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文,林志坚,陆志伟,吴彬,彭勇刚[1](2021)在《喉罩在非常规手术麻醉应用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喉罩作为一种声门上气道工具,由于无法完全保障气道的安全,临床应用受到某些患者特殊情况、手术类型和体位的限制。气管导管一直作为这类特殊患者或者手术术中维持气道的首选方法,近年来,随着喉罩设计的改进与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选择喉罩代替气管导管用于非常规手术,有证据显示,只要谨慎选择患者和做好术中管理同样可以保障气道安全,并且更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和减少气道并发症。本文通过讨论喉罩在剖宫产、俯卧位、妇科腹腔镜和胸腔镜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罗喻翔[2](2020)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多节段颈脊髓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是现时国内比较受欢迎的术式之一。钛板固定较丝线悬吊固定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偏高,间隔放置钛板能否满足临床需要,与连续放置钛板差异如何,既往对于钛板使用数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较少,尚未达成共识。研究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钛板与4枚钛板手术疗效的差异,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在我院行颈椎后路C3~C6单开门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和4枚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耗材费用、JOA评分,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影像学评估项目包括:颈椎曲度(Giovanni D值法)、C2~C7 Cobb角、C3~C6椎管矢状径以及Pavlov 比值。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诊断为颈脊髓病;(2)影像学检查显示≥3个颈脊髓节段受压;(3)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C3~C6);(4)随访6个月以上,且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急性外伤致病者;(2)颈椎后凸>10°者;(3)颈椎明显失稳者;(4)先行前路手术再行后路手术者;(5)随访资料不全者。2.手术方法2枚钛板组经后正中入路显露C2~C7棘突,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两侧椎板至小关节处。C3~C6棘突基底部分别打孔,用10号丝线穿棘突基底部小孔备用。以症状较轻侧为“门轴”侧,在该侧的椎板上开“V”形槽,宽约3mm。以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开门后用10号丝线将C3和C4、C5和C6分别捆扎固定,并于门轴侧关节囊缝合悬吊固定。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间隔放置(以C4、C6较多,占35/49)。钛板的一端固定在“开门”侧的侧块上,另一端固定在椎板。4枚钛板组手术过程同2枚钛板组,对于开门的节段,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逐一放置。术后24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激素、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引流量<50ml/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管。然后协助患者下地活动,佩戴颈托保护3个月后开始颈后部肌群锻炼。3.统计学方法基线的计量资料,根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内前后的计量资料比较,根据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wilcox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studengt’s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分析采用易侕统计软件(www.empowerstats.com;X&Y solutions,Inc.,Boston MA)和 R 软件,版本 3.4.3(http://www.r-project.org)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多节段颈脊髓病患者65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8.3±10.2岁,病程3天~20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1.3±2.9分,术后平均随访29.7±22.9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n=49)和4枚钛板组(n=1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随访时间及脊髓受压原因、MRI脊髓信号改变、术前后凸及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材费用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枚钛板较2枚钛板价格偏高。2.术后改善情况两组间术后6个月及术前差值比较除C4椎管矢状径、C4 Pavlov 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影像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及6个月随访时C3~C6椎管矢状径、Pavlov比值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术后、6个月随访较术前均有减小的趋势,即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后凸,2枚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枚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JOA改善率与并发症末次随访两组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再压迫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再关门现象发生。2枚钛板组颈椎后凸、轴性症状、颈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较4枚钛板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2例患者因椎板处固定螺钉较长压迫脊髓,1例患者因术中操作损伤脊髓。结论两组在椎管减压、防止再关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两组术后均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趋势。两组在维持颈椎曲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别。