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潭[1](2021)在《中国地震区划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地震区划,本质上是对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划分。区域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影响场是决定地震危险性的两个关键因素。地震活动性模型包括潜在震源区模型和地震活动性参数模型。地震影响场通常用地震烈度影响场模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模型或地震动预测方程表征。地震区划技术就是确定这些模型和预测方程的方法,主要用于编制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地震区划图。
张波,陈学良,杨晓宁,邱利军,李宗超[2](2021)在《新区划图双参数调整对剪力墙结构土建成本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考虑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16),提出了双参数调整原则,即对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同时调整,以确定设计地震动反应谱,这势必会增加结构的土建成本。因此,基于Ⅱ类场地,对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 g)的剪力墙结构在不同场地类别下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推导。采用单一控制变量法,对某12层剪力墙结构按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和不同场地类别进行设计,使其满足规范最低标准,计算相应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用量;根据现时市场定额,比较分析单一地震动参数变化时的土建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刘灿[3](2021)在《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和岸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文中指出高桩码头是重要的港口结构型式,易受地震灾害影响。我国的海港大部分处于非强烈地震区,设计不受地震控制,造成我国长期对港口码头抗震设计关注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港口码头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有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我国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水平,根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修订的需要,本文对中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和美国《突堤式和顺岸式高桩码头抗震设计》(ASCE/COPRI 61-14)中高桩码头抗震设计的条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水准和目标、抗震设计方法、场地分类方法、地震动参数、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截面承载力和位移验算、场地液化、岸坡变形和稳定性验算、抗震措施等方面。分析表明,中国规范采用单水准的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没有关于变形和能力保护方面的规定,美国规范主要采用多水准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控制位移实现对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在场地液化判别和岸坡稳定性验算方面,美国规范的规定相比我国规范更加笼统,只是提供一些设计建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美国规范的规定相比我国规范更加详细。(2)采用一个典型高桩码头案例详细对比分析了中美规范高桩码头的结构抗震设计的完整流程,研究了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异同和特点。研究表明:中国规范采用桩的计算长度模拟桩-土相互作用,采用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惯性力并验算桩截面承载力;美国规范采用非线性土弹簧模拟桩土作用,通过推覆分析得到的荷载-变形曲线描述码头结构的延性特性,采用替代结构法计算三个地震水准下码头的位移,同时考虑码头的扭转效应,然后根据能力保护的要求验算桩的受剪承载力和码头上部结构的承载力。本算例表明,刚好满足中国规范抗震设计要求的码头,能够同时满足美国规范三个地震水准的抗震要求,而且富余较大,但桩的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3)以前面对结构进行抗震对比分析的码头的场地和地基为对象,对比分析了中美规范高桩码头场地液化判别、岸坡稳定性计算的流程,研究了美国规范中Newmark滑块法在岸坡侧向地基位移计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规范采用基于标准贯入试验的经验公式对场地土体液化进行细判,美国规范采用基于Seed循环剪切应力的液化安全系数法进行场地土液化判别;中国规范只验算单一地震水准下的岸坡整体稳定性,美国规范要求验算岸坡长期静力稳定性、震后静力稳定性、三个地震动水准下的拟静力稳定性,如果拟静力稳定性不满足要求,还要进行岸坡地基侧向位移和运动作用分析。针对本文算例,按中国规范和美国有关标准进行液化判别,场地土均未液化,岸坡稳定性均满足要求;总体而言,在计算码头岸坡侧向地基变形时,采用简化位移方法得到的结果比直接采用Newmark滑块法得到的结果更为保守,但在实际中还需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伊广丽[4](2020)在《基于规范设计谱和地震区设定谱的地震动记录选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地震动记录选取与调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国规范关于地震动记录选取的基本要求是匹配目标谱的同时兼顾地震参数,但在地震动记录调幅方法、匹配目标谱的选择与构建以及记录与目标谱的匹配程度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没有明确说明,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在结构抗震设计中没有清楚的遵循原则。