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虎[1](2021)在《梨园水电站厂房渗漏水处理》文中认为厂房是水工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渗漏水是影响厂房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因素。梨园水电站厂房随着水电站运行时间的增加,受到机组震动、尾水水位、泄洪流量的影响,造成多个部位渗漏水比较严重,对厂房内机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针对主副厂房多个部位渗漏水原因的分析,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以堵、引、排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处理,效果显着,提高了厂房内机电设备运行和维护的安全。
董钊[2](2021)在《大型水电站少人值班模式下如何应对雨天厂房漏水》文中研究指明梨园运行部值班采取三班倒模式,每班值班人员仅2人。在未进行漏水缺陷彻底整治前,发生长时间下雨、单点暴雨等天气时,运行值班人员将在少人值班的情况下,应对厂房漏水、确保设备不受漏水危害。通过对电站厂房结构、可能漏水的地点、漏水流向、漏水概率、设备涉水可能性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评估漏水风险等级,分等级采取预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将有限的人力第一时间用在一级漏水风险设备上,确保设备不受厂房漏水危害。
张玉平,李清华,王得,刘效[3](2020)在《白市大坝廊道渗漏量资料分析与安全评价》文中指出白市电站大坝监测系统已经运行7年,通过监测资料分析廊道渗漏规律及成因,分析表明,大坝坝段间接缝开合度与库水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即气温降低而增大,气温升高而减小,廊道渗漏量大小与库水温呈正相关性。整个大坝廊道渗水量的周期变化是安全的,但要预防低温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张晓峰,苏晓军,孙玉军,李贵信[4](2020)在《高分子聚合物355A3在龙羊峡水电站大坝廊道漏水问题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龙羊峡水电站坝后及廊道渗水问题,在探究渗水现象、分析渗漏原因基础上,介绍了传统聚氨酯化学灌浆和新型高分子化学材料355A3注浆的处理工艺及防渗堵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分子化学材料355A3作为一种新型注浆材料,其注浆技术具有注浆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堵水效果好的特点,同时可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
朱道雄[5](2020)在《水电站建筑物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为例》文中指出由于水工建筑物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当以及长期对水工建筑物维护维修工作忽视,各类水工建筑物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电站长时间运行缺陷病害引起的问题逐年增多,加强水工建筑物的养护和维修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2座混凝土重力坝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岩基上混凝土重力坝常见病害原因及寻求相应处理措施。首先介绍了混凝土重力坝常见的碳化、空蚀冲蚀、裂缝、渗漏、基础缺陷等病害及成因;然后分别采用单一基本指标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定混凝土老化程度,并提出了一般水工建筑物修补原则;随后针对碳化、空蚀冲蚀、裂缝、渗漏、基础缺陷等病害详细列出了常见的处理方法。通过分析水工建筑物运行环境的复杂性,结合尾水锥管里衬混凝土修补周期短、结构缝渗水频繁复漏、混凝土碳化防护材料选择、尾水建筑物防洪标准频繁损毁等,重点探讨了常规材料、工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最后结合工程施工实例通过层次分析法评定建筑物老化程度,并研究了各类建筑物病害维修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技术控制要求。通过本课题研究,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时科学的处理好常见病害,提高水工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为电站水工建筑物病害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陈本龙,慕洪友,湛正刚[6](2016)在《高尾水作用下厂房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抗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总结分析已建水电站厂房的渗漏原因,通过混凝土材料性能分析和材料试验,提出适合高尾水作用下防裂、抗渗混凝土设计指标和混凝土材料,研究细化了止水设计和混凝土的浇筑分层分块,有效解决了厂房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抗渗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已在董箐和沙沱水电站厂房成功应用。