2枚钛板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胡瑾[3](2018)在《握手联合信息支持对局麻下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中生理、心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术中握手联合信息支持对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生理、心理及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局部麻醉、俯卧位下行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手术过程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有关手术进展的信息支持,同时每隔10分钟握住其手部20-30秒进行安慰,术中患者不舒适感、疼痛加重时及时握住其手部,直至加重其不适的手术操作结束。应用状态焦虑量表(SAI)评定患者术前一日、手术开始前、手术中的状态焦虑(SAI)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量两组患者手术中疼痛水平,并分别记录比较术前一日、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的心率、血压,及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日、手术前、手术结束后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术前一日两组患者状态焦虑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显着差异(t=0.215,P=0.830);两组患者入手术室、麻醉开始前状态焦虑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显着差异(t=0.533,P=0.596);手术中状态焦虑SAI评分对照组(42.30±10.14)高于实验组(35.35±8.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273,P=0.002);手术中疼痛评分对照组(54.16±22.02)高于实验组(41.68±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2,P=0.006);手术医生对实验组患者术中配合程度评分(9.19± 1.08)高于对照组(8.67±1.00),Z=2.628,P=0.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为“非常满意”者的比例较高,但两组统计结果无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结论握手联合信息支持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局部麻醉、俯卧位下行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中焦虑水平和疼痛程度、提高其术中的手术配合程度、减轻其术中的疲惫感和孤独无助的感觉、增加其心理和生理舒适程度。
李佩丰[4](2017)在《斜仰截石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斜仰截石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PC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及维普(VIP)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中国内镜杂志四种杂志发表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月,收集关于斜仰截石位和俯卧位PCN的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员根据Cochrane手册的方法独立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2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临床对照研究和6篇回顾性对照研究被纳入,共2013例患者,基线具有可比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1)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对于非高危患者,与俯卧位相比,斜仰截石位仅对收缩压(p=0.0006)和气道压力(p<0.0001)的影响更小,但两种体位的摆放对心率、舒张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均相似(p>0.05);但对于高危患者(年龄≥65岁,BMI≥28kg/m2,ASA II-III级),与俯卧位相比,斜仰截石位对心率(p=0.001)、收缩压(p<0.00001)、血氧饱和度(p=0.03)的影响更小,但两种体位对舒张压(p=0.14)的影响相似。(2)有效性:与俯卧位PCN相比,斜仰截石位PCN手术时间更短(p<0.00001),但两组在经皮肾通道建立时间(p=0.62)、I期结石清除率高(p=0.14)及住院时间(p=0.44)无明显差异。(3)在总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种体位PCN比较无显着差异(p=0.09)。尽管在术中出血量方面,斜仰截石位PCN少于俯卧位PCN(p=0.003),但在输血率(p=0.44)、术后迟发性出血(p=0.80)、发热(p=0.96)、尿外渗(p=0.70)、败血症(p=0.50)、肾损伤(p=0.24)、结肠损伤(p=0.23)和胸膜损伤(p=0.66)上,两组比较亦无显着差异。结论:相对于俯卧位PCN,斜仰截石位PCN对患者的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少,适用人群范围更广,尤其在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老年和肥胖患者中优势更为明显。同时该体位的PCN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联合逆行输尿管镜可提高I期结石清除率等优势,而两者的经皮肾通道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虽然数据分析提示斜仰截石位PCN的术中出血量更少,但两组的输血率、术后迟发性出血率等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其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纳入文献的局限性,仍需更多设计严谨的同质大样本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王淼,许晓莉,佘守章[5](2015)在《俯卧位下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用于肛肠手术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俯卧位下不同剂量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用于肛肠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肛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0例。均选取L3-4棘突间隙行腰硬联合阻滞,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8 mg(A组)、0.5%罗哌卡因10 mg(B组)、0.5%罗哌卡因12 mg(C组),观察注药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循环呼吸功能监测,评价麻醉效果并记录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也明显短于A组(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C组注药后15、20、25和30 min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注药后20、25 min和术毕心率明显快于A组和B组(P<0.05);3组麻醉效果和围术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10 mg腰麻麻醉效果满意,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影响小,不良反应较少,更适宜应用于肛肠手术。
