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俊[1](2020)在《采用组合工艺加工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河超稠油是典型的劣质、重质原油,具有密度高、黏度高、酸值高、重金属含量高、灰分高、轻质油收率低的特点,加工难度大,难以用常规原油的加工工艺处理。目前辽河石化公司的超稠油年加工量在120万吨以上,并且主要以改质-蒸馏(减黏-蒸馏)工艺和延迟焦化工艺处理。其中改质-蒸馏工艺路线生产的大量减黏渣油,没有有效的加工手段,只能作为130#沥青产品出厂,经济效益低。而且延迟焦化工艺路线生产的液体产品性质较差,石油焦产品商品附加值低。所以开发组合加工工艺,完善加工路线,以应对市场和环境变化,对提升辽河石化公司整体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论文研究开发了以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为原料的两条组合工艺路线,一是通过减黏渣油-溶脱-高压加氢组合工艺生产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二是通过减黏渣油-溶脱-糠醛精制组合工艺生产环保橡胶油,重点考察了原料性质、操作温度、溶剂比以及进料方式对组合工艺的产品和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察了两条组合工艺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减黏渣油-溶脱-糠醛精制组合工艺,可以制备出符合欧盟REACH标准的环保型橡胶增塑剂,产品的碳型组成CA值达15.3 wt%,CN值达37 wt%,其他质量指标均接近甚至超过国外类似产品,可获得原油吨油效益约1768.58元/t,较原工艺高约1294.91元/t。尽管采用减黏渣油-溶脱-高压加氢组合工艺路线制得的光亮油黏度指数低,不符合中石油Q/SY44-2009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的产品质量标准,却能副产一定量的环烷基橡胶增塑剂。
宫连春[2](2009)在《天然气预转化催化剂的研究》文中提出用共沉淀法制备天然气预转化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评价,并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经过200h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天然气预转化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天然气的转化率达到11.9%~12.0%,热重表征说明该催化剂的抗积碳性能较好。
吕伟,李海涛,姚良琮,李玉富,赵丹[3](2008)在《CN-31型轻油预转化催化剂性能改进》文中提出为使CN-31型催化剂性能接进国外催化剂水平,在实验室对催化剂性能进行了改进实验。文章对实验室CN-31型轻油预转化催化剂的制备条件的调整及调整后的物理、化学及工艺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陈亚中[4](2006)在《镍催化剂上烃类燃料重整制氢新工艺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以天然气、石脑油等烃类为原料的大规模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已经成熟,但昂贵的氢气仓储输运成本导致了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分散的燃料电池用氢的特殊要求。为了推进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小规模烃类燃料现场制氢工艺的研究。本论文研究了Ni重整催化剂上烃类燃料转化制氢的过程,提出了两条未见文献报道的转化工艺:(1)针对液态烃类燃料自热重整反应,烃类燃料在预热过程中的气相副反应生成的烯烃容易在反应器壁与Ni重整催化剂上积碳的问题,首次提出了结合预转化和空气分布进样的自热重整新工艺过程,并对预转化和自热重整催化剂进行了500小时稳定性的考察。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引入预转化很好地解决了液态烃类燃料自热重整过程中发生在反应器壁与Ni重整催化剂上的积碳问题;空气分布进样可以防止反应失控,避免潜在安全问题。利用共沉淀方法合成的系列Ni/Al2O3和Ni/La-Al2O3催化剂,对液态烃类燃料预转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2)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于液态烃类燃料水蒸气重整的膜反应器构造,即采用扩展催化剂床避免液态烃类燃料直接与Pd膜接触,同时防止氢气反渗透,并研究了膜反应器性能与反应参数的关系。研究提出了一种自热操作模式,以保留侧气体的催化燃烧来为水蒸气重整反应提供热量。膜反应器中耦合了反应与分离过程,在较低反应温度(T < 550oC)时氢气产率就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液态烃类燃料水蒸气重整生产纯氢的全部反应与分离过程可以集成在一个膜反应器中、用一种Ni基催化剂实现。