张毅,李季[7](2015)在《龙羊峡水电站坝基断层F120+A2渗流性态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龙羊峡水电站拱坝右岸坝基超深强透水贯穿性F120+A2断层渗流问题,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F120+A2断层渗流特性变化规律及渗流演变过程,同时分析库水位达正常蓄水位或高水位作用时间较长时,F120+A2断层对大坝安全运行的影响。通过研究,对龙羊峡水电站坝基F120+A2断层渗流状况进行评价,预测水库在校核洪水位下,F120+A2断层渗流量不会大幅增加,暂不需对拱坝右岸坝基帷幕进行补充灌浆。
张毅,李季,李长和[8](2014)在《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坝群安全管理模式及经验》文中提出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黄河公司)所管黄河上游流域梯级水电站坝群安全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专业化。专业化管理有效保证了集中专业人员开展坝群安全监测、信息统一管理和对水电站大坝安全进行远程控制管理,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效。本文主要介绍黄河公司坝群安全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大坝运行情况、主要特点和具体做法、实践中积累的坝群管理经验等4个方面内容。可为流域性水电开发公司大坝安全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毅,李季,李长和[9](2014)在《黄河水电公司大坝安全管理模式及经验》文中提出黄河水电公司所辖黄河上游流域梯级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专业化。专业化管理有效集中了专业人员开展坝群安全监测、信息统一管理和对水电站大坝安全进行远程控制管理,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效。主要介绍黄河水电公司大坝安全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主要特点和具体做法、实践中积累的坝群管理经验等,可为流域性水电开发公司大坝安全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唐彦琼[10](2013)在《水电站厂房渗漏处理综述》文中认为水工建筑物渗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卡索峡水电站厂房渗漏处理实践中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进行小结,以资借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工程概况 |
| 2 厂房渗漏的危害 |
| 3 厂房渗漏情况 |
| 3.1 出线套管渗漏 |
| 3.1.1 渗漏点介绍 |
| 3.1.2 渗漏原因分析 |
| 3.1.3 材料选择 |
| 3.1.4 处理措施 |
| 3.2 结构缝渗漏 |
| 3.2.1 渗漏点介绍 |
| 3.2.2 渗漏原因分析 |
| 3.2.3 材料选择 |
| 3.2.4 处理措施 |
| 3.3 墙体渗漏 |
| 3.3.1 渗漏点介绍 |
| 3.3.2 渗漏原因分析 |
| 3.3.3 材料选择 |
| 3.3.4 处理措施 |
| 4 结语 |
| 0 引言 |
| 1 漏水性质、流向与风险 |
| 1.1 分析原则 |
| 1.2 漏水源分析 |
| 1.3 漏水流向分析及机电设备涉水风险分析 |
| 1.4 漏水点风险评定 |
| 2 预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 |
| 2.1 预控专项巡检 |
| 2.2 应急处置 |
| 3 结语 |
| 1 坝体裂缝成因回顾 |
| 1.1 主要坝段坝体裂缝情况 |
| 2 蓄水后坝体部分缺陷处理情况 |
| 2.1 坝体渗水量较大处理情况分析 |
| 2.2 分段坝段水泥灌浆处理情况 |
| 2.3 厂房、溢流坝段水泥灌浆处理位置 |
| 2.4 坝前结构缝部位聚氨酯化学浆液处理部位 |
| 2.5 恢复堵塞的坝体渗漏量情况 |
| 3 特征坝段基岩变形分析 |
| 3.1 17#坝段坝趾基岩测点分析 |
| 3.2 10#坝段坝趾M3-2基岩测点分析 |
| 3.3 厂房2#机基础部位M4-3测点分析 |
| 4 特征坝段横缝变化情况 |
| 4.1 部分坝段横缝变化分析 |
