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娜[1](2021)在《从《浮生六记》英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文中提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其自觉进行文化输出的表现,同时也表达了其独特的女性观。本文从译本选择、翻译策略、创作思想三个方面分析了林语堂译前、译中、译后过程中折射出的独特女性观,旨在说明中西融合历史背景下林语堂女性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林语堂的女性观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旧道德男性对女性审美视角的钳制,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女性主义进步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反映出特定时代中国个别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与独特心声。
白植坪[2](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林语堂女性观研究》文中指出基于自建的林语堂作品语料库,依据批评话语分析,从关键词、搭配词、文本情感分析等维度考察林语堂笔下的男女形象,并将其与同时期的民国文学和美国时代周刊塑造的男女形象进行对比,深入解析林语堂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而剖析林语堂的女性观。研究发现:林语堂虽然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但骨子里刻着的仍是"男性本位"思想,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虽然比较传统,走不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但大多都天资聪慧、内心坚强、自信豁达、乐知天命。她们大多个性鲜明、形象正面积极,表明林语堂的女性观具有时代进步性和局限性。
赵慕榕[3](2021)在《林语堂文学作品中中国女性形象的海外传播 ——以《京华烟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林语堂作为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一直被作为研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作家,在他的文章中,女性大多数为美好的象征,他利用独特的文笔描绘出中国女性隐忍坚强的性格。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鲁迅“怒其不争”的女性描写或多或少的将中国女性悲剧的结尾归于女性自身,而赛珍珠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作家,更是以她“哀其不幸”的视角展示了中国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压迫。两人的作品读来都让人心怀怜悯,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描绘了值得同情的中国女性形象,而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更为客观生动,他的《京华烟云》中各式不同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西方读者一个更为客观的中国女性形象。本文以《京华烟云》为研究对象,通过林语堂所写的《京华烟云》为例,来研究林语堂笔下女性形象的海外传播。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写《京华烟云》中女性形象的海外传播,主要从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创作的原因和意图、以及传播的途径和策略来展开。第二章是展开分析《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从“美如满月”的木兰,再到传统的中国女性莫愁红玉和曼娘,接着阐述了《京华烟云》中的其他女性形象,更为全面的剖析了书中所有的中国女性形象。第三章是追溯《京华烟云》中女性形象的来源以及塑造模式,从两个大方面来描写了这些女性形象的源头,一是林语堂深受《红楼梦》的影响,而《京华烟云》也是他在向西方读者传播《红楼梦》时萌生出将自己理解的中国女性传播给西方读者而创作出来的。二是因为林语堂生命中的女性,任何一位作家笔下的文学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京华烟云》也不例外。他的母亲,他爱而不得的初恋,相濡以沫的妻子,他的女儿,这些生活在他周边的人的种种都是他笔下女性形象的折射。另外本章节也分析了他是如何创造这些女性形象的。第四章为林语堂创造的女性形象的价值和影响。这一章节分为包括了对与林语堂同时代的作家所创造的女性形象阐述,还有林语堂创造的女性形象的地位和影响。
