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鑫,秦懿囡,杜元灏[1](2021)在《杜元灏教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文中研究说明杜元灏教授基于《灵枢》中呃逆的外治法,提出了"平抑胃气,调神止呃"的治疗原则,疗效显着。文章总结杜元灏教授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并从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角度进行了阐述,也借此探讨针灸治疗内脏疾病的思路。
晏绢虹[2](2020)在《加味止嗽散治疗感染后咳嗽(风邪伏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止嗽散对感染后咳嗽(风邪伏肺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VAS、LCQ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丰富加味止嗽散治疗本病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到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一病区门诊就诊且符合感染后咳嗽(风邪伏肺证)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美敏伪麻溶液(惠菲宁);试验组予服用加味止嗽散,两组病例疗程均为7天。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例的中医证候积分、VAS和LCQ积分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并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加味止嗽散与美敏伪麻溶液的临床疗效。结果:1.加味止嗽散与美敏伪麻溶液均能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咽痒、气急等临床症状。其中对照组予口服美敏伪麻溶液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3.53%,而试验组使用加味止嗽散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93%,差异显着(P<0.05)。2.经治疗后两组病例的LCQ积分均较前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且加味止嗽散疗效比美敏伪麻溶液明显(P<0.05)。3.治疗后两组病例的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结果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加味止嗽散能有效降低感染后咳嗽(风邪伏肺证)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咳嗽视觉模拟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着,安全可行,无明显不良反应。
芦芸[3](2019)在《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基于对针刺不良事件的文献研究,对针刺安全起源—《素问·刺禁论》进行探究,对现代国内外针刺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试图系统总结针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对针刺不良事件和针刺安全的内涵、构成因素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尝试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进而在针刺诊疗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针刺安全规范,指导临床针刺安全。研究内容:首先,本课题结合针刺诊疗流程概念,提出了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是指在针刺诊疗过程中,减少与针刺诊疗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并将其不良事件控制到可接受的最低限度。其次,本课题研究了针刺诊疗流程及其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诊疗流程的完整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基础;针灸医师的专业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关键;患者的配合程度是针刺诊疗安全的保障;针灸针的恰当使用是针刺诊疗安全的重点;诊疗环境的卫生清洁是针刺诊疗安全的要求。第三,本课题提出针刺诊疗流程定义,一般而言,完整的针刺诊疗流程包括:接待病人、了解病情、确定方案、进行针刺、结束治疗、随访及复诊;并结合针灸医师、患者、针具及环境等因素,对其各个环节和细节提出安全规范要求。此外,本课题对针刺不良事件的病案报道细节进行探讨,对针刺操作者背景、患者描述、针刺治疗描述、不良事件及处理描述、讨论这5个部分进行阐述;并针对针刺诊疗流程中的要求,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同意书: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针刺安全核查表及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法:首先,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刺禁论》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典医学对针刺意外和针刺安全的认识。其次,采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等方式,利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运用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及相关书籍,对国内外现代医学在针刺意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及总结,归纳出导致针刺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研究结果:本论文首先从经典文献《素问·刺禁论》中探寻古代的针刺安全雏形。