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纬[1](2021)在《纳洛酮联合用药在急性酒精中毒治疗中的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就医率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纳洛酮等阿片类受体拮抗剂,但是临床中发现纳洛酮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效果更好。研究对临床上可以和纳洛酮联合使用的药物及其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邱阳[2](2021)在《探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使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价值。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2月—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2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则选择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33)。观察组患者恢复意识用时、症状减轻用时分别为(0.82±0.12)、(5.87±0.26)h,对照组相对应的分别为(1.32±0.26)、(7.95±0.36)h,观察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恢复意识用时=10.677,P<0.001;t症状减轻用时=28.013, 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56%,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5.0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22)。结论针对急性酒精毒患者,采用醒脑静合并纳洛酮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不良反应风险,效果理想。
陈意飞,马红,郭明,董世童,苗润丰,刘美玉[3](2020)在《纳美芬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纳美芬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给予纳洛酮治疗)和观察组48例(给予纳美芬联合纳洛酮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饮酒量以及术中补液量。比较2组不同时间段的清醒率,清醒时间、非意识障碍症状消失时间、出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饮酒量、MEWS与GCS评分以及术中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清醒时间、非意识障碍症状消失时间、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1、2、3 h清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75%,低于对照组的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美芬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疗效显着,可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清醒,且安全性较高。
付高爽[4](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王兆民[5](2020)在《“双葛解酒方”治疗非昏迷期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观察双葛解酒方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非昏迷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救治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急诊门诊60例急性酒精中毒非昏迷期病人,采用SPSS随机数字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命监测情况下治疗,治疗组口服配制的双葛解酒方(开水250ml冲调,温服),对照组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维生素注射液C 10ml+注射用维生素B6 0.2g静脉滴注。分别记录二组患者治疗60min、120min、150min时间点的中医证候评分和呼气酒精浓度,根据评分值及呼气酒精浓度变化情况进行疗效、时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并观察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120min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150min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中医时效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治疗12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50min相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呼气酒精浓度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120min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50min治疗前后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安全性评价:两组血生化、血糖、心电图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双葛解酒方组和对照组在治疗非昏迷期急性酒精中毒皆能取得有效疗效,且双葛解酒方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优于对照组。2.双葛解酒方组在治疗时效和降低呼气酒精浓度上较对照组更为显着。3.经研究后发现,双葛解酒方在临床安全性高,解酒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赵雄飞,王培华,何永胜,柴雄兵[6](2019)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4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纳洛酮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和GGT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显着,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有效保护肝功能,且安全性极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黄珊[7](2019)在《醒脑静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分析及对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析醒脑静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及对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效时间与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与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时间与症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HT、DA、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酒醒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西药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肯定,有良好的解酒促醒作用,可明显减轻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保护大脑功能,降低酒醒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赵玉彤[8](2019)在《急性酒精中毒内科急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急性酒精中毒内科急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和试验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分别采用纳洛酮和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清醒时间、症状消除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22/2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26%(18/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清醒时间和症状消除时间分别为(2.27±0.47)h和(11.13±2.84)h,对照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清醒时间和症状消除时间分别为(6.13±1.33)h和(17.89±3.73)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4/23),对照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采用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以及症状消除时间,效果显着。
陈晓彤[9](2019)在《醒脑静注射液调节觉醒肽-腺苷神经功能治疗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摄入过量的乙醇,使得乙醇的吸收大于代谢。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每年由于饮酒所致死亡(包括酒精中毒死亡和酒驾车祸死亡)人数己达250万,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解酒药物有着巨大且重要的现实意义。醒脑静注射液(Xingnaojing Injection,XNJI)是源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的经典名方安宫牛黄丸,主要由麝香、冰片、郁金和栀子四味中药组成,具有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特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昏迷证,如酒精昏迷等。酒精主要由肝脏代谢,其中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和活性氧簇可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引起肝脏损伤;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被吸收入血的乙醇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起机体功能紊乱,造成记忆认知、运动协调等多种功能障碍。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34%乙醇建立急性酒精昏迷动物模型,给予三种不同剂量的XNJI处理,观察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活力、氧化应激反应和病理改变;另外,通过微透析实验,观察腺苷(Adenosine,AD)和觉醒肽(Orexin A)这对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以及两者相关的受体和蛋白的mRNA表达量。本文采用微透析、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XNJI对酒精性昏迷的促醒和神经作用机制,为研发更有效的解酒促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1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本实验采用34%乙醇建立急性酒精昏迷大鼠模型,研究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翻正反射消失(Loss of the righting reflex,LORR)维持时间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测定大鼠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学改变,以探讨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和氧化应激的影响。