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1](2017)在《保留支架联合几丁糖在输卵管吻合术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开腹直视下保留支架联合几丁糖对输卵管吻合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0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酒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输卵管绝育术后患者11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输卵管吻合术后不保留支架组44例(A组)、输卵管吻合术后保留支架组39例(B组)、输卵管吻合术后保留支架联合几丁糖组36例(C组),实施输卵管吻合术及术后通液处理并随访。统计分析三组患者术后复通率、宫内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妊娠率及术后1年梗阻率之间差异,并分析绝育术式、结扎部位、术后输卵管长度及不同年龄段对复孕的影响。结果:1.C组输卵管复通率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宫内妊娠率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宫内妊娠率与A组比较以及三组异位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4-8个月C组妊娠率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妊娠率及三组术后9-13个月及14-18个月妊娠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妊娠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4.C组术后一年再梗阻发生率低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银夹法、抽芯包埋法及双折法术后复孕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峡部术后复孕率高于峡-壶腹部及壶腹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峡-壶腹部与壶腹部复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输卵管吻合术后双侧输卵管长度≥5cm者、单侧≥5cm者、双侧<5cm者的复孕率分别为76.17%、56.41%、5.88%,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输卵管吻合术后年龄在25-29岁、30-34岁及35-40岁的复孕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输卵管吻合术后保留支架联合几丁糖能提高输卵管复通率、宫内妊娠率。2.输卵管吻合术后妊娠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黄宇[2](2014)在《60例异位妊娠的保守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保守性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异位妊娠治疗保守手术治疗患者60例临床分析。结果输卵管妊娠58例,卵巢妊娠2例,术后2年宫内妊娠率52例,重复异位妊娠8例。结论清除妊娠物而保留输卵管。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
凌海[3](2012)在《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4例采用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为入径行妇产科手术(观察组),57例采用传统下腹部纵切口为入径行妇产科手术(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总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优化(P<0.05)。结论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应用于妇产科手术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汪光慧,江飞云[4](2011)在《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保守手术法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行保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者输卵管伞端妊娠者行挤压术、27例壶腹部妊娠者行造口或切开缝合术、19例峡部妊娠者行端-端吻合术,同时选取25例药物保守治疗成功患者作对照,比较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血HCG下降幅度、输卵管通畅率、再次宫外孕率、宫内孕率等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手术组的术后恢复情况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受孕率方面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未生育女性宫外孕患者,保守手术法值得推广。
梁惠芳,米阳,孔凡玲,刘晓英[5](2003)在《输卵管吻合术不缝合壁层腹膜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简化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防止腹膜粘连。方法 以手指纯性撕开腹膜进腹腔,关腹时不缝合壁层腹膜。结果 手术时间缩短,术后伤口疼痛减轻,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此种手术方法,可减少腹腔脏器暴露时间,避免了切开腹膜时肠管损伤的可能性,手术时间短,无手术并发症。
李亚里,张淑兰[6](200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文中研究表明
邱永华[7](2007)在《输卵管妊娠小切口保守性手术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小切口保守性手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76例输卵管妊娠小切口保守性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卵管妊娠小切口保守性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输卵管妊娠小切口保守性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瘢痕细、切口美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王青华,全松[8](2006)在《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文中指出