其次通过对国内外不良事件文献的梳理,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医师、患者、针具及诊疗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并结合针刺诊疗流程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此外,本研究详细探讨了针刺诊疗流程的各个环节及细节的安全规范要求,对针刺不良事件病案报道的细节进行探讨,并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书,可以为针刺规范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景亚军[4](2018)在《常用针具局部松解对骨骼肌损伤效应的组织形态与病理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针刺是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一直被视为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及毒副作用小的“绿色”治疗方式。长期以来,以毫针为代表的多种针具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临床康复治疗,并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近几十年来,在毫针基础上研发的各种新型针具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劳损性肌筋膜炎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然而有关新型针具的相关基础研究却未能齐头并进。新型针具相关基础研究十分薄弱,且这些针具的具体治疗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基于《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的文献记载,在介绍其治疗机制时,多是以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和疏通经络来阐述其作用机制。而使用针具实施局部软组织松解作为一种有创性和侵入性治疗方式,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探讨和观察这些新型针具局部松解治疗是否对松解局部组织造成损伤及松解后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因此,明确使用这些针具进行局部松解治疗后局部组织的组织形态变化及病理变化转归十分重要。故本课题选用小针刀、刃针、铍针、松筋针、银质针及长圆针6种常用针具开展动物实验研究,以为新型针具临床使用提供组织形态学及病理学依据。研究目的1.在大体水平,肉眼观察使用小针刀、刃针、铍针、松筋针、银质针及长圆针6种常用针具模拟实施局部松解对大鼠松解局部肌组织的影响;2.在组织水平,光镜与电镜下观察使用以上6种针具模拟实施松解对大鼠松解局部肌肉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3.在组织水平,光镜与电镜下观察使用以上6种针具模拟实施松解后不同时期松解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转归。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与操作:将108只健康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松筋针组、银质针组、长圆针组、小针刀组、刃针组及铍针组6组,每组18只。正常饲养,恒温、恒湿,自由饮水、饮食。适应性饲养1周后,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50mg/kg质量)麻醉,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去毛、备皮、消毒。术者分别参照松筋针、银质针、长圆针、小针刀、刃针及铍针人体松解操作方法,于大鼠两侧腓肠肌肌腹中部同一部位实施模拟松解(刺入深度0.5~0.8cm,松解2~3次),操作时要求术者松解力度、范围及时间尽量保持相同,术毕用无菌棉球按压术区2~3 min,无菌创可贴包扎。此外,松筋针组、银质针组、小针刀组及铍针组各预留1只大鼠实施局部松解大体观察。2.实施大体观察:松筋针组、银质针组、小针刀组及铍针组每组各取1只实验大鼠麻醉后,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将灌注针从左心室前壁刺入到左心室,用生理盐水灌注,同时剪开右心耳,让生理盐水从右心耳流出,肝脏变白则停止。换用4%多聚甲醛固定液进行灌注内固定,待后肢变硬后,选用松筋针、银质针、小针刀及铍针4种针具于大鼠腓肠肌肌腹实中部模拟施松解干预。出针后肉眼观察局部损伤情况,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余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第3天、7天及15天时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50mg/kg质量)麻醉后,无菌条件下打开术区皮肤,解剖显微镜和肉眼大体观察各时间点局部组织形态变化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3.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观察:每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3天、7天、14天、21天及30天过量麻醉处死。解剖分离腓肠肌,并于低温下快速切取干预部位肌组织1~2cm,经生理盐水漂洗干净后,投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4℃条件下固定24小时以上。经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后,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Mallory三色染色(Mallory trichrome staining)及Ⅰ/Ⅲ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光镜下观察松解后局部肌组织的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过程。采用cellSens-Entry1.15软件采集图像(tiff格式),使用Image Pro-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处理所有图片并计算较远纤维相对面积和Ⅰ/Ⅲ型胶原积分吸光度值(intensive optical density,IOD)。并进行炎性细胞计数、成纤维细胞计数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计数分析。4.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每组解剖分离腓肠肌后,低温下迅速至于PBS缓冲液中漂洗2~3次,低温条件下将漂洗后的组织切成2mm×2mm长条状,迅速投入盛2.5%戊二醛固定液的培养皿中1~2分钟。待组织稍固定后,将其切为1mm3大小的组织块投入2.5%戊二醛固定液4℃下固定4小时。