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玺[1](2021)在《珠江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怀思六月午后的港岛,泛着淡淡海腥的风和山林间蒸腾的热气,像久违的恋人,紧紧拥着,呢喃缠绵。雨后的太平山,一袭翠绿。茂密的森林好似雄狮的毛发,敷在逶迤翘立的躯体上,窥视着翠碧的港湾。绳子般的山径,缠绕着山体,将密林中稀落的别墅串起。轮船鸣着闷笛,拖着漫溯的海浪,在海面上飘曳。艳阳下,蜻蜓一样的直升机在林冠上盘旋,眨眼工夫,一头扎进密林,没了声息。
张晓乐[2](2021)在《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90后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频繁,呈现需求旺盛,微信朋友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90后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背后独特的心理特征值得探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拟剧论为视角,研究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基本情况,并深入探析90后青年群体自我呈现背后的心理特征与呈现动因。研究发现,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时体现出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即更加注重个人心理满足,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包括:满足分享欲与虚荣心、寻找身份认同、构建个人形象。研究得出结论,积极的自我呈现对90后青年有激励作用,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对人际交往有利并且可以起到宣泄情绪与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过度以及不当的自我呈现可能导致自我价值迷失、现实人际关系淡化、人际过载与交往疲劳以及隐私泄露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建议。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3](2021)在《魔鬼藏身处》文中提出1935年,捷克。刚刚由荣格博士训练出师的精神病医生维克多·科萨雷克来到臭名昭着的奥卢城堡。这座中世纪城堡位于布拉格城外的山顶,关押着东欧最可怕的精神病犯人,号称"六大魔王":"小丑""食草动物""玻璃收藏家""伐木工""通灵师""鬼畜"。这些病人的罪行太过严重,必须与其他人隔离。城堡内设备先进,但据说埋藏着绵延几代的黑暗秘密。维克多希望采用全新的医疗技术来证明这些病人身上存在一种奇怪的共性,即他所谓的"心魔假说"。在了解这五个男病人和一个女病人的过去时,维克多必须面对的是,这六人身上也许另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真相。与此同时,恐惧正笼罩着布拉格整座城市,一个隐形连环杀手出没在黑暗的街头巷尾。刑事科的卢卡斯·斯莫莱克队长急于揪出这个在报道里被称为"皮围裙"的真凶,他慢慢意识到,这个杀手是在模仿一个世纪前最恶劣的连环杀手:伦敦的"开膛手杰克"。斯莫莱克向奥卢城堡深谙精神病犯罪心理的专家求助,尽管他担心"皮围裙"也许正和城堡内关押的六个犯人有关……
王欣[4](2021)在《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 ——以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小组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中,流动儿童逐渐形成了极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其因生活环境巨变所产生的诸多不适,极可能会发展成各类情绪问题;此类情绪问题,不仅对流动儿童自身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给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带来诸多显性及隐性的弊端。情绪健康是心理适应能力中所具有的重要标志,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视。相较同一环境下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情绪上更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孤独、敏感、多疑以及诸多不良情绪。个案干预其成本较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极为明显的成本方面缺陷,而小组干预在实际运用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诸多优势。因此,对于开展小组干预、提升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实务研究中应使用何种理论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该理论显得极为必要。本文研究以情绪ABC理论为基本指导理论,通过小组工作方式对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是否具有可适应性为研究对象,以D小学的10名流动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为服务对象,运用情绪ABC理论,设计与实施小组干预方案,在D小学开展共计6次的小组活动,并在第一次活动前与第六次活动结束后对组员进行前测与后测,以此来评估流动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在小组工作介入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最终验证情绪ABC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小组工作方法对流动儿童情绪能力提升的可适用性,并根据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建议与经验。为了解流动儿童目前的情绪管理情况,笔者在D小学发放了 122份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调研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流动儿童存在情绪波动大、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的问题。