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对结构时程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可忽略,不合理的地震动选取会高估或低估结构响应,导致结构抗震设计后所得的结果与实际地震发生时的结构反应偏差较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对于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幅方法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基于我国抗震规范,着眼于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地震动的选取与调幅,对抗震设计过程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定义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对设计选波过程的各个细节展开对比分析,包括调幅方法、匹配周期范围、地震参数的确定和目标谱的构建等,希望总结出地震动选取的合理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以地震动的选取与调幅为主线,建立单自由度体系和多自由度框架结构为对象,通过结构响应离散性评价选取与调幅方法。本文的研究路线如下:目标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动记录的初选条件→基于规范设计谱的地震动记录的优选方法对比→基于预测方程构建地震区设定谱→考虑地震动统计不确定性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定。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目标地震动强度参数有效峰值加速度(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EPA)进行研究,讨论了EPA计算式中存在争议的参数取值,并采用回归拟合探究EPA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的统计关系,并得出二者的转换关系式,基于我国抗震规范给出的EPA取值,结合所确定的参数取值进行修正,以确定目标地震动参数EPA和PGA的取值。基于修正的目标地震动参数进行地震动记录的初选研究,根据我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给出的烈度预测方程及地震动参数预测方程,计算地震参数(震级、距离等)初选条件,建立地震参数与抗震规范中设计地震分组的对应关系,便于抗震设计使用。(2)以我国2010版抗震设计规范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作为地震动选取与调幅的目标谱,在此基础上讨论地震动选取与调幅过程中影响记录选取结果的各种条件,对比了同一设防要求即同一目标谱的情况下,取用不同的调幅方法、匹配周期范围、调幅与挑选的顺序,研究对于不同基本周期的结构响应带来的影响。并总结出各种方法中相对较合理的选取与调幅方法,发现结构基本周期附近的范围对结构响应确实影响较大,建议采用Sa(T1)调幅后匹配[0.2T1,2T1]周期范围的方法进行地震动记录的选用。(3)基于地震动参数PGA和加速度反应谱的地震动预测方程,根据各水准各分区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目标PGA值,结合实际地震动情况给定震级和不同场地的土层剪切波速取值,代入PGA预测方程,确定对应的距离参数,进而将得到的震级和距离作为设定地震参数代入加速度反应谱的地震动预测方程,即得到对应设定地震与设防要求下的目标反应谱中位值,由于预测方程本身具有概率意义,可同时得到标准差取值。在此基础上以所得中位值和标准差所构成的设定谱分布作为目标谱,匹配地震记录与目标分布进行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幅,并给出各设防情况下建议设计使用的地震动记录与相应的调幅系数。(4)将前述地震动记录选取结果输入RC框架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均值分布的84%作为响应参数,针对地震动记录选用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条记录下结构响应的计算结果要高于结构的理论响应,建议选用7条及以上地震动记录,利用经验系数公式以结构响应均值的84%作为设计响应参数。据此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和层间位移角结果均满足规范限制,评定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也验证了前述地震动选用方法的合理性。
周越[5](2020)在《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海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开发战略需求,大量海洋工程与跨海交通工程的建设步入高潮,随之出现的是面对复杂海域地震地质环境、缺乏历史震害资料及可供参考的抗震设计规范条件,如何保障建设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我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欧亚地震带之间,受板块间运动挤压作用,包括板块俯冲带区域的海域地质构造活动非常活跃。相较于陆域,海域场地强震动数据更为稀缺,且俯冲带板缘/板间地震与大陆板内地震、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及海、陆域局部场地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海洋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动的确定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美国与日本的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资料开展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对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差异,并结合陆域场地分类标准提出典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建议,研究海域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特征,建立了综合考虑海域震源、传播路径及典型场地条件等因素的海域场地地震动预测模型,以期为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海洋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可靠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回顾世界范围内针对海域强震动特征、海洋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海域场地效应以及强地面运动模拟方法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对世界范围内海域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以及海域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总结。