超薄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松解局部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研究结果1.大体观察:肉眼大体观察可见带刃型针具针刺局部出血较多,渗血持久;圆钝型针具针刺局部基本无出血,渗出较少。这可能与针具的锋利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生理盐水与多聚甲醛灌注后针刺,出针后可见局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洞样创区。针刺后第3天,打开针刺部位皮肤,肉眼可见针刺局部不同程度的细胞外分泌物堆积,解剖镜下可见局部胶原纤维与皮部粘连。第7天时肉眼可见针刺局部创区分泌物增多,高于局部组织平面。第15天,可见创区局部分泌物基本吸收,解剖镜下可见仅有少量纤维与局部皮肤粘连。2.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观察:HE染色、Mallory三色染色后,光镜下局部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观察:干预后第3天,光镜下可见肌纤维溶解、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第7天,炎性细胞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肉芽组织增生;第14天,局部胶原堆积伴肉芽组织大量形成;第21天,胶原减少,肉芽组织机化;第30天,光镜见局部组织瘢痕化。Mallory染色可见,干预后局部胶原纤维呈现从形成至增加,再逐渐缓慢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与HE染色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胶原相对面积比较,不同时间、不同直径和类型针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具类型与直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干预后各时期松解局部均存在I/III型胶原纤维,I/III型胶原着色区域显示为棕黄色,I其在局部瘢痕早期分泌量较多后期沉积较多,而III型胶原纤维逐渐减少,最后表现为I/III型胶原比例倒置。两类针具干预后,MVD、成纤维细胞计数及IOD值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第7d达到峰值,其后逐渐下降。同一时间,同类针具不同直径间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类针具不同直径间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类针具不同直径间IO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针具不同时间点间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针具不同时间点间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针具不同时间点间I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电镜观察:正常骨骼肌肌纤维排列整齐,Z线清晰,线粒体分布均匀,排列规则。长圆与刃针干预后3小时,电镜下可见部分肌原纤维紊乱、断裂、溶解,Z线模糊不清,线粒体肿胀及空腔化,线粒体嵴变短或消失;第3天,两组均可见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细胞质一极或两极形成细胞质突起和延伸。细胞核周围有许多肌丝形成,提示损伤的肌原纤维进行修复;第30天,可见肌原纤维溶解灶及溶酶体,间质中尚有成纤维细胞且胶原纤维大量增生。结论1.大体观察表明,这些针具对局部肌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性;带刃型针具较圆钝形针具更易损伤局小血管及神经组织。2.镜下观察表明,这些针具对局部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效应,损伤后局部组织尚不能完全修复而瘢痕化;统计分析表明,针具类型与直径均是其损伤效应的决定因素;同类型针具,直径较大者其损伤效应更加明显;相同直径的针具,圆钝型针具损伤性大于带刃型。3.病理变化观察,这些针具局部松解干预后,局部肌纤维断裂、溶解及坏死;产生异常炎性反应,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活跃及胶原蛋白等过度分泌,最终导致局部组织不可逆性损伤。4.基于以上结论,临床治疗时应避免选择直径较大针具实施局部松解治疗,以免造成局部组织不可逆性损伤;其次,同一部位应避免短期内反复实施松解,反复松解可导致局部持续性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
冯一帆[5](2018)在《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颈三针合肩三穴针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CMPS)的临床观察,探讨此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组治疗,每组30例。以“颈三针合肩三穴法”为治疗组,以“常规取穴法”为对照组。以上两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6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根据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和NPQ颈痛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观测与评定,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以评价疗效。结果:一、治疗前,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受试者的年龄、病程以及性别进行统计分析,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在这些方面两组具有可比性。二、治疗前,通过统计分析两组受试者的SF-MPQ中的PRI(疼痛分级指数)、VAS(视觉模拟评分)、PPI(现实疼痛强度)、SF-MPQ的总评分(即三项之和)以及NPQ颈痛量表评分,未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在这些方面两组具有可比性。