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1](2021)在《探索晚期胃癌和肠癌患者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氟尿嘧啶三药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目的化疗是目前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既往晚期胃癌一线三药联合化疗方案毒性反应重,有待探索更合理的剂量方案。含紫杉醇脂质体的三药方案在胃癌一线化疗的报道限于每三周重复方案,双周重复方案相比于三周方案具有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化疗完成率的潜在优势,但其应用尚缺少研究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评价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氟尿嘧啶(5-Fu)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Fu双周方案治疗的41例有可评估病灶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给药方案:紫杉醇脂质体135~150mg/m2,静脉滴注3h,第1天;奥沙利铂80~95mg/m2,静脉滴注2h,第2天;或口服替吉奥胶囊每次40~60mg(根据体表面积来确定初始剂量),早、晚餐后口服各1次,连续服用10天,停药4天;或静脉给予亚叶酸钙+5-Fu: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5-Fu 2000mg/m2,持续静脉泵注44h,14天为1个周期。分析该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3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1 例,客观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63.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0.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达到8.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是18.8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8.0%)、白细胞减少(75.6%)、恶心呕吐(56.1%)、贫血(48.8%)和肝功能不全(29.3%)。3~4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8.5%)、白细胞减少(24.4%)和血小板减少(4.9%)。3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恶心呕吐(4.9%)、腹泻(2.4%)和肝功能不全(2.4%),未出现4级非血液学毒性。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Fu三药双周方案在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中疗效肯定,且耐受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抗体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在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junction,G/GEJ)癌的二线治疗领域尚无前瞻性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探索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用于晚期G/GEJ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设计为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的入组标准为:经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GEJ腺癌;既往以铂类或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方案一线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给药方案:HX008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每3周给药一次;伊立替康160mg/m2,静脉滴注,每2周给药1次;治疗直到出现疾病进展或难以耐受的毒性。主要终点是根据RECIST 1.1版评估的ORR。结果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本研究共入组了58例晚期G/GEJ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范围7.4~18.9)。16例患者达到了客观缓解,ORR为27.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1%~39.1%];19例患者的最佳疗效为SD,疾病控制率为60.3%(95%CI 46.4%~73.0%)。肿瘤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阳性[阳性联合评分(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1]和PD-L1阴性(CPS<1)患者的ORR分别为38.5%(5/13)和37.5%(3/8)。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DOR)为8.0个月(范围1.5~12.5),16例客观缓解的患者中有6例(37.5%)在数据截止时仍为持续缓解。中位PFS为4.2个月(95%CI 2.2~5.5)。中位OS未达到(95%CI 8.7~未达到)。最常见的3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TR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2.8%)、白细胞减少(31.0%)、贫血(17.2%)、食欲下降(8.6%)、呕吐(6.9%)、恶心(6.9%)和疲乏(5.2%)。没有发生与治疗有关的死亡。结论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用于晚期G/GEJ癌患者的二线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值得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探索。第三部分: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卵巢转移是结直肠癌转移的少见形式,预后差。针对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最佳治疗模式尚未确定,且相关文献报道有限。