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工脑脊液中腺苷含量的条件优化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AD在不同检测波长和不同流动相比例中的峰面积和保留时间,对AD的HPLC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使其有最大的吸收,为人工脑脊液中AD的测定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3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促醒神经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大鼠的脑脊液,HPLC联合紫外检测器测定脑脊液中AD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脑脊液中orexin A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大鼠下丘脑区 OX1R、A1R、ENT1、ADK的mRNA表达量,探讨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下丘脑脑脊液中AD、orexin A的动态变化,以及OXiR、A1R、ENT1、ADK 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乙醇代谢酶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脏中ADH和ALDH活性均有显着性下降(P<0.01)。醒脑静注射液中剂量组的LORR(2.92±0.24 h)比低剂量组(3.92±0.68 h)和高剂量组(3.59±1.16h)都短,而且与模型对照组(4.26±0.56h)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中、高剂量组对大鼠肝脏中ADH和ALD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1),醒脑静低剂量组对ADH、ALDH活性无影响(P>0.05);2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脏中的SOD活性显着下降(P<0.01),MDA含量则明显升高(P<0.01),而GSH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低剂量组SOD活性显着地提高(P<0.01),MDA含量有效地降低(P<0.01),对GSH含量无明显提高(P>0.05);醒脑静中剂量组对SOD活性和GS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1),同时明显地降低MDA含量(P<0.01)。醒脑静高剂量组有效提高GSH含量(P<0.01),但SOD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醒脑静注射液能改善肝组织细胞病变,减轻肝细胞水肿,维持正常的肝细胞形态。3 HPLC测定AD的色谱条件优化AD在250-260 nm波长中的保留时间均约为5.9min,而AD的峰面积则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加;甲醇和8 mmol/LNaH2PO4的比例对AD的峰面积影响不大,但对其保留时间有着明显的作用,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AD的出峰时间随之缩短。AD的HPLC最佳色谱条件为流动相A:流动相B=20%甲醇:8 mmol/LNaH2PO4,检测波长:260nm。4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脑脊液中AD、orexin A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腺苷水平在135min到270min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低、高剂量组中腺苷水平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注射液中剂量组腺苷水平在Omin到270min内均小于模型对照组,其中135min到270min内腺苷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给予34%乙醇造模后,orexinA水平并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在组间比较中均未见显着变化(P>0.05)。5 XNJI对酒精性昏迷大鼠外侧下丘脑OX1R、A1R、ENT1、ADK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OX1R、A1R、ENT1 mRNA的表达均呈现显着下降(P<0.05),而ADK无明显差异。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上调OX1R的表达(P<0.05),而有效地下调AiR表达(P<0.05)。对于ENT1,醒脑静注射液中剂量组可显着降低其表达(P<0.05),但低、高剂量组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而对于ADK,醒脑静注射液高剂量组可显着上调其表达(P<0.01),但中、高剂量组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模型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以及兴奋性神经递质觉醒肽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腺苷及其相关受体OX1R、A1R及蛋白ENT1、ADK mRNA的表达的调控有关。
何健,黄飞,祁玮,徐洋[10](2018)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抢救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抢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β-内啡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进行抢救的161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洗胃、外伤处理、输液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意识、语言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清β-内啡肽、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语言功能恢复时间、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CAT、MDA及SOD水平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抢救急性酒精中毒,能有效提高患者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生成,降低β-内啡肽水平,解除β-内啡肽对呼吸、心血管功能的抑制作用,提高疗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纳洛酮与西药联合使用 |
| 1.1 纳美芬 |
| 1.2 门冬氨酸鸟氨酸 |
| 1.3 甲氯芬酯 |
| 1.4 山莨菪碱 |
| 1.5 还原型谷胱甘肽 |
| 1.6 复方甘草酸苷 |
| 1.7 质子泵抑制剂 |
| 2 纳洛酮与中药联合使用 |
| 2.1 醒脑静 |
| 2.2 银杏叶提取物 |
| 2.3 丹参多酚酸盐 |
| 2.4 参麦注射液 |
| 2.5 方药 |
| 3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状况比较 |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评定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2组饮酒量、治疗前MEWS与GCS评分以及术中补液量比较 |
|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3 2组治疗后显效时间比较 |
| 2.4 2组不同时间段清醒率比较 |
|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
| 2 中药辨证治疗 |
| 3 针刺治疗 |
| 4 中成药治疗 |
| 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
|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
|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
|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
|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
| 7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
|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1 成立工作小组 |
| 2 建立条目池 |
| 3 专家遴选 |
|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
|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
| 三、研究结果 |
|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
|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
|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
|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
| 四、讨论 |
|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
|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1 方案设计 |
| 2 研究资料 |
|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4 信息采集 |
| 5 数据录入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 7 质量控制 |
| 三、研究结果 |
| 1 基本资料 |
| 2 临床相关情况 |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
| 四、讨论 |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
|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
|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
|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
|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
|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例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古代中医文献对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立项依据 |
| 2.双葛解酒方理法方药分析 |
|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附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临床观察指标 |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显效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
| 2.4 两组患者酒醒后并发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
| 2.2 两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清醒时间以及症状消除时间对比 |
| 2.3 两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酒精性昏迷的研究进展 |
| 一、酒精性昏迷的研究现状 |
| 二、酒精性昏迷的神经机制研究 |
| 三、酒精性昏迷的临床治疗研究 |
| 第二节 觉醒肽-腺苷神经功能的研究进展 |
| 一、觉醒肽对觉醒调节的研究现状 |
| 二、腺苷对酒精性昏迷的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醒脑静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
| 一、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 |
| 二、醒脑静注射液的药理学机制研究 |
| 三、醒脑静注射液的促醒作用机制研究 |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醒脑静注射液对肝脏乙醇代谢酶活性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工脑脊液中腺苷含量方法的建立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小结 |
| 第三节 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促醒神经机制研究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