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少果无果梧桐优良品种的选择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少果无果悬铃木优良品种选优(论文文献综述)

刘进,高峰,张妍,谢晓峰,丁万文,袭梅,徐秀倩[1](2020)在《悬铃散对不同地区悬铃木果球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淮安、沂源、荥阳3个地区试验路段上的悬铃木为试验材料,通过喷洒悬铃散(果球生长抑制剂),研究其对试验悬铃木果球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从而评价悬铃散治理悬铃木飘絮污染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喷洒后,3个地区悬铃木果球直径显着下降;果球的电导率显着增加,含水率显着减少;果球SOD和POD活性较治理前显着升高;果球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认为悬铃散使得试验路段上的悬铃木果球生长受到抑制,果球营养物质积累减少,果球数量显着降低,从而削弱了悬铃木果毛飘絮的污染。

王小林[2](2018)在《三种诱变剂对二球悬铃木种苗的影响及突变体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悬铃木(Platanus spp.)因冠大荫密、抗逆性强、耐修剪,并且能吸收空气中苯、乙醚和硫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成为“世界五大行道树”之一,独享“行道树之王”的美誉。但每到春季,悬铃木开花发芽,上一年成熟的球果与当年的花粉和叶表皮毛一起坠落,漫天飞舞的毛絮和花粉不仅造成城市污染,同时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引发过敏反应。其次,悬铃木作为观赏植物,观赏性状有待开发或完善,如秋季叶色棕褐、暗淡,视觉感受较差,吸引力不足。再者,悬铃木易受病虫害感染,树干溃疡,叶片焦枯,影响悬铃木的生长,同时也影响植株观感。二球悬铃木(P.acerifolia Willd.))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悬铃木栽培种,为了改良和丰富悬铃木性状,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ate,EMS)和叠氮化钠(Sodium azide,NaN3)三种诱变剂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首先总结三种诱变剂对二球悬铃木种子的诱变规律,探索最佳的处理方法。其次,比较三种诱变剂处理后的二球悬铃木幼苗生长情况,通过形态学观察筛选表型变异植株。最后,通过仪器和生理生化法进一步鉴定变异植株的差异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种诱变剂对二球悬铃木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综合比较了每种诱变剂处理后的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率、幼苗根的生长和幼苗状况。通过分析得出半致死剂量(LD50)和临界致死剂量(LD60),结合幼苗生长状况确定最佳处理方案。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处理后的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率与根长随剂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发芽率线性回归模型为y=-0.1508x+38.554(R2=0.92,P=0.00),计算得出LD50和LD60分别为132.95Gy和157.49Gy;根长线性回归模型y=-0.0088x+2.1374(R2=0.92,P=0.00),结合幼苗生长状况得出60Coγ射线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最佳剂量为90-150Gy。叠氮化钠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的发芽率随催芽程度、叠氮化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极差分析3个影响因子的主次排序为:处理时间>叠氮化钠浓度>催芽程度,结合幼苗生长状况得出,叠氮化钠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的最佳方案为:4 mM的叠氮化钠处理处于吸胀阶段的二球悬铃木种子1 h。甲基磺酸乙酯处理未催芽的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率的线性模型为y=-5.7778x+42.972(R2=0.78,P=0.004),LD50和LD60分别为2.48%和3.47%;处理催芽后的种子的线性模型为y=-7.2262+49.667(R2=0.86,P=0.001),LD50和LD60分别为2.91%和3.70%;结合幼苗生长状况得出,浓度为1-3%的EMS为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的最佳剂量。2.利用3种诱变剂最佳处理剂量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结果得出,120Gy的60Coγ射线处理二球悬铃木干种子的成苗率是对照的39.53%;4mM叠氮化钠处理吸胀的二球悬铃木种子1h的成苗率是对照的36.36%;2%的甲基磺酸乙酯处理露白率35%的二球悬铃木的种子的成苗率是对照的33.60%;2%的甲基磺酸乙酯处理二球悬铃木干种子的成苗率是对照的1.58%。实验发现植株幼苗有黄化、白化和卷叶变异。通过形态学差异筛选到7株变异株。3.进一步比较各SM、HSY-1、HSY-2、HSY-3、HSY-4和HY变异植株差异。电镜扫描少毛植株SM发现其叶表皮毛主要集中在叶缘和叶脉部位,且数量较少,同时SM植株幼叶叶背气孔数量明显增多。分析秋季红叶株系色素含量得出,HSY-1、HSY-2、HSY-3和HSY-4的花青素含量上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减少,进一步分析花青素合成酶苯丙氨酸氨解酶(PAL)、查尔酮异构酶(CHI)和二氢黄酮醇合成酶(DFR)活性发现,HSY-1、HSY-2、HSY-3和HSY-4中PAL、CHI和DFR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分析花叶植株HY中黄叶与绿叶的色素含量发现,黄叶部分的叶绿素含量为1.171mg/L,类胡萝卜素浓度为0.350 mg/L,显着低于其绿叶部分和对照植株。

