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虎,刘红召,卞孝东,赵登魁,郭保万[1](2018)在《黄金矿床的分类及其综合利用技术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中国金矿资源的现状,论述了金矿床的分类、类型和特点等。通过分析几种重要类型金矿床的成因、矿床特点和矿物组成,评述了典型金矿床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现状,总结其综合开发规律,并展望了金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徐世杰[2](2018)在《某高碳难选金矿选冶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陕西某金矿石属低硫高碳难处理金矿石,采取常规氰化法进行处理,金的回收率仅为14.84%。为提高金的回收率,论文对该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分析、探索试验和工艺条件参数优化,并对工艺生产成本、利润进行了对比分析。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属于碳泥硅质板岩型显微金矿石,其主要金属矿物是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矿物,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等矿物,有害物质碳的赋存形式主要是有机碳和石墨,以有机碳为主。金主要以石英包裹金为主,其次是裂隙金,金粒径绝大多数小于0.01mm,其外形主要为不规则状,其次为粒状、月牙形、麦粒状、细条状、角粒状和三角形。研究采用全泥氰化浸出、竞争吸附浸出、预处理炭浸、氧化焙烧-浸出、单一浮选、浮选-氰化联合流程等流程进行了探索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浮选-预处理-氰化浸出和氧化焙烧-浸出工艺的指标良好,能较好实现金的高效回收。浮选-预处理-氰化浸出流程条件试验表明,当磨矿细度为-74μm含量占90%、丁胺黑药的用量为35g·t-1、2#油的用量为120g·t-1时,可获得产率为16.5017%,品位为5.41g·t-1,回收率为39.09%的金精矿。对金精矿在焙烧温度为600℃下焙烧1h,而浮选尾用为225g·t-1的煤油进行预处理,两种产品合并浸出时金浸出率可达82.43%。原矿焙烧-全泥氰化-炭浸试验表明,在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1h、磨矿细度为-74μm含量80%、氰化钠用量为500 g·t-1、矿浆浓度为40%、浸出时间为12h、炭密度为18g·l-1、预浸6h和炭浸6h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可达90.7%、吸附率达到98.83%,指标良好。研究对浮选-预处理-氰化浸出等三种工艺的生产成本、产值和利润进行了初步经济核算,结果表明,原矿焙烧-全泥氰化工艺具有指标好、成本低的优点,其生产利润最高,比全泥氰化炭浸工艺多可多获得利润181元/t原矿。研究可为该难选高碳氧化金矿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对中国西部卡林型金矿的生产应用也具有借鉴意义。
王威,杨卉芃,冯安生,柳林[3](2016)在《全球金矿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金矿资源分布广泛,全球有八十多个国家生产黄金。随着全球金矿资源的逐步开发,金矿资源呈现出开采品位降低,入选矿石质量变差,整体产出率降低的趋势。2012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黄金价格迅速下跌,由最高的1 895美元/盎司下降到1 100美元/盎司。但全球黄金产量整体保持稳定,黄金市场供需关系相对稳定。介绍了全球金矿资源和应用现状,并对金资源的供需状况、价格、开发利用等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宋宝旭[4](2016)在《难选金银铁氧化矿粗磨—分类磁选—分组提取金银的选冶理论与工艺》文中提出金银铁一直是国家战略经济储备的主体,广泛应用于珠宝首饰、建筑及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坐落于云南大理鹤庆县的北衙金矿,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贵金属共伴生氧化矿,一直以来,矿山采用“细磨-氰化浸出金银-磁选铁”的工艺流程回收金银铁。为了提高金浸出率,解决银铁回收率低的问题,本论文对北衙金银铁氧化矿进行了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缓解国内金银铁资源的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含Au为1.91g/t,含Ag为41.20g/t,含Fe为35.17%,属伴生银的低品位金铁共生矿。矿石含Cu为0.40%,主要为与铁结合氧化铜,但仍含有少量以孔雀石为主的自由氧化铜。矿石含Pb为1.18%,主要为铅铁矾及结合铅,当前条件下难以利用。矿石含Mn为1.76%,主要为铅硬锰矿和硬锰矿。