为了帮助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提升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笔者在D小学开展了小组工作的前期招募工作,秉着自觉自愿的选择,招募了此次问卷调查分值较低的10名学生作为本次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笔者以访谈的形式对服务对象以及学校老师进行访谈,评估与诊断了小组成员的情绪管理问题,明确了此次小组活动的服务需求。小组活动时长为一个半月,开展6次活动。小组活动分为三个主题分别为情绪的认知、情绪的表达以及情绪的调节。情绪的认知模块,运用“识别自我情绪C”、“你比划我来猜”的方式进行小组工作介入,分别提升流动儿童的情绪自我察觉能力与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的表达模块,采用“色彩辩心情”、“画出我的心”的方法进行小组工作介入,以此来提升流动儿童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的调节模块,则采用“初识信念B”、“辩论赛”的方法来提升流动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为了有效验证小组干预绩效,笔者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采用前、后测的形式;定性评估通过观察记录服务对象在小组过程中的表现、绘画内容以及学校老师、父母的反馈等形式。定量评估显示,组员的分值有明显提高。定性评估表明,服务对象在参加小组活动后,能清楚的辨别合理信念与非理性信念,并通过转变非理性信念来调节自身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由此可见,以情绪ABC理论为主要指导理论的小组工作在实现提升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上有具有较为显着的成效。
徐风[5](2021)在《忘记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二○○二年深秋。北京时间下午四点,布鲁塞尔时间上午十点。电话铃如期响起,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而温润的声音,是一口不走样的江南宜兴话:"您好!我是钱秀玲。""钱奶奶您好,我是家乡电视台的,前些天托您的亲属与您联系,想请您通过电话,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几句话。""父老乡亲……""是的,钱奶奶,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就是想念您,想听听您的声音。"
滕肖澜[6](2020)在《心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冯一又[7](2020)在《闭眼影楼(边缘人系列)》文中研究表明……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选自张爱玲《倾城之恋》22天……一个细雨的正午,闻老师穿过校园细嫩的毛竹林,去食堂吃饭。毛竹还不够粗壮,被绳子拦腰拢着。管人事的樊处长追上闻老师。"闻老师,最近咋样啊?""还那样儿。""还有22天,您老人家就退休了。""操,你不说,我还真没想起来。""不用想,以后我每天提醒你。"樊处长走远了,闻老师原路返回,心里别扭。还有22天退休,又不是去死,他这么劝自己,之后还是别扭。他走到校外,买了一个榴莲披萨,拎回工作室一边听评弹一边吃。
陈佳勇[8](2020)在《蜗角虚名》文中认为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1.312房间与专案组"林先生,你看一下笔录,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请每一页都签上你的名字,摁上手印,最后一页请写‘以上笔录,与我说的一样,无误’。然后,在这句话后面签名,摁手印。""每一页都要摁手印吗?""对,每一页都需要。"
汪琬琦[9](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刘腾[10](2020)在《中国大学生恋家心理的量化与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恋家可以被定义为,因为当下面临的或即将到来的因为要与家和亲人分离而感到痛苦,同时也强烈的怀念过去环境,并且渴望回到过去环境的一种感受。本研究旨在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恋家的维度及其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以便更深入的理解恋家。研究一分三次总共选取7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对《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的编制,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二借助研究一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评抑郁量表(SDS)与一般人口学问卷分别测量402名大学生的恋家水平、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抑郁与一般人口学变量,探究了恋家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的关系;研究三借助研究一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成人依恋量表(AAS修订版)中文版本、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与一般人口学问卷分别测量402名大学生的恋家水平、依恋类型、生活满意度与一般人口学变量,考察了在不同依恋类型下,恋家的情感联结维度、联系频率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四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12名访谈对象进行个体访谈,探究其恋家水平与成长经历的关系。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大学生恋家量表分为3个维度,共18题,分别是情感联结维度、联系频率维度和家乡喜爱维度;(2)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生育年龄在恋家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恋家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和抑郁均相关;(4)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在恋家和抑郁之间发挥多重中介效应,即恋家不仅直接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还能通过增加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间接降低抑郁;(5)对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恋家的情感联结是恋家的联系频率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中介变量;(6)恋家的心理意义在于家可以带给个体安全感,提供被支持、被包容的心理感受;(7)个体的人格发展,性格特点,认知方式都会影响恋家水平;(8)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均会影响个体的恋家水平;(9)与家人视频、纪录当下感受、寻找替代性满足物品、寻求社会支持和接纳可能都会降低恋家的负面情绪。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怀思 |