张天馨[4](2020)在《《京华烟云》接受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语堂的英文小说处女作Moment in Peking自1939年出版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京华烟云》的评价伴随着时代主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Moment in Peking于1939年12月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短短半年之内就行销五万册,位居当年畅销书排行榜之首,后被译为日、韩、西、葡等外语引发海外广泛好评。但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却不甚高,1940年6月,上海春秋出版社出版了由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京华烟云》,这是Moment in Peking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也是“京华烟云”这个名字与中国读者的首次见面。然而这部书从出版伊始就受到了包括林语堂本人在内的纷至沓来的批评与质疑,虽然偶有褒奖,但总体上终未引起较大的波澜,形成了一种“外热内冷”的局面。1944年林语堂赴台湾之后,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几乎停滞,林语堂的名字被文学史有意识的忽略,即使偶有提及也被冠以“反动文人”的称号,他的作品也不再被刊行,《京华烟云》便被“冷藏”起来,但这部小说在海外及台港地区热议不断,甚至出现了新的译本流传至今,“外热”与“内冷”的对比更加强烈。改革开放后,林语堂研究逐渐由海外波及国内,走向学术界的话语中心,但当时的研究者只是较多谈及林语堂的思想,较少有人关注林语堂的小说创作,直到1987年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出版以及1988年台湾电视剧《京华烟云》在海峡两岸的播出,这部小说才重新回到了人们(包括学者在内)的视野。90年代后,林语堂作为文学家的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小说处女作也被学者重视起来,不仅将其作为一部英文小说进行研究,还将其汉译本《京华烟云》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与其他中外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京华烟云》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研究者是将《京华烟云》作为研究林语堂思想的辅助工具,还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其汉译本进行剖析探索,还是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其他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发掘它自身的独特性,都是紧密依附于林语堂声名和文学地位的逐渐提高而评论态度有所不同,后来甚至由于爱屋及乌的心态有意忽视作品中存在的缺点,批评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少。影视化改编作为《京华烟云》接受的重要一环,为促进了小说《京华烟云》在大众社会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1988年台湾版《京华烟云》以原着为基础进行了适合影视表达方式的增删,赢得了普通观众和专家学者的双重肯定。2005年央视版《京华烟云》采用了取材式手法对小说进行影视化改编,对原着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大规模腾挪删减,虽然这样的改编手法受到了艺术评论家的广泛批判,但这部电视剧以华丽的画面和精湛的表演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大大提高了张译本《京华烟云》的知名度。2015年云视版《新京华烟云》则完全抛开原着,进行了几乎是“重写”的改编,成了青春爱情剧、家庭伦理剧、爱国抗日剧的大杂烩,虽因明星的粉丝效应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但也被学者诟病最深。
陈琪[5](2020)在《林语堂婚恋观研究》文中指出婚恋观是指人对恋爱与婚姻最根本的认知与理解,会直接对人的恋爱及婚姻行为产生影响。受到人生经历、个性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婚恋观。民国时期,众多文人为婚恋所惑,婚姻生活不尽如意,但林语堂的婚恋则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本文以林语堂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为基点,探究林语堂婚恋观的内涵、成因,并站在时代背景下,力求客观合理地反思林语堂婚恋观的局限与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林语堂婚恋观的内涵。林语堂推崇顺乎人性的爱情,强调灵与肉的结合,但对和谐的追求使他提倡情理统一的婚姻。对于配偶的选择,他强调阴阳相和、和谐互补,并将信任理智、互敬互让视为夫妻的相处之道。林语堂的婚恋观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他认为恋爱、婚姻与生育是女性成长的契机;其次,他肯定了女性的智慧与勇气,认为女性对家庭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值得肯定。第二章主要论述林语堂婚恋观产生的原因。民国时期亦新亦旧的婚恋模式,同时期文人的婚恋经历对林语堂的婚恋抉择及婚恋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谐友爱的家庭生活及婚恋经历使林语堂对家庭与婚恋产生最初的看法。林语堂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浸染,儒家思想、道教精神、精神挚友苏东坡、基督教文化等对林语堂个性心理与婚恋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主要论述林语堂婚恋观的局限性及现代意义。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林语堂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以贤妻良母来定位女性,并对娶妾制度加以认可。虽然林语堂的婚恋观具有局限性,但就当下而言,林语堂对婚育等问题的思考依旧具有启示意义。
