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爱云,王胜朝[1](2019)在《龋病早期临床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龋病是影响口腔健康状况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龋是一个可逆的病变过程,若能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促进牙体组织再矿化,则可终止龋病进展,使其静止或逆转,避免形成不可逆病损。因此,龋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工作对控制其进展和流行至关重要。文章就早期龋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技术做一概述。
徐群昊[2](2019)在《SDR行预防性树脂充填术理化性能的体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3M ClinproSealant变色窝沟封闭剂(简称窝沟封闭剂)、Filtek?Z350XT流体树脂(简称Z350XT)、登士柏智能树脂Smart Dentin Replacement(简称SDR)树脂材料在耐磨性,细菌粘附性,抗折性上的差异,探讨树脂材料SDR行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可行性。方法1耐磨性实验采用MMW-11型微机控制立式万能摩擦磨损仪器,设定参数为试验力40N,转速100r/min,循环次数5000次,对磨物为滑石瓷,实验材料为天然牙釉质、窝沟封闭剂、Z350XT、SDR。采用HVS-50Z型自动转塔数显维氏硬度仪测量各材料的表面硬度,OHAUS电子天平测量各材料质量损失,扫描电镜观察四组材料的摩擦磨损实验前后的表面形貌。2细菌粘附性实验利用MarSurf粗糙度仪测量窝沟封闭剂、Z350XT、SDR的表面粗糙度,对各材料进行变形链球菌粘附数量的实验,将变形链球菌冻干粉复苏传代培养,制取菌悬液,将试件放入其中,培养,震荡,冲洗涂布平板培养进行菌落计数。将窝沟封闭剂,Z350XT,SDR,样本进行细菌粘附实验后放入2.5%的戊二醛溶液固定12h,再用1%锇酸液固定1.5h,经上升浓度酒精梯度脱水,醋酸异戊脂置换,常规临界点干燥,喷镀金膜后,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SEM)观察三组试件的表面形态并摄片。3抗折性实验将窝沟封闭剂,Z350XT,SDR试件放置于MMT-4830万能力学实验机上进行三点弯曲强度检测。结果1耐磨性实验天然牙釉质组磨损程度<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组,对质量损失量和硬度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组材料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均为(P<0.05)。对各组质量损失量和硬度之间采用关联性分析(r=﹣0.815,︱r︱>0.8,P=0.000,<0.05),相关性显着,且硬度和质量损失量之间表现出高度的负相关性,可见随着硬度增加,质量损失量减少。摩擦磨损实验后,四组材料显示均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2细菌粘附性实验三组材料表面的粗糙度,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剂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三种材料表面的细菌粘附量,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剂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粗糙度和细菌粘附量之间采用关联性分析,粗糙度和细菌粘附量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即随着材料粗糙度的减小,细菌粘附量减小(r=0.961,r>0.8,P=0.000,<0.05)3抗折性实验3种材料的三点弯强度: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剂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结论不同复合树脂材料的性能存在差异。其中窝沟封闭剂与Z350XT的硬度较低、摩擦磨损的质量损失量相对较高,粗糙度大,细菌粘附量高,三点弯强度小。而SDR具有硬度较高、摩擦磨损的质量损失量相对较低且cof与釉质接近,细菌粘附量小,三点弯强度大等优点。相对于传统窝沟封闭剂、Z350XT而言,SDR是理想的预防性树脂充填的材料。图24幅;表5个;参122篇。
徐群昊,陆钰璞,白宇宏[3](2019)在《树脂材料SureFil SDR行预防性树脂充填的细菌黏附性》文中提出背景:有研究发现将树脂材料SureFilSDR作为衬洞材料时,较其他流动树脂具有更好的洞壁适应性及独有的自动找平特性,但将其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窝沟封闭剂、Z350XT流体树脂、SureFil SDR树脂材料在粗糙度与细菌黏附上的差异,探讨树脂材料SureFil SDR行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可行性。方法:将窝沟封闭剂、Z350XT流体树脂、SureFil SDR树脂材料分别制备成8 mm×2 mm×2 mm的长方体试件,利用MarSurf粗糙度仪测量3种试件的表面粗糙度。将窝沟封闭剂、Z350XT流体树脂、SureFilSDR树脂材料分别制备成8 mm×8 mm×2 mm的圆柱体试件,放入变形链球菌悬液中培养48 h,检测材料表面的细菌黏附量。结果与结论:(1)3种材料表面的粗糙度:SureFilSDR树脂材料<Z350XT流体树脂<窝沟封闭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 <0.05);(2)3种材料表面的细菌黏附量:SureFil SDR树脂材料<Z350XT流体树脂<窝沟封闭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 <0.05);(3)对粗糙度和细菌黏附量之间采用关联性分析,粗糙度和细菌黏附量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即随着材料粗糙度的减小,细菌黏附量减小(r=0.962,P=0.017 6);(4)结果表明,相对于窝沟封闭剂和Z350XT流体树脂而言,SureFil SDR是理想的预防性树脂充填封闭材料。
