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调气宁神针治疗偏头痛3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调气宁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3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东[1](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贾菁楠[2](2021)在《基于根结理论针刺调节偏头痛患者脑区局部一致性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疾病,其中约有1/3为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卫生经济负担。既往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性效应机制研究也仍处于探索阶段。本团队前期的临床研究发现,基于“根结”理论辨经选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该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中枢性效应机制亟待进一步阐释。目的本研究以MwoA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基于“根结”理论辨经取穴针刺治疗对MwoA患者的疼痛相关症状、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索该疗法对MwoA患者的脑区局部一致性调控作用,初步阐释该疗法的中枢性效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前期基础。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的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Mwo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进行为期4周、每周3次的针刺治疗。试验组基于“根结”理论,根据头痛部位辨经取相应“根”位的井穴和“结”位的阿是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仅取“结”位的阿是穴针刺治疗。在针刺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静息态颅脑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分析方法,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功能活动发生变化的脑区。同时采集和对比针刺治疗前后头痛日记记录的偏头痛发作信息,包括头痛发作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急性用药次数等指标,以评价针刺疗效;并采用治疗前后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SQ)评分、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的变化评价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最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组内治疗前后以及两组间统计分析对比,并得出结论。结果1.针刺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和病情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与针刺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偏头痛发作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的急性用药次数较前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的急性用药次数较前未见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试验组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降低VAS评分、减少急性用药次数上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与针刺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的各领域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的情感和功能限制领域评分显着升高(P<0.05),功能障碍领域评分未见显着变化(P>0.05)。4.与针刺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患者右侧额上回及双侧前扣带回的局部一致性(ReHo)值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针刺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左侧小脑后叶的局部一致性(ReHo)值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楔前叶上的局部一致性(ReHo)值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内侧额叶及小脑后叶上的局部一致性(ReHo)值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根结”与针刺“结”位阿是穴均能有效治疗偏头痛,在改善MwoA患者的头痛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针刺“根结”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结”位阿是穴。2.针刺“根结”与针刺“结”位阿是穴均能对MwoA患者的疼痛相关脑区产生调节作用,针刺“根结”主要激活脑内与痛觉调节、疼痛情感、疼痛认知和执行控制相关的高级中枢,包括额上回和前扣带回。针刺“结”位阿是穴主要调节与疼痛认知预期和疼痛负性情绪处理相关的脑区,包括小脑后叶和楔前叶。二者对这些脑区局部一致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针刺效应的中枢性机制之一。3.针刺“根结”与针刺“结”位阿是穴相比,增强了 MwoA患者的内侧额叶和小脑后叶的局部一致性,对这些脑区疼痛调节、认知和执行控制功能的激活可能是针刺“根结”疗效优于针刺“结”位阿是穴的中枢性机制之一。

王毓芳[3](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蔡清旭[4](2020)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现全球发病率约为27.5%~62.5%,且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症。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众多西医疗法均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副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中医针灸治疗擅长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疗,并且疗法绿色,避免了西药代谢时带来的肝肾负担及对造血系统的破坏等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损伤胃肠功能。随着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率的认识愈加深刻,运用针灸等绿色疗法治疗本病已刻不容缓。本课题将探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30例予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对照组1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2的30例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整个研究所有病例需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临床疗效指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对“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根据本课题对纳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60岁以后,脑梗死患者比例稍多于脑出血患者,而卒中后抑郁的出现多为发病后5个月左右。这一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卒中后患者在发病发生后进行针刺治疗、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有效的干预,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从一般资料的统计中,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分型上分布均衡,均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包括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据统计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数据分析2.1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据分析三组HAMD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2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数据分析三组MESSS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与对照组1MES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2之间MES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数据分析三组BI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B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BI评分与随访时BI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三组长期疗效相当。