王丽君[3](2018)在《‘少球3号’悬铃木快繁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快速推广‘少球3号’悬铃木新品种,本文从悬铃木的硬枝扦插技术、嫩枝扦插技术和组织培养三方面展开研究,建立‘少球3号’悬铃木的快速繁殖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少球3号’悬铃木组织培养体系实验得出:茎段做外植体时,位于枝条中部的芽更宜灭菌和诱导萌发,成活率更高。茎段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案为:75%酒精30s+2%Naclo(10min)+0.1%Hgcl2(8min)和75%酒精30s+2%Naclo(10min)+0.1%Hgcl2(6+6min);叶片的最佳灭菌方案为:75%酒精20s+0.1%Hgcl2(4+6)min。茎段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激素配比为:MS+IBA 0.3mg/L+6-BA 1.5mg/L;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mg/L+IBA0.3mg/L;暗培养对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有促进作用,可以缩短不定芽的分化时间,减轻愈伤组织褐化现象,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和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均为:MS+6-BA1.0mg/L+IBA 0.5mg/L+NAA 0.1mg/L。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IBA 0.1mg/L。(2)6年生母树插穗硬枝扦插总体成活率、叶片数、生根数量均明显高于16年生母树的插穗,且6年生母树以短枝条的形式越冬埋藏的插穗成活率最高,叶片数最多。越冬埋藏前蘸NAA的长枝条和短枝条,均在NAA为100mg/L时,有最高的成活率,且短枝条的成活率大于长枝条的成活率;浓度为200mg/L的NAA促进短枝条的萌发枝长度,且以短枝条保存的插穗的萌发枝长度总体大于以长枝条保存的插穗的萌发枝长度。NAA浓度为100mg/L时,越冬埋藏前蘸NAA的短枝条插穗的平均生根数量在所有处理中最多,且所有短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大于长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3)‘少球3号’悬铃木嫩枝扦插6月中旬扦插成活率最高,6年生母树插穗成活率、生根数量和平均根长均大于16年生母树插穗成活率,保留一叶两芽插穗的成活率和生根数量大于保留一叶三芽插穗的成活率和生根数量,根长与剪截方式无明显联系。全光照条件下插穗的成活率和生根数量均大于遮阴条件下插穗的成活率和生根数量,且保留一叶两芽的插穗生根数量大于保留一叶三芽的插穗生根数量。遮阴条件下,插穗的平均根长高于光照条件下插穗的平均根长,且保留一叶两芽插穗的平均跟长最大,插穗的平均根长与NAA浓度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全光照下,保留一叶两芽插穗的成活率在NAA浓度为300mg/L时最大,保留一叶三芽插穗的成活率在NAA浓度为200mg/L时最大,遮阴下,一叶两芽插穗的成活率在NAA为200mg/L时最大,一叶三芽插穗的成活率在NAA浓度为300mg/L时最大。插穗在蛭石和草炭土(1:1)混合的基质里,根长和生根数量都大于在砂土和蛭石(2:1)混合的基质,根粗度小于在砂土和蛭石(2:1)混合的基质。

屈李辉[4](2013)在《悬铃木开花生物学与生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悬铃木开花结实和生长规律,可以有效地调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为人工调控悬铃木的开花结实,解决悬铃木每年4-5月份的花粉过敏与果毛污染等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在2011-2013年期间,通过实验与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悬铃木的物候期和年生长规律、开花生物学特性以及果球成熟规律,并探讨了悬铃木枝条长度、开花量与结果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物候期与年生长规律:①2011年所观察的悬铃木物候期比2012年晚5-7天。二球悬铃木的萌芽期在3月中下旬,一周以后进入展叶期,展叶期和花期同时开始,整个叶期共有约318天,花期持续一个月。落果期从10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5月份,约214天。②一般悬铃木每年抽春梢一次,枝条加长生长变化曲线近似于"S"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其中3月初-4月中旬是枝条的开始生长期,4月下旬-7月下旬是旺盛生长期,7月底-10月中旬是缓慢生长期,10月下旬-翌年3月初是停滞生长期。调查植株中12年生的一年生枝条加长生长速度弱于25年生植株的。(2)悬铃木开花生物学:①悬铃木的花期是从3月下旬到4月底,雌雄同株异花,雄花比雌花先开放约2天。雄花、雌花开花期持续时间分别约15天、27天。调查母树年龄12年生和25年生悬铃木的枝长与开花量之间呈显着性差异,一年生短、中、长枝都有可能着生混合花芽,来年春天萌出的花枝都为短枝或中枝。②悬铃木的雌雄花都是头状花序。雄花蕾期绿色,花瓣4个,花药和花粉淡黄色,散粉期持续5天,寿命约6天。雌花蕾期白色泛绿,花瓣4个,花柱细长先端弯曲,慢慢变粉红,最后变褐色变硬枯萎。③悬铃木自然状态下花粉生活力持续7天,开花当天离体培养12小时达到最大,同母树不同繁殖方式的实生苗J-7、嫁接苗J-31、扦插苗Q-1的花粉生活力分别为73.63%、69.80%、58.46%。(3)果实成熟与脱落:①二球悬铃木的果球未成熟时为绿色,形态成熟时则转变为褐色。二球悬铃木开花结果时的雌花量与果量呈显着性正相关,12年生、25年生悬铃木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83、0.974。悬铃木雌花无论完成授粉与否都会继续发育成果球,且果球也都会产生果毛,只是未授粉的种子不发育,室内发芽实验表明其小坚果无发芽现象。10月中旬采集12年生、25年生悬铃木当年自然结实种子常规发芽试验表明:开始发芽时间分别是7天、6天,发芽率分别为20%、40%。②二球悬铃木存在大小年现象。从统计结果看出,12年生的悬铃木处于成熟期的结果盛期,所调查悬铃木结实间隔期为1年。③2011年悬铃木果实脱落期持续约213天,2012年持续约157天。25年生S-2悬铃木单个果球重约19 g,单个果球有约900粒小坚果,千粒重约为6.0g,单个果球的内核重0.3g,单个种子所携带的飞毛量为0.015g。悬铃木果毛量的水平方向分布在树冠垂直投影附近最大,随水平距离的增大显着地减少。果毛肉眼观察呈金黄色针状,单根果毛显微镜下呈中空带节棒状。叶毛呈白色,显微镜下呈星状。(4)连续3年对17株材料的跟踪观测,发现6株(株龄≥12年)(S-11,G-1,G-2,J-5,J-22,J-26)植株从未开花结果,2 株(S-5,S-6)2011 年果量分别是3、21,移植于武汉园林所的2株(Q-2和Q-3)2011年果量分别是5、58,果球往往在还未进入脱落盛期时已经全部掉落,1株(Q-1)从未开雌花。这些植株因为花量极少或者无雌花,可以克服悬铃木飞毛污染的缺点,但是这些植株的优良性状是否能延续下去,是否能作为新品种去推广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何佳[5](2010)在《9501泡桐和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9501泡桐种根为试验材料,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然后又以9501泡桐无菌苗叶片为试验材料,诱导9501泡桐的同源四倍体植株。另外,还研究了三球悬铃木四倍体的诱导,为更深入的研究和选育无球悬铃木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和可靠的理论依据。现结论如下:(1)以9501泡桐种根培养出无菌苗,再以其无菌苗的叶片、叶柄为试验材料,建立了9501泡桐的体外植株再生体系。证明叶片为最佳外植体,9501泡桐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7mg·L-1 NAA+8 mg·L-1 BA、MS+0.7 mg·L-1 NAA+8 mg·L-1 BA和1/2MS。(2)采用双层培养处理诱导9501泡桐诱导四倍体植株时,试验诱导的三个影响因素中,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四倍体的诱导产生极显着作用,预培养时间对四倍体的诱导产生显着作用。在诱导悬铃木四倍体植株时,诱导四倍体的两个影响因素中,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对四倍体的诱导起极显着作用,处理时间对四倍体的诱导起显着作用。(3)双层培养法处理泡桐叶片时,9501泡桐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值出现在组合8(秋水仙素10 mg·L-1+处理72 h+预培养8 d)中,为18.57%。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率在组合(秋水仙素1000 mg·L-1+处理时间72 h)达到最大,为20.9%。(4)细胞染色体鉴定表明,9501泡桐的变异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2 n = 4 x = 80),为二倍体(2 n = 2 x = 40)的2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叶片单细胞DNA含量表明,变异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其二倍体的2倍。悬铃木的变异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2 n = 4 x = 84)为二倍体(2 n = 2 x = 42)的2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叶片单细胞DNA含量表明,四倍体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其二倍体的2倍。(5)四倍体9501泡桐植株与对应的二倍体植株相比,叶片增大、增厚,叶色加深,叶片表面刚毛变密;叶片气孔器增大,密度减小。四倍体悬铃木植株与四倍体9501泡桐植株形态变化一样。