根据粒度组成结果,矿石中-0.01mm粒级累积产率高达18.07%,属高泥类矿石,而根据各矿物的粒度分布结果,矿石中金银嵌布粒度最细,褐铁矿/锰矿物嵌布粒度居中,磁铁矿/磁赤铁矿嵌布粒度最粗。根据金的赋存状态,重点对氰化浸出过程中矿泥的劫金行为和铜的溶解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公式对矿泥的吸附行为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的相关系数可知,次生矿泥中过磨的褐铁矿和白云石更易吸附已溶金。通过铜溶解氰化钠理论耗量计算公式的推导可知,铜的溶解主要与游离氰根离子浓度有关,在游离氰根离子浓度小于1g/L时,铜基本不溶解,此时金浸出率也可在0.8g/L左右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控制游离氰根离子浓度在0.8-1.0g/L的范围内可实现金的选择性浸出。银的元素特征X射线面扫描结果表明,北衙矿石中银主要赋存于锰矿物中,必须破坏锰矿物的晶体结构,才能获得较好的银浸出指标。基于此,本论文对锰的预先浸出机理进行了分析。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锰浸出需在矿浆pH值小于3.62的强酸性环境下进行,并需要添加还原剂来降低矿浆电位至1.2295V以下。选择铁粉做还原剂,在常温条件下,反应正向进行程度高,还原反应过程较为彻底,并推断出总反应方程式为:3MnO2+6H2S04+2Fe=Fe2(SO4)3+3MnS04+6H20.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锰预先浸出过程服从内扩散控制动力学方程,属于固体膜内扩散步骤控制,并推导出整个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1-2ε/3-(1-ε)2/3=0.12171K0r0-2C10.13227C20.13727t。此外,对银与金的氰化浸出吸附行为也进行了分析,根据电化学分析结果,金浸出速度大于银,而根据动力学分析结果,氧浓度的高低又是决定金溶解速度快慢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论文采用两种常见的过氧化物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助浸剂BY-2,比常规助浸剂表现出了更强的释放氧能力,可提高金的溶解速度,为银的浸出创造时间。而对于已浸出的金银,活性炭对金银的共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先发生金银自由吸附,后由于银吸附活性比金低,再发生金取代吸附银,这是导致银吸附率低的主要原因。铁的磁选行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原矿磨矿细度的增加,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褐铁矿/锰矿物中的微细粒级含量增加明显,矿物回收率也呈逐步降低趋势,由此证明北衙矿山采用的细磨工艺是导致铁总回收率低的根本原因。此外,其它主要矿物在铁磁选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富集特征,孔雀石由于与褐铁矿嵌布关系密切的原因,在较粗的磨矿细度下也在弱磁性矿物中富集,白云石则在任何磨矿细度下,均在非磁性矿物中富集。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北衙实际矿石进行了选冶小型试验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粗磨-分类磁选-分组提取金银”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思路,即在粗磨条件下,对矿石进行强磁性矿物、弱磁性矿物和非磁性矿物的分类,在源头上减少次生矿泥和铁难选粒级的生成,然后针对各分组产品的矿石性质,消除影响金银浸出的不利因素,分别确定了“强磁性矿物再磨-氰化浸出金银;弱磁性矿物还原酸浸锰铜-强化氰化浸出金银-磁选铁;非磁性矿物强化氰化浸出金银”的工艺流程,最终获得了金浸出率为93.05%、银浸出率为74.34%、铁总回收率为70.86%的小型试验指标,实现了金银铁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业化应用首先在不改变选厂“先金银后铁”流程结构的前提下,对原生产流程进行了局部优化,生产应用结果表明,获得了金浸出率为93.09%、银浸出率为36.91%,铁总回收率为51.30%的生产指标。对于选冶小型试验研发的新工艺流程,工业化应用面临着分组产品在浸出作业前是否沉降困难和含氰根矿浆由碱入酸的调浆过程是否安全两大难题,基于此,本论文分别进行了磁选分组产品的沉降试验和含氰根矿浆由碱入酸的调浆试验。最终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新工艺的工业试验建议流程。