还进一步研究了Pd膜反应器中的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考察了反应参数对甲烷转化率、一氧化碳选择性的影响,并与相应条件下的热力学平衡值进行了比较。在反应温度T < 550oC,接近实用的工作条件下甲烷几乎完全转化,氢气产率可达理论最大值的93.5%,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钱伯章[5](2005)在《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李夏明,盛胜庆[6](2002)在《国产CN-31催化剂与ICI65/2催化剂工业应用的比较》文中提出国产轻油预转化催化剂与进口催化剂相比 ,具有性能相当 ,价格低廉 ,供应方便等优势。采用国产催化剂能明显反映性能价格比。对两种催化剂进行了工业应用比较和分析
李夏明,盛胜庆[7](2002)在《国产CN-31催化剂与ICI65-2催化剂工业应用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产轻油预转化催化剂与进口催化剂相比,具有性能相当、价格低廉、供应方便等优势。国产预转化催化剂需在较高的液空速、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实现烃类转化反应,生成含甲烷60%以上的富气。采用国产催化剂能明显反映性能价格比。文章对两种催化剂进行了工业应用比较和分析。
李华新[8](1986)在《天然气转化催化剂概况》文中认为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天然气转化催化剂的规格型号及主要用途,并着重对供给我国催化剂生产设备和催化剂产品的国外公司和国内厂家的天然气转化催化剂的研制、生产情况加以介绍,同时对其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催化剂略加评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超稠油简介 |
| 1.1.1 稠油的定义 |
| 1.1.2 稠油资源分布及储量 |
| 1.1.3 超稠油的性质特点 |
| 1.2 基于脱碳路线的稠油加工技术 |
| 1.2.1 减黏裂化技术 |
| 1.2.2 焦化工艺技术 |
| 1.2.3 溶剂脱沥青技术 |
| 1.2.4 重油催化裂化技术 |
| 1.3 基于加氢路线的重油加工技术 |
| 1.3.1 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 |
| 1.3.2 移动床渣油加氢技术 |
| 1.3.3 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 |
| 1.3.4 悬浮床渣油加氢技术 |
| 1.4 糠醛精制技术 |
| 1.4.1 环保型橡胶油 |
| 1.4.2 糠醛精制技术与其他处理技术的组合工艺进展 |
| 1.5 润滑油加氢技术 |
| 1.5.1 润滑油简介 |
| 1.5.2 国外润滑油加氢技术进展 |
| 1.5.3 国内润滑油加氢技术进展 |
| 1.6 文献综述小结 |
| 第2章 试验部分 |
| 2.1 试验原料及来源 |
| 2.1.1 辽河超稠油原油一般性质 |
| 2.1.2 辽河超稠油馏分油性质 |
| 2.1.3 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性质 |
| 2.1.4 试验原料小结 |
| 2.2 研究路线 |
| 2.2.1 减黏渣油-溶脱-高压加氢工艺路线 |
| 2.2.2 减黏渣油-溶脱-糠醛精制工艺路线 |
| 2.3 试验方法 |
| 2.4 试验设备 |
| 2.4.1 实沸点蒸馏试验装置 |
| 2.4.2 溶剂脱沥青试验装置 |
| 2.4.3 润滑油高压加氢试验装置 |
| 2.4.4 糠醛精制试验装置 |
| 2.5 试验分析方法 |
| 2.6 小结 |
| 第3章 超稠油减黏渣油溶剂脱沥青研究 |
| 3.1 试验原料及溶剂 |
| 3.2 溶剂比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
| 3.3 温度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
| 3.4 减压深拔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DAO |
| 3.5 筛选DAO作为糠醛精制原料 |
| 3.6 小结 |
| 第4章 超稠油减黏渣油组合工艺研究 |
| 4.1 脱沥青油高压加氢试验研究 |
| 4.1.1 脱沥青油加氢试验条件 |
| 4.1.2 脱沥青油加氢加工方案研究 |
| 4.1.3 产品产率核算及组合工艺经济性评价 |
| 4.2 脱沥青油糠醛精制试验研究 |
| 4.2.1 临界互溶温度试验 |
| 4.2.2 糠醛精制试验 |
| 4.2.3 产品产率核算及组合工艺经济性评价 |
| 4.3 小结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处理芳烃油(TDAE)油品的主要性质指标 |
| 附录二 浅度溶剂抽提油(MES)和残余芳烃抽提油(RAE)油品的主要性能指标 |
| 附录三 环烷油(NAP)和重环烷油(HNAP)及调和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
| 致谢 |
| 1 催化剂制备 |