吴先华,吴志伟,高满意,黄燕珊[6](2014)在《两种麻醉方式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CN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全身麻醉(GA)组各50例,连续监测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分别于手术前(T0)、截石位10 min(T1)、俯卧位10 min(T2)记录各组数据。结果截石位下,手术开始直至改俯卧位前,两组患者循环、呼吸无明显变化。在俯卧位后,CSEA组的血压和心率较手术前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A组的变化不大。结论一般情况好、手术准备充分的患者,首选腰硬联合麻醉(CSEA)作为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麻醉方式。预计手术时间长,患者呼吸、循环差或老年人,则选择全麻,其效果确切、循环干扰小,更显得安全可靠。
宿颖岚[7](2013)在《CRF继发HPT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麻醉选择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单纯气管插管全麻与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肾衰继发甲旁亢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优、缺点,以期为肾衰继发甲旁亢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肾衰继发甲旁亢患者,ASAⅢⅣ级,随机分为三组:单纯气管插管全麻(GA)组;气管插管全麻联合双侧颈浅神经丛阻滞(BSCPB)组;及气管插管全麻联合双侧颈深、浅神经丛阻滞(BDSCPB)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全麻插管诱导用药为咪唑安定0.03mg/kg,异丙酚2mg/kg,芬太尼2ug/kg,顺式阿曲库铵0.2ug/kg静脉注射。BSCPB组和BDSCPB组插入气管导管后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维持用药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术后行PCIA。观察和记录指标:监测并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基础值)、切皮时、术中分离甲状旁腺时、术毕、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及术后1h、4h、8h、16h和24h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测定并记录三组患者切皮前(基础值)、切皮时、切皮后5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及术后1h、4h、8h、16h和24h各时点的神经内分泌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拔管时间;拔管前、后躁动的发生率;术中全麻药物的用量;术后1h、4h、8h、16h和24h的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出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GA组患者术中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及术中各时点、拔管后5min和术后1h、4h、8h、16h的神经内分泌应激激素水平较基础值显着升高(P<0.01或P<0.05);BSCPB组患者在术中牵拉并分离甲状旁腺时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及神经内分泌应激激素水平较基础值也有显着升高(P<0.05),且与BDSCPB组患者同时点的相关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SCPB组和BDSCPB组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拔管前、后躁动的发生率及术中全麻药物的用量与GA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 <0.01或P<0.05);BSCPB组和BDSCPB组患者术后1h、4h及8h的疼痛程度评分及神经内分泌应激激素水平均低于GA组(P<0.01或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则高于GA组(P<0.01);BSCPB组与BDSCPB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出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P<0.01),而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则高于GA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更好地维持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并能有效地调控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了术中全麻药物的用量,降低了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发生率,缩短了术后拔管时间,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降低了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了对患者基础疾病的影响,提高了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及对麻醉的满意度。该麻醉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效果确切和安全可靠等优点,是肾衰继发甲旁亢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且以全麻联合双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更为优越。
梁燕红[8](2013)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取石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的麻醉管理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选择2011-03~2012-04到该院泌尿外科择期行MPCNL的患者98例,对患者的麻醉方式、液体管理、体温保护、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均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其中6例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的灌洗液吸收综合征,4例伴有低体温现象,3例并发苏醒延迟,1例发生肾严重出血,其他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 MPCNL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和手术体位,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保温措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灌注压力、减少灌注液量和创面出血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李峰[9](2012)在《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鹿角形结石指位于肾盂并至少充满1个肾盏的结石。