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泳[1](2021)在《piRNA-1245/PIWIL2通过JAK2/STAT3/VEGF通路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文中认为目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病变(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是很多视网膜疾病均有的终末病理改变,是导致各个年龄段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异常增生的新生血管受到多种因子通过多种机制的调节。虽然当前使用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但是多次使用产生的抵抗性以及药物对视网膜的损伤都是不可逆的。目前,研究者们从基因组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多角度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基因组中参与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少于2%,而非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超过98%。其中,大部分序列转录的片段是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 RNAs)。非编码RNAs一般分为长链非编码RNAs和短链非编码RNAs,长链非编码RNAs为长度大于200nt,而短链非编码RNAs主要包括mi RNAs、sn RNAs、r RNA、t RNA和PIWI-interacting RNAs(piRNAs),其中piRNAs长度为26-31nt,是新近发现的一类小分子RNA,与mi RNAs和si RNAs不同的是,piRNAs是无发卡结构的单链RNA,不依赖Dicer酶,通过优先结合Argonaute蛋白家族中的PIWI或Aub亚家族起作用,并能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组织中piRNAs呈现差异表达,差异表达的piRNAs能否参与调节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第二部分首先明确piRNA-1245和PIWIL2蛋白在低氧处理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中高表达,敲减piRNA-1245能够降低VEGF的表达。同时通过细胞功能学实验证实piRNA-1245影响低氧HRECs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及成管能力。第三部分通过体外动物实验验证piRNA-1245在病变小鼠视网膜组织中高表达,以及通过何种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本研究旨在探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RNV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构建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piRNAs,结合测序结果选取差异表达的piRNAs,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及低氧处理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应用Real-time PCR测定piR-1245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WIL2和VEGF的表达,通过细胞转染方法构建piR-1245的敲减细胞株,观察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以及成管功能的改变。通过向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慢病毒,观察小鼠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OIR组共有79个piRNAs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表达,其中43个piRNAs表达上调,36个piRNAs表达下调。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提示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新生血管的调控,部分基因通过多个通路参与到疾病中。PIWIL2和piR-1245在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以及低氧HREC细胞中高表达,敲减piR-1245能够降低VEGF的表达。敲减piR-1245能够减弱低氧HREC的增殖能力,敲减piR-1245能够减弱低氧HREC的迁移及成管能力,敲减piR-1245能够抑制低氧HREC的凋亡。piR-1245和PIWIL2和VEGF在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高表达。玻璃体腔注射piR-1245慢病毒能够减轻视网膜组织的炎症反应,玻璃体腔注射piR-1245慢病毒能够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piR-1245激活JAK2/STAT3通路调控VEGF的表达,进而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结论:piR-1245在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以及低氧处理的HRECs细胞中高表达,敲减piR-1245能够降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细胞的迁移、增殖及成管能力。玻璃体腔注射sh-piR-1245慢病毒能够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靶向piRNA-1245的药物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病的新型候选药物。
何凤娟[2](2018)在《益气活血法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DLL4、CREB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于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NOTCH1、DLL4、CREB的表达的影响,探索益气活血中药对于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新生C57BL/6J小鼠53只,随机分成高氧模型组(OIR组)与正常对照组,高氧模型组40只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与母鼠共同放置于75%±2%高氧环境中持续5d,5d后于正常空气中饲养;对照组13只小鼠,置于正常空气中饲养。于P17分别取正常对照组和高氧模型组各5只小鼠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突破内界膜的数目;分别取正常对照组和高氧模型组各2只小鼠眼球采用FITC-Dextran荧光素血管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取造模成功后余下的OIR模型鼠31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中药高剂量组(A组)6只、中药中剂量组(B组)6只、中药低剂量组(C组)6只、阳性药物对照组(D组)7只、模型对照组(E组)6只;余下正常空气中饲养的幼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F组),于P17开始给予A、B、C组灌胃中药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予D组灌胃阿帕替尼,直至P24实验结束时全部处死。取各组小鼠眼球做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视网膜CREB、NOTCH1、DLL4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高氧对照组细胞中CREB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极其显着(P<0.01);其余组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细胞中CRE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极其显着(P<0.01);中药中剂量组细胞中CRE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2.与空白组相比,高氧对照组细胞中NOTCH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细胞中NOTCH1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细胞中NOTCH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细胞中DLL4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细胞中DLL4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药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体现的益气活血法可以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组织中CREB的表达,增加视网膜病变组织中NOTCH1、DLL4的表达,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具有保护作用。