三、治疗后,选择配对样本t检验,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PRI、VAS、PPI、SF-MPQ总评分以及NPQ颈痛量表评分做自身前后对比,结果显示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减轻患者局部疼痛以及改善疼痛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方面均有效果;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各项评分结果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减轻患者局部疼痛以及改善疼痛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方面优于对照组。四、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29例(原有30例,脱落1例),其中治愈6人(20.69%),显效17人(58.62%),有效5人(17.24%),无效1人(3.45%),愈显率为79.31%,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28例(原有30例,脱落1例,剔除1例),其中治愈2人(7.14%),显效13人(46.43%),有效10人(35.71%),无效3人(10.71%),愈显率为53.57%,总有效率89.29%。治疗组的疗效胜于对照组,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两组间疗效差异较明显。五、安全性评价:实验设计安全可靠性强,两组受试者在实验中并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本课题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观察比较,证明了颈三针合肩三穴针法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颈肩部疼痛、压痛等症状,在减轻疼痛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操作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治疗上可取得近期及远期的理想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颈三针合肩三穴法和对照组常规取穴法在治疗CMPS方面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表明颈三针合肩三穴针法治疗CMPS在临床中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采纳。
李晓陵,张帆,关昕,曹丹娜,王丰,吴迪[6](2016)在《应用MRI测量针刺缺盆穴安全深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别测量男性组与女性组针刺缺盆穴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数据参考,减少针刺意外发生,提高针刺安全性。方法:选取身体健康BMI指数在1824之间的在读研究生志愿者40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志愿者各20人。使用鱼肝油胶囊标记缺盆穴在体表的位置,并进行MRI扫描,在所获得图像上测量直刺缺盆穴至脏层胸膜深度,以此深度乘以75%为安全深度,对获得的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性组左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40.54±5.43)mm,安全深度为(30.41±4.07)mm;右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41.13±4.98)mm,安全深度为(30.85±3.74)mm。女性组左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35.18±4.54)mm,安全深度为(26.39±3.41)mm;右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34.89±4.29)mm,安全深度为(26.17±3.22)mm。左右侧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差异性比较P>0.05。针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性别差异性比较P<0.05。表明男性组与女性组各自的左右两侧缺盆穴危险深度、安全深度均无明显差异;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存在差异。结论:MRI技术为活体针刺穴位安全深度研究提供了安全、可靠、精确的数据,为临床针刺危险穴位应用提供参考。
程淑萍[7](2013)在《针刺左侧丰隆穴对健康青年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针刺健康青年左侧丰隆穴,采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阻抗指数及血管搏动指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在各个不同针刺时间点针刺该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特征,为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时合理选用丰隆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惠普Companion Ⅲ经颅多谱勒超声诊断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物理诊断科提供),探头频率7.5MHz,取样深度为3.0-6.0cm。采用0.35×40mm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选取16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人),年龄为21~25岁,经过TCD检测MCA显示血流量正常。受检者既往否认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并且在实验前48小时内无吸烟、饮酒,无服食影响本实验结果的药物,保持充足睡眠。实验经由本人同意并由本人签订自愿书后进行。实验中的室温保持在(24±2)℃,湿度为(60±5)%,针刺以及TCD检测操作都由专人负责,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的误差。被检测者采用仰卧位,探头经颞窗探测大脑中动脉末端,待经颅多普勒超声信号稳定后,记录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值。