杨静茹[6](2019)在《《京华烟云》的女性观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说明《京华烟云》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观。孙曼娘、姚莫愁身上更多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优雅气质和高贵品格,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女性的推崇与赞赏。银屏、牛素云敢于大胆挑战权威,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女性的同情与理解。姚木兰扮演着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又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才华以及自强自立的品格,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女性的追求。林语堂的女性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现代性的一面,之所以如此,和他"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文化教养以及生活时代特殊的社会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潘晓芸[7](2019)在《桃源寻梦,未来未至 ——林语堂小说《奇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林语堂生平着作中唯一一部极具科幻色彩的小说作品,《奇岛》具有抒情与警世的双重意义。它不仅体现作者渗透在乌托邦世界中的个人理想,同时也成为作者主观想象中建构完美世界的模型。本文旨在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奇岛》的叙事形式、乌托邦想象与女性书写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藉此走进林语堂的“奇岛乌托邦”世界。论文第一章对《奇岛》的叙事形式做了细致的分析,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梳理,并从地理、时间与文化三方面对小说的叙事模式与空间结构进行探索。第二章重点在于对《奇岛》的乌托邦想象的解构,对乌托邦概念的梳理与引入为探究奇岛社会的建构形式与内容书写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其在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照则丰富了奇岛社会的乌托邦建设意义。第三章对《奇岛》中的女性书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归纳。由岛上的“新世界”来客、殖民者与原住民三个群体中的女性形象对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及特点进行观照,从小说的主流意识、男性审美视野以及女性自我审美的角度对《奇岛》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女性生存状况进行反映,呼吁人们通过客观真实的自我认知实现女性价值的回归与重塑。《奇岛》以幽默的叙事笔法、自由的写作风格描绘的乌托邦镜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小说的女性书写在表现作者男性视角的审美偏颇之余,同时构成了男性审美视野中奇岛乌托邦的一部分。将《奇岛》置于时代大环境中进行参照,则其所设想的未来时代未必已经到来,但无论如何,小说本身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另一种文化想象,论文对小说《奇岛》进行文本细读与解构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得以显现。
宋智[8](2019)在《林语堂小说中的女性服饰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衣食住行乃维持日常生计之四件大事,而“衣”首当其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服饰进行描写的作家比比皆是,能使之大放异彩的作家并不多,林语堂则是能使服饰超越其本体功能的一位作家。服饰是林语堂小说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对象,是进入林语堂小说世界的一把钥匙,对于林语堂来说,服饰不是空洞的能指,而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所指;并非空洞的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形象的图画。女性是林语堂小说长廊中的重要角色,服饰,则与女性密不可分,服饰包括了她们人生所有的虚与实。林语堂钟爱女性服饰书写,与他的成长经历、家族生活、文化修养以及文学观念等密切相关。本文分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将服饰及服饰书写进行概念界定,同时梳理林语堂研究现状,阐释选题理由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分析林语堂小说中女性服饰书写的特点:女性服饰与女性的身体紧密贴合,男性作家描写女性服饰,很容易产生带有性别色彩的欲望化想象,但林语堂的女性服饰书写表现出语言中性、情感克制的特点;林语堂既深爱着传统文化,又对西方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对东西方服饰文化各有所爱,不分伯仲,这导致他的服饰书写具有“中西并列、新旧杂陈”的特点;并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他笔下不同地位、不同阶级人物在穿着上有所区别,显示出“服分等级、饰分尊卑”的特点。