本研究旨在探索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预后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0~2015年收治的122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预后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22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中位OS为19.7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24.7%和9.9%。122例患者中,行卵巢切除99例(81.1%)。行卵巢切除患者的中位OS(21.9个月)高于未行卵巢切除的患者(10.3个月,p<0.001)。肿瘤完全性切除患者的中位OS(38.2个月)较姑息性减瘤手术患者(18.7个月)显着延长(p<0.001)。在初始接受全身化疗且可评估疗效的36例患者中,ORR为22.2%;其中26例患者同时存在可测量的卵巢转移灶和卵巢外转移灶,卵巢转移灶和卵巢外转移灶的ORR分别为11.5%和3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生存延长相关的因素有单纯卵巢转移(p=0.005)、原发肿瘤切除(p<0.001)和卵巢转移灶切除(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原发肿瘤切除(HR=0.348,p<0.001)和卵巢转移灶切除(HR=0.483,p=0.005)。结论卵巢转移灶对化疗相对不敏感,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接受积极的手术治疗,包括原发肿瘤切除术和卵巢转移灶切除术,可能获得生存改善。
刘茜茜[2](2021)在《胃癌卵巢转移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来分析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与生存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索可能对其生存有益的治疗方法,并找出影响其生存及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并整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确诊的136例Ⅳ期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卵巢转移瘤切除组(n=34)及卵巢转移瘤未切除组(n=102)。分析两组患者的1、2、3、5年生存率,生存期及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卵巢转移瘤切除组的生存期明显优于卵巢转移瘤未切除组(16.8个月︰6.1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卵巢转移瘤切除术[HR(95%CI):2.730(1.673-4.456),P<0.001]、CA-125升高[HR(95%CI):0.637(0.420-0.965),P=0.033]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胃癌卵巢转移患者,卵巢转移瘤切除术可延长1、2、3年的生存率及生存期。转移灶切除术,CA-125水平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红超[3](2020)在《92例库肯勃瘤的临床分析 ——附二例病例报道》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卵巢转移性肿瘤是指由其他器官或组织转移至卵巢形成的肿瘤,占卵巢肿瘤的5%-10%,其中最常见的卵巢转移性肿瘤是库肯勃瘤。库肯勃瘤临床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易忽略原发病灶诊治,影响预后。另外个别库肯勃瘤病例原发病灶隐匿,难以明确,增加库肯勃瘤的诊治困难。因而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我院92例库肯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总结分析病理特征,并附二例原发病灶隐匿的库肯勃瘤的病例报道,探讨库肯勃留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预后分析,指导临床。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入院诊治的卵巢转移性肿瘤、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统计其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随访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卵巢转移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是否绝经、首发症状、原发肿瘤的部位、病灶大小、转移肿瘤单双侧、病灶大小、治疗方法等,随访资料包括生存期。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生存期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分析,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单因素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各组差异对比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库肯勃瘤患者共92例,发病中位年龄52岁,未绝经者占49%,首发症状以腹痛和包块为主,卵巢转移病灶单双侧均可发生,53.3%病例为单侧卵巢发病。转移的卵巢病灶平均大小12.54±12.34cm,81%卵巢转移灶直径大于5cm以上。肿瘤的原发部以胃肠道转移肿瘤转移来源为主,其中胃源性和结直肠源性分别为33例、36例,占75%。原发病灶平均大小为5.25±3.12cm,其中最小病灶大小为1*0.7cm。卵巢转移灶病理类型以印戒细胞癌为主,占57%,粘液腺癌12%,高中低分化腺癌次之,其他特殊病理类型包括:移行细胞癌、转移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腹腔脂肪肉瘤累及卵巢、低分化腺癌伴肝样腺癌分化、转移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卵巢粘液性囊腺瘤伴黑色素瘤、低级别腹膜假粘液癌。对于92例库肯勃瘤的治疗,术前明确原发部位肿瘤有47例,占51%,术后明确原发部位36例,原发部位不明9例。原发部位肿瘤及转移灶同时行系统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患者为51例,不完全手术切除辅助全身化疗患者25例,中药治疗3例,有13例患者医疗随诊观察。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6月,库肯勃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库肯勃瘤的原发部位(P=0.038)、卵巢病理类型(P=0.039)与远期预后生存时间相关。肿瘤原发部位是库肯勃瘤的独立影响预后因素。研究结论:1.病灶微小的消化道肿瘤即可发生卵巢远处转移,因而对不明确的库肯勃瘤需详查寻找原发灶。2.库肯勃瘤患者的原发部位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结直肠源性的库肯勃瘤的患者生存期大于胃源性转移患者的生存期。4.原发灶根治性手术切除病灶联合化疗可改善库肯勃瘤患者预后。
