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敖汇水对阳泉矿区15号煤层开采影响的预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阳泉矿区奥灰水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薛海军,汶小岗,冯西会[1](2016)在《测井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预测K2灰岩及其含水性》文中研究说明阳煤五矿主要可采煤层15号煤层顶板发育的K2灰岩不是良好的地震波反射界面,常规地震剖面很难连续追踪。测井曲线上的K2灰岩表现为高密度和高视电阻率异常,采用密度与视电阻率两种测井曲线融合生成拟密度曲线,基于模型反演得到地层岩性数据体,从而识别灰岩的赋存形态与厚度;采用概率神经网络反演的方法,优选出9种地震属性,构成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对灰岩的孔隙度和视电阻率进行神经网络反演,预测灰岩的富水性。

穆满根[2](2009)在《多层复杂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以天子庙隧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许多公路、铁路、厂房、住宅楼需要建立在采空区上或穿越采空区。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交通设施等在附加静载荷和动荷载的影响下,采空区出现了“活化”,导致地表残余变形过大,影响了正常的使用,甚至对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多层复杂采空区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1)探讨采空区沉陷的残余变形机制:采空区的沉陷变形是在一定条件下塌陷区空间变化的时间历程,探索其时空演化过程对于预测采空区沉陷的有限变形与残余变形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煤矿生产关注采空区的短期(一两年以内)变形及其规律,而对于老采空区的长期变形,基本上没有进行追踪观测或监测,这是采空区沉陷研究中的空白点,值得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通过钻探勘查、注水试验及地震勘探来圈定采空区的范围以及确定采空区的密实情况,在研究方法上创新,为今后多层复杂采空区探查提供了借鉴意义;研究煤层开采及地表移动变形的时空规律;确定地表最大下沉量的拟合结果,并根据已有资料进行对比检验,提供多层采空累计沉降的研究方法;(2)优化采空区稳定性的定量评价:采空区稳定性的评价由定性转变为定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近年来,新兴的数值模拟研究是实现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数值计算、模拟的可信度和计算结果的可靠度仍需提高。本文突破传统的单一采空区沉陷模式,提出了多层复杂采空区工程地质稳定性的研究与评价方法。即综合运用地质分析方法、原位测试(点载荷)、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的成果确定岩石组合特征来确定材料的属性参数,按工程地质特性划分岩体的岩组类别,建立地质体几何模型。模拟拟建场地煤矿采空区开采沉陷规律和动态发展趋势。(3)建立完善的隧道工程监测系统:隧道场地以下采空区的残余沉降,导致了隧道及其围岩的变形。针对多煤层采空区、复杂地质条件和地貌,设计合理的监测方案,建立从地下到地表的三维变形监测系统,可极大地提高观测成果的可靠度。全方位的监测也将从根本上保证隧道运营的安全。复杂采空区的地基稳定性问题在国内外都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从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出发,本课题的研究对丰富岩土工程学科有着积极的意义。

梁润所,张立平,杨德云[3](2002)在《阳泉矿区奥灰水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调查阳泉矿区奥陶系石灰岩的含水特征 ,总结了奥灰水的运移规律。矿区西南部奥灰水位超越 15号煤层底板标高约 110m ,通过分析研究 ,认为奥灰水不会突破底板影响开采 ,解决了困扰生产的难题

穆满根,刘宏伟,梁永新[4](2000)在《阳泉井田奥灰水对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文中认为调查了阳泉矿区奥陶系石灰岩的含水特征 ,总结了奥灰水的运动规律。三矿新井井田西南部奥灰水位超越 1 5# 煤层底板标高 1 1 0m ,通过分析研究 ,奥灰水不会突破顶板影响开采。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矿区生产的难题。

二、阳泉矿区奥灰水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泉矿区奥灰水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多层复杂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以天子庙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目的任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任务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工作量
        1.4.1 稳定性评价阶段
        1.4.2 稳定性监测阶段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研究区概况
    2.2 自然地理
    2.3 地层岩性及煤层情况
        2.3.1 地层岩性
        2.3.2 煤层情况
    2.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5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
        2.5.1 水文地质概况
        2.5.2 工程地质概况
3 研究区的采空区勘探
    3.1 研究区煤层开采状况调查
    3.2 钻探勘查与注水试验
    3.3 地震勘探
4 研究区煤层开采及地表移动变形
    4.1 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4.1.1 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的规律
        4.1.2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
        4.1.3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的延续时间
    4.2 研究区地表的最大下沉研究
    4.3 研究区地表移动变形的时间影响参数
    4.4 时间影响参数的“黑箱”理论
5 研究区地表移动变形的数值计算
    5.1 研究区地表沉陷计算模型及参数
    5.2 研究区地表沉陷现状估算
    5.3 研究区残余沉降变形预测
6 研究区隧道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6.1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的基本原理
    6.2 复杂地质体的几何模型建立
    6.3 地质体材料参数反演
    6.4 隧道及山体的变形与应力分析
    6.5 隧道抗震能力分析
7 研究区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评价
    7.1 影响隧道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7.2 隧道及山体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7.2.1 对地质稳定性定性的评价
        7.2.2 对地质稳定性定量的评价
8 稳定性监测与分析
    8.1 监测点布置及施工
        8.1.1 深部采空区基岩标的布置与施工
        8.1.2 隧道围岩、砌衬的应力盒与钢筋计的布置与施工
        8.1.3 隧道及山体变形监测标的布置与施工
    8.2 观测频度与精度
    8.3 观测成果及静态分析
        8.3.1 基岩标观测成果
        8.3.2 隧道侧壁沉降标观测成果
        8.3.3 钢筋计应力盒观测成果
        8.3.4 山体变形观测成果
        8.3.5 安全性的动态分析
9 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阳泉矿区奥灰水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测井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预测K2灰岩及其含水性[J]. 马丽,薛海军,汶小岗,冯西会.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6(04)
  • [2]多层复杂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以天子庙隧道为例[D]. 穆满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9)
  • [3]阳泉矿区奥灰水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J]. 梁润所,张立平,杨德云. 山西煤炭, 2002(04)
  • [4]阳泉井田奥灰水对开采影响的预计分析[J]. 穆满根,刘宏伟,梁永新. 煤炭技术, 2000(01)


阳泉论文

上一篇:一种雷管装药高度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
下一篇:国内DVD播放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