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业渊,党志国,林电,胡美姣,黄建峰,朱敏,张贺,韩冬银,高爱平,高兆银,黄媛媛[1](2020)在《中国杧果科学研究7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杧果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硬件平台、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力支撑了我国杧果产业的创建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世界和我国杧果地位、分布、规模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土壤与肥水管理、耕作模式与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控、采后贮运保鲜、产业经济等方面全面梳理了我国杧果研究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陈英泽[2](2020)在《不同外源激素对海南芒果保花保果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海南省芒果由于受到台风和暴雨天气的影响,经常发生落花落果现象,施用外源激素能够有效地防治芒果落花落果。选取4种外源激素为试材,选取台农一号和贵妃芒果两种芒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芒果进行蘸花和喷施处理,研究不同种类外源激素对芒果成花率、坐果率以及果形指数和单株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比较适合的外源激素。结果表明,4种外源激素对芒果的保花保果都具有显着功效,其中赤霉素能够显着提高台农一号芒果的成花率,为78%;萘乙酸能够显着提高贵妃芒果的成花率,为73%,4种外源激素均能够有效调高芒果的保果率。其中以保花保果素对台农一号芒果综合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单株产量最高,为25.91 kg;磷酸二氢钾对贵妃芒果的综合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单株产量最高,为14.57 kg。
钟勇,黄台明,韦淑丹,陈千付,黄慧俐,杨谨瑛[3](2020)在《’桂热杧82号’推迟采收期技术在广西杧果主产区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桂热杧82号’推迟采收期技术在广西杧果主产区的应用情况,总结分析该技术的技术要点、生产效益、存在问题,并就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对策建议等,以期为该技术在更大范围上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黄新建[4](2019)在《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提升农业品牌是增强农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的广西如何提升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广西农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广西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成效显着,“桂”字牌农产品名扬四方,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品牌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和独特性,逐渐被打造成为消费者公认的农产品品牌。百色芒果作为广西特色农产品的典型代表,“百色芒果”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且成效显着,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升“百色芒果”品牌建设成为了当前主要的难题。本文以品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了广西“百色芒果”品牌的现状,分析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广西“百色芒果”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对策建议主要是从品牌定位、品质管理、品牌形象管理、品牌文化的塑造、品牌传播策略、品牌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直观、具体地展现了“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农产品品牌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予以探讨,用调查问卷、查阅资料方法对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属在广西区内较少对“百色芒果”品牌建设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章,对广西百色推进“百色芒果”品牌建设有实际意义。
农昆澄[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百色芒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芒果是世界着名的热带水果,因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而广受欢迎,是我国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国家农业部将芒果列为我国重点热区水果,把右江河谷列入芒果区域布局。之后,广西农业厅进一步将百色列为芒果重点区域和芒果优势区域。近年来百色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芒果生产发展的规划,使百色芒果迅速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芒果产业已发展成为百色市的支柱产业,是百色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百色芒果产业的发展对百色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本论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了国内外芒果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百色芒果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从百色芒果品种结构、品牌建设、产业链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总结出百色芒果产业当前还存在品种结构待完善,品种更新慢;采后保鲜技术落后、冷链物流不完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有待提高;缺乏深加工技术,芒果的附加值有待提升等问题并分析了近年百色芒果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指出当前芒果产业振兴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一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创新含量;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提高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加强芒果品牌与文化建设;提升质量安全品质;提升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最后针对百色芒果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科研等角度对百色芒果产业振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白大娟,严海,周开兵,龚家建[6](2017)在《三亚芒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文中认为芒果是重要的热带水果。