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豪[1](2021)在《坐上跳高训练架练习与背越式跳高在助跑、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男子跳高曾经是我国在田径方面的优势项目,倪志钦和朱建华等优秀运动员在国际田径赛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坐上跳高训练架练习(以下简称为坐上练习)作为朱建华成绩增长期的常用专项训练方式,对提高跳高的运动表现有显着的训练效果,然而该方法随着这些优秀运动员的退役,目前已较少使用在运动训练或田径教学中。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生物力学运动捕捉与分析的方法,对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究两者数据之间相似和差别之处,挖掘该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明确其对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影响机制,以充实跳高运动的训练和教学手段。研究方法: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8名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进行三维运动图像拍摄(拍摄频率为60Hz)。由于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的最大高度存在差异,为保证运动员在两种情况下用力程度相近,分别选取两种模式中最高高度、次高度、次次高度进行对比。利用锐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与数据分析,采用James Hay的人体模型规定进行标点和数据处理,原始运动学数据采用Butterworth四阶低通滤波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10Hz。分析的运动指标包括:后四步步长、速度,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高度、速度以及起跳腿的髋、膝、踝角,躯干倾角,两大腿夹角等。研究结果:1.在助跑节奏上,运动员在坐上练习中助跑后四步的速度比例更优,最后一步步长显着大于背越式跳高中最后一步步长;在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坐上练习时的摆动腿髋关节角度优于背越式跳高中的摆动腿髋关节角度。2.在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运动员坐上练习时的起跳腿膝关节缓冲幅度优于背越式跳高时;起跳腿离地瞬间,运动员坐上练习时的起跳腿膝、踝关节蹬伸更为充分;坐上练习时,运动员在起跳腿着地和离地瞬间的两大腿夹角更合理。3.起跳阶段,运动员在坐上练习时的身体重心高度和垂直速度更合理,蹬伸距离更长,腾起角更大。4.在坐上练习时,运动员起跳腿着地瞬间躯干内倾角度更优,起跳腿离地瞬间的躯干后倾角更接近90°。5.坐上练习时运动员的蹬伸时间较背越式跳高更充分。研究结论: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和起跳阶段在动作模式上极为相似,但两种模式在助跑和起跳阶段,有较多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坐上练习有助于改善后四步助跑速度比例,增加倒一步摆动腿蹬伸幅度和步长,从而增加髋角,利于获得合理的两大腿夹角,实现早摆快摆;有助于合理增大起跳缓冲和蹬伸幅度,调整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适当延长蹬伸时间,获得更大的蹬伸距离、垂直速度和腾起角;有助于优化起跳阶段运动员躯干的内倾和后倾。
周一方[2](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王宇倒二步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指出目前,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王宇已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但距离跳高世界记录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本文将辩证分析王宇的个人技术,旨在更高的提升其技术水平。在跳高运动技术中,倒二步助跑技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是把助跑已经获得的水平速度更好地衔接到起跳环节,而起跳是跳高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是将助跑中的所获得的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获得越过横杆所需腾起高度。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录像拍摄法、视频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王宇的倒二步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用视讯系统对王宇的比赛和训练视频进行解析,分析王宇的倒二步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将所得数据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差异。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王宇的最后两步助跑速度存在有上升的趋势,垂直速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一步助跑牢固支撑稳定,蹬摆协调配合,动作幅度不断加大。其在倒二步助跑水平速度及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变化量上均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导致其助跑时间和腾空时间的较长。尽管通过最后一步积极蹬伸补偿了水平速度,但是其最后一步助跑水平速度依然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2.王宇起跳着地瞬间的水平速度较小,并且存在质心速度下降稍快的现象。缓冲时,王宇起跳腿伸肌离心收缩力略小,造成起跳腿无法支撑身体,身体向前上方冲出去。致使其起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则小,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变化量和质心速度转化率小。3.王宇起跳着地瞬间的身体质心高度低于最后一步助跑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其结果有利于增加起跳过程质心的做功距离。王宇起跳着地瞬间的质心高度、起跳离地瞬间的质心高度和起跳时的蹬伸距离均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4.王宇起跳时的腾起角度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在起跳着地瞬间,王宇的内倾角和后倾角均较小。起跳着地时左膝关节角度较好,但是左髋关节角度较大,踝关节角度较小,而在最大缓冲时刻的膝关节角度则较大。在起跳离地时,王宇后倾角和髋、膝、踝关节角度均较小。