魏仙,姚于勤,杨金亮[3](2015)在《新生血管生成模型及应用》文中指出新生血管生成包括血管发生和微血管生成。微血管生成也称血管新生,在胚胎发育、正常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新生血管生成有关,而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策略。建立新生血管生成模型对研究该类疾病的分子机制和研发相关的治疗药物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此,我们简要综述近年来新生血管生成模型及其应用进展。
陈娜[4](2012)在《miRNA-410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均会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目前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在发达国家已上升为致盲性眼病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也日渐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视力健康的重要原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引起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楚。但近年来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已形成共识。局部组织新生血管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动态平衡的失调是产生新生血管的关键。已发现的刺激血管生长的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白细胞介素8(interlukin-8)等。已发现的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 beta,TGF-β)和血栓素(thrombospondin)等。VEGF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最主要的生长因子。虽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许多调节因素也仍然不清,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抑制VEGF的表达,可以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microRNA (miRNA)是一种长度约22nt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后,发挥对mRNA的降解作用或抑制mRNA的翻译,从而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表达的调控。大约30%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是由miRNA调控的。miRNA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所报道的所有生物学进程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microRNA已经在肿瘤、心血管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在眼科的应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有研究发现在视网膜和眼部其他组织中,microRNA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提示其在视网膜和眼部其他组织中具有潜在的组织和细胞的功能特异性。本实验通过构建小鼠microRNA-410质粒载体,以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为实验对象,将构建好的浓缩质粒通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1.玻璃体腔注射浓缩质粒入小鼠眼球,5天后取材观察疗效。2.将浓缩质粒制成眼药水,每天对实验动物局部点眼药水观察治疗效果,持续5天。最后研究结果表明microRNA-410可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数量,从而阻碍新生血管的形成。第一部分miRNA-410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验证目的构建miRNA-410质粒载体,并在细胞水平验证其对VEGF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miRNA-410重组表达质粒(pLKO.1-miRNA-410);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表达质粒和空质粒转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转染后采用RT-PCR法检测转染后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VEGF表达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miRNA-410重组质粒。转染了pLKO.1-miRNA-410的HUVEC中VEGF表达较转染pLKO.1-mock中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转染了pLKO.1-miRNA-410-antisense的HUVEC中VEGF表达较转染pLKO.1-mock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miRNA-410重组质粒,并在细胞水平验证其对VEGF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可定量的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VEGFmRNA的动态表达目的建立可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的动物模型,为下一步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择健康7日龄(P7)C57BL/6J小鼠,雌雄不限。共16窝100只,随机分为高氧组(OIR组)和对照组(C组)。高氧组:将50只7日龄的C57BL/6J小鼠(P7)连同母鼠放在浓度为(75±2)%的氧浓度环境中,5天后回到正常空气中,作为氧诱导模型组;对照组:另50只同日龄新生小鼠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生活,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小鼠分别在P13、P15、P17、P19、P23分批处死,摘除眼球,通过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变化;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矢状面5mm视网膜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real-time