分别对进针前10分钟,进针时,行针时(针刺15分钟),出针时(针刺30分钟后),出针后10分钟5个针刺丰隆穴的不同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MCA)末端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的各参数值,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刺左侧丰隆穴时,左侧大脑中动脉(MCA)末端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在出针10min后与针刺前相比降低(P<0.05),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2针刺左侧丰隆穴时,左侧大脑中动脉(MCA)末端的平均血流速度(Vm)在出针10min后与针刺前相比降低(P<0.05),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3针刺左侧丰隆穴时,左侧大脑中动脉(MCA)末端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在行针时、出针10min后与针刺前相比降低(P<0.05),在进针时、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4针刺左侧丰隆穴时,左侧大脑中动脉(MCA)行针时的搏动指数(PI)与针刺前相比较显着下降(P<0.05),在进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5针刺左侧丰隆穴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末端的平均血流速度(Vm)、末端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末端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两侧大脑中动脉(MCA)阻抗指数(RI)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10min后分别与针刺前相比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1针刺左侧丰隆穴能使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提示针刺左侧丰隆穴可能减少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量,并且具有显着的负性后遗效应。2针刺左侧丰隆穴在行针时的时间点能降低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提示针刺左侧丰隆穴在行针时能降低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阻力。3针刺左侧丰隆穴对于右侧大脑中动脉的Vs、Vd、Vm、PI、RI无显着影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芯[8](2012)在《透穴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透穴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足内翻的疗效,评价透穴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足内翻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除接受基础治疗外,治疗组采用透穴刺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ESSS)及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足内翻程度,并将所得各量表评分分别进行组间与组内比较,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MESSS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透刺组与对照组组间MES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总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透刺组与对照组组间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组间情况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透穴刺法可以显着改善脑梗死后足内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疗效显着优于常规针刺组2.透穴刺法可以显着改善脑梗死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足内翻程度,其疗效显着优于常规针刺组。
刘耀岽[9](2010)在《《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针灸禁忌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内经》有关针灸禁忌的论述,已经基本完成了针灸禁忌理论体系的构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是对《内经》针灸禁忌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古代针灸禁忌的内容。目前对《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尚未见专题研究,有必要将分散于其中的针灸禁忌总结整理。古代针灸禁忌,多为古人针灸临床的经验教训总结,很多内容对现代临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减少医疗事故,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内经》针灸禁忌是针灸禁忌之源,《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是针灸禁忌之流,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有利于溯源穷流,探求针灸禁忌的历史演变。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中医学术研究等方法。借鉴了张景岳编辑《类经》的方法,首先选取针灸经典名作《内经》作为古代早期针灸代表作,将《内经》针灸禁忌的内容分门别类,以此作为针灸禁忌内容的主体框架;再选取明代针灸巅峰之作《针灸大成》作为古代后期针灸代表作,将《针灸大成》的针灸禁忌按《内经》的分类法附在《内经》之后,以类相从,共归纳为五个层面二十四项内容,如此则《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在结构上纲举目张,在时代上前后交相辉映。通过归类整理,初步构建《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理论框架,比较全面地了解针灸禁忌的主要构成与内容;通过分析对比,探求《内经》和《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异同点、历史演变及其与现代针灸临床的关系。