孙彬[3](2020)在《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前八名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录像拍摄、录像解析、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7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比赛的前8名运动员的最好成绩进行研究分析,着重针对助跑、起跳技术。运用两台三维高速摄像机对起跳腿着地瞬间、最大缓冲瞬间、离地瞬间进行运动学分析,以及对运动员跳高的战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从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角度来看,八名运动员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起跳腿伸得较直,而且腿部折叠技术较好,当起跳着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越高时,运动成绩也就越好。虽有个别运动员存在屈膝着地的现象,但着地技术基本合理。2.八名运动员在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优于其他优秀运动员,说明他们的技术动作较好。从膝关节角度来看,八名运动员在最大缓冲瞬间的起跳腿缓冲较充分,基本都在田径认定的140°-160°范围之间,但是其中一名运动员的膝关节角度偏小,这可能与其下肢力量较差有一定关系。3.八名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起跳腿的各关节角度偏小,只有第一名王X的腾起角度在50°-55°的合理范围内,其余七名运动员的腾起角度均偏小。经检验,我国跳高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普遍偏低,说明在这一瞬间他们的起跳腿蹬伸并不充分。虽然身体的重心高度与运动员的身高存在较大的关系,但是我国运动员的身高水平并非弱势,只能说明是其踝的水平速度不够大,从而影响了运动成绩。4.运动员战术运用的成功率对比赛最后的名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个人试跳成功率与成绩名次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因此,运动员必须高度重视任何高度上的第一次试跳,尤其是在出现成绩相等的高度上,第一次试跳成功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谁的名次在前。5.跳高比赛时运动员会根据战术需要合理安排自己在关键高度上的试跳成功率,如若能在这些关键高度上提高试跳的成功率,利用规则中的“免跳”战术保证成绩的稳定性与成功率,这对于运动员取得好的名次排定至关重要。6.有丰富比赛经验的运动员一般专项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比较好,他们的起跳高度会比年轻运动员高一些,反之,经验较少的年轻运动员可以把起跳高度定低一些,从而慢慢适应比赛节奏,调整心理状态,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名次。因此,在跳高比赛中恰当地运用战术技巧,可以确保运动员减少试跳的次数,保存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去冲击更高的高度、更好的名次。
程泓人[4](2020)在《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关键运动技术特征的运动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2018—2019年间国内重大赛事中成绩在2.20m—2.24m区间的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关键运动技术特征和相关技术指标。通过与世界级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2.27m以上跳次的关键运动技术参数做对比,探究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关键技术特征,找出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现阶段存在的技术层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为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及其教练员提供相关的技术参数数据,为从事背越式跳高技术研究,跳高项目教学和专项训练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2018年—2019年间国内重大赛事中跳过2.20m—2.24m成绩的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现场拍摄法、视频图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特征。采用运动现场拍摄法和视频图像解析法,对2018-2019年间7场赛事中成绩在2.20m—2.24m区间的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进行视频图像解析,人体模型采用松井秀治的人体模式进行计算处理,数据平滑频率为6Hz。采用SPSS23.0对相关技术参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最大值、最小值、百分比、均值±标准差进行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U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和ANOVA分析用来比较和检验组间差异,统计显着性水平设定为:p<0.05。研究内容以2018-2019年间国内部分重大田径赛事男子跳高比赛中,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助跑阶段,起跳阶段和腾空过杆阶段表现出来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参数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1)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步长分别为2.14±0.10m和2.01±0.08m,步长差值为0.13±0.12m;倒2步步长/身高的比值为110.57±3.71%,倒1步步长/身高的比值为110.57±3.71%。(2)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倒2步的步速为7.53±0.16m/s,倒1步的步速为7.32±0.24m/s,最后2步的平均速度为7.43±0.19m/s。(3)我国现役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助跑水平速度损失率为2.79±1.83%,助跑速度转化率为63.38±2.79%。(4)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时身体质心高度H1的值为0.91±0.03m,H1与身高的比值为47.17±0.73%;起跳离地时身体质心高度H2的值为1.30±0.06m,H2与身高的比值为67.42±1.63%。(5)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为7.24±0.24m/s,垂直速度为-0.07±0.22m/s;起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为4.27±0.28m/s,垂直速度为4.59±0.20m/s;起跳阶段垂直速度的转化率为64.34±4.70%。(6)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腾起初速度为6.27±0.25m/s,腾起角度为47.06±2.28o。(7)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时身体的后倾角度为20.09±1.69o;起跳离地时躯干的侧倾角度为5.34±2.21o;身体质心投影点距起跳脚脚尖的距离为0.06±0.02m。