刘书含,谭业辉,王畅[4](2018)在《胃癌卵巢转移临床治疗决策与争议》文中研究表明胃癌卵巢转移并不少见,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易被漏诊和误诊。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生活质量差,疗效不佳,生存期短。目前,胃癌卵巢转移在手术和化疗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亟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而为胃癌卵巢转移的诊治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陈巧[5](2017)在《110例Krukenberg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我院110例Krukenberg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2016.2期间收治入院的110例Krukenberg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随访获取生存时间,并进一步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用Log-rank法检验不同临床病理特点对预后的影响,对有意义的协变量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从而寻找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研究结果:1.110例Krukenberg瘤患者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6.8岁,小于50岁共71例(64.5%)。肿瘤原发部位:胃59例(53.6%),肠35例(31.8%),阑尾8例(7.3%),不明8例(7.3%);肿瘤病理类型:印戒细胞癌26例(23.6%),低分化腺癌23例(20.9%),中高分化腺癌及其他61例(55.5%);原发肿瘤浸润深度:T1 1例,T2 0例,T3 10例,T4 69例,不明30例;淋巴结分期:N0 15例,N1 9例,N2 11例,N3 27例,不明48例;脉管侵犯情况:阳性32例,阴性13例,不明65例;激素受体情况:雌激素受体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3例,阴性17例,不明90例;同时性卵巢转移65例,异时性卵巢转移45例,异时性卵巢转移患者中22例1年内复发转移,占48.9%,33例2年内复发,占73.3%,39例3年内复发,占86.7%,6例在3年后复发,占13.3%。转移范围:局限盆腔转移49例,超出盆腔转移61例;双侧卵巢转移62例(56.4%),单侧卵巢转移48例(43.6%);卵巢转移灶切除47例,卵巢转移灶无切除63例;腹膜转移44例,无腹膜转移66例;腹水42例,无腹水68例。2.68例有完整生存资料的Krukenberg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8个月,1年生存率58.8%,2年生存率25.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10)、肿瘤病理类型(p=0.001)、转移灶是否局限于盆腔(p=0.001)、卵巢转移灶是否切除(p=0.005)、有无腹膜转移(p=0.047)、有无腹水(p=0.003)这6个因素影响预后生存时间。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类型(p=0.006)、转移灶是否局限于盆腔(p=0.001)是Krukenberg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Krukenberg瘤患者预后差,肿瘤病理类型、转移灶是否局限于盆腔是Krukenberg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玉[6](2016)在《库肯勃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广义的库肯勃瘤泛指一切来源的卵巢转移癌,狭义的库肯勃瘤定义为来源于胃肠道的转移性卵巢癌。库肯勃瘤预后差,目前多认为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小于1年。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易造成漏诊、误诊,患者生活质量差、治疗效果差、预后差。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88例库肯勃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预后相关因素,旨在总结库肯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原发卵巢癌的鉴别要点,并探讨规范化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库肯勃瘤的认识,降低漏诊、误诊率,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住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库肯勃瘤患者,统计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发现原发肿瘤年龄、卵巢转移年龄、是否绝经、首发症状、肿瘤标志物CEA、CA125、影像学特征、诊断顺序、原发肿瘤及卵巢转移癌手术时间、术式、化疗方案,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单双侧、TNM分期、免疫组化结果,随访资料包括生存期。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生存期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分析。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单因素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各组差异对比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共纳入88例库肯勃瘤患者,其中胃源性患者28例,肠源性患者48例,原发灶不明者12例。