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基于虚拟仪器系统的热站监测平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基于虚拟仪器系统的热力站监控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0)在《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文中认为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背景下,引入和应用现代自动化管理技术,进行城市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是我国在城市供热系统管理方面的重要技术革新方向。本文针对目前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以哈尔滨某热源厂为例,通过对现有节能优化技术的研究,利用物联网、监控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自控技术的应用,围绕现有供暖设施的自动化改造和科学的计算对系统进行合理的数据采集与调节控制,建立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平台,对换热站的运行控制调节机制与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优化供热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本文通过对换热站系统的实例分析,对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进行节能优化设计,正确选择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方案,对不同调节技术应用运行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提出分阶段质量-流量的调节方式,是供热系统运行节能节电的首选方案。根据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能源数据分析,将供热系统中实际发生的煤、水、电、热等能源消耗参数进行统一折算,选取不同时间(如:某天、某周、某月、某供暖期)对单位面积能耗进行横纵向比较和统计分析,分析能耗高或者能耗低的原因,为节能改造以及可靠运行提供最准确的数据,更好地指导供热系统高效运行。集中供热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改造后,通过能耗信息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该系统节能优化效果明显。在保证供热系统优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节能优化设计使系统平衡性有较大的提高,减少系统的失调损失,节能降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企业形象。

聂恺延[2](2020)在《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缩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许多电器都有压缩机的身影,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可以说压缩机的发展可以推动全面小康的进度,所以如何获得更高性能的压缩机成为现在压缩机发展的方向。然而现如今对于压缩机的性能研究存在测试数据过于局限导致对制冷性能的分析不全面准确且现有测试平台的自动化测试程度低以及压缩机的控制算法陈旧导致其稳温性能不好等问题。因此通过设计压缩机制冷性能测试平台以及优化控制算法对提高压缩机性能,保障压缩机高效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设计压缩机制冷性能测试平台,通过查询资料及向专家咨询,总结性能测试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制冷性能测试系统的制冷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测试系统的关键部分进行选型与介绍。为了降低制冷性能测试系统的误差,对不同的传感器进行标定实验,建立实际量与模拟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极大地降低了传感器数据转化所带来的误差,同时选择均值滤波算法作为上位机的滤波算法,减小了数据采集所带来的误差。为了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利用Labview作为上位机软件设计了全自动化测试系统,使得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在操作面板上对系统进行控制,减小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对系统的控制难度。为了研究压缩机的稳温性能,通过查阅文献得到稳温性能与压缩机的控制算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为了找出最优的控制算法,首先先建立了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针对这一数学模型,分别采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以及经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控制,得出不同的控制算法对于压缩机稳温性能的影响,选出最优的控制算法。为了研究压缩机的制冷性能,通过制冷性能测试平台,改变制冷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得出随着该参数的变化制冷量变化的曲线图,通过曲线图分析该参数为何会对制冷系统产生影响,总结影响制冷性能的规律。该论文有图50幅,表14个,参考文献83篇。

武志斌[3](2020)在《无线智能热能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供热收费的基本情况是按建筑面积结算收费,既浪费又不科学,用户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室内温度调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按面积收费的不合理供暖制度亟需得到改变。本课题研究的无线智能热能表解决了传统按面积收取暖费的问题,同时在实现无线远程抄表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用户的按需调控。本课题无线智能热能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响热能计算的两个因素温度和流量进行了理论研究,从流场分布和温度两个角度对流量计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提高流量检测精度的方法,同时利用迭代法对温度进行分析修正,提高了温度检测精度;在研究了热能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符合本课题需求的热能计量公式提出了一种的修正算法,利用MATLAB建立的仿真模型验证了修正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其次,基于无线网络架构模式进行了无线智能热能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包括热能表单元、室内温度检测单元、以及无线抄表单元;热能表单元实现了热能计量、无线数据传输、根据室内温度按需调节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对热能表进行按需控制和数据查看,并具有远程无线抄表接口;室内温度检测单元实现了室内温度检测并将温度信息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到热能表单元的功能;无线抄表单元实现了集中式无线抄表的功能,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抄表方式。