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韬[1](2021)在《“坐忘”思想史论》文中指出“坐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好道者、庄学阐释者的关注。南北朝时期,“坐忘”被道教人士接受,并将之改造为道教众多炼养方术的一种,随着道教义理研究的逐渐深入,道教人士对于“坐忘”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借鉴老庄思想展开译经活动,“坐忘”“槁木死灰”等术语便借此机会进入佛教视野,而“坐忘”“槁木死灰”等带有特定思想内涵的理论术语,一旦被借用,也意味着思想上的交流,站在特定立场的借用,必然要以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前提;又因“坐忘”是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口讲述的,所以儒者对“坐忘”较为重视,在构建自身学术理论时也常借用“坐忘”。“坐忘”受到儒释道三家广泛关注,承载着儒释道三家的独特思考,本文在探讨“坐忘”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试图描绘更为立体的儒释道交流图景。作为修养论的庄子“坐忘”,具体展开为“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和“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其中“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包括与庄子独特认识论相匹配的“忘仁义”“忘礼乐”“隳体黜聪”的次第性修养,和“心斋”一类的“坐式行气”两方面;“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身心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最终呈现为游于世的“庸人”。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坐忘”的修养境界义。郭象消解了庄子“坐忘”的修养方法义,将“坐忘”视为圣人统合“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自得”“应物”是圣人“内圣外王”的特质。韩康伯以“坐忘遗照”注解圣人“神”的境界,将郭象以“坐忘”境界塑造“圣人”理想人格时所隐含的神秘性体现得更为突出。道教更重视“坐忘”的修养方法义。早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已开始从方术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随着佛道论衡的不断深入,道教认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庄子“兼忘”的思维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养义的解读空间,成为与重玄学相匹配的修养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问题,从义理深化转移到如何将新兴的重玄义理与传统修养实践的肉身成仙说相协调,也就是“心”“形”如何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坐忘”被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学所吸收。“坐忘”与佛教“禅”的交流、融合,以及与理学“静坐”的渊源,也值得重视。“禅”在印度包含繁琐的名相分析和复杂的实践步骤,但这种“禅”,自传入中国始便为适应中国文化土壤逐步简化,最终在完全中国化的禅宗那里,“禅”的理论核心已被庄子“坐忘”的思想内涵所取代,反而是强调“坐禅”时,常被斥责为小乘“枯木禅”。在佛道教的影响下,很多儒家学者也采用“静坐”这一修养形式,但为理学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二程兄弟不满足于此,他们既批判“静坐”,又以儒家“主敬”说重新定义“静坐”,并最终使“静坐”这一修养形式在理学中得以传承。
郑开,曹峰,丁四新[2](2021)在《《老子》新知——从文本到思想》文中指出《老子》文本内部容有不同的思想,比如"道德"与"物"的关系有好几种模式,它有多元思考的特质,放到经典化的演变中是非常合理的。"道"本身是要出现在思想世界里的,或者说它只能首先出现在思想世界里;强调"无名",意味着"道"超出了思想世界。《老子》中的政治哲学研究,一条线索是"道""物"二分的上下结构,从这个结构可以读出主宰与被主宰、本与末、一与多、独立与分散、个体与整体等关系,这些关系后来在王弼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另一条线索是"道""无为"而"万物""自然","圣人""无为"而"百姓""自然"。"道""物"二分引发的是主张君主集权的政治哲学,而第二条"道""无为","万物""自然"引发的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哲学。阅读和引用《老子》,笔者主张以汉简本为基础,结合郭店本、帛书两本和通行本来作出综合判断。引用《老子》文本和分析《老子》章义,应当高度注意其具体分章和章界,同时应当放在"原子章段"的基础上。王弼本或河上公本《老子》应当在出土简帛四古本的对照下得到全面的校勘和检讨,一方面还原通行本所据的古本,另一方面彰显通行本的错误和不足,以及检讨王弼《注》和河上公《注》在解释上存在的问题。
姬华悦[3](2021)在《老子养生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就会有病痛、衰老和有限的生命等烦恼,保健养生便成为人们追求的永恒话题。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养生活动便已然形成,逐步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应运产生各种养生方法。与此同时,一大批思想家都开始对养生理论以及养生方法进行探究。在诸多养生学术思想中,对中国养生文化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便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历史在不断地更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我们对于老子养生观的理解也在进一步深化。我们要摒弃老子养生观中消极落后的观念,汲取其中积极合理的观念,结合当代社会的现状,不断创新、优化老子养生思想,从而使其更具普适性,更能被现代人所接受。当代社会,我们对于老子养生观的研究,有助于当代人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有助于解决养生误区等社会问题;有助于民族强盛和国家富强。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老子养生观进行阐释。第一部分论述了“养生”概念的界定以及老子养生观的形成背景。“养生”一词虽然不是老子首创,但《老子》一书中却出现了“摄生”“长生”等与“养生”有相同含义的词语。所谓“养生”,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养生措施,来维护身体的健康、长寿,对生命的延续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生命关怀。老子养生观是在前人的养生实践、老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产生。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老子养生观的内容。首先,阐述了“道法自然”和“形神兼养”的主要原则,道法自然是指养生要尊重自然规律,即遵从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对此人不应该一味地追逐外物,这是与人之本性背道而驰的,要做到“自然无为”。