近年来PCNL成为治疗鹿角形结石的金标准,逐渐取代了开放手术。然而在PCNL治疗过程中,由于结石负荷大且分散,通过单一通道往往难以将结石取净,为了提高结石的取净率,外科医师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尝试,如多通道取石,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分期取石等等。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将几种方案相结合,以提高取石的效率、保障手术的安全性。随着微创经皮肾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近年来不少单位采用I期建立多个微通道取石。但微通道的取石效率不高,且在Ⅰ期手术中仍有一定的Ⅱ次手术概率,近来亦有学者提出多通道的建立可在第一通道成熟后,认为在Ⅱ期手术中由于通道成熟,出血减少,视野清晰,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同时可采用大通道结合微通道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分析Ⅰ期建立多通道取石与分期建立多通道取石两种方案治疗鹿角形结石的病例,比较手术治疗中的相关指标,观察两种方案的治疗鹿角形结石的疗效。在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过程中,由于Ⅰ期单通道PCNL的取石角度有限或因病人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等原因,需要采取分期取石。对于Ⅱ期取石的方案,较常见的有联合ESWL后PCNL以及Ⅱ期多通道PCNL取石等。以往学者认为“三文治”疗法(PCNL+ESWL+PCNL)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结石清除率:通过ESWL粉碎PCNL难以达到的部位的结石,最后再次PCNL,与单纯的PCNL相比,联合治疗减少了经皮肾通道的数目,从而降低了PCNL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联合治疗中的ESWL可采用低电压低能量,可减轻大剂量冲击波对机体的损害,具有操作安全,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等优点。然而联合ESWL是否能使通道数目减少的同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建立多通道取石会否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次手术间应用ESWL是否必要?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通过回顾分析Ⅱ期PCNL治疗中,采用联合ESWL后Ⅱ期原通道PCNL与Ⅱ期手术建立多通道两种治疗方案的病例资料,比较两者的相关指标,观察两种方案的治疗鹿角形结石的疗效。第一部分:Ⅰ期建立多通道与分期建立多通道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的疗效对比目的:比较Ⅰ期建立多通道PCNL与分期建立多通道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相关指标,探讨多通道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的较优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79例采用多通道PCNL治疗的鹿角形结石病例。病例选择标准:术前常规KUB, IVP检查,诊断为鹿角形结石,结石位于肾盂并充满单个或多个肾盏内。排除标准为:存在经皮肾镜手术难度加大者,如脊柱侧弯、异位肾、马蹄肾、肾旋转不良等畸形者、双侧肾结石者。按Ⅰ期建立多通道(第一组)及Ⅰ期单通道Ⅱ期建立多通道(第二组)分为两组,第一组:31例,年龄28-66岁,平均49岁,男21例,女10例,结石面积(mm2)411.09±82.94mm2。第二组:48例,年龄27-78岁,平均49岁,男25例,女23例,结石面积(mm2)438.31±73.25mm2。比较手术后两组病例的相关指标。手术方法:①第一组:患者采用截石位,经尿道向输尿管置入导管以利人工尿路显影及人工肾积水;改变体位为俯卧位,经输尿管导管注入造影剂,C臂或B超定位下取肩胛线及腋后线之间,11肋间及12肋下的范围进行穿刺,满意后使用筋膜扩张器扩张,建立通道,留置20F标准通道工作鞘。取微创肾镜置入,借助灌注泵在显示器的监视下,用气压弹道或钬激光(60W)击碎结石。根据结石位置,加用上盏或下盏的微通道(14或16F),碎石后用水流将结石冲出体外。留置双J管及肾造瘘管。②第二组:患者采用硬外麻,在X线下定位建立20F标准通道,行碎石取石留置造瘘管,术后3天复查X光片,了解残余结石位置,5-7天后自原通道置入导丝,拔除造瘘管,从原通道置入肾镜,再在其监视或X光定位下建立第二或三通道(微通道),取石过程同第一组。收集两组治疗后结石取出情况相关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以上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第一组手术后取净率为的90.3%(28/31),其中首次手术取净率67.7%(21/31),10例(32.3%)需要二次手术:第二组结石取净率为93.7%(45/48),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第一组总手术时间为104.064±35.932min,第二组为108.333±12.313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第一组的总住院天数为11.290±3.358天,第二组为16.270±1.620天,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第一组的血红蛋白下降为23.709±3.866g/L,第二组为17.791±4.057g/L,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均无感染性休克,术后发热第一组6例,第二组3例,经抗炎、对症处理3天后体温均降至正常;第一组术中大出血(术中HGB下降>30g/L)2例,术后出血2例,Ⅱ期术中大出血、术后出血各1例。第一组术后需要输血5例,第二组术后需要输血3例。胸膜损伤、气胸,第一组有2例,第二组1例,均经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3~4天后治愈。合计并发症:第一组15例次,第二组6例次,少于第一组。结论:1.Ⅰ期建立多通道组与Ⅱ期建立多通道组的结石取净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案均能达到较高的结石清除率;2.Ⅱ期建立多通道组在血红蛋白下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少于Ⅰ期建立多通道组。3.在Ⅰ期建立多通道组中约33%的患者仍然需要二次手术治疗,且并发症高于Ⅱ期建立多通道组,提示采用Ⅱ期建立多通道的方案更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PCNL分期治疗鹿角形结石中联合ESWL与多通道取石的疗效对比目的:比较在Ⅱ期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中采用联合ESWL后Ⅱ期原通道PCNL与Ⅱ期PCNL中建立多通道取石两种方案的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1-2011.12间的104例首次单通道PCNL治疗术后经KUB检查,残余结石最大径>15mm并至少残留1个肾盏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分为联合ESWL后原通道PCNL组(联合治疗组)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Ⅱ期建立多通道PCNL组(多通道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两组患者均于首次治疗后留置双J管与肾造瘘管,术后予抗感染,支持治疗。手术设备为:12FWOLF’肾镜,国产液压灌注泵,气压弹道及钬激光碎石系统,C臂机,HK-V型体外震波碎石机。方案:①联合治疗组:单通道PCNL首次治疗后一周左右,采用ESWL治疗,术后3天复查KUB,待肾造瘘管引流液较清时再次原通道PCNL取石。