同时性库肯勃瘤患者43例(胃源性12例,占胃源性患者的42.9%;肠源性31例,占肠源性患者的64.6%),异时性库肯勃瘤患者33例(胃源性16例,占胃源性患者的57.1%;肠源性17例,占肠源性患者的35.4%)。患者中位年龄51岁,未绝经者占56.8%。进行原发肿瘤手术的有63例(胃20例,肠43例),针对原发肿瘤全身化疗的有50例(胃源性21例,肠源性29例)。卵巢转移癌手术治疗的有55例(胃源性7例,占胃源性患者25%;肠源性36例,占肠源性患者75%;不明来源12例),针对卵巢转移行全身化疗的有54例(胃源性21例,肠源性27例,来源不明的6例);腹腔灌注化疗的有12例,放疗4例,靶向治疗8例,生物治疗9例,未治疗的有8例。随访时间为1-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结束后存活的有18例(胃源性7例,肠源性10例,不明来源1例),死亡的患者有51例(胃源性16例,肠源性28例,不明来源7例),有19人失访(胃源性5例,肠源性10例,不明来源4例)。患者总体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1.2%、31.6%、4.6%,分别统计其1年、2年、3年生存率,胃源性患者分别为35.4%、17.7%、0%,肠源性患者分别为60.3%、38.9%、8.1%,来源不明患者分别为44.4%、29.6%、0%。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如下。1.发病率:我院库肯勃瘤发病率占卵巢癌的13.1%,占女性胃肠癌患者的2.8%。胃源性和肠源性患者发病率分别为女性胃癌及肠癌患者的2.7%和2.9%。2.临床特征:中位年龄51岁,未绝经者占56.8%。原发肿瘤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回盲部(19.7%)和胃窦(17.1%)。最常见首发症状为腹痛(51.1%)、腹胀(31.8%)、腹部包块(25%)。肿瘤标志物CEA阳性率59.5%,CA125阳性者率71.3%。CA125数值中位数为73.85U/ml,CEA数值中位数为7.72ng/ml,CA125在200u/ml以内的占71.9%。CA125/CEA比值在0-20之间的有72.5%,中位数比值CA125/CEA为9.6。卵巢转移病灶影像学特点包括附件区占位或异常密度影32例(36.4%)、卵巢囊实性包块30例(34.1%)、囊性包块24例(27.3%),其中囊性包块比例较高,且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为原发性卵巢癌。3.病理特征:原发肿瘤病理类型分别为腺癌(75%)、粘液腺癌(23.7%)、印戒细胞癌(17.1%)。原发灶为腺癌(59.6%)及粘液腺癌(88.9%)的多来源于肠,印戒细胞癌多来源于胃(61.5%);卵巢转移灶为腺癌(70.6%)及粘液腺癌(73.7%)的多来源于肠,印戒细胞癌各来源无明显差距(21.4%、21.4%、28.6%)。原发肿瘤与卵巢转移癌病理类型相符的占86%,另6例不符(14%),各有3例为卵巢转移灶中出现了印戒细胞成分和粘液腺癌成分。卵巢转移灶粘液腺癌比例升高,腺癌比例减低,考虑卵巢转移后恶性程度有所提高。对胃源性患者进行分析,原发肿瘤是否为印戒细胞癌与诊断顺序具有相关性(p=0.03),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强,易发生同时性转移。原发癌分化程度主要为中分化癌(64.9%)和低分化癌(45.6%),其中胃源性患者中有90.9%为低分化癌,肠源性患者中有88.6%为中分化癌。卵巢转移以双侧为主(65.9%),单侧卵巢转移的以右侧为主(73.7%)。右半结肠来源的库肯勃瘤易发生右侧卵巢转移,本组肠源性患者浸润深度为T4的有58.3%,且淋巴结转移数目为0-6枚的占87.2%,该证据不支持淋巴结转移途径,考虑转移途径可能存在直接浸润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与原发部位有统计学相关性,胃源性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00)。本组胃源性患者浸润深度为T4的有84.2%,考虑不除外合并种植转移。胃源性患者有5例有免疫组化结果,其中CK7+CK20+有3例,占60%;CK7+CK20-有1例,占20%;CK7-CK20+有1例,占20%。肠源性患者有27例有免疫组化结果,其中CK7-CK20+有18例,占66.7%;CK7+CK20+有9例,占33.3%。其余免疫组化阳性率:PR:5%,ER:0%,CEA:92.3%,CA125:3.7%。4.生存期:患者总体1年、2年、3年生存率为51.2%、31.6%、4.6%,肠源性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高于胃源性患者。中位生存期13个月,胃源性、肠源性、来源不明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个月、15个月、12个月。5.预后相关因素:影响预后的单因素有:病理类型为粘液腺癌(p=0.013)、卵巢孤立转移(p=0.023)、原发肿瘤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0)、卵巢转移后是否手术(p=0.021)、针对卵巢转移灶全身化疗(p=0.041)、原发灶及卵巢转移灶均手术(p=0.030)、原发灶与卵巢转移灶均手术+全身化疗(p=0.021)。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得到独立预后因素有:病理类型粘液腺癌(p=0.005)、原发肿瘤术后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0)。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为粘液腺癌的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明显短于其它类型的15个月(p=0.013)。原发肿瘤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数目为0-6个的、7个及以上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个月及12个月(p=0.000),提示原发肿瘤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具有相关性,转移数目大于等于7个的生存期短。转移灶为卵巢孤立转移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高于卵巢合并腹膜转移、卵巢合并其他部位转移的12个月(p=0.023),提示卵巢孤立转移预后比合并腹膜或其它部位转移较好。卵巢转移灶手术切除与未手术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12个月(p=0.021),提示卵巢转移灶手术切除能延长生存期。针对卵巢转移进行全身化疗和未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个月和11个月(p=0.041),提示全身化疗能延长库肯勃瘤患者生存期。