形神兼养是指老子把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精神作为养生的关键,并提倡注重“养形”和“养神”相结合。其次,探讨了老子养形的方法,主要从贵身重生和大患如身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认为“形”是养生之基础。再次,阐述了老子养神的方法,主要有啬宝精气、养心止欲、致虚守静和尚柔不争四个方面,第一,老子从“精、气、神”方面出发,认为养神就是要保全精气,即啬宝精气;第二,在老子看来,生命的长寿之道在于养心,养心可以使生命全生、尽年,而养心之道的核心便在“止欲”,即养心止欲。第三,老子坚持把“道”作为最高养生意旨,而“虚”是“道”的一种表现状态,“静”则是“道”在宇宙万物中的具体呈现,虚静正是内在生命与外在环境的融合,所以老子把致虚守静作为天地万物的长养方法。第四,老子认为,生命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生命以一种柔弱的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所以,尚柔不争,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便成为了老子的长养方法。最后,老子阐述了其养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坚持突破自我生命的局限,从而实现长生久视的养生境界。第三部分对老子养生观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当代价值。老子养生观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其独特的养生理论贡献;由于早期社会人们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科学技术的欠发达,老子养生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总而言之,老子养生观对后世道教和传统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并且对于当代社会有其独特的价值,即有利于树立悦生惜死的生死观、有利于缓解焦虑,提高受挫能力、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老子所提出的养生方法,至今仍不过时,仍然与当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完美切合,人们可以从中汲取适用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养生行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
周春雨[4](2020)在《魏晋南北朝形神美学观研究》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释、儒三家基于自己理论系统对“形神”问题作出了不同阐释,但人们在作出新的阐释时已经将之前的形神观念当作自己的前理解。所以,即使在一个动态的阐释过程中仍然存在清晰的线索,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厘清形神观念的发展脉络,进而发觉“形神”之美到美学范畴的“形神”这一建构过程,也是中国人审美与中国美学的建构过程。首先,在审美观念层面上:玄学视域下,何晏、王弼对有名、无名等一系列概念的辨析,使得哲学转向了对本体的探索,客观上构成了一种以符号逻辑层层推演的理性模式。之后,魏晋时期对于人物“形神”的广泛品评以及嵇康《养生论》中对人之形神的集中探讨,使得人们形成了注重生命之和的观念,并且认为人身体与精神的平和能呈现出自然之道与宇宙之美。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以人的生命为核心,以符号为表现形式的玄学形神观念。在佛学视域下,在佛经传译的过程中,形神观实现了由“无”到“空”的转变。表现形神的方式除却玄学正向的推演方法外,更增添了“中道”的负的方法,这一变化丰富了中国人的艺术思维方式。慧远在“神不灭”的基础之上立论,实现了“神”的独立,人可以与万物通过精神相感应,故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审美对象,这便极大的拓宽了中国人的审美范围。宗炳和谢灵运等人在肯定神的独立存在的同时,力图实现对“神”的超越,希望通过内观心灵,或诗性直觉,达到容宇宙万物于一心的境界以实现心灵的超越。儒家视域下,儒家形神观讲求人的伦理性,注重实用性,形神观念的又回归到汉朝“形”由气化的朴素唯物观点。不同的是,儒家与佛教思想融合,广泛提倡精神与情感的联系。寒门士人或如范稹为国疾呼,主张“浮屠害政,形灭神灭”;或如刘勰希望“宗经明道”,寄托风骨于文辞之中借文章以安国兴邦;在民间故事中也反映出人民并不在乎形神的本源是什么,而是讲求实用理性在儒家形神观下从“仁孝”的情感中汲取力量,可见无论何种观念都是将形神问题与伦理情感相联系。其次,在艺术理论中:从“形”的方面来看,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与王弼玄学理论所形成的中国审美的言象意三层审美结构相结合,形成“肉——言”“骨——象”“神——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人化批评方式;从建安诗歌中之“风骨”气韵开始到嵇康的以死明志构筑的中国士人的风骨,再到刘勰的对于“风骨”的系统总结,使得“风骨”逐渐的成为文学评论中厚重、蕴藉的核心概念之一。从“神”的方面来看,在佛学“神不灭”思想影响下,宗炳的山水画理论中“卧游万里”呈现出相由心生的重心灵、重表现的创作方法;以及谢灵运诗歌中的用顿悟的方法由空间入时间,呈现了诗性直觉的创作方法;再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阐述了相对完善的精神思想不受客观身体的限制的文学创作理论。可见,由“神”引发的创作论使中国的艺术创作突破了现实中的时空限制。最后,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音乐形象具有形式美,使音乐艺术也不再是政治礼教的附庸。他剥离了音乐定名的符号限制,让音乐重回审美活动,从而实现了美的自觉;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确立了艺术中“神重形轻,形神统一”的关系引申出了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念;谢灵运诗歌中的“池塘生春草”所展现的情景猝然相遇,由景入境,初步显露出情景交融的审美趣味;志怪小说中形神相离的艺术手段寄托着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离魂故事范式中投胎转世的大团圆结局极大的影响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偏好。在大团圆的结局中的情感触动根源乃是儒家“和乐”的审美文化,和乐的审美文化造就了中国艺术整体暖色的色彩风格。在对“形神”问题的不同层面的讨论中“形神”逐渐由哲学范畴演变为了一对美学范畴,并且在艺术实践中引申扩展与其他美学范畴一道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艺术传统,最终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