(8)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腾起时身体质心最高点H3的值为2.24±0.02m,H3与横杆的垂直距离为0.02±0.20m;腾起阶段的质心位移距离为1.85±0.17m。研究结论(1)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步长模式符合当前世界男子跳高助跑特点,呈“大-小”步长模式。(2)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步速较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关键阶段的速度能力较弱。(3)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损失率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转化率高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节奏稳定性和水平速度利用能力强。(4)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时的垂直速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而跳高成绩与起跳离地时的垂直速度呈正相关r=0.620(P(27)0.01),垂直弹跳和起跳爆发力需要提高。(5)腾起初速度与腾起角度合理匹配才能产生适宜的起跳条件,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均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呈负相关r=-0.562(P(27)0.01)。(6)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腾起时身体质心最大高度H3的值低于国外选手,但对H3的利用更好,过杆更经济实效。
侯杰[5](2020)在《对2018年钻石联赛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人们普遍认为,起跳阶段中任何技术的不合理,都会影响起跳效果。摆动动作是起跳阶段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摆动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到起跳离板瞬间中的摆动动作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阶段中摆动技术的优缺点,为提高我国跳远运动的竞技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以2018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跳远前八名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影像拍摄法等研究方法,从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摆动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摆动动作与其它运动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身体质量指数、克托莱指数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呈显着性差异,表现出我国运动员的肌肉充实度相对较低,肌肉力量相对较小。2、在起跳着板阶段中,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方面呈显着性相关,表现出我国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屈蹬”技术较差,摆动半径较大,增加摆动惯量。3、在起跳缓冲阶段中,国内、外优秀跳远远动员在髋关节、摆动腿摆动动作方面呈显着性差异,表现为缓冲阶段起跳腿侧髋缓冲幅度小、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等现象;在摆动腿侧臂摆动动作方面无显着性差异。4、在起跳蹬伸阶段中,我国运动员存在离板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较低、摆动腿的摆动制动效果不佳、身体重心相对较低、起跳腿髋关节未充分蹬伸的现象。5、在起跳过程中,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身体重心起伏相对较小,身体向前性较好;摆动动作对身体重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身体重心的高度及垂直速度;在起跳阶段中摆动腿以及摆动臂的摆动角速度大致经历增加-最大-减小三个阶段,其摆动角速度最大值都出现在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时相。6、蹬伸阶段摆动腿摆动角加速度、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离板瞬间起跳腿髋角与运动成绩呈显着性相关。
陈禹[6](2020)在《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跳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起跳技术是决定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关键性技术。三维运动学作为一个成熟的技术,能够对跳高这种复杂性运动进行相应指标的采集与分析。本文对跳高起跳动作三个瞬间和两个阶段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完善运动员的技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构建京津冀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模型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和理论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等方法,选取京津冀田径室内邀请赛的男子跳高比赛为拍摄对象,并选取在本次比赛取得前八名运动员最好成绩的起跳技术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起跳着地瞬间,京津冀运动员起跳腿能够积极送髋,摆动腿踝关节充分发挥蹬伸作用,但起跳腿着瞬间存在屈膝过大现象。运动员摆动腿踝关节蹬伸越充分,肩髋扭转角越小运动员取得的成绩越好。在此瞬间运动员起跳腿的水平速度占有重要影响,运动员的成绩随着起跳腿膝关节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踝关节的水平速度、大腿重心速度的增加而增加。2.在最大缓冲瞬间,运动员膝关节角度能够在合理范围内,部分运动员右髋向前旋转过大,右肩向前旋摆不充分。在此瞬间,随着摆动腿膝关节角度越大运动员成绩表现越差。膝关节以及大腿重心的摆动能够促进运动员成绩的增加。3.在离地缓冲瞬间,8名运动员在此瞬间摆动腿侧肩髋扭转比较积极和充分,部分运动员起跳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蹬伸不充分。随着摆动腿膝关节的角度以及身体躯干的内外倾角变小使得运动员成绩变差,摆动腿踝关节合速度、髋关节和大腿重心垂直速度、以及踝关节水平速度与运动员的成绩成显着向正相关关系。4.在缓冲阶段,运动员在此阶段身体能够合理的倒向杆的方向,摆动腿能够积极的向前摆动送髋,大部分运动员采取小腿折叠向上摆动的方式。但部分运动员身体后倾比较严重,缓冲阶段运动员起跳缓冲时间较长,向左摆动的速度过大以及向右扭转右髋过早的现象。5.在蹬伸阶段,运动员在起跳时都采用折叠摆腿的方式。部分运动员存在屈膝,向左摆动过大,向上摆动过小现象。起跳缓冲时间比蹬伸时间略短,但蹬伸时间过长的现象,表现出肌肉力量不足的特点。