任建武[4](2017)在《预防性树脂充填治疗年轻恒牙窝沟龋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预防性树脂充填治疗年轻恒牙窝沟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年轻恒牙窝沟龋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树脂充填方式,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树脂充填,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充填体保留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树脂充填应用于年轻恒牙窝沟龋治疗中,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黄程成[5](2017)在《三种流动性材料应用于恒磨牙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微渗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Kerr Dyad Flow自粘接流动树脂、松风Beautifil Flow Plus F03加强型流动聚合体、GC Fuji VII玻璃离子在离体恒前磨牙上的边缘封闭性能,为临床预防性充填治疗恒磨牙窝沟龋提供理论参考和医疗质量控制的依据。方法:收集33颗完整离体恒前磨牙,要求根尖发育完好。于面制备I类洞,洞宽1mm、洞深2mm。离体牙随机分组后,使用上述3种材料对实验牙进行充填,由助手准确记录每颗牙的充填用时。所有标本封闭后,每组10颗离体牙经冷热循环、染色、制作磨片,标本均在生物显微镜下观测、拍照,用软件测量染料的渗入深度。每个实验组各1颗未经循环、染色的实验牙制成磨片后干燥、喷金镀膜后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材料与牙体材料结合的情况,并测量缝隙宽度。结果:3种流动性充填材料的微渗漏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中DF组与F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uji VII玻璃离子与另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材料的边缘封闭性能不一,评分的分布情况有差别。3组材料的操作用时总体间及两两之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F组操作用时最短,仅(58.10±1.464)秒,而F03组平均用时最长,为(125.80±1.031)秒,Fuji VII组平均用时为(107.00±0.775)秒。结论:Dyad Flow自粘接流动树脂与F03加强型流动聚合体在边缘抗渗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但均明显优于Fuji VII玻璃离子。在操作时间方面,DF操作用时最短,而F03与Fuji VII平均用时都在100126秒范围内,Dyad Flow自粘接流动树脂在边缘封闭性能及操作用时上均具备一定的优势,更适用于配合度及耐受力较差的儿童患者。
靳凯璐[6](2017)在《空气喷磨微创备洞对于预防性树脂充填(PRR)后微渗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龋病的进展缓慢,因此常常被人们忽视,当出现疼痛症状再进行治疗时,龋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龋,深龋,牙髓炎,严重者甚至影响全身健康。由此可见,对于龋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窝沟龋是发生在窝沟周围的釉质或浅层牙本质的龋病,其在年轻恒牙中发病率很高,龋病预防的关键是及时预防和治疗窝沟龋。龋病治疗技术的发展,使窝沟龋的治疗由传统的预防性扩展结合银汞合金充填的方法发展为现在的预防性树脂充填技术(PRR),大量研究发现预防性树脂充填(PRR)是治疗窝沟龋的一种有效措施,它是窝沟龋充填结合窝沟封闭涂布的一种治疗方法。伴随口腔材料学的不断发展,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等新型材料,也逐渐在取代复合树脂结合窝沟封闭剂的传统充填方式,成为预防性树脂充填材料的新选择。而微创备洞技术的发展,又丰富了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备洞方法,其中,空气喷磨技术在微创备洞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通过一束高速运动的三氧化二铝粒子以很大的动能撞击牙体组织,以对牙体组织产生切割作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牙体组织,符合微创备洞的理念。本实验旨在观察传统涡轮机和空气喷磨术处理窝沟后,结合constic流动树脂和3MTM ESPETM Filtek TM Z350XT流体树脂充填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充填体的边缘微渗漏情况,以及电镜下观察充填体与牙体组织间的密合程度。从而分析空气喷磨技术结合流体树脂能否提高预防性树脂充填(PRR)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或智齿阻生拔除的患有窝沟龋的前磨牙或磨牙100颗,纳入标准:(1)窝沟部位有龋损,且能卡住探针;(2)深在的窝沟点隙有患龋的倾向;(3)裂沟处有患早期龋的迹象,釉质呈白垩色或浑浊;(4)无其他程度的龋坏及充填物;(5)无氟牙症、釉质发育不全及四环素牙。将离体牙随机分为A、B、C、D、E五组,每组20颗,其中10颗用于边缘微渗漏实验,另外10颗用于扫描电镜观察,冲洗清洁后放在4℃0.5%氯亚明溶液中浸泡保存。A组涡轮机备洞+复合树脂+窝沟封闭剂封闭B组涡轮机备洞+酸蚀+粘接+3M Z350流体树脂充填C组涡轮机备洞+constic免酸蚀树脂直接充填D组空气喷磨备洞+酸蚀+粘接+3M Z350流体树脂充填E组空气喷磨备洞+constic免酸蚀树脂直接充填1 A组为对照组,B、C、D、E为实验组,A、B、C组用高速金刚砂车针、低速1/2小球钻沿着离体牙窝沟龋损处制备宽约0.5mm,深约1-1.5mm的侧壁略外敞的窝洞洞形;D、E组用卡瓦RONDOflex plus360空气喷磨机,选用直径为50μm的三氧化二铝颗粒,喷嘴垂直于面并距面1mm,沿离体牙窝沟龋损处反复往返来回,去除龋坏组织,制备窝洞。洞形制备完成后,A组酸蚀、粘接后用纳米复合树脂充填,表面涂布一层窝沟封闭剂;B组酸蚀、粘接后用3M Z350流体树脂充填,C组用constic直接充填,D组酸蚀、粘接后用3M Z350流体树脂充填,E组用constic直接充填。2按配方进行人工的唾液,把充填完成的离体牙放置于37℃的恒温人工唾液中,进行为期30天的浸泡。3冷热循环实验:将离体牙按照分组分别置于装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进行冷热循环实验,在0℃5℃,55℃60℃的水浴各停留30s,1min为一个循环,共进行500次循环。4每组随机选取10颗离体牙进行充填体的边缘微渗漏实验,剩余的10颗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充填体与牙体组织的结合情况。