最后,利用搭建好的无线智能热能表硬件系统和编写的软件程序进行了整体联调测试,实现了设定的功能需求,实验结果达到了精度要求。本课题在研究了热能计算理论以及热能计量修正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无线智能热能表系统,利用搭建的无线智能热能表实验系统验证了本课题的设计构思,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热能计量修正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提高了系统的精度,为热能表的研制和实际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刘莹[4](2020)在《供热管网故障评价与预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供热管网系统的故障评价与预警机制进行研究。现如今,供热管网系统的使用规模越来越广泛,这就导致故障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所以,就需要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的预警机制,对供热管网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本文先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和故障专家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供热管网系统的故障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最终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的故障预警体系。(1)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论文等,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和故障专家数据库。供热管网的基本信息数据库主要是为了存储供热管网中的设备基本信息和热网运行过程中的基本运行信息。故障专家数据库主要存储供热管网系统中不同的故障类型,故障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办法。(2)利用MATLAB编程软件对供热管网系统的枝状管网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热网在堵塞和泄漏故障状态下节点,压力,流量,扬程等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提出故障诊断的主要内容和故障诊断方法。(3)提出供热管网系统不同分级标准下的分级方法,将供热管网系统的故障分为三个等级,即轻微故障,一般故障和严重故障。并针对不同的故障分级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4)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的预警机制,主要包括预警机制的主要特点,内容功能特点和预警机制的主要流程,供热管网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预警系统和预控系统两大部分,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收集,识别;预警分析,评估和发布六部分;预控系统主要包括故障的组织准备,参数的日常监测,故障完善处理三部分。

杜彦琳[5](2020)在《LNG储罐车储罐工况参数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液化天然气工业发展极其迅速,铁路运输是LNG最经济、高效的运输方式,为此,中车集团某公司研制了铁路运输专用LNG储罐箱。为确保LNG铁路运输的安全,需要在铁路运输专用LNG储罐箱上设置LNG罐箱工况采集装置,并通过无线网络集中收集工况数据,对LNG储罐进行实时监控。本文详细分析了课题关键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LNG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研究并设计了LNG储罐车储罐工况参数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由工况采集系统、无线通信网络以及集中监测平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工况采集系统完成工况信息的采集以及与车载监测平台的LoRa无线通信。监测平台软件基于C#语言编写,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数据通信、数据读取校验以及数据库查询与保存的功能。车载监测平台基于蜂窝移动网络,运用云服务技术,将信息数据传送到生产商远程监控中心,实现整个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为了保障LNG储罐铁路运输安全,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LNG储罐的泄漏预测模型。根据LNG储罐车蒸发率计算公式及实验,得到相同条件下蒸发率与罐箱内压力的对应关系,将依据蒸发率的泄漏预测转换为依据压力的泄漏预测,在此基础上基于灰色预测法建立了LNG储罐的压力预测模型。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包括无线通信测试、软件功能测试以及泄漏预测模型测试,初步证实了系统的可靠性,为LNG储罐的安全运输保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方案。

余俊峰[6](2019)在《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燃气行业的飞速发展,燃气管道泄漏现象时有发生,带来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和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危害也越发严重。由于燃气管道深埋地下,管网复杂,造成泄漏后难以检测和定位。目前,燃气管道泄漏检测多是人工巡检,逐级上报,成本高,效率低。针对这一缺点,本文设计了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在管道上布置监测节点,监测泄漏情况,利用LoRa和GPRS无线通信,将监测信息上传至监控平台,实现燃气管道泄漏的监测,同时,利用互相关法和负压波法相结合的定位算法,实现泄漏点的定位。根据燃气泄漏时产生负压波的特性,本文通过对管道首末端监测节点的负压波信号进行分析,采用互相关法和负压波法相结合的定位算法对泄漏点进行定位。该算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采集到的负压波信号进行去噪,然后利用互相关算法算出泄漏时负压波到达首末端的时间差,并计算出波速,得到泄漏点距离监测节点的位置,从而实现泄漏点的定位。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由监测节点、路由节点和燃气泄漏监控平台组成,监测节点采集泄漏时的燃气浓度和负压波信号,通过LoRa汇聚至路由节点,然后通过GPRS上传至监控平台。监测节点、路由节点的主控芯片选用STM32F103C8T6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芯片选用SX1278芯片,GPRS模块选用sim800c芯片,监控平台在中国移动的OneNET平台进行开发。最后对系统进行了通讯测试,报警测试和定位误差测试等各项功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可以较好的监测燃气管道泄漏并实现泄漏点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过程上的高效性,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社会应用前景。图[51]表[7]参[53]