彭文明[6](2009)在《不同基因型悬铃木的离体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球悬铃木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良好的杂种优势。但是在4、5月份花粉、种毛随处飘落,不仅污染环境,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科研工作者在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选育少果品系、化学或物理诱变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进行遗传改良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育种手段。悬铃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不育的新品种,这一目标要通过转化不育基因来实现。进行遗传转化需要首先建立稳定的快繁体系和高频的植株再生体系。本研究中取不同基因型悬铃木的外植体培养,结合实验室保存的无菌材料,建立新的快繁体系和叶片再生体系,并优化已有的悬铃木转化体系,尝试将早花基因PtLFY转入悬铃木中。另外,对实验室保存的抗性植株进行增殖培养、PCR检测和练苗移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取PE、P19、四倍体的柄下芽进行消毒培养,结果表明取秋季的柄下芽或春季新萌发的枝条中部的4-6个芽培养萌芽率较高。升汞消毒最佳时间为8min(11月)或12min(4月),在启动培养基MS+6-BA 0.3 mg/L+NAA 0.05mg/L上,P19的柄下芽萌芽率最高;PE的萌芽率为33.3%;四倍体柄下芽的诱导最难,萌芽率只有13.3%。P19柄下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 0.3mg/L+NAA 0.05 mg/L。2.在培养基MS+6-BA 0.3 mg/L+NAA 0.05 mg/L上,PH2的增殖系数最高3.9,P19其次为2.5,PE仅为1.6。对PH2来说,基本培养基MS和WPM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不大,1/2MS不适合增殖。以MS为基本培养基时,PH2增殖的最佳激素组合是6-BA0.6mg/L,P19增殖的最佳组合是6-BA 0.6 mg/L+NAA 0.05 mg/L。3.在相同培养基MS+IBA 0.1 mg/L上,PH2不定根数最多,多达7.0根,主根较粗、侧根发达;PE不定根数量较少、较短,每株平均4.2根;P19平均根数为6.4。对PH2来说,MS、WPM、1/4MS不适合生根,1/2MS是最佳的基本生根培养基;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时,0.1mg/LIBA的生根效果最好。4.在培养基MS+BA 6.0 mg/L+IBA 0.5 mg/L上,PH2叶片再生率为44%,P19仅为12%。PH2叶片再生的最佳激素组合为MS+BA 4.0 mg/L+IBA1.0mg/L,P19叶片再生的最佳激素组合是MS+BA 6.0 mg/L+IBA 0.5mg/L。先经过7d的暗培养再转入光照下培养,对PH2叶片不定芽的分化有促进作用。5.在PtLFY的转化中,优化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以悬铃木叶片为受体的转化体系,结果发现EHA105是较适合悬铃木叶片转化的菌株;生根培养40d-50d的植株叶片最适合浸染;用0.4mol/L的甘露醇溶液预处理叶片5h对叶片伤害小且能促进转化;延迟选择是悬铃木叶片转化中较合适的选择方式。通过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共得到抗性芽5个,在增殖培养中玻璃化死亡。6.实验室保存的抗性植株在一年继代培养后,经PCR检测7个株系全部为阳性:继代两年后,经PCR检测7个株系依然为阳性。7.取生根40-50d的、根数较多、植株强壮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最高,两种抗性植株、P19、PH2经练苗10d移栽最好,最佳移栽基质为腐殖土:珍珠岩:河沙(1:1:1)。普通试管苗PH2和P19的移栽成活率明显高于两种抗性苗。