2.引入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进行分析,表明海域场地地震动频域能量主要集中于低频段,部分海域地震事件存在能量的阶段性释放现象;海域场地地震动水平与竖向分量边际谱形状相似,呈现脉冲式分布的特征;频域能量统计结果揭示了海域场地地震动存在较丰富的中长周期成分。3.基于海域场地地震动记录资料,考虑震源、震中距、场地等因素分析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了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差异。根据震源位置将海域场地地震动分为海域地震与陆域地震所分别引起,并按照震级与震中距分档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震级与震中距范围内海、陆域地震动反应谱差异无明显规律性;各震中距区间对应地震动EW和NS向分量反应谱曲线形状一致,对海域场地地震动而言,竖向分量强度比水平向分量小一个量级;选取的海域场地地震动动力放大系数谱值明显高于我国大陆常用规范谱,显示海域场地实际强震动与陆域规范设计地震动参数间存在较大差异。4.开展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记录统计分析,研究了海域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及强震动作用下的海域场地非线性特征。根据陆域台站场地土层资料得到场地平均剪切波速,结合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法给出了陆域台站场地类别;计算得到了三种典型的海域场地放大系数,并以此进行场地分类;震中距的变化对海域台站场地HVSR曲线的峰值周期几乎没有影响,而PGA与HVSR曲线特征周期有较强关联性,存在随输入PGA增大HVSR曲线峰值周期变大的现象;展现了强震动作用下海域场地的非线性效应,并计算场地非线性参数DNL与PNL;基于规范标准与海、陆域场地对比结果,给出了海域台站场地的剪切波速建议值;计算给出日本海域场地水平向和竖向分量的高频衰减参数?0参考值和误差范围。5利用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面向海域震源、地壳介质与场地条件建立了地震动预测模型。对比研究日本海域、近海、陆域三次地震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记录的加速度时程及PGA、加速度反应谱、傅里叶谱等地震动参数特征,证明利用合适的地震动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典型海域场地强震动参数的有效模拟。
吴虹[6](2019)在《中美规范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在中美两国高烈度区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考虑到美国规范体系在国际上的先进性,本文对比研究了中美两国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设计方法的异同以及抗震性能的优劣,这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比较了中美规范在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抗震设计方法、场地类别划分、地震作用计算等方面的基本规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美规范场地类别和材料强度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两国规范地震动参数的换算关系。(2)选取中国8度区(0.2g)不同高度的偏心支撑框架结构为对比案例,在相同地震危险性条件下完成了中美案例的抗震设计,介绍了中美规范偏心支撑钢框架具体的抗震设计过程,并详细对比了设计结果在结构动力特性、基底剪力、结构变形、构件尺寸和材料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中美规范抗震设计思路的差异,中国案例计算得到的地震作用较大,并且由于中国规范对于偏心支撑框架设计方法较为保守,二者使得中国案例材料用量大于美国案例。(3)采用Perform-3D软件分别建立了按照中美规范体系设计的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采用静力推覆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比评估了设计结果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案例构件的屈服次序相同,均是消能梁段首先屈服,符合预期设计要求,但美国案例的消能梁段屈服早于中国案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由于中美偏心支撑抗震设计方法的差异造成中国案例偏心支撑框架部分的截面尺寸大于美国案例,所以其损伤程度较轻。考虑到中美案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均能满足各自规范的设防目标,但是中国案例的总用钢量大于美国案例,结构整体的经济性相对较差。
董尧[7](2019)在《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韧性评级与一致倒塌风险决策》文中指出建筑结构的地震损失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直接经济损失、停工时间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三个方面,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能力的评估也与这三项指标息息相关,因此对结构的损失性能指标的分析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避免工程结构的地震倒塌,是减轻地震灾害伤亡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目标。但是诸多研究和地震震害经验表明统一的设防水平不代表结构具有统一的倒塌风险。故本课题选用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第二代基于性态地震工程(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PBEE)研究框架,对RC框剪结构进行地震损失分析、抗震韧性评级、一致风险决策和风险导向的四级设防水平决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按照我国规范,在PKPM中设计了5个不同设防的12层RC框架-剪力墙结构,并以OpenSees为有限元分析平台建立了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整体等效模型。