张烨[5](2020)在《两晋文章文学论》文中指出两晋文章“出语必隽,恒在自然”,代表了两晋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与周代歌诗、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地位一致,是两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之文学”。两晋文章兼具形式上的精美与思辨上的精纯,既是这个特殊时代的必然产物,又与两晋文人玄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对后世的文学和文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论文以两晋文章为研究对象,以两晋私家文语和语体文章为研究重点,以文学、思想和审美作为主要考察维度,力图通过观照两晋文章来理解两晋文人的思想与审美,明确两晋文章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说两晋文学的思想开篇。这一部分从魏晋易代中文士分道扬镳这个背景入手,以竹林七贤特别是阮籍、嵇康、向秀的文章为研究重点,通过分析他们的文章来揭示这一时期文人任诞背后的苦闷与反抗,并总结这一时期文人思想的转向。第二章考察西晋士风与西晋文章的形式新变。这一部分从西晋党争与士风的转变这个背景入手,重点关注二十四友这一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以裴頠、郭象、潘岳、陆机的文章为典型范例分析本时期的思想新变与文学新风。第三章比照南渡前后的文章与文人心态变化。这一部分从仕与隐的选择,南与北的地域,上与下的地位三个角度论述了两晋文人过江前后的四种心理变化,从而明确衣冠南渡对晋人思想的重大影响。第四章分析东晋玄佛合流的新风与东晋文风的清雅化。这一部分从东晋的荆扬之争、南北之争的内耗与偏安的时代风气入手,论述东晋玄佛合流思想背景下的文章理论与创作及本时期的文学活动。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审美倾向和精神格局进行专门论述,从而明确其作为两晋文学、思想与精神集大成者的重大意义。第五章总结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这一部分将总体论说与例证分析相结合,论述两晋文章作为有晋“一代之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两晋文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辅之以目录分析和地理分析法。此外,论文在考察部分问题时运用了音乐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文中包含如下创新点:首先,将语体文章纳入两晋文章中进行研究。这不仅丰富了研究对象,也是思路上的创新。其次,从六朝之中将两晋独立出来,将之看作一个整体。通过文章观照两晋文人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发展史。此外,研究者多谓魏晋风流“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魏晋文人生活非但不“自然”,反而颇多矫伪之气。与其说两晋文人生活自然化,不如说两晋文人生活艺术化。从两晋文章中将两晋文人风采尽力还原,而非人云亦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提到两晋文人时,人们最先想起的除陶渊明外,往往便是两晋文人群体性格上的种种亏缺。说到两晋文学,人们大多关注的是两晋的诗歌,而对两晋文章的关注远远不够。因之,论文在两晋文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甄跃达[6](2020)在《傅山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傅山是明末清初值得关注的一位学术大师。以往的研究过于重视其遗民和启蒙思想家身份,而对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认识不足。该文论证傅山道学概念的成立,以此解读其思想在明末清初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独特意义,深化明清之际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明末清初精英士人的思想,呈现出在自由思考中走向现实主义的总体倾向;而“一般思想、知识和信仰的世界”,呈现出更强的世俗化特征。傅山的家乡山西,地理区域性突出,多民族聚居,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时代和地域的这些思想文化特征,通过世代的累积和个人的经历,塑造了傅山偏好道家道教的思想倾向。即使他的被后世视为遗民行为的反清活动,也是以道家道教思想为指导的。探讨傅山的道学思想,首先需要分别探讨其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然后分析二者能否统合为道学思想。在道家思想部分,傅山突出了“道”的本体地位。为阐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他以“精”作为“道”和“气”之间的概念:道中有精,气由精生,经验世界由气生成。在这种认识下,傅山指出人对经验世界存在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两种经验认知;个人回归于道的总体规划是“性修反德”,但此过程中也要打破经验认知,回归“真知”。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双重建构,也使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事功思想兼具入世和出世的双重特征。当然,在构建其道学思想过程中,他对老庄之学和黄老道之学的思想都有吸收。傅山确实有宗教信仰,而且他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认识都处于时人的前列。傅山师从郭静中,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藏精华》中的丹亭真人传道密书和《玄机口诀》,在内丹思想上与《傅山全书》所见傅山的内丹思想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傅山纂录两部道书的可能性较大,但支持这种认识的文献证据尚不够充足。傅山的道教思想有比较明显的全真教特征,“性命兼修,修性为先”。他会通道教内丹学、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是对道教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道学”概念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道学思想是傅山思想的核心,由此形成了他以“觉”为核心的学术思想。“觉”兼具信仰和学术理性双重特征。它可以被视为北方士人在经世致用的时代潮流下,突破了宋明理学学术体系的一项学术成就。傅山在道学思想的基础上诠释和吸收先秦儒、墨、名等家的思想,并大力批判宋明诸子的理学思想。傅山的道学思想借鉴佛教思想之处实多,但在宇宙论问题上始终站在道家思想的立场上。道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蕴含了道的应用和表达问题。傅山的医学思想以人体“水火互藏”说为基础,因此重视人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由于个体的精神状况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较大,所以他在思考“道”与“术”的关系时,注重具体的“世”的背景。傅山不仅对人的表达问题有深刻思考,而且对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规律也有自己的探索。他在文学和书法上追求“自然”境界,显示了其文艺思想的道学特征。