3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1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60%。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最佳。说明三种临床方案中,选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总有效率最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纳入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治疗前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及抑郁状态上,效果都非常明显,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临床疗效更好,且长期疗效更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其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游伟[5](2020)在《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头痛显着改善率、头痛发作频率、头痛严重程度、情绪、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价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综合疗效,并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观察颅周痉挛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趋势,探索该针刺方案可能发挥疗效的作用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本研究为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临床技术创新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为多中心临床试验,本研究承担分中心共62例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中央随机分组方法,将62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或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火针联合毫针治疗方案,对受试者颈枕部区域进行触诊以探寻压痛点,使用贺氏火针,在火焰上将针身烧至通红后,对压痛点进行快速点刺,不留针。火针针刺结束后使用毫针刺法,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太阳、头维,并根据不同的头痛部位选择相应经脉的远端配穴,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疗程: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共针刺12次。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取穴、针刺手法、疗程均与试验组相同。疗效评价:主要疗效指标为头痛显着改善率;次要疗效指标为头痛发作频率(4周内头痛发作天数)、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IT-6),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颅周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趋势。安全性评价: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记录针刺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头痛显着改善率为88.9%,较对照组的42.3%更高(P<0.01)。2.次要疗效指标:(1)头痛发作频率: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4周内头痛发作天数减少(12.56±8.03)天,对照组4周头痛发作天数减少(6.96±8.48)天,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P<0.01);试验组的头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头痛严重程度:经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试验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均P<0.01),其中试验组的VAS、PPI评分同样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而感觉PRI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情绪:经治疗2周后,两组的情感PRI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试验组的情感PRI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情感PRI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均P<0.01),且试验组的情感PRI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4)生活质量: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HIT-6评分较基线减少(17.22±7.64)分,对照组的HIT-6评分较基线减少(8.73±6.05)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P<0.01);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5)颅周肌肉紧张程度:通过对受试者的颅周肌肉进行徒手触诊,发现肌肉条索状痉挛及敏感压痛点分布于颅周的不同区域,分布比例前三位为上斜方肌、枕下肌、胸锁乳突肌,说明颅周肌肉的紧张与压痛主要分布于颈枕部区域。通过SWE对比观察,发现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双侧上斜方肌杨氏模量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选取20例双侧上斜方肌均有明显压痛的受试者(试验组11例、对照组9例),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双侧上斜方肌杨氏模量值较基线均有下降趋势,试验组上斜方肌硬度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双侧上斜方肌紧张程度的缓解,与临床疗效指标的改善无显着相关性(P>0.05)。3.安全性指标:试验组1例患者在上斜方肌压痛处点刺火针后,针眼局部发红,伴痒感,次日针眼处略凸起,无出血及渗出,未再针刺该处,休息两日后症状自行消失,该例患者完成了后续全部试验。对照组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针刺方案治疗紧张型头痛均有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改善患者情绪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且在短期内(治疗2周后)即可显现出针刺治疗效应,起效较快。2.通过对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头痛显着改善率、头痛发作天数、VAS、SF-MPQ、HIT-6评分进行分析,证实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毫针针刺,且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3.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发现,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上斜方肌硬度明显高于健康人,两种针刺方案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肌肉的紧张程度,其中火针点刺后肌肉硬度的下降趋势更明显,但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巩珂[6](2020)在《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火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调神针刺法对肝火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并与普通针刺法相对照,探讨分析疏肝调神针刺法的治疗依据及优势,为临床诊疗肝火型经行头痛开辟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方法:将所有符合中、西医诊断及纳入标准的经行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到疏肝调神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各30例。两组分别采用疏肝调神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于经期来潮前一周起进行连续针刺治疗,10天为1疗程,至下一月经来潮前一周继续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观察3个疗程后患者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及经行头痛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分析结果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头痛总有效率为疏肝调神针刺组93.33%,普通针刺组80.00%,组间比较P<0.05,疏肝调神针刺法能更好地减轻患者头痛症状;2.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疏肝调神针刺组90.00%,普通针刺组80.00%,组间比较P<0.05,疏肝调神针刺法较普通针刺法更能有效改善经行头痛中医证候评分;3.