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针灸禁忌的研究状况与研究趋势;(二)《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概述。这部分主要从宏观上描述《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总体情况;(三)《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五个层面与二十四项内容。这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对二书的针灸禁忌整理分类,具体阐述针灸禁忌的各项内容。(四)《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若干问题的探讨分析。操作技术层面的针灸禁忌是针灸禁忌最基础最直观的内容,至今对临床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生理层面的针灸禁忌重视患者个体生理特点,辨证辨病论治层面的针灸禁忌重视患者个体病理特点,二者对预防医疗事故、提高疗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时间禁忌层面的针灸禁忌以“天人合一”为理念,极具特色,然而古今争议不断;医生素质层面的针灸禁忌是预防医疗意外的重要保证。《内经》禁针穴记载的并不多,只有十个左右,《内经》倾向指出针刺的禁忌部位,警示在某一个区域针刺时应当慎针或禁针;《针灸大成》禁针穴则达三十多个,明显多于《内经》,由《内经》以指明禁针部位为主到《针灸大成》以记录禁针穴为主,提示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针灸禁忌的内容在不断地具体化、细节化。《针灸大成》针灸部位禁忌虽不如《内经》详尽,但极为简明,具有高度概括性。《内经》既注重针刺深浅与疗效的关系,又注重针刺深浅与针刺安全性的关系。《内经》对针刺浅深的衡量比较模糊,很少对具体穴位的针刺深度进行量化,《针灸大成》“考正穴法”则对大部分腧穴都注明了针刺的安全深度,对针刺安全和针灸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经》认为留针过长过短都有害;《针灸大成》则认为可以根据针感的松紧确定补泻及出针的时机,增强了针刺临床的可操作性。《内经》针刺消毒意识不强,《针灸大成》中的消毒意识明显增强,有选择制针材料以及药物煮针消毒的记载。《内经》已经注意采取一些针灸事故的预防措施,如防止滞针、折针的措施等,在针灸救误方面,《内经》只记载了晕针后“闷则急坐之”;《针灸大成》预防救误方面的内容则更为丰富,记载了多种晕针、断针之后的处理措施,还记载了防止灸疮感染的外敷药方。人处于大醉、大饥等异常生理状态下,此时人体“脉乱气散”,针后易引发晕针等不良后果。《内经》与《针灸大成》已经认识到针灸禁忌的性别与年龄差异,某些可以用于男患者的针灸治疗却不能用于女患者,尤其是孕期妇女;小儿囟门未合者,禁针灸囟门。疾病的病情往往错综复杂,如果离开了正确的诊断,就有可能出现重大的针刺事故。《内经》认为,针灸者首先必须明白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还要辨明疾病的病位病性,针灸治疗才不会违背“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才不会犯虚虚实实之戒,才不会补泻过度。与后世针灸古籍相比,《内经》在讨论针灸禁忌时,特别强调辨证辨病的准确性,并把辨证辨病误差作为导致的针灸不良后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内经》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强调“天忌不可不知也”,明确提出“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原则。《内经》针灸时间禁忌内容十分丰富,有四时禁忌、月相禁忌、用天干地支表述的针灸忌日、根据昼夜时辰变化的针刺禁忌等,《针灸大成》的针灸时间禁忌大部分内容可以从《内经》上找到源头。《内经》针灸时间禁忌在后世发展过程中常被任意推衍,并不断地注入阴阳术数方面的内容,使得时间禁忌的内容越来越多,有些时间针灸禁忌甚至变得不可理喻,受到古今医家的质疑。《内经》和《针灸大成》都认识到:提高医德修养和医术水平,对于预防针灸意外具有重要作用。《内经》的艾灸禁忌、火针禁忌主要着眼于治疗大法;《针灸大成》则记载了一些操作细节方面的禁忌。《内经》列举了几种不可艾灸的情况;《针灸大成》的艾灸禁忌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禁灸穴,部位禁忌,刺激量的禁忌,时间禁忌,点火禁忌,体位禁忌,逆针灸禁忌,灸后调摄禁忌,艾灸顺序禁忌等多个方面。《内经》提出火针不能用于热痹证,火针不适于体弱者;《针灸大成》则提出不可以用没烧红的火针针刺治病,火针进针切忌太深等。《内经》刺络放血疗法禁忌内容也较为丰富。《内经》与《针灸大成》都非常重视针灸禁忌,《内经》与《针灸大成》五个层面二十四项针灸禁忌是一个有机的总体。二书中很多针灸禁忌内容在现代临床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对针灸禁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经》操作技术层面,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内经》其它层面的针灸禁忌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尚有待加强。
余德芹[10](2010)在《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文中指出法医学是应用医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上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学科。法医学的诞生离不开法律的产生,法医学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法律的健全和发展。我国古代法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曾受到世界各国法医学者的重视。据现存的文献记载,我国是世界上开创法医学最早的国家。尤其至宋代,已发展到了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元明时期的法医学,虽未突破宋朝的成就,但无论在检验制度还是法医学着作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元朝极为重视法医检验,在元朝初期便颁布了检验法令,将验尸官验尸改为验尸官亲临现场,由仵作验尸。此外,还颁布了验尸文件,由主管机关印发后,发往各地州县,在检验中依式填写。可见,法医检验制度在元朝已越来越倾向于法令化了。《结案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提到现代法医学三大组成部分的文献,为现代法医学研究领域的雏形。同时它也是对中国古代法医学实践发展进行的一次总结。其中记载了许多有价值的检验报告。王与所撰《无冤录》是在《洗冤集录》的基础上,对尸体外表检验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弥补了《洗冤集录》的某些不足,进一步发展了法医学理论,并成为朝鲜与日本的检验参考专着,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明代则确定了三种死亡新法,并且建立从活体检查到尸体检查的程序等。但目前对元明时期法医学的研究仍是国内外法医学史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研究者为数有限,史料又不易读懂的情况下,系统地研究和阐述元明时期法医学的论着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笔者在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法医学的诞生、发展历程后,重点对元明时期的检验制度、法医学着作、法医学家以及对清代的影响等作了详细的介绍,以此丰富这一研究领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病因病机 |
