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刚,何瑜[1](2018)在《100例眼内异物影像学检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X线、CT、磁共振成像(MRI)在眼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绵阳万江眼科医院收治的100例眼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行X线、CT或MRI影像学检查后眼内异物的检出情况。结果 26例患者经X线正、侧位拍片检查,均显示眶内有高密度异物影,检出率为100. 0%,眼内异物所处位置以玻璃体为主,其次为眼球壁、眼前段、眼球后,但不易显示并发症。74例接受CT检查的患者中57例表现为高密度伪影、10例高密度无伪影、7例低密度影,低密度影中有3例边界不清,加做MRI,最终均证实为非金属异物,其中包括2例木质异物、1例塑料异物。眼内异物的CT检出率为100. 0%,同时发现晶状体混浊或脱位、玻璃体混浊、眼球壁裂伤、眼球变形等眼内并发症。结论 X线、CT与MRI应用于眼内异物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中CT检查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定性以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作为主要检查手段;X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MRI仅限于高度怀疑低密度木质或塑料异物损伤时的检查手段。
罗益文,万尚韬,李娉[2](2016)在《眼球贯通伤合并眼眶金属异物存留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眼球贯通伤合并眼眶金属异物存留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4年5月中山眼科中心眼外伤科收治的14例眼球贯通伤合并眼眶金属异物存留患者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做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对本组病例的术前异物定位检查、眼眶异物的摘除、眼球贯通出口的处理及玻璃体手术的时机等进行了探讨。结果 14例眼球贯通伤合并眼眶异物存留的病例,均急诊下行眼球贯通入口缝合,11例未断直肌下成功取出异物,13例实施玻璃体手术,5例玻璃体手术与眼眶异物取出术同时进行。6例后巩膜穿出伤口缝合。结论眼眶X线标记定位方法简单准确;玻璃体手术与眼眶异物取出术同时进行,手术更为简洁;后巩膜穿出伤口的缝合,避免了硅油渗漏,可维持正常眼压;玻璃体手术对后巩膜穿出口的正确处理,可减少外伤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马艳波,陈海军,马艳华,徐殿芳[3](2014)在《46例眼部异物定位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眼部异物定位诊断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黑龙江省医院近3年就诊并行手术眼部异物取出的眼内异物患者,共46例(47只眼)经眼科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异物定位的临床资料。46例(47眼)眼内异物伤患者中,8例(9眼)为眶内异物(包括眶壁异物),38例为球内异物,包括前房异物、晶状体、玻璃体、以及视网膜异物等,其中金属异物40例,非金属异物6例7眼。结果: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眼部异物进行定位诊断各有适应症,其中三维CT后处理成像系统对眼内异物发现及定位准确率最高,其次是眼部B超,UBM对眼前部异物发现及定位准确率最高。结论:采用三维CT后处理成像系统对眼内异物进行定位诊断为主,与其他检查联合对异物行定位诊断对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袁亦明,殷凡景[4](2013)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眼异物检出和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眼内异物检出和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48枚)眼内异物检出患者,均实施X线检查及多层螺旋CT检查以明确异物性质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查对金属、非金属高密度、非金属低密度异物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X线检查(x2=3.058、2.004、2.967,均P<0.05);螺旋CT检查对眼内异物、眼壁异物、眼外框内异物、眶颅复合异物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X线检查(x2=3.117、3.002、2.841、2.935,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眼异物定性、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陈吉婷[5](2011)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段眼内磁性异物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经玻璃体切除手术和经巩膜切口或非玻璃体切除取出异物手术治疗后段眼内磁性异物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后视力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后段眼内异物伤住院治疗换者113例113眼,其中经玻璃体切除联合异物取出者61眼,非玻璃体切除取出眼内异物者52眼。并分别对手术方式、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异物大小、异物位置、外伤严重程度、手术时间、视网膜脱离(RD)与术后BCVA的关系进行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显着性检验水准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经玻璃体切除手术眼内异物取出成功率为100%,经巩膜切口取出异物手术眼内异物取出成功率为86.54%。2.两组病例手术前BCVA分布及外伤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经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组70.49%的患眼术前BCVA力低于0.1,非玻璃体切除治疗组75.00%的患眼术前BCVA低于0.1。3.经玻璃体切除治疗组患者术后BCVA>0.1者48眼(78.69%),≥0.5者18眼(29.51%),玻璃体切除治疗组手术前后BCVA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非玻璃体切除组术后BCVA>0.1者5眼(5.77%),≥0.5者2眼(3.85%),非玻璃体切除组手术前后BCVA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分布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Z二一6.453,P=0.000<0.05)。