李志能[7](2008)在《二球悬铃木LFY及MADS-box同源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及其系统进化研究》文中认为二球悬铃木是城市绿化中最重要的园林树种之一。因其生长迅速、冠大荫浓、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修剪、且具有较强的抗污染和净化空气的能力,被誉为“行道树之王”,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全球温带及亚热带各大城市,被广泛用作公路、街道、庭院和工厂绿化树种。然而,悬铃木在春夏之交“落果飞毛”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心健康,近些年来,不少科研工作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培育雌性/雄性或者雌雄性均不育的悬铃木。为此,首先用GUS报告基因优化并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悬铃木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悬铃木雌花cDNA文库,为后期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获得不育的悬铃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悬铃木LFY、SOC1及A-,B-,C-,E-类MADS-box同源基因,为通过干涉或者克隆花发育特异启动子结合Barnase毒素基因诱导“无球果”悬铃木提供了可能,并对相关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和功能验证。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用GUS报告基因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悬铃木的遗传转化体系,选择叶长约2cm左右、叶龄为40d的无菌苗叶片,用0.4M的甘露醇预处理6h,使用OD值为0.6-0.8的菌液,浸染8-10min,共培养5d,经过恢复培养、选择培养,从312个外植体中共获得抗性苗12株,其中PCR阳性和Southern杂交阳性植株分别为8株和5株,转化率为1.58%;2.针对悬铃木组织中多酚物质含量较高的特点,比较了CTAB-LiCl法、改进SDS/酚法、Trizol Kit法和异硫氰酸胍法四种不同的方法提取悬铃木组织总RNA,其中改进的CTAB法提取的悬铃木总RNA的18S和28S RNA带型清晰可辨,紫外分光光度记检测OD260/OD280在1.9-2.0之间,证明抽提的RNA质量好、纯度高,适合后续的分子生物学要求,构建了一个跟花发育相关的cDNA文库。原始文库和扩增文库滴度分别为5.3×106和8×109pfu/mL,文库重组率为97%,随机挑选100个单克隆测序,87%的单克隆为全长;3.通过RACE技术得到了LFY、FUL、AP3、SEP1、SEP3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和AG、SOC1的3’端,获得的7个基因分别命名为PaLFY、PaFUL、PaAP3、PaSEP1、PaSEP3、PaAG和PaSOC1。其中PaLFYcDNA全长为1419bp,包含1122bp的完整ORF,编码一个具有37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5’/3’-UTR分别为54 bp和213bp;PaFULcDNA全长为996bp,包含735bp的完整ORF,编码一个具有24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5’/3’-UTR分别为128和103bp;PaAP3 cDNA全长为930bp,包含678bp的完整ORF,编码一个具有22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5’/3’-UTR分别为83和139bp;PaSEP1cDNA全长为1160bp,包含735bp的完整ORF,编码一个具有24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5’/3’-UTR分别为163和251bp;PaSEP3 cDNA全长为993bp,包含720bp的完整ORF,编码一个具有24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5’/3’-UTR分别为64和179bp;PaAG基因cDNA 3’端长为838bp,包含一个570 bp的不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90个氨基酸,3’端有243 bp长的非翻译区;PaSOC1基因cDNA 3’端为638bp,包含一个546 bp的不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82个氨基酸。3′端有82 bp长的非翻译区;4.通过RT-PCR和实时定量PCR对PaLFY、PaFUL、PaAP3、PaAG、PaSEP1、PaSEP3、PaSOC1同源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5.构建了PaLFY、PaFUL、PaAP3、PaSEP1、PaSEP3五个基因的正义(超量)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烟草转基因植株,nptⅡ和目的基因的PCR阳性率在85%以上;6.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hood,ML)、贝叶斯法(Mrbeyes)和邻接树法(neighbor-joining,NJ)对所得悬铃木花发育相关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的核苷酸或蛋白质序列保守的MIK或者MIKC结构域进行了进化分析,构建ML、Mrbeyes和NJ树,确定悬铃木的系统进化地位,表明悬铃木为基本的真双子叶植物,跟山龙眼目的山龙眼科和莲科、黄杨目、昆兰树目、毛茛目和青风藤科进化地位较近,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7.采用分支模型、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对悬铃木PaLFY、PaFUL、PaAP3、PaSEP1、PaSEP3编码区进行了选择压力分析。分支模型和位点模型中,均没有检测到正选择位点存在。在分支一位点模型A中,分支PaAG、PaSEP1检测出该位点在前景分支中处于正选择下(ω2=26.17和277.12),也具极显着性(P<0.01),表明是由于正选择压力而形成的。8.以拟南芥作为参照(120MYA,110-130MYA),用5个与拟南芥A-,B-,C-,E-类MADS-box基因最为同源的基因形成的联合基因数据来构建分子生物钟,发现悬铃木是在134.6MYA(123.4-145.8MYA)浮现的,与拟南芥相比,跟进化上较原始的禾本目水稻及胡椒目鱼腥草更为接近(137.1 MYA,125.7-148.5MYA)。

陶凤杰[8](2007)在《悬铃木再生体系建立与开花关键基因转化》文中认为悬铃木(Platanus spp.)是着名的行道树和庭荫树,在城市的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悬铃木在美化城乡环境的同时,其球果破碎产生的果毛、冬芽产生的绒毛以及雄花产生的花粉,到处飞散,导致人们呼吸系统障碍、皮肤疹痒、迷眼、过敏等危害,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解决悬铃木果毛等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悬铃木2-3年生枝条水培出的幼芽为外植体,建立了悬铃木的离体快繁及叶片再生体系,并对影响叶片再生的激素种类和水平、叶片的玻璃化和组培初期的褐化现象等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优化转化条件,建立了悬铃木的遗传转化系统;进行正反义PtAP3基因的遗传转化,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探索解决减灭悬铃木球果的有效途径。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采用70%的乙醇对悬铃木幼芽进行表面灭菌30s,0.1%的HgCl2浸泡6 min,是悬铃木幼芽适宜的灭菌方法。在诱导幼芽萌发时,选用MS附加6-BA 0.3mg/L、IBA0.1mg/L,萌发时间比较快。将萌发出的芽转接到悬铃木的扩繁培养基MS附加6-BA0.5 mg/L、IBA 0.1mg/L时,增殖系数最高。以悬铃木的离体叶片为材料,通过对激素的种类和浓度选择,确定了悬铃木的叶片分化培养基为MS附加6-BA 2.5mg/L、NAA O.1mg/L,叶片的分化率高达98%;待小芽长至2 cm时,转入1/2 MS附加IBA0.1mg/L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到100%。针对悬铃木的褐化情况,采用10g/LVc提前浸泡灭过菌的外植体,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在培养基中添加2g/L AC,1.5g/L PVP,0.5 mg/L 6-B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悬铃木的褐化现象。针对悬铃木的玻璃化情况,本实验通过选择相对低浓度的6-BA、2500-3000 Lux的光照强度、0.6-0.65%的琼脂浓度有效的降低了悬铃木玻璃化现象。通过对影响悬铃木遗传转化因素的探讨,建立了悬铃木的遗传转化体系。将培养3 d的悬铃木叶片,用农杆菌菌液(OD600=0.6)侵染10min,共培养3 d后,在Kan 20mg/L,Cef400 mg/L的适宜选择压下,进行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通过抗生素的筛选,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初步证明目的基因片段已整合到悬铃木的基因组中。