疏肝调神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总评分为4.83±4.98,中医证候评分为3.53±3.62;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总评分为8.83±5.75,中医证候评分为6.30±3.84。组间比较均P<0.05,疏肝调神针刺法对经行头痛的治疗效果更好。结论:疏肝调神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治疗肝火型经行头痛,改善患者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症状、中医证候评分,且疏肝调神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据头痛伴随症状评分变化,两种方法都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疏肝调神针刺法还能减少头痛发作次数。说明疏肝调神针刺法是临床医治肝火型经行头痛更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于珺[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陈萱庭[8](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类心境障碍综合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迟滞,比如情志低落、思想迟缓、对生活失去兴趣等。当患者患有此病的时候,其经常会表现出情志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没有精神等,如果该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就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倾向,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幻觉。无论是处于什么年龄期的患者,均可以发病,当患者发病的时候,会伴随有焦虑、失眠和各样不适症状,病情反复,令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损害。抑郁症作为危害人类社会的常见疾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人数正在不断上升。有研究组织在上个世纪末期进行研究法,发现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精神造成严重损伤,还会对患者的肉体造成严重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全球有超过3亿患者正在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不仅会对患者的情绪造成严重威胁,并且还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倾向。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因此会导致其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超过8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大部分年龄在15-29岁之间。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但是,全球仅有10%的患者选择接受治疗,而不能接受治疗的原因则有以下几点:第一,怕自己的病情受到歧视,因此选择隐瞒病情;第二,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如何治疗;第三,没有治疗相关资源。此外,如何对抑郁症进行评估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原因之一。在很多国家,一些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导致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世卫曾经对其召开会议,并希望各个国家都能够为治疗抑郁症贡献自己的力量。目的:抑郁症(DEP)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情感障碍疾病,到目前为主,医学家对DEP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晰,此病以长期情绪低落、自我评价过低为主要特征,重度抑郁症更有可能萌生自杀念头,除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香港人的工作步伐急速,生活节奏紧张,抑郁症已成为香港其中一个常见的都市病,据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2018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大概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市民患有抑郁症,而当中更有百分之九的患者有严重抑郁症。目前,临床西方医学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虽然可以使患者低落的情绪得以缓解,但是很多机体功能则无法得到改善,而且药费昂贵,并存在各种不同副作用反应,加上抑郁症容易反复,一旦复发吃药时间会比上一次时间更长。如果多次犯病,吃药时间就会更长。针对两次、三次以上的复发,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吃药3至5年或考虑更长的时间。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故令不少患者畏疾忌医,导致错失治疗良机,耽误病情。古今国内外文献对本病针刺的研究进展,证实针刺疗法在治疗DEP有明确优势,因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效迅速、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点,但现时还没有被普及化及善用,因此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以临床实践多年的经验,结合其深厚中医学理论根基总结出来的一套针灸疗法,有疗效佳、思维全面、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的特点。据赖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赖氏通元针法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本文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拟通过比较观察通元针法和常规针法对治疗郁结型抑郁症之临床疗效,探讨通元针法治疗本病的临床价值与及推广意义,为今后临床上本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数据,为针灸治疗抑郁症提供一个全新的优势疗法。方法:收集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数量为130例,把其分为两组,一组为通元针法组,一组为常规针刺组,由于治疗过程中会有病例脱落,因此实际完成病例为107例,其中通元针法组有54例,常规针刺组有53例。本文实验一个疗程为8周共接受针刺治疗24次,每个患者均评价三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时各评价一次;及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首先观察一个疗程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填写相关表格,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第四周,分别使用中医症状改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从而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第四周,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进,通过对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从而综合性的对通元针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基线比较对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SDS基线评分、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因此可以对两组患者展开研究。2.HAMD评分两组治疗前HAMD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HAMD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而随访时两组HAMD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HAMD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相比与常规组,通元组HAM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治疗组HAMD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抑郁量表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3.HAMA评分两组治疗前HAMA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HA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HAMA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与疗程后相比,两组治疗后HAMA分值仍能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MA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HAMA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通元组HAM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HAMA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通元治疗组在改善抑郁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4.SDS评分两组治疗前SDS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SDS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与程后相比,两组治疗后SDS分值仍能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DS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SDS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1)。