4.经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少于非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组术后发生RD者4眼,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者3眼,玻璃体出血者1眼;6眼(9.84%)再次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视网膜均复位。非玻璃体切除治疗组术后发生RD者24眼,tPVR者26眼,玻璃体出血者36眼,眼内炎者3眼;43眼(82.69%)于术后5-20d行Ⅱ期玻璃体切割或联合视网膜复位手术,2眼视网膜无法复位,1眼眼内容物剜除。5.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取出手术后影响BCVA的因素包括伤口长度、术前BCVA、手术时机、RD、眼内炎、异物损伤区域。结论1.后段眼内异物伤眼,经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较经巩膜路径手术取出异物的取出率高、术后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2.对伴有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的后段眼内异物伤患者,应首选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3.玻璃体切除取出后段眼内异物手术后,影响BCVA的主要相关因素包括伤口长度、术前BCVA、手术时机、视网膜脱离、眼内炎、异物损伤区域。4.RD和tPVR是眼内异物伤及经玻璃体切除手术取出异物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视力预后较差。5.后段眼内异物伤合并眼内炎者宜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但术后视力恢复极差。
王志强[6](2010)在《眼爆炸伤患者眼球损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眼爆炸伤的流行病学状况,分析眼爆炸伤的发生原因及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以期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二医院眼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住院的眼爆炸伤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一回顾性研究。结果:住院患者114例(196眼),占同期眼外伤住院病例总数512例的22.3%。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33.9±11.4岁。男性眼爆炸伤患者明显多于女性,31-40岁是眼爆炸伤高发年龄段。男性108例,占94.7%,女性6例,占5.3%,男女之比为18/1,二者有显着性差异。右眼17例,左眼15例,双眼82例(164眼)。就诊时以角膜、巩膜穿孔伤、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和视神经损伤为多。眼睑裂伤42例,角结膜异物58例,眼球内异物31例,眶内异物6例,前房出血52例,角膜裂伤45例,巩膜裂伤10例,角巩膜裂伤21例,虹膜根部离断10例,严重眼球破裂、内容物脱出38例,晶体脱位4例,外伤性白内障26例,眶骨骨折5例,合并全身其它部位损伤38例(54眼)占33.3%。治疗后27例(29眼)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占23.6%。双眼盲35.4%(58/164),双眼致残率43.9%(72/164)。单眼致盲率46.9%(92/196),单眼致残率41.3%(81/196)。眼爆炸伤的主要原因是雷管及炸药的爆炸。39.5%的患者由于雷管的爆炸,多是煤矿井下作业造成。其中56.1%与职业有关。其次是鞭炮(23.7%),鞭炮炸伤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于每年的—二月份。其它眼爆炸伤原因包括炸药、高压锅和爆炸物不详。结论:眼爆炸伤是一种伤情严重且复杂的眼外伤,致盲及致残率较高,常合并其他器官的损伤。眼球破裂及视神经和视网膜损伤是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正确及时的手术和治疗能使部分患者保留一定的视力。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工矿企业较多,雷管及炸药爆炸是导致工人及青壮年眼爆炸伤的主要原因,这与经济高速发展但防范措施相对落后有关,加强劳动保护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防止眼爆炸伤的首要任务。
刘鹏[7](2008)在《螺旋CT扫描对眼内异物诊断及治疗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眼内异物是常见的眼外伤,发生率较高,对视力的危害严重。由于异物在眼内存留对眼球发生持续的影响,所以原则上所有眼内异物都需要及早诊断,适时取出,以保护眼球,恢复和保持视力。准确的定位是异物得以取出的重要保证,也是手术后保持和恢复视觉功能的必要条件。眼内异物取出的目的不仅在于将异物取出,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异物取出后,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视觉功能。定位愈准确,术中眼球的损伤就愈小,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就愈好。CT扫描是显示眼内异物的常用方法之一,能为临床提供很直观的影像资料,有利于临床医生合理地设计手术方案,准确进行手术。目的:通过对比分别进行眼眶16排螺旋CT扫描和眼眶X线检查的眼内异物患者的术前图像及术后结果,探讨螺旋CT扫描对眼内异物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6年2月6日-2007年9月30日期间,单眼眼内异物34例(34眼),男25例,女9例;年龄8~53岁,平均年龄33.7岁。均合并不同程度玻璃体混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28例,视网膜脱离2例,眼内感染1例。右眼球内异物22例,左眼球内异物12例。34例病人均行眼眶螺旋CT扫描和眼眶X线正侧位检查和定位,并于检查后进行异物取出手术,以手术中异物性质、位置、数量作为评判标准。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发现金属异物23例,CT值在300~3500Hu之间;非金属异物11例,CT显示高密度影,CT值在0~1000Hu之间。眼眶X线正侧位片检查发现金属异物20例,非金属异物5例。手术取出异物34例,2例因眼球破裂行眼球摘除术。异物的性质:金属异物23例,木屑5例,竹片1例,瓷片2例,玻璃1例,石块2例。