5记录并评分各组的微渗漏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测量距洞缘0.2mm处充填体与牙体组织之间的缝隙宽度,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微渗漏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组、C组、E组、B组、D组。统计结果显示:D组微渗漏情况最好,与其他四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E组的微渗漏情况优于C组和A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E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组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充填体与牙体组织之间的缝隙由大到小依次为A组>C组>E组>B组>D组,统计结果显示:D组充填体与牙体组织缝隙最小,与其他四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E组的缝隙较D组大,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E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缝隙最大,C组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空气喷磨结合酸蚀、粘接并用Filtek TM Z350 XT流体树脂充填组(D组)的微渗漏程度最低,缝隙宽度最小,与其他组均有统计学差异。2空气喷磨技术结合全酸蚀粘接系统,并用Filtek TM Z350 XT流体树脂进行预防性树脂充填,能够产生很好的修复效果。3空气喷磨处理后能在牙面上产生一种类似于酸蚀的效果,但其不及全酸蚀粘接系统的修复效果好。4无论是传统涡轮机备洞,还是空气喷磨技术处理牙面,再结合流体树脂进行预防性树脂充填,产生的修复效果都优于复合树脂充填结合窝沟封闭的传统预防性树脂充填方法。
康翠平[7](2013)在《流动树脂及流动复合体用于恒牙预防性充填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窝沟龋(pit and fissure caries)是指发生于牙齿窝沟周围牙釉质和/或牙本质的龋坏[1]。窝沟点隙是食物和菌斑的滞留区,并且不易清洁,是龋病最好发的部位。年轻恒磨牙牙合面窝沟点隙深窄并且结构复杂,矿化程度低,因此患龋率最高,研究表明90%的恒磨牙龋发生于窝沟点隙处。目前临床常用的窝沟龋治疗方法之一是1977年Simonsen提出的“预防性树脂充填术”(preventive resin restoration,PRR)。PRR是一种窝沟龋充填与窝沟封闭相结合的预防性措施,长期的临床研究观察发现PRR是治疗窝沟龋的一种有效临床技术。随着口腔材料学及微创技术的发展,流动型复合树脂及流动型复合体等作为窝沟龋预防性树脂充填的新型材料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研究,但是流动复合树脂及流动复合体在恒牙PRR中的临床应用还缺乏全面的系统性评价。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各型流动树脂及流动复合体用于恒牙窝沟龋预防性树脂充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全面而系统性地评价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PRR的临床疗效,为指导其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检索文献途径和方法计算机与手工相结合检索如下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OVID外文全文数据库,Science Direct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流动树脂和/或流动复合体用于恒牙预防性树脂充填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献,包括中文以及英文,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及灰色文献进行筛查,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12月。2文献纳入标准为2.1研究设计: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同期比较两种或多种充填方法的临床疗效的文献。2.2研究对象:纳入文献所研究的对象均为明确诊断为恒磨牙窝沟龋患者。2.3干预措施:所有纳入文献试验组均采用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行预防性树脂充填术;对照组分别采用窝沟封闭剂、复合树脂、玻璃离子、银汞合金、或窝沟封闭剂与复合树脂结合进行预防性树脂充填术。2.4疗效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成功率、完全保留率和继发龋发生率。2.5失访率<20%,能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由2位研究者独立阅读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筛选。如果遇到分歧,则讨论解决或由第三方协助判断,确定最终纳入的研究。3对纳入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2002年Banares提出的修正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记分为17分,其中13分为低质量,47分为高质量;同时按照研究方案提取有效数据和基本特征。4采用Stata11.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效应量大小。通过漏斗图和Begg秩相关方法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检索结果:从所选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312篇相关的研究,最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有20篇。2纳入研究对照类型主要包括: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组与窝沟封闭剂组比较(11篇);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组与复合树脂结合窝沟封闭剂组比较(5篇);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组与复合树脂组比较(2篇);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组与玻璃离子组比较(1篇);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组与银汞合金组比较(1篇)。