RT-PCR检测视网膜中VEGF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荧光素血管灌注法视网膜铺片结果:正常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呈均匀的网状,未见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高氧诱导组小鼠回到正常空气环境1天(P13)后,视网膜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到空气中3天(P15)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明显,到空气中5天(P17)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达到高峰,到空气中7天(P19)后,视网膜新生血管逐渐减少,到空气中12天(P23)后,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切片结果: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在P13.P15.P17.P19.P23氧诱导的模型组分别为(1.39±1.12个)、(16.67±3.51个)、(42.31±4.69个)、(39.23±4.5个)、(0.93±0.85个),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96±0.91个)、(0.94±0.92个)、(0.89±0.91个)、(0.9±0.89个)、(0.89±0.97个),二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高氧诱导模型组各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的VEGFmRNA表达水平较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上调,二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结论该动物模型成模率高,可重复性好,并可进行定量研究,是进行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的合适模型。RT-PCR结果显示在氧诱导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mRNA表达明显上调,其变化趋势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相对应。第三部分miRNA-410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目的观察miRNA-410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阐明miRNA-410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健康7日龄(P7)C57BL/6J小鼠,雌雄不限。共10窝共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取10只在正常氧环境下饲养的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剩余50只鼠龄为7天的C57BL/6J小鼠置于浓度为(75±2)%高氧环境中生活5天,在P12返回正常氧环境中。在高氧处理过的50只小鼠中,随机取其中10只,不做任何药物处理,作为高氧诱导模型组。剩余40只从高氧环境中取出的小鼠,随机取10只小鼠于出氧舱后每日右眼局部点pLKO.1-miRNA-410眼药水,2/日,作为pLKO.1-miRNA-410眼药水组。随机取10只小鼠于出氧舱后每日右眼局部点pLKO.1-mock眼药水,2/日,作为pLKO.1-mock眼药水组。10只小鼠于出氧舱后当日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0.4μlpLKO.1-miRNA-410,作为眼内注射pLKO.1-miRNA-410组,10只小鼠于出氧舱后当日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0.4μl pLKO.1-mock,作为眼内注射pLKO.1-mock组。以上5组小鼠的左眼均不做外源性处理。所有小鼠在P17时,在麻醉状态下取材,组织学切片观察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的改变;RT-PCR检测视网膜组织中VEGFmRNA表达水平。结果组织学切片结果表明:高氧诱导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局部使用pLKO.1-miRNA-410眼药水组和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410组与高氧诱导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局部使用pLKO.1-miRNA-410眼药水组与局部使用pLKO.1-miRNA-mock眼药水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410组与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mock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局部使用pLKO.1-miRNA-410眼药水组和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410组与高氧诱导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410组较高氧诱导模型组、玻璃体腔内注射pLKO.1-mock组新生血管丛明显减少,渗漏明显减轻;局部使用pLKO.1-miRNA-410眼药水组较高氧诱导模型组、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410组、玻璃体腔内注射pLKO.1-mock组和局部pLKO.1-mock眼药水组新生血管丛明显减少,荧光渗漏最轻。视网膜组织VEGFmRNA水平检测:1.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410组与玻璃体腔注射pLKO.1-mock相比,VEGF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2.局部使用pLKO.1-miRNA-410眼药水组与局部使用pLKO.1-mock眼药水组相比,VEGF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3.局部使用pLKO.1-miRNA-410眼药水组与玻璃体腔注射pLKO.1-miRNA-410组相比,VEGFmRNA表达降低。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miRNA-410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进一步证明了miRNA-410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所起的调控作用,同时为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梁舒[5](2010)在《细胞粘附激酶β信号通路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厄贝沙坦、氟伐他汀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是多种缺血缺氧性眼底病共有的病理改变。RNV会引起视网膜纤维组织增生,视网膜脱离,甚至视力丧失,已成为发达国家致盲性眼病的首要原因,也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视力健康的重要原因。明确RNV发生发展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并进而寻找新的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眼底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细胞粘附激酶β(cellular adhesion kinaseβ, CAKβ)是一种能被细胞内钙浓度增高及多种刺激信号激活的具有明显的酪氨酸激酶和自身激酶活性的信号分子,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等,与细胞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和多种生物学功能有密切关系。然而,CAKβ在RNV中的作用及其与VEGF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模型,观察VEGF、CAKβ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探讨CAKβ通路在RNV中的作用以及氟伐他汀、厄贝沙坦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参照文献建立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 OIR)模型。(1)选择健康7日龄(P7)C57BL/6J小鼠,共8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高氧组(OIR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在P12、P14、P17、P19处死幼鼠。(2)选择P7 C57BL/6J小鼠共18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C组、OIR组及模型+贝伐单抗组(BVZ组)。