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协优527功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协优527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马均,冉茂中[1](2017)在《超级稻品种强化栽培方式下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强化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性,,研究对比研究了了三角形强化栽培和常规栽培两种栽培方式下7个超级稻品种(D优527、协优9308、协优527、II优602、国稻1号、两优培九和准两优527,以汕优63作对照)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的增产途径存在差异,常规栽培条件下超级稻高产品种的产量优势在于群体颖花量显着提高;而强化栽培条件超级稻高产品种的产量优势则在于库容扩大后具有较高的结实率;2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高产品种均具有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量大、输出多的特点,但常规栽培条件下超级稻高产品种干物质生产的优势在于抽穗前干物质生产的协调增加,而强化栽培条件下则在于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的协调增加;3结合产量与各品种光合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看,常规栽培条件下超级稻品种剑叶光合性能的优劣取决于叶面积指数(LAI),而强化栽培条件下则主要与剑叶光合速率(Pn)有关。可见,超级稻品种能否在强化栽培条件下获得高产,关键在于能否在抽穗后构建起高光效群体,生产更多的光合物质确保灌浆结实。

王红妮,王学春,陈永军,李军[2](2016)在《四川常用杂交水稻耐低温潜沼性逆境的差异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四川常用杂交水稻耐低温潜沼性逆境的差异性,为该逆境下水稻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选取四川盆地常用的3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四川遂宁分别选择低温潜沼性稻田和非低温潜沼性稻田(CK)进行同期种植,观测并分析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株高和穗部性状等农艺指标。【结果】1)与非逆境相比,低温潜沼性逆境下,杂交水稻分蘖数和成穗率均显着降低;分蘖数降低程度与T值(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指数)间的相关系数为-0.86(P<0.01),成穗率降低程度与T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88(P<0.01)。2)与非逆境相比,所有参试杂交水稻的穗长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均有所缩短,其缩短程度与T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89(P<0.01);所有参试杂交水稻的结实率均有所降低,其降低程度与T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3(P<0.01)。3)杂交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不同,参试的36个品种中,C优130、C优2095、川香3号、冈优188、泸优5号、内5优306、内5优317和协优027的T值均超过了12,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其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分蘖数较多,结实率和穗长降低程度较低。4)低温潜沼性逆境下,杂交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指数与水稻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89(P<0.05),与水稻产量降低程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95(P<0.01)。【结论】T值可以用来评价杂交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适应能力,T值越高,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产量降低的程度越小。