通元组SDS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SDS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组在改善抑郁程度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表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中医证候量表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随访时两组SDS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中医证候量表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通元组中医证候量表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中医证候量表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通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6.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后有效率比较:两组依据HAMD评分进行总有效率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χ2=9.20,P=0.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治疗效果和分布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常规组主要为有效,为59.26%,通元组主要为显效,为45.28%。以上均提示通元组有更好的疗效。7.复发率比较当患者完成治疗之后,在第四周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有10人复发,复发率为23.80%,通元组有3人复发,复发率为6.12%,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26,P=0.003<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针刺对改善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有益处,并且对改善肝气郁结型的中医相关症状亦有良好效果。可见赖氏通元针法除了能改善抑郁症状外,亦能改善相关的内科症状问题,以上四个疗效评价当中,以HAMD为主要的观察指标,评分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严重,HAMD可以正确地反映抑郁程度。HAMA评价指标则反映患者的焦虑症状,而SDS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度方法,补充了HAMD的不足。然而中医治病的精粹在于辨证论治,以上三份量表均不能满足对中医证候评估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中医证候量表,以评价两种针灸治疗方法对肝气郁结证候进行评分,充分反映对肝气郁结型的抑郁症及其他中医症状的治疗效用。综合以上四个量表分析结果,患者在成完治疗后,两组均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程度,赖氏通元针法在完成治疗后的HAMD平均分数值为13.04分与基线时相比减少了15.5分;对照组在完成治疗后的HAMD平均值为18.25分与基线时相比减少了 9.72分,而在有效率方面,赖氏通元针法主要分布在显效,而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在完成疗程后的4星期进行随访,两组的HAMD分值均有上升,赖氏通元针法的复发率为6.12%,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3.8%,由此可见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在远期疗效方面最为突出。

高佳秀[9](2020)在《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比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项丛刺疗法的临床疗效。2.以针刺时效性中的即刻效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表面肌电图(s EM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针刺时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论文一: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行项丛刺疗法,具体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双);配穴:天柱(双)、完骨(双)、廉泉、旁廉泉(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0.35mm×40mm毫针,首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其次针刺双侧天柱及完骨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廉泉、旁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约35mm,以100转/分速度各穴捻转15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选用一次性采血针,医者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以左手拇指、示指将舌体上卷,右手持采血针点刺金津、玉液,深度约12mm,出血量约23ml,每周2次。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论文二:对试验组42例(脱落6例)患者针刺风池穴及项丛刺即刻,行自身前后对照,分别探讨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者VFSS(口腔期、咽期时间及舌骨移动度)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TCD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论文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的模式下,时间及平均振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1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下降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1.3 s EMG示,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下降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及升高值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振幅及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论文二:2.1.VFSS示,与针刺前较,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减少口腔期吞咽时间、咽期吞咽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s EMG示,2.2.1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2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 TCD示:2.3.1对血流速度增快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RMC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对血管速度正常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3.3针刺对供血不足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TCD比较,RMCA血管Vd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减低(P<0.05),PI指数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比较,RACA血管PI指数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RI指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风痰阻络型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2.项丛刺疗法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3.项丛刺疗法在改善吞咽肌群肌力及协调性、减少吞咽时间、促进舌骨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风池穴。4.项丛刺疗法对异常血液动力学的“双向调节”作用优于风池穴,而对正常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加快或减慢作用。5.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明显,表现为吞咽肌群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穴位特异性。6.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优于风池穴,具有更好地针刺时效性。