闫军宁[5](2014)在《紫金山金矿低品位含金矿石细粒级炭浸提金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炭浸法具有工艺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简单、金回收率高以及环境保护效益好等优点,近年来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本文针对紫金山金矿-0.074mm粒级细泥进行了炭浸提金工艺研究,完成了氰化钠浓度、石灰用量、氰化时间、新旧活性炭吸附时间及用量、铜的浸出、活性炭吸附等条件试验研究,并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就工程化实践进行了考查,针对活性炭吸附性能低的问题,采用显微电镜、MLA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活性炭的微观研究。试验研究表明,炭浸提金工艺适合处理紫金山金矿-0.074mm粒级细泥。最佳的炭浸条件是:氰化钠浓度0.02%、pH值为10.5、氰化时间36小时,金浸出率94.64%;新炭的吸附性能明显比旧炭高,新炭密度25g/l、吸附率达100%,而旧炭密度80g/l时,金的吸附率仅94.5%。现场流程考查表明,炭浸生产指标较理想,金、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1-92%、30%左右,吸附率分别为98%以上、99%以上。主要存在问题是系统中炭密度过高,积压金属量高。活性炭中钙、铜含量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火法再生比酸法再生能够更好的提高活性炭碘值,改善活性炭性能。铜在活性炭中的吸附受到氰化钠浓度、碱度等因素影响。对活性炭的研究发现炭表面及表层、浅表层孔隙已经被方解石覆盖或充填,方解石含量表现为由里及表增加,铜主要吸附在炭片空的孔隙及非孔隙部位。可见,方解石的生成是载金炭含钙的原因,也是炭性能降低的原因。
陈芳芳,张亦飞,薛光[6](2011)在《黄金冶炼生产工艺现状及发展》文中提出黄金冶炼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不断有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涌现。文中主要阐述了黄金冶炼生产工艺中的选矿、预处理、浸出、提取与回收、精炼等过程单元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同时分析了各个过程单元中主流工艺的特点。
胡良章[7](2005)在《全泥氰化炭浸法在紫金山金矿的应用》文中认为紫金山金矿是一特大型低品位黄金矿山,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矿模式创新和设备的大型化、规模化已成为国内单体黄金矿山产金最多、吨矿处理成本最省、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其中选矿工艺流程中未设磨矿作业,采用破碎+洗矿+重选+炭浸+堆浸组合工艺的实施是取得优异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介绍了紫金山金矿全泥氰化炭浸工艺成功之处,供同行借鉴。
刘升明,甘永刚,张艳敏[8](2002)在《紫金山低品位金矿CIL系统碳末对金回收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浮选试验考察了紫金山金矿一选厂 10 0 0t dCIL系统中碳末对金回收的影响程度 ,分析了碳末产生的原因及减少碳末劫金效应的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金矿资源及矿床分类 |
| 2 典型金矿综合利用 |
| 2.1 石英脉型金矿综合利用 |
| 2.2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综合利用 |
| 2.3 细脉浸染型金矿综合利用 |
| 2.4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综合利用 |
| 2.5 红土型金矿综合利用 |
| 2.6 铁帽型金矿综合利用 |
| 2.7 砂金矿综合利用 |
| 3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国内难处理金矿资源概况 |
| 1.1.1 国内难处理金矿资源的分布状况及特点 |
| 1.1.2 国内难处理金矿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
| 1.2 国内外黄金选冶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
| 1.2.1 尼尔森提金等重选工艺仍然受到重视 |
| 1.2.2 浮选提金工艺得到了一定完善 |
| 1.2.3 氰化提金工艺逐渐向低毒浸金工艺转变 |
| 1.3 国内外含碳难选金矿研究现状及趋势 |
| 1.3.1 国外碳质难选金矿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碳质难选金矿研究现状 |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 2 试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
| 2.1 试验试剂 |
| 2.2 试验设备 |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 2.3.1 浮选试验 |
| 2.3.2 焙烧试验 |
| 2.3.3 浸出试验 |
| 2.4 样品的检测方法 |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