3文献质量评价:所纳入文献依据Jadad量表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为高质量研究,15篇为低质量研究,纳入文献总体质量偏低。4Meta分析结果显示4.1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与非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组比较其成功率明显较高,并且具有显着性差异(1年复查:RR合并=1.085,95%CI:1.046-1.126,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4.31, P=0.000;2年复查:RR合并=1.183,95%CI:1.059-1.321,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2.98, P=0.003);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与非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组比较其完全保留率明显较高,并且具有显着性差异(1年复查:RR合并=1.067,95%CI:1.047-1.087,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6.83, P=0.000;2年复查:RR合并=1.125,95%CI:1.088-1.16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6.96, P=0.000);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与非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组比较其继发龋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具有显着性差异(1年复查:RR合并=0.250,95%CI:0.094-0.66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2.79, P=0.005;2年复查:RR合并=0.300,95%CI:0.194-0464,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5.41, P=0.000)4.2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与复合树脂结合窝沟封闭剂组比较其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1年复查:RR合并=1.047,95%CI:0.965-1.137,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1.10, P=0.269;2年复查:RR合并=1.102,95%CI:0.981-1.238,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1.64, P=0.100);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与复合树脂结合窝沟封闭剂组比较其完全保留率明显较高,并且有显着性差异(1年复查:RR合并=1.053,95%CI:1.006-1.10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2.22,P=0.026;2年复查:RR合并=1.148,95%CI:1.063-1.239,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3.52, P=0.000);2年回访时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组与复合树脂结合窝沟封闭剂组比较其继发龋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有显着性差异(RR合并=0.329,95%CI:0.129-0.84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2.32, P=0.020)。4.3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与窝沟封闭剂组比较其成功率明显较高,并且具有显着性差异(1年复查:RR合并=1.093,95%CI:1.042-1.146,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3.69, P=0.000;2年复查:RR合并=1.176,95%CI:1.097-1.260,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4.57, P=0.000);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与窝沟封闭剂组比较其完全保留率明显较高,并且具有显着性差异(1年复查:RR合并=1.066,95%CI:1.042-1.091,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5.50, P=0.000;2年复查:RR合并=1.117,95%CI:1.071-1.165,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5.16, P=0.000);1年复查时两者继发龋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别(RR合并=0.143,95%CI:0.018-1.158,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1.82,P=0.068),2年复查时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组与窝沟封闭剂组比较其继发龋发生率明显降低,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RR合并=0.407,95%CI:0.235-0.705,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3.21, P=0.001)。结论:1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用于PRR治疗窝沟龋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偏低,尤其是关于样本含量、随机隐藏和盲法等方面需要更加完善,并且各研究对于此技术适用人群纳入对象的选择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等不能完全统一化、标准化,使各研究间同质性较差。