李文康[10](2020)在《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改善PCPA失眠在中枢5-HT睡眠递质及5-HT亚型受体后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0只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抽选16只为正常组,剩余54只进行造模并筛选,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针刺(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组、非穴组,各16只。针刺组采用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干预治疗,非穴组予针刺双侧肋下各2个固定点治疗,正常组、模型组则不采用任何针刺,仅予相同时间和强度的抓摸刺激。干预6天后,取大鼠海马组织,样本编号并相应保存待检;免疫组化法检测5-HT1A、5-HT2A受体形态学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海马5-HT的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C活性,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1.免疫形态学观察: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海马5-HT1AR阳性表达数减少,呈散在、疏松排列;5-HT2AR阳性颗粒数目明显增加,阳性表达区域趋于集中;通过针刺后,针刺组大鼠海马5-HT1AR阳性表达颗粒分布集中且较规则,颜色加深;而5-HT2AR棕色表达数则明显减少,阳性区域颜色较浅。2.实验指标显示:A、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海马区5-HT1AR表达下降而5-HT2AR表达上升(均P<0.01);海马内5-HT含量显着下降(P<0.01),AC活性降低(P<0.01),模型组海马5-HT含量损害与AC活性损伤呈正相关性,r=0.648,P<0.01;B、非穴组各组数据与模型组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且非穴组5-HT含量与AC活性相关性不强;C、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海马内5-HT1AR表达上升而5-HT2AR表达下降(P<0.01、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1),AC活性明显提高(P<0.01),针刺对5-HT含量提高与AC活性上调也呈正相关性,r=0.644,P<0.01;D、与非穴组比较,针刺组海马内5-HT1AR表达上升,而5-HT2AR表达下降(P<0.01、P<0.01);5-HT含量显着提高(P<0.01),AC活性明显上调(P<0.01)。结论:1.PCPA模型大鼠海马呈现5-HT1A、5-HT2A受体形态异常;针刺有改善PCPA失眠模型大鼠海马5-HT1A、5-HT2A受体形态作用。2.PCPA模型大鼠海马呈现5-HT含量、AC活性均受损降低及二者的受损呈一定正相关性;而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方有显着升高其5-HT含量、上调其AC活性的作用,对二者的改善也呈一定相关性。3.实验支持该针法通过改善5-HT睡眠递质、5-HT亚型受体后信号通路机制及其交互机制综合起到治疗PCPA失眠的作用机制。

二、调气宁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气宁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高血压界定
        3 降压策略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3 数据处理
        4 检索结果
        5 文献整理
        6 讨论分析
        7 结论
        8 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基于根结理论针刺调节偏头痛患者脑区局部一致性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概述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偏头痛思路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刺治疗偏头痛中枢效应机制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1. 偏头痛的中枢性发病机制研究
        2.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效应机制功能磁共振研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样本量说明
        4. 随机化与盲法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3. 两组间偏头痛症状指标对比
        4. 安全性分析
        5. 两组治疗后调控脑区结果
    讨论
        1. 临床结果分析
        2. 针刺调控脑区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例筛选表
    附录2 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
    附录3 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4 郁自评量表(SDS)
致谢
个人简历

(3)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诊断标准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一、月经紊乱
        二、血管舒缩症状
        三、失眠症
        四、情绪障碍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八、其他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二、西医病因病理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一、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一、华人地区
        二、国外地区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三、抗氧化作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质量评价
        八、统计处理
        九、偏倚风险评估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统计处理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频次分析
        五、关联规则分析
        六、聚类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辨治模式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四、重用特定穴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1.2.1 中医学有关PSD的病名沿革
        1.2.2 中医学对PSD的病因病机认识
        1.2.3 中医学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2.5 观察中止标准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方案
        2.4.2 疗程
        2.4.3 观察方法
        2.4.4 观察指标
        2.4.5 疗效评定标准
        2.4.6 不良事件
        2.4.7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结果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2.6.1 患者依从性
        2.6.2 针刺深浅不一、手法操作各异等,引起试验误差偏倚
        2.6.3 意外情况处理
    2.7 伦理原则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2 临床数据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2 通督调神针法
        3.2.1 督脉
        3.2.2 通督调神针法
        3.2.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依据
        3.2.4 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3.3 结语
        3.3.1 四花穴的相关研究
        3.3.2 麦粒灸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 紧张型头痛的病因与症状
        2 紧张型头痛的分类
        3 紧张型头痛的诊断
        4 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机制
        5 紧张型头痛的治疗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1 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现状
        2 国外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及中医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2 中医领域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样本量确定依据
        3 随机方法
        4 盲法
        5 干预措施
        6 评价方法
        7 访视周期
        8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9 受试者脱落的处理原则
        10 数据采集与质量管理
        11 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本研究的特色
结语
    1 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患者头痛日记
    附录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