随着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越大、运动员摆动腿踝关节合速度以及髋关节合速度的增加运动员成绩越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进京津冀男子青少年运动员跳高水平的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孙子顺[7](2019)在《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倒二步助跑与起跳阶段运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我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前八名选手的技术特点,并对比这八名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在倒二步助跑与起跳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试图找到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水平之间的关键技术特征,以帮助教练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优化训练。研究方法:对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前八名选手的比赛进行三维运动图像拍摄,并使用北京体育大学视迅图像解析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人体模型采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平滑率为8Hz。研究结果:所获运动学的参数结果显示,国内这八名跳高选手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在技术参数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结论:1.在倒二步步速方面,国内这八名跳高运动员倒一、二步助跑水平速度明显慢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乔月峰、黄龙康倒一步水平速度低于均值,白龙、庾石锁倒一步水平速度明显快于均值。2.在倒二步步长方面,除孙钊外,其他人最后两步步长的差值均不在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平均值以内。王臣和庾石锁倒一步的步长大于倒二步的步长。在质心高度方面,乔月峰的质心高度明显高于其他选手,王臣和孙钊的质心高度略低于其他人。3.在起跳开始时的垂直速度方面,这八名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相比明显较低。在起跳开始时的质心高度与身高的比值方面,这八名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明显较低。4.在起跳开始时的内倾角方面,我国这八名运动员起跳开始时的内倾角均值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在起跳过程中后倾角变化值方面,我国这八名运动员起跳时的后倾角变化值整体水平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之间存在差距。5.在起跳脚着地瞬间的左膝角方面,我国这八名运动员在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范围以内。而在髋关节角度方面,庾石锁、白龙、张国伟、乔月峰、左髋角小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这八名运动员起跳脚着地瞬间左髋角的均值比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小。6.在起跳脚着地瞬间的大腿夹角方面,乔月峰、张国伟、王臣、庾石锁在起跳脚着地瞬间大腿夹角明显大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在起跳脚离地瞬间的大腿夹角方面,张国伟在起跳脚离地瞬间的大腿夹角明显高于八人的均值,王臣和白龙在起跳脚离地瞬间的大腿夹角低于这八人的均值。
高磊[8](2019)在《2018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牛春格助跑至起跳的技术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牛春格是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一名优秀运动员,近年来进步较快,是女子撑竿跳高项目上不可多得的后备人才。她与我国李玲、任梦茜等优秀的撑竿跳高前辈之间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牛春格的最好成绩与她们相比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将对参加2018年冠军赛的牛春格和前六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在助跑和起跳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前六名运动员的差别,为今后的训练提供技术参数。让教练能够更加清楚的掌握牛春格的情况,能够更加清楚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加快其技术的更快成长,从而便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测试法、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以牛春格参加2018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亚运会选拔赛)贵州站的成绩最好的一跳技术动作,及决赛前六名运动员成绩最好一跳技术动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1.牛春格在助跑过程中倒数第一步的水平速度比倒数二步的水平速度小。2.助跑过程中牛春格倒数第一步步长比倒数二步步长大,最后两步的步长不合理。3.牛春格的重心起伏高度和国际健将李玲、任梦茜等优秀选手相接近,但是不稳定。4.牛春格起跳时上手肩肘角与李玲的以及国外优秀国际健将的上手肩肘角平均值还有一定的差距。5.研究对象牛春格上手握点的地面投影点起跳点起伏较大6.牛春格着地瞬间与离地瞬间的膝角变化量较小,说明起跳时地瞬间膝关节并没有充分发力、完全蹬伸。研究结论:1.牛春格助跑倒两步的步长逐渐增加,但是其倒两步的助跑速度是逐渐减小的,牛春格在助跑最后阶段出现了减速,前几名选手则是逐渐加速状态,最大速度出现在离穴斗距离越近,速度损失越小,成绩就越优秀。2.牛春格的重心起伏高度和国际健将李玲、任梦茜等优秀选手相接近,在跳跃相同高度时,通过数据分析知道,其重心起伏较大导致持竿助跑的节奏不稳定,起跳腿的膝踝关节的变化量较小,蹬伸不充分,这是是身体重心高度不稳定的原因之一。3.前六名运动员离地瞬间上握手肘角与起跳时间都与成绩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其助跑速度与成绩中度相关,以上这几个指标的好坏与成绩的好快有着直接的影响。牛春格起跳时间偏长,上握手角度偏小,与此次比赛成绩不理想有最直接原因,今后得注意,要注重加大上握手肘角,加强助跑速度、缩短起跳时间方面的训练。