张洪文,林秋华,张向梅,符淳[9](2001)在《下腹部手术切口皮下脂肪不缝合的皮内缝合法126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改进下腹部切口的缝合技术。 方法 将下腹部手术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的皮内缝合方法 ( 12 6例 )与传统的皮肤皮下脂肪层全层或分两层缝合方法 ( 132例 )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方法均适用于各个年龄层及妇科下腹部切口的各类手术。 结论 前者不受切口脂肪厚度、切口长度和腹部陈旧疤痕的限制 ,更因其省力 ,手术时间短 ,脂肪液化率低 ,伤口愈合后呈线性 ,深受广大患者和医生青睐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杨婵婵[10](2013)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粘连性肠梗阻:因腹腔内肠袢与肠袢之间的粘连或肠袢与腹腔内其他脏器有粘连或索带形成压迫肠管而导致的肠梗阻。是小儿腹部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腹腔内粘连或索带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一种是后天性。此次所要讨论的课题是先天性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先天性者多由于肠管发育畸形异常引起、目前对于先天性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胎粪性腹膜炎最多见、其次肠闭锁穿孔、梅克尔憩室等所致。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多见于出生后几天内的小婴儿,患儿发生严重的急腹症症状前来就医。目前对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报道说法不一,北京儿童医院报道粘连性肠梗阻先天性占30%;上海新华医院报道占44.3%。可见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所占比例比较大,但到目前为止,由于此病在治疗方法上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故本病死亡率较高。经过学者多年的不断努力创新,在手术方式上逐渐改进,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此手术方式多用于有多次手术史造成的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对新生儿的临床应用报道很少,本文就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在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新生儿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在临床推广应用有无价值提供参考。目的1.评价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与未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在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2.探讨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是否为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0月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对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的病例,随机抽取15例病案作为试验组,并将同时期未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24例病案作为对照组。2.将2组病例患儿预后肠梗阻复发例数、有无再次手术情况、术后生长发育情况及死亡情况等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分析肠内置管排列术在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3.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预后肠梗阻复发例数、有无再次手术情况及患儿预后生长发育情况临床指标进行x2检验分析(P<0.05)有意义。此种手术方式有优势,大部分患儿可免去再次行二次手术的痛苦。结论1.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比未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在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中效果好具有优势,可临床推广应用。2.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应视患儿的情况而定,选择应用。小肠内置管排列术可作为治疗新生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对照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实验分组 |
| 1.5 材料及设备 |
| 2 方法 |
| 2.1 术前准备 |
| 2.2 手术方法 |
| 2.3 术后处理 |
| 2.4 观察指标判断标准 |
| 2.5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比较三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 |
| 2.比较三组术后宫内妊娠率及异位妊娠率 |
| 3.三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妊娠的情况 |
| 4.术后一年未孕者再梗阻率比较 |
| 5.输卵管绝育术不同术式与复孕的关系 |
| 6.三组不同吻合部位与复孕的关系 |
| 7.吻合术后不同输卵管长度与复孕的关系 |
| 8.三组吻合术时年龄与复孕的关系 |
| 讨论 |
| 1.输卵管吻合手术要点 |
| 2.支架的去留问题 |
| 3.防粘连药物对术后效果的影响 |
| 4.输卵管吻合术后不同时间段妊娠及再梗阻情况 |
| 5.影响输卵管吻合术后妊娠率的其他因素 |
| 5.1 梗阻部位 |
| 5.2 绝育手术方式 |
| 5.3 吻合时年龄 |
| 5.4 吻合术后输卵管长度 |
| 5.5 盆腔粘连 |
| 5.6 心理因素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几丁糖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 1 生物性能 |
| 1.1 止血作用 |
| 1.2 抑制成纤维细胞作用 |
| 1.3 促进生理性愈合作用 |
| 1.4 生物屏障作用 |
| 2 临床应用 |
| 2.1 外科腹腔手术预防粘连的应用 |
| 2.2 妇科术后预防粘连的应用 |
| 2.3 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
| 2.4 在骨科中的应用 |
| 2.5 其他科室 |
| 3 展望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输卵管造口术 |
| 1.2.2 输卵管切开缝合术 |
| 1.2.3 输卵管伞端挤出术 |
| 1.2.4 输卵管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术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者术中相关情况比较 |
| 2.2 2组患者术后相关情况比较 |
| 2.3 2组还在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
| 2.4 术后随访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诊断依据 |
| 1.2 临床资料 |
| 1.2.1 资料选择 |
| 1.2.2 方法 |
| 1.2.2. 1 挤压术 |
| 1.2.2. 2 造口术与切开缝合术 |
| 1.2.2. 3 端-端吻合术 |
| 1.2.2. 4 药物保守治疗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2.1 观察组 |
| 1.2.1.1 麻醉方式 |
| 1.2.1.2 切口选择 |
| 1.2.1.3 探查与暴露 |
| 1.2.1.4 术式选择 |
| 1.2.1.5 术中处理 |
| 1.2.1.6 关腹 |
| 1.2.2 对照组 |
| 1.3 术后处理和随访 |
| 1.4 统计与处理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1 期待疗法 |
| 2 药物治疗 |
| 2.1 MTX: |
| 2.1.1 MTX口服: |
| 2.1.2 MTX静脉注射: |
| 2.1.3 MTX肌肉注射: |
| 2.1.4 MTX局部用药: |
| 2.2 5-氟尿嘧啶(5-FU): |
| 2.3 米非司酮(RU486): |
| 2.4 天花粉: |
| 2.5 前列腺素: |
| 2.6 高渗葡萄糖: |
| 2.7 氯化钾: |
| 2.8 其它药物: |
| 3 保守手术治疗 |
| 3.1 剖腹手术: |
| 3.2 腹腔镜下手术 |
| 3.2.1 输卵管切开取胚术: |
| 3.2.2 输卵管妊娠孕产物取出术: |
| 4 联合治疗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皮内缝合的方法 |
| 1.3 两组比较的内容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