| 2.4.2 偏光显微镜检测 |
| 3 工艺矿物学研究 |
| 3.1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
| 3.1.1 化学多元素分析 |
| 3.1.2 物相分析 |
| 3.1.3 原矿比重测定 |
| 3.1.4 岩矿鉴定 |
| 3.2 本章小结 |
| 4 选冶工艺研究 |
| 4.1 探讨试验 |
| 4.1.1 全泥氰化探讨 |
| 4.1.2 竞争吸附法碳浸探索试验 |
| 4.1.3 炭浸前预处理试验 |
| 4.1.4 氧化焙烧-焙砂全泥氰化-炭浸探讨 |
| 4.1.5 单一浮选探讨试验 |
| 4.1.6 重-浮联选流程探讨试验 |
| 4.1.7 浮选-氰化联合流程探讨试验 |
| 4.2 选冶试验原则流程的确定 |
| 4.3 浮选-预处理-氰化浸出试验 |
| 4.3.1 浮选除碳试验 |
| 4.3.2 预处理药剂种类试验 |
| 4.3.3 煤油用量试验 |
| 4.3.4 磨矿细度试验 |
| 4.3.5 2#油用量试验 |
| 4.3.6 丁铵黑药用量试验 |
| 4.4 原矿焙烧-焙砂全泥氰化-炭浸流程试验 |
| 4.4.1 焙烧温度试验 |
| 4.4.2 焙烧时间试验 |
| 4.4.3 磨矿细度试验 |
| 4.4.4 氰化钠用量试验 |
| 4.4.5 浸出浓度 |
| 4.4.6 浸出时间试验 |
| 4.4.7 底炭密度试验 |
| 4.4.8 炭吸附时间试验 |
| 4.4.9 综合条件平行试验 |
| 4.5 含碳矿石与不含碳矿石分别处理试验 |
| 4.5.1 样品采集 |
| 4.5.2 不含碳矿石全泥氰化-炭浸试验 |
| 4.5.3 氧化焙烧-全泥氰化-炭浸工艺试验 |
| 4.5.4 浮选-高碳含金产品焙烧-焙砂与浮尾混合全泥氰化-炭浸工艺试验 |
| 4.6 本章小结 |
| 5 经济效益初步核算 |
| 5.1 产值估算 |
| 5.2 成本估算 |
| 5.3 利润估算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 1 全球金矿资源概述 |
| 1.1 金的开发历史 |
| 1.2 金的用途 |
| 1.3 全球金矿资源概况 |
| 1.3.1 金的矿物和矿石类型 |
| 1.3.2 金的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 |
| 1.3.3 全球各国金矿储量和产量 |
| 1.3.4 全球黄金主要生产公司 |
| 2 全球金资源供需分析 |
| 2.1 黄金的供应 |
| 2.2 黄金的需求 |
| 2.3 价格变化 |
| 3 开发利用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金银铁的基本性质 |
| 1.1.1 理化性质 |
| 1.1.2 主要用途 |
| 1.1.3 供需分析 |
| 1.2 金银铁的矿产资源 |
| 1.2.1 储量分布 |
| 1.2.2 开采要求 |
| 1.2.3 矿床类型 |
| 1.3 金银铁的选冶技术 |
| 1.3.1 金银 |
| 1.3.2 铁 |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支撑项目和实验条件 |
| 2.1 研究方法 |
| 2.2 支撑项目 |
| 2.3 实验条件 |
| 2.3.1 化学药剂 |
| 2.3.2 仪器设备 |
| 第三章 北衙金银铁氧化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 3.1 化学组成 |
| 3.2 矿物组成 |
| 3.3 粒度组成 |
| 3.4 主要矿物的粒度分布和单体解离度 |
| 3.5 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嵌布状态 |
| 3.5.1 铁矿物 |
| 3.5.2 铅锰矿物 |
| 3.5.3 铜矿物 |
| 3.5.4 金矿物 |
| 3.5.5 银矿物 |
| 3.5.6 脉石矿物 |
| 3.6 主要元素在矿石中的平衡分配计算 |
| 第四章 高泥高铜环境对金氰化浸出过程的影响 |
| 4.1 矿泥对金氰化浸出过程的影响 |
| 4.1.1 易泥化矿物的晶体结构 |
| 4.1.2 矿泥样的制取与分析 |
| 4.1.3 矿泥对金的吸附行为 |
| 4.2 铜溶解对金氰化浸出过程的影响 |
| 4.2.1 铜矿物在氰化溶液中的溶解度 |
| 4.2.2 铜溶解的氰化钠理论耗量计算 |
| 4.2.3 不同游离氰根离子浓度下的铜溶解行为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以铁锰矿物为载体的银回收机理研究 |
| 5.1 银与铁锰矿物之间的关系 |
| 5.2 锰的预先浸出机理 |
| 5.2.1 锰的预先浸出热力学 |
| 5.2.2 锰的预先浸出动力学 |
| 5.3 金银的氰化浸出行为 |
| 5.3.1 氰化浸出过程的电化学 |
| 5.3.2 氰化浸出过程的动力学 |
| 5.3.3 助浸剂BY-2放氧规律的研究 |
| 5.4 活性炭对金银的共吸附行为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主要矿物在铁磁选过程中的富集规律 |
| 6.1 强磁性矿物的磁选行为 |
| 6.2 弱磁性矿物的磁选行为 |
| 6.3 其它矿物的磁选行为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实际矿石的选冶小型试验研究 |