芒果产业已成为振兴三亚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三亚芒果产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束缚了芒果产业的发展。作者深入调查分析了三亚芒果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为促进三亚芒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周启凡[7](2017)在《我国芒果生产布局演变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我国芒果产业发展迅速,在增加当地种植户收入和各主产省份农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2015年的数据显示,海南、广西、云南和四川这4个省份的芒果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广西、云南和四川均有着较高的增速,与之相对的是种植面积保持基本不变的福建省和种植面积不断缩减并趋于稳定的广东省。与20年前相比,当时的广东曾是我国最重要的芒果产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保持着较大的规模。而2000年往后,随着四川省芒果的不断起步以及海南芒果的快速发展,广东省芒果产业逐渐失去了其优势地位。1998~2005年和2005年往后这两个时段属于我国芒果产业发展逐步稳定及不断调整的时期,从目前中国芒果生产布局的变迁过程来看,其生产布局逐渐向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劳动力成本低且病虫害较少的地区集中和转移。毋庸置疑,中国芒果各主产区的地位正逐渐更替,了解我国芒果产业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对我国芒果产业布局优化及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是对我国芒果优势产区布局进行描述,同时对全国芒果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的划分,主要从年末种植面积和全年总产量这两个指标入手,对我国芒果各主产省的发展特点进行梳理。然后采用生产集中度、生产规模指数和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对芒果产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找出芒果产业布局变动的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结果发现: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与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芒果生产布局的变动。其中自然环境和技术水平是芒果生产布局时空演变的前提和基础,同样也是生产变动的制约因素,而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等才是中国芒果生产布局变化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调整芒果种植结构,加强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实施芒果深加工战略,完善储存与运输设施建设,按比较优势调整芒果产业布局等都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华敏,郭利军,邓会栋,何凡,范鸿雁[8](2017)在《海南芒果反季节早熟栽培管理模式及对其他芒果产区的启示》文中认为自1990年多效唑用于芒果反季节催花在海南东方探贡芒果场获得成功后,海南全省各市县芒果种植区相继开展多效唑用于芒果反季节催花的试验验证与生产应用。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省芒果几乎全部实现了反季节生产,芒果投产面积占应投产面积从1990年的32.1%增长至1996年的68.7%。但按收获面积计算,单产仍然很低。1990年单产247公斤/亩,全面实现反季节生产后的1996年单产为305公斤/亩,
钟勇,黄建峰,罗睿雄[9](2016)在《海南省芒果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海南芒果栽培历史悠久,优势分布区主要在昌江、东方、乐东、陵水至三亚一带。本文总结了海南芒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调整品种结构、打造知名品牌、增强社会化服务体系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和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是全面提升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朱杰[10](2016)在《不良因子对海南芒果反季节生产的影响》文中认为芒果反季节生产因不良因子的影响,使芒果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好,该文主要介绍芒果反季节生产因不良因子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的技术对策,以期为芒果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杧果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
| 1.1 引种起步阶段(1949—1979年) |
| 1.2 自主研发阶段(1980—1989年) |
| 1.3 系统提升阶段(1990—1999年) |
| 1.4 创新引领阶段(2000年至今) |
| 2 杧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 2.1 考察与溯源 |
| 2.2 收集与保存 |
| 2.3 评价与挖掘 |
| 2.4 遗传育种 |
| 3 杧果土壤与肥水管理研究进展 |
| 3.1 土壤管理 |
| 3.2 肥水管理 |
| 4 杧果耕作模式与花果管理研究进展 |
| 5 杧果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 5.1 病害防治研究 |
| 5.2 虫害防治研究 |
| 6 杧果采后生物学、病害防治及贮运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 6.1 采后生物学研究 |
| 6.2 采后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
| 6.3 采后保鲜处理技术研究 |
| 7 市场与经济研究进展 |
| 7.1 产业化发展 |
| 7.2 市场前景 |
| 8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药剂 |
| 1.1.1 试验地概况 |
| 1.1.2 供试药剂 |
| 1.2 试验方案与测定项目 |
| 1.2.1 试验方法 |
| 1.2.2 测定项目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药剂对芒果成花率的影响 |
| 2.2 不同药剂对芒果保果率的影响 |
| 2.3 不同药剂对芒果形态指标的影响 |
| 2.4 不同药剂对芒果单果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1‘桂热杧82号’推迟采收期关键技术措施 |
| 1.1采后修剪 |
| 1.2施攻梢肥 |
| 1.3花芽诱导 |
| 1.4施壮花肥 |
| 1.5剪除原生(顶生)花序 |
| 1.6保花保果 |
| 2 物候期的调整 |
| 3 产质量的表现 |
| 4 市场效益 |
| 5 存在的问题 |
| 6 对策建议 |
| 7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 1.2.3 文献评述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 1.4.1 可能的创新 |
