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从飞[1](2016)在《主动脉夹层瘤1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瘤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主动脉夹层瘤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主动脉夹层瘤的临床表现、病史特点、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15例主动脉夹层瘤均经CT或MRA或心脏CTA确诊,其中有高血压病史10例,病后发现高血压2例,二叶式主动脉瓣2例,无特殊病史1例。15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胸痛6例,其中3例伴后背痛,疼痛呈撕裂样疼痛;后背痛3例,刀割样疼痛;头晕1例;后背酸胀感伴双上肢麻木1例;腹痛1例;晕厥1例;胸闷2例。结论主动脉夹层瘤以高血压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
龙飞华,赵佩安,彭卓,耿祺,张旭,李意良[2](2016)在《急性腹痛76例病因及误诊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对急性腹痛复杂病因的认识,以减少误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误诊为急腹症的76例病例资料。结果 76例均以急性腹痛为主诉,发病后0.536.0 h来我院急诊,其中47例我院首诊,23例曾至当地诊所诊治,6例为下级医院转诊。76例在就诊6 h内均未能明确诊断,经进一步检查,其中60例在急诊科确诊,16例收住入院后确诊。76例中34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5例误诊为胆囊疾病,13例误诊为腹部疼痛查因,11例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例误诊为泌尿系结石。本组病因:急腹症31例(40.79%),主动脉夹层12例(15.79%),胃十二指肠溃疡8例(10.53%),急性胃肠炎及糖尿病各6例(7.89%),妇科急腹症5例(6.58%),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例(3.95%),其他5例(6.58%)。结论急性腹痛病因复杂,急诊医师应拓宽诊疗思维,综合分析病情,及时完善相关医技检查,减少漏误诊的发生。
陈雪峰,李小民,陈晓兵,黄小明[3](2016)在《主动脉夹层22例急诊误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急诊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误诊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急诊误诊的22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急诊主动脉夹层误诊率为35.5%(22/62),22例误诊病例就诊原因:突发胸痛12例,腹痛3例,气急2例,昏迷、右上肢麻木、咳嗽、发热各1例,分别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9例,心功能不全3例,心包炎、肺炎各2例,脑梗死、胰腺炎、胆囊炎、肾结石、多器官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栓塞各1例。误诊时间16 d,均经主动脉CT动脉造影(CTA)检查确诊,11例行介入支架植入术,5例转院手术治疗,其余予保守治疗,死亡1例。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提高临床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开阔诊断思维,及时选择CTA等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项目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程光全[4](2015)在《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常见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1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脑血管意外7例,急性肺栓塞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5例,肾绞痛3例,均按误诊疾病治疗,效果差。经综合分析病史、症状、体征、主动脉CT及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结论行主动脉CTA急诊检查,克服思维惯性,拓展诊断思路,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能力;而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有助于防范主动脉夹层的误诊。
吴彦儒[5](2014)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误诊误治的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误诊误治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误诊误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首诊均误诊误治,2例被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治疗,7例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5例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2例被误诊为高血压危象治疗、3例被误诊为急腹症治疗、1例被误诊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治疗,3例不明原因猝死。结论临床医师需要系统采集病史,全面分析疾病发展过程,仔细全面查体,及时进行CT、MRI和超声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关键是提高对AD的意识。
刘世林[6](2014)在《主动脉夹层误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2例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2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死亡5例,存活7例。结论目前,主动脉夹层误诊、病死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当临床医师对此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尚不熟悉,警惕性不高,易误诊。
刘晓玲,陈凤英[7](2014)在《142例主动脉夹层诊断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发病率的增加,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也有增多。此病起病急,病程进展迅速,夹层外壁一旦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或急性心包填塞,病死率100%[1-2]。目前,随着对本病认识和检查技术的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病例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文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5年来收治主动脉夹层的患者1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及时的诊断挽救了部分患者的生命,也有
陈春,张海梅,张庆华,高雯[8](2014)在《主动脉夹层诊治体会》文中指出目的:主动脉夹层病人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凶险,通过分析62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诊疗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0-052013-05我院收治的62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临床诊治经验与误诊误治原因。结果:35例主动脉夹层病人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确诊;11例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8例经超声或CT确诊,3例转院;3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误诊为"食道损伤",2例误诊为"急性胆囊炎",1例误诊为"肺炎"、1例误诊为"肺栓塞",后均经会诊、影像学检查,5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3例转院;8例于外院明确诊断后入院,其中3例为术后。住院至症状好转出院的3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9例,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或进一步明确诊断的14例,死亡7例(入院3h6d)。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认识不足,极易误诊、漏诊。
徐磊,孙岩,袁海,孔祥骞,张十一,王默,金星[9](2012)在《无疼痛症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八例误诊分析并治疗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无疼痛症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腔内修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例无疼痛症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均无剧烈胸背部疼痛,表现为腰酸胀感及进食后腹胀各2例,活动后胸闷、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及无自觉症状各1例。8例首诊均误诊,分别误诊为胃肠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各2例,心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各1例。8例均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主动脉夹层可能,进一步行相关检查确诊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均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12个月,假腔内均形成血栓,无内漏,主动脉重塑效果满意。结论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起病隐匿,无典型疼痛症状,应注意避免误诊、漏诊。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治疗安全、有效。
吴光宏[10](2012)在《急性主动脉夹层2例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结果:1例表现为发作性腰腹疼痛,伴出汗、恶心,首诊为急性胰腺炎,之后考虑胃疾病、心绞痛、主动脉夹层,经彩超明确为主动脉夹层,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1例表现为突发胸痛、腰背疼痛,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螺旋CT诊断为主动脉夹层,转院治疗。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易患因素,认识其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的多样性,及时作相关检查,避免或减少误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因与诱因 |
| 1.3 临床表现 |
| 1.4 辅助检查 |
| 1.5 诊疗及转归 |
| 2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临床表现 |
| 1.3医技检查 |
| 2结果 |
| 2.1误诊及确诊情况 |
| 2.2病因分布及诊断依据 |
| 3 讨论 |
| 3.1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心血管急症[7-9] |
| 3. 2 以急性腹痛为首发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21-22] |
| 3.3腹型过敏性紫癜 |
| 3.4急腹症鉴别诊断思维 |
| 1 临床资料 |
| 1.1一般资料 |
| 1.2临床表现 |
| 1.3医技检查 |
| 1.4误诊情况 |
| 1.5确诊及治疗 |
| 2 讨论 |
| 2.1疾病概述 |
| 2.2误诊原因分析 |
| 2.3防范误诊对策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
| 1.3 误诊治疗情况 |
| 1.4 诊断及治疗转归 |
| 2 讨论 |
| 2.1 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
| 2.2 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
| 2.3 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
| 2.4 误诊为急性肺栓塞 |
| 2.5 误诊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
| 2.6误诊为肾绞痛 |
| 2.7 防范误诊措施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误诊疾病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误诊原因[1] |
| 3.2常见的误诊疾病 |
| 3.3防范误诊策略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治情况 |
| 1.2.1 诊治经过 |
| 1.2.2 治疗方案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误诊疾病 |
| 1.4 确诊经过 |
| 1.5 治疗及结果 |
| 2 讨论 |
| 2.1 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
| 2.2 误诊原因 |
| 2.3 治疗体会 |
| 1 病例介绍: |
| 2 讨论 |
| 2.1 病理及临床表现: |
| 2.2 误诊原因: |
| 2.3 防范误诊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