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读《应县木塔》后的注意事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应县木塔》读后札记(论文文献综述)

王南,王卓男,郑虹玉[1](2021)在《天地圆方 塔像合一——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群构图比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应县木塔各层皆设有塑像,目前仍存26尊,整座木塔仿佛一座沿垂直方向层层垒叠的立体佛寺。木塔的室内空间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为各层塑像"量身定做"。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应县木塔的建筑和各层塑像(包括首层壁画)进行测绘,结合对测绘图的几何作图与实测数据分析,发现并指出:第一,应县木塔各层的室内空间与塑像群之间,有着极其清晰的构图比例,尤其体现在各层层高与佛像高度的比例关系上。第二,木塔每层塑像群内部,各像之间也存在清楚明了的比例关系。第三,全塔26尊塑像几乎每一尊塑像自身也有着十分经典的构图比例,并且按照不同类型有着明晰的规律。第四,木塔三、五层佛像通高之和,二、四层佛像通高之和,与首层大佛通高呈3∶4∶5(即"勾三股四弦五")比例关系,并与各层像设布置所反映的佛教教义、仪轨契合。第五,木塔首层大佛通高不仅是各层佛像通高的模度,也是木塔建筑的模度之一,等于木塔总高(不含台基)的1/6。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中运用最多的几种经典比例,包括■、3∶2、5∶3(或8∶5)以及9∶5,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周髀算经》《营造法式》等古代文献所载"圆方图""方圆图"等所反映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周易》中的"参天两地而倚数""九五之尊"等观念;并且很可能与佛教密宗的"曼荼罗"图式、西方的"黄金分割比"等有所关联,值得深入探究。

温静[2](2021)在《意匠纵横——试论应县木塔斗的艺术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应县木塔是中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蕴含多方面的遗产价值。作为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高峰,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率先得到了挖掘与肯定,而对其艺术价值的阐释却因为宗教意涵的缺位而被忽视。斗栱是宗教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是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应县木塔丰富的斗栱样式参与木塔平面与立体形象的构成,是建筑整体与细部关系的呈现;同时表达宗教空间的等级,与显密圆通的信仰体系紧密相关。可以说对应县木塔斗栱设计意匠的解读是认识木塔艺术价值的关键。

王南[3](2018)在《规矩方圆,度像构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及塑像之构图比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为中国辽代建筑之代表作,二者在建筑历史、技术与艺术上的价值向来为学术界所推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观音阁与山门从整体到局部皆巧妙运用了基于方圆作图的一系列经典构图比例(尤其是21/2和(31/2)/2);不仅如此,观音阁与阁中心的十一面观音立像,山门与其中两尊金刚立像,在构图比例上,亦有着精心考量(特别是观音阁与观音像之间同样包含21/2比例关系);再者,观音阁与山门所构成的总平面布局中也含有21/2比例关系。类似的构图手法还出现在唐、辽、清时期一些佛殿、阁及塔之中,故而在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设计中,可能常常将塑像与建筑空间统一设计,使二者之间取得清晰而和谐的比例关系,建筑空间犹如为塑像度身定制的居所,可谓"度像构屋"的设计理念。独乐寺这两座辽代建筑杰作及其内部同样杰出的辽代雕塑所运用的一系列基于规矩方圆作图的构图比例,实际上蕴含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追求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这些经典构图比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从《周髀算经》、《营造法式》等古代文献,乃至新石器时期的考古遗址中得到有力的诠释。

佘定汶[4](2016)在《创见与“不见”—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设计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威廉·钱伯斯是一位影响深远的18世纪英国建筑师,他曾两度来到中国,是第一个比较完整地将中国的建筑、园林设计思想介绍到欧洲的西方建筑师。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园林思想方面,因此本文试图通过18世纪英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威廉·钱伯斯个人的经历入手,对威廉·钱伯斯的设计思想和建筑实践进行综述和分析,发掘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再与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进行对比,以期对当前的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提供借鉴。论文的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阐明了本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二章叙述了18世纪英国建筑行业的背景,以及钱伯斯个人的经历。第三章则重点提取了钱伯斯对中国建筑的看法。第四章把钱伯斯的中国园林观进行概括总结。在第五章中更进一步探究威廉·钱伯斯的相关思想的创见与“不见”,以期对当前国内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启示。最后一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经过对比分析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以及其他对中国传统建筑有过系统研究的西方建筑师之后。作者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威廉·钱伯斯是西方第一个用二维投影的方式来描述中国建筑的人。(2)威廉·钱伯斯记述的方式十分新颖,他没有把中国建筑与其他社会物质文明割裂开来。(3)在造园方面,威廉·钱伯斯认为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不规则美的模仿,他将游历经验与形成的各种感官效果进行描述,以借景、框景、抑景等方式引导,达成“步移景异”的效果。中国园林在他的笔下如同许多美景图的集合。(4)威廉·钱伯斯是有目的地对中国建筑与园林进行描述,他的描述并不追求准确性,而是希望借助中国建筑与园林的成就来推动英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钱伯斯的创见与“不见”同样重要,两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作者通过研究威廉·钱伯斯,得到两点启示:(1)任何研究都与时代背景、手段和需求有关系,我们应在研究中学会利用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2)任何研究都应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由已知的东西来推导我们对未知的发掘,从而得到更加深化的结论。

