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昌禾[1](2021)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品德养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俞永植[2](2013)在《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文中研究指明中韩两国关于新词语的学术研究各具特点,近20年两国关于新词语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中韩两国新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基础,借鉴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和韩语的分别研究和汉、韩跨语言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分别总结了截止到2010年的汉语和韩语新词语的词形词义特点,对比汉、韩语新词语在词汇学方面的异同点,并通过两国各时期时代特点的新词语的分析,探讨两国受到国际化时代的影响和人们的意识变化和发展。本文研究对象为到2010年的汉语新词语和韩语新词语。主要参考《最新中韩新造语辞典》、《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新词语词典》、《2008年汉语新词语》、《2009年汉语新词语》、《2010年汉语新词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韩国国立国语院1994-2010年“新语”调查中的韩语新词语。本文主要通过汉、韩语新词语研究、汉、韩语新词语语言学的词形词义对比研究和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讨论相结合,微观调查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了汉、韩语新词语的特点,集中分析和总结了两国新词语词汇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异同点。在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综述部分,分别总结了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特点。汉、韩语新词汇言学的对比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词类特点、造词法特点、词义形态、产生渠道和生成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一)中韩两国新词语词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数量较多。(二)汉、韩语新词语在造词法上的特点如下:汉语新词语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韩语新词语分为“单一词”和“混种词(hybrid、复合词)①”。汉、韩语新词语大部分是已有词(素)的合成词,少有“完全新的词”,合成方式大部分相同,但因动宾顺序不同也存在不同点。汉、韩语新词语大致分为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和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中分为原形词根合成方式和变形词根合成方式。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分为接头派生(前缀)法和接尾派生(后缀)②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原形词根合成方式中,汉、韩语新词语相同的合成结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名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动词素结合;名词素和形容词素结合。韩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副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不完全词根和名词的结合;副词素和补助用言结合;直接写出“连音”的合成词。汉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形容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变形词根合成方式中,包括缩略方式和混合方式生成的新词语。缩略方式包括提取法、节略法和音节的缩略;合成方式包括接头派生法和接尾派生法。派生法生成新词语,接头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头派生词;汉字接头派生词;外来词接头词。接尾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尾词;汉字语接尾词;外来词接尾词。(接头词也可叫“前缀”,接尾词也可叫“后缀”)(三)汉、韩语新词语词义形态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和色彩的变化四个方面。(四)汉、韩语新词语产生渠道形式和生成途径研究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形式主要有:创造新词、旧词被赋予新义、外来词的介入、方言的引入和修辞法。本文主要从“借用”、“修辞造语”、“类推”对比分析汉、韩语新词语的生成途径。借用分为“外来词的借用”和“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修辞造语分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和婉曲造语。类推包括反意的类推和类似的类推。在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部分,本文主要对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类别变化分析、社会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人们意识和外来词产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从政治、社会、军事、通信、经济、科技、医学、娱乐、生活、文化、地理及其他12个词义类别,分别对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异同点。(二)分析总结了中韩两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主要分析了各时期两国杨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具体分析了80年代初期、1990年前期、2000年、2010年的中国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80年代后期、1990年、2000年、2010年韩国的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总结了只在中国使用的新词语、只在韩国使用的新词语、两国共同使用的新词语以及原来只在一个国家使用、但现在两国都通用的新词语和新词语族。(三)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外来词新词的使用现状,窥探了中韩人民对外意识的变化,比较了两国人民意识变化的不同之处。通过共同的新词语“酷”,总结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的变化发展原因,即新事物的流入、接受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意识变化;中国和韩国“新一代人”的人际关系变化;两国经济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等等。
张淞强[3](2010)在《哈尔滨地区住宅装修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装修设已计成为热门的行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多。合理利用空间,把室内布置得合理、美观,使家居生活更加绿色、环保、舒适、低碳、健康,这就是室内装修与设计的目的。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素有冰城之美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北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住宅、交通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室内设计艺术不仅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繁荣,也体现了人们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情趣,是居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反映。绿色、环保、低碳已成为时尚装修的代言词,如何引导百姓健康装修,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通过哈尔滨地区住宅装修对室内空气污染的问卷调查及采访,总结分析目前哈尔滨地区住宅装修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尤其是危害居住者身心健康的普遍现象,进而提出哈尔滨地区住宅装修过程中应使用绿色环保、低碳材料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装修市场的调查和室内设计师的素质提出可行性对策。最终证明在住宅装修中应注意各项装修材料的使用和设计人员的创意施工用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更希望借助此文引起哈尔滨地区及社会各界通过住宅装修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视,进而推动住宅的绿色环保,低碳的健康发展。希望通过我的调查分析,能为哈尔滨的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及地理环境的限制,哈尔滨的气候和建筑形成北方独有的特色,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普遍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哈尔滨装修市场的实地考察及哈尔滨家庭装修的适宜设计对地区性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也为构建和谐靓丽的冰城增色添辉。
dream[4](2005)在《“君子爱财,省之有道”》文中研究说明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人们聚集财富的基本准则,今天笔者就和朋友们一起探讨一下在运用网络方面的几个省钱之道,你可别不在乎这些哦,仔细一算相当实惠!