陈怡彬[7](2020)在《马王堆简帛用字研究》文中提出马王堆简帛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於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内容涉及经典、医学、数术、历史等多种类型,共计十一万余字。本文以马王堆出土简帛为研究对象,以马王堆简帛数据库及秦汉出土简帛数据库为依据,对其中的用字情况进行穷尽性筛选和考察,共统计出2831组用字组,从共时历时、文献种类、字际关系等多种角度对用字习惯进行研究,从数据出发分析马王堆简帛用字比例情况,并讨论普遍存在的用字特点。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主要介绍马王堆汉墓概况及马王堆简帛各类文献的内容、时代、抄写状况等。第二节为研究现状综述,介绍目前学界对马王堆简帛的内容考释、用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节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从宏观角度考察马王堆简帛的用字特点。第一节从数据出发,对马王堆简帛整体及各类文献的用字比例进行计量研究。第二节考察记录同一词所使用的借字中出现多种同声符字形的现象。第三节则以文献类型为切入点,考察同种类文献内部记录同一词出现多种用字的现象及成因。第三章研究马王堆简帛“特有”及“特殊”的用字现象。第一节研究马王堆简帛“特有”文本之用字,即该词在目前所见同时期出土文献中仅见於马王堆简帛,因此其用字习惯也为马王堆简帛特有。第二节研究马王堆简帛的“特殊”用字现象,或其中的某些用字形式仅见於马王堆简帛中。第四章选取马王堆简帛中部分常用词的辞例进行用字习惯研究。本章从字际关系角度分类,第一节讨论只使用借字的用字现象,第二节讨论本字、借字同时使用的用字现象。本章均从历时及共时的角度对其进行用字习惯的考察。第五章为马王堆简帛用字的内部差异对比。第一节将《老子》甲本及乙本进行对比,具体分析用字习惯差异及各版本特点。第二节考察《战国纵横家书》前後内容产生用字习惯的差异的现象及原因。
崔安源[8](2020)在《身国一体—老子的圣人之道研究》文中认为“身国一体”指的是:其一,统治者是集治身与治国于一体的存在;其二,治身即治国,治国即治身,身国互喻;其三,统治者在治身与治国上有共同的原则,二者之间可以互通。“身国一体”并非由老子直接提出,本文将其视为老子“身国关系”与“圣人之道”的体现。在老子思想中“身”的含义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作身体而言;二是作生命而言;三是作为自己或自身。“国”在老子思想中指的是“诸侯国”。要准确把握老子思想中“治国”的内容,必须还要弄清“天下”这一观念及其与“国”的关系。本文将老子思想中圣人治身之道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知足”、“守柔”和“身退”三个方面,并将老子的圣人治国之道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知止”、“善下”和“政闷”三个方面。治身与治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老子思想中治身之道与治国之道的主体是“圣人”;二者存在可以互通的原则是“自然”;它们之间共同的内核是“道”;圣人治身与治国的最终目的是“为而不争”,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为无为,则无不治”。“身国一体”作为老子身国关系与圣人之道的体现,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黄老道家的影响最大。另外,它在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当中也有所体现。本文以老子思想为线索,引出“身国一体”这一重要理念,突出和强调“身国关系”问题在整个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本文以老子“身国一体”这一理念为导向,为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政治和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晨昕[9](2019)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健身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有机统一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长期以来,健身气功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道德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数千年来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渗透影响下,健身气功修炼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无不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就健身气功修炼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来说,涵养道德自始至终都是其重要的核心问题。然而,传统道德和健身气功是两个具有历史跨度的庞大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思想文化的时代性、语言词义的变异性以及结构体系的复杂性都是当今人们研究和认识二者关系的难点。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气功修炼人群的空前壮大,由于人们缺乏对涵养道德的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修炼“出偏走火”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某些有害气功组织的诱导和破坏下,气功修炼不仅没有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还发生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定和谐的突破道德底线之事,极大地制约了健身气功事业的良性发展,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弘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中有很多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有待深入挖掘和阐发。健身气功作为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关系无疑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如果对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关系的认识一知半解或实践偏废一隅,广大习练群众的全面健康就始终难以顺利实现,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坚定就始终难以付诸现实,特别是有害气功偏离道德之轨而祸国殃民可谓前车之鉴。因此,对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研究无论是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还是在为广大习练群众树立全面正确的健康观和道德观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下系统全面地研究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从而深入挖掘整理健身气功修炼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保护做出现实意义上的贡献,进而为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做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本研究选择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理性思辨法、访谈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传统道德观、中医养生学等研究理论,结合专家和长期习练者的访谈记录作为实证分析材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详细辨析