| 2 治疗原则与选穴 |
| 2.1 针刺天鼎穴 |
| 2.2 针刺耳穴“胃” |
| 2.3 针刺星状神经节 |
| 2.4针刺颈夹脊 |
| 3 典型病案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研究方案 |
| 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病例选择 |
| 3.2 治疗方案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 5 技术路线(临床试验流程图) |
| 研究结果 |
| 1 入组情况 |
| 2 一般情况比较 |
| 3 疗效性分析 |
| 4 安全性指标比较(表 13、14) |
| 5 不良反应观察 |
| 讨论与分析 |
| 1 立题依据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3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1 西医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 2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 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 附表2 临床研究观察表 |
| 附表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 附表4 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针刺安全的认识源流与探究 |
| 1.1 “刺禁”内容阐释 |
| 1.2 “刺禁”与早期针刺安全规范 |
| 1.3 现代针刺安全的探究 |
| 第2章 针刺不良事件的国内外现代研究 |
| 2.1 针刺不良事件的内涵 |
| 2.2 国内针刺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
| 2.3 国外针刺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
| 2.4 小结 |
| 第3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影响因素 |
| 3.1 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 |
| 3.2 临床针刺诊疗流程 |
| 3.3 针刺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
| 3.4 针刺诊疗流程与针刺安全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 3.5 小结 |
| 第4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规范 |
| 4.1 接待病人的规范要求 |
| 4.2 了解病情的规范要求 |
| 4.3 确定方案的规范要求 |
| 4.4 针刺操作的规范要求 |
| 4.5 结束治疗的规范要求 |
| 4.6 随访及复诊的规范要求 |
| 4.7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的规范要求 |
| 4.8 小结 |
| 第5章 针刺安全相关文书 |
| 5.1 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 |
| 5.2 针刺安全核查表 |
| 5.3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 |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 6.1 结语 |
| 6.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新型针具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 2 存在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常用针具对骨骼肌损伤效应的大体形态学观察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章 常用针具对骨骼肌组织损伤效应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章 常用针具局部肌肉松解后肌组织的病理变化与转归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全文小结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问题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标准 |
| 3.4 脱落标准 |
| 3.5 中止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分组方法 |
| 4.2 治疗方法 |
| 5 意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
| 6 临床观察 |
| 6.1 观察方法 |
| 6.2 疗效观察性指标 |
| 6.3 临床疗效评定 |
| 7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基线比较 |
| 2 疗效分析 |
| 3 安全性评价 |
| 4 依从性分析 |
| 理论探讨 |
| 1 祖国医学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认识 |
| 1.1 病名及分类 |
| 1.2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
| 1.3 现代医家运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
| 2 现代医学对CMPS的认识 |
| 2.1 临床表现与激痛点的认识 |
| 2.2 相关学说 |
| 3 导师学术思想 |
| 4 问题与展望 |
