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1](2019)在《热处理对4Cr2Ni4Mo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工程和船舶工业领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海洋工程用钢为应付特殊的海洋环境,要具有高强度、高塑韧性、易焊接、耐腐蚀等特点。国产自主研发的海洋平台钢板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关键部位所用高强度、大厚度钢材仍依赖进口,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高端海工钢材的研发力度。本文通过对自主设计的4Cr2Ni4Mo合金钢进行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硬度计、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万能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和模拟海水浸泡试验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分级淬火温度和时间以及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对4Cr2Ni4Mo合金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影响的规律和机理,优化出综合性能最佳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4Cr2Ni4Mo合金钢的铸态组织为针片状马氏体,硬度为HRC53。淬火+回火处理后,合金钢的组织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830MPa、1480MPa、6.3%和9%,硬度为HRC45,冲击韧性为27J/cm2。分级淬火处理后,合金钢的组织主要为板条状和针片状马氏体,在380-540℃范围内,随分级淬火温度的上升,针片状马氏体先减少后增多,硬度和抗拉强度呈“M”型趋势,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先下降后大幅上升再下降,冲击韧性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其中380℃分级淬火3h时,部分奥氏体发生粒状贝氏体转变,导致其强度、硬度和冲击韧性降低。在1-4h的范围内,随分级淬火时间的延长,针片状马氏体减少,抗拉强度和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先升高后降低,硬度和冲击韧性缓慢升高。460℃分级淬火4h时,组织中出现部分下贝氏体,抗拉强度明显下降。综合分析,确定4Cr2Ni4Mo合金钢的分级淬火适宜工艺为860℃奥氏体化30min后460℃分级淬火3h。采用优化工艺处理后,4Cr2Ni4Mo合金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950MPa、1500MPa、7%和16%,硬度为HRC52,冲击韧性13.3J/cm2,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等温淬火处理后4Cr2Ni4Mo合金钢的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在280-360℃范围内,随等温温度的上升,组织依次转变为下贝氏体、上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以及冲击韧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伸长率逐渐下降,硬度和断面收缩率先下降后上升。当等温温度为280℃时,组织为马氏体,强度和韧性较低。300℃等温淬火后,组织为B下/M复相组织,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当温度上升到340℃和360℃时,组织分别为上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合金钢的强度和塑性较低。在4-24h范围内,随等温时间的延长,组织中贝氏体含量增多并逐渐发生粗化,合金钢的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先上升后下降,硬度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冲击韧性在等温淬火24h后急剧下降。当等温淬火时间为16h时,获得的B下/M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最佳等温淬火工艺为860℃奥氏体化30min后300℃等温淬火16h,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560MPa,1300MPa,6.3%和15%,硬度为HRC45,冲击韧性为27J/cm2。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分级淬火处理后合金钢的腐蚀倾向最小。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随浸泡时间的延长,4Cr2Ni4Mo合金钢的腐蚀速率从迅速下降逐渐趋于平稳。采用分级淬火处理的合金钢,腐蚀速率最小,耐腐蚀性能最好。腐蚀产物内锈层的主要成分是Fe3O4、α-FeOOH和γ-FeOOH。比较三种热处理工艺,4Cr2Ni4Mo合金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60℃奥氏体化30min后460℃分级淬火3h,经此工艺处理后,合金钢具有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Angang Group;[2](2018)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开启鞍钢振兴发展新征程》文中研究表明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于2010年5月由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产钒
唐良富,解如风,张旻旻,罗军,黄茂薇[3](2016)在《全球主要标准供给侧结构与标准布局浅析》文中认为先进标准体系结构,反映目前较合适指引架构,形成体系功能的最优,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在细部个体标准部分,先进标准是产品发展方向。产业最优,先进标准体系是条件之一。本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市场标准供应侧结构与标准布局:WTO/TBT通报根据目标划分、特定贸易关注事项;ISO在19982015年标准及标准结构;中美日韩四国国家标准为例比较;标准大结构一致而分结构不同;标准题目相似内容不一;标准结构体系中标准空白等标准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应的标准结构和布局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办法。
徐华[4](2013)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访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二五所所长马玉璞》文中指出面对低迷的市场,中国造船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转型之门。企业在生死线上,是否有回天之术?科研机构如何与市场实现完美对接?作为装备制造业大家族中的一员,船舶工业的非船产业之路如何选择?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所所长马玉璞,请他阐述了对非船产业的理解和管理之道。记者: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造船工业面临转型的巨大挑战,
