压恢复正常。术后超声收缩期峰值流速较术前均有下降,颈动脉峰值流速从(441±104.5)cm/s降低至(108±7.4)cm/s;术后随访12.3个月,4例患者颈动脉支架内血流均通畅,均无并发症。结论开环支架治疗严重迂曲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仍需大样本数据和结果来观察其远期效果。
陈腾飞[10](2020)在《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介入治疗预后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尽管针对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但正规药物治疗失败后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血管闭塞,特别是穿支血管丰富的基底动脉(BA)与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是否选择血管内治疗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目的是评估这些患者的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后中期随访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住院治疗的41例采用机械开通治疗的累及穿支血管的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血管闭塞病人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确诊为脑梗塞或TIA,闭塞血管为入院主诉症状责任血管。轻型脑卒中发病时间>2周、重型脑卒中发病时间≥1月的为非急性期。本研究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的mRS评分为标准,将0-2分病人纳入预后较好组,将3-6分患者纳入预后较差组,进行两组间统计学分析。入选标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症状性MCA、BA闭塞患者的资料,且均为尽管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失败后行血管再通术。具体标准如下:(1)脑卒中均为动脉硬化引起;(2)累及穿支血管的颅内大动脉指的是大脑中动脉M1段(MCA M1)、基底动脉(BA),MCA、BA供血区域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如:PWI、CTP等)证实有效灌注不足;(3)所有入选患者均为经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与积极的药物治疗(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SAMMPRIS)研究中采用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BMT指全疗程的使用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降脂稳定斑块作用的他汀类药物,降压药物、血糖控制药物对症治疗,及戒烟酒等改善生活方式的治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其失败标准为MCA、BA未能成功再通、供血区再发TIA或脑卒中、神经功能持续恶化、症状改善不满意;(4)年龄大于18岁、预期寿命大于10年;(5)上次缺血事件大于2周者。排除标准:(1)术前中重度残疾mRS评分大于3分(不包含3分);(2)并发有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3)排除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动脉炎、动脉夹层、烟雾综合征的患者;(4)药物治疗后无缺血事件发作;(5)大脑前动脉、后动脉及脑膜支侧枝循环良好,影像学检查提示灌注充足;(6)闭塞段成环形强化或闭塞段血管成角操作路径复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例血管内治疗的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穿支段闭塞的患者。男性24(58.5%)例,女性17(41.5%)例。预后良好组36例(87.8%),预后不良组5例(12.2%)。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3。责任血管分布BA段22(53.7%)例,MCA M1段19(46.3%)例,其中预后良好组里BA段17(41.5%)例,M1段19(46.3)例;预后不良组中BA段5(12.2%)例,M1段0例;10例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开通术,26例采用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其中1例术后3天内颅内出血,考虑脑梗塞出血转化,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平稳,6个月后mRS评分2分;1例术中夹层形成,无临床症状;1例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后4天出现供血区新发脑干梗死,考虑穿支闭塞,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6个月随访mRS评分5分;术后随访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支架内再闭塞4例,支架内再狭窄4例,其中4例闭塞病人中,只有1例再闭塞病人出现右侧肢体力弱症状,经支架内球囊扩张术及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6个月mRS评分1分;余3例无症状闭塞患者1例药物保守治疗,6个月mRS评分1分;余2例均给予支架球囊扩张再通,6个月mRS评分均为0分;4例狭窄均为出现症状,随访狭窄率分别为20.7%、20%、10.8%、5.4%,未超过50%,继续口服药物,余未做特殊干预。其中17例患者行DSA/CTA复查,30例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36例患者手术有良好的效果,参考标准为术后6个月时随访的mRS评分<3分,18例患者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为1分、13例患者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为0分、4例患者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2分;9例患者手术疗效较差(出院时mRS评分≥3分),其中4例患者3分,1例患者4分,2例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为5分,无评估为6分的患者;侧枝代偿差的患者数量为19例(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为0-2级),侧枝代偿良好的患者数量为22例(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为3-4级)。34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理想(2b-3级),7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不理想(TICI分级2a级)。从两组对比单因素方差的分析结果可见,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患者在入院时NIHSS评分、侧枝代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后6个月预后明显相关;入院时NIHSS评分P值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均<0.05,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是手术后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1.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介入治疗患者预后与术前NIHSS评分水平显着相关,提示术前NIHSS评分临界分值为4分,术前NIHSS评分达到或超过8分提示预后不良。2.脑侧支代偿差是6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但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分析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 | 
| 1.3随访 | 
| 1.4 分组和数据比较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 | 
| 2.2手术结果 | 
| 2.3随访结果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颈动脉支架的特点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 
| 1.1 抗血小板药物 | 
| 1.2 抗凝药物 | 
| 1.3 特殊情况抗血小板及抗凝用药 | 
| 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研究进展 | 
| 2.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利与弊 | 