涵养道德概念的广狭义和不同层面健身气功修炼的内涵;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切入点,客观地分析涵养传统天道的基本构成;深入探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在道、法、术、器各层面之关系与具体表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对健身气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挖掘并整理,是中华文化自信落地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2)对涵养道德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建构,揭示了传统养生文化中涵养道德的真义,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间的关系;3)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全国健身气功业界精英和专家们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一手实证分析材料,打破该研究领域单纯采用理性思辨方法单一的局限。本研究结论为:(1)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分析,无论狭义的道德还是广义的道德,其本质属性均为规范性,二者在调整行为对象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关于涵养道德的概念,我们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即狭义的涵养道德和广义的涵养道德。狭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称人道。广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简称天地之道。(2)健身气功修炼是指大众或个人所进行的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炼丹等活动。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是指进行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的根本原则和目标。(3)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而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是健身气功修炼的根本原则,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广义的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分别是气道、阴阳之道、自然无为之道、中庸之道和明心见性之道。(4)涵养气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气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健身气功以气、精气神、能量作为修炼的对象和内容。(5)涵养阴阳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阴阳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之规律;遵循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之规律。(6)涵养自然无为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具体体现在健身气功修炼要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效法自然界动植物特点和循环运转特点;由后天返还先天、不用识神用元神的修炼原则和具体方法上。(7)涵养中庸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中庸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修炼标准;练功火候的把握;育正气、尚仁爱、修至善的狭义涵养道德要求贯穿修炼始终。(8)涵养明心见性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明心见性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体现在修炼追求“三调合一”的境界;渐门修行、返观内景和“安坐收心”的修炼方法;练功生活化的修炼要求。
赵指南[10](2019)在《太极哲理及太极拳拳理、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太极健康理念及其传统养生功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医摄生理念等诸多特色。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大对太极哲理及太极拳拳理、医理方面的研究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以太极哲理为基础,深入探讨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拳理及其中医养生意义之间的联系,以期进一步揭示太极拳对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查阅、搜集太极哲理及太极拳拳理、医理相关的历代着作以及现代文献,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分析,并听取多位专家的意见、建议,结合本人多年的太极拳专业训练及实践体会,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凝练观点,得出结论。本研究首先从太极文字疏析、历代演化、哲理辨析三个方面对太极哲理进行探究。其次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并从太极、元气、阴阳、五行、道家、儒家、佛家、兵家思想等八个方面对太极拳拳理进行解析。再次从太极拳中医养生保健意义角度,探究其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结果:经研究表明,太极哲理以气论为基石,以阴阳为核心,以五行为属性,以太极图为其直观表现的哲学内涵,并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正是以太极哲理为理论基础,所谓太极拳“理根太极”。经研究发现,整套拳法鲜明地体现着中医整体观念及形神兼修原理,传统养生思想始终贯穿于太极拳拳理之中,正所谓太极拳“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结论:1、“太极”哲学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发生、发展、演化的历史,从文化层面疏解,其在吸收儒、释、道三家思想基础上,包含气论、阴阳、五行并以太极图为直观表现的庞大的中华传统哲学体系。2、太极拳“理根太极”,历经数百年演变而形成多种流派。但究其拳理,其均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太极哲理的土壤。3、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习练方法,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如有助于宁心安神、益肺吐纳、疏肝调志、健脾助运、补肾固腰、舒经通络。4、太极哲理与太极拳拳理、太极拳医理三者在概念阐释、理论深化和推广发展等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道术并重,是三者之间的基本理念;形神共养,是三者之间的重要内容;古今承接,是三者之间的时代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 |
