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阳,王海东[1](2011)在《股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6例》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应用股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56例患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采用股静脉第一对瓣膜戴戒术治疗资料。结果:56条肢体术后被随访0.5~1年,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良好。结论:股静脉瓣膜戴戒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张鸿源[2](2011)在《单纯浅静脉剥脱术与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股浅静脉戴戒术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对于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后瓣膜功能恢复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判断两种手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03月至2011年0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血管外科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8例(60肢),随机分为实验组(股浅静脉戴戒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术前及术后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股总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valsalva试验下返流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经spass17统计分析,两种手术前、后(自身前后对比)各项观察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各项观察指标在血流动力学及瓣膜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手术方式均有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作用,但戴戒术对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恢复更优于单纯大隐静脉剥脱术。故建议对于那些静脉瓣膜结构形态良好、功能尚可的患者尽可能实施股浅静脉戴戒术。
任菲[3](2007)在《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4月~2006年3月间,148例(177条肢体)患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采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戴戒术治疗,戴戒材料选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结果:154条肢体术后被随访6个月~16年,随访率87%(154/177)。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良好者140条,占随访病例的90.9%;合并局部浅静脉复发8条,占5.19%;轻度肿胀15条,占9.74%;溃疡复发2条,占11.76%。结论: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张苍[4](2007)在《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包括现代医学诊治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综述,中医学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综述、导师诊治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经验、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基本概念,回顾了近二十年现代医学在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诊断治疗方面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医治疗水肿思路的演变过程,特别介绍了近二十余年中医界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治疗经验。第三部分介绍了导师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病位在血脉、病机特点为脉络湿瘀、治疗上强调在健脾利湿之外、配合活血通脉以消肿的独特经验。第四部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组,应用祛湿消肿胶囊)和单纯健脾利湿法(对照组,参苓白术丸)治疗本病的疗效。其中治疗组57条患肢,对照组43条患肢。经过8周治疗,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和、典型症状体征积分总和均明显减小(P < 0.01 ),说明治疗组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有肯定疗效。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87.72%、60.47%,显效率分别为68.42%、34.88%,均有显着性差异(P < 0.0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疗效变化值比较,P < 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彩超和无损伤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返流峰速减小,返流时间缩短,皮下组织厚度减小,皮肤厚度减小,平均VRT延长,平均MVO、SVC值减小(P < 0.05 ),说明治疗组能有效改善主干静脉回流状况,减轻血液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瘀积,促进侧枝循环,促进回流,减轻返流,减轻体液在皮下组织和皮肤中的积聚。这些共同构成了治疗组的疗效机制。
斯友光[5](2007)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治及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转流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和总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手段,详细介绍股浅静脉壁环包术、腘静脉外肌襻代瓣膜术、股浅静脉腔内瓣膜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和手术适应症,提出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转流术在治疗重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采用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转流术治疗此类病例30例(计31条肢体)加以分析。结果所有患肢浅静脉曲张消失,肿胀消退,溃疡愈合,色素沉着减轻。8例病人术后2~3个月行X线股静脉逆行造影复查,均未见股浅静脉、股深静脉的返流;所有病肢术后3~5个月均得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复查,显示股浅、股深静脉均无返流22条,其它9条肢体中,有6条股深静脉和4条股浅静脉有返流,但返流时间都≤2.5秒。术前测压的10条肢体出院前(术后10天左右)再行足部浅静脉测压为102.7±6.5cm水柱。结论选择手术方式前,要对下肢静脉系统,尤其是深静脉形态、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根据造影片上表现,对原发性重度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采用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转流术治疗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田明夏[6](2006)在《两种瓣膜重建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应用血管内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的近、远期疗效;对血管内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环缩术的优劣之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方法:从按CEAP分类标准诊断为C4-6EpAs,p,dPr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治疗组病人住院期间行瓣膜环缩术,对照组病人住院期间行血管内瓣膜成形术。