黄文俊[9](2007)在《农杆菌介导不育基因转化悬铃木及长期继代培养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悬铃木因其众多优点在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并享有“行道树之王”的美称。但是,悬铃木的花粉、种毛等问题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诱发各种呼吸性和过敏性疾病,从而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植物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创造不育的基因工程在植物中的应用,为无球果悬铃木的培育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本课题组在悬铃木无果育种上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已经建立了高效的悬铃木叶片再生体系以及农杆菌介导的稳定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遗传转化体系中其他关键因子进行摸索与确定,初步建立了优化的转化模式,并通过优化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导致雄性不育的核糖核酸酶基因(barnase)导入到悬铃木中,并由PCR检测结果表明已经获得了转入不育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另外,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子标记体系来分析评价悬铃木长期离体培养植株的遗传稳定性,为特定基因型的转化受体材料是否发生体细胞变异提供早期分子监控信息,辅助悬铃木遗传改良的顺利进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GUS基因瞬间表达来摸索和确定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中的其它关键影响因子,包括根癌农杆菌菌株、表面活性剂、细菌浸染液和共培养中蔗糖浓度,初步建立了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根癌农杆菌菌株为EHA105,浸染液中添加0.01%的表面活性剂Tween-20,使用MS液体培养基附加3%蔗糖作为细菌悬浮液,结合共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5%或3%可以得到最佳组合,其GUS瞬间表达率可高达100%。2.通过优化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模式,将均含有目的基因核糖核酸基因(barnase)的两个不同的双元表达载体(pBI-TBSBAR/barnase和PTBS/barnase)导入到悬铃木中,最后分别得到转入pBI-TBSBAR/barnase基因的转化植株4棵,转入PTBS/barnase基因的转化植株5棵,经PCR初步鉴定9棵转化植株均为阳性,表明不育基因已经转入到悬铃木基因组中。通过优化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可以得到5%的稳定转化率。3.随机选取20个来自同一克隆系的快繁苗作为试验材料来分析评价长期继代培养植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从38条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6条引物可以产生明亮清晰、重复性高的条带,条带总数为103条,其中86条条带表现为一致性,在20个快繁苗中无任何差异;而剩下的17条条带表现为多态性(多态率16.5%)。对于20个试验群体来说,一共得到1,771条明亮清晰的条带,其中仅仅有51条条带表现为多态性,整个试验群体的总多态率为2.88%。4.基于ISSR条带统计数据,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了相似系数的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20个悬铃木快繁苗之间的相似系数在0.92到1.00之间波动,在91%的相似水平可以将20个快繁苗聚为一个大类,而在95%的相似水平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类群。如此之高的相似系数和如此之低的遗传变异率(多态率)对于体外培养8年之久的悬铃木快繁苗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定是遗传相对稳定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腋芽分支繁殖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快繁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其遗传稳定性,这也进一步为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遗传改良工程提供大量合适的无性克隆材料。

李志能,刘国锋,罗春丽,包满珠[10](2006)在《悬铃木花粉生活力及贮藏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3040年生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的花粉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其萌发的作用,同时探讨了不同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悬铃木花粉在15%蔗糖+0.01%硼酸的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萌发率最高;附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大;50 mg/L的赤霉素对悬铃木花粉的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花粉干燥后在低温4℃下贮藏能保持较长的生活力,比未经干燥25℃和4℃下贮藏分别长35 d和20 d。

二、少果无果悬铃木优良品种选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果无果悬铃木优良品种选优(论文提纲范文)

(1)悬铃散对不同地区悬铃木果球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安排
    1.3 试验方法
        1.3.1 悬铃木果球采集
        1.3.2 果球直径、含水率及电导率的测定
        1.3.3 果球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1.3.4 果球整体防治效果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洒悬铃散对各地区悬铃木果球电导率、果球大小和含水率的影响
    2.2 喷洒悬铃散对各地区悬铃木果球SOD酶、POD酶活性,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3 喷洒悬铃散后各地区悬铃木果球飘絮整体治理效果
3 讨论

(2)三种诱变剂对二球悬铃木种苗的影响及突变体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悬铃木研究进展
        1.1 问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悬铃木研究进展
    2 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2.1 诱变育种的种类
        2.2 诱变材料与诱变剂量
        2.3 变异性状的筛选与鉴定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三种诱变剂处理对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60)Coγ射线对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3.2 NaN_3对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3.3 EMS对二球悬铃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4.讨论
        4.1 ~(60)Coγ射线对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4.2 NaN_3对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4.3 EMS对二球悬铃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第三章 三种诱变剂对二球悬铃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诱变剂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的成苗情况
        3.2 三种诱变剂处理二球悬铃木种子的幼苗生长情况
        3.3 三种诱变剂处理二球悬铃木后的表型变异植株
    4.讨论
        4.1 三种诱变剂处理后二球悬铃木的成苗率
        4.2 三种诱变剂对二球悬铃木生长的影响
        4.3 三种诱变剂处理后幼苗的变化
        4.4 二球悬铃木的表皮毛变异
        4.5 二球悬铃木的叶色变异
参考文献
致谢