| 1.4.2 不足之处 |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品牌与农产品品牌 |
| 2.1.1 品牌的概念及分类 |
| 2.1.2 农产品品牌的概念及分类 |
| 2.1.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
| 2.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 |
| 2.2.1 品牌经济学理论 |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 2.2.3 外部性理论 |
| 3 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
| 3.1 广西百色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3.1.1 广西百色芒果概述 |
| 3.1.2 广西百色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3.2 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 |
| 3.2.1 自然条件 |
| 3.2.2 社会经济 |
| 3.2.3 历史文化 |
| 3.3 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 |
| 3.3.1 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问卷调查 |
| 3.3.2 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主要成就 |
| 4 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 4.1 主要问题 |
| 4.1.1 缺少知名企业品牌,商品化品牌发展滞后 |
| 4.1.2 果品品质较低,品牌产品创新力不足 |
| 4.1.3 品牌知名度低,品种繁多难记 |
| 4.1.4 品牌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
| 4.1.5 品牌网络销售占比还较小 |
| 4.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 4.2.1 品牌建设观念不强 |
| 4.2.2 易受“搭便车”者的侵害 |
| 4.2.3 缺乏技术能力支撑 |
| 4.2.4 受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 |
| 4.2.5 品牌策略有待加强 |
| 5 推动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
| 5.1 品牌定位 |
| 5.1.1 扩大提升“百色芒果”品牌 |
| 5.1.2 培育芒果企业品牌和农业品牌 |
| 5.2 品质管理 |
| 5.2.1 建立完善科研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
| 5.2.2 提高采后商品化率及加工率,延伸产业链 |
| 5.3 品牌形象管理 |
| 5.3.1 设计并推广使用品牌形象标识 |
| 5.3.2 开发注册企业产品标识和包装 |
| 5.4 品牌文化的塑造 |
| 5.4.1 将品牌与地域文化融合 |
| 5.4.2 挖掘芒果本身的文化元素 |
| 5.5 品牌传播策略 |
| 5.5.1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
| 5.5.2 创新营销模式 |
| 5.6 品牌环境优化方面 |
| 5.6.1 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 |
| 5.6.2 改进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
| 5.6.3 以比较优势原则,适当调整产业和品种结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关于广西“百色芒果”品牌建设的调查问卷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内容 |
| 1.3.4 技术路线 |
| 2 国内外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2.1 国外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2.1.1 国外芒果生产概况 |
| 2.1.2 国外芒果进出口情况 |
| 2.1.3 国外芒果产业特点 |
| 2.2 国内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2.2.1 国内芒果生产概况 |
| 2.2.2 国内芒果市场情况 |
| 2.2.3 国内芒果加工情况 |
| 2.2.4 国内芒果产业主要存在问题 |
| 3 百色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3.1 百色芒果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 3.1.1 右江区芒果生产概况 |
| 3.1.2 田阳县芒果生产概况 |
| 3.1.3 田东县芒果生产概况 |
| 3.1.4 田林县芒果生产概况 |
| 3.2 百色芒果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
| 3.2.1 品种资源 |
| 3.2.2 栽培与病虫害防控 |
| 3.2.3 加工技术 |
| 3.3 市场开拓与物流流通 |
| 3.4 品牌建设 |
| 3.5 生产组织形式 |
| 3.6 百色芒果产业与扶贫攻坚 |
| 3.7 百色芒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
| 3.7.1 品种结构待完善,品种更新慢 |
| 3.7.2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
| 3.7.3 采后保鲜技术落后,冷链物流不完善 |
| 3.7.4 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
| 3.7.5 缺乏深加工技术,芒果的附加值有待提升 |
| 4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 4.1 百色芒果发展趋势分析 |
| 4.1.1 主导品种特色化,区域布局趋向合理化发展 |
| 4.1.2 产业朝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
| 4.1.3 产业综合竞争力逐年提高 |
| 4.1.4 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应用推广范围稳步提高 |
| 4.1.5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带动芒果产业发展 |
| 4.1.6 芒果高端产品和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
| 4.2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思路与主要任务 |
| 4.2.1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 |
| 4.2.2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主要任务 |
| 4.3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
| 4.3.1 政府层面 |
| 4.3.2 企业层面 |
| 4.3.3 科研方面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
| 附件2 |
| 致谢 |
| 1 三亚芒果产业现状 |
| 1.1 种植和产量情况 |
| 1.2 品牌和组织化情况 |
| 1.3 芒果从业人员和科技培训教育情况 |
| 2 芒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2.1 灾害天气时有发生 |
| 2.2 果园生态环境恶化 |
| 2.3 栽培管理技术不足 |
| 2.4 果园经营成本偏高 |
| 2.5 品牌标准化程度不高 |
| 3 芒果产业发展对策 |