原发灶和卵巢转移灶均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16个月,长于其他方案的12个月(p=0.030),提示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手术切除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进行原发灶和卵巢转移灶手术且两次术后均进行全身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35个月,明显长于未进行上述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2个月(p=0.021),提示针对库肯勃瘤规范的治疗方案能延长库肯勃瘤患者生存期。6.33例异时性转移患者确诊原发肿瘤与发生卵巢转移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2个月。43例同时性患者卵巢转移中位间隔时间为1个月。研究结论1.腺癌及粘液腺癌多来源于肠,印戒细胞癌多来源于胃。2.胃肠癌细胞在发生卵巢转移后恶性程度有所提高。3.肠源性库肯勃瘤卵巢转移途径可能存在直接浸润转移。4.胃源性库肯勃瘤转移途径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不除外合并种植转移。5.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强,易发生同时性转移。6.肠源性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高于胃源性患者。7.与原发性卵巢癌的鉴别诊断要点有:CA125/CEA中位数比值、卵巢病灶为囊性肿块、免疫组化CK7CK20。8.对预后有利的单因素有:病理类型为非粘液腺癌、原发肿瘤术后淋巴结转移数目≦6枚、卵巢孤立转移、卵巢转移灶手术治疗、针对卵巢转移灶全身化疗、原发灶及卵巢转移灶均手术治疗、原发灶与卵巢转移灶均手术治疗及全身化疗。其中病理类型粘液腺癌、原发肿瘤术后淋巴结转移数目为库肯勃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蒋朝霞,彭卫军,张盛箭,居杏珠,李晓琦,毛健[7](2016)在《Krukenberg瘤的磁共振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比较Krukenberg瘤与原发性卵巢肿瘤的MRI特点,探讨Krukenberg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Krukenberg瘤和60例原发性卵巢肿瘤的MRI表现。依据MRI信号将肿瘤分为3型:实性为主型、囊实性及囊性为主型。结果:24个Krukenberg瘤患者共发现39个病灶,发生于双侧卵巢15例、单侧9例。39个病灶中,实性为主型20个、囊实性11个、囊性为主型8个;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和(或)囊壁明显强化。60例卵巢原发肿瘤患者共发现87个病灶,发生于双侧卵巢27例、单侧33例。87个病灶中,16个实性为主,19个囊实性,52个囊性为主。19个囊实性肿块增强后有4个(4/19,21.0%)囊肿壁明显强化。结论:当双侧卵巢出现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尤其肿块中囊肿壁出现明显强化时,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
王玉,姚程,王畅[8](2015)在《库肯勃瘤诊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库肯勃瘤是一类以印戒细胞为主的卵巢转移癌,来源于胃的库肯勃瘤最常见,经淋巴途径转移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转移方式。本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库肯勃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技术。由于本病常合并腹水、弥漫性腹膜转移以及对化疗的不敏感,故在治疗上存在较大争议。库肯勃瘤预后较差,多数患者于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数学者认为,肿瘤局限于盆腔、行根治性切除术者的预后较好,而患者的年龄、
苏玉杰,周莉,靖丽娟,马晓艳[9](2013)在《46例消化道来源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消化道来源卵巢转移性肿瘤(印戒细胞癌、腺癌、粘液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9年1月-2012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科的46例消化道来源卵巢转移性肿瘤—印戒细胞癌(18例)、腺癌(16例)、粘液性腺癌(1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23-91)。35例(76.1%)患者发现消化道原发灶,包括胃17例(48.6%),结直肠18例(51.4%)。印戒细胞癌大多来源于胃(93.8%),腺癌及粘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多位于结直肠(89.4%),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1例(67.4%)出现双侧卵巢转移,三者中分别有16例(88.9%)、7例(43.8%)、8例(66.7%),印戒细胞癌和腺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者中CK7表达阳性者分别为7例(7/8,87.5%)、2例(2/9,22.2%)、7例(7/11,63.6%),整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两两比较印戒细胞癌与腺癌有统计学意义(P=0.015)。CK7(+)/CK20(+)在三者中分别为7例(87.5%)、2例(22.2%)、5例(45.5%),整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7),印戒细胞癌与腺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印戒细胞癌与(腺癌+粘液性腺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3)。CK7(-)/CK20(+)在三者中分别为1例(12.5%)、6例(66.7%)、4例(36.4%),三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印戒细胞癌多来源于胃,多CK7(+)/CK20(+),常见双侧转移。腺癌多来源于结直肠,多CK7(-)/CK20(+)。粘液性腺癌多来源于结直肠。