| 4.1 存在的问题 |
| 4.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 |
| 附录2 NPQ颈痛量表 |
| 附录3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情况 |
| 1 对象与方法 |
| 1. 1 测量对象 |
| 1. 2 取穴标准、扫描方法及参数 |
| 1. 3 测量及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
| 1 中医对脑及血的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对脑的认识 |
| 1.2 中医对血的认识 |
| 2 祖国医学对经络的认识 |
| 2.1 经络系统的组成 |
| 2.2 经络的作用 |
| 2.3 血与经络的关系 |
| 2.4 脑与经络 |
| 3 关于丰隆穴 |
| 4 针刺对脑血流的影响研究 |
| 4.1 针刺对脑血流量的研究 |
| 4.2 关于血液流变学 |
| 5 现代医学对脑及脑血管的认识 |
| 5.1 关于脑的认识 |
| 5.2 关于脑血管 |
| 6 关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 6.1 经颅多普勒的发展源流 |
| 6.2 经颅多普勒的超声的原理 |
| 6.3 TCD的检测部位 |
| 6.4 经颅多普勒超声定量检测 |
| 6.5 TCD对于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变化 |
| 6.6 TCD的发展现状及临床应用 |
|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方法 |
| 1.1 实验仪器与针具 |
| 1.2 实验对象 |
| 1.3 研究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2.1 针刺左侧丰隆穴对左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 2.2 针刺左侧丰隆穴对右侧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 讨论 |
| 1 有关络穴的认识 |
| 1.1 络穴的定义 |
| 1.2 络穴的功效 |
| 1.3 络穴的运用 |
| 2 关于针灸禁忌的研究 |
| 2.1 关于禁针禁灸穴位的探讨 |
| 2.2 针灸禁忌部位 |
| 2.3 生理与针灸禁忌的关系 |
| 2.4 病情与禁针 |
| 3 关于本实验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探讨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后足内翻的认识 |
| 1.1 脑梗死的发病因素 |
| 1.2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
| 1.3 脑梗死后偏瘫恢复过程 |
| 1.4 足内翻形成机理 |
| 1.5 脑梗死后足内翻的常见类型 |
| 1.6 现代医学的足内翻治疗进展 |
| 2 祖国医学对中风及中风后足内翻的认识 |
| 2.1 足内翻的认识 |
| 2.2 中风的概念 |
| 2.3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
| 2.4 足内翻的针灸治疗进展 |
| 3 头穴疗法的概述 |
| 3.1 头穴疗法的源流 |
| 3.2 现代主要流派头穴治疗区的划分 |
| 4 透穴刺法的概述 |
| 4.1 透穴刺法的概念 |
| 4.2 透穴刺法的源流 |
| 4.3 透穴刺法的分类及操作方法 |
| 4.4 透穴刺法的注意事项 |
| 4.5 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疗程 |
| 2.4 疗效观测指标 |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 2.6 统计工具和资料处理 |
| 3 结果 |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 讨论 |
| 1 实验方案的制定 |
| 2 脑梗死后足内翻针刺方案的选择 |
| 2.1 透刺穴位的选择依据 |
| 2.2 头体穴位的配合依据 |
| 3 体会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MESS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
| 2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针灸禁忌的研究状况与研究趋势 |
| 第二章 《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概述 |
| 第一节 《内经》针灸禁忌概述 |
| 第二节 《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概述 |
| 第三章 《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五个层面二十四项内容 |
| 第一节 操作技术层面的针灸禁忌 |
| 一、部位禁忌 |
| 二、穴位禁忌 |
| 三、针刺深浅禁忌 |
| 四、针具选择禁忌 |
| 五、进针禁忌 |
| 六、行针禁忌 |
| 七、留针与出针禁忌 |
| 八、感染禁忌 |
| 九、针灸事故的预防及救误措施 |
| 小结 |
| 第二节 生理层面的针灸禁忌 |
| 一、异常生理禁忌 |
| 二、妇女儿童的针灸禁忌 |
| 小结 |
| 第三节 辨证辨病论治层面的针灸禁忌 |
| 一、正确诊断对于预防针灸意外的意义 |
| 二、为了防止违犯针灸禁忌所需要注意的治疗原则 |
| 三、与病性寒热虚实相关的针灸禁忌 |
| 四、与病位相关的针灸禁忌 |
| 五、危重病死症针灸禁忌 |
| 六、针灸的疾病进程禁忌 |
| 小结 |
| 第四节 时间医学层面的针灸禁忌 |
| 一、针灸的四时禁忌 |
| 二、针灸的月相禁忌 |
| 三、用天干地支表述的针灸忌日 |
| 四、根据昼夜时辰变化的针刺禁忌 |
| 小结 |
| 第五节 医生素养层面的针灸禁忌 |
| 一、医德修养 |
| 二、医术水平 |
| 小结 |
| 第六节 艾灸禁忌,火针禁忌与刺络放血疗法禁忌 |
| 一、艾灸禁忌 |
| 二、火针禁忌 |
| 三、刺络放血疗法禁忌 |
| 小结 |
| 第四章 《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若干问题的探讨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一、祖国法医学发展概况 |
| 1 法医学的诞生源于法律的产生 |
| 2 祖国法医学发展史 |
| 二、元明时期法医学 |
| 1 元朝法医学 |
| 2 明朝法医学 |
| 3 《无冤录》 |
| 4 《儒吏考试程式》 |
| 三、元明时期法医学对清代法医学的影响 |
| 四、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致谢 |
| 附录三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