|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 |
|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 |
| 二、“忘”之意蕴 |
| 三、“仁义”“礼乐”所指 |
|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 |
|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 |
|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 |
| 三、“聪明”与“知” |
|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 |
| 一、何谓“大通” |
|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 |
| 三、“坐忘”与“逍遥游” |
| 第四节 何谓“坐忘” |
| 一、解“坐” |
| 二、“坐忘”与“心斋” |
| 三、“坐忘”与“吾丧我” |
|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 |
|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 |
|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 |
|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 |
| 三、“坐忘自得” |
|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 |
| 小结 |
|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 |
| 一、“坐忘遗照”出处 |
|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 |
|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 |
|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 |
| 余论 |
|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 |
|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 |
|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 |
|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 |
| 三、“存思”与“坐忘” |
|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 |
| 一、重玄学溯源 |
|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 |
|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 |
|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 |
|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 |
| 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 |
| 三、石刻《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 |
|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 |
|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 |
| 第一节 “坐忘”与“禅” |
| 一、“禅”义溯源 |
|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 |
| 三、“枯木龙吟” |
|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 |
|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 |
|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 |
|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老子》首章中的相关问题考证 |
| 一、传世本《老子》章次的编订 |
| 二、《老子》的“道”与“名” |
| 三、“有欲”“无欲”隐含了心性论端倪 |
| 《老子》政治哲学研究的两条线索 |
| 一、《老子》文本内部的张力 |
| 二、《老子》中的“天之道” |
| 三、《老子》中的“道”和“德” |
| 早期《老子》文本及其思想变化 |
| 一、《老子》文本的分章 |
| 二、早期《老子》文本变化及其思想变化 |
| 三、几个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选题背景 |
| 2.研究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国内研究现状 |
| 2.国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1.研究思路 |
| 2.研究方法 |
|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1.重点难点 |
| 2.创新点 |
| 一、 “养生”概念的界定及老子养生观的产生背景 |
| (一) “养生”概念的界定 |
| (二)老子养生观的产生背景 |
| 1.前人的养生实践 |
| 2.社会历史背景 |
| 3.思想文化背景 |
| 二、老子养生观的内容 |
| (一)养生的原则 |
| 1.道法自然 |
| 2.形神兼养 |
| (二)养形的方法 |
| 1.贵身重生 |
| 2.大患如身 |
| (三)养神的方法 |
| 1.啬宝精气 |
| 2.养心止欲 |
| 3.致虚守静 |
| 4.尚柔不争 |
| (四)养生的目的 |
| 三、老子养生观的评价及其当代价值 |
| (一)老子养生观的理论贡献及局限 |
| 1.理论贡献 |
| 2.理论局限 |
| (二)老子养生观的历史影响 |
| 1.对后世道教的影响 |
| 2.对传统中医养生的影响 |
| (三)老子养生观的当代价值 |
| 1.有利于树立悦生惜死的生死观 |
| 2.有利于缓解焦虑,提高受挫能力 |
| 3.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现状 |
| 三、文章结构 |
| 第一章 玄学视域下的形神建构 |
| 一、魏晋形神观与玄学哲思 |
| (一)两汉三国时期的形神观 |
| (二)以无为本的正始玄学形名观 |
| (三)王弼言、意、象的符号逻辑 |
| 二、人的“形神”之美转向美学的“形神” |
| (一)身体的“形”“神”之美 |
| (二)嵇康“以心为主”的听觉形象 |
| (三)嵇康形神之“和”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建构 |
| 三、顾恺之“形神兼备”的艺术观 |
| (一)顾恺之的绘画实践与“以形写神”的美学命题 |
| (二)“有情而无累”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 |
| (三)“形神兼备”与“虚实相生” |
| 小结 |
| 第二章 佛学背景下的形神新变 |
|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形神观的否定 |
| (一)龙树的中观美学对玄学形神美学的瓦解 |
| (二)慧远的神本体佛家形神观 |
| (三)“形”与“神”....现象与空间的重释 |
| 二、佛学形神思想与山水艺术的建构 |