以20条地震动分别调幅10次作为输入,运用多条带法进行概率需求分析,在不考虑结构随机性的前提下,对5个不同设防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并对结构的构件易损性分组进行了介绍;(2)基于FEMA P-58全概率理论研究框架下,采用性能评估软件PACT对5个不同设防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地震损失评估,并采用直接经济损失,修复时间,人员伤亡数量三个指标对不同设防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基于强度和基于时间的性能评估;(3)基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与PACT损失分析结果,对同一危险性场地5个不同设防烈度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抗震韧性评级。并对不同危险性场地下的5个不同设防烈度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抗震韧性评级,根据相对损失分析我国目前按照50年地震危险性超越概率为10%作为设防目标使建筑面临的地震损失差距很大,有必要进行基于一致风险的设防;(4)采用生活质量指数方法对人员伤亡损失货币化评估,我国2017年人均生命挽救成本为178.93万元。以7度设防危险性地区的5种设防水平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考虑50年设计期内的建筑造价、震后修复和人员伤亡损失,根据设计期内全寿命地震损失最小的原则决策一致倒塌风险为年平均倒塌概率为5.260×10-5(相当于50年倒塌概率vfT=0.26%),进而对风险导向的四级设防水准进行了决策,并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相同抗震能力结构的地震损失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地震损失随着设防水平的增高而减小,抗震韧性等级随着设防烈度的增加而变高,说明结构建模、损失评估和抗震韧性评级方法都是正确合理的;对不同危险性场地的抗震韧性分析的相对损失结果表明,基于一致危险设防原则的建筑结构面临的广义风险相差很大;根据设计期内全寿命地震风险最小的原则决策一致倒塌风险为50年倒塌概率vfT=0.26%(相当于年平均倒塌概率为5.260×10-5),对比风险导向的四级设防水平和我国抗震规范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说明本文一致倒塌风险的决策是合理的。
刘亮[8](2019)在《既有城市梁式桥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城市既有桥梁为研究对象,根据既有桥梁遭遇的地震风险水平和新建桥梁一致的原则,研究并确定了既有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估与抗震加固设防标准。依据线路及桥梁对抗震救灾的重要性以及桥梁的地震易损性等,提出了多尺度分步筛选法确定抗震加固优先级的量化指标。研究并提出了抗震性能评估的流程和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既有桥梁抗震设防标准研究根据既有桥梁的预期使用年限,通过调整确定可变作用的设计基准期,按照既有桥梁的设计基准期(小于等于100年)内超越概率水平和新建桥梁100年内超越概率一致的原则确定不同预期使用年限的既有桥梁的抗震设防标准,并采用重要性系数来表达。按预期使用年限将抗震设防标准划分成五档:015年,无需设防;1535年,按设计基准期35年设防;3560年,按设计基准期60年设防;6080年,按设计基准期80年设防;80100年,按新桥标准设防。2)基于抗震设计规范的快速评估法研究根据早期设计规范存在的共性问题及震害调查分析,提出了基于规范共性问题评估和经验易损性评估的快速评估法。共性问题评估是以旧规范和新规范对比作为评估依据;经验易损性评估是根据桥梁震害建立经验预测公式计算桥梁损伤等级,本文采用日本土木工程协会法和朱美珍法,损伤指标同时满足D1≥60及D2≥4.4时,评为待加固桥梁。3)基于传统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以能力/需求比为核心,提出传统的抗震性能评估分为初步评估和详细评估两阶段。初步评估,主要对不需要进行复杂抗震分析的内容(抗震设防标准、构造措施等)进行评估。详细评估,通过复杂的抗震分析,对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进行评估。4)交通网络线路重要性分级的研究线路分级从社会属性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及交通网络冗余度等方面考虑,由Pajek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计算节点指标,由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节点综合评价指标确定关键节点。并提出“节点集”的概念,并以“节点集”的排序作为线路重要性分级标准。5)桥梁抗震性能等级R的研究根据桥梁易损性、重要性及地震风险水平,以预期损伤等级V和地震危险性等级E的乘积作为抗震性能等级R。E由谱加速度和场地放大系数求得,V由给定地震作用的损伤概率与相应的权重共同确定,损伤概率由结构易损性分析确定。6)多尺度分步筛选法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确定既有桥梁抗震加固优先级的多尺度分步筛选法,先对线路重要性分级,再对同等级线路上的桥梁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给出抗震性能等级R指标,最后确定抗震加固优先级。同等级线路桥梁的抗震加固优先级由抗震性能等级R决定;不同线路桥梁的抗震加固优先级由线路等级和抗震性能等级R共同决定,最终通过专家评审确定。
吕大刚,周洲,王丛,于晓辉[9](2018)在《考虑巨震的四级地震设防水平一致风险导向定义与决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止结构倒塌、保障生命安全是确定抗震设防标准的首要目标。抗震设防水准的决策应该从只考虑地震危险性的"一致危险"原则向考虑地震危险性区域差异和工程结构抗倒塌能力不确定性的"一致风险"原则过渡。新颁布的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提出第四级设防水准"极罕遇地震"(或"巨震"),但是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抗震设计从当前的三水准设防原则向四水准设防原则转变已成为当前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各国对巨震的定义还比较混乱。该文阐述四级地震设防水平决策的风险导向原理,提出确定风险导向地震设防水平的解析方法。针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环境和抗震设防情况,给出目标倒塌风险以及相应于巨震、大震和中震的目标条件倒塌概率的建议值。采用这些建议值以及地震危险性参数的简化确定方法,初步计算并得到了相应于四级地震设防水准的风险导向地震动参数PGA值。通过与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我国学者对各级设防水准地震定义的PGA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文得到的巨震PGA值大于最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定义的巨震PGA值,而小震、中震和大震的PGA值则小于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PGA值。