    附录3: HIT-6评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火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可行性分析
        3.2 治疗前评分基础数据分析
        3.3 治疗结果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经行头痛的认识
        1.1 经行头痛病名的认识
        1.2 经行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经行头痛的辩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病因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的治疗
    3 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火型经行头痛的理论依据
    4 针刺镇痛的理论依据
    5 取穴分析
        5.1 疏肝调神针刺组穴位分析
        5.2 普通针刺组穴位分析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临床疗效分析
        6.2 对各项头痛症状积分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1.1.2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阐述
        1.1.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理论的历史沿革
        1.2.2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3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1.2.4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1.2.5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1.2.6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优势与研究前景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样本估计方法
        2.2.2 病例来源
        2.2.3 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流程图
        2.3.2 随机分组及盲法设计
        2.3.3 治疗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评定标准
        2.3.6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4 统计方法
    2.5 试验结果
        2.5.1 一般数据
        2.5.2 评价指标结果
        2.5.3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疗效结果分析
        3.1.1 HAMA结果分析
        3.1.2 HAMD结果分析
        3.1.3 SDS结果分析
        3.1.4 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3.1.5 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3.1.6 复发率结果分析
        3.1.7 安全性分析
        3.1.8 依从性评价
        3.1.9 综合分析
    3.2 课题设计
        3.2.1 赖氏通元法介绍
        3.2.2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理论依据分析
        3.2.3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选穴依据
    3.3 课题有关问题及展望
        3.3.1 课题创新之处
        3.3.2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9)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VFSS、sEMG、TCD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吞咽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概念及分类
        1.1.1 原发性失眠
        1.1.2 继发性失眠
        1.2 失眠的影响因素
        1.3 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1.3.1 与睡眠相关的脑结构及功能
        1.3.2 中枢神经递质与失眠
        1.3.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与失眠
        1.3.4 AC活性与cAMP含量异常
        1.4 失眠的西医治疗
        1.4.1 药物治疗
        1.4.2 非药物疗法
        1.4.3 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2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2.1 失眠的中医病因
        2.1.1 外感六邪
        2.1.2 内伤情志
        2.1.3 胃肠不和
        2.1.4 气血亏虚
        2.2 失眠的中医病机
        2.2.1 《黄帝内经》的睡眠理论
        2.2.2 阴阳失调
        2.2.3 脏腑不调
        2.2.4 血瘀气郁
        2.2.5 虚实为纲
        2.3 失眠的中医发病学说
        2.4 中药对失眠的治疗
        2.5 针灸治疗失眠
        2.5.1 针刺疗法
        2.5.2 特种针法
        2.5.3 灸法对失眠的治疗
        2.5.4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失眠
        2.6 其他疗法
        2.6.1 推拿对失眠的治疗
        2.6.2 民族医学
        2.7 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1.2 动物与分组
        1.3 造模
        1.4 干预方法
        1.5 标本采集与储存
        1.6 操作方法
        1.6.1 使用ELISA法测定5-羟色胺(5-HT)含量
        1.6.2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5-HT_(1A)、5-HT_(2A)受体的表达
        1.6.3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海马5-HT、AC活性及二者相关回归方程
        2.2 诸组大鼠海马5-HT_(1A)R、5-HT_(2A)R免疫组化病理影响
        2.2.1 200倍镜下病理形态学描述
        2.2.2 各组大鼠海马5-HT_(1A)R、5-HT_(2A)R的表达
    3 讨论
        3.1 实验研究选择PCPA模型的理由
        3.2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方组方用穴分析
        3.3 针刺失眠穴方合脐内环有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机制分析
        3.4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海马5-HT_(1A)与5-HT_(2A)受体表达的机制分析
        3.5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失眠大鼠海马5-HT含量及AC活性的作用及意义
        3.5.1 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失眠大鼠海马5-HT含量及AC活性的作用
        3.5.2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5-HT含量与AC活性的关联性探讨
        3.5.3 5-HT含量与AC活性关联性研究结果的意义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穴位埋线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调气宁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根结理论针刺调节偏头痛患者脑区局部一致性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 贾菁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D]. 王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D]. 蔡清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游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火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巩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陈萱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D]. 高佳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D]. 李文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神经头痛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一般鞅驱动的前向和后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比较定理
下一篇:一种广义逆A_(T,S)~(2)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