②多通道组:单通道PCNL首次治疗后一周左右,在Ⅱ次PCNL中建立第二或三通道进行碎石及取石。数据采用SPSS13.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独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方法:①ESWL:患者取俯卧位,碎石电压14-16KV,冲击次数结石平均2000~2500次;术后3天行摄X线腹部平片(KUB)检查,了解碎石效果,观察排石及排尿情况,再次原通道行PCNL治疗。②PCNL:(1)联合治疗组:患者采取俯卧位,白原造瘘口进入肾镜,借助灌注泵在显示器监视下,用气压弹道或钬激光击碎结石。用高压水流将结石冲出体外。留置双J管以及置入肾造瘘管。(2)多通道组:患者采取俯卧位,自造瘘管注入造影剂,C臂定位下取肩胛线及腋后线间,11肋间及12肋下穿刺,使用筋膜扩张器扩张通道,建立第二或第三16F通道,留置16F工作鞘。采用气压弹道或钬激光碎石。取石及引流管留置同联合治疗组。结果:联合治疗组结石取净率80.3%(45/56)与多通道组结石取93.7%(45/4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6),多通道组高于联合组。联合治疗组住院天数19.642±2.219d与多通道组住院天数16.270±1.620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较长。联合治疗组血红蛋白下降值为6.000±2.062g/L,多通道组血红蛋白下降值为6.729+2.121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9)。联合治疗组11次手术时间:44.946±8.449min,多通道组为45.604+7.813m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83)。两组均无感染性休克、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发热联合治疗组3例,多通道组3例,经抗感染、对症处理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多通道组3例(6%)术后需要输血,联合治疗组术后输血2例(3%)结论:1.对于鹿角形结石的Ⅱ期PCNL治疗,Ⅱ期建立多通道PCNL较联合ESWL后Ⅱ期原通道PCNL的结石取净率高。提示如果需要再次PCNL,两次手术之间联合ESWL的价值有限,建立多通道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且结石清除率更高。2.对于鹿角形结石的Ⅱ期PCNL治疗,Ⅱ期建立多通道PCNL的较联合ESWL后原通道PCNL的住院时间更短,治疗的效率更高。
刘宏妍[10](2011)在《肛周手术患者腰麻后立即俯卧位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肛周手术患者腰麻后立即俯卧位对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效果的影响,探讨一种安全、高效、合理的俯卧位手术麻醉方案。方法随机选择择期行肛肠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80例,年龄1774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其中A组和B组均含两个亚组A1、A2和B1、B2,各亚组20例。80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接受胃肠道准备,入手术室后进行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呼吸频率(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建立静脉通道,予乳酸林格氏液0.15ml/kg.min输注,安静平卧10分钟后后记录下生命征基础值后开始麻醉。穿刺部位为L34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隙注药速度均为0.2ml/s。A1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7.5mg后立即俯卧位,A2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5mg后立即俯卧位;B1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7.5mg后平卧10min后俯卧位,B2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5mg后平卧10min后俯卧位。观察并比较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及麻醉持续时间;使用改良Bromage等级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级;记录俯卧位后1min, 3min, 5min, 10min, 20min, 30min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麻醉开始至手术开始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术中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寒战、恶心呕吐及术后自行排尿情况及例数。结果各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与A2、B1与B2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运动阻滞Bromage分级及麻醉持续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与B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均无低血压、呼吸抑制、术后头痛患者,四组患者恶心、呕吐、寒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2(腰麻5mg立即俯卧位组)和B1(腰麻7.5mg先平卧位后俯卧位组)组各出现一例心动过缓,但两位患者年龄分别为27和33岁,身体强健,且初始心率分别为58和63次/分,不考虑是与麻醉相关的心动过缓。术者满意度评分均为Ⅰ。麻醉开始至手术开始时间A组小于B组(P<0.05)。尿潴留的发生率A1组小于A2组;B1组小于B2组(P<0.05),但A组与B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布比卡因5mg和7.5mg蛛网膜下腔注药后立即俯卧位安全、可行且缩短了手术等待时间。其中5mg与7.5mg麻醉镇痛、肌松效果相似,但5mg尿潴留发生率相对低。0.5%布比卡因7.5mg或5mg腰麻用于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喉罩的类型 |
| 2 喉罩在非常规手术中的应用 |
| 2.1 剖宫产手术 |
| 2.2 俯卧位手术 |
| 2.3 妇科的腹腔镜手术 |
| 2.4 胸腔镜手术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颈脊髓病 |
| 2.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研究进展 |
| 3.手术原理与目的 |
| 4.颈脊髓病特征性症状体征 |
| 5.手术指征 |
| 6.手术入路选择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资料与方法 |
| 1.病人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措施 |
| 3.一般资料收集及影像学参数观测 |
| 4.评价方法 |
| 5.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临床资料总体情况分析 |
| 2.统计学分析结果 |
| 讨论 |
| 1.颈椎椎管矢状径与手术疗效评价 |
| 2.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手术疗效评价 |
| 3.轴性症状 |
| 4.C5神经根麻痹 |
| 5.其他并发症 |
| 6.相关性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1.疾病相关 |