第二章分析林语堂女性服饰书写特点的形成原因,探求服饰语言外化表现与作家服饰观念内在联系:对《红楼梦》的钟爱是其服饰话语形成的潜在原因;东西方服饰文化的熏陶是他服饰审美观形成的思想根源;母亲、二姐、赖柏英、廖翠凤这四个林语堂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是他女性服饰观念形成的感性原因。第三章分析林语堂女性服饰书写对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服饰在林语堂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语堂借用服饰的象征作用,以无声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性格;烘托不同环境下人物的心理;并且处处以点睛的服饰话语暗示人物的命运。本文关注林语堂小说中的各类女性形象,以服饰为切入点,立足文本细读,对文中涉及到的服饰书写进行详细阐述和深度解读,力图探讨典型服饰书写的内涵以及服饰书写对林语堂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巩巧梅,丁晓瑜[9](2018)在《女性主义视角下《京华烟云》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文中提出林语堂先生在其着作《京华烟云》中成功塑造了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姚木兰、姚莫愁、孙曼娘。这三个女性形象饱满立体而又个性鲜明。文章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三个鲜明的典型女性形象,通过她们一生的沉沉浮浮,去体会其身上赋予的优秀的品格,同时也通过林语堂先生的女性观进一步解析赋予三个典型形象的特征。
吴丽彬[10](2018)在《论“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文中提出林语堂自称是个“一捆矛盾”的人物,其亦孔亦耶的人生信仰,亦中亦西的创作风格也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显得与众不同。林语堂拥有小说、散文、词典编纂、文学研究等多重笔墨,其小说创作格外引人瞩目:他一生一共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奇岛》《红牡丹》《赖柏英》七部长篇小说,自信“有雄心让小说流传后世”;他因《京华烟云》创作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京华烟云》还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经典。林语堂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数位富有文化象征意味的“圆形”女性形象,其中以“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姚木兰、彭丹妮、杜柔安为代表,她们不仅蕴含了林语堂的文化和人生理想,是林语堂传播儒释道思想的载体,更是他向西方介绍和重塑中国形象的审美创造:《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既是道家的女儿也是儒家的儿媳妇,是林语堂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风声鹤唳》中的彭丹妮从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到受佛禅思想影响并投身抗战,在服务众生的过程中变为别人眼中的“观音姐姐”;《朱门》中的杜柔安既有东方女性忍耐、温柔的美德,又有西方女性的独立精神。这三位女性形象是林语堂讲述中国故事的代言人,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学和社会学方面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本论文以“林语堂三部曲”中的三位女主人公为研究对象,分析林语堂笔下女性形象的类型,阐释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意图,研判女性形象塑造的技巧以及女性形象塑造的原型等。本论文“绪论”部分陈述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不足,以及本选题的创新预期。论文第一部分,分析林语堂笔下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三类女性代表形象,阐释这些女性形象是林语堂追求真善美理想的化身。第二部分阐释林语堂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意图,具体说来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意图、启迪女性意识的意图和宣扬自我独立的意图,这些女性形象承载了极其重要的时代内涵,既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也要向中国引介现代意识,宣扬女性自我独立的思想。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林语堂三部曲”女性形象塑造的技巧,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不断变化的叙事视角、悲喜交加的情节安排来展开故事并塑造人物。第四部分主要讲述林语堂笔下女性形象的原型。林语堂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数位影响他一生的女性,他在小说中描写并美化她们,一方面是为了感恩,另一方面则是让她们负载起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结语”简要总结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他现代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可知林语堂笔下女性形象具有“过渡性”和独特性,她们都是“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飞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引言 |