多层螺旋CT扫描对眼内异物的检出率及空间定位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其中经过螺旋CT扫描的患者异物检出率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4.12%;经过X线检查的患者异物检出率为73.53%,两种方法的异物检出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异物的CT值:金属异物为500-3000Hu(铜:722-3071Hu,钢:2491-3273Hu,铝:371-847Hu);非金属异物为95-400Hu(瓷片219-418Hu,硬木21-77Hu,竹片0-100Hu,玻璃906-910Hu,石块750-900Hu);对照眼球正常结构的CT值:晶体为85-105Hu、玻璃体为17-24Hu、球壁为50-65Hu、视神经为45-55Hu。结论:眼眶16排螺旋CT扫描是眼内异物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非接触性、无创性等优点易被眼外伤,尤其是眼穿通伤患者所接受。眼眶16排螺旋CT扫描对眼内异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眼眶X线检查。眼眶16排螺旋CT扫描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准确率优于眼眶X线检查,特别是对球壁异物的定位。眼眶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准确、诊断率高,为临床提供了直观的影像诊断依据,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眼眶16排螺旋CT扫描可根据异物的密度和伪影大致确定其性质及异物与球壁的关系,但由于CT的部分容积效应,较小的低密度异物,可能显影差造成漏诊,且层厚越厚越明显,薄层扫描可提高检出率。高密度有放射状伪影的金属异物,因该类义务有放大效应,CT可造成位置大小判断误差,适当提高窗宽、窗位到与义务相应密度,可减少和消除伪影并显示异物的二维大小。
李晓艳,韩泽利[8](2005)在《影像学技术在眼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高爽[9](2005)在《CT图像三维重建在眼内异物定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是目前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种技术,在诊断医学、手术规划及模拟仿真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眼内异物伤是常见的眼外伤,发生率甚高,对视力的危害严重。眼内异物定位准确、直观,病人接受X 线剂量少是眼科和影像学界一直追求的目标。CT 扫描是显示眼内异物的常用方法,早期CT 机由于软件功能的限制,三维定位需加冠状扫描,未能减少病人接受X 线剂量。在获得CT横断薄层扫描图像后,再行三维重建定位,能为临床提供很直观的影像资料,有利于临床及时设计手术方案,准确的进行手术。早期CT 机由于软件功能的限制,三维定位需加冠状扫描,未能减少病人接受X 线剂量。本文以眼内异物伤患者的眼部CT 扫描图像为原始数据,通过边缘检测提取出轮廓信息,轮廓信息以数据文件形式导入CAD 造型软件(本文使用Solidworks)中,借助软件功能重建眼球三维实体,从而可以获得眼球的三维立体影像。对眼球实体的旋转、剖切等操作可以确定异物位置,并提供给临床作为异物摘出手术的参考。
张宏,胡立志,周永生[10](2004)在《眼内异物CT定位图的设计和应用》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眼内异物CT定位图在眼内异物定位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参阅CT水平或冠状扫描序列片将显影异物按照测量结果标画在相应的眼内异物CT定位图上 ,然后根据异物所在的经线和深度进行手术摘出异物。结果 47例 ( 4 7眼 )眼内异物中 ,有 40例为眼内磁性金属异物 ,采用此法定位 ,全部迅速、准确地摘出异物。结论 眼内异物CT定位图应用在眼内异物的定位中 ,简便易行、迅速准确 ,特别适用眼内磁性金属异物定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X线定位 |
| 1.3.2 CT定位 |
| 1.3.3 MRI定位 |
| 2 结果 |
| 2.1 X线检查结果 |
| 2.2 CT检查结果 |
| 2.3 MRI检查结果 |
| 2.4 异物性质 |
| 3 讨论 |
| 1资料和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2结果 |
| 2.1眼科检查 |
| 2.2影像学检查 |
| 3讨论 |
| 3.1眼科检查 |
| 3.2影像学检查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临床病历资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眼内异物伤 |
| 参考文献 |
|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正文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眼内异物伤 |
| 1.2 眼内异物的定位方法 |
| 1.2.1 检眼镜定位法 |
| 1.2.2 X 线摄片定位法 |
| 1.2.3 计算机体层摄影定位法 |
| 1.2.4 超声定位法 |
| 1.2.5 磁共振成像定位法 |
| 1.2.6 电磁定位法 |
|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简介 |
| 2.1 可视化简介 |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2.1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方法 |
| 2.2.2 三维医学图像处理应用 |
| 2.3 计算机辅助 CT 图像三维重建 |
| 2.3.1 CT 图像获取 |
| 2.3.2 图像边缘轮廓提取方法 |
| 2.3.3 表面重建 |
| 2.4 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
| 第三章 建模原始数据的获取 |
| 3.1 获取 CT 断层图像 |
| 3.1.1 原始 CT 图像 |
| 3.1.2 目标区域裁减 |
| 3.2 二维 CT 片的边缘轮廓提取 |
| 3.3 人工交互式边缘检测方式 |
| 3.4 自动识别边缘检测方式 |
| 3.4.1 边缘检测方法 |
| 3.4.2 边缘提取算法 |
| 第四章 三维模型建立及手术方案确定 |
| 4. 1 SolidWorks 软件系统简介 |
| 4.2 生物结构的模块化实体建模 |
| 4.2.1 轮廓线与基于轮廓线的三维重建方法 |
| 4.2.2 生物结构的实体建模过程 |
| 4.3 模型建立过程 |
| 4.4 确定异物位置 |
| 4.5 手术方案确定 |
| 4.5.1 手术方法 |
| 4.5.2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经验与不足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扫描方式 |
| 1.3 设计原理 |
| 1.4 异物定位 |
| 1.4.1 经线定位: |
| 1.4.2 深度定位: |
| 1.4.3 冠状扫描: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