王连进[7](2019)在《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集中供热的覆盖面积正逐步扩大,同时居民对集中供热个性化和舒适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现有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着诸如以下问题:由于监控测点数量不足,监控参数数量少,导致用户出现的问题发现不及时;现有供热管网热能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现有的供热管网控制大多数是依靠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手动调节控制,集中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低,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差等。针对供热管网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在分析供热管网运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的《供热管网节能平衡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需求,设计开发了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及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构建了供热管网调节的数学模型。在分析供热管网的供热过程机理的基础上,优选质—量调节方法,并完成了该调节方法在供热过程中的数学建模和模型参数识别,为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供热管网项目的工艺流程和实际需要,对现有DCS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进行分析综述,结合现有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为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实现提供了解决方案。(3)通过对监控软件功能分析,采用组件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组件技术的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选用美国Opto22公司的SNAP-PAC平台,设计开发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该系统以整个供热管网为监控对象,实现对供热管网各监控测点的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以及对整个供热工艺流程的控制管理。本文在对供热工艺流程分析及理论建模基础上,实现了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相比于传统PLC监控平台,该系统具有目标用户针对性强,在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情况下还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设计内容符合项目需求,并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韩惠东[8](2019)在《基于PLC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针对核能的开发及应用,核反应堆电站增长迅速,利用核能发电已经是被公众认可的经济、相对可靠、污染小的能源。而核电站反应堆一回路冷却剂泵(简称核主泵)是核电站核岛中最为关键的部件,它能够为一回路冷却剂提供驱动的动力,以获取足够流量的冷却剂通过反应堆堆芯。核主泵泵组由主泵电机及泵部件组成,在所有部件制造安装完成后,将在制造厂对其进行全流量试验,此试验能够检验核主泵的各项参数结果及性能是否达标,全流量试验台的试验回路完全仿照核电站现场进行建造,与此同时,试验回路也能够模拟核电站一回路运行状态的各种实际工况。在每台核主泵全流量试验过程中,都要进行各类试验以确保核主泵各项性能参数是否能够到达设计要求。全流量试验台试验回路各种电气设备能否有效动作、各项连锁保护程序设计是否合理准确、并且在危险条件下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动作以保证试验台及核主泵部件不受损伤,是考验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针对核主泵试验台测控需求进行分析,对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进行总体架构设计。将核主泵全流量试验台分为试验现场和试验中心两个部分,试验现场包括高压电源控制、低压配电以及机泵传感器。试验中心包括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以及试验保护系统。其次,针对核主泵试验台主控PLC系统进行研究。选用Control Logix系列产品,为了保证此系统的项目兼容性,在下位机主控PLC系统设计中对各种类型的测控点采用模块化设计。设计了针对核主泵试验的PLC基本控制流程,研究性地加入了试验过程中主泵连锁保护试验程序的设计以及主泵的主要水利性能测试所涉及的公式计算内容。然后,根据试验的操作需要,系统设计了简洁、易懂、实用的人机界面,并根据全流量试验过程中常规参数变量自动控制的特点,完成了PID自动调节控制的设计,在试验完成后实现试验数据的存储与导出功能。最后,在完成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后,以实际试验的形式完成了对本系统的测试,三十余项试验均可以通过该试验台完成测试,并在试验完成后导出数据及曲线,完成试验报告的出具。采用PLC控制系统,通过编程实现整个测试过程的自动化,自动化程度高,测试流程可以灵活配置,程序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实现了试验台各个组成部分的中央控制,实现过程参数值的科学合理调度,实现试验过程中的压力、流量、温度、液位的精确近、远程自动测量,连锁保护系统的自动投入,减少了危险试验项目隐患的发生。