(3)‘少球3号’悬铃木快繁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悬铃木简介
    1.2 悬铃木研究现状
        1.2.1 悬铃木果毛问题研究
        1.2.2 悬铃木组培和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1.2.3 扦插技术研究进展
        1.2.3.1 硬枝扦插研究现状
        1.2.3.2 嫩枝扦插研究现状
    1.3 快繁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1.3.1.1 污染、褐化、玻璃化现象
        1.3.1.2 组培苗驯化移栽
        1.3.2 扦插存在的问题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少球3号’悬铃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实验
        3.1.1 实验材料和培养条件
        3.1.1.1 实验材料
        3.1.1.2 培养条件
        3.1.2 实验方法
        3.1.2.1 外植体的灭菌处理
        3.1.2.2 外植体接种和芽诱导
        3.1.2.3 增殖实验
        3.1.2.4 根诱导
        3.1.2.5 驯化和移栽
    3.2 硬枝扦插
        3.2.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3.2.2 实验方法
        3.2.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 嫩枝扦插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2.1 遮阴处理
        3.3.2.2 全光照自动喷雾
        3.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悬铃木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4.1.1 不同灭菌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4.1.1.1 不同灭菌处理对茎段外植体的影响
        4.1.1.2 不同灭菌处理对叶片外植体的影响
        4.1.1.3 枝条不同取材部位对腋芽萌发的影响
        4.1.2 芽和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
        4.1.2.1 不同浓度IBA和6-BA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4.1.2.3 不同浓度IBA和6-BA对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4.1.2.3 暗处理对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4.1.2.4 不同浓度IBA、6-BA和NAA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4.1.3 筛选增殖最适培养基
        4.1.4 根诱导最适培养基
        4.1.5 驯化和移栽
    4.2 硬枝扦插
        4.2.1 母树年龄、插穗剪截期和萘乙酸对悬铃木硬枝扦插成活的影响
        4.2.1.1 母树年龄、插穗剪截期和萘乙酸对悬铃木硬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4.2.1.2 母树年龄、插穗剪截期对悬铃木硬枝扦插叶片数的影响
        4.2.1.3 母树年龄、插穗剪截期和萘乙酸对悬铃木硬枝扦插生根数量的影响
        4.2.2 萘乙酸处理方式对6年生悬铃木硬枝扦插成活的影响
        4.2.2.1 萘乙酸处理方式对6年生悬铃木硬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4.2.2.2 萘乙酸处理方式对6年生悬铃木硬枝扦插萌发枝条长度的影响
        4.2.2.3 萘乙酸处理方式对6年生悬铃木硬枝扦插生根数量的影响
    4.3 嫩枝扦插
        4.3.1 不同母树年龄和扦插时间对悬铃木嫩枝扦插成活的影响
        4.3.1.1 不同母树年龄和扦插时间对悬铃木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4.3.1.2 不同母树年龄和扦插时间对悬铃木嫩枝扦插生根数量的影响
        4.3.1.3 不同母树年龄和扦插时间对悬铃木嫩枝扦插平均根长的影响
        4.3.2 不同光照和萘乙酸处理对悬铃木嫩枝扦插成活的影响
        4.3.2.1 不同光照和萘乙酸处理对悬铃木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4.3.2.2 不同光照和萘乙酸处理对悬铃木嫩枝扦插生根数量的影响
        4.3.2.3 不同光照和萘乙酸处理对悬铃木嫩枝扦插平均根长的影响
        4.3.3 不同基质对悬铃木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图

(4)悬铃木开花生物学与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木本植物物候期
    1.2 树木营养生长
    1.3 木本植物开花生物学
    1.4 木本植物结实规律
    1.5 悬铃木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悬铃木物候期和枝条年生长规律
        2.2.1.1 物候期观察
        2.2.1.2 枝条年生长规律调查
        2.2.2 悬铃木开花生物学的观测
        2.2.2.1 花期观察
        2.2.2.2 雌雄花位置与数量观测
        2.2.2.3 雌雄花形态特性观测
        2.2.2.4 自然状态的花粉寿命与离体花粉生活力测定
        2.2.3 悬铃木果实成熟与果实脱落调查
        2.2.3.1 悬铃木果实成熟
        2.2.3.2 果实脱落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4.1 数据统计
        2.2.4.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悬铃木物候期和枝条年生长规律分析
        3.1.1 物候期观察
        3.1.2 枝条加长生长年生长规律调查
    3.2 悬铃木开花生物学的观测
        3.2.1 花期观察
        3.2.2 雌雄花位置与数量观测
        3.2.3 雌雄花形态特性观测
        3.2.4 自然状态的花粉寿命与离体花粉生活力测定
    3.3 悬铃木果实成熟与果实脱落调查
        3.3.1 悬铃木果实成熟
        3.3.2 果实脱落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 图版说明

(5)9501泡桐和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多倍体
    2 植物多倍体的产生途径及方法
        2.1 物理方法
        2.2 化学方法
        2.2.1 活体诱导法
        2.2.2 离体诱导法
        2.3 生物方法
        2.3.1 有性杂交
        2.3.2 原生质体融合法
        2.3.3 胚乳培养法
    3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
        3.1 形态学
        3.2 细胞学
        3.3 流式细胞仪分析
        3.4 分子标记
    4 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4.1 同源多倍体新品种
        4.2 异源多倍体新品种
        4.3 多倍体的桥梁作用
        4.4 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不实性
        4.5 创造远缘杂交中间材料
    5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5.1 多倍体的倍性
        5.2 多倍体的育性
        5.3 嵌合体
        5.4 多倍体诱导剂
    6 体外植株再生
第二章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及四倍体诱导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
        2.2.2 9501 泡桐四倍体的诱导
        2.2.3 植株倍性鉴定
        2.2.4 植株形态变化
        2.2.5 叶片气孔器大小和密度测定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
        3.1.1 9501 泡桐叶片和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
        3.1.2 9501 泡桐叶片和叶柄芽的诱导
        3.1.3 9501 泡桐诱导芽根的分化
        3.2 秋水仙素处理对9501 泡桐叶片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3.3 四倍体9501 泡桐植株的倍性鉴定
        3.3.1 根尖染色体观察
        3.3.2 叶片单细胞相对DNA 含量测定
        3.4 9501 泡桐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比较
        3.4.1 植株形态变化
        3.4.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第三章 悬铃木四倍体的诱导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植株倍性鉴定
        2.2.3 植株形态变化
        2.2.4 叶片气孔器大小和密度测定
        2.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秋水仙素对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3.2 四倍体悬铃木植株的倍性鉴定
        3.2.1 根尖染色体观察
        3.2.2 叶片单细胞相对DNA 含量测定
        3.3 二倍体悬铃木和四倍体悬铃木的比较
        3.3.1 植株形态变化
        3.3.2 表皮细胞气孔器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9501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及四倍体诱导
        1.2 悬铃木四倍体诱导
    2 讨论
        2.1 秋水仙素对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2.2 多倍体诱导中的嵌合体现象
        2.3 多倍体的鉴定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图版