| 2.术式相关 |
| 3.评估疗效 |
| 4.患者管理流程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目的 |
| 三、操作性定义 |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及手术治疗进展 |
| 二、局部麻醉、俯卧位下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中生理舒适状况 |
| (一) 俯卧位对患者术中生理舒适状况的影响 |
| (二) 疼痛对患者术中生理的影响 |
| (三) 疼痛的测量工具 |
| 三、局部麻醉下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心理变化 |
| (一) 焦虑对机体的影响 |
| (二) 局部麻醉手术术中焦虑的现状 |
| (三) 焦虑的评定工具 |
| 四、局部麻醉患者术中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
| (一) 音乐疗法 |
| (二) 视听分散 |
| (三) 放松训练 |
| (四) 治疗性触摸 |
| (五) 握手 |
| (六) 信息支持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一、研究类型 |
| 二、研究对象 |
| (一) 研究总体与样本 |
| (二) 入选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三) 样本量估算 |
| 三、干预方法和内容 |
| (一) 对照组 |
| (二) 实验组 |
| 四、研究指标和工具 |
| (一) 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
| (二) 患者的心率、血压 |
| (三) 焦虑状态一特质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
| (四)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 (五) 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 (六) 患者手术中配合程度 |
| (七) 患者术中生理、心理感受调查表 |
| 五、资料收集 |
| (一) 资料收集前准备 |
| (二) 资料收集的方法和步骤 |
| (三) 资料收集的时间点及地点列表 |
| 六、质量控制 |
| (一) 实验设计阶段 |
| (二) 实施阶段 |
| (三) 数据整理阶段 |
| 七、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 八、伦理原则 |
| 第四章 结果 |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 二、两组研究对象术前一日生理、心理状态比较 |
| 三、两组研究对象入手术室、开始麻醉前生理、心理状态比较 |
| 四、两组研究对象术中焦虑状态及疼痛的比较 |
| 五、两组患者术后血压、心率的比较 |
| 六、两组研究对象术中配合程度及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
| (一) 术者对两组患者术中配合程度评分的比较 |
| (二)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
| 七、患者术中心理、生理感受的比较 |
| 第五章 讨论 |
| 一、握手联合信息支持对局部麻醉、俯卧位下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中心理状态的影响 |
| (一) 局部麻醉、俯卧位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心理状态 |
| (二) 握手联合信息支持对患者焦虑影响的分析 |
| 二、握手联合信息支持对局部麻醉、俯卧位下椎间孔镜手术术中疼痛的影响 |
| 三、握手联合信息支持对局部麻醉、俯卧位下椎间孔镜手术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 |
| 四、握手联合信息支持对患者术中生理、心理感受的影响 |
| 五、术者对两组患者术中配合程度的分析 |
| 六、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的主观评价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 一、结论 |
| 二、研究意义 |
| 三、研究局限性 |
|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检索 |
| 1.4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斜仰截石位与俯卧位的PCN的Meta分析结果 |
| 2.1 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
| 2.2 各研究的基线特征与质量评价 |
| 2.3 各研究的基线同质性分析 |
| 2.4 Meta分析的结果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斜仰截石位PCN的发展背景及特点 |
| 3.2 关于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 3.3 目前临床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写索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 观察项目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药物及器械设备 |
| 2.3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
| 2.4 监测及观察指标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2 观察指标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对三种不同麻醉方法的总体麻醉效果的评价 |
| 4.2 三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 4.3 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术后患者的伤口疼痛程度及术后镇痛药用量的影响 |
| 4.4 对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评价 |
| 4.5 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麻醉满意度的影响 |
| 4.6 结论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 |
| 硕士期间的文章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麻醉方式 |
| 1.3 手术方法 |
| 1.4 监测指标 |
| 2 结果 |
| 2.1 手术结果 |
| 2.2 麻醉管理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3.1 麻醉方式的选择 |
| 3.2 灌洗液吸收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 |
| 3.3 肾严重出血的处理 |
| 3.4 出现低体温并苏醒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Ⅰ期建立多通道与分期建立多通道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的疗效对比 |
| 1 资料及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PCNL分期治疗鹿角形结石中联合ESWL与多通道取石的疗效对比 |
| 1 资料及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参考文献 |
| 全文内容总结与不足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统计学证明 |
| 英文缩略语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