熊波[9](2019)在《WebGIS技术及其在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其耗电量越来越多,照明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路灯照明管理工作方式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急需建立一套现代化、智能化的路灯系统,对路灯实行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监控和全面的分析。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路灯的自动化、实时性监控,提供一个可视化的远程管理监控平台,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路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城市路灯的管理需求,提出并实现了基于WebGIS的智慧路灯管控系统。通过对比国内外各种开发软件和开发文档,最终选择了使用简便、数据准确、功能丰富的高德地图JS API进行开发。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本系统利用WebGIS技术,将路灯的地理位置标注到网络地图上,并将地理属性的查询功能与数据库操作联系起来,通过查询路灯的属性信息,就能得到路灯运行的实时数据,如电流、电压、亮度等。(2)对于异常情况,本系统能够自动报警、定位、判断故障类型及其紧急程度,并规划出最优的导航路线,指引工作人员前去维修和处理。(3)本系统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建立了责任区域制度和区域查询功能;并将业务数据与空间数据制成图层叠加到地图上,帮助管理人员直观地分析整个城市路灯的运行状态。(4)本系统以远程手动控制和系统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来灵活地控制路灯的开/关和亮度,其中自动控制是采用测量光照强度、车速和车流量的方式来调光,并给出了具体的测量方案和调光方案。本文以WebGIS技术为基础,结合物联网技术,对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管控软件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工作。在综合运用了多项技术手段后,最终实现了路灯的节能化运行、层次化管理和可视化监控等功能。通过对系统的试运行,能够对路灯实行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明露[10](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智能云处理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轨道交通运输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牵引供电系统运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进行智能运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针对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设计了一种智能云处理系统,描述了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设计方案,然后对通信系统进行设计,最后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并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智能云处理系统进行了整体架构分析与设计。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描述了呼市地铁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的情况,并对智能云处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智能云处理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方案,并从数据需求的角度确定了系统的数据采集参量。描述了系统硬件部分的结构设计,包括系统网络结构及配置和监测节点,监测节点包括能馈装置和电能表。其次,对智能云处理系统软件架构进行了设计和开发。明确了软件开发方案,从软件层级的角度将软件部分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网络通信层。数据库位于数据访问层,是存储海量数据的工具,对数据存储方式和数据库表单进行了详细设计。前端界面位于界面层,是用户和智能云处理系统的接口,对界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对软件结构中用到的多线程技术和队列操作进行了详细设计。再次,设计并实现了智能云处理系统的通信部分。通信部分包括能馈装置监测节点使用的RS485通信协议和TCP通信协议、电能表监测节点用到的基于IEC61850标准的MMS通信、采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所使用的RPC(远程调用)方式以及采集数据传到LabVIEW监控界面所使用的UDP通信协议。最后,对智能云处理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搭建了智能云处理系统的实验测试平台,对系统进行了数据库、界面、无功补偿通信等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界面显示良好,通信功能正常,运行稳定,初步满足了设计需求。

二、基于虚拟仪器系统的热力站监控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仪器系统的热力站监控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节能优化技术发展现状
        1.2.2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节能优化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结构设计
    2.1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管理需求
    2.2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管理原则
    2.3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3.1 供热系统调度监控中心
        2.3.2 数据通讯网络
        2.3.3 集中供热系统供热管道的监控点
        2.3.4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WebSCADA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数据采集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
        3.2.1 PLC工作原理和功能
        3.2.2 PLC硬件选型
        3.2.3 PLC控制系统现场设备选型
    3.3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3.3.1 换热站PLC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3.3.2 热源中心DCS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3.3.3 供热调度监控系统报警和安全性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中供热系统调度监控及节能优化方案
    4.1 集中供热运行参数控制原理
    4.2 集中供热运行参数调节方案
        4.2.1 质量调节方案(质调节)
        4.2.2 流量调节方案(量调节)
        4.2.3 分阶段质量-流量调节方案(分阶段质-量调节)
        4.2.4 调节方案比较分析
    4.3 温度调节控制
    4.4 循环水流量调节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节能优化设计实例及效果分析
    5.1 本工程供热节能监控系统优化设计实例
    5.2 哈尔滨某供热节能监控系统优化节能功能应用
        5.2.1 系统运行参数检测功能
        5.2.2 系统全网平衡参数计算
        5.2.3 系统数据分析和控制功能
    5.3 节能优化效果分析
        5.3.1 节能优化后煤量节约预测