赵鹏飞[10](2018)在《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动参数区划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旨在探求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修订建议。本文以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为研究对象,从中、美、欧、日各自的地震区划着手,对比分析各自的地震区划的区划方法和区划结果,并进一步考虑各自的地震区划的相关区划参数在其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各自的地震区划的发展历程和沿革进行纵向对比,并对其现行的地震区划图,从主要特征、所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计算、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动参数预测模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横向对比,得到各个区划图的特点及异同。2.分析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地震区划图及其区划参数在各自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体现。对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发展历程和历史沿革进行了纵向对比,并对最新的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从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场地类别的划分、弹性反应谱以及地震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横向的对比分析,得到了各自特征与异同。3.对一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采取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各自抗震规范中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地震作用计算,对比分析了该RC框架在不同设防烈度和不同场地类型条件下的基底剪力、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角。通过对比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采用不同区划参数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差异性。4.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我国下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抗震设计规范可以考虑或修订的方面和内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引言 |
| 国家地震区划图编制回顾 |
| (一)第一代地震区划图 |
| (二)第二代地震区划图 |
| (三)第三代地震区划图 |
| (四)第四代地震区划图 |
| 五代图及其主要技术特色 |
| (一)开展地震区划关键技术攻关 |
| (二)提出地震动反应谱场地影响双参数调整 |
| (三)提供确定四级地震作用的技术与方法 |
| (四)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抗震设防需求 |
| (五)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公共服务产品 |
| 五代图应用成果 |
| 地震区划技术发展及六代图编制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港口及其他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演变和现状 |
| 1.2.1 国内港口及其他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 1.2.2 国外港口工程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2 中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条文对比 |
| 2.1 概述 |
| 2.2 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水准和设防目标 |
| 2.2.1 中国规范 |
| 2.2.2 美国规范 |
| 2.2.3 对比分析 |
| 2.3 抗震设计方法 |
| 2.3.1 中国规范 |
| 2.3.2 美国规范 |
| 2.3.3 对比分析 |
| 2.4 场地分类方法 |
| 2.4.1 中国规范 |
| 2.4.2 美国规范 |
| 2.4.3 对比分析 |
| 2.5 地震动参数 |
| 2.5.1 中国规范 |
| 2.5.2 美国规范 |
| 2.5.3 对比分析 |
| 2.6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
| 2.6.1 中国规范 |
| 2.6.2 美国规范 |
| 2.6.3 对比分析 |
| 2.7 截面承载力和位移验算 |
| 2.7.1 中国规范 |
| 2.7.2 美国规范 |
| 2.7.3 对比分析 |
| 2.8 场地液化判别 |
| 2.8.1 中国规范 |
| 2.8.2 美国规范 |
| 2.8.3 对比分析 |
| 2.9 岸坡变形和稳定性验算 |
| 2.9.1 中国规范 |
| 2.9.2 美国规范 |
| 2.9.3 对比分析 |
| 2.10 抗震构造的措施 |
| 2.10.1 中国规范 |
| 2.10.2 美国规范 |
| 2.10.3 对比分析 |
| 2.11 本章小结 |
| 3 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实例 |
| 3.1 概述 |
| 3.2 工程概况 |
| 3.3 按照中国规范设计 |
| 3.3.1 桩的计算长度 |
| 3.3.2 水平地震惯性力 |
| 3.3.3 结构内力 |
| 3.3.4 截面承载力验算 |
| 3.4 按照美国规范验算 |
| 3.4.1 设计地震动 |
| 3.4.2 材料性能 |
| 3.4.3 结构模型 |
| 3.4.4 码头荷载-变形曲线 |
| 3.4.5 桩的变形能力 |
| 3.4.6 桩的位移计算 |
| 3.4.7 桩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
| 3.5 本章小结 |
| 4 中美高桩码头场地液化判别和岸坡稳定性分析实例 |
| 4.1 概述 |
| 4.2 按照中国规范设计 |
| 4.2.1 液化判别 |
| 4.2.2 岸坡稳定性 |
| 4.3 按照美国规范验算 |
| 4.3.1 液化判别 |
| 4.3.2 地震引起的地基沉降 |
| 4.3.3 岸坡稳定性 |
| 4.3.4 岸坡地基侧向变形 |
| 4.4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的研究现状 |
| 1.2.2 地震动选取与调幅方法的发展概况 |