| 3.1 改善芒果生长立地条件的目的 |
| 3.2 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
| 3.3 强化品牌意识 |
| 3.4 注重果旅融合发展 |
| 3.5“互联网+芒果”促进产业升级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 1.2.1 选题的目的 |
| 1.2.2 选题的意义 |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3.4 数据来源 |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4.2 不足之处 |
| 2、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区位理论 |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 2.1.3 区域规划理论 |
| 2.2 文献综述 |
| 2.2.1 有关芒果产业的研究 |
| 2.2.2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生产格局变动的研究 |
| 2.2.3 文献评述 |
| 3、中国芒果产业发展概况 |
| 3.1 中国芒果的优势发展区域分布 |
| 3.2 我国芒果各主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 |
| 3.3 现阶段我国芒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4、我国芒果产业生产发展与布局分析 |
| 4.1 生产集中度分析 |
| 4.1.1 生产集中度指标定义 |
| 4.1.2 生产集中度变化分析 |
| 4.2 生产规模指数分析 |
| 4.2.1 生产规模指数定义 |
| 4.2.2 生产规模指数变化分析 |
| 4.3 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
| 4.3.1 区域比较优势测算方法 |
| 4.3.2 比较优势区域变动分析 |
| 5、芒果生产布局演变实证研究 |
| 5.1 变量设置及研究假设 |
| 5.1.1 气候、水土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
| 5.1.2 技术因素分析 |
| 5.1.3 市场因素分析 |
| 5.1.4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
| 5.1.5 政策因素分析 |
| 5.2 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 |
| 5.2.1 模型的构建 |
| 5.2.2 数据的处理 |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 |
| 6、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 6.1 主要结论 |
| 6.2 政策启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一、海南芒果反季节早熟栽培管理模式 |
| (一) 树形选择与树冠管理 |
| (二) 采后管理 |
| 1. 施采后肥 |
| 2. 修剪 |
| 3. 洗树 |
| 4. 结果母枝培养 |
| (三) 控梢促花 |
| 1. 控梢 |
| 2. 促花 |
| (四) 花果管理 |
| 1. 花穗调控 |
| 2. 肥水管理 |
| 3. 果实管理 |
| (五) 采收 |
| 1. 采收标准 |
| 2. 果实成熟度的判断 |
| 3. 采收时间与方法 |
| 二、海南芒果反季节早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一) 果实败育 |
| (二)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合理使用 |
| 1. 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控梢激素的不合理使用 |
| 2. 细胞分裂素等壮果激素的不合理使用 |
| (三) 树体早衰 |
| (四) 果实早采 |
| 三、海南芒果早熟栽培管理模式对其他芒果产区的启示 |
| (一) 芒果产期调节早熟生产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
| (二) 大果型品种更适合产期调节催花生产 |
| (三) 加强树体管理, 防止树体早衰 |
| (四) 寻找产量与成本的平衡点, 做到效益最大化 |
| 1. 合理稀植 |
| 2. 合理留果量 |
| (五) 品质是永恒的主题 |
| 一、海南芒果产业发展优势 |
| (一)自然条件与生产季节优势 |
| (二)价格优势 |
| 二、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上升 |
| (二)区域布局日渐科学合理 |
| (三)品种结构日渐优化 |
| (四)生产经营日渐规模化 |
| (五)单产大幅度提高 |
| 三、海南芒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一)品种结构过于单一,亟需优良新品种 |
| (二)总体管理水平不高,质量和品牌有待提高 |
| (三)标准化程度低,采后处理加工环节薄弱 |
| (四)服务体系有待加强,产期过于集中 |
| 四、发展对策 |
| (一)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调整品种结构 |
| (二)增强社会化服务体系意识,促进芒果产业化发展 |
| (三)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和完善芒果标准化生产体系 |
| 1. 建立海南省芒果果园土壤肥力现状数据库和主栽芒果品种营养诊断标准技术体系,主要开展海南省主栽芒果品种树体水分变化规律、不同果园耕作方式对水肥的需求量的研究,把施肥管理技术、水肥共施技术和水分精准管理技术进行组装,形成符合海南芒果不同优势区域现状的水肥管理技术体系。 |
| 2. 以芒果重要病虫害为对象,以支撑绿色芒果、有机芒果生产为目标,开展芒果重要病虫害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
| 3. 开展芒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贮运、加工技术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采后处理和加工设备及工艺,开展芒果叶等活性成分鉴别及芒果皮和芒果核的综合利用初步研究,开展残次果果脯加工、芒果果汁、果醋和果酒等深加工产品的加工工艺研究,加大深加工产品的力度,延长芒果产业链,增加商品附加值。 |
| 4. 分析海南芒果产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关键生产技术问题,比较国内外主要芒果生产国技术发展趋势,寻找制约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生产技术的制约瓶颈;并进行芒果产业组织化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探讨提高芒果产业组织化的有效模式,以及推进芒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
| 5. 开展芒果产期调节的研究。 |
|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
| 一、不良因子对海南芒果反季节生产的影响 |
| 1、低温天气的影响 |
| 2、高温或阴雨天气的影响 |
| 3、台风天气的影响 |
| 4、病虫害的影响 |
| 5、不良栽培管理的影响 |
| 6、目前影响海南芒果反季节生产的不良因子 |
| 二、不良气候因子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
| 1、促进花序再生技术 |
| 2、花果期管理技术 |
| 3、天气的影响 |
| 三、对策 |
| 1、加强管理,提高栽培水平 |
| 2、做好芒果品牌工作 |
| 3、建立芒果批发市场 |
| 4、加入科技投入,政府增加扶持力度 |
| 5、加强采后保鲜技术和产品深加工 |
| 6、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 |
| 7、做好果实套袋技术 |
| 四、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