龚佩琳[5](2003)在《现代家庭省钱小技巧》文中指出 1.购物时,制作一个购物清单,先将价格列出,然后尽量依该价格消费,避免冲动消费,除非必要,否则肚子正饿着或带着小孩的时候,不要随便上超市。 2.只有在你真正需要,且当物品在打折后价格低于其他类似商品时,才使用折价券去购买。
龚佩琳[6](2000)在《现代家庭省钱小技巧》文中提出1.购物时,制作一个购物清单,先将价格列出,然后尽量依该价格消费,避免冲动消费,除非必要,否则肚子正饿着或带着小孩的时候,不要随便上超市。2.只有在你真正需要,且当物品在打折后价格低于其他类似商品时,才使用折价券去购买。3.在超市,选择一些较便宜的该超市自行制...
龚佩琳[7](1999)在《现代家庭省钱小技巧》文中指出 1.购物时,制作一个购物清单,先将价格列出,然后尽量依该价格消费,避免冲动的消费。 2.只有在你真正需要,且当物品在打折后价格低于其他类似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和实践意义 |
| 1. 选题来源 |
| 2. 本文的实践意义 |
| 第二节 新词语理论研究综述 |
| 1. 语言理论研究基础 |
| 2. 社会历史原因 |
| 第二章 新词语研究现状 |
|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韩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 |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
| 1. 本文的研究范围 |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
| 第一节 近 1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
| 1. 2001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
| 2. 200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
| 3. 2009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
| 4. 2010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
| 第二节 近 1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
| 1. 2001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
| 2. 200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
| 3. 2009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
| 4. 2010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
| 第四章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汇学特点 |
| 第一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类特点 |
| 第二节 汉、韩语新词语造词法特点 |
| 1. 汉、韩语新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
| (1) 韩语新词语的构词法分析 |
| (2) 汉、韩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对比 |
| 2. 合成法生成新词语 |
| (1) 原形词根合成方式 |
| 汉语和韩语共有的合成结构 |
| 韩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
| 汉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
| (2) 变形词根合成方式 |
| 缩略方式 |
| 混合方式 |
| 3. 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
| (1) 接头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
| (2) 接尾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
| 第三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形态 |
| 1. 词义的扩大 |
| 2. 词义的缩小 |
| 3. 词义的转移 |
| 4. 词义色彩的变化 |
| 第四节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及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
| 1.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 |
| (1) 创造新词 |
| (2) 旧词被赋予新义 |
| (3) 外来词的介入 |
| (4) 方言的引入 |
| (5) 修辞法 |
| 2. 汉、韩语新词语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
| (1) 借用 |
| 外来词的借用 |
| 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 |
| (2) 修辞造语 |
| 比喻 |
| 比拟 |
| 借代 |
| 夸张 |
| 婉曲 |
| (3) 类推 |
| 第五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第一节 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
| 1. 2001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
| 2. 200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
| 3. 2009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
| 4. 2010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
| 第二节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比较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1. 政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2. 社会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3. 军事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4. 通信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5. 经济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6. 科技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7. 医学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8. 娱乐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9. 生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10. 文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11. 地理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12. 其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
| 第三节 新词语词义类别比率与关注度的相对关系分析 |
| 第六章 中国和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1.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2. 9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3. 200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4. 201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第二节 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1. 8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2. 9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3. 200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4. 201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
| 第三节 近 15 年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产生 |
| 1. 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使用现状 |
| 2. 通过新词语“酷”来看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变化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一) 研究的目的 |
| (二) 研究的意义 |
| (三) 研究的内容 |
| 二、研究的现状 |
| 三、研究的方法 |
| 第二章 哈尔滨地区住宅与住宅装修现状的调查 |
| 一、哈尔滨市住宅情况的调查 |
| (一) 哈尔滨市住宅的发展 |
| (二) 哈尔滨市住宅的调查 |
| 二、国内外住宅室内设计发展历程 |
| (一) 中国住宅室内设计发展的历程 |
| (二) 瞻望国外住宅室内设计发展的动向 |
| 三、哈尔滨市住宅装修导致居室空气污染现状调查 |
| (一) 哈尔滨市的气候特征 |
| (二) 哈尔滨市住宅装修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 |
| 第三章 哈尔滨市住宅装修设计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分析 |
| 一、住宅装修设计中设计师的作用 |
| (一) 对家居设计师的基本要求 |
| (二) 对住宅物理环境与艺术环境的设计 |
| (三) 住宅的绿色设计 |
| 二、装修材料在住宅的装修设计中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分析 |
| (一) 人造板材 |
| (二) 胶粘剂 |
| (三) 壁纸 |
| (四) 住宅室内墙面涂料 |
| (五) 木地板 |
| 三、居室装修材料中针对甲醛含量的限量标准分析 |
| 四、选用恰当的室内装修材料 |
| (一) 顶棚材料 |
| (二) 墙面材料 |
| (三) 地面材料 |
| (四) 室内各项设备 |
| 五、哈尔滨室内装璜设计公司的调查分析 |
| 第四章 哈尔滨地区室内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
| 一、树立环保观念,提高公民的室内绿色环保装修意识 |
| 二、装修市场与设计市场的监管措施 |
| 三、环境检测与综合治理 |
| (一) 环境检测 |
| (二) 综合治理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