(6)不同基因型悬铃木的离体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木本植物离体培养概述
        1.1.2 关于木本植物的叶片再生
        1.1.3 植物开花关键基因的转化
        1.1.4 试管苗的驯化移栽
        1.1.5 悬铃木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柄下芽(PE、P19、四倍体)的萌发
        2.2.1.1 外植体的预处理
        2.2.1.2 消毒和接种
        2.2.2 不同基因型(PH2、PE、P19)无菌苗增殖、生根、叶片再生
        2.2.2.1 无菌苗增殖
        2.2.2.2 无菌苗生根
        2.2.2.3 无菌苗叶片再生
        2.2.3 PtLFY的遗传转化
        2.2.3.1 植物材料及菌株、质粒
        2.2.3.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方
        2.2.3.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2.2.3.4 不同菌株对转化的影响
        2.2.3.5 高渗处理对农杆菌浸染的影响
        2.2.3.6 不同叶龄叶片的浸染实验
        2.2.3.7 不同选择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2.2.4 转化苗的增殖、PCR检测、移栽
        2.2.3.1 转化苗种类
        2.2.3.2 转化苗的增殖培养
        2.2.3.3 转基因植株总DNA的提取(SDS法)
        2.2.3.4 PCR扩增检测
        2.2.3.5 试管苗练苗移栽
    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4 结果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基因型(PE、P19、四倍体)悬铃木柄下芽的萌发
        3.1.1 不同取材时间对悬铃木柄下芽萌发的影响
        3.1.2 不同取材部位对PE柄下芽萌发的影响
        3.1.3 HgCl_2消毒的最佳持续时间
        3.1.4 不同基因型柄下芽在相同培养基上的萌发情况
        3.1.5 不同浓度6-BA和NAA对P19柄下芽的诱导
    3.2 不同基因型无菌苗(PE、P19、PH2)的增殖培养
        3.2.1 不同基因型无菌苗在相同培养基上的增殖情况
        3.2.2 PH2在不同基本培养基相同激素中的增殖情况
        3.2.3 不同浓度6-BA和NAA对PH2和P19增殖的影响
    3.3 不同基因型无菌苗(PE、P19、PH2)的生根培养
        3.3.1 不同基因型无菌苗在相同培养基上的生根情况
        3.3.2 PH2在不同基本培养基相同激素中的生根情况
        3.3.3 不同浓度的IBA或NAA对PH2生根的影响
    3.4 不同基因型无菌苗(P19、PH2)的叶片再生培养
        3.4.1 不同基因型无菌苗叶片在相同培养基上的再生情况
        3.4.2 不同浓度6-BA和IBA对PH2、P19叶片再生的影响
        3.4.3 光暗培养对PH2叶片再生的影响
    3.5 PtLFY的遗传转化
        3.5.1 不同农杆菌菌株对转化的影响
        3.5.2 高渗处理对农杆菌浸染的影响
        3.5.3 不同叶龄的叶片的浸染实验
        3.5.4 不同选择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3.6 抗性芽的增殖培养
    3.7 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3.8 练苗移栽
4 讨论
    4.1 外植体的取材与消毒
    4.2 不同基因型材料增殖情况比较
    4.3 影响叶片再生的因素
    4.4 遗传转化中低转化率的问题
    4.5 练苗移栽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致谢

(7)二球悬铃木LFY及MADS-box同源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及其系统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悬铃木研究现状
    1.3 悬铃木的花发育过程及其研究意义
        1.3.1 悬铃木花发育的过程
        1.3.2 悬铃木花发育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意义
    1.4 植物花的形成与发育
        1.4.1 开花诱导(Floral initiation)
        1.4.2 花分生组织决定(Floral meristem identity)
        1.4.3 花器官发育(Floral organ development)
        1.4.4 花发育基因的调控网络
    1.5 花发育相关基因在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1.5.1 开花时间的调节
        1.5.2 花型的改变
        1.5.3 创造不育植株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转化受体材料
        2.2.2 转化载体及培养方法
        2.2.3 悬铃木的遗传转化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头孢霉素和Timentin抑菌效果比较
        2.4.2 转化效率
    2.5 讨论
第三章 悬铃木雌花噬菌体cDNA文库的构建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3.2.2 RNA提取所用试剂
        3.2.3 其它主要试剂
    3.3 方法
        3.3.1 RNA的提取、纯化及mRNA分离
        3.3.2 cDNA合成
        3.3.3 cDNA与载体连接
        3.3.4 体外包装、效价测定与文库扩增
        3.3.5 测序和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总RNA抽提及mRNA分离
        3.4.2 双链cDNA合成
        3.4.3 文库质量检测
    3.5 讨论
        3.5.1 RNA提取
        3.5.2 文库构建
第四章 悬铃木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和载体
        4.2.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4.3 方法
        4.3.1 RACEs
        4.3.2 扩增产物克隆及序列测定
        4.3.3 RT-PCR克隆悬铃木看家基因actin
        4.3.4 全长cDNA序列分析
        4.3.5 基因组织/器官异性表达分析
        4.3.6 RT-PCR分析七个花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
        4.3.7 两步法定量RT-PCR分析基因表达水平(Real-time PCR)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悬铃木看家基因Actin的克隆
        4.4.2 悬铃木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
        4.4.3 悬铃木花发育特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悬铃木花发育特异基因的功能验证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转化受体材料
        5.2.2 菌株和载体
    5.3 方法
        5.3.1 Sense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转化烟草分析基因的异源表达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植物正义(超量)表达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
        5.4.2 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分子分析
        5.4.3 转基因烟草开花时间及花型分析
第六章 悬铃木遗传进化地位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AP1/SQUA-like亚家族
        6.3.2 AP3/PI-like(DEF/GLO)亚家族
        6.3.3 AG-like亚家族
        6.3.4 SEP亚家族
        6.3.5 悬铃木进化地位
    6.4 讨论
第七章 悬铃木选择压力及生物钟分析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悬铃木A-,B-,C-,E-类MADs-box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7.3.2 悬铃木分子生物钟分析
第八章 讨论与展望
    8.1 生物信息学与悬铃木基因克隆
    8.2 悬铃木基因的多拷贝现象
    8.3 悬铃木的进化地位
    8.4 悬铃木PaFUL、PaAP3、PaAG、PaSEP1和PaSEP3受到的自然选择
    8.5 悬铃木分子生物钟分析
    8.6 悬铃木不育系的诱导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缩略词表
    附录Ⅱ:本研究所用到的基因信息
        附表2-1:本研究用到的LFY同源基因
        附表2-2:本研究用到的A-类MADS-box同源基因
        附表2-3:本研究用到的B-类MADS-box同源基因
        附表2-4:本研究用到的C/D-类MADS-box同源基因
        附表2-5:本研究用到的E-类MADS-box同源基因
        附表2-6:本研究用到其它MADS-box同源基因
    附录Ⅲ:悬铃木看家基因PaActin的核苷酸序列
    附录Ⅳ:Genebank注册基因信息
    附录Ⅴ: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相关成果等情况
致谢