才名[9](2019)在《背越式跳高不同弧线助跑对起跳支撑侧技术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关于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的文献很多,但大多都集中在助跑过程中倒二步、倒一步的髋、膝、踝关节的角度;助跑过程中最后几步的速度、步长;助跑与起跳衔接;起跳过程中起跳脚蹬伸用力、摆动腿旋转角度和速度;过杆动作技术等,并且研究对象都是国家队高水平运动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文献中有涉及起跳进杆角度的问题,但没有对进杆角度的明确定义,也缺少对不同进杆角度动作效应的具体研究,因此,本文以不同弧线助跑(进杆角)为切入点,研究不同弧线助跑条件下起跳脚支撑侧的技术变化。本研究试以大、中、小三条不同的助跑弧线为观测点,通过对比起跳不同空间维度起跳支撑侧技术的变化特征,找到不同的助跑弧线对起跳腿关节角度及身体重心轨迹影响的运动学机理,探讨更加有利于运动员起跳的助跑弧线,通过改善运动员的弧线助跑来提高运动员的起跳效率,使教练员更加清晰的认识跳高项目的技术结构,丰富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跳高项目的理解。为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提供些许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测试法、影像解析法等研究方法,对5名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在大、中、小三条不同的助跑弧线中起跳支撑腿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从不同助跑弧线所呈现出的数据中,通过运动员个体变化对比,5名运动员之间的整体共性对比,找到运动员在不同助跑弧线中起跳支撑侧关节角度、速度与重心轨迹所发生的变化,并寻找技术的不同点和更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助跑弧线。研究结果:1.运动员在自身熟悉的助跑弧线中最后一步重心水平速度较快,起跳脚着实瞬间内倾程度由小弧到大弧呈递减趋势。2.小弧线助跑起跳前身体后倾程度最小,随着弧线加大,身体后倾程度递增。起跳着实瞬间,小弧线膝关节角度及髋关节角度最大,随着弧线加大逐步膝髋关节逐步变小。3.重心腾起最大高度,小弧线大于中弧大于大弧。4.小弧线助跑时起跳时间最短,起跳速度快。5.三条弧线在起跳腾起合方向的速度相近,数据显示差异不大。研究结论:小弧线更有利于起跳支撑能力的增加,小弧线起跳效果好;小弧线更有利于纵向速度的改进,增加进杆角度可以增加Z轴速度,缩短起跳时间;小弧线更有利于膝关节角度与髋关节角度的支撑。大弧线有利于起跳前水平速度的获得,有利于后仰角。
黎昕[10](2019)在《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跳高技术和训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停滞不前,1.90米的跳高成绩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而处在21世纪,中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在世界排名上难以入榜。不仅在世界的舞台上,在亚洲跳高比赛中,成绩也不理想,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所以提高我国跳高成绩十分重要。该研究旨在建立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在助跑、起跳、腾空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并对训练时的跳高技术进行诊断研究。本研究通过录像拍摄法、录像解析法、咨询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运动学的角度和训练学的角度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跳高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胡麟鹏在助跑阶段中,助跑最后一步步长较短,且起跳腿着地瞬间踝关节有轻微的变形,助跑起跳技术还需要改进。2.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胡麟鹏在助跑内倾角上和连贯上还存在差距,但助跑水平速度较快,弧线助跑动作顺畅、连贯、放松、加速明显。3.在胡麟鹏两次试跳中,两大腿夹角较郑幸娟小,差值越小蹬伸效果越差,摆动腿蹬伸不积极。4.胡麟鹏过杆技术合理,背弓幅度充分,动作伸展。但在腾空阶段,未能使重心最高点和髋重心最高点同时到达,挺髋较慢。5.起跳腿着地瞬间踝关节角度偏低,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因为踝关节力量和柔韧性较差,导致蹬伸效果不充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跳高训练架 |
| 2.2 背越式跳高的文献综述 |
| 2.2.1 跳高的基本概念及跳高姿势的发展 |
| 2.2.2 背越式跳高助跑阶段的研究现状 |
| 2.2.3 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的研究现状 |
| 2.2.4 背越式跳高训练的研究现状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实验法 |
| 3.2.2.1 实验设计 |
| 3.2.2.2 研究高度选取 |
| 3.2.2.3 研究器材及放置 |
| 3.2.2.4 实验场地 |
| 3.2.2.5 实验时间 |
| 3.2.2.6 实验指标与解析 |
| 3.2.3 数理统计法 |
| 3.2.3.1 数据收集 |
| 3.2.3.2 数据分析 |
| 3.3 相关操作定义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助跑阶段技术对比分析 |
| 4.1.1 倒四步步长、速度对比 |
| 4.1.2 摆动腿蹬离地面时的髋、膝、踝角对比 |
| 4.2 起跳阶段下肢对比 |
| 4.2.1 起跳阶段起跳腿髋、膝、踝角对比 |
| 4.2.2 起跳阶段摆动腿最大角速度对比 |
| 4.2.3 起跳阶段两大腿夹角对比 |
| 4.3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对比 |
| 4.3.1 起跳阶段重心高度对比 |
| 4.3.2 起跳阶段重心速度对比 |
| 4.3.3 腾起角对比 |
| 4.4 起跳阶段躯干对比 |
| 4.5 起跳阶段缓冲蹬伸时间对比 |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5.1 研究结论 |
| 5.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创新点 |
| 2 文献综述 |
| 2.1 关于背越式跳高高度划分的理论研究 |
| 2.2 关于国内外优秀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对比 |
| 2.3 关于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研究 |
| 2.3.1 关于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中速度的研究 |
| 2.3.2 关于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中角度的研究 |
| 2.4 关于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研究 |
| 2.4.1 关于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中质心速度的研究 |
| 2.4.2 关于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中角度的研究 |
| 2.4.3 关于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摆动技术的研究 |
| 2.5 文献述评 |
| 3 研究设计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个案研究法 |
| 3.2.3 录像拍摄法 |
| 3.2.4 视频解析法 |
| 3.2.5 数理统计法 |
| 3.3 研究思路 |
| 3.4 研究步骤 |
| 3.5 相关概念界定 |
| 3.5.1 背越式跳高技术环节的相关概念 |
| 3.5.2 背越式跳高速度参数的相关概念 |
| 3.5.3 背越式跳高角度参数的相关概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王宇倒数第二步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 4.1.1 王宇倒二步助跑的质心速度分析 |