| 1.2.3 国内外关于目标谱的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EPA与PGA统计关系及地震动记录初选条件研究 |
| 2.1 引言 |
| 2.2 EPA与PGA的统计关系研究 |
| 2.2.1 关于EPA定义的讨论 |
| 2.2.2 PGA与EPA的统计关系研究 |
| 2.2.3 基于修正目标EPA的 PGA取值 |
| 2.3 地震动记录的初选条件 |
| 2.3.1 震级参数初选条件 |
| 2.3.2 距离参数初选条件 |
| 2.3.3 场地参数初选条件 |
| 2.4 小结 |
| 第3章 基于规范设计谱的地震动记录选取与调幅影响 |
| 3.1 引言 |
| 3.2 基于规范设计谱的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与评价准则 |
| 3.2.1 地震动记录的一般选取流程 |
| 3.2.2 单自由度体系建模与评价准则 |
| 3.3 单点调幅对地震动记录选取的影响 |
| 3.3.1 本构模型对单点调幅选波的影响 |
| 3.3.2 匹配周期对单点调幅方法的影响 |
| 3.3.3 基本周期对单点调幅方法的影响 |
| 3.4 多点调幅对地震动记录选取的影响 |
| 3.5 调幅与匹配顺序对地震动记录选取的影响 |
| 3.6 小结 |
| 第4章 基于地震区设定谱的地震动记录优选 |
| 4.1 引言 |
| 4.2 基于地震动预测方程的地震区设定谱构建 |
| 4.2.1 地震动预测方程的比较与选取 |
| 4.2.2 我国不同地震区设定谱的构建 |
| 4.2.3 设定谱与其他规范设计谱的比较 |
| 4.3 基于地震区设定谱的地震动记录优选 |
| 4.3.1 地震动记录优选方法与流程 |
| 4.3.2 东部强震区设定谱及选波结果 |
| 4.3.3 中强地震区设定谱及选波结果 |
| 4.3.4 青藏区设定谱及选波结果 |
| 4.3.5 新疆区设定谱及选波结果 |
| 4.4 小结 |
| 第5章 考虑地震动记录统计不确定性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定 |
| 5.1 引言 |
| 5.2 考虑地震动记录统计不确定性的结构抗震性能评定方法 |
| 5.3 RC框架结构的建模 |
| 5.4 基于规范谱选波的结构抗震性能评定 |
| 5.4.1 基于规范谱选波的弹性结构抗震性能评定 |
| 5.4.2 基于规范谱选波的弹塑性结构抗震性能评定 |
| 5.5 基于设定谱选波的结构抗震性能评定 |
| 5.6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匹配设定谱所选地震动记录 |
| A.1 中强地震区设定谱选波结果 |
| A.2 东部强震区设定谱选波结果 |
| A.3 新疆区设定谱选波结果 |
| A.4 青藏区设定谱选波结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研究 |
| 1.2.2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
| 1.2.3 海域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
| 1.2.4 国内外地震动模拟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研究目的 |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 第二章 海域地震动观测及分析方法 |
| 2.1 海域地震动观测系统简介 |
| 2.1.1 北美海底地震监测系统 |
| 2.1.2 欧洲海底观测系统 |
| 2.1.3 日本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
| 2.1.4 中国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
| 2.2 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
| 2.2.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
| 2.2.2 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
| 2.3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海域地震动特性分析 |
| 2.3.1 海域强震动记录的小波包分解与重构 |
| 2.3.2 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小波包分解 |
| 2.4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地震动观测的海域地震动参数特征与工程特性 |
| 3.1 海域地震动数据选择与计算 |
| 3.1.1 日本与美国海、陆域场地地震动数据预处理 |
| 3.1.2 反应谱相关概念与计算 |
| 3.2 日本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
| 3.2.1 海、陆域震源对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影响 |
| 3.2.2 震中距对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
| 3.2.3 不同PGA对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 |
| 3.3 美国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
| 3.4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相关规范及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 |
| 3.4.1 海域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规定 |
| 3.4.2 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海域地震动台站场地效应研究 |
| 4.1 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
| 4.2 基于HVSR方法的海、陆域场地效应研究 |
| 4.2.1 HVSR方法与场地非线性影响 |
| 4.2.2 地震作用下陆域场地效应及非线性影响 |
| 4.2.3 地震作用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 |
| 4.2.4 海域场地非线性效应研究 |
| 4.3 海域场地地震动高频衰减特性研究 |
| 4.4 本章总结 |
| 第五章 典型海域地震动场模拟及与观测记录的对比 |
| 5.1 随机有限断层方法相关理论和方法 |
| 5.1.1 随机有限断层法介绍 |
| 5.1.2 震源模型与参数 |
| 5.1.3 地震波传播路径参数 |
| 5.1.4 地震动场地效应 |
| 5.2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海域地震动场模拟 |
| 5.2.1 日本M_w5.1级海域地震模拟 |
| 5.2.2 日本M_w4.9级近海地震模拟 |
| 5.2.3 日本M_w5.2级陆域地震模拟 |
| 5.3 本章总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术语和符号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中美规范条文对比 |