BVZ组在P12时腹腔麻醉后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5mg/Kg,分别在P12、P14、P17处死幼鼠。(3)选择P7 C57BL/6J小鼠共14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5组:C组、模型+氟伐他汀组(FVS组)(P12时腹腔麻醉后双眼玻璃体内注射氟伐他汀10mg/Kg/d)、模型+厄贝沙坦组(IBS组)(P12时腹腔麻醉后双眼玻璃体内注射厄贝沙坦50mg/Kg/d)、模型+氟伐他汀组+厄贝沙坦组(FVS+IBS组)(P12时腹腔麻醉后双眼玻璃体内注射同上剂量的氟伐他汀及厄贝沙坦)、OIR组。P17处死幼鼠。(4)视网膜组织切片及铺片定性及定量观察RNV;2’,7’-二氯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实时RT-PCR检测VEGF mRNA、CAK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EGF蛋白、CAKβ及其Tyr402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1)将P7幼鼠置于75%高氧环境5天后移至正常氧环境,可成功诱导出RNV模型。P14即可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P17新生血管最明显。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内ROS水平改变与定量及定性观察到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变化相一致。(2)正常新生小鼠P12时,视网膜VEGF mRNA及蛋白表达,CAKβmRNA及蛋白表达,CAKβTyr402/CAKβ比值均处于最高;OIR组自P12开始,VEGF mRNA及蛋白表达,CAKβmRNA及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到P17时达高峰,CAKβTyr402/CAKβ比值在P14,P17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贝伐单抗干预后第2天,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即显着低于同时段OIR组,与同时段C组无显着差异,其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CAKβmRNA及蛋白表达也显着低于同时段OIR组,但仍显着高于同时段C组。表明贝伐单抗对于VEGF及CAKβ的表达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对CAKβ的抑制效率不及VEGF。(3)厄贝沙坦干预组及氟伐他汀干预组新生血管增生情况明显延缓,突破内界膜的细胞核计数均显着少于非干预组,细胞内ROS水平、VEGF mRNA及蛋白表达、CAKβmRNA以及CAKβ及其Tyr402磷酸化蛋白均较非干预组有显着下降。而两药联用在上述指标均优于各自单独用药。【结论】(1)氧化应激、VEGF及CAKβ在RNV中起重要作用。(2)贝伐单抗对VEGF及CAKβ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对CAKβ的抑制效率不及VEGF。(3)厄贝沙坦及氟伐他汀均能有效降低ROS水平、下调VEGF及CAKβ表达,改善血管新生。两药联用更有利于改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4)CAKβ参与了RNV的多种信号通路, CAKβ可能是抗RNV治疗的一个新的靶分子。
孟丽娜,董晓光,王晔,刘廷,张珊珊[6](2010)在《血管能抑素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血管能抑素真核表达质粒(pCMV-H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的56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治疗组和空载体组,每组14只。后3组小鼠置于(75±2)%浓度的氧环境中饲养5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建立氧诱导的RNV动物模型。治疗组小鼠在出生后第12天出氧箱时行玻璃体腔注射血管能抑素pCMV-HA,空载体组注射等量空质粒。出生后第17天行伊凡思蓝(Evansblue)灌注血管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变化。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结果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治疗组较OIR模型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均匀,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显着减少。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与OIR模型组及空载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06,P<0.001)。结论血管能抑素pCMV-HA对氧诱导的RNV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王志军[7](2010)在《TGF-β1/Smad4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整体评价;初步探讨TGF-β1/Smad4在OIR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为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高氧组)与对照组(空气组),实验组置于75%高氧环境中饲养5天后回到空气中继续饲养,对照组则始终在空气环境中饲养。两组小鼠分别于生后第7(P7)、12、14、17、22、25及30天处死取材,其中P12、P14、P17小鼠眼球用于观察正常及高氧损伤视网膜血管发育;P17、P22、P25、P30小鼠眼球用于观察视网膜后期纤维化情况;P7、P12、P14、P17小鼠眼球用于检测TGF-β1/Smad4在视网膜中的表达规律。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学改变;HE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评估建模成功;VG染色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视网膜后期纤维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组织TGF-β1的表达并作半定量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TGF-β1mRNA及Smad4mRNA的表达。结果:1.成功建立了OIR小鼠模型;对视网膜血管增生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小鼠P17平均每只眼球每张切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32.88±5.843)个,而对照组不足1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探索了OIR小鼠视网膜晚期纤维化情况:视网膜新生血管P17后逐渐消退;视网膜组织VG染色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皆为阴性。3. TGF-β1/Smad4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显示:对照组P7-P17均有TGF-β1抗原阳性表达,主要表达部位为视网膜内界膜附近,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及内颗粒层也可见较弱表达,表达强度随日龄增加而逐渐减弱。实验组TGF-β1表达明显增高,除P7外,均高于同时相点空气组,P<0.0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除P7外,两组TGF-β1mRNA表达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实验组P12时达到最高,P14稍有下降,至P17时仍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P7时TGF-β1 mRNA有最高表达量,P7-P17表达强度逐渐下降。实验组伴随高氧诱导后TGF-β1 mRNA的高表达,Smad4mRNA表达也增高,在P7-P17期间持续高表达。对照组在P7-P17,Smad4mRNA表达量逐渐下降。结论:OIR小鼠模型较好的复制了临床ROP中血管阻塞、新生血管形成等急性病变,但对严重ROP中的视网膜纤维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未能呈现。经由Smad4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TGF-β1发挥致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之