王彦[5](2011)在《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我国轴承工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热加工技术落后、研发和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也困扰着轴承工业的发展。由原东北地区三大国有重点特殊钢企业组建的东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高档轴承钢主要科研和生产基地,轴承钢生产质量保持国内先进水平。本文以东北特钢的轴承钢技术领域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SWOT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为框架,综合运用专利分析方法及企业调研手段深入分析东北特钢抽承钢技术发展战略。国内外有关技术发展战略的成果并不少见,但专门针对轴承钢技术的发展战略研究还很不足,尤其鲜有人借助于专利计量手段来进行该领域的战略研究,因而本文首先确定了在SWOT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为框架的基础上,着重从专利分析的视角来辅助战略的分析。其次,文章从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技术竞争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东北特钢的技术外部环境分析,尤其是利用专利分析方法确定了轴承钢技术的国际竞争状态,及东北特钢在轴承钢技术领域的国际潜在竞争对手和国内现有竞争对手,据此明确了东北特钢轴承钢技术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文章又从生产状况、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与销售能力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东北特钢轴承钢技术的内部资源状况,据此确定了东北特钢轴承钢技术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文章在东北特钢轴承钢技术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出SWOT矩阵,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全面分析,制定出东北特钢轴承钢技术发展战略及措施。通过对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形成了本文的核心论点,即应实施专利战略,精品差异化战略,联合攻关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产业链管理,以人为本,努力推进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轴承钢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把东北特钢集团建成国际化科技型一流特钢企业。
朱红斌[6](2001)在《改革钢的国际标准 适应全球市场需求》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近年来在改革钢铁国际标准化工作 ,使制定的国际标准更加适应市场要求方面的具体措施 ,对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张宇春,朱红斌[7](2000)在《制定适应全球市场需求的钢国际标准》文中提出 1997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钢技术委员会(ISO/TC17)在英国召开了第19次全会,会议讨论结果表明,ISO标准在成员国中的采用程度很小,尤其是产品标准。因此,会议形成决议,要起草ISO/TC 17制定ISO标准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使其制定的标准能为成员国所采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 1.2 海洋工程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分级淬火对合金钢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 1.4 等温淬火对合金钢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
| 2.2 实验方案 |
| 2.2.1 实验参数的确定 |
| 2.2.2 技术路线 |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 2.3.1 微观组织及断口形貌观察 |
| 2.3.2 物相分析 |
| 2.3.3 硬度测试 |
| 2.3.4 拉伸性能测试 |
| 2.3.5 冲击性能测试 |
| 2.3.6 耐腐蚀性能测试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分级淬火对4Cr2Ni4Mo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 3.1 4Cr2Ni4Mo合金钢的铸态和退火态显微组织 |
| 3.2 4Cr2Ni4Mo合金钢的淬火+回火组织和力学性能 |
| 3.3 分级淬火温度对4Cr2Ni4Mo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 3.3.1 分级淬火温度对合金钢组织的影响 |
| 3.3.2 分级淬火温度对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 3.4 分级淬火时间对4Cr2Ni4Mo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 3.4.1 分级淬火时间对合金钢组织的影响 |
| 3.4.2 分级淬火时间对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等温淬火对4Cr2Ni4Mo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1 等温淬火温度对4Cr2Ni4Mo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 4.1.1 等温淬火温度对合金钢组织的影响 |
| 4.1.2 等温淬火温度对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2 等温淬火时间对4Cr2Ni4Mo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 4.2.1 等温淬火时间对合金钢组织的影响 |
| 4.2.2 等温淬火时间对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4Cr2Ni4Mo合金钢的腐蚀行为研究 |
| 5.1 电化学测试 |
| 5.2 模拟海水浸泡腐蚀试验 |
| 5.2.1 腐蚀速率 |
| 5.2.2 腐蚀产物的形貌和物相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主要发展历程 |
| (一)1978年12月-1993年11月:鞍钢改革的起步和探索阶段(扩大经营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用了15年时间 |
| (二)1993年11月-2002年11月:鞍钢改革的攻坚阶段(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用了9年时间 |
| (三)2002年11月-2012年11月:鞍钢改革的深化阶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用了10年时间 |