| 1.2.2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对比 |
| 1.2.3 中美结构抗震性能对比 |
| 1.3 设计规范的选用 |
| 1.3.1 美国规范的选取 |
| 1.3.2 中国规范的选取 |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中美抗震规范对比 |
| 2.1 中美规范抗震设计思想对比 |
| 2.1.1 抗震设计原则 |
| 2.1.2 地震作用计算 |
| 2.1.3 抗震设计反应谱 |
| 2.1.4 地震响应修正系数 |
| 2.2 抗震设计参数的协调 |
| 2.2.1 场地类别的协调 |
| 2.2.2 地震动参数的协调 |
| 2.2.3 结构材料的协调 |
| 2.3 中美结构设计重要指标的控制 |
| 2.3.1 最小地震剪力 |
| 2.3.2 层间位移 |
| 2.3.3 结构高度 |
| 2.3.4 刚重比 |
| 第三章 中美高层偏心支撑框架设计及结果对比 |
| 3.1 设计基本信息 |
| 3.1.1 工程概况 |
| 3.1.2 结构材料 |
| 3.1.3 设计荷载 |
| 3.2 地震作用确定 |
| 3.2.1 抗震设防类别 |
| 3.2.2 场地类别和地震动参数 |
| 3.2.3 抗震设计反应谱 |
| 3.2.4 抗震设计类别 |
| 3.2.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
| 3.3 结构设计 |
| 3.3.1 荷载效应组合 |
| 3.3.2 双重抗侧力体系框架剪力调整 |
| 3.3.3 截面承载力验算 |
| 3.3.4 偏心支撑框架结构设计要求 |
| 3.4 设计结果对比 |
| 3.4.1 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结构设计周期 |
| 3.4.2 抗震设计剪力 |
| 3.4.3 层间位移角 |
| 3.4.4 结构构件尺寸及材料用量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美高层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评估 |
| 4.1 弹塑性分析模型 |
| 4.1.1 材料本构关系 |
| 4.1.2 构件数值模型 |
| 4.1.3 构件塑性变形界限 |
| 4.1.4 其他分析参数取值 |
| 4.1.5 弹塑性分析模型正确性校核 |
| 4.2 静力弹塑性分析 |
| 4.3 动力弹塑性分析 |
| 4.3.1 地震波的选择与输入 |
| 4.3.2 结构总体层次的性能对比 |
| 4.3.3 结构构件层次的性能对比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中美中高层偏心支撑框架设计及抗震性能评估 |
| 5.1 设计信息 |
| 5.2 设计结果对比 |
| 5.2.1 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结构设计周期 |
| 5.2.2 抗震设计剪力和层间位移角 |
| 5.2.3 结构构件尺寸及材料用量 |
| 5.3 抗震性能对比 |
| 5.3.1 弹塑性分析模型 |
| 5.3.2 地震波的选择与输入 |
| 5.3.3 结构总体层次的性能对比 |
| 5.3.4 结构构件层次的性能对比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研究背景 |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建筑结构地震损失估计的研究现状 |
| 1.2.2 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的研究现状 |
| 1.2.3 一致倒塌风险的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本文研究框架 |
| 第2章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易损性分析与构件易损性分组 |
| 2.1 引言 |
| 2.2 RC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与建模 |
| 2.2.1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基本设计资料 |
| 2.2.2 RC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建模 |
| 2.2.3 RC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验证 |
| 2.3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易损性分析 |
| 2.3.1 地震动挑选及倒塌修正策略 |
| 2.3.2 基于多条带法的概率需求模型 |
| 2.3.3 不同设防烈度的典型RC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易损性分析 |
| 2.4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构件易损性分组 |
| 2.4.1 构件易损性分组原则 |
| 2.4.2 构件易损性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基于FEMA P-58方法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损失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基于FEMA P-58全概率思想的地震损失评估理论 |
| 3.2.1 基于全概率表达式的新一代PBEE |
| 3.2.2 FEMA P-58方法的性能评估类型 |
| 3.2.3 FEMA P-58方法的性能评估流程 |
| 3.3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损失评估——以7度设防结构为例 |
| 3.3.1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项目信息 |
| 3.3.2 建筑占用类型与人口模型 |
| 3.3.3 易损性类别与性能组 |
| 3.3.4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倒塌易损性 |
| 3.3.5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响应分析结果 |
| 3.3.6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残余位移易损性 |
| 3.3.7 建筑结构场地的地震危险性 |
| 3.4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强度的性能评估 |
| 3.4.1 修复费用 |
| 3.4.2 修复时间 |
| 3.4.3 人员伤亡 |
| 3.5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时间的性能评估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韧性评级 |
| 4.1 引言 |
| 4.2 抗震韧性评级方法 |
| 4.2.1 建筑修复费用指标 |