在未来的应用与研究中需要增加有关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本次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它材料相比,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PRR均能显着提高完全保留率。(2)与其它材料相比,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能显着降低继发龋发生率,但是与窝沟封闭剂比较在治疗一年后继发龋发生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3)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用于PRR与复合树脂结合窝沟封闭剂的传统方法比较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与其它材料相比均能显着提高成功率。3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eta分析的结果稳定、可靠,能真实准确反映流动树脂或流动复合体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治疗恒牙窝沟龋临床疗效。4采用流动树脂/流动复合体进行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治疗恒牙窝沟龋临床效果良好、可靠,值得推广。
顾远平,秦明群,毛峻武,刘莉,蒋颖泉[8](2012)在《FiltekTMZ350纳米流动树脂微创修复细小窝沟龋》文中指出背景:传统的细小窝沟龋修复需要按Ⅰ类洞形进行预备,对牙体组织破坏较多。目的:评价流动纳米树脂微创修复细小窝沟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30岁磨牙有窝沟龋且对侧同名牙或邻牙也有窝沟龋患者167例,在一侧磨牙面窝沟龋去除龋坏牙体组织后,采用Adper Single Bond2全酸蚀黏结技术,用FiltekTMZ350流动纳米树脂充填整个微创窝洞作为实验组,对侧同名牙或邻牙窝沟龋用同一公司生产的FiltekTMZ350纳米树脂充填作对照。结果与结论:随访2年后发现实验组Z350流动纳米树脂填充体保留率高,边缘完整性好,边缘着色率低,树脂保留率、边缘完整性及边缘着色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FiltekTMZ350流动纳米树脂微创窝沟充填可有效修复细小窝沟龋。
孙志滢[9](2011)在《三种粘结性材料应用于预防性充填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粘结性充填材料—Filtek p60后牙复合树脂,Filtek z350流动复合树脂,F2000复合体用于微小洞型时,充填体与牙体组织间的密合性,充填体的表面显微硬度,探讨三种材料用于早期窝沟龋预防性充填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充填修复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一选择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一个月内因正畸原因拔除的前磨牙30颗,要求牙齿完整,无龋坏、无裂纹、无磨耗,根尖发育完全。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牙面菌斑和牙石及附着的软组织。于牙齿中央窝处制备长3-4mm,宽1.0-1.5mm,深2mm的Ⅰ类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Filtek p60后牙复合树脂,Filtek z350流动复合树脂,F2000复合体进行充填。温度循环后置于荧光染液中染色24小时,取出后制成磨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完毕后,彻底干燥表面镀金膜,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实验二制备直径4.66mm、高2mm的小圆柱体模具30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分别以Filtek p60后牙复合树脂,Filtek z350流动复合树脂,F2000复合体充填。用维氏硬度仪测量三种树脂材料实验平面的维氏硬度。测量载荷1.96N,持续时间30s。每组材料10个样本,每个样本表面选5个点测量,取50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种材料的硬度值。结果:三种粘结性材料中,Filtek z350流动复合树脂的渗漏深度最小,为77.16±10.25um,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Filtek p60后牙复合树脂和F2000复合体两组之间比较p>0.05。扫描电镜下观察Filtek z350与牙体间粘结界面密合,Filtek p60和F2000组充填体与牙体间缝隙较宽。Filtek p60后牙复合树脂显微硬度最高,为291.20±21.98Mpa,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 Filtek z350流动复合树脂和F2000复合体两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三种粘结性充填材料中,Filtek z350流动复合树脂用于牙体充填时微渗漏较小,充填体与牙体间密和性高。Filtek p60复合树脂的显微硬度高,抵抗压缩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最佳,用于后牙承受咬合力较大,缺损面积较大的龋洞充填效果最理想。在年轻恒牙早期窝沟龋的预防性充填中,Filtek z350流动复合树脂可替代传统复合树脂,达到减小微渗漏,最大限度的保留健康牙体组织的目的。
孙志滢,陈述[10](2011)在《流动树脂用于预防性树脂充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传统的复合树脂+窝沟封闭方法为对照组,观察流动树脂在预防性树脂充填(preventive resin restoration,PR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就诊儿童中至少一对同名恒磨牙有小的窝沟龋或窝沟可疑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一侧为观察组,对侧为对照组;观察组用流动树脂充填预备好的窝沟及周围无龋的窝沟,对照组用复合树脂充填预备好的窝沟,周围无龋窝沟用窝沟封闭剂封闭。结果经过0.5年、1年、2年三个时间点的观察,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每年均高于对照组,在1年、2年时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的窝沟龋或窝沟可疑龋预防性树脂充填治疗中,应用流动树脂充填较传统的复合树脂+窝沟封闭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窝沟封闭技术 |