| 2.佘家 |
| 3.田螺 |
| 4.偷油 |
| 5.夹缝 |
| 6.砖厂 |
| 7.观光 |
| 8.逃港 |
| 9.催婚 |
| 10.父忘 |
| 11.苦撑 |
| 12.曙光 |
| 13.召唤 |
| 14.回乡 |
| 15.办厂 |
| 16.港潮 |
| 17.征地 |
| 18.残疾 |
| 19.高升 |
| 20.英皇 |
| 21.又是春天 |
| 22.上市 |
| 23.瑛子 |
| 24.雪梅 |
| 25.展会 |
| 26.弥月 |
| 27.探访 |
| 28.过冬 |
| 29.相逢 |
| 30.狮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意义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
| 一、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数据统计 |
| (一)调研问卷设计 |
| 1.调研目的 |
| 2.问题的设计 |
| 3.问题顺序的安排 |
| 4.提问方式 |
| 5.问题的检查与测试 |
| (二)使用情况分析 |
| 1.90 后青年群体的基本情况 |
| 2.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统计 |
| 3.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基本情况统计 |
| 4.微信朋友圈内容发布特征分析 |
| 二、场景迁徙:从现实到虚拟 |
| (一)角色:从“相对固定”到“随意切换” |
| 1.身体离场,“演出成本”降低 |
| 2.交往机会增加,角色信息丰富 |
| (二)表演过程:从“失误频发”到“有备而来” |
| 1.舞台设置,提供良好环境 |
| 2.编排演练,完善表演内容 |
| 3.删除记录,消除失误痕迹 |
| (三)表演意识:从“自然表露”到“刻意塑造” |
| 1.现实中“表演”的自然流露 |
| 2.微信朋友圈“表演”的刻意操控 |
| 三、心灵迁徙:从“无人欣赏”到“以我为中心” |
| (一)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心理特征 |
| 1.理想化表演——“这就是我” |
| 2.观众隔离——“我说了算” |
| 3.互动期待——“我开心就好” |
| (二)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心理动因分析 |
| 1.记录与分享,满足分享欲与虚荣心 |
| 2.刷存在感,寻找身份认同 |
| 3.自我表露,构建个人形象 |
| 四、结论与思考 |
| (一)积极影响 |
| 1.积极自我呈现的激励作用 |
| 2.巩固与拓宽人际关系 |
| 3.宣泄情绪、缓解压力 |
| (二)消极影响 |
| 1.自我价值的迷失 |
| 2.现实人际关系淡化 |
| 3.人际过载引发交往疲劳 |
| 4.隐私泄露 |
| (三)建议与对策 |
| 1.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
| 2.注重现实情感交流 |
| 3.加强信息甄别能力与隐私保护意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序言 |
| 第一部分魔鬼受缚之处 |
| 第二部分“小丑”与“食草动物” |
| 第三部分“玻璃收藏家”与“伐木工” |
| 第四部分“通灵师”与藏骨堂 |
| 第五部分蝴蝶和石太阳 |
| 第六部分霍布斯先生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 一、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 |
| 二、关于流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 |
| 三、关于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
| 四、小组工作在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
| 五、有关提升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介入方法分析 |
| 六、述评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 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 |
| 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与识别 |
|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实务过程 |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 一、小组社会工作方法 |
| 二、情绪管理 |
| 第三章 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服务方案设计 |
| 第一节 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
| 一、D小学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
| 二、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基本情况 |
| 第二节 情绪管理小组组员的情绪管理问题诊断及服务需求 |
| 一、情绪管理小组组员基本情况及近期情绪状况 |
| 二、情绪管理问题的诊断 |
| 三、情绪管理需求评估 |
| 第三节 服务方案设计 |
| 一、小组工作目标 |
| 二、服务方案 |
| 第四章 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干预过程 |
| 第一节 认知情绪 |
| 一、第一次活动:组员相识,初识情绪 |
|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融洽组员关系,认知情绪 |
| 第二节 合理表达情绪 |
| 一、第三次小组活动:组员互动,了解情绪颜色 |
| 二、第四次小组活动:表达情绪,分享情绪 |
| 第三节 识别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 |
| 一、第五次小组活动:初识信念B,放松调节 |
| 二、第六次小组活动:树立理性信念,处理离别情绪 |
| 第五章 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评估 |
| 第一节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
| 一、初期评估 |