| 4.1.2 王宇倒二步助跑的节奏分析 |
| 4.1.3 王宇倒一步助跑的角量参数分析 |
| 4.1.4 王宇倒二步助跑的距离参数分析 |
| 4.1.4.1 王宇倒二步助跑的质心高度分析 |
| 4.1.4.2 王宇倒二步助跑的步长分析 |
| 4.2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王宇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 4.2.1 王宇起跳阶段的质心速度分析 |
| 4.2.2 王宇起跳阶段的距离参数分析 |
| 4.2.3 王宇起跳阶段的角量参数分析 |
| 4.2.3.1 王宇起跳阶段的腾起角度分析 |
| 4.2.3.2 王宇起跳阶段起跳腿髋膝踝关节的角度分析 |
| 4.2.3.3 王宇起跳阶段起跳腿髋膝踝关节的角速度分析 |
| 4.2.3.4 王宇起跳阶段的倾角分析 |
| 4.3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王宇倒二步助跑与起跳的个人技术特征分析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选题目的 |
| 1.2.2 选题意义 |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 2.1.1 男子跳高运动的发展 |
| 2.1.2 有关跳高战术的研究 |
| 2.1.3 有关跳高技术的研究 |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录像拍摄法 |
| 3.2.3 录像解析法 |
| 3.2.4 对比分析法 |
| 3.2.5 数理统计法 |
|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分析 |
| 4.1 助跑阶段技术分析 |
| 4.1.1 倒二步助跑步长特点分析 |
| 4.1.2 倒二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分析 |
| 4.1.3 身体内倾角度的分析 |
| 4.2 起跳阶段技术分析 |
| 4.2.1 起跳阶段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的分析 |
| 4.2.2 起跳阶段重心高度参数分析 |
| 4.2.3 起跳阶段着地和离地技术角度分析 |
| 4.3 战术运用分析 |
| 4.3.1 试跳成功率的分析 |
| 4.3.2 试跳成功率的比较分析 |
| 4.3.3 免跳战术的分析 |
| 4.3.4 影响比赛战术应用的分析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跳高项目关键技术动作阶段的划分 |
| 2.2 国内外对跳高运动技术的研究方式 |
| 2.3 关于跳高助跑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 |
| 2.3.1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研究 |
| 2.3.2 助跑速度的研究 |
| 2.3.3 助跑速度转化率的研究 |
| 2.3.4 助跑最后两步水平速度损失率的研究 |
| 2.3.5 助跑最后阶段身体质心高度的变化 |
| 2.3.6 助跑阶段身体的倾斜角度的变化 |
| 2.4 关于起跳阶段技术的研究 |
| 2.4.1 起跳阶段重心高度的变化 |
| 2.4.2 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研究 |
| 2.4.3 起跳时腾起速度和腾起角度的研究 |
| 2.4.4 起跳着地阶段时间和关节角度的研究 |
| 2.4.5 起跳缓冲阶段时间和关节角度的研究 |
| 2.4.6 起跳离地阶段速度和关节角度的研究 |
| 2.4.7 起跳阶段躯干倾斜角度的变化 |
| 2.4.8 起跳阶段摆动腿的速度与角度研究 |
| 2.5 关于跳高腾空过杆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 |
| 2.5.1 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高度的研究 |
| 2.5.2 过杆时身体姿态及背弓角度的特征 |
| 2.5.3 身体过杆速度的研究 |
| 2.6 总结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内容 |
| 3.2.1 助跑阶段技术特征 |
| 3.2.2 起跳阶段技术特征 |
| 3.2.3 腾空过杆阶段技术特征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文献资料法 |
| 3.3.2 运动现场拍摄法 |
| 3.3.3 视频图像解析法 |
| 3.3.4 数理统计法 |
| 3.3.5 专家访谈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助跑阶段技术特征 |
| 4.1.1 最后2 步步长特征 |
| 4.1.2 最后2 步步速特征 |
| 4.1.3 助跑水平速度损失率和速度转化率的特征 |
| 4.1.4 助跑最后阶段身体质心高度的变化特征 |
| 4.2 起跳阶段技术特征 |
| 4.2.1 起跳阶段身体质心高度的变化特征 |
| 4.2.2 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特征 |
| 4.2.3 腾起速度和腾起角度特征 |
| 4.2.4 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膝关节特征 |
| 4.2.5 起跳阶段身体姿态变化特征 |
| 4.3 腾空过杆阶段技术特征 |
| 4.3.1 腾空阶段身体质心最高点的位置特征 |
| 4.3.2 过杆阶段背弓姿态及过杆速度特征 |
| 5 分析与讨论 |
| 5.1 助跑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
| 5.1.1 最后2 步步长特征分析 |
| 5.1.2 最后2 步步速特征分析 |
| 5.1.3 助跑水平速度损失率和速度转化率分析 |
| 5.1.4 助跑最后阶段质心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
| 5.2 起跳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
| 5.2.1 起跳阶段质心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
| 5.2.2 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
| 5.2.3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分析 |
| 5.2.4 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膝关节特征分析 |
| 5.2.5 起跳阶段身体姿态变化特征分析 |
| 5.3 腾起过杆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
| 5.3.1 腾空阶段身体质心最高点的位置特征分析 |
| 5.3.2 过杆阶段背弓姿态及过杆速度特征分析 |
| 6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任务 |
| 1.4 文献综述 |
| 1.4.1 跳远项目特征 |
| 1.4.2 对起跳阶段的分析 |
| 1.4.3 对起跳阶段中摆动动作的分析 |
| 1.4.4 对起跳阶段中运动学相关性的分析 |
| 1.4.5 对运动影像解析技术的分析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资料法 |
| 2.2.2 影像拍摄法 |
| 2.2.3 图像解析法 |
| 2.2.4 数理统计法 |
| 2.2.5 技术研究范围及各时相划分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身体形态相关情况分析 |
| 3.2 起跳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