夏冰[3](2015)在《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养分吸收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生产与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的特点及其基因型差异,以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材料,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为对照,2007-2009年在湖南桂东、长沙、南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同时,以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玉香油占为材料,2012-2013年在海南澄迈、广东怀集、广西宾阳、湖南长沙和贵州兴义5个地点进行了不同施氮量(不施氮:0 kg/m2;中氮:161~176 kg/hm2;高氮:225 kg/hm2)的大田栽培试验。以上两个田间试验观测了产量及其构成、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规律,以及基础地力产量等,文章还引用了国内外有关水稻基础地力产量的文献资料,讨论了超级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地点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生产的基因型差异。超级杂交稻在不同地点种植条件下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表现出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地点间差异及年度间差异。其中,超级杂交稻比汕优63平均增产2.3%~22.2%,比胜泰1号平均增产4.3%~29.3%;不同地点间产量均以桂东点最高,3年平均为11.45-1.08t/hm2,其原因是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超级杂交稻品种的产量构成表现出大穗型、多穗型、大粒型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品种均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每穗粒数,通径系数分别为0.734-0.925和0.308-0.546。供试8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干物质积累量达到16.93-18.67 t/hm2,平均比汕优63高4.0%-9.6%;比胜泰1号高10.4%-16.3%。地点间以桂东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9.14-21.59 t/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超级杂交稻不同时期干物质重占成熟期干物质重的比例协调,其中分蘖中期达到5.5%-12.2%,幼穗分化期达到23.5%~29.1%,抽穗期达到61.2%-66.6%,抽穗后为33.4%-38.8%,抽穗后比对照品种汕优63和胜泰1号提高2.5-4.2个百分点,但抽穗期积累的干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与对照品种比较,差异不显着。可见,超级杂交稻与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比较,具有产量构成协调、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大、收获指数高的特点。2.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变化特点。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地点间、年度间、品种间差异显着。不同超级杂交稻品种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77.7~189.1 kg/hm2,36.9~39.8 kg/hm2和153.4-165.4 kg/hm2,其中稻谷中氮素、磷素分别为61.2%-65.3%和67.6%~74.4%,稻草中钾素为86.9%-89.6%;氮素吸收率在分蘖中期约为20%,穗分化期25%-30%,抽穗期约30%-40%,成熟期约为20%;磷素分别约15%,20%~30%,40%~45%,10%-20%;钾素分别为15%~20%,25%~35%,30%-40%,15%~20%;氮、磷、钾养分需要量分别为18.0~19.3 kg/hm2,3.8~4.6 kg/hm2和15.9~17.4 kg/hm2。可见,超级杂交稻抽穗后具有较强的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有利于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相协调。3、不同施氮量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比较。超级杂交稻平均产量9.55-9.57 t/hm2,比黄华占增产6.03%,比玉香油占增产9.42%,增产显着;成熟期平均干物质积累量18.05-18.25 t/hm2,分别比黄华占、玉香油占增加10.67%和7.72%,差异显着;氮吸收量为189.5~191.9 kg/hm2,分别比黄华占和玉香油占增加5.49%和2.25%,但产量与NPK吸收量之间呈非线性二次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显着;超级杂交稻氮、磷、钾需要量分别为19.8~20.1 kg、3.9-4.1 kg、20.6-22.4 kg,显着低于常规稻品种,并且在施氮肥条件下,产量与氮、磷、钾需要量之间为显着线性相关;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率的品种间差异显着,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氮收获指数超级杂交稻为68.6%-69.1%,显着高于常规稻(62.7%-64.0%),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品种间差异不显着。4、基于基础地力产量确定超级稻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的理论与方法。大田试验表明,即使是同一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也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地点间差异。在施氮条件下(中氮和高氮),各试验地点的平均产量以兴义点最高(两优培九:13.20-13.54 t/hm2,Y两优1号:13.50-13.78 t/hm2,黄华占:11.26-11.42 t/hm2,玉香油占:11.32-11.45 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以怀集点最低(两优培九:6.66-6.71t/hm2,Y两优1号:6.96~7.20 t/hm2,黄华占:6.96-7.11 t/hm2,玉香油占:7.35-6.86t/hm2)。同样,各试验地点的平均基础地力产量(不施氮处理)也是以兴义点最高(10.52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以怀集点最低(4.53 t/hm2)。水稻施肥产量(YF)极显着地依赖于基础地力产量(YS),中氮和高氮条件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F=0.814YS+3.337(R2=0.824)和YF=0.864YS+3.094(R2=0.839),5个地点基础地力产量的贡献率(基础地力产量占施肥产量的百分率)平均为64.8%~85.5%,4个品种平均为72.7%~79.3%。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数据(n=315)进行分析也显示,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YF=1.031YS+2.421,R2=0.523),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平均达到67.7%。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施肥增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施氮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

王学春,王红妮,杨国涛[4](2014)在《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及其农艺表现》文中认为低温潜沼性逆境是我国稻区常见逆境之一,研究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及农艺表现,对于提高稻田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选取四川盆地常用水稻品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观测并分析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穗部性状等农艺指标.结果表明:1低温潜沼性逆境下,耐受能力较强的协优027和冈优188,在分蘖期(5月30—6月30日)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其最大分蘖数分别为24.93和23.90,显着高于其它参试品种;其平均株高增长率在分蘖期分别为5.2%和5.7%,显着低于其它参试水稻品种.2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结实率较非逆境下的结实率分别降低5%和2%,穗长分别降低0.8%和0.1%,降低程度显着低于其它参试品种.3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稻谷产量分别为7.16,6.61 t/hm2,显着高于辐优151(4.81 t/hm2)和川谷优204(3.43 t/hm2).4低温潜沼性逆境下,水稻耐潜指数与水稻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64(P<0.05),与水稻产量降低程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78(P<0.01).低温潜沼性逆境耐受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分蘖数较多,结实率和穗长降低程度较低,产量降低程度较小,更容易获得高产.水稻耐潜指数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耐潜指数越高,其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产量降低程度越小.