| 2 CN-31催化剂及ICI 65-2催化剂物化参数对比 |
| 3 催化剂性能实验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车载制氢与现场制氢 |
| 1.3 氢气生产研究现状 |
| 1.3.1 水蒸气重整 |
| 1.3.2 部分氧化 |
| 1.3.3 自热重整 |
| 1.4 自热重整反应与催化剂积碳 |
| 1.5 膜反应器中烃类燃料转化制氢 |
| 1.6 论文工作设想及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及催化剂表征 |
| 2.1 催化剂制备方法 |
| 2.1.1 自热重整催化剂 |
| 2.1.2 预转化催化剂 |
| 2.1.3 Pd 金属复合膜 |
| 2.2 催化性能评价 |
| 2.3 热力学计算软件 |
| 2.4 燃料转化率,氢气选择性计算方法 |
| 2.5 催化剂表征方法 |
| 2.5.1 比表面积、孔分布测定 |
| 2.5.2 X-射线荧光 |
| 2.5.3 氢-程序升温还原 |
| 2.5.4 X-射线粉末衍射 |
| 2.5.5 扫描电镜 |
| 2.5.6 程序升温氧化-质谱 |
| 2.5.7 氢-氧化学吸附 |
| 第三章 液态烃类燃料自热重整制氢—反应过程分析和优化 |
| 3.1 前言 |
| 3.2 异辛烷自热重整 |
| 3.2.1 空白反应 |
| 3.2.2 反应参数的影响 |
| 3.2.3 空气分布进样 |
| 3.3 二甲苯自热重整 |
| 3.4 模拟汽油自热重整以及过程优化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预转化过程及催化剂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预转化过程研究 |
| 4.2.1 预转化过程的热效应 |
| 4.2.2 预转化操作条件的选择 |
| 4.3 预转化催化剂的研究 |
| 4.3.1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 4.3.2 催化活性 |
| 4.3.2.1 动力学反应区的催化活性 |
| 4.3.2.2 接近工业条件下的催化活性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液体烃类燃料自热重整制氢集成工艺过程的研究 |
| 5.1 前言 |
| 5.2 催化剂以及工艺流程 |
| 5.2.1 催化剂 |
| 5.2.2 流程控制以及产物分析 |
| 5.2.3 Pd 膜分离器 |
| 5.3 预转化 |
| 5.3.1 催化剂活性 |
| 5.3.2 预转化催化剂的初步稳定性 |
| 5.3.3 引入预转化对自热重整过程的影响 |
| 5.4 自热重整和空气分布进样 |
| 5.4.1 反应空速的影响 |
| 5.4.2 氧-碳进料比的影响及空气分布进样 |
| 5.4.3 与天然气自热重整工艺的比较 |
| 5.4.4 自热重整催化剂稳定性初探 |
| 5.5 气体产物组成随单元操作的变化 |
| 5.6 Pd 金属复合膜分离重整气 |
| 5.7 预转化和自热重整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 |
| 5.8 小结 |
| 第六章 钯膜反应器中液态烃类燃料水蒸气重整反应制氢 |
| 6.1 前言 |
| 6.2 催化剂、膜反应器构造及流程 |
| 6.2.1 催化剂 |
| 6.2.2 膜反应器构造、流程以及产物分析 |
| 6.3 反渗透、反应参数对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 6.3.1 氢气反渗透及防止方法 |
| 6.3.2 反应空速 |
| 6.3.3 反应温度 |
| 6.3.4 反应压力 |
| 6.3.5 反应水碳进料比 |
| 6.3.6 吹扫气流量 |
| 6.3.7 膜的氢气分离能力 |
| 6.4 自热操作条件的理论计算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膜反应器中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制氢 |
| 7.1 前言 |
| 7.2 膜反应器及催化剂 |
| 7.2.1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
| 7.2.2 常规固定床中的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 |
| 7.2.3 膜渗透性能评价及膜反应器中的甲烷水蒸气重整 |
| 7.3 催化剂性能及操作参数对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 7.3.1 低温甲烷水蒸气重整催化剂 |
| 7.3.2 常规反应器中的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 |
| 7.3.3 Pd 膜渗透性能 |
| 7.3.4 Pd 膜反应器中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操作参数的影响 |
| 7.3.4.1 反应温度 |
| 7.3.4.2 反应压力 |
| 7.3.4.3 反应空速 |
| 7.3.4.4 反应水碳进料比 |
| 7.3.4.5 吹扫气流量 |
| 7.4 膜反应器中的氢气生产能力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