| 3.2.1 起跳着板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
| 3.2.2 起跳缓冲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
| 3.2.3 起跳蹬伸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
| 3.3 起跳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3.1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与着板瞬间起跳腿膝角、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着板角、着板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
| 3.3.2 着板瞬间双臂摆动角速度与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缓冲阶段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及身体重心前移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 3.3.3 着板瞬间髋关节摆动与着板角、两大腿夹角、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 3.3.4 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着板角、着板速度、缓冲阶段身体重心前移距离及垂直速度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 |
| 3.3.5 最大缓冲瞬间双臂摆动角速度与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及垂直速度、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
| 3.3.6 最大缓冲瞬间髋关节摆动与蹬伸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增加值、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 3.3.7 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腾起角度、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及垂直速度、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 3.3.8 蹬伸阶段双臂摆动角加速度与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以及垂直速度、蹬伸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
| 3.3.9 离板瞬间髋关节摆动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 3.3.10 蹬伸阶段摆动腿摆动角加速度与跳远成绩、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以及垂直速度、蹬伸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
| 4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选题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国内对跳高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3.1.1 相关瞬间阶段以及角度概念的界定 |
| 1.3.1.2 跳高项目助跑技术的研究 |
| 1.3.1.3 跳高起跳技术的研究 |
| 1.3.2 国外对跳高技术的研究现状 |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资料法 |
| 2.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
| 2.2.3 数理统计法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3.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 3.1.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
| 3.1.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
| 3.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的三维运动分析 |
| 3.2.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
| 3.2.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
| 3.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分析 |
| 3.3.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
| 3.3.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
| 3.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 3.4.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特征分析 |
| 3.4.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
| 3.4.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
| 3.4.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
| 3.5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 3.5.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 3.5.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
| 3.5.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
| 3.5.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
| 4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 1.2.1 选题目的 |
| 1.2.2 选题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背越式跳高的基础理论研究 |
| 2.2 对背越式跳高助跑阶段的相关研究 |
| 2.3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的相关研究 |
| 2.4 文献述评 |
| 3 研究设计 |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研究方法 |
| 3.1.3 技术路线 |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3.2.1 研究重点 |
| 3.2.2 研究难点 |
| 3.2.3 研究创新点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倒二步助跑技术的对比分析 |
| 4.1.1 倒二步助跑的水平速度 |
| 4.1.2 倒二步助跑的步长特点 |
| 4.1.3 在助跑结束时质心水平速度和高度的对比 |
| 4.2 起跳阶段技术对比分析 |
| 4.2.1 起跳开始时质心的垂直速度的讨论 |