李松,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向镜[5](2013)在《不同水稻品种花期耐旱性评价》文中认为以我国96个主导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水稻开花期进行水分处理10d,研究水分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与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每穗粒数影响不显着,结实率和千粒重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水分胁迫指数将供试品种分为耐旱型(WSI<0.0599)、中间型(0.0600<WSI<0.2599)和敏感型(WSI>0.2600)3类。筛选出9个耐旱型品种,其中粳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5个。籼稻品种的耐旱性明显优于粳稻品种,来源于同一母本冈46A的冈优527、冈优188和冈优725在本试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耐旱性。

李松[6](2012)在《超级稻品种开花灌浆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对我国96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品种进行耐旱性评价,并对超级稻品种水分胁迫下强、弱势粒结实特性进行分析,以及研究超级稻品种生理生态和品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以我国96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在水稻开花期进行水分胁迫处理10d,分析了水分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影响,并对各供试品种进行了耐旱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每穗粒数对开花期水分胁迫不敏感,结实率和千粒重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水分胁迫指数将供试品种分为耐旱型(WSI<0.0599)、中间型(0.0600<WSI<0.2599)和敏感型(WSI>0.2600)3类。筛选出9个耐旱型品种,其中粳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5个。籼稻品种的耐旱性明显优于粳稻品种,来源于同一母本冈46A的冈优527、冈优188和冈优725在本试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耐旱性。不同品种类型的水稻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不同,超级稻品种的耐旱性要优于非超级稻,其中杂交稻品种的耐旱性较好。2、以40个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水分胁迫对超级稻品种强、弱势粒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期水分胁迫对弱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最大,强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次之,强、弱势粒每穗粒数最小。水分胁迫对常规稻结实率的影响大于杂交稻,对弱势粒结实率的影响大于强势粒,对杂交稻弱势粒结实率的影响最大。3、以超级稻品种Ⅱ优162和准两优527为材料,研究开花期不同水分胁迫时间对超级稻籽粒灌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异步灌浆Ⅱ优162最大生长量下降较大,随着水分胁迫时间延长,最大生长量下降越大;水分胁迫下籽粒前期灌浆速率增加,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前,弱势粒最大灌浆速率下降,活跃灌浆期增加,而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增加,活跃灌浆期缩短。同步灌浆准两优527最大生长量下降较小,随着水分胁迫时间延长,最大生长量下降越大;短期水分胁迫弱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增加,长期水分胁迫相反;强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提前,最大灌浆速率下降;强势粒和弱势粒活跃灌浆期都增加。4、以准两优527、淦鑫688、Ⅱ优162和玉香油占4个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开花期水分胁迫对超级稻产量性状、生理生态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最终引起产量显着下降,同时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少,气孔阻抗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水分胁迫对整精米率影响最大,精米率次之,糙米率最小,部分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下降。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杨扬,陈光珍,何兴材,付均[7](2012)在《适宜四川种植的超级杂交稻特征特性分析》文中提出对8个适宜在四川种植的超级稻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超级稻品种表现出重穗型品种的特征,丰产性突出,但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不强,结实率不高。提出了这些超级稻组合的适宜应用区域,并对进一步选育适宜四川种植的超级稻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杨世民[8](2011)在《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06至2009年在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四个生态点进行,生态点分别是温江、雅安、汉源、西昌,海拔高度分别约为530m、550m、1055m、1500m,在杂交水稻生育期间和生殖生长关键时期,各生态点的温度、光照和降水条件差异明显。