宋玫侠[8](2010)在《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模式动物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底病是一类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均可因新生血管增生、牵拉而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原因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是眼科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视网膜缺血、缺氧是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重要原因,缺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常用的复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特别是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常用方法[1,2]。但是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与所采用的动物品系有关。另外有文献报道[3],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及视网膜退行性变模式小鼠很少生成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早期的工作中,我们实验室发现一种快速视网膜变性小鼠(Retinal degeneration fast,rdf)及两种自发性基因突变模式大鼠,分别为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ongenital stationary night-blindness,CSNB)大鼠[4]和视网膜锥细胞失功能(retinal conedystfunction,RCD)大鼠[5],其在成年时仅主要表现为功能性的改变,而视网膜光感受器则无明显的退行性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我们参照文献方法[6],对新生的模式动物采用高浓度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制备模型,观察三种模式动物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特点。材料和方法选择清洁级、鼠龄为7d的SD大鼠、CSNB大鼠、RCD大鼠、rdf×C57BL/6J小鼠、rdf×C57BL/6J杂合子小鼠及rdf小鼠各1窝,每窝(即每组) 6只为高氧/复氧实验组,正常对照组为以上6种品系同龄新生鼠各1窝每窝(即每组) 6只。(正常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突变品系动物由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屏障动物实验室提供)。将实验组新生鼠与母鼠共同置于密闭的动物实验氧舱(DWC450-1150型,上海七〇一所杨园医用氧舱厂)。氧舱内接入湿化医用纯氧,氧气的流量控制在0.5-0.75L /min,使氧舱内氧浓度保持在80%±2%,氧舱内气压保持为常压。用数字测氧仪(Ceramatec公司生产的Maxo2 Oxygen Analyzer,ModelOM225AE)测量舱内的氧浓度,氧浓度稳定后每间隔2h监测1次,使其始终保持在80%±2%。每天打开氧舱更换垫料、加水、添食1次。在此环境中饲养5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下继续饲养5d至第17d。正常对照组新生鼠与母鼠饲养于正常氧环境至第17d。按Browning等[7]报道的墨汁灌注显色法,各组新生鼠在P18时进行视网膜铺片,即在钟形罩下乙醚吸入深度麻醉,心脏灌注生理盐水及4%多聚甲醛各10ml后,灌注墨汁与明胶水溶液(1:50)混合液,比例为1:2,每只新生鼠灌注3ml,而后迅速取出双侧眼球,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24h,将其中1只眼球在解剖显微镜下去除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和巩膜。完整剥离视网膜组织,以视乳头为中心做4个放射状切开,将视网膜平铺于挂胶载玻片上,50%甘油封片后在光镜下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情况。取另1只眼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中4℃固定24h后,去除前节,制作成眼杯。酒精常规梯度脱水、石蜡包埋,切片方向平行于角膜至视乳头的矢状位连续4μm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进行计数。每只眼球取20张切片,相邻两张间隔30μm,用双盲法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统计每只眼球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选取切片时应避开视乳头周围,仅计数与内界膜有联系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9]。各组新生小鼠按以上大鼠做视网膜组织切片的方法一眼做视网膜组织切片,另一眼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v-WF因子染色识别血管内皮细胞。(所用一抗、二抗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见棕黄色为阳性。结果在正常饲养环境下,RCD大鼠视网膜血管网稀疏,SD大鼠视网膜切片偶见内皮细胞。在高氧/复氧诱导下,各实验组新生鼠视网膜血管正常放射状网络结构受到破坏,结构稀疏,血管迂曲、收缩或扩张,部分血管出现闭塞,可见无灌注区。其中SD大鼠、CSNB大鼠视网膜有出血点,甚至片状出血。组织切片显示除对照组的SD大鼠中偶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外,其他5组均未见。实验组中SD大鼠、CSNB大鼠、RCD大鼠、rdf×C57BL/6J小鼠、rdf×C57BL/6J杂合子小鼠和rdf小鼠6种品系中均可见较多的突破内界膜内皮细胞核,计数结果分别为24.10±2.49 , 38.20±10.47 ,68.00±3.06,16.95±5.12,25.52±6.90,29.15±23.79,与同品系的对照组有显着性的差异(P<0.01);与不同品系的实验组比较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采用高氧/复氧可以成功诱导出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2、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与品系有关,视网膜退行性变大鼠仍可诱导出视网膜新生血管,且严重程度可能与感光细胞的功能有关。3、rdf在高氧/复氧诱导下有视网膜新生血管,与rd1有明显的不同。
韩小霞[9](2009)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的疾病是世界主要的致盲原因,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P)、视网膜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Eales病)等多种疾病。其基本病理过程是原发病造成的视网膜血管损伤和视网膜组织缺血,并可诱发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结构和功能不良的新生血管以及纤维血管增生膜随之引起黄斑水肿、视网膜和玻璃体内出血、对视网膜施加牵拉最终可形成视网膜脱离,损害患者的视力,甚至导致失明。在促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已发现的作用最强的血管生成分子,在它的作用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新生血管。抗VEGF疗法(anti-VEGF,如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的应用是继激光光凝和玻璃体手术后的一个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新方法。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在视网膜血管生成中,各种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的平衡是关键,众多的血管作用因子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中发挥作用。