| 二、林语堂译本选择体现的女性观 |
| 三、林语堂翻译策略体现的女性观 |
| 四、林语堂受《浮生六记》英译影响下自我创作体现的女性观 |
| 五、结语 |
| 1 文献回顾 |
| 2 研究设计 |
| 2.1 研究问题 |
| 2.2 研究语料 |
| 2.3 研究工具 |
| 2.4 理论依据 |
| 2.5 研究准备 |
| 2.5.1“男女”检索词词表制作 |
| 2.5.2 搭配词词频表制作 |
| 2.6 研究步骤 |
| 2.6.1 男女比例分析 |
| 2.6.2 库A1研究 |
| 2.6.3 库A2、B、C研究 |
| 2.6.4 综合分析 |
| 2.6.5 文本情感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林语堂的创作偏好 |
| 3.2 库A1中男女形象的语义域对比 |
| 3.3 库A1中男女人物的情态动词对比 |
| 3.4 林语堂笔下的男女形象对比 |
| 3.4.1 形容词对比 |
| 3.4.2 名词对比 |
| 3.4.3 动词对比 |
| 3.5 民国时期文学中的男女形象对比 |
| 3.6 时代周刊中的男女形象对比 |
| 3.7 女性形象两两对比 |
| 3.8 情感分析 |
| 3.8.1 正负情感比 |
| 3.8.2 情感词占比 |
| 3.8.3 情感强度分布比 |
| 4 结束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的海外传播 |
| 1.1 《京华烟云》创作的时代背景 |
| 1.2 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的原因和意图 |
| 1.2.1 《京华烟云》创作的自身原因 |
| 1.2.2 友人的推动 |
| 1.2.3 西方读者的期待 |
| 1.2.4 意图 |
| 1.3 《京华烟云》女性形象传播的途径和策略 |
| 1.3.1 途径 |
| 1.3.2 策略 |
| 第二章 《京华烟云》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
| 2.1 新时代下的中国女性形象——姚家女儿 |
| 2.1.1 道家代表-姚木兰 |
| 2.1.2 儒家代表——姚莫愁 |
| 2.2 封建大家庭里的中国妻子——曾家媳妇 |
| 2.2.1 经亚的妻子 |
| 2.2.2 平亚的妻子——曼娘 |
| 2.3《京华烟云》中的其他的中国女性形象 |
| 2.3.1 老一辈的妇女形象 |
| 2.3.2 丫鬟和妓女形象 |
| 2.4 《京华烟云》女性形象塑造的模式 |
| 2.4.1 “满月”般美好的人物性格 |
| 2.4.2 悲喜交加的命运书写 |
| 2.4.3 女性掌握话语权 |
| 第三章 林语堂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来源 |
| 3.1 《红楼梦》的影响 |
| 3.1.1 女性性格的继承 |
| 3.1.2 女性命运的继承 |
| 3.2 家庭的影响 |
| 3.2.1 母亲的影响 |
| 3.2.2 妻子和女儿的影响 |
| 3.3 西方文化的影响 |
| 3.3.1 中西方文化的结合 |
| 3.3.2 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
| 第四章 林语堂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地位和影响 |
| 4.1 同时代下不同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
| 4.1.1 巴金 |
| 4.1.2 曹禺 |
| 4.1.3 赛珍珠 |
| 4.1.4 林语堂的女性形象和同时代作家女性形象的对比 |
| 4.2 林语堂的女性观和《京华烟云》的影响 |
| 4.2.1 林语堂的女性观 |
| 4.2.2 《京华烟云》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的缘起 |
| 二、文学史中的林语堂及其着述 |
| 1.别具一格的散文作家——林语堂形象的最初定位 |
| 2.反动的“帮闲文人”——政治标准下的特殊形象 |
| 3.林语堂散文家身份的重新确认 |
| 4.贯通中西的文化学者——林语堂21世纪的新形象 |
| 第1章 外热内冷——Moment in Peking的初期接受状态 |
| 1.1 洛阳纸贵:Moment in Peking的海外发行与传播 |
| 1.2 差强人意的汉译本:《瞬息京华》与《京华烟云》 |
| 1.3 外热内冷的加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华烟云》的传播 |
| 第2章 爱屋及乌——林语堂魅力下《京华烟云》的接受 |
| 2.1 作为文化小说:林语堂研究中的《京华烟云》 |
| 2.2 作为外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本研究 |
| 2.3 作为现代文学经典:比较视野中的《京华烟云》 |
| 第3章 多重演绎——《京华烟云》的影视化改编 |
| 3.1 回肠荡气的时代悲歌:台湾版的增删式改编 |
| 3.2 繁华尽现的京俗长卷:央视版的取材式改编 |
| 3.3 不伦不类的情感闹剧:云视版的重写式改编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林语堂婚恋观的内涵 |
| 第一节 顺乎人性的爱情追求 |
| 一、爱情:顺乎人性 |
| 二、灵肉结合 |
| 第二节 情理统一的婚姻形态 |
| 一、婚姻:情理统一 |
| 二、维持婚姻的奥秘 |
| 第三节 林语堂婚恋观中的女性意识 |
| 一、婚恋与女性成长 |
| 二、对女性的肯定 |
| 第二章 林语堂婚恋观探源 |
| 第一节 成长背景 |