试验主要从杂交水稻的形态学变化、功能与代谢变化、激素含量和蛋白表达差异、物质生产能力和产量等多个方面对杂交水稻的适应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研究,于2006年进行,比较研究了18个杂交水稻品种在温江、汉源、西昌三个生态点的生态适应性,并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综合适应能力和对光照的适应能力有差异的品种进行下一年的试验;第二部分是两类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杂交水稻始穗期的遮光试验,于2007年分别在温江和进行,研究了弱光胁迫下3种同类型的6个杂交水稻品种在两类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机理;第三部分为不同类型水稻秧田期遮光试验,于2009年在雅安四川农业大学农场进行,研究了在2007年研究基础上确定的不同类型的4个杂交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齐穗期的单株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差异极显着,杂交水稻的叶面积调节能力较强;杂交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差异显着,杂交水稻品种在汉源生态点能形成优良的光合性能;杂交水稻可以通过合成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降低叶绿素a/b比值、防止叶绿素被强光氧化等生理变化,增强生态适应能力,尤其是对强光或弱光的适应能力,不同生态环境的不同光照刺激,可使杂交水稻启动不同的适应方式。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茎鞘物质输出率、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也差异显着,其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单株干重、结实率、千粒重。对所有15项测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与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关系密切的指标有:光合速率、相对电导率、剑叶面积、有效穗、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氧化率、单株干重、产量、输出率、类胡萝卜素含量,说明在试验生态环境下,应重点改善杂交水稻的光合性能和增强抗逆性,才能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2.不同品种的光合速率、电导率、千粒重、单株干物质重、光氧化率、输出率等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杂交水稻品种可能有共同的生态适应方式,也各自有不同的特殊生态适应方式,改变叶面积是杂交水稻的共同适应方式,特殊的适应方式有:增加叶绿素、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光氧化率、减少叶片的物质输出、增强抗逆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将18个品种分为广适品种、普适品种、特适品种三种类型,生态适应性较强的品种有:壹丰8号、红优2009、D优7511、金优188、川江优3号、C优725、汕优63、Ⅱ优363、冈优725、协优93083.在杂交水稻始穗期遮光(遮光率约85%),在两生态点均表现一致的结果是:杂交水稻可以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来抵御弱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维持光合速率的相对稳定;遮光使叶绿素光氧化率有增加的趋势,遮光是以促进叶绿素合成而非阻止其分解的方式来增加叶绿素含量的,尤其使其合成更多的叶绿素b。遮光对水稻上三叶和单株叶面积无显着影响,但能增加剑叶着生角度,显着减少倒3叶的鲜重。遮光可以改变杂交水稻的有机物质分配规律,尽管遮光提高了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转换率,但却因减少了叶片有机物质的输出,导致杂交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显着降低,产量也大幅降低,说明杂交水稻始穗期以后的光合生产能力对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遮光对不同抗逆特性品种的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抗逆性、物质生产与运输分配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广适性品种壹丰8号和红优2009、耐荫品种倍丰3号和冈优527,在弱光下能保持光合特性、生物膜结构、SOD酶活性、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产量形成能力的稳定,甚至可以启动弱光抵御机制,如改变剑叶着生角度、增强SOD活性、增加叶绿素b含量、减少叶片有机物质输出、甚至大幅降低产量来维持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4.在秧田期对杂交水稻进行不同程度的遮光(遮光67%和86%)处理,显着影响不同耐荫性品种秧苗的分蘖数,随着弱光胁迫强度的增大,分蘖数呈显着降低趋势;适当的遮光强度能促进耐荫性水稻品种秧苗增高、叶面积增大,过度遮光使秧苗苗高及叶面积显着降低。耐荫性强的品种在高强度遮光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及C/N比呈明显升高,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加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叶绿素b增幅高于叶绿素a,使Chl a/b比值降低,而耐荫性较弱的品种则无这样的变化趋势。秧田期遮光可以诱导抗逆激素ABA增加,对生长促进类玉米素(ZT)和赤霉素(GA)含量的影响,则因品种不同有差异。遮光可诱导杂交水稻在分子量为33kD左右的位置产生新的蛋白质谱带,耐荫性较强的品种倍丰3号在蛋白谱e(26-33kD)的表达明显增强于其它品种。耐荫性较强的品种相对电导率变幅较小,MDA含量增大的比例也相对较小,SOD酶活性随遮光强度的增加增幅加大,但脯氨酸(Pro)含量变化显着。5.作者根据本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相关研究,对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概念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新的考量,初步提出: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评价至少应该考虑生存需要的适应性和生产需要的适应性两个重要方面。在评价指标中,应重点选择针对性强的指标,回避一些具有共同性和瞬时变化的生理指标;应进行多年多点试验;还应采用合理的生物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张选明,冯志峰,王辉,沙志鸿,胡晓勇,周凯[9](2010)在《陕西省超级稻应用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回顾国内超级稻研究发展的现状,通过对近年我省陕南超级稻引种试验,示范结果的分析,提出超级稻在陕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的建议与措施。