| 二、中期评估 |
| 三、后期评估 |
| 第二节 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
| 一、定量评估 |
| 二、定性评估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 第一节 结论 |
| 一、情绪ABC理论对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具有可适用性 |
| 二、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具有可适用性 |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 一、小组组员甄选的伦理问题 |
| 二、对小组组员的家庭及学校等社会网络系统资源调动不足 |
| 三、缺乏对小组组员的回访以及连续性服务 |
| 第三节 建议 |
| 一、培养流动儿童自我教育机制 |
|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 三、提升学校心理教育水平 |
| 四、拓宽家校互动沟通渠道 |
| 五、政府统筹各方社会力量关爱流动儿童 |
| 六、与时俱时创新流动儿童社区工作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察觉情绪能力 |
| 二、表达情绪能力 |
| 三、情绪管理能力 |
| 四、小组工作成效及其满意度调查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 |
| 一、杰罗姆想听听奶奶老家的故事 |
| 二、一座古桥的宿命 |
| 三、钱家祠堂的乌托邦 |
| 四、黄浦江,唯君懂我心事 |
| 五、失忆的莫瑞斯,幸好还有巴斯塔护士 |
| 六、鲁汶大学,钱秀玲在一间教室里等我 |
| 七、快,叫辆马车 |
| 八、梦里关山 |
| 九、留他一条命,便是天大造化 |
| 十、乱云飞渡,何堪从容 |
| 十一、上帝派来的使者 |
| 十二、人质大街:莫瑞斯把回忆的棒子交给了雷蒙 |
| 十三、那条路 |
| 十四、天堂的门是窄的 |
| 十五、人生就是,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走了 |
| 十六、寻找挂过张大千山水画的那面墙 |
| 十七、海水岂可斗量 |
| 十八、尘归尘,土归土 |
| 十九、无法补偿的亏欠 |
| 二十、我奶奶是英雄吗? |
| 尾声杰罗姆踏上了奶奶的土地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开始闭眼…… |
| 最后一朵玫瑰…… |
| 亲人———妻子 |
| 那我嫁给谁啊…… |
| 有人想收拾我…… |
| 有爱情啊? |
| 1812…… |
| 爱他的伤口…… |
| 你可知道我爱谁 |
| 你从来不是一个勇敢的人…… |
| 双重伤害…… |
| 卖鲜肉…… |
| 为啥爱人变成亲人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
| BYD…… |
| 他和这样的男人又有什么分别…… |
| 肯德基的鸡…… |
| 老娘儿们的毛病…… |
| 24 |
| 她这一世的配额…… |
| 跑焦的产物…… |
| 尾声 |
| 1.312房间与专案组 |
| 2. 从圆明园茶室到振华控股 |
| 3. 聪明人的分手不需要歇斯底里 |
| 4. 见识光怪陆离的金融圈 |
| 5. 中秋西山夜宴 |
| 6. 百家乐赌局 |
| 7. 澳门圣诞夜之香艳 |
| 8. 念佛免悲哀 |
| 9. 华尔街、Club和绿水鬼,还有伊朗人的旧书店 |
| 1 0. 杜铁林生日宴百态 |
| 1 1. 车祸后的莫逆之交 |
| 1 2. 干将与莫邪:沈天放和薛翔鹤 |
| 1 3. 女明星和小小的舒芙蕾 |
| 一、以蒋笙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层 |
| 二、这么多年被腾空网收购的那些公司, |
| 三、早些年就投资了腾空网,帮助腾空网 |
| 四、也是最让蒋笙头疼的,新晋金主们的诉 |
| 1 4. 三亚年会、潭柘寺或者孤独的国王 |
| 1 5. 大牛市、股灾和熔断 |
| 16.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 |
| 17.葬礼、华光信托和商业帝国的“蛊惑” |
| 18.“总裁助理”林子昂拜见“壳王”六哥 |
| 19.做一个比坏人更坏的好人 |
| 20.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 二、研究方法 |
| 三、创新点与困难 |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
|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
|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
| 第一节 文学组织 |
|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
|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
| 一、刊物形式混乱 |
| 二、稿件质量堪忧 |
| 三、改革之路 |
| 第三节 文学活动 |
| 一、会议例行公事 |
| 二、比赛意义重大 |
| 三、采风流于形式 |
| 四、培训资源匮乏 |
| 五、其他文学活动 |
|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
| 第一节 生产 |
|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
|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
| 第二节 流通 |
|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
|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
| 第三节 评介 |
| 一、评论的困境 |
| 二、奖项的失衡 |
| 第四节 接受 |
| 一、读者的缺席 |
| 二、与市场博弈 |
|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
|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
|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
|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
|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
| 一、体制迷梦 |
| 二、文学工人 |
| 三、外部认同 |
|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
|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
|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
|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