        5.3.2 节能优化后电量节约预测
        5.3.3 节能优化后能耗节约预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压缩机性能试验台制冷系统搭建
    2.1 制冷基本原理
    2.2 压缩机性能测试方法
    2.3 制冷系统主要元件
    2.4 制冷剂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压缩机性能试验台测试系统搭建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传感器选型
    3.3 采集及电源控制模块
    3.4 测试系统电气连接图
    3.5 巡检系统关键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数字滤波器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制冷系统温度稳定性研究
    5.1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5.2 控制算法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制冷系统制冷性能分析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巡检系统调试
    6.3 试验测试方案
    6.4 制冷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展望与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无线智能热能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热能表国内外种类研究概况
        1.2.2 国内热能表研究概况
        1.2.3 国外热能表研究概况
        1.2.4 远程抄表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2 热能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修正算法研究
    2.1 流量检测理论分析研究
        2.1.1 流量检测理论研究
        2.1.2 流量计量影响因素分析
    2.2 温度检测理论分析研究
        2.2.1 温度检测理论研究
        2.2.2 温度计量影响因素分析
    2.3 热能计量修正算法研究
        2.3.1 热能计量理论研究
        2.3.2 热能修正算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无线智能热能表系统总体设计
    3.1 热能表系统方案设计
        3.1.1 热能表系统网络架构方案设计
        3.1.2 热能表系统无线通信方案设计
        3.1.3 热能表系统远程抄表方案设计
    3.2 无线智能热能表系统总体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无线智能热能表系统硬件设计
    4.1 热能表单元硬件设计
        4.1.1 STM32F103C8T6 控制模块设计
        4.1.2 流量检测电路设计
        4.1.3 进水管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4.1.4 出水管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4.1.5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4.1.6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1.7 电动调节阀驱动电路设计
        4.1.8 存储模块设计
        4.1.9 电源模块设计
        4.1.10 热能表单元整体电路图和PCB图设计
    4.2 房间温度检测单元硬件设计
        4.2.1 STC89C52最小系统设计
        4.2.2 室内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4.2.3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4.2.4 房间温度检测单元整体电路图和PCB图设计
    4.3 抄表设备硬件设计
        4.3.1 STM32F103C8T6 控制模块设计
        4.3.2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4.3.3 SD卡电路设计
        4.3.4 抄表设备整体电路图和PCB图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无线智能热能表系统软件设计
    5.1 热能表单元软件设计
        5.1.1 流量检测程序设计
        5.1.2 温度检测程序设计
        5.1.3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5.1.4 人机交互界面程序设计
        5.1.5 电动调节阀驱动程序设计
        5.1.6 存储程序设计
    5.2 房间温度检测单元程序设计
        5.2.1 房间温度检测单元主程序设计
        5.2.2 DS18B20程序设计
    5.3 抄表设备软件设计
        5.3.1 抄表设备主程序设计
        5.3.2 SD卡程序设计
    5.4 手机APP软件设计
    5.5 数据接收站抄表系统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整体介绍
    6.2 系统部分功能测试
        6.2.1 系统显示功能测试
        6.2.2 房间温度检测功能测试
        6.2.3 手机APP功能测试
        6.2.4 误差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热能表单元整体电路图
附录Ⅱ 房间温度检测整体电路图
附录Ⅲ 抄表设备整体电路图

(4)供热管网故障评价与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供热系统故障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供热预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
        1.4.2 建立故障专家数据库
        1.4.3 供热管网系统故障的模拟,诊断方法以及评价分级
        1.4.4 供热管网系统故障预警机制的建立
2 供热管网数据库设计研究
    2.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介绍
    2.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2.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2.3.1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2.3.2 供热管网系统的需求分析
        2.3.3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2.3.4 数据库的逻辑模型设计
    2.4 供热管网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2.4.1 热网的基本信息数据库
        2.4.2 热用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库
    2.5 供热管网故障专家数据库的建立