| 4.2.2 建筑修复时间指标 |
| 4.2.3 人员伤亡损失指标 |
| 4.2.4 建筑抗震韧性等级评价 |
| 4.3 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韧性评级 |
| 4.3.1 同一危险性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韧性评估 |
| 4.3.2 不同危险性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韧性评估 |
| 4.4 关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一致倒塌风险决策 |
| 5.1 引言 |
| 5.2 基于生活质量指数的人员伤亡货币化评估 |
| 5.2.1 生活质量指数的定义及其改进 |
| 5.2.2 基于生活质量指数的风险可接受原则 |
| 5.2.3 基于改进LQI的避免死亡隐含费用和社会挽救生命成本 |
| 5.2.4 应用案例:中国的地震生命损失估计 |
| 5.3 基于全寿命地震风险的结构一致倒塌风险决策 |
| 5.3.1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全寿命地震风险分析 |
| 5.3.2 建筑结构倒塌风险的解析计算 |
| 5.3.3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一致倒塌风险决策 |
| 5.4 一致倒塌风险导向的四级地震设防水准决策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不同设防烈度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费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桥梁典型震害 |
| 1.2.1 上部结构破坏 |
| 1.2.2 连接构件失效破坏 |
| 1.2.3 下部结构破坏 |
| 1.2.4 基础破坏 |
| 1.3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 |
| 1.3.1 基于结构地震反应的抗震设计方法 |
| 1.3.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 1.3.3 减、隔震桥梁设计 |
| 1.4 国内外桥梁抗震性能评估研究现状 |
| 1.4.1 国外桥梁抗震性能评估现状和发展动态 |
| 1.4.2 国内桥梁抗震性能评估现状和发展动态 |
| 1.5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 1.5.1 课题来源 |
| 1.5.2 选题意义 |
| 1.6 本文各章节研究内容及线路 |
| 1.6.1 各章节研究内容 |
| 1.6.2 研究路线 |
| 第二章 既有桥梁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
| 2.1 前言 |
| 2.2 现行规范抗震设防标准 |
| 2.2.1 抗震重要性系数 |
| 2.2.2 地震烈度区划 |
| 2.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 2.3.1 地震烈度概率分布 |
| 2.3.2 地面峰值加速度概率分布 |
| 2.4 既有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
| 2.4.1 设计基准期与设计使用年限 |
| 2.4.2 预期使用年限 |
| 2.4.3 不同设计基准期下的抗震重要性系数 |
| 2.5 既有桥梁抗震重要性系数分档 |
| 2.5.1 预期使用年限分档 |
| 2.5.2 抗震重要性系数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既有城市梁式桥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桥梁抗震性能快速评估法 |
| 3.2.1 既有桥梁抗震性能共性问题研究 |
| 3.2.2 经验易损性评估法 |
| 3.3 桥梁抗震性能初步评估 |
| 3.3.1 防落梁性能评估 |
| 3.3.2 支座性能评估 |
| 3.3.3 桥墩(台)构造评估 |
| 3.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 3.3.5 抗震性能初步评估结论 |
| 3.4 城市桥梁抗震性能详细评估 |
| 3.4.1 材料性能劣化 |
| 3.4.2 抗震性能分析 |
| 3.4.3 构件抗震性能评估 |
| 3.4.4 抗震性能详细评估结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城市桥梁抗震加固优先级确定方法研究 |
| 4.1 前言 |
| 4.2 线路重要性分级 |
| 4.2.1 社会属性 |
| 4.2.2 交通网络拓扑结构 |
| 4.3 既有桥梁抗震性能等级R |
| 4.3.1 地震危险性等级E |
| 4.3.2 桥梁易损性分析 |
| 4.3.3 预期损伤等级V |
| 4.4 城市桥梁抗震加固优先级确定原则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北京市三环区域桥梁抗震性能评估 |
| 5.1 工程概况 |
| 5.1.1 GIS卫星图 |
| 5.1.2 桥梁信息统计 |
| 5.2 抗震性能评估 |
| 5.2.1 快速评估 |
| 5.2.2 传统抗震性能评估 |
| 5.3 抗震加固优先级确定 |
| 5.3.1 线路分级 |
| 5.3.2 抗震性能等级R |
| 5.3.3 抗震加固优先级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各国地震区划发展历程 |
| 1.2.1 中国地震区划的发展 |
| 1.2.2 美国地震区划的发展 |
| 1.2.3 欧洲地震区划的发展 |
| 1.2.4 日本地震区划的发展 |
| 1.3 研究现状 |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 第二章 地震区划对比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
| 2.2.1 基本假定 |
| 2.2.2 方法步骤 |
| 2.3 各国现用的地震区划 |
| 2.3.1 中国地震区划 |
| 2.3.2 美国地震区划 |
| 2.3.3 欧洲地震区划 |
| 2.3.4 日本地震区划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对比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发展历程 |
| 3.2.1 中国抗规发展历程 |
| 3.2.2 美国抗规发展历程 |
| 3.2.3 欧洲抗规发展历程 |
| 3.2.4 日本抗规发展历程 |
| 3.3 各国现用的抗震规范 |
| 3.3.1 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 |
| 3.3.2 场地 |
| 3.3.3 反应谱 |
| 3.3.4 地震作用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典型RC框架结构地震作用对比分析 |
| 4.1 引言 |
| 4.2 工程概况 |
| 4.3 基底剪力对比 |
| 4.4 层间剪力对比 |
| 4.5 层间位移角对比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