周碧芳,曲军卫[10](2012)在《原发胃肠道的转移性卵巢癌的治疗和预后》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的转移性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与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妇瘤科从1999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45例胃肠道来源的转移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及预后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44岁。原发病灶来源于胃者33例,来源于结直肠者12例。68.9%为绝经前期者,双侧卵巢转移者占64.4%。治疗均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方案。全组患者生存时间为3~58月,中位生存15.0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15.6%、6.7%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转移灶范围、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和卵巢转移癌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转移灶范围、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卵巢转移癌组织学类是影响卵巢转移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胃肠道的卵巢转移性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在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能改善预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氟尿嘧啶三药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三部分: 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文献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文章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方法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胃癌卵巢转移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临床材料 |
| 2.纳入标准 |
| 3.研究方法 |
| 3.1 临床资料 |
| 3.2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临床资料 |
| 1.1 临床特征 |
| 1.2 病理特征 |
| 1.3 治疗 |
| 1.4 生存数据 |
| 2.资料数据分析 |
| 2.1 库肯勃瘤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 2.2 库肯勃瘤的生存曲线分析 |
| 2.3 治疗与预后 |
| 病例报道 |
| 讨论 |
| 一、库肯勃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
| 二、库肯勃肿瘤与其原发肿瘤的关系 |
| 三、库肯勃瘤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 |
| 结论 |
| References |
| 综述 库肯勃瘤的研究进展 |
| References |
| 致谢 |
| 1 胃癌卵巢转移的流行病学特征 |
| 2 胃癌卵巢转移发生机制 |
| 3 胃癌卵巢转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理特征 |
| 3.1 胃癌卵巢转移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 3.2 胃癌卵巢转移病理特征 |
| 4 胃癌卵巢转移治疗策略及争议 |
| 4.1 争议一:手术切除卵巢转移瘤能否使胃癌患者生存获益? |
| 4.2争议二:肿瘤减灭术能否使胃癌卵巢转移患者获益? |
| 4.3 争议三:术后化疗可否使胃癌卵巢转移患者获益? |
| 4.4 争议四:预防性卵巢切除术是否可行? |
| 4.5 争议五: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对胃癌卵巢转移的治疗前景如何? |
| 5 胃癌卵巢转移的预后因素 |
| 6 结语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随访 |
| 4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总体资料 |
| 2 基本资料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综述 |
| 1.1 库肯勃瘤的概述 |
| 1.1.1 定义 |
| 1.1.2 流行病学特点 |
| 1.1.3 病理学特点 |
| 1.1.4 转移途径 |
| 1.2 库肯勃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1.2.1 临床表现 |
| 1.2.2 辅助检查 |
| 1.3 库肯勃瘤的治疗 |
| 1.3.1 手术治疗 |
| 1.3.2 预防性卵巢切除术 |
| 1.3.3 辅助治疗 |
| 1.4 库肯勃瘤的预后相关因素 |
| 1.5 结语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纳入标准 |
| 2.2.1 定义标准 |
| 2.2.2 本研究纳入标准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收集资料 |
| 2.3.2 随访 |
| 2.3.3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临床指标数据资料 |
| 3.1.1 临床特征 |
| 3.1.2 病理特征 |
| 3.1.3 治疗 |
| 3.1.4 生存数据 |
| 3.2 资料数据分析 |
| 3.2.1 库肯勃瘤患者原发部位、诊断顺序与生存曲线 |
| 3.2.2 原发肿瘤病理特征与预后 |
| 3.2.3 治疗与预后 |
| 第4章 讨论 |
| 4.1 库肯勃瘤临床与病理特征 |
| 4.2 库肯勃瘤与原发性卵巢癌鉴别诊断 |
| 4.3 库肯勃瘤的治疗 |
| 4.4 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MRI检查 |
| 1.3 图像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病理特征 |
| 3.2 临床特征 |
| 3.3 MRI表现 |
| 1 库肯勃瘤的概述 |
| 1. 1 定义 |
| 1. 2 流行病学特点 |
| 1.2.1发病率 |
| 1.2.2发病年龄 |
| 1.3病理学特点 |
| 1.4转移途径 |
| 2 库肯勃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2.1临床表现 |
| 2. 2 辅助检查 |
| 2.2.1实验室检查 |
| 2.2.2影像学检查 |
| 2.2.3病理及免疫组化 |
| 3 库肯勃瘤的治疗 |
| 3.1手术治疗 |
| 3.2预防性卵巢切除术(PO) |
| 3.3辅助治疗 |
| 4 库肯勃瘤的预后相关因素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病理特征 |
| 2.1.1 临床特征 |
| 2.1.2 病理特征 |
| 2.2 CK7/CK20的表达情况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