        2.5.1 供热管网故障专家数据库的建立
        2.5.2 热用户故障专家数据库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3 MATLAB模拟基本理论分析
    3.1 MATLAB软件的基本介绍
        3.1.1 MATLAB概念介绍
        3.1.2 MATLAB主要特点
    3.2 MATLAB软件编程基础
        3.2.1 M文件编辑器
        3.2.2 MATLAB程序中的变量
        3.2.3 文章中MATLAB的控制流
    3.3 MATLAB软件的图形绘制
    3.4 本章小结
4 供热管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评价
    4.1 故障诊断的内容和办法
    4.2 供热管网系统发生堵塞故障时管网中压力和流量的变化规律
        4.2.1 循环水泵的参数变化情况
        4.2.2 节点的压力变化规律
        4.2.3 管段流量的压力变化规律
        4.2.4 热用户的流量变化规律
        4.2.5 热用户的资用压头变化规律
    4.3 供热管网系统发生泄漏故障时管网中压力和流量的变化规律
        4.3.1 循环水泵的流量变化规律
        4.3.2 节点的压力变化规律
        4.3.3 管段的流量变化规律
        4.3.4 热用户的流量变化规律
    4.4 供热管网的故障诊断流程
        4.4.1 供热管网运行参数推断故障类型
        4.4.2 人工检测方法
        4.4.3 供热管网故障流程分析
    4.5 供热管网的故障评价分级标准
        4.5.1 不同故障的分级标准
    4.6 本章小结
5 供热管网系统预警系统的建立
    5.1 供热管网预警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5.2 供热管网预警系统的内容和功能
        5.2.1 供热管网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5.2.2 供热管网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5.3 供热管网预警系统警情的区间设置
    5.4 供热管网预警系统的流程分析
    5.5 实例分析与验证
        5.5.1 数据库的录入
        5.5.2 供热管网系统的故障诊断过程
        5.5.3 故障的分析过程
        5.5.4 故障的信息发布过程
        5.5.5 故障的后处理过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程序代码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LNG储罐车储罐工况参数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NG储罐车工况监测系统现状
        1.2.2 LNG储罐泄漏预测现状
        1.2.3 工业远程监控系统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2 LNG储罐车运输工况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2.1 储罐车工况监测系统设计思路
    2.2 储罐车工况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2.2.1 储罐车工况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
        2.2.2 储罐车工况采集系统的技术方案
        2.2.3 储罐车车载自动监测平台的技术方案
        2.2.4 运输企业监测与管理平台的技术方案
        2.2.5 LNG泄漏预测研究的技术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LNG储罐车工况采集系统的设计
    3.1 工况采集系统的总体构成及工作原理
    3.2 LNG储罐工况参数及电池电量的检测
        3.2.1 储罐温度检测
        3.2.2 储罐压力检测
        3.2.3 锂电池电量检测
        3.2.4 LNG液位检测
    3.3 储罐工况参数的数据采集及无线通讯
        3.3.1 车载检测仪表的数据采集及无线通讯
        3.3.2 数据采集及无线通讯的软件设计
        3.3.3 电磁兼容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LNG储罐车泄漏预测
    4.1 LNG泄漏预测依据的确定
        4.1.1 蒸发率的计算公式
        4.1.2 密闭LNG储罐的蒸发率实验
    4.2 LNG储罐压力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
        4.2.2 GM(1,1)模型的仿真验证
    4.3 基于GM(1,1)模型的LNG储罐泄漏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LNG储罐车工况自动监测平台设计
    5.1 车载集中自动监测平台的监控软件架构
    5.2 车载平台自动监测软件设计
        5.2.1 车载平台自动监测软件总体设计
        5.2.2 储罐工况数据的集中自动收集
        5.2.3 车载平台与企业监控与管理平台的信息通讯
        5.2.4 LNG储罐工况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LNG储罐箱工况参数检测仪表的精度测试
        6.1.1 温度检测精度测试
        6.1.2 压力检测精度测试
        6.1.3 液位检测精度测试
    6.2 在铁路环境下储罐工况信息的传输测试
        6.2.1 储罐工况信息的传输测试方案
        6.2.2 LoRa无线通信丢包率测试
        6.2.3 LoRa无线通信误码率测试
    6.3 车载自动监控软件运行测试
        6.3.1 运行测试方案
        6.3.2 监测软件的功能测试
    6.4 LNG储罐泄漏预测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及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燃气管道泄漏的定位算法研究
    2.1 泄漏信号特性分析
        2.1.1 负压波信号产生机理及特性
        2.1.2 噪声信号特性
    2.2 燃气管道泄漏定位算法介绍
        2.2.1 负压波定位算法原理
        2.2.2 负压波定位算法实现步骤
    2.3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去噪
    2.4 负压波的波速计算
    2.5 基于互相关分析法的时差计算
    2.6 仿真分析
        2.6.1 小波去噪仿真分析
        2.6.2 互相关分析法仿真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要求
    3.2 系统总体方案
    3.3 系统工作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监测节点硬件设计
        4.1.1 STM32F103C8T6 简述
        4.1.2 监测节点主电路
        4.1.3 LoRa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4.1.4 传感器电路的设计
        4.1.5 监测节点电源电路设计
        4.1.6 监测节点JTAG接口电路