所有病人均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包括病人回访、电话和问卷调查等,完成对预定观察指标资料的收集。然后通过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观察指标是否有显着性差异,从而比较出两种手术之间的优缺点,最后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结论。 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6-18个月,除去两组中分别有5人和6人术后因各种原因失去随访外,基本收集了所有病人围手术期及术后的随访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人和34人)。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治疗过程中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对于病人近期症状体征的改善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在远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发生和浅静脉曲张的复发上两组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瓣膜环缩术具备合理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比血管内瓣膜成形术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术式。
张柏根[7](2005)在《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文中研究指明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是指以不同的手术方法,使关闭不全的瓣膜恢复紧密闭合的解剖结构,以阻断静脉血逆向返流,用于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一、概述下肢静脉系统由浅静脉,交通静脉,肌肉静脉丛及深静脉组成互为贯通的网络。静脉内含有瓣膜,在
张柏根[8](2004)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诊治进展》文中指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一组下肢静脉病症的总称,包括下肢浅静脉扩张或静脉曲张,腿部沉重、疲劳、胀痛,浮肿,皮肤营养性改变或静脉性溃疡等临床征象。患病人数在成年人中高达27%,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静脉性溃疡占1.5%。下肢静脉曲张及静脉性溃疡,是早已为人们熟悉的外科常见病,随着解剖学知识的积累及诊断手段的改进,对下肢静脉系统及其瓣膜的形态与功能、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静脉结构改变,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方面认识的进步,引起了对下肢静脉曲张传统观念的变革,并逐渐形成了CVI的概念。
张岚,张柏根[9](2003)在《静脉壁外瓣膜重建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中友,吴伟,章崇志,金玲[10](2002)在《改良股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自行设计的“改良股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 ,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对经过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 2 6例 ( 30条患肢 )患者运用“改良股静脉环缩术”进行治疗。结果 2 6例 ( 30条患肢 )术后近期效果良好 ,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溃疡面均在术后 15~ 30d内愈合 ,仅 2例术后 3个月仍有下肢肿胀 ,18例( 2 2条患肢 )静脉造影复查示病变静脉瓣膜功能恢复至Kistner 0~Ⅰ级 ,另 8例PPG检查值≥ 2 0s。结论 本科题设计的“改良股静脉环缩术”既可缩窄扩张的股静脉 ,又可包窄股静脉瓣窦部 ,从理论上达到静脉瓣膜功能的永久恢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内容与方法 |
| 1. 治疗方案的制定 |
| 2. 临床试验 |
| 3. 诊断及检查方法 |
| 4. 临床表现 |
| 5. 手术指征 |
| 6. 手术方法及目的 |
| 7.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附图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 |
| 2.1 下肢静脉疾病诊断和分类体系-CEAP分类体系 |
| 2.2 纳入标准 |
| 2.3 剔除标准 |
| 3 股浅静脉戴戒术的手术方法 |
| 4 临床分类和记分方法 |
| 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情况 |
| 2 临床分类变化 |
| 3 术后复发率 |
| 4 临床记分 |
| 讨论 |
| 1 PDVI发病机制的探讨 |
| 2 病理生理 |
| 3 手术的目的及术式的选择 |
| 4 股浅静脉戴戒术 |
| 5 DPVI与大隐静脉曲张的关系 |
| 小结 |
| 附图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2 摘要 |
| 2.1 中文摘要 |
| 2.2 英文摘要 |
| 2.3 英文缩略语 |
| 3 文献综述 |
| 3.1 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文献综述 |
| 3.2 中医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文献综述 |
| 3.3 导师陈淑长教授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
| 4 前言 |
| 5 临床资料 |
| 5.1 病人来源 |
| 5.2 “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诊断标准 |
| 5.3 纳入标准 |
| 5.4 排除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6.1 分组方法 |
| 6.2 治疗方法 |
| 6.3 观察方法 |
| 6.4 观测指标 |
| 6.5 疗效判定指标 |
| 6.6 疗效判定标准 |
| 6.7 统计学方法 |
| 7 结果 |
| 7.1 一般资料 |
| 7.2 可比性分析 |
| 7.3 疗效分析 |
| 7.4 客观检查 |
| 8 讨论 |
| 8.1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有效方法 |
| 8.2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中医探讨 |
| 8.3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优效性机制探讨 |
| 8.4 客观检查证明临床疗效可信,结果可靠 |
| 8.5 综合疗效评价对本病可行性更好 |
| 8.6 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
| 9 参考文献 |
| 10 致谢 |
| 11 个人简历 |
| 一、中文摘要 |
| 二、英文摘要 |
| 三、正文 |
|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治现状(综述) |
| 2、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重度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
| 四、附表 |
| 五、参考文献 |
| 六、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论文正文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1 静脉瓣膜重建术发展史 |
| 2 PDVI发病机制 |
| 2.1 瓣膜学说 |
| 2.2 管壁学说 |
| 3 各种术式和设计原理 |
| 3.1 静脉壁外瓣膜成形术[12] |
| 3.2 静脉瓣膜环缝术[7] |
| 3.3 静脉瓣膜包窄术[4] |
| 4 手术效果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