严永德,姜心禄,牟中林,蒲旭,李涛,杜国友,王陆军[10](2010)在《川东北不同K肥水平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川东北浅丘生态区的宣汉县,以超级稻Ⅱ优602、D优527、协优527、D优202为试材,以施用有效钾量为5、10、15kg/667m2为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优527、D优202的产量随着每667m2施用有效钾量的增加而增加,D优202的增产效应更大,投入产出比1∶1.6。Ⅱ优602表现为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产量成抛物线型,协优527则减产。因此可以认为,D优527具有较强的耐低钾胁迫能力,可以直接用在钾素缺乏的地区,而D优202则对钾素敏感,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单产。

二、协优527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协优527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超级稻品种强化栽培方式下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LAI)
        1.2.2 净光合速率
        1.2.3 考种计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2.3 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抽穗期光合性能
    2.4 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抽穗后干物质生产
    2.5 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抽穗后茎鞘物质输出和转运
3 讨论
4 结论

(2)四川常用杂交水稻耐低温潜沼性逆境的差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域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与统计
        1.3.1田间取样
        1.3.2计算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
    2.2 不同耐受能力杂交水稻分蘖动态变化
    2.3 不同耐受能力杂交水稻株高动态变化
    2.4 不同耐受能力杂交水稻的穗部性状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3)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养分吸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超级稻的概念及其品种认定
    1.2 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特点
    1.3 超级稻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生产
        1.3.1 叶面积与光合作用
        1.3.2 干物质生产及其转化
    1.4 超级稻营养生理与施肥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不同种植地点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及其构成的基因型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表现
        2.2.2 产量构成特点
        2.2.3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
        2.2.4 干物质积累过程
        2.2.5 干物质生产及其转运与分配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吸收积累及其基础地力产量的基因型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其在稻草和稻谷中的分配
        3.2.2 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养分需要量
        3.2.3 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过程
        3.2.4 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基础地力产量的品种间差异
        3.2.5 超级稻养分吸收利用率的地点间差异与基因型差异
    3.3 讨论
第4章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4.1.4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及其构成的比较
        4.2.2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干物质生产及其转运的影响的比较
        4.2.3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的比较
        4.2.4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氮、磷、钾养分需要量与养分吸收利用率的比较
        4.2.5 超级杂交稻及常规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需要量的关系
    4.3 讨论
第5章 超级稻不施氮条件下的地力产量与施氮肥产量的关系及其在目标产量确定中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多点联合大田试验数据的收集
        5.1.2 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数据的收集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超级稻产量地点间差异及品种间差异
        5.2.2 超级稻/水稻基础地力产量及其贡献率
        5.2.3 超级稻/水稻产量与氮吸收量及施氮量的关系
    5.3 讨论
        5.3.1 超级稻因地定产的理论依据
        5.3.2 超级稻因地定产的确定方法
        5.3.3 超级稻目标产量的实现途径
第6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及其农艺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域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潜沼性逆境下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分蘖动态变化
    2.2 低温潜沼性逆境下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株高动态变化
    2.3 低温潜沼性逆境下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穗部性状
    2.4 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
3 讨论
4 结论

(5)不同水稻品种花期耐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试验设计
    1.3 种植方法
    1.4 水分控制方法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1 结实率及千粒重
        1.5.2 水分胁迫指数
        1.5.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水稻品种水分胁迫指数与结实性状的相关性
    2.3 水稻品种耐旱性与品种类型及其亲本来源的关系
3 讨 论
    3.1 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品种结实的影响
    3.2 水稻品种水分胁迫指数与结实性状的相关性
    3.3 水稻品种开花期耐旱性与亲本来源的关系

(6)超级稻品种开花灌浆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概况
        1.1.2 水稻需水特点
        1.1.3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影响及研究意义
    1.2 超级稻品种耐旱性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稻耐旱鉴定指标及综合评价
        1.3.2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生态的影响
        1.3.3 水分胁迫对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1.3.4 水分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水稻品种花期耐旱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种植方式
        2.1.4 控水方法
        2.1.5 测定项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2 水稻品种水分胁迫指数与结实性状的相关性
        2.2.3 水稻品种耐旱性与品种类型及其亲本来源的关系
        2.2.4 水稻品种耐旱性分类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品种穗不同部位籽粒结实和粒重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种植方式
        3.1.4 控水方法
        3.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每穗粒数
        3.2.2 结实率
        3.2.3 千粒重
        3.2.4 水分胁迫对常规稻和杂交稻结实率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超级稻品种籽粒灌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及管理
        4.1.3 控水方法
        4.1.4 取样及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籽粒最大生长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4.2.2 水分亏缺条件下籽粒灌浆动态变化
        4.2.3 不同时期籽粒灌浆贡献率及平均速率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品种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种植方式
        5.1.4 控水方法
        5.1.5 测定项目
    5.2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产量和构成因子的影响
    5.3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生理生态的影响
        5.3.1 水分胁迫对水稻剑叶长度、宽度和叶面积以及株高的影响
        5.3.2 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气孔阻抗的影响
        5.3.3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 SPAD 值的影响
    5.4 开花期水分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4.1 碾米品质
        5.4.2 外观品质
        5.4.3 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适宜四川种植的超级杂交稻特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水平
    2.2 稻米品质
    2.3 生育期和经济性状
        2.3.1 生育期
        2.3.2 有效穗数
        2.3.3 穗长
        2.3.4 每穗粒数
        2.3.5 结实率
        2.3.6 千粒重
    2.4 抗性
3 讨论