    4.2 路由节点硬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5.1.1 LoRa模块通信格式设计
        5.1.2 监测节点主程序设计
        5.1.3 报警信息中断服务程序
    5.2 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5.2.1 路由节点软件主程序设计
        5.2.2 路由节点中断服务程序
        5.2.3 泄漏点定位子程序
        5.2.4 GPRS通信子程序设计
    5.3 监控平台设计
        5.3.1 监控平台架构
        5.3.2 监控平台的接入
        5.3.3 监控平台的网络通信方式
        5.3.4 监控平台主界面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测试
    6.1 实验系统的搭建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LoRa通讯测试
        6.2.2 GPRS与云平台连接测试
        6.2.3 泄漏点定位误差测试
        6.2.4 系统实时性测试
    6.3 监控平台云平台功能测试
        6.3.1 报警功能
        6.3.2 节点管理
        6.3.3 历史记录查询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方法研究
    2.1 集中供热系统
        2.1.1 集中供热系统组成
        2.1.2 供热管网工艺流程
    2.2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模型及调节方法
        2.2.1 运行调节模型
        2.2.2 调节方法
    2.3 供热管网供热过程建模
        2.3.1 供热过程的数学模型
        2.3.2 数学模型参数的识别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及硬件组成
    3.1 系统概况
    3.2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
        3.2.1 DCS技术及存在问题分析
        3.2.2 现场总线技术及存在问题分析
        3.2.3 工业以太网技术
        3.2.4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
    3.3 系统硬件组成
        3.3.1 SNAP-PAC-R2 控制器及配置
        3.3.2 I/O模块及配置
        3.3.3 电源模块
        3.3.4 现场仪表的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
        4.1.1 监控组态软件
        4.1.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4.1.3 组件技术
        4.1.4 基于组件技术的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
    4.2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软件总体结构
        4.2.2 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选择
        4.2.3 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4.2.4 应用程序与控制器通讯
        4.2.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运行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PLC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基于PLC核主泵测控系统的概述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 引言
    2.2 核主泵试验台简介
    2.3 试验台测控需求
    2.4 测控系统整体架构
    2.5 测控系统软硬件配置
    2.6 PLC基本控制内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主泵试验台主控PLC系统
    3.1 引言
    3.2 主控PLC的 Control Logix系统
    3.3 测控点的模块化设计
    3.4 PLC基本控制流程
        3.4.1 系统恒压调节流程
        3.4.2 注入水供给保障流程
        3.4.3 温度自动控制流程
        3.4.4 启机连锁保护逻辑控制
    3.5 扬程、额定性能及NPSHR的计算
    3.6 核主泵试验连锁保护系统
        3.6.1 主泵停止连锁保护
        3.6.2 主泵启动连锁保护
        3.6.3 顶油泵OSP001
        3.6.4 卸油泵OSP002
        3.6.5 卸油泵OSP003
        3.6.6 高压泄露管路中的阀门SPSV01
        3.6.7 低压泄露管路中的阀门SPSV02
        3.6.8 高压制冷器前/后的阀门SPSV03/V04
        3.6.9 紧急注入水回路阀门SPSV05/V06
        3.6.10 停车密封执行阀门SPSV08/V09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控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上位机监控平台软件
    4.3 上位机监控平台软件的特点
    4.4 监控平台界面设计
        4.4.1 主试验监控界面设计
        4.4.2 操作与功能参数界面设计
        4.4.3 连锁保护界面设计
        4.4.4 历史数据曲线导出界面设计
    4.5 PID调节
    4.6 试验数据的存储与导出
        4.6.1 设置ODBC数据源
        4.6.2 试验数据存储与输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的功能测试
    5.1 引言
    5.2 PLC实时测控系统软件的测试
    5.3 启停机试验
        5.3.1 试验目的
        5.3.2 试验操作方法
        5.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轴封注入水与冷却水双断失试验
        5.4.1 试验目的
        5.4.2 试验操作方法
        5.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全厂断电试验
        5.5.1 试验目的
        5.5.2 试验操作方法
        5.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三级密封试验
        5.6.1 试验目的
        5.6.2 试验操作方法
        5.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WebGIS技术及其在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WebGIS研究现状
        1.2.2 路灯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关键技术理论
    2.1 WebGIS概述
        2.1.1 WebGIS简介
        2.1.2 WebGIS体系结构