近年的研究显示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参与了肿瘤生长和新生血管生成过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是一种有紧密连接、参与视网膜外屏障、保持视网膜功能的特化细胞,也已知通过分泌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参加许多病理过程,而这几种分子都是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有关的重要分子。ILK是细胞内的一种苏氨酸/丝氨酸(Thr/Ser)激酶,以它的COOH端与跨膜蛋白整合素的β1,β3结合,介导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信号传递。它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作用底物,是蛋白激酶B(PK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重要的上游激酶。ILK连接整合素到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转导从整合蛋白到细胞外基质和各种亚细胞成分的信号以及从细胞外环境到细胞内的信号。它与整合素和生长因子结合,参与了贴壁细胞的生长、增殖、移行,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抑制其活性能减弱肿瘤的侵袭和血管生成。然而在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是不是同时也有ILK的参与,它和已知的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检测ILK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表达,研究ILK在新生血管疾病中可能的作用,期望为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检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新生血管膜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以及HIF-1α、VEGF、ILK的表达,观察应用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后对其的影响,以了解ILK是否参与了DRP的病理过程。2.检测高糖和缺氧条件下分别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ILK和ICAM-1的表达,以了解RPE是否也能表达ILK和ICAM-1,并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3.检测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小鼠模型眼内ILK的表达,以了解ILK是否也是参与的分子之一。方法1.玻璃体切除术中取出的24例PDR患者的视网膜前新生血管膜,其中术前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者12例,未使用Avastin治疗者12例;以10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视网膜前增生膜作为对照。HE染色计数增殖膜内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新生血管膜内HIF-1α、VEGF和ILK的蛋白表达量。2.培养人RPE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在高糖条件下、有无曲安奈德(TA)作用时,RPE细胞ILK和ICAM-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两者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3.建立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小鼠模型,活体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病变,如渗漏、血管迂曲和无灌注区形成;在病理切片计数进入玻璃体腔内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免疫组化法检测ILK、HIF-1、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和侵入玻璃体的细胞团内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显示,在所有的24个PDR增生膜中,都有ILK的表达,无论是否使用Avastin,其表达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346)。但在Avastin组,PDR新生血管增殖膜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为21.5±3.94个(n=12),相比之下,未使用Avastin组的细胞数为41.33±7.44个(n=12),P=0.003,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VR视网膜前膜中的细胞数为0。在未使用Avastin的PDR增殖膜中,血管内皮表达HIF-1α和VEGF的量明显高于Avastin组,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HIF-1=0.023, PVEGF=0.000)。2.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都显示RPE细胞在高糖培养6 h高表达ILK、ICAM-1蛋白,而实时荧光PCR检测显示在2 h其mRNA表达量开始上调,在6 h下降。高糖对RPE表达ICAM-1的上调作用能被糖皮质激素TA抑制,而ILK的上调不受其抑制。3.在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迂曲增粗,造影剂渗漏,有无灌注区形成。视网膜切片显示模型眼视网膜前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增加(23.47±8.43比对0.12±0.35, 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其高表达HIF-1α、VEGF和ILK。结论1.人PDR增殖膜中的新生血管有ILK表达,提示ILK参与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治疗PDR,能够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下调HIF-1α、VEGF在增殖膜的表达,但不能下调ILK的表达。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中,ILK可能是HIF-1α、VEGF的上游因子。2.RPE细胞在高糖环境下能高表达ILK和ICAM-1,RPE细胞可能通过这两种因子的信号途径而参与DRP的病变。3.在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中,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高表达ILK,提示ILK参与了类似的病理改变。创新点1.首次在24例人PDR增生膜中检测到ILK的表达;首次证实抗VEGF疗法(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能明显减少PDR新生血管膜内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下调HIF-1α、VEGF的表达,但不能下调ILK的表达。2.首次在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中检测到ILK的表达,提示ILK参与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