| 7.1 原则工艺流程的确定 |
| 7.2 磨矿细度的确定 |
| 7.2.1 分类磁选作业 |
| 7.2.2 分组氰化浸出作业 |
| 7.3 分类磁选试验 |
| 7.3.1 磁场强度的影响 |
| 7.3.2 连续生产试验 |
| 7.4 强磁性矿物中金银铁的回收 |
| 7.4.1 不磨条件下的氰化浸出探索试验 |
| 7.4.2 磨矿细度的影响 |
| 7.4.3 氰化钠用量的影响 |
| 7.4.4 矿浆浓度的影响 |
| 7.4.5 浸出时间的影响 |
| 7.4.6 搅拌强度的影响 |
| 7.4.7 稳定试验 |
| 7.5 非磁性矿物中金银的回收 |
| 7.5.1 磨矿细度的影响 |
| 7.5.2 氰化钠用量的影响 |
| 7.5.3 矿浆浓度的影响 |
| 7.5.4 浸出时间的影响 |
| 7.5.5 BY-2的影响 |
| 7.5.6 搅拌强度的影响 |
| 7.5.7 稳定试验 |
| 7.6 弱磁性矿物中金银铁的回收 |
| 7.6.1 磨矿细度的影响 |
| 7.6.2 还原酸浸锰铜试验 |
| 7.6.3 氰化浸出金银试验 |
| 7.6.4 选铁试验 |
| 7.6.5 综合试验指标 |
| 7.7 全工艺流程 |
| 第八章 关键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研究 |
| 8.1 原工艺流程概况 |
| 8.2 原工艺流程的优化改造 |
| 8.2.1 氰化浸出吸附作业 |
| 8.2.2 磁选作业 |
| 8.2.3 优化后的工艺流程及指标 |
| 8.3 新工艺流程的应用建议 |
| 8.3.1 磁选分组产品的沉降试验 |
| 8.3.2 含氰根矿浆由碱入酸的调浆试验 |
| 8.3.3 建议的工业试验流程 |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
| 9.1 主要结论 |
| 9.2 创新点 |
| 9.3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金矿石的研究现状概述 |
| 1.2 国内外氰化浸金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 1.3 金矿石提金工艺的现状 |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 2.1 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分析方法 |
| 2.2 原矿分析 |
| 2.2.1 原矿X-荧光半定量全分析 |
| 2.2.2 原矿多元素分析 |
| 2.2.3 主要矿物成份 |
| 2.2.4 金的赋存状态 |
| 2.3 研究方案 |
| 第三章 炭浸法提取金试验研究 |
| 3.1 氰化钠浓度对金浸出的影响 |
| 3.2 石灰用量试验 |
| 3.3 氰化时间试验 |
| 3.4 活性炭吸附试验 |
| 3.4.1 活性炭吸附时间试验 |
| 3.4.2 活性炭用量试验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炭浸法从含铜低品位金矿中提取金工业实践 |
| 4.1 紫金山金矿第三选矿厂介绍 |
| 4.2 紫金山金矿第三选矿厂生产指标考查 |
| 4.3 活性炭质量跟踪 |
| 第五章 试验过程及现场实践中的机理研究 |
| 5.1 金、铜氰化浸出 |
| 5.1.1 氰化物溶金的反应 |
| 5.1.2 氰化溶解铜 |
| 5.2 活性炭吸附理论 |
| 5.2.1 活性炭吸附机理 |
| 5.2.2 活性炭解析机理 |
| 5.3 载金炭的微观研究 |
| 5.3.1 活性炭表面覆盖层 |
| 5.3.2 载金炭被方解石覆盖层下面的孔隙 |
| 5.3.3 未被方解石覆盖层的活性炭表面 |
| 5.3.3.1 炭表面孔隙 |
| 5.3.3.2 载金炭表面非孔隙部位 |
| 5.3.3.3 炭片内部吸附物 |
| 5.3.3.4 活性炭中方解石的形成分析 |
| 5.3.3.5 小结 |
| 5.3.4 活性炭性能分析 |
| 5.3.4.1 载金炭活性分析 |
| 5.3.4.2 改善活性炭性能的措施 |
| 5.3.5 总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 1 选矿工艺 |
| 1.1 重选法 |
| 1.2 浮选法 |
| 1.3 混汞法 |
| 1.4 煤-金团聚法(CGA) |
| 2 预处理工艺 |
| 2.1 焙烧氧化法 |
| 2.2 加压氧化法 |
| 2.3 微生物氧化法 |
| 2.4 化学氧化法 |
| 2.5 微波氧化法 |
| 3 浸出工艺 |
| 3.1 氰化浸出工艺 |
| 3.1.1 搅拌氰化法 |
| 3.1.2 堆浸法 |
| 3.2 非氰化浸金工艺 |
| 4 金的提取与回收工艺 |
| 4.1 锌置换法 |
| 4.2 吸附法 |
| 4.2.1 活性炭吸附法 |
| 4.2.2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 |
| 4.3 电积法 |
| 4.4 溶剂萃取法 |
| 5 精炼 |
| 6 结语 |
| 1 序言 |
| 2 浮选试验 |
| 2.1 浮选试验1 |
| 2.2 浮选试验2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浮选试验结果 |
| 3.2 碳末的来源及危害 |
| 3.3 措施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