| 4.2 坝段帷幕后测压管运行情况 |
| 5 大坝廊道渗水量变化分析 |
| 5.1 廊道量水堰监测点设计分布情况 |
| 5.2 消力池廊道渗漏量跟库水温变化关联 |
| 5.3 坝体、坝基渗漏量跟库水温变化具体情况 |
| 5.4 坝体渗漏量跟库水温变化具体情况 |
| 5.5 检查廊道侧墙和地面喷水原因分析 |
| 5.6 大坝灌浆廊道,部分坝段结构缝渗水量增大原因分析 |
| 6 结语 |
| 1 问题的提出 |
| 2 廊道渗漏问题及渗漏原因分析 |
| 2.1 渗漏现象 |
| 2.2 原因分析 |
| 3 常规聚氨酯灌浆处理工艺及效果 |
| 3.1 灌浆材料选择 |
| 3.2 灌浆施工工艺 |
| 3.2.1 造孔 |
| 3.2.2 洗孔 |
| 3.2.3 压水试验 |
| 3.2.4 灌浆 |
| 3.2.5 封孔 |
| 3.2.6 灌浆后质量检查 |
| 3.2.7 废弃物处理 |
| 3.3 灌浆效果 |
| 4 355A3灌浆处理工艺及效果 |
| 4.1 高分子聚合物355A3特性 |
| 4.2 355A3堵漏防渗技术 |
| 4.2.1 注浆布孔方案 |
| 4.2.2 施工工艺 |
| 4.2.3 灌浆效果评价 |
| 5 结论与展望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 1 绪论 |
| 1.1 水电站水工建筑物情况 |
| 1.2 宝珠寺、紫兰坝电站工程概况 |
| 1.3 常见病害及成因探究 |
| 1.4 水工建筑物病害处理的必要性和要求 |
| 2 水工建筑物病害老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
| 2.1 老化级别评定 |
| 2.2 基本指标完好率与指标老化程度 |
| 2.3 修补原则 |
| 2.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 3 水工建筑物常见病害处理方法 |
| 3.1 针对混凝土碳化的处理方法 |
| 3.2 针对混凝土冲蚀空蚀的处理方法 |
| 3.3 混凝土裂缝修补的处理方法 |
| 3.4 混凝土渗漏的处理方法 |
| 3.5 泄洪水流水毁冲刷破坏的处理方法 |
| 3.6 针对屋顶防水失效处理方法 |
| 3.7 针对水工建筑物基础缺陷处理方法 |
| 4 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 4.1 泄洪溢流面空蚀修复质量难于保障 |
| 4.2 电站尾水锥管混凝土里衬修复正常运行周期性较短 |
| 4.3 结构缝渗水治理 |
| 4.4 屋面卷材更换 |
| 4.5 电站尾水下游护岸修复 |
| 4.6 尾水区水下建筑物基础淘刷修复 |
| 4.7 混凝土碳化防护 |
| 5 工程应用实例 |
| 5.1 聚合物无机砂浆进行混凝土表面修补 |
| 5.2 清水混凝土保护涂料对裸露混凝土结构防护 |
| 5.3 紫兰坝水电站下游坝面施工缝渗漏处理 |
| 5.4 宝珠寺尾水锥管粘钢型结构胶灌浆加固 |
| 5.5 GIS楼基础压力灌浆和树根桩加固 |
| 5.6 宝站大坝下游左岸护岸桩号下0+530.0m-0+730.0m水毁修复 |
| 5.7 紫兰坝电站下游消能区水毁部位汛期处理 |
| 6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硕期间部分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着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渗漏原因分析 |
| 2 厂房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抗渗研究 |
| 2.1 混凝土材料防裂、抗渗试验 |
| 2.1.1 混凝土防裂、抗渗性能设计指标 |
| 2.1.2 材料试验 |
| 2.1.3 防裂、抗渗混凝土的实施 |
| 2.1.3. 1 董箐水电站厂房 |
| 2.1.3. 2 沙沱水电站厂房 |
| 2.2 止水设计的细化 |
| 2.3 严格控制混凝土分层分块 |
| 3 结语 |
| 0前言 |
| 1 坝区工程地质与F120+A2断层 |
| 2 F120+A2断层渗流监测布置 |
| 3 F120+A2断层渗流变化规律 |
| 4 F120+A2断层渗流性态分析研究方法与成果 |
| 4.1 研究方法 |
| 4.2 主要研究成果 |
| 5 结语 |
| 1 概况 |
| 2 大坝安全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 |
| 3 大坝安全管理主要特点和具体做法 |
| 3.1 主要特点 |
| 3.1.1 管理专业化 |
| 3.1.2信息集中化 |
| 3.1.3 日常工作规范化 |
| 3.1.4 异常诊断程序化 |
| 3.2 具体做法 |
| 3.2.1 重视大坝安全管理“三支队伍”建设, 保障公司大坝安全 |
| 3.2.2 开展大坝安全年度详查、注册、定检工作 |
| 3.2.3 构建“四库一网”水库地震监测系统, 实施老坝安全监测系统更新改造, 保障大坝安全应急管理需求 |
| 3.2.4 认真开展大坝隐患排查, 及时消除工程缺陷 |
| 3.2.5 及时完成汛期水毁工程修复 |
| 4 技术管理经验 |
| 5 结语 |
| 一、渗漏出现形式及分布部位 |
| 二、渗漏治理措施 |
| 三、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