黄文志[10](2008)在《阻断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C57BL/6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观察眼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的变化,并初步探讨EPO特异性阻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形成的影响。方法:1.建立小鼠OIR模型,观察和计数各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2.新生C57BL/6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10)。(1)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第7日(P7)与母鼠共置于密闭的氧箱,氧分压为75%±5%,共培养5天后(P12)回到正常氧环境,氧分压为20%±1%,建立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进入氧箱,与母鼠一同饲养于正常氧环境。(2)所有小鼠出生后于P12—P16日隔日行右眼玻璃体内注射。实验组存活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注射含有25ng(25ng组),50ng(50ng组),250ng(250ng组)可溶性EPO受体的PBS液0.5μl以及等容积不含EPO受体的PBS液(PBS组),对照组10只小鼠注射不含EPO受体PBS液0.5μl。(3)于P17日处死各组小鼠,摘取右眼眼球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计数突破内界膜RNV内皮细胞核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BS组和对照组小鼠左眼视网膜组织EPO含量。结果:(1)视网膜组织切片显示:氧诱导后的P17日小鼠突破内界膜RNV内皮细胞核计数为80.0±6.2个,而常氧环境下的小鼠仅为1.0±0.9个,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EPO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显示:PBS组视网膜EPO含量为80.82±20.70 IU/L,对照组为14.42±6.80 IU/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视网膜组织EPO表达与RNV增生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s=0.58,P<0.01)。(4)各模型组小鼠RNV内皮细胞核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1.3±0.5个),而在OIR模型各组中,PBS组RNV内皮细胞核计数(82.0±5.5个)多于各浓度EPO受体组(P<0.001),25ng组的RNV内皮细胞核计数(62.2±4.5个)和50ng组RNV内皮细胞核计数(43.3±3.2个)均多于250ng组(22.2±2.1个)(P<0.001),并且25ng组RNV内皮细胞核计数多于50ng组(P<0.001)。结论:1.采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能成功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模型。2.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与眼球局部EPO上调有关。3.特异性阻断EPO后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许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piRNAs在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中的表达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构建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 |
| 2.2.2 视网膜制备及荧光染色 |
| 2.2.3 石蜡切片HE染色 |
| 2.2.4 RNA提取及测序准备工作 |
| 2.2.5 结果分析 |
| 2.2.6 PCR验证 |
| 2.2.7 统计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评价 |
| 3.2 血管内皮细胞的定量分析 |
| 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
| 3.4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结果 |
| 3.5 KO分析 |
| 3.6 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piRNA-1245调控低氧处理人视网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1.1 实验细胞株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 2.2.2 细胞冻存 |
| 2.2.3 细胞计数 |
| 2.2.4 细胞分组 |
| 2.2.5 低氧诱导细胞实验 |
| 2.2.6 细胞转染 |
| 2.2.7 细胞划痕实验 |
| 2.2.8 细胞流式实验 |
| 2.2.9 细胞成管实验 |
| 2.2.10 细胞EdU实验 |
| 2.2.11 细胞总RNA的提取和qRT-PCR |
| 2.2.12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蛋白变性 |
| 2.2.13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 2.2.14 细胞Transwell实验 |
| 2.2.15 统计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细胞转染情况 |
| 3.2 piRNA-1245/PIWIL2和VEGF在低氧组HREC细胞中高表达 |
| 3.3 敲减piRNA-1245能够抑制低氧HRECs的凋亡 |
| 3.4 敲减piRNA-1245能够减弱低氧HRECs的迁移及成管能力 |
| 3.5 敲减piRNA-1245能够减弱低氧HRECs的增殖能力 |
| 3.6 piRNA-1245激活JAK2/STAT3通路调控VEGF的表达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piRNA-1245通过JAK2/STAT3/VEGF调控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 2.2.2 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慢病毒 |
| 2.2.3 视网膜组织总蛋白提取及蛋白变性 |
| 2.2.4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 3 实验结果 |
| 3.1 piRNA-1245和PIWIL2和VEGF在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高表达 |
| 3.2 玻璃体腔注射piRNA-1245慢病毒能够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
| 3.3 玻璃体腔注射piRNA-1245慢病毒能够减轻视网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
| 3.4 piRNA-1245激活JAK2/STAT3通路调控VEGF的表达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非编码piRNA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1 引言 |
| 2 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动物饲养仪器 |
| 2.1.3 实验用主要试剂 |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造模方法 |
| 2.2.2 实验分组 |
| 2.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 2.2.3.1 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 |
| 2.2.3.2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3.1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 2.3.2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
| 3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DLL4、CREB表达的影响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实验药品及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造模方法 |
| 3.2.2 实验分组 |
| 3.2.3 给药方法 |
| 3.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 3.2.4.1 CREB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 3.2.4.2 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 3.2.4.3 DLL4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 3.3 统计分析 |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 3.4.1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CREB表达的影响各组视网膜中CREB表达的OD值如下 |
| 3.4.2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NOTCH1表达的影响 |
