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超,李纬,蔡玲玲,林玮华,王羽侬,张雪,张丰川[1](2017)在《手足癣中医药外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手足癣为临床上的多发病,皮肤科中的常见病。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治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生活的不适,对公共卫生产生一定影响。目前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且易产生耐药性,给手足癣治疗带来较多不便;中医药治疗手足癣不但效果好,而且不良反应相对西药较少,不易产生耐药性,值得推广。但相对于皮肤科其他疾病,手足癣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其相关中医药治疗手足癣经验总结较缺乏,现笔者通过查询近十年手足癣相关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李苏,房梁柱,范斌[2](2015)在《中医外治足癣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足癣是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中医称之为"脚湿气"。近年来中医治疗足癣疗效明显,取得一定进展。该文就有关中医外治方法及其疗效评价进行概述。
张恋[3](2014)在《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手足癣是由感染浅部真菌引起的一种发病率高,容易反复的传染性皮肤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目前临床中治疗手足癣普遍采用局部外用西药抗真菌制剂,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见效较快等优点,但也由于其广泛应用,耐药性日益增多;而口服的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疗效明显复发率低的优点,但由于有一定副作用,且费用较高,多用于难治性的手足癣和甲癣。中医治疗手足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上不断发展创新,用药多样,方法灵活,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中药抗真菌制剂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篇论文以治疗方法为切入点,总结、探讨手足癣的致病原因、治疗方法,为临床寻找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该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文献综述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文献综述分为三篇,在大量收集关于手足癣的中西医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手足癣的研究进展。第一篇为手足癣的中医学研究进展,包括古代文献对手足癣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探讨,八十年代至今中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治疗方法的总结。第二篇为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主要治疗方法的总结概括。第三篇为手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从手足癣治疗疗效的临床报道中,总结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疗效判定方法,以期建立全面、系统的、高度可信的疗效评判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阳性药物平行对照、随机分组的试验方法,通过观察醋泡方和西药盐酸特比萘芬(丁克)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疗效对比,验证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丰富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内容,为开发推广治疗手足癣的中药制剂提供依据。方法:将角化型手足癣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分成2个组,其中23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醋泡方外洗浸泡;23例为对照组,外用特比萘芬(丁克)。治疗4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真菌学疗效,并且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81.8%,真菌学清除率为69.6%;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59.1%,真菌学清除率达到50.0%。结论:临床研究表明,醋泡方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丁克)相比,均能很快缓解角化型手足癣患者的临床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其中角化、瘙痒、脱屑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但二者的总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在统计学比较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
王刚生,四荣联,邓洁华,王风琴[4](2000)在《复方藿香喷散剂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66例》文中研究表明 1 临床资料病例为1996年7月至1998年7月我科门诊病人,按自愿原则分为复方藿香喷散剂治疗组66例及达克宁霜对照组40例。治疗组66例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9~60岁,平均42岁;病程4个月~32年,平均12年。对照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2~65岁,平均46.7岁;病程2个月~26年,平均1.3~4年,两组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治疗组66例中,双侧趾间54例,单侧趾间12例。对照组40例中,双侧趾间34例,单侧趾间6例,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痒、痛感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医对手足癣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中药外用治疗 |
| 2.1 醋剂 |
| 2.2 酊剂 |
| 2.3 洗剂 |
| 2.4 膏剂 |
| 2.5 擦剂 |
| 2.6 散剂 |
| 3 针刺治疗 |
| 4 灸法治疗 |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6 分析与展望 |
| 1 分型论治 |
| 1. 1 角化过度型 |
| 1. 2 浸渍糜烂型 |
| 1. 3 丘疹鳞屑型 |
| 1. 4 水疱型 |
| 1. 5 足癣伴感染型 |
| 2 展望与探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综述一 手足癣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 1 古代文献对手足癣的论述 |
| 2 八十、九十年代中医外治手足癣的治疗经验 |
| 3 近十余年手足癣外治法的研究进展 |
| 4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研究概况 |
| 1 手足癣的流行病学概述 |
| 2 发病机制 |
| 3 外用治疗手足癣的西药制剂 |
| 4 抗真菌作用的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 |
| 5 中药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
| 6 其它治疗方法 |
| 7 小结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手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 |
| 1 中医治疗手足癣疗效评价方法的进展 |
| 2 西医治疗手足癣疗效判定方法的近况 |
| 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基本资料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CRF表 |
| 附图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临床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
| 4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