        2.1.3 WebGIS框架结构
        2.1.4 高德地图JS API
    2.2 物联网概述
        2.2.1 物联网简介
        2.2.2 物联网体系结构
        2.2.3 6LoWPAN网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路灯管控系统设计
    3.1 系统介绍
    3.2 需求分析
        3.2.1 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3.2.2 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3.3 设计目标
    3.4 总体设计
        3.4.1 设计原则
        3.4.2 通信网络设计
        3.4.3 体系架构设计
        3.4.4 功能模块设计
        3.4.5 测量方案设计
        3.4.6 业务数据库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路灯管控系统实现
    4.1 监控平台实现
        4.1.1 基本功能
        4.1.2 实时监控
        4.1.3 图层叠加
        4.1.4 区域查询
        4.1.5 定位报警
    4.2 管理平台实现
        4.2.1 用户管理
        4.2.2 路灯管理
        4.2.3 路灯控制
        4.2.4 路灯查询
        4.2.5 路况查看
        4.2.6 统计分析
    4.3 系统发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智能云处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轨牵引供电智能云处理系统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云计算及云平台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现状
        1.2.3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面向城轨牵引供电系统的智能云处理系统架构设计
    2.1 基于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的智能云处理系统整体分析
        2.1.1 呼市地铁1号线供电系统
        2.1.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2.2 智能云处理系统整体架构方案的设计
        2.2.1 智能云处理系统整体架构的设计
        2.2.2 智能云处理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2.3 智能云处理系统硬件架构方案的设计
        2.3.1 系统网络结构的配置
        2.3.2 系统监测节点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智能云处理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整体软件框架的设计
        3.1.1 软件开发方案的设计
        3.1.2 软件层级框架的设计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3.2.1 InfluxDB数据库相关操作
        3.2.2 数据存储方式的设计
        3.2.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3 系统前端界面设计
        3.3.1 可视化界面Grafana相关操作
        3.3.2 界面设计
    3.4 基于多线程技术的软件设计
        3.4.1 多线程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3.4.2 队列操作的设计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智能云处理系统内部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能馈装置节点的数据采集通信设计与实现
        4.1.1 以太网数据的通信设计
        4.1.2 串口数据的通信设计
    4.2 面向电能表节点的MMS通信设计与实现
        4.2.1 基于IEC61850标准的MMS通信设计
        4.2.2 MMS映射过程的设计
        4.2.3 MMS通讯服务的实现
    4.3 RPC进程间通信设计与实现
        4.3.1 RPC进程间通信设计
        4.3.2 RPC进程间通信实现
    4.4 UDP通信设计与实现
        4.4.1 UDP socket通信过程设计
        4.4.2 UDP通信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云处理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实验测试平台搭建
    5.2 功能测试
        5.2.1 数据库功能测试
        5.2.2 前端界面功能测试
        5.2.3 LabVIEW界面功能测试
        5.2.4 无功补偿通信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基于虚拟仪器系统的热力站监控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D]. 张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2]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与研究[D]. 聂恺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3]无线智能热能表的研制[D]. 武志斌.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4]供热管网故障评价与预警[D]. 刘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LNG储罐车储罐工况参数监测系统[D]. 杜彦琳.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研究[D]. 余俊峰.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7]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连进. 青岛大学, 2019(02)
  • [8]基于PLC核主泵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韩惠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WebGIS技术及其在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熊波. 湘潭大学, 2019(02)
  • [10]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智能云处理系统的设计[D]. 明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储罐论文 试验台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节能评估论文 智能监控论文

上一篇:编读交流·西南风
下一篇:校园暴力:该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