刘翔宇[5](2015)在《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乏杰出案例的辽代建筑,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辽代建筑所做的研究对理解唐宋变革时期的建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探寻中古时期建筑设计规律、建筑文化现象,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的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以学界对辽代建筑已有的高水平研究为基础,聚焦于相对被前人所忽视却极为重要的大同华严寺以及薄伽教藏殿,在辽代建筑整体及辽代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的视角下所做的个案综合研究。论文首先对华严寺自辽代创立以来至今的各时期兴衰过程及缘由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尤其重新发掘了华严寺之于辽代政权及国家宗教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考察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学术史各阶段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与价值。进而以薄伽教藏殿目前最为详实的调查报告为支撑,在分析辽代建筑形象总体发展进程以及对辽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装饰手段的探寻中,理解薄伽教藏殿的外部形象,随即对其在当时佛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完整内部宗教空间设计进行解读。

成丽,王其亨[6](2014)在《陈明达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纪念陈明达先生诞辰10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法规性营造典籍,对建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该书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建筑史学的重要内容。陈明达先生在研究《营造法式》的学术活动中曾做出过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不仅成为后来相关研究的基础,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陈明达先生研究《营造法式》的学术历程,探析其研究方法形成的过程,并对其研究特点和学术思想略作评价,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成丽[7](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认为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肖旻[8](2008)在《梓人之道的求索:试析龙庆忠先生的中国古建筑营造法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龙庆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文献的综述.分析其学术思想和研究特色。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基于道德感与实践感的规范性研究取向:面向民间的经验性研究取向:面向社会的系统研究取向。

莫宗江[9](2002)在《《应县木塔》读后札记》文中认为作者认为陈明达着《应县木塔》首次证明了古代中国存在着一整套"以材为祖"的建筑设计规律,是建筑历史研究的一次飞跃;而围绕着这项个案分析,又引发出了一系列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应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建筑学分项研究。

莫宗江[10](2002)在《《应县木塔》读后札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认为陈明达着《应县木塔》首次证明了古代中国存在着一整套“以材为祖”的建筑设计规律,是建筑历史研究的一次飞跃;而围绕着这项个案分析,又引发出了一系列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应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建筑学分项研究。

二、《应县木塔》读后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县木塔》读后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圆方 塔像合一——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群构图比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前人相关研究述略
2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群构图比例分析
    2.1首层空间与塑像分析
        2.1.1空间、塑像与壁画比例关系分析
        2.1.2塑像与壁画比例分析(表2)
    2.2二层空间与塑像分析
        2.2.1空间与塑像群比例关系分析
        2.2.2塑像群比例分析
        2.2.3塑像比例分析(表4)
    2.3三层空间与塑像分析
        2.3.1空间与塑像群比例关系分析
        2.3.2塑像比例分析(表6)
    2.4四层空间与塑像分析
        2.4.1空间与塑像群比例关系分析
        2.4.2塑像群比例分析
        2.4.3塑像比例分析(表8)
    2.5五层空间与塑像分析
        2.5.1空间与塑像群比例关系分析
        2.5.2塑像群比例分析
        2.5.3塑像比例分析(表10)
    2.6木塔各层佛像间的比例关系
        2.6.1木塔各层佛像构图比例比较
        2.6.2木塔各层佛像通高之比例
        2.6.3木塔总高与首层大佛通高之比例
        2.6.4木塔垂直方向各段高度之比例
3 结语:经典比例及其文化内涵
    3.1与规矩方圆
    3.2 3∶2与“参天两地”
    3.3 5∶3、8∶5与“黄金分割”
    3.4 9∶5与“九五之尊”

(2)意匠纵横——试论应县木塔斗的艺术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中日学者对应县木塔的多角度观察
二、木塔斗意匠研究
    (一)调和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内外檐斗
    (二)67.5?与45?的斜
三、木塔信仰体系的立体构成
四、结语