|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
| 一、作协体制探析 |
|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
|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
|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
| 一、扩大经费来源 |
| 二、细化会员管理 |
| 三、开放资源系统 |
| 四、强化服务职能 |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
|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
|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
|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
|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
|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
|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
|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
|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
|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家”的概念 |
| 2.1.1 西方对“家”的解释 |
| 2.1.2 中国对“家”的解释 |
| 2.2 “恋家”的研究 |
| 2.2.1 恋家的概念 |
| 2.2.2 西方关于恋家的心理学研究 |
| 2.2.3 中国关于恋家的心理学研究 |
| 2.2.4 中国关于恋家的非心理学研究 |
| 2.3 恋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研究 |
| 2.3.1 恋家与抑郁的关系 |
| 2.3.2 恋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
| 2.3.3 恋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 2.3.4 恋家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
| 3 问题提出、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 3.1 问题提出 |
| 3.2 研究意义 |
| 3.2.1 理论意义 |
| 3.2.2 实践意义 |
| 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3.4 研究目的 |
| 3.5 研究假设 |
| 4 研究一: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的编制 |
| 4.1 研究目的 |
| 4.2 对象与方法 |
| 4.2.1 问卷条目收集与整理 |
| 4.2.2 调查对象及调查过程 |
| 4.2.3 数据处理 |
| 4.3 研究结果 |
| 4.3.1 项目分析 |
| 4.3.2 效度分析 |
| 4.3.3 信度分析 |
| 4.3.4 大学生恋家的现状分析 |
| 4.4 讨论 |
| 4.4.1 中国大学生恋家的结构模型 |
| 4.4.2 中国大学生恋家的现状 |
| 5 研究二:恋家对抑郁的影响: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
| 5.1 对象与方法 |
| 5.1.1 对象 |
| 5.1.2 方法 |
| 5.1.3 统计处理 |
| 5.2 研究结果 |
| 5.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 5.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各量表差异比较 |
| 5.2.3 恋家与心理弹性、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 5.2.4 恋家和抑郁的关系: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多重中介作用 |
| 5.3 讨论 |
| 5.3.1 人口学变量在各变量上的差异 |
| 5.3.2 大学生恋家、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和恋家之间的关系 |
| 6 研究三: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恋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 6.1 对象与方法 |
| 6.1.1 对象 |
| 6.1.2 方法 |
| 6.1.3 统计处理 |
| 6.2 研究结果 |
| 6.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 6.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及依恋类型上的各量表差异比较 |
| 6.2.3 恋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 6.2.4 对于安全型依恋,恋家的情感联结维度在联系频率维度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
| 6.3 讨论 |
| 6.3.1 父母生育年龄在恋家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 |
| 6.3.2 大学生依恋类型、恋家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 7 研究四:大学生恋家的质性研究 |
| 7.1 研究目的 |
| 7.2 研究对象 |
| 7.3 研究工具 |
| 7.4 研究方法 |
| 7.5 结果 |
| 7.5.1 不同恋家水平个体特点与差异的类属分析 |
| 7.5.2 不同恋家水平个体特点与差异的情景分析 |
| 7.6 讨论与改进 |
| 7.6.1 讨论 |
| 7.6.2 改进 |
| 8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9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A 中国大学生恋家量表(节选) |
| 附录 B 大学生父母依恋量表(节选) |
| 附录 C 孤独感量表(节选) |
| 附录 D 生活满意感量表(节选) |
| 附录 E 心理弹性量表(节选) |
| 附录 F SDS抑郁自评量表(节选) |
| 附录 G 依恋量表(节选) |
| 附录 H 恋家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
| 附录 I 访谈前对于伦理问题的声明 |
| 附录 J 质性研究访谈逐字稿(摘录)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