| 3.4.3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提取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DLL4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机制 |
| 4.2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评价 |
| 4.2.1 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 |
| 4.2.2 光凝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
| 4.2.3 酸中毒诱导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
| 4.2.4 玻璃体腔注射血管生长因子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动物模型 |
| 4.3 中医气血理论应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
| 4.3.1 益气活血法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
| 4.3.2 益气活血法应用于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 |
| 4.3.3 益气活血法应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 |
| 4.4 黄芪、灯盏细辛、葛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 4.4.1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 4.4.2 灯盏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 4.4.3 葛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 4.5 阳性药物阿帕替尼的选择依据 |
| 4.6 关于益气活血中药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NOTCH1、DLL4、CREB表达的相关作用 |
| 4.6.1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 CREB 表达的影响 |
| 4.6.2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NOTCH1表达的影响 |
| 4.6.3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DLL4表达的影响 |
| 4.7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
| 4.7.1 激光光凝 |
| 4.7.2 手术治疗 |
| 4.7.3 药物治疗 |
| 4.7.4 基因治疗 |
| 5 结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1 HE染色图片 |
| 附图2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
| 附图3 CREB蛋白表达图片 |
| 附图4 免疫组化染色图片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体外模型 |
| 1.1 细胞水平模型 |
| 1.2 组织水平模型 |
| 2 体内模型 |
| 2.1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 |
| 2.2 角膜模型 |
| 2.3 眼底血管增生模型 |
| 2.4 斑马鱼模型 |
| 2.5 藻酸盐包被模型 |
| 2.6 鼠耳模型 |
| 2.7 其他模型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miRNA410 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 VEGF 的动态表达 |
| 引言 |
| 一、目的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miRNA410 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 |
| 一、目的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四、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细胞粘附激酶β信号通路在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厄贝沙坦及氟伐他汀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细胞粘附激酶β通路的干预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一):CAKβ-粘着斑激酶家族的新成员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眼新生血管药物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一) 小鼠视网膜血管发育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图版 |
| (二) OIR小鼠模型的建立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图版 |
| (三) OIR小鼠模型的评价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图版 |
| 第二部分 TGF-β1/Smad4在OIR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图版 |
| 全文小结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简略词表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正文 |
| 实验一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诱导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仪器设备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观察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仪器设备 |
| 2 方法 |
| 2.1 视网膜铺片 |
| 2.2 视网膜组织切片 |
| 3 结果 |
| 3.1 视网膜血管铺片的观察 |
| 3.2 视网膜组织切片的观察 |
| 4 讨论 |
| 实验三 快速视网膜变性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诱导及观察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仪器设备 |
| 2 方法 |
| 2.1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诱导 |
| 2.2 视网膜组织切片的制备 |
| 2.3 免疫组织化学切片的制备 |
| 3 结果 |
| 3.1 视网膜新生血管诱导及新生血管细胞核计数结果 |
| 3.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 4 讨论 |
| 4.1 rdf 小鼠、rdf×C57BL/6J 小鼠在新生血管方面与 rd1 小鼠的不同 |
| 4.2 关于高氧对锥体细胞的保护作用 |
| 4.3 rdf 小鼠与 rdf×C57BL/6J 小鼠诱导的新生血管的差异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1 主要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
| 2 整合素连接激酶 |
| 3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 正文 |
| 实验一 ILK 在PDR 增生膜血管中的表达及Avastin 对其的作用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高糖对体外培养人RPE 细胞表达ILK 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眼内ILK 的表达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待发表文章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 |
| 第一章 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的建立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第二章 OIR小鼠视网膜EPO表达及其阻断对新生血管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