(4)创见与“不见”—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设计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威廉·钱伯斯的建筑观与园林观形成背景研究
    2.1 威廉 ·钱伯斯的建筑师生涯
    2.2 威廉 ·钱伯斯所处的时代背景
        (1)英国的帕拉第奥主义复兴
        (2)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的兴起
        (3)英国的“中国风”的兴起
第三章 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建筑观
    3.1 概论
    3.2 钱伯斯对中国寺院建筑的解读
    3.3 钱伯斯笔下的中国塔及其实践
    3.4 钱伯斯笔下的中国亭
    3.5“六种中国柱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园林观
    4.1 科学、理性的诠释角度
    4.2“图画式”的表达方式
        (1)艺术与自然在园林中扮演的角色
        (2)园林的空间布局与组景
        (3)“愉悦”、“恐怖”、“惊奇”三种主题
    4.3 丘园中的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探威廉·钱伯斯相关思想的创见与“不见”
    5.1 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的影响
        (1)宗教信仰与礼乐制度
        (2)征服自然与顺应自然
        (3)儒道互补
    5.2 建筑之为匠学与科学艺术
        (1)建筑作为匠学,及知识分子对园林的介入
        (2)建筑作为科学和艺术
    5.3 对待装饰的态度
        (1)中国对待装饰的态度
        (2)西方对待装饰的态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为何研究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基本研究材料
    四、研究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七、论文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百年以来大同华严寺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初现辽代建筑:日本学者的调查与研究
        一、伊东忠太的发现
        二、关野贞的两次调查与断代
        三、村田治郎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深入研究阶段:中国营造学社的调查与研究
        一、后来居上
        二、辽、金、宋构之别
    第三节、近五十年的调查与研究
        一、文物保护主导下的调查与研究
        二、欧美学者的研究
第二章、大同华严寺的千年历史走向
    第一节、肇自元魏、李唐之说
        一、溯源
        二、正统观念下的附会
    第二节、辽代华严寺的创立与扩建
        一、战乱之地大同
        二、辽兴宗建寺的背景
        三、辽道宗敕建大华严寺
        四、华严寺的御容殿
    第三节、高僧主导下的金、元两度重兴
        一、金朝之华严寺
        二、慧明、海云与蒙元时期的大华严寺
    第四节、地方关怀下的明、清华严寺
        一、废寺复立的华严寺
        二、上、下华严的重修与地方支持
第三章、薄伽教藏殿调查补记和新识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的建筑本体
        一、台及地面
        二、墙体及门窗
        三、殿身铺作
        四、柱、平面及用尺
        五、梁架结构
        六、藻井与平棊
        七、建筑彩绘
        八、屋盖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及天宫楼阁
        一、藏身
        二、壁藏铺作
        三、钩栏华版
        四、屋面
        五、彩绘
    第三节、薄伽教藏殿的塑像造型、服饰与妆銮
        一、佛像
        二、菩萨像
        三、弟子像
        四、供养人像
        五、天王像
        六、其他塑像
    第四节、附属文物情况
        一、牌匾
        二、殿内碑刻
第四章、由斗栱组合及补间铺作驼峰解读辽代建筑和薄伽教藏殿外部形象
    第一节、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辽代建筑分期
    第二节、从斗栱组合解读辽代建筑形象
        一、结构需要亦或形象追求
        二、七铺作斗栱组合的两种极端风格
        三、薄伽教藏为代表的五铺作斗栱组合
        四、杂糅并置的多样化斗栱组合
    第三节、辽式驼峰与栱眼壁彩绘考
        一、辽代建筑的补间铺作与驼峰
        二、辽式驼峰的来源及表达内容
        三、绘制与塑造:栱眼壁彩画与驼峰
    第四节、尘世与净土的空间界限
第五章、薄伽教藏殿内部空间的宗教观念表达与设计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反映的辽代佛教思想
        一、末法观念下的薄伽教藏殿藏经、内部空间及三世佛
        二、薄伽教藏殿对华严思想的具现化表达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内部宗教空间设计
        一、塑像的整体空间设计意匠
        二、殿内的顶面设计及其对宗教空间环境的营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华严寺大事年表
附录二、华严寺石刻、题记文辑录
附录三、1980年代薄伽教藏殿维修前测绘测稿内容总录
附录四、新绘薄伽教藏殿测绘图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陈明达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纪念陈明达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以《法式》为导引探索中国古代营造理念
    1.《应县木塔》[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3.《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回归中国古代建筑语言体系
三、对宋《法式》的其他专门研究
    1. 对《法式》术语名词的释读研究
四、陈明达先生的学术研究特点
五、结语

(7)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应县木塔》读后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圆方 塔像合一——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群构图比例探析[J]. 王南,王卓男,郑虹玉. 建筑史学刊, 2021(02)
  • [2]意匠纵横——试论应县木塔斗的艺术价值[J]. 温静. 中国文化遗产, 2021(01)
  • [3]规矩方圆,度像构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及塑像之构图比例探析[J]. 王南. 建筑史, 2018(01)
  • [4]创见与“不见”—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设计思想研究[D]. 佘定汶.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5]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D]. 刘翔宇. 天津大学, 2015(08)
  • [6]陈明达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纪念陈明达先生诞辰100周年[J]. 成丽,王其亨. 建筑师, 2014(04)
  • [7]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8]梓人之道的求索:试析龙庆忠先生的中国古建筑营造法研究[J]. 肖旻. 建筑创作, 2008(09)
  • [9]《应县木塔》读后札记[J]. 莫宗江. 建筑史论文集, 2002(01)
  • [10]《应县木塔》读后札记[A]. 莫宗江. 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 2002


应县木塔论文 营造法式论文 建筑论文 钱伯斯论文 法式风格论文

上一篇:油性助剂在除草剂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下一篇: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