| 一、时代与婚姻 |
| 二、家人的影响 |
| 三、婚恋历程 |
| 第二节 文化心理 |
| 一、儒家思想 |
| 二、道教精神 |
| 三、苏东坡的婚恋生活 |
| 四、基督教文化 |
| 第三章 林语堂婚恋观的局限性与意义 |
| 第一节 林语堂婚恋观的局限性 |
| 一、女性定位:贤妻良母 |
| 二、妻与妾 |
| 第二节 林语堂婚恋观的现代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一、对传统女性的推崇与赞赏 |
| (一)孙曼娘——中国旧式妇女的典范 |
| (二)姚莫愁——聪慧贤能、温润和善的“封建淑女” |
| 二、对叛逆女性的理解和同情 |
| (一)银屏——封建秩序的挑战者 |
| (二)牛素云——自我意识强烈的叛逆女性 |
| 三、对理想女性的喜爱与追求 |
| 四、林语堂女性观的成因 |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 (二)西方文明的浸润 |
| (三)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奇岛》的叙事形式 |
| 第一节 《奇岛》的创作背景 |
| 第二节 《奇岛》的叙事模式与空间结构 |
| 第二章 《奇岛》的乌托邦想象 |
| 第一节 《奇岛》与乌托邦之概念 |
| 第二节 奇岛乌托邦的建构形式与内容 |
| 第三节 奇岛乌托邦的建构意义 |
| 第三章 《奇岛》的女性书写 |
| 第一节 《奇岛》的女性群像 |
| 第二节 作为审美对象的女性 |
| 第三节 女性价值的回归与重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服饰及服饰书写概念的定义 |
| 二、研究现状及选题理由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 第一章 林语堂女性服饰书写的特点 |
| 第一节 语言中性情感克制 |
| 一、普通身份女性的服饰 |
| 二、特殊身份女性的服饰 |
| 第二节 中西并列新旧杂陈 |
| 一、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服饰搭配 |
| 二、冲破旧式审美樊笼的新式潮流 |
| 第三节 服分等级饰分尊卑 |
| 一、服饰色彩的等级之分 |
| 二、服饰款式的尊卑分明 |
| 第二章 林语堂女性服饰书写特点的形成 |
| 第一节 钟情《红楼梦》 |
| 一、对服饰的敏感 |
| 二、对女性的崇拜 |
| 第二节 浸染东西方服饰文化 |
| 一、根植于心的中国服饰文化 |
| 二、印记于脑的西方服饰文化 |
| 第三节 特殊的女性观 |
| 一、亲善女性 |
| 二、恋母情结 |
| 第三章 林语堂服饰书写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
| 第一节 突出人物性格 |
| 一、儒家思想的好媳妇——柔安 |
| 二、封建制度的叛逆者——银屏 |
| 三、截然相反的姐妹花——牡丹与素馨 |
| 四、极端化的特殊群体——牡丹与曼娘 |
| 第二节 烘托人物心理 |
| 一、即时身份的变化影响人物着装 |
| 二、即时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物着装 |
| 三、即时地位的变化影响人物着装 |
| 第三节 暗示人物命运 |
| 一、被白色围绕一生的女人——孙曼娘 |
| 二、失败“出走”的“娜拉”——牛素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林语堂小说中重要女性服饰书写摘录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后记 |
| 一、选择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的原因 |
| 二、《京华烟云》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 |
| (一) 多面女性———姚木兰 |
| 1. 儒道的完美结合 |
| 2. 婚姻观的两面性 |
| 3. 精神灵魂的多面性 |
| (二) “入世”女性———姚莫愁 |
| (三) 完美的传统女性———孙曼娘 |
| 三、林语堂的女性观及对形象塑造的影响 |
| (一) 尊重, 崇拜女性 |
| (二) 林语堂女性观的局限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的三位女主人公 |
| 第一节 道家文化影响下的姚木兰 |
| 第二节 佛禅文化影响下的彭丹妮 |
| 第三节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杜柔安 |
| 第二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女性塑造的文化意图 |
| 第一节 传播中国文化 |
| 第二节 启迪女性意识 |
| 第三节 宣扬自我独立 |
| 第三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塑造女性形象的技巧 |
| 第一节 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
| 第二节 通过不断变化的叙事视角塑造圆形人物 |
| 第三节 通过悲喜冲突的情节起伏凸显人物命运 |
| 第四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女性形象溯源 |
| 第一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一:母亲与家人 |
| 第二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二:妻子与情人 |
| 第三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三:传统文学女性形象的转型 |
| 第四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四:西方文学作品形象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