| 2.2 新型Casper支架更加安全 | 
| 2.3 新入径更加安全、更有效 | 
| 2.4新治疗方法可更好改善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 | 
| 3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治研究进展 | 
| 3.1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 | 
| 3.1.1 经颅彩色多普勒 | 
| 3.1.2 颅内高分辨磁共振 | 
| 3.1.3 其他辅助检查 | 
| 3.2 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式选择 | 
| 3.2.1 自膨式支架 | 
| 3.2.2 药物球囊扩张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排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临床的资料收集及评估标准 | 
| 2.2 术前准备 | 
| 2.3 术中操作 | 
| 2.4 术后管理 | 
| 2.5 终点事件评估 | 
| 2.6 随访 | 
| 2.7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所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统计 | 
| 3.2 责任血管的分布情况两组间比较 | 
| 3.3 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比较 | 
| 3.4 责任血管的Mori分型两组间比较 | 
| 3.5 支架置入效果情况 | 
| 3.6 术后随访情况 | 
| 4 讨论 | 
| 4.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卒中的相关机制 | 
| 4.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 | 
| 4.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纳入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患者入院时病情的评估 | 
| 2.2.2 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 | 
| 2.3 治疗方法 | 
| 2.3.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术前治疗 | 
| 2.3.2 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单中心用药经验) | 
| 2.3.3 手术治疗 | 
| 2.3.4 术后治疗 | 
| 第3章 结果 | 
| 3.1 患者情况以及影像学结果 | 
| 3.2 术后即刻栓塞情况 | 
| 3.3 并发症 | 
| 3.3.1 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 
| 3.3.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 
| 3.4 预后情况 | 
| 第4章 讨论 | 
| 4.1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原理 | 
| 4.2 Atlas支架的介绍和优点 | 
| 4.3 栓塞有效性 | 
| 4.4 围术期并发症 | 
| 4.4.1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 | 
| 4.4.2 血栓栓塞 | 
| 4.4.3 脑血管痉挛 | 
| 4.5 手术治疗时机 | 
| 4.6 “X”型或“Y”型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使用Neuroform Atlas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学习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患者基本资料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术前准备 | 
| 2.2.2 介入术中 | 
| 2.2.3 术后处理 | 
| 2.2.4 手术治疗一般情况 | 
| 2.2.5 术后效果及随访情况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二、前言 |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研究总体 | 
| 3.1.2 研究样本 | 
| 3.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2 评估方法和测量工具: | 
| 3.2.1 影响颈动脉闭塞的常见因素 | 
| 3.2.2 神经功能的评价方法 | 
| 3.2.3 血管闭塞和再通评价方法 | 
| 3.2.4 分组方法和研究方法 | 
| 3.3 治疗方法 | 
| 3.3.1 手术器械 | 
| 3.3.2 术前准备 | 
| 3.3.3 治疗方法 | 
| 3.3.4 围手术期管理 | 
| 3.4 终点事件评价 | 
| 3.4.1 主要终点事件 | 
| 3.4.2 次要终点事件 | 
| 3.5 统计学方法 | 
| 四、结果 | 
| 4.1 基线资料 | 
| 4.2 终点事件 | 
| 4.2.1 主要终点事件 | 
| 4.2.2 次要终点事件 | 
| 4.3 治疗效果分析 | 
| 4.3.1 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 | 
| 4.3.2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 
| 4.3.3 1 年内支架再闭塞率 | 
| 五、讨论 | 
| 5.1 血管再通率影响因素分析 | 
| 5.1.1 突破纤维帽的导丝选择策略 | 
| 5.1.2 微导丝在闭塞的管腔中前行 | 
| 5.1.3 慢性闭塞病变辅助开通技术 | 
| 5.2 支架内再闭塞影响因素分析 | 
| 5.2.1 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 | 
| 5.2.2 球囊后扩张改善支架贴壁性 | 
| 5.2.3 基因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择 | 
| 六、结论 | 
| 七、本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 八、参考文献 | 
| 九、综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进展 | 
| 1.慢性颈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历程 | 
| 2.CICAO血管内治疗的优势 | 
| 2.1 血管内治疗的特点 | 
| 2.2 全脑血管造影术可整体把握颅内血管特征 | 
| 2.3 血管内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技术成功率 | 
| 3.CICAO血管内治疗的术前评估 | 
| 4.CICAO的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局限性 | 
| 4.1 突破近端/远端纤维帽 | 
| 4.2 不同残端形态对再通成功率的影响 | 
| 4.3 导丝在闭塞段内部的走行 | 
| 4.4 围术期并发症 | 
| 4.5 其他 | 
| 5.CICAO血管内治疗的展望 | 
| 5.1 手术器械的改良和创新 | 
| 5.2 开通CTO辅助技术应用 | 
| 5.3 手术方式的改良 | 
| 6.结语 | 
| 7.参考文献 | 
| 十、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临床资料 | 
| 1.2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影像分析 | 
| 2.3 手术操作步骤 | 
| 2.4 围手术期管理 | 
| 2.4.1 术前管理 | 
| 2.4.2 术后管理 | 
| 2.5 随访方案 | 
| 2.6 研究方法 | 
| 2.7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手术疗效 | 
| 3.2 典型病例 |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综述 累及穿支段非急性期颅内大血管穿支段闭塞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 
| 背景 | 
| 6.1 病因 | 
| 6.2 危险因素 | 
| 6.3 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解剖特点 | 
| 6.4 影像学检查 | 
| 6.5 症状性大动脉闭塞治疗现状 | 
| 6.5.1 药物治疗方案 | 
| 6.5.2 外科搭桥手术方案 | 
| 6.5.3 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 | 
| 6.5.4 国内外报道 | 
| 6.6 血管内治疗并发症 | 
| 6.6.1 再灌注综合征 | 
| 6.6.2 支架置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 | 
| 6.7 颅内大血管闭塞的预后 | 
| 6.8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