| (一)佛学“神不灭”思想与宗炳的形神美学 |
| (二)澄怀味象与山水画理论的艺术形象建构 |
| (三)神超理得与山水画论艺术精神构建 |
| 三、“理”与“悟”.....谢灵运山水诗对形神的超越 |
| (一)道生的顿悟形神观 |
| (二)谢灵运山水诗“由景到境”的形象超越 |
| 小结 |
| 第三章 儒家传统形神观的融合新解 |
| 一、士人阶层的情本形神美学观 |
| (一)范缜与《神灭论》 |
| (二)刘勰论文章之“神思”与“物象” |
| (三)《文心雕龙·风骨》中的“形神”美学观 |
| 二、南北朝民间志怪小说中的儒家形神观 |
| (一)儒家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化形神观 |
| (二)儒家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伦理形神观 |
| (三)和乐思想统摄下的形神审美范式 |
| 小结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明确 |
| 一、两晋起止时间 |
| 二、两晋文章的范围 |
| 三、本文对“文学”一词的理解与讨论范围 |
| 小结 |
| 第二节 两晋文章文学研究综述 |
| 一、两晋文章宏观性文学研究 |
| 二、两晋文人心态与文艺综合研究 |
| 三、两晋文章相关专门文学研究 |
| 四、两晋文章文献资料整理 |
| 小结 |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目标和创新之处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目标 |
| 三、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广陵绝响与两晋文学的思想开篇 |
| 第一节 魏晋易代与文士的分道扬镳 |
| 一、司马氏夺权引发的思想裂变 |
| 二、嵇书绝交:文人与士人的分化 |
| 三、向秀失途:文人向士人的回归 |
| 第二节 任诞背后的苦闷与反抗 |
| 一、竹林文人:当时任诞的群像 |
| 二、阮籍佯狂:行不对心的悲怆 |
| 三、嵇康疏放:心口不一的狷狂 |
| 本章小结 混乱之中的文人思想转向 |
| 第二章 西晋士风与西晋文章的形式新变 |
| 第一节 西晋党争与士风的转向 |
| 一、西晋立国以来的朝局分庭 |
| 二、二十四友:貌同神异的短暂浮华 |
| 三、金谷之集:自我觉醒的别样风雅 |
| 第二节 西晋文章思想与艺术的新变 |
| 一、东施效颦:从行事任诞到放纵欲望 |
| 二、破而后立:从裴頠崇有到向郭注庄 |
| 三、妙笔逞才:从华章繁缛到理论之光 |
| 本章小结 短暂安宁中的纤巧玄思 |
| 第三章 南渡前后的文章与文人心态变化 |
| 第一节 从和平时的不问国事到战乱时的匡世救亡 |
| 一、临危受命匡扶国邦的国士心态 |
| 二、戎马倥偬乱世救亡的英雄心态 |
| 第二节 从和平时的积极入世到战乱时的隐遁山林 |
| 一、战乱之前的入世心态 |
| 二、战乱之时的避世心态 |
| 第三节 从北上文人的不得遂志到南渡文人的委屈慷慨 |
| 一、南渡之前:北上南人的备极辛酸 |
| 二、南渡以后:北方文人的委曲求全 |
| 第四节 君权与父权在文人心中的淡化 |
| 本章小结 衣冠南渡对晋人思想的影响 |
| 第四章 东晋玄风与东晋文风的由绮至清 |
| 第一节 东晋偏安与再度奏响的玄远之音 |
| 一、东晋的官场对峙与偏安之风 |
| 二、玄佛合流:超逸绝尘的文章审美 |
| 三、兰亭之会:辉映千古的风雅情怀 |
| 第二节 陶渊明与两晋文学的精神格局 |
|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
| 二、集大成者:轻绮至极的返璞归真 |
| 三、有晋高风:仁民爱物的思想精神 |
| 本章小结 山水田园滋养的思想之光 |
| 第五章 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 |
| 第一节 一斑见全豹:两晋文章的历史地位 |
| 一、两晋文章的特色 |
| 二、《芙蓉女儿诔》与曹雪芹对两晋文章气象的继承 |
| 第二节 一沙一世界: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 |
| 一、《世说新语》中的两晋文人风骨 |
| 二、《王粲登楼》与郑光祖对两晋风神的追慕 |
| 本章小结 两晋文章与文人的重要意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 1. 关于傅山 |
| 2. 关于“道学” |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 1. 关于傅山道家思想的研究 |
| 2. 关于傅山与道教的研究 |
| 3.傅山思想的研究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四、研究创新 |
| 第一章 傅山与道家道教之因缘 |
| 第一节 时代和地域 |
| 一、时代思潮 |
| 二、地域社会 |
| 第二节 家世和生平 |
| 一、傅山的家世 |
| 二、“本自才情人” |
| 三、道士与遗民 |
| 四、“老来归宿” |
| 第三节 道学与傅山的反清活动 |
| 一、“忠孝神仙” |
| 二、“圣人不仁” |
| 第二章 傅山的道家思想 |
| 第一节 道与气 |
| 一、有无论 |
| 二、论理、气 |
| 第二节 道与识 |
| 一、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 |
| 二、“修性反德”: 工夫论的路径规划 |
| 三、“真知”和“情实”: 道的两个面向 |
| 第三节 黄老与老庄 |
| 一、方外人行方内事 |
| 二、政治思想 |
| 三、事功思想 |
| 第三章 傅山的道教信仰与思想 |
| 第一节 傅山的宗教观 |
| 第二节 傅山的道教思想 |
| 一、道派师承 |
| 二、道教着述 |
| 第三节 内丹理论 |
| 第四章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思想体系 |
| 第一节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研究 |
| 一、傅山的学术观 |
| 二、道学与儒学 |
| 三、道学与佛学 |
| 四、道学与名家、墨家思想 |
| 第二节 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文艺 |
| 一、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思想 |
| 二、道学与傅山的文艺思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马王堆简帛用字特点 |
| 第一节 马王堆简帛用字习惯计量研究 |
| 第二节 同一词借用同声符的多种用字形式 |
| 第三节 同种类文献中记一词使用多种用字形式 |
| 第三章 马王堆简帛特有及特殊用字现象 |
| 第一节 马王堆简帛特有用字现象 |
| 第二节 马王堆简帛特殊用字现象 |
| 第四章 马王堆简帛用字共时及历时考察 |
| 第一节 只用借字的用字现象的共时历时考察 |
| 第二节 并用本字及借字的用字现象的共时历时考察 |
| 第五章 马王堆简帛用字内部对比 |
| 第一节 《老子》甲本、乙本用字习惯差异 |
| 第二节 《战国纵横家书》用字习惯差异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後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研究思路 |
| 五、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老子思想中圣人治身之道 |
| 第一节 老子思想中“身”的释义 |
| (一)“身”的含义 |
| (二)老子思想中“身”的含义 |
| (三)老子思想中“身”与“治身”的关系 |
| 第二节 老子思想中治身之道的主要内容 |
| (一)“知足” |
| (二)“守柔” |
| (三)“身退” |
| 小结 |
| 第二章 老子思想中圣人治国之道 |
| 第一节 老子思想中“国”的释义 |
| (一)“国”的含义 |
| (二)老子思想中“国”的含义 |
| (三)老子思想中“国”与“治国”的关系 |