| 4.2.2 起跳阶段躯干的后倾角度和内倾角度变化对起跳的影响 |
| 4.2.3 起跳阶段髋角、膝角对起跳的影响 |
| 4.2.4 起跳阶段两腿夹角对起跳的影响 |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建议 |
| 附录 |
| 附录A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高决赛录像截图 |
| 附录B 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前八名素质指标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 2.1.1 关于撑竿跳高助跑及起跳速度的研究 |
| 2.1.2 关于撑竿跳高助跑倒两步步长的研究 |
| 2.1.3 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地面投影点与起跳点距离的研究 |
| 2.1.4 关于撑竿跳高起跳时相关角度及起跳时间的研究 |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 2.2.1 关于撑竿跳高助跑起跳节奏的研究 |
| 2.2.2 关于撑竿跳高助跑倒两步步长和助跑速度的研究 |
| 2.2.3 关于撑竿跳高助跑至起跳技术的研究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测试法 |
| 3.2.3 数理统计法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运动员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 4.1.1 助跑倒两步水平速度变化分析 |
| 4.1.2 运动员助跑倒两步步长变化分析 |
| 4.1.3 运动员起跳时身体重心高度的变化 |
| 4.2 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 4.2.1 腾起离地瞬间的上握手臂肘角、肩角变化特征分析 |
| 4.2.2 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地面投影点与起跳点的距离变化分析 |
| 4.2.3 起跳时踝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 |
| 4.2.4 起跳时膝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 |
| 4.2.5 起跳时间的变化分析 |
| 4.3 各指标与成绩的相关性对比分析 |
| 5 结论 |
| 6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意义 |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专家咨询法 |
| 3.2.3 实验测试法 |
| 3.2.4 影像解析法 |
| 3.2.5 数理统计法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对技术结构的陈述 |
| 4.2 不同弧线的设定及依据 |
| 4.3 不同高度的选取及依据 |
| 4.4 不同弧线助跑最后一步重心水平速度 |
| 4.5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的位置 |
| 4.6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各关节角度 |
| 4.6.1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身体内倾角 |
| 4.6.2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身体后倾角 |
| 4.6.3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髋关节角度 |
| 4.6.4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膝关节角度 |
| 4.7 不同助跑弧线在最大缓冲阶段髋膝踝角度 |
| 4.7.1 不同弧线助跑在最大缓冲阶段髋关节角度 |
| 4.7.2 不同弧线助跑最大缓冲阶段膝关节角度 |
| 4.7.3 不同弧线助跑最大缓冲阶段踝关节角度 |
| 4.8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髋膝踝角度 |
| 4.8.1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髋关节角度 |
| 4.8.2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 |
| 4.8.3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角度 |
| 4.9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时间 |
| 4.10 不同弧线助跑对起跳过程重心轨迹的影响 |
| 4.10.1 进杆角度的大小 |
| 4.10.2 起跳腾起角度和速度(X轴、Y轴、Z轴、合方向) |
| 5.结论与建议 |
| 6.致谢 |
| 7.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 1.2.1 选题目的 |
| 1.2.2 选题意义 |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 2 文献综述 |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 2.1.1 跳高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 2.1.2 背越式跳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1.3 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 3 研究设计 |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研究方法 |
| 3.1.3 技术路线 |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3.2.1 研究重点 |
| 3.2.2 研究难点 |
| 3.2.3 研究创新点 |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 4.1 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身体形态特征以及各项素质指标 |
| 4.1.1 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 |
| 4.1.2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部分指标特点 |
| 4.2 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专项技术的特点 |
| 4.2.1 助跑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
| 4.2.2 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
| 4.2.3 腾空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
| 4.3 针对胡麟鹏现阶段技术特点所需训练手段的分析 |
| 4.3.1 专项速度训练 |
| 4.3.2 专项力量训练 |
| 4.3.3 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训练 |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建议 |
| 附录 |
| 附录A 运动员基本信息调查表 |
| 附录B 教练员访问提纲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