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彩云,何岍妍,刘环秋,冯艳华,麻海春[1](2018)在《巨大声带息肉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身高158cm,体重90kg,BMI 36kg/m2。声音嘶哑两年余,呼吸困难1月余,加重5天,急诊以喉梗阻收入我院耳鼻喉科。经耳鼻喉科医生行床旁纤维鼻咽内镜检查发现为巨大声带息肉且声门梗阻达2/3以上。遂决定立即行手术摘除巨大息肉,以解除病人气道梗阻。术前
施心怡,陶跃进,周义兵,李王伟[2](2016)在《传统气管切开术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传统气管切开术(OT)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困难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方法 16例困难气管切开患者,结合OT及PDT优缺点,采取OT逐层分离至颈前带状肌或气管前筋膜,可扪及气管环后PDT置入气管套管。结果 16例困难气管切开均成功置管,术后出现渗血1例,皮下气肿2例。结论 OT联合PDT能够扩展PDT在困难气管切开中适用的范围。
吕秀云[3](2015)在《电子支气管镜分步操作法协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分步操作协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重症医学科(IC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医学科136例行气管切开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分A、B、C组,A组为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ST)39例,B组为单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65例,C组为电子支气管镜协助PDT32例。比较3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切口愈合时间。结果 C组与B组手术时间(min:8.5±2.4、6.8±2.5)、术中出血量(ml:4.6±2.3、5.7±2.1)、切口长度(cm:1.5±0.5、1.4±0.9)以及切口愈合时间(d:3.5±1.7、3.2±1.8)均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20±5.6 min、15.9±2.4 ml、3.5±1.6 cm、6.7±2.1 d)差异显着(均P<0.01)。B组与C组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C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后壁损伤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协助PDT是一种快速、微创、并发症少、预后良好的操作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谢铁强,王春生,李永平,黄世容,王文赋[4](2015)在《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临床危重患者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临床危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经皮气管切开术102例为观察组,传统气管切开术18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非常显着短(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对照组发生皮下气肿2例。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临床危重患者效果优于传统气管切开术。
杨志勇,萧云[5](2015)在《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应对困难气管切开手术治疗》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8年10月-2014年9月本院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48例(A组)及同期单纯外科切开46例(B组)为研究对象,总结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优点及应用技巧。结果: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及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应对困难气管切开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袁海涛,肖小华,邓明,李国亮,童端,邸方[6](2014)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2-01-2012-01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6例气管切开术出现并发症22例,发生率7.19%,其中包括切口内出血5例(1.63%),气管内出血1例(0.33%),堵管9例(2.94%),气胸1例(0.33%),纵隔气肿1例(0.33%),皮下气肿2例(0.65%),脱管3例(0.98%)。结论: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可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加强防范。扎实的外科基本功,熟悉的颈部解剖知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毛红明,杨桂芬[7](2013)在《气管切开术684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管切开术为耳鼻喉科常见手术,常在颅脑外伤、呼吸困难、头颈部手术、烧伤患者中进行。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科共行气管切开术684例,本文就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684例,男509例、女175例,年龄11月至88岁、平均41.3岁;原发病为颅脑外伤
沈景秋,石丽芳[8](2013)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OT)在建立人工气道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方法不同分为PDT组和OT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低氧血症、窒息、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有气管插管状态下,PDT组和OT组均有3例[17.6%(3/17)、13.6%(3/22)]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气管插管状态下,PDT组有5例[21.7%(5/23)]发生并发症,OT组有11例[61.1%(11/18)]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气管插管状态下行PDT相对于OT在安全、有效建立人工气道过程中无明显优势;在无气管插管状态下行PDT相对于OT在安全、有效建立人工气道过程中有明显优势。
甘爵民,赵承锦,黄宏毅,王伟林[9](2012)在《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基层医院ICU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在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价值及前景。方法对102例危重患者分别行PDT及传统气管切开术(OT)建立人工气道,其中55例患者行PDT作为观察组,47例患者采用传统OT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作为一种新的急救技术,具有微创、快速、安全、操作简便等诸多优势,适合于ICU的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建立,值得在基层医院ICU推广应用。
赵爱斌,马雪婷,吴渊明,赵玉霞,白永亮[10](2012)在《改良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5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介绍改良无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经验,评价该术在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10~2012-05我院ICU采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5例ICU危重症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手术易难程度、术后脱机时间等进行评估。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成功,其中1例在气管切开后第3日放弃治疗,其余4例顺利撤机拔管;1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尝试行紧急非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出现SPO2一过性降至78%,其余患者在操作过程中血氧浓度均在95%左右。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均未出现大幅度变化。1例由于气管痉挛致置入气管导管困难,手术时间约15 min,其余4例均在12 min之内。除1例术后第1日有敷料渗血,其余均无伤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改良经皮旋转扩张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完全可以由ICU医师在床旁开展,是值得在ICU推广的微创技术之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比较 |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对象 |
| 1.2 术前操作准备 |
| 1.3 手术操作过程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临床资料 |
| 1. 1一般资料 |
| 1. 2手术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3. 1出血 |
| 3. 2堵管 |
| 3. 3气胸 |
| 3. 4纵隔气肿 |
| 3. 5皮下气肿 |
| 3. 6脱管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手术方法 |
| 1.3.1参与手术人员准备 |
| 1.3.2 主要手术用物准备 |
| 1.3.3 药物准备 |
| 1.3.4 患者准备 |
| 1.3.5 设备准备 |
| 1.3.6 手术过程 |
| 1.4 术中及术后观察记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PercuTwist技术国内外动态 |
| 3.2 PercuTwist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
| 3.3 PercuTwist技术并发症及预防 |
| 3.4 PercuTwist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