| 第二节 老子思想中治国之道的主要内容 |
| (一)“知止” |
| (二)“善下” |
| (三)“政闷” |
| 小结 |
| 第三章 老子思想中圣人“身国一体”之道 |
| 第一节 “身国一体”在老子思想中的释义 |
| (一)“身国一体”的含义 |
| (二)“身国一体”是老子身国关系的展现 |
| (三)“身国一体”是老子圣人之道的体现 |
| 第二节 “身国一体”在老子思想中的主体、内核、原则与目的 |
| (一)“身国一体”在老子思想中的主体——“圣人” |
| (二)“身国一体”在老子思想中的内核——“道” |
| (三)“身国一体”在老子思想中的原则——“自然” |
| (四)“身国一体”在老子思想中的目的——“为而不争” |
| 第三节 “身国一体”作为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
| (一)“身国一体”作为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平议 |
| (二)“身国一体”作为老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
| 小结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1.1.2 健身气功是我国当代宣传与推广的重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 1.1.3 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迫切需要准确认识与把握 |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 1.2.1 关于健身气功修炼与传统养生原则的研究进展 |
| 1.2.2 关于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关系的研究进展 |
| 1.2.3 关于健身气功研究的外文文献综述 |
| 1.2.4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2 研究对象、方法与设计 |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2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 2.2.1 研究假设 |
| 2.2.2 创新之处 |
| 2.3 研究思路 |
| 2.4 研究内容 |
| 3 基本概念厘定 |
| 3.1 涵养道德 |
| 3.1.1 “涵养”释义 |
| 3.1.2 “道德”概念探幽 |
| 3.2 健身气功 |
| 3.3 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法、术、器 |
| 3.4 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 |
| 4 涵养道德与天人合一之关系 |
| 4.1 涵养道德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 |
| 4.2 传统天道之基本构成 |
| 5 涵养气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5.1 通天下一气 |
| 5.2 精气神统一于气 |
| 5.3 气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 |
| 5.4 气与健身气功修炼 |
| 5.5 精气神与健身气功修炼 |
| 5.6 能量与健身气功修炼 |
| 5.7 势与健身气功修炼 |
| 6 涵养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6.1 阴阳之道 |
| 6.2 阴阳动态平衡之道即是养生之道 |
| 6.3 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7 涵养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7.1 自然无为之道 |
| 7.2 养生要求合于天之时空变化之道 |
| 7.3 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7.4 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8 涵养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8.1 儒家中庸之道的本意及其思想基础 |
| 8.2 中庸之道与传统养生文化 |
| 8.3 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8.4 狭义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 |
| 9 涵养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9.1 佛教之明心见性之道 |
| 9.2 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 9.2.1 气功三调出“止观” |
| 9.2.2 司马承祯效“北宗” |
| 9.2.3 行住坐卧学慧能 |
| 9.2.4 返观内景与健身气功修炼 |
|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10.1 研究结论 |
| 10.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太极哲理探究 |
| 1.1 太极文字疏析 |
| 1.1.1 “太”与“极”字义 |
| 1.1.2 “太极”词义 |
| 1.2 太极哲理历代演化 |
| 1.2.1 秦汉时期——太极元气说 |
| 1.2.2 魏晋时期——太极贵无论 |
| 1.2.3 唐时期——太极之理趋于丰富 |
| 1.2.4 宋时期——太极之学趋于多元 |
| 1.2.5 明清时期——太极系心学及天道本体 |
| 1.2.6 太极哲理现代研究 |
| 1.3 太极哲理辨析研究 |
| 1.3.1 太极与气论 |
| 1.3.2 太极与阴阳 |
| 1.3.3 太极与五行 |
| 1.3.4 太极与道家 |
| 1.3.5 太极与儒家 |
| 1.3.6 太极与佛家 |
| 1.3.7 太极与太极图 |
| 1.4 小结 |
| 2 太极拳拳理探析 |
| 2.1 太极拳发展脉络 |
| 2.1.1 太极拳起源与演化 |
| 2.1.2 太极拳传承与发展 |
| 2.2 太极拳基础理论 |
| 2.2.1 太极拳理以太极为本原 |
| 2.2.2 太极拳理以气论为根基 |
| 2.2.3 太极拳理以阴阳为指导 |
| 2.2.4 太极拳理以五行为术数 |
| 2.2.5 太极拳理中的道家思想 |
| 2.2.6 太极拳理中的儒家思想 |
| 2.2.7 太极拳理中的佛家思想 |
| 2.2.8 太极拳理中的兵家思想 |
| 2.3 小结 |
| 3 太极拳医理探索 |
| 3.1 太极拳有助于宁心安神 |
| 3.2 太极拳有助于益肺吐纳 |
| 3.3 太极拳有助于疏肝调志 |
| 3.4 太极拳有助于健脾助运 |
| 3.5 太极拳有助于补肾固腰 |
| 3.6 太极拳有助于舒经通络 |
| 3.7 小结 |
| 4 讨论 |
| 4.1 太极哲理为太极拳拳理、医理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
| 4.2 太极拳拳理、医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印迹 |
| 4.3 太极哲理、拳理、医理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价值 |
| 4.4 太极哲理、拳理、医理需从多角度多形式的深入研究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文献综述 太极哲理历史演进及太极拳理、医理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已发表学术论文 |
| 附录3: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