(8)悬铃木再生体系建立与开花关键基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悬铃木生物学特性
    1.2 悬铃木细胞工程
    1.3 植物开花的基因调控与悬铃木花果控制研究
        1.3.1 控制悬铃木果毛的污染
        1.3.2 悬铃木控花基因的遗传转化
    1.4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材料及方法
    2.1 悬铃木无菌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悬铃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2.2.1 材料
        2.2.2 农杆菌的培养
        2.2.3 主要试剂主要仪器设备
        2.2.4 叶盘法遗传转化的步骤
        2.2.5 方法
    2.3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2.3.1 材料
        2.3.2 转化植株、非转化植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纯化
        2.3.3 质粒 DNA 的提取
        2.3.4 抗 Kan 植株的 PCR 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悬铃木再生体系的建立
        3.1.1 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成活率的影响
        3.1.2 悬铃木启动培养基的确定
        3.1.3 悬铃木扩繁培养基的确定
        3.1.4 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1.5 悬铃木根的诱导
        3.1.6 叶片的玻璃化现象
        3.1.7 不同取材时间对悬铃木污染率和褐化率的影响
        3.1.8 不同添加剂对悬铃木褐化的影响
    3.2 悬铃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2.1 预培养时间的选择
        3.2.2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的选择
        3.2.3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3.2.4 抗生素选择压的选择
        3.2.5 头孢霉素质量浓度的选择
    3.3 悬铃木遗传转化结果
4 讨论
    4.1 影响悬铃木离体再生的因素
    4.2 悬铃木的叶片玻璃化
    4.3 悬铃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
    4.4 影响悬铃木的遗传转化效率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农杆菌介导不育基因转化悬铃木及长期继代培养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根癌农杆菌介导不育基因转化悬铃木的研究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2.2 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2.3 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的研究概述
        1.2.4 悬铃木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根癌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2.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方
        2.3 外植体的准备
        2.4 根癌农杆菌的准备
        2.4.1 根癌农杆菌培养
        2.4.2 农杆菌浸染液的制备
        2.4.3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2.4.4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5 质粒转化农杆菌(冻融法)
        2.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2.5.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方法
        2.5.2 不同菌株对转化的影响
        2.5.3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2.5.4 不同细菌悬浮液对转化的影响
        2.5.5 共培养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2.5.6 GUS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检测
        2.6 根癌农杆菌介导不育基因转化悬铃木
        2.6.1 植物材料、菌株和质粒
        2.6.2 优化的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方法
        2.6.3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2.6.3.1 转基因植株总DNA提取(SDS法)
        2.6.3.2 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1.1 不同农杆菌菌株对转化的影响
        3.1.2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3.1.3 不同细菌悬浮液对转化的影响
        3.1.4 共培养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3.1.5 GUS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检测
        3.2 根癌农杆菌介导不育基因转化悬铃木
        3.2.1 不育基因转化悬铃木
        3.2.2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 讨论
        4.1 根癌农杆菌菌株浸染能力的比较
        4.2 转基因植株玻璃化问题
        4.3 假转化体问题
        4.4 瞬间表达和稳定表达之间的关系
        4.5 再生能力及其遗传稳定性
        4.6 关于转化频率低的问题
        4.7 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部分 悬铃木长期继代培养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1 前言
    2 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总DNA提取
        2.3 引物筛选和ISSR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10)悬铃木花粉生活力及贮藏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方法
        1.2.1 花粉萌发时间的确定
        1.2.2 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 (含蔗糖和硼酸) 的确定
        1.2.3 在不同培养基、不同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下的花粉萌发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悬铃木花粉萌发时间
    2.2 适宜花粉萌发的最佳培养基 (含蔗糖和硼酸)
    2.3 琼脂对悬铃木花粉萌发的影响
    2.4 赤霉素对悬铃木花粉萌发的影响
    2.5 不同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悬铃木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四、少果无果悬铃木优良品种选优(论文参考文献)

  • [1]悬铃散对不同地区悬铃木果球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刘进,高峰,张妍,谢晓峰,丁万文,袭梅,徐秀倩. 江苏林业科技, 2020(03)
  • [2]三种诱变剂对二球悬铃木种苗的影响及突变体筛选[D]. 王小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3]‘少球3号’悬铃木快繁技术体系研究[D]. 王丽君.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4]悬铃木开花生物学与生长规律研究[D]. 屈李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6)
  • [5]9501泡桐和悬铃木四倍体诱导的研究[D]. 何佳.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8)
  • [6]不同基因型悬铃木的离体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D]. 彭文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7]二球悬铃木LFY及MADS-box同源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及其系统进化研究[D]. 李志能.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5)
  • [8]悬铃木再生体系建立与开花关键基因转化[D]. 陶凤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9]农杆菌介导不育基因转化悬铃木及长期继代培养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的研究[D]. 黄文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10]悬铃木花粉生活力及贮藏力的研究[J]. 李志能,刘国锋,罗春丽,包满珠.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01)


悬铃木论文 扦插繁殖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省长洪虎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纪要)(十二)
下一篇:巴赫金的文化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