| (四)2012年11月至今: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开端,鞍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启新时期改革发展新征程 |
| 二、主要发展成就 |
|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改革发展的“根”与“魂” |
| 1.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
| 2.推动理论学习深入开展。 |
|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 4.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
| 5.夯实党建工作责任。 |
| 6.强化典型人物引领。 |
| (二)强化宏观调整,推动企业协调持续发展 |
|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 |
| 2.大规模技术改造期。 |
| 3.振兴发展与战略调整期。 |
| 4.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期。 |
| (三)坚持创新驱动,科技领域迅猛发展 |
| 1.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
| 2.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
| 3.建立完善科研体系。 |
| (四)推动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成效显着 |
| 1.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
| 2.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绿色生产能力。 |
| 3.践行央企责任,各子企业持续加大环保力度。 |
| (五)坚持开放发展,国际事务及对外贸易稳步推进 |
| 1.强化海外投资并购。 |
| 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
| 3.强化海外重点项目建设。 |
| 4.加大海外机构建设力度。 |
| 5.稳步做大国际贸易。 |
| 三、主要发展特点和经验 |
| (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 (二)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
|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
| (四)必须坚持继承和发扬鞍钢优良传统,推进文化强企、共建共享 |
| (五)必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 前言 |
| 1 标准体系结构性改革与功能原理 |
| 2 全球主要市场标准供给侧结构与标准布局 |
| 2.1 WTO/TBT通报布局 |
| 2.1.1 WTO/TBT通报目标布局 |
| 2.1.2 特定贸易关注事项(STC) |
| 2.2 ISO-1998---2015标准及标准结构 |
| 2.2.1 制定ISO标准简述 |
| 2.2.2 ISO标准构成结构变化 |
| 2.3 中美日韩四国国家标准为例比较 |
| 2.4 标准大结构一致而分结构不同 |
| 2.5 标准题目相似内容不一 |
| 2.6 标准结构体系中标准空白 |
| 2.6.1 自动驾驶、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技术空白 |
| 2.6.2 中国平衡车生产标准缺失 |
| 2.6.3 中小排量摩托车与大排量摩托车 |
|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 1.1.1 国际轴承钢技术概况 |
| 1.1.2 我国轴承钢技术概况 |
| 1.1.3 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发展现状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轴承钢技术发展 |
| 1.2.2 技术战略研究现状 |
| 1.2.3 专利计量 |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 1.3.1 数据来源 |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 1.3.3 主要内容 |
| 2 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外部环境分析 |
| 2.1 社会环境分析 |
| 2.2 技术环境分析 |
| 2.2.1 技术发展概况 |
| 2.2.2 主要技术领域及核心专利分析 |
| 2.3 技术竞争分析 |
| 2.3.1 国家间竞争分析 |
| 2.3.2 国际潜在竞争者分析 |
| 2.3.3 国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
| 2.4 小结 |
| 3 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内部资源分析 |
| 3.1 生产状况 |
| 3.2 技术研发能力 |
| 3.3 管理与销售能力 |
| 3.4 小结 |
| 4 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
| 4.1 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SWOT分析 |
| 4.2 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发展战略思路及目标 |
| 4.3 东北特钢集团轴承钢技术发展战略选择 |
| 4.3.1 专利战略 |
| 4.3.2 精品差异化战略 |
| 4.3.3 联合攻关战略 |
| 4.3.4 标准化战略 |
| 4.4 技术战略间的兼容协调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1 基本情况 |
| 1.1 简介 |
|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 1.3 改革的有利条件 |
| 1) WTO/TBT协议 |
| 2) 钢铁国际大市场已形成 |
| 2 钢国际标准化改革的要点 |
| 2.1 TC 17明确了起草ISO的基本态度 |
| 2.2 改革的目的, 是使国际标准平等地运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
| 2.3 关于国家或地区标准与ISO标准的对应程度 |
| 2.4 明确了ISO/TC 17及其分委员会秘书处的责任 |
| 2.5 指出了参加标准制定的成员应有的态度 |
| 1) 主席、召集人和秘书 |
| 2) 积极成员 |
| 3 ISO/TC 17改革的具体措施 |
| 3.1 优先项目选择 |
| (1) 基础和试验方法标准 |
| (2) 产品标准 |
| (3) 在新工作项目投票阶段, 大多数P成员国同意的工作项目。 |
| 3.2 成立工作组和命名项目负责人 |
| 3.3 控制标准的准备阶段和委员会阶段的进展, 缩短标准制定的周期 |
| 3.4 强调工作文件的质量 |
| 3.5 TC 17特别重视ISO标准的复审工作 |
| 3.6 其它 |
| 4 ISO/TC 17的改革对我们的启发 |
| 4.1 加强归口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程序 |
| 4.2 组织专家参加 ISO/TC 17和SC的工作组, 发挥专家成员的作用 |
| 4.3 努力做好ISO/TC 17/SC 17盘条和钢丝秘书处的工作 |
| 4.4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适应全球贸易的需求 |
| 4.5 应加强国际标准化人员的培训, 提高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