| 2 氟化物防龋 |
| 3 再矿化治疗 |
| 4 渗透树脂修复 |
| 5 预防性树脂充填(PRR) |
| 6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耐磨性实验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材料与主要的设备 |
| 1.1.2 实验方法 |
| 1.1.3 材料性能测试 |
| 1.1.4 统计学分析 |
| 1.2 实验结果 |
| 1.2.1 试件显微硬度 |
| 1.2.2 摩擦磨损性能 |
| 1.3 讨论 |
| 1.3.1 离体牙的选择保存与处理 |
| 1.3.2 实验方法的选择 |
| 1.3.3 硬度与质量损失量 |
| 1.3.4 摩擦系数 |
| 1.3.5 磨损外貌 |
| 1.4 不足与展望 |
| 1.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细菌粘附性实验 |
| 2.1 材料与主要的设备 |
| 2.1.1 实验方法 |
| 2.1.2 统计学分析 |
| 2.2 实验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实验方法的选择 |
| 2.3.2 粗糙度与细菌粘附 |
| 2.3.3 扫描电镜观察 |
| 2.4 不足与展望 |
| 2.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抗折性实验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与主要的设备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统计学分析 |
| 3.1.4 结果 |
| 3.2 讨论 |
| 3.3 不足与展望 |
| 3.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综述 流动树脂的研究进展 |
| 4.1 流动树脂概述 |
| 4.2 流动树脂应用的理论背景 |
| 4.3 流动树脂的性能 |
| 4.3.1 维氏硬度 |
| 4.3.2 粗糙度 |
| 4.3.3 外观稳定性 |
| 4.3.4 抗磨损能力 |
| 4.3.5 聚合收缩 |
| 4.3.6 吸水溶解性 |
| 4.3.7 射线阻射性 |
| 4.4 流动树脂应用的影响因素 |
| 4.4.1 树脂应用前的酸蚀粘接问题 |
| 4.4.2 固化程度 |
| 4.4.3 细菌粘附 |
| 4.5 流动树脂的应用 |
| 4.5.1 预防性树脂充填 |
| 4.5.2 楔状缺损 |
| 4.5.3 乳牙窝沟龋 |
| 4.5.4 联合应用 |
| 4.6 流动树脂临床应用的优点和问题 |
| 4.6.1 流动树脂临床应用的优点 |
| 4.6.2 流动树脂临床应用的缺点 |
| 4.7 流动树脂的种类 |
| 4.7.1 kuraray LV2 |
| 4.7.2 NTetric N-Flow纳米瓷化流体树脂 |
| 4.7.3 Estelite Flow high Quick流动树脂 |
| 4.7.4 Esthet-X Flow流动复合树脂 |
| 4.7.5 FiltekZ350 |
| 4.7.6 SDR大块树脂 |
| 4.7.7 Constic流动树脂 |
| 4.7.8 自粘接型流动树脂VertiseFlow |
| 4.8 流动树脂未来的发展与改进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A 附图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文题释义: |
| 0引言Introduction |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 1.1 设计 |
| 1.2 时间及地点 |
| 1.3 材料 |
| 1.4 实验方法 |
| 1.4.1 试件制备 |
| 1.4.2 粗糙度测试 |
| 1.4.3 细菌黏附性实验 |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 1.6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Results |
| 2.1 各组试件粗糙度测试结果 |
| 2.2 各组试件细菌黏附实验结果 |
| 2.3 粗糙度和细菌黏附量的关联性 |
| 3 讨论Discussion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简写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材料与设备 |
| 2.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6.前景 |
| 7.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儿童牙科临床病例展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空气喷磨应用于PRR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预防性树脂充填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0 引言 |
| 1 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 2.2 两种充填材料治疗2年后失败的具体指标分析见表1。 |
| 2.3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 3.1 相关知识点 |
| 3.2 文章的偏倚或不足 |
| 3.3 提供临床借鉴的意义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充填体边缘密和性的比较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材料及主要设备 |
| 1.1.3 实验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3.1 预防性树脂充填的优点 |
| 1.3.2 微渗漏 |
| 1.3.3 三种充填材料微渗漏的比较 |
| 1.4 小结 |
| 二、三种粘结性材料硬度的体外研究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材料及主要设备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样本的制作 |
| 2.3.2 三种材料显微硬度比较 |
| 2.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材料 |
| 1.2.2 治疗方法 |
| 1.2.3 疗效评价 |
| 1.2.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