(8)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1.2 生态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光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水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生态条件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3.1 光照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3.2 温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3.3 水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4 生态条件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5 光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1.5.1 强光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5.2 弱光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5.3 水稻光照胁迫的逆境机理
2 目的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点气象条件
    3.2 试验设计
        3.2 1 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3.2.2 两类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杂交稻始穗期遮光试验
        3.2.3 不同类型杂交稻秧田期遮光试验
    3.3 分析测试指标与方法
        3.3.1 取样时期和方法
        3.3.2 分蘖动态调查
        3.3.3 叶面积测定
        3.3.4 干物质积累测定
        3.3.5 考种和产量测定
        3.3.6 光合速率测定
        3.3.7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光氧化测定
        3.3.8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3.3.9 相对电导率测定
        3.3.10 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MDA、SOD、Pro的测定
        3.3.11 维管束面积测定
        3.3.12 叶片着生角度的测定
        3.3.13 激素测定
        3.3.14 蛋白质电泳分析
    3.4 不同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3.5 数据分析与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齐穗期的生态适应性
        4.1.1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单株叶面积
        4.1.2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剑叶面积
        4.1.3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剑叶叶绿素含量
        4.1.4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叶绿素a/b比值
        4.1.5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
        4.1.6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光氧化率
        4.1.7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
        4.1.8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相对电导率
        4.1.9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输出
        4.1.10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产量
        4.1.11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
        4.1.12 杂交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4.2 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始穗期对弱光的适应性
        4.2.1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4.2.2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叶绿体色素性质的影响
        4.2.3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对叶片性状的影响
        4.2.4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4.2.5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4.2.6 始穗期遮光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 杂交稻秧苗期对弱光的适应性
        4.3.1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4.3.3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叶绿体色素的影响
        4.3.4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3.5 杂交水稻秧苗对弱光响应的蛋白质电泳分析
        4.3.6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5 讨论
    5.1 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
        5.1.1 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形态学特征
        5.1.2 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生理特征
        5.1.3 杂交水稻物质生产特性与生态适应性
    5.2 杂交水稻对不同生态条件弱光胁迫响应的形态及生理共性
    5.3 杂交水稻对不同生育时期弱光胁迫响应的形态及生理共性
    5.4 对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和弱光适应性的思考
6 本研究的创新性
致谢
参考文献

(9)陕西省超级稻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超级稻发展概况
    1.1 超级稻的概念
    1.2 超级稻育种理论与超高产模式建立
    1.3 育种技术方法创新
2 陕南超级稻推广应用与研究
    2.1 陕南稻作概况
    2.2 超级稻应用进展
    2.3 超级稻育种进展
3 陕南超级稻发展与展望

(10)川东北不同K肥水平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实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的钾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不同。
    2.2 不同的品种对施用钾肥后的产量效应反映不一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 论
    3.2 讨 论

四、协优527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级稻品种强化栽培方式下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特点研究[J]. 杨林,马均,冉茂中.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2)
  • [2]四川常用杂交水稻耐低温潜沼性逆境的差异性[J]. 王红妮,王学春,陈永军,李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3]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养分吸收规律研究[D]. 夏冰.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9)
  • [4]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及其农艺表现[J]. 王学春,王红妮,杨国涛.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5]不同水稻品种花期耐旱性评价[J]. 李松,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向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03)
  • [6]超级稻品种开花灌浆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D]. 李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适宜四川种植的超级杂交稻特征特性分析[J].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杨扬,陈光珍,何兴材,付均. 中国稻米, 2012(03)
  • [8]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D]. 杨世民.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9]陕西省超级稻应用现状与展望[J]. 张选明,冯志峰,王辉,沙志鸿,胡晓勇,周凯. 陕西农业科学, 2010(05)
  • [10]川东北不同K肥水平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J]. 严永德,姜心禄,牟中林,蒲旭,李涛,杜国友,王陆军. 耕作与栽培, 2010(01)


杂交水稻论文 水